標籤:

香港內地合拍片縱談.

應該轉自豆瓣

原來地址忘了

瀟遙收藏時過境遷:香港內地合拍片縱談

正如"三級片"常被大家當做色情片的代名詞,提到合拍片,亦多會令我們僅想起香港與內地的共同製作。雖然事實遠非如此,卻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香港部分在內地合拍片中所佔的絕對比例(幾乎每年都在70%以上),如此看來,所謂"以偏概全",其實不無道理。

   

      對於香港電影而言,隨著近來台灣及東南亞市場的失守,內地已成為最重要的買方市場。不過,由於目前港產電影打入內地的最佳途徑依然是合拍片,儘管內地制定了諸多優惠鼓勵政策,但相應的審查尺度卻愈來愈嚴格,令港方大為頭疼。進而導致許多合拍片不是創作一味委曲求全、便是內地發行版本被剪得面目全非,最終票房、口碑皆難如意,反不及當年的合拍片不僅類型多元、題材寬鬆,而且水準上乘、廣受歡迎……

   

    (一)左派公司與特殊待遇

   

      如若追溯香港電影與我們內地的合作拍片,可能很多人會從文革後算起,但事實是早在1964年,香港鳳凰電影公司便曾赴內地取景拍攝了武俠片《金鷹》。其時香港左派電影公司"長鳳新"(即長城、鳳凰、新聯)因與內地政治統一、經濟合作,又有內地資金支持,關係相當密切。可惜不久即受文革衝擊,一度停止電影製作,直至四人幫倒台,內地相關政策漸始寬鬆,才令恢複製片業務的左派公司再度與內地合作拍片。

   

    

   

      1980年,鳳凰影業拍攝的武俠片《碧水寒山奪命金》(杜琪峰導演處女作)率先返內地取景,香港與內地合作製片業務亦自此步入正軌。不過,香港方面的出品公司卻多是左派"長鳳新",反觀當時香江影壇的大公司邵氏、嘉禾、新藝城卻未見動作,究其原因,大概可從1981年頒布的《進口電影管理辦法》窺出端倪。該"辦法"第七條規定:除香港長城、鳳凰、新聯三公司回內地拍片,由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同有關地區和有關單位直接聯繫外,凡屬中外或我與港澳地區及台灣省的合作製片業務,統由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管理。--也就是說,香港左派電影公司受到了特殊照顧。另外,除了"長鳳新"(1982年合併成立"銀都機構"),青鳥(夏夢創辦)和中原(傅奇、張鑫炎創辦)等左派影人組建的公司同樣享受特殊待遇。

   

      當年香港之所以頻繁與內地合作拍片,其實主要出於拓寬本土電影題材內容的需要,而最令他們感興趣的自然是內地剛剛開放的珍貴文物和山河美景。比如1981年張鑫炎執導的《少林寺》(中原電影公司攝製)便在真正的河南嵩山實地拍攝,1982年許鞍華執導的《投奔怒海》(青鳥電影公司攝製)本來講述的是越南故事,但因條件不允許,所以改在風景氣候與越南相似的海南島拍攝,並得到內地政府大力支持。--這兩部打破港片創作地域界限的電影上映後都引起巨大反響,尤其《少林寺》同時風靡香港和內地,創下驚人票房收入之餘,更成功掀起此後數年香港赴內地實景拍攝古裝題材功夫片的熱潮。

   

      隨著香港左派公司與內地聯合攝製的影片不斷取得成功,自然令許多非左派的香港電影人蠢蠢欲動。1983年,作為第一位返回內地拍片的非左派公司電影人,著名導演李翰祥自組"新崑崙"電影公司與內地合拍了展現慈禧發跡及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的歷史傳奇片《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為此李翰祥蒙受了沉重的政治壓力,但出於思鄉之情和能在有生之年去北京故宮實地拍攝清宮歷史片的壯志,加之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終於令他頂住壓力,並將事業重心從此轉移內地,陸續執導多部清宮傳奇片。而中國政府也大開方便之門,開放故宮等名勝重地及諸多珍貴文物供其拍攝, 使得李翰祥的電影極具恢宏歷史氣概和逼真實感,正因如此,《火燒圓明園》系列才在香港和內地都受到廣泛歡迎,進而取得了巨大經濟效益。

   

    (二)寬泛題材和內地人才

   

      《少林寺》和《火燒圓明園》的相繼成功,讓香港影界認識到內地市場和拍攝資源的巨大潛力。之後諸多香港製片公司及電影人,立場不分左右,紛紛湧向內地搞合拍。他們目的雖多是淘金牟利,但從另一角度而言,卻促進了內地銀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許多合拍片的類型題材都填補了內地電影創作的空白。比如《少林寺》帶動起來的少林功夫片熱潮,跟風之作《少林小子》、《南北少林》、《少林寺俗家弟子》、《木棉迦裟》、《八百羅漢》皆曾引起轟動,創下票房佳績。同時,暴力動作大師張徹返內地拍攝的《過江龍》、《大上海1937》、《西安殺戮》等片亦對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內地動作片產生極大影響。

   

      儘管動作和功夫題材是合拍片毫無爭議的主流,但也不能忽視以嚴浩為首的香港導演與內地合拍的鄉土文藝片,《似水流年》、《天菩薩》淡描淺畫的清新細膩,足以讓人忘記電影創作者的背景地域。另外,以揭露當年侵華日軍拿中國人做細菌實驗為題材的影片《黑太陽731》則因挑戰血腥暴力尺度而受到廣泛關注。該片由香港導演牟敦芾執導(當年曾拍過《紅樓春夢》,由於色情成分過甚,竟導致未婚妻胡茵夢與之解除婚約,另投文壇狂人李敖懷抱),演員則是完全內地陣容,是當年典型的合拍片。

   

      《黑太陽》的編導本意是想通過再現日軍暴行警醒國人,是以片中毒熏、肢解、砍頭等鏡頭皆賴技術拍出逼真實感,帶給觀眾的恐怖刺激絕對超乎尋常。正因如此,當1988年香港實行電影分級制度時,《黑太陽731》被評為首部三級片上映。而在內地,該片居然也僅略做刪剪,便標明"少兒不宜"公開放映。--可以想見,若是現在,以《黑太陽》之極端血腥暴力,根本無法通過審查,比較而言,當時的內地審查尺度還是相當寬鬆的。

   

    

   

      當年香港搞合拍片,不僅看中內地的物力景勝資源,更注意發掘起用內地人才。好象香港"中原影業"拍攝《少林寺》時,演員陣容便全部起用內地武術隊員和戲曲演員,挖掘出李連杰、於承惠、胡堅強、計春華等一批拍功夫片的高手。另外,為追求全新動作風格,導演張鑫炎居然大膽棄用經驗豐富的香港武術指導,轉而找內地武術隊教練馬賢達、潘清福、王常凱、于海為參演影片的隊員們設計表演性武術的對打套路,最終因視覺效果突出,受到觀眾歡迎,並獲得了第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武術指導提名。

   

      《少林寺》的成功模式對80年代的合拍功夫片產生重大影響,除張鑫炎後來執導的《少林小子》、《黃河大俠》、《百變神偷》盡用內地演員及武術指導外,香港武俠功夫片的祖師級導演張徹亦在內地培養了董志華、穆立新、杜玉明等第五代弟子,作為其後期作品的台前支柱,而徐小明的《木棉迦裟》、華山的《少林寺俗家弟子》則令于榮光、徐向東、范冬雨等成為內地知名動作片演員。

   

      反觀許鞍華雌心勃勃與內地合拍的武俠片《書劍恩仇錄》(1988),雖然同樣全部起用內地演員擔綱,武術指導亦出自內地,只可惜該片反響平平,香港票房慘淡。但即便如此,內地演員達式常扮演的乾隆皇帝依然受到業界肯定,他也因此榮獲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說起來,許鞍華起用內地演員最早可以追溯到1982年的《投奔怒海》,扮演越南高層的內地演員奇夢石的出色表現,在當時便已倍受好評。--當然,此類情況最成功的應屬斯琴高娃,她因在合拍片《似水年華》中毫無斧鑿痕迹的演出最終獲得第四屆香港金像獎的影后桂冠。而出身內地的李連杰則是當年最走紅的動作演員,他的"少林和尚"形象風靡兩岸三地甚至波及整個華人世界!

   

      以今日眼光,80年代香港與內地合拍影片多用內地演員及幕後班底已經成為歷史。當年實景拍攝大場面的恢宏氣勢、觀眾對影片內容及水準的充分重視,如今早已變成製作者不斷偷工減料,Fans只對合拍片中有哪些港台明星感演興趣的功利浮躁。試想在如此氣氛之下,即便現在內地仍然人才濟濟,也很難再出現昔日可以同時風靡(或技驚)香港、內地的機會了……

   

   

   

    

    (三)九十年代:合拍片的"二度梅"

   

      對內地影界來說,與香港搞合拍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因為可以借鑒港方的先進經驗提高自己的製作水準。如此一來,至80年代後期,內地的娛樂片製作才得以進步神速,周曉文的《最後的瘋狂》、滕文驥的《霹靂行動》、張藝謀的《代號美州豹》等類型電影不僅拍攝水準不輸同期的合拍片,而且票房收入也在全國各地遙遙領先,徹底打破了以往只有合拍片才能娛樂內地大眾的格局。而另一個事實是,80年代後期的合拍片已經風光難再,儘管在內地仍有市場,但香港票房卻日益勢微,《少林寺》、《火燒圓明園》、《木棉迦裟》創下的商業輝煌早成了過去式,1987至1991這五年間,只有《海市蜃樓》和《秦俑》兩部合拍片在香港取得不錯票房,其餘皆遭敗績。

   

    

   

      凡事必有轉機,隨著90年代初期香港武俠功夫片的再度興起,合拍片亦迎來了第二個春天。1992年,徐克與內地瀟湘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了新派武俠片《新龍門客棧》。影片公映後引起轟動,不僅創下當年內地最高票房紀錄,香港方面亦收2100萬港幣。再者,隨著台灣取消了對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的抵制禁令(80年代梁家輝等香港影人甚至曾因赴內地拍片而一度被台灣當局封殺),港方便沒有了搞合拍片會失掉台灣市場的顧忌,加之《新龍門客棧》在台灣大收旺場,觀眾反響空前熱烈,片商見獵心喜,遂令香港赴內地合拍武俠功夫片形成熱潮!

   

      在合拍片的"二度梅"怒放期間,由於與港方的頻頻合作,包括北影、上影、瀟湘在內的電影大廠都紛紛受益,甚至得以扭虧為盈。其中最成功的應屬北京電影製片廠,他們與香港共同攝製的一系列武俠功夫片在當時的票房成績都名列前茅。這些作品中既有徐克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和《黃飛鴻之王者之風》,又有與香港正東影業(李連杰組建)合拍的《功夫皇帝方世玉》、《新少林五祖》、《赤子威龍》,以及周星馳主演的《武狀元蘇乞兒》等。

   

      縱然90年代合拍片的中興有賴武俠功夫片的重受歡迎,但大量跟風搶拍的結果卻是佳片愈少、濫作橫行,最終傷了觀眾的胃口。相比之下,倒是香港與內地合拍的文藝片製作水準愈來愈高,國際影響也愈來愈大,其中登峰造極者是1992年香港湯臣影業公司與內地共同攝製的《霸王別姬》,此片不僅創下票房佳績,而且勇奪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終成中國電影史的重要里程碑。也在這一時期,香港片商對內地影人的實力刮目相看,開始頻繁為他們創作的劇本項目投資,比如張藝謀的《秋菊打官司》、凌子風的《狂》、周曉文的《二嫫》、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幾乎都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贏。另外,當年由香港左派公司"長鳳新"合併成立的"銀都機構",至90年代已完全變成一家由內地投資的電影公司。該公司與內地共同拍攝的影片即便儘是港方創作陣容,在內地發行時也有可能享受國產片待遇,是以許多香港電影公司都願意與"銀都機構"合作拍片,期望藉此在內地獲取更多的優惠和利潤。

   

      與此同時,90年代內地大張旗鼓進行的體制改革對合拍片亦起到促進作用,1993年電影局放權,各電影廠出品(包括合拍)的電影可以自行處理國內外的發行事宜,原有的"出售拷貝"制度被打破,開始出現"票房分帳"的交易方式,令出品公司的發行利潤大幅度增加。北影與香港合拍的《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作為首部可以在內地分帳的影片,發行利潤達到數百萬,直接刺激了日後兩地電影的頻繁合拍。

   

      不過,隨著合拍片的日益繁榮泛濫,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最典型的是內地電影廠的不思進取,國家設立合拍片制度,本意是希望通過與香港的合作提高內地電影的製作水平,但許多內地單位搞合拍居然僅將廠標賣給香港片商就算完事,根本不參與電影的實際操作過程。而香港方面花個一二十萬買了內地廠標後,便可以借"合拍片"身份獨立拍攝、兩地發行,但這些"假合拍片"往往由於急功近利,導致製作粗糙,令人不忍卒觀。待至90年代中期,風行兩岸三地的武俠片儘管因濫作橫行而偃旗息鼓,但假"合拍片"依然屢見不鮮。有鑒於此,內地電影局於1996年專門出台文件,做如下規定:合拍影片主創人員除導演、編劇、攝影師應以我境內居民為主外,擔任主要角色的我境內居民一般不應少於50%。因題材、角色有特殊需要而要超出此比例的,製片單位需報經電影局批准,未經批准的,電影審查委員會將不受理該影片。--可惜如此一來,又未免矯枉過正,不利於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的發展。所幸該文件雖然層層下達,卻並未真正貫徹實施,而合拍片自然混亂如故,依舊毫無起色。

   

    (四)喜憂參半:合拍片的"新世紀"?

   

      97之後,香港回歸祖國,但這並未對香港電影產生多少影響。港片仍須作為進口電影才能在內地公映,仍須跟國外大片爭奪有限的配額資源;合拍片的境況亦如回歸之前,粗製濫作比比皆是,昔日輝煌早已不再,從1997到2001年,在內地真正引起轟動並創造票房佳績的合拍片僅有《風雲雄霸天下》和《我的兄弟姐妹》兩部而已。--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港片最重要的台灣及東南亞市場幾近完全淪喪,眼見回天乏力,香港電影人只好轉移視線,寄希望於尚待開發的廣闊內地市場。

   

    

   

      時至2003年6月29日,隨著《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的文件簽署,合拍片的前景似乎一下明朗起來。按照這一文件在電影方面的規定:純港片在內地發行將不再受配額限制;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可視為國產片在內地發行;合拍片允許港方人員增加所佔的比例,但內地主要演員的比例不得少於影片主要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故事不限於發生在中國內地境內,但情節或主要人物必須與內地有關……如此種種,為香港電影進入內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對此,香江影人起初也歡欣鼓舞,以為港片從此便能佔據內地市場,重振雄風自然指日可待。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自CEPA生效至今,香港電影產量不僅未增,反而銳減,大半年已過,公映的港片僅有30多部,極有可能上映總數連去年的53部都達不到,而被政府大開綠燈的合拍片,也未能真正為兩地帶來實際效益。細究箇中原因,其實錯綜複雜,但許多香港影人和有心觀眾卻將矛頭直指內地電影局的審查制度,言之鑿鑿,理由充分,令人關注。

   

      縱然內地電影局不斷強調港產片進入內地的最佳途徑是合拍片,又制定出不少優惠政策給予鼓勵,但具體到電影審查尺度,卻相當嚴格。儘管近年來電影局聲稱從未真正斃掉過任何一部電影,但合拍片稍有"不良意識形態"或與"國情"不符,便要求做刪剪修改。而香港方面牟利心切,為求通過,只好違心的施展"奪命剪刀腳"。於是,講因果禪業的《大隻佬》變成了不知所云的《大塊頭有大智慧》;以創辦色情雜誌為題材展現兄弟友情、勵志精神的《豪情》,竟被亂剪成南轅北轍的掃黃打非警匪故事《天羅地網》在內地上映;而如《見習黑玫瑰》這類江湖女俠到了內地居然要改做"女子掃黑組"方可儆惡除奸的刪剪離譜程度,與前者相比,已算小兒科了。--至於最慘的,其實還是著名影人曾志偉製作的《江湖》,由於涉及黑幫題材,雖作百般修改,終究未能通過內地審查,眼見香港公映日期臨近,電影局卻要《江湖》以"協拍片"形式在內地發行(意味著兩地不能同步上映),香港片方顧忌盜版猖獗,只好忍痛放棄內地市場,損失當然巨大。

   

    

    

      面對合拍片的內地版本"無片不剪"的現狀,香港影人不得不投鼠忌器,為避免再枉做無用功,要求內地電影審查儘快出台一個清晰透明標準的呼聲越來越高,可惜迄今仍未有明顯改觀。另外,就內地電影而言,面對香港電影的大舉進犯,所受衝擊自不會小。即便與香港搞合拍從中受益不少,但因具體到創作陣容多以港方人員為主(只有少數合拍的文藝片如《美人草》、《情牽一線》是內地影人主導創作;而近來在合拍片中能真正擔綱或有上佳表現的內地演員僅有《美人草》中的劉燁、《槍林戀曲》中的王志文和《無間道3》中的陳道明幾人而已,至於其他內地演員則多在合拍片中扮演沒有發揮的次要角色),很難起到藉以提高自身製作水準的目的,長此以往,對中國電影全面健康的發展極為不利。

   

      無可否認,香港電影在市場化運作上相對先進,內地則有相對便宜的製作成本、大量廣泛的題材、潛力巨大的市場,雙方的合拍應有良好前景。不過,儘管合拍片如今已成為香港和內地電影市場的主力軍,儘管政府不斷出台政策支持鼓勵、電影人亦不斷努力創作,可惜其發展仍存在種種阻礙。——而上述問題的解決雖然與港片的前途休戚相關,但現在香港影界只把復興希望押在內地市場上,很少再考慮收復台灣、東南亞及日韓市場,如此策略是否真正可行,還須拭目以待。

 

 

推薦閱讀:

老師讓我教授心理實驗,這個實驗中中國和台灣被區別為了兩個國家,我該怎麼辦?
林夕怎樣說我愛你?
認識香港(14):從大局著眼應該關閉將軍澳堆填區│脫苦海
城市 | 香港二三事

TAG:香港 | 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