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外道」不是指佛門之外的宗教,心外求法叫「外道」

 

摘自凈空法師講《金剛經》第54集 1995年 講於 新加坡

點擊此處觀看視頻

 

「外道」不是指佛門之外的宗教,心外求法叫「外道」

 

  【當知生無住心,即是生清凈心。生清凈心,即是生實相也。】

  經上告訴我們:「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就是「實相般若」,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從外面去求智慧那就錯了,心外求法這是我們佛門講的「外道」

  「外道」這個名詞,大家也要把它搞清楚,「外道」絕對不是指佛門以外其他宗教就叫「外道」,那你就錯了,佛不是這個意思;別的宗教聽起來也不舒服,你們佛教徒排斥我們;那就不是佛教徒。佛法是包容的,沒有排斥的。佛家講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叫外道。佛法從哪裡求?從自性裡面求,是從內求。所以佛教的經典稱之為內學,道理在此地

  一切要從心性當中去求,才能得大圓滿,不可以向外求。學佛的人學經教,如果一味在經典裡面求,那糟糕了,那變成「外道」了。經書是「心外」,不在心裏面,是心外,那就變成「外道」了。經書不能不要,古人有個比喻,經書是指路牌,我們要往哪裡去,那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當作那個地方,那就錯了;你要循著它的方向走過去就對了,不能執著它。

  這本書裡頭沒有「金剛般若」。「金剛般若」在哪裡?在這個本子裡頭,那就錯了。這本子裡頭,哪有「金剛般若」?!「金剛般若」在你心裏面、在你自性裡面。那你真的你就會求了,你也會真的得到。

  古人說過,學「般若」這是「智念」,智慧,「智念」;念阿彌陀佛是「凈念」,凈土是「凈念」。「凈念」目的是清凈心,「智念」目的是「生無住心」,所以說「凈念」比「智念」更親切。

 

一切都「不住」,「住」了阿彌陀佛算不算清凈?

 

  我們看這一句,意思就很明顯,清凈心就是「無住心」,心有「住」,哪裡會有清凈?!一切都不住,還住了阿彌陀佛,算不算清凈?算清凈。阿彌陀佛也是個相,怎麼會清凈?!因為住阿彌陀佛能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古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就真的清凈了。這個法門比其他的法門就殊勝。

  其他法門如果說是「無住心」不能現前,就不管用;也就是說你出不了三界。你才曉得這個難!我們念阿彌陀佛,心縱然不清凈,能用一句佛號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壓住,這是石頭壓草,沒有斷根,還是有妄想、有執著,就憑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能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伏住,那就能往生。這個辦法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生無住心」那不是每一個人可以做得到。這就比較出念佛法門比一切法門要來得容易、來得穩當,而且來得快速。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總結:

  【總之,生無所住心,是離一切相之真詮。】

  「離相」一定是「無住」,「無住」就真的「離相」;心有所住,沒離相。

  【所謂圓離是也】

  「圓」是圓滿。不是我離了一邊還執著一邊,一絲毫都不能執著,要離得乾乾淨淨。「圓」是圓滿的意思。

  【圓離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法界」。「四無礙法界」是什麼人證得的?前面說過了,圓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證的。

  「四無礙法界」,雖然證的是相同,而實際裡面有淺深層次不一樣,它裡面還是有四十二個層次,不相同!就像我們大家進入這棟大樓,這棟大樓是「四無礙境界」;你來了,來了之後,這個樓有五層,高低不一樣,就彷佛是這麼個樣子。

  再看底下一段,反顯,從反面來說:

  經【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這是反過來說。「心無住」就對了,「有住」就錯了。無論「住」什麼,只要「住」就錯了。換句話說,只要心有「住」,你決定不是圓初住菩薩。圓初住,在我們凈土宗念佛功夫來講,是「理一心不亂」。心有「住」,你決定沒有證得「理一心」。「功夫成片」,有「住」;「事一心」,也有「住」;「理一心」,「無住」了。

  請看註解:

  【本來無一物。】

  這一句話是《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本來無一物。

  【住則有物矣。】

  「住」就有了。

  【有住,即有惑業苦。】

  「惑」是「無明」;「業」是造業;「苦」是果報。迷惑造業就有果報。嚴重的惑業就變成六道;輕微的那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就是四聖法界,這是十法界。如果心裡「無住」,就超越十法界。諸位必須要曉得,圓教初住菩薩住「一真法界」,不是住十法界,他們住「一真法界」。

  十法界裡面的佛,天台家講的「藏教佛」是十法界的佛,沒有入「一真法界」。「通教的佛」也是十法界的佛;「別教的佛」超越了,「別教的佛」在「一真法界」。因為別教是圓教「二行位」的菩薩,圓教的「十住」就是別教的「十地」,「初行位」是它的「等覺」,「二行」就是「妙覺」。所以就有惑業苦。

 

心裡頭所牽掛的就是「住」

 

  【住,即三界六道之根源。】

  這句話我們真的要把它記住,時時刻刻不能忘記。心裡「有住」就決定不能出六道輪迴。

  「住」是什麼?我們現在所講的你心裡頭所牽掛的,牽掛就是「住」你牽掛你的親人也好,牽掛你的財富也好,只要你有牽掛,你就在搞六道輪迴

  佛告訴我們,「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這五樣東西偏偏是大家都喜歡的,「財色名食睡」都喜歡的,喜歡得不得了,將來就下地獄去了,這是「地獄五條根」。你對於這五樣東西,心裡頭還有貪戀、還常常想著,你想什麼?想墮地獄,那真的,一點不假。你為什麼會墮地獄?就是這五樣東西把你拉下去,有一條就下地獄,五條還得了,不得了!可惜世間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沒學佛也是懵懵懂懂;學了佛之後,這才明白這樁事情,再也不能幹。可是不能幹,他念頭還會常常起,為什麼起這個念頭?就是干造作地獄這個事情,向來都干這個,幹得很熟了,他習氣很深,斷都斷不了,不知不覺它就現前了。佛給我們講這些道理,太生疏,常常把它忘掉。

  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修行要想功夫得力,要把「生處」換成「熟處」,「熟處」把它變成「生處」。我們的煩惱習氣熟,把它遠離、生疏它,遠離它、生疏它;佛號、經義很生疏,努力去讀它,天天去念它,把它念熟;把生熟給它顛倒一下,就成功了。這個比喻說法也非常之巧妙。一定要曉得,我們心裡頭有憂慮、有牽掛,這個心就叫輪迴心,我們乾的事情叫輪迴業。用輪迴心干輪迴業,你還想出輪迴,沒指望。

 

《金剛經》核心「無住」而已;修無量法門「無住」才能得度

 

  【故一切皆不應住。此一部經,千言萬語,一言以蔽之曰,無住而已。】

  這一部《金剛經》從頭到尾講什麼?「無住」兩個字就講完了。不但《金剛經》,《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說「般若」。「般若」的宗旨是什麼?就是「無住」兩個字。兩個字苦口婆心講了二十二年。

  過去大家都佩服、都讚歎智者大師了不起,《妙法蓮華經》經題講了九十天,就是經題《妙法蓮華經》五個字講了九十天。大家沒想到,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講兩個字「無住」。講的時間長不長?不長,講了二十二年,我們聽的人還是「有住」,還不能做到「無住」,這才知道習氣之難斷。

  所以,如果沒有凈土念佛往生的法門,諸位自己想想看,你修什麼法門你能夠得度?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要做到「無住」才能得度

 

凈土法門「有住」能往生,其他法門心若「有住」不出輪迴

 

  我學佛,早年對於大乘經論非常嚮往、羨慕,這些大經大論都想學。到後來明白了,得要「無住」,想想做不到,這才回過頭來專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住」還能往生,其他的法門,心若「有住」,決定不能出輪迴,不能夠出六道。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你知道這個事實,知道這個道理,你才會一切放下老實念佛,因為除了這一門之外沒救了,這才乖乖的念佛。

 

佛說要想脫離六道輪迴必須「背塵合覺」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實具深意,因塵世眾生之環境,不離此六。住塵生心,乃無始來之積習。而欲了生脫死,必須背塵合覺,定要做到一切不住。所謂不住,乃不著之謂,非謂不行其法。】

  「不應住六塵生心。」這一句經文意思無限的深廣,非常深廣!

  「因塵世眾生的環境。」「塵世」指六道眾生,不僅是我們這個世間,包括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包括二十八層天。二十八層天,天人也是「住塵生心」。

  欲界、色界「住塵生心」,我們好懂;無色界天他「住什麼塵」?我們讀《楞嚴》就明白了,佛在楞嚴會上,說二乘人阿羅漢跟辟支佛,所證得的「偏真涅槃」,佛說他們的境界,「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連阿羅漢、辟支佛還「住在法塵」裡面,那個「法塵」叫「滅法塵」。「法塵」有生滅,他不是「住在生法塵」,他住在「滅法塵」裡頭,還是錯了。聲聞、緣覺都錯了,四空天人就可想而知。

  所以佛常講,如果修行修定修到四空天,佛說你遭難了。我們佛法裡面講「八難」,「八難」裡面有一個長壽天,就是四空天。四空天遭什麼難?因為墮到那個裡面去,就等於墮在一個黑洞裡頭,他這個心念完全靜止了,完全墮在「無明」裡面,沒有機緣聞到佛法,那個地方沒有佛菩薩去度眾生。為什麼?佛菩薩到那裡去,那些人理都不理他,不會去接近他,也不願意去聽他。

  非想非非想處天人,八萬劫聞不到佛法,這就遭了大難,八萬劫這麼長的時間聞不到佛法。不聞佛法就沒有得度的機緣,得度的緣中斷了,你說這個多可惜!所以叫它做八難之一。眾生住塵生心是無始劫來的積習,習氣太深太深了,他自自然然就起現行,對於五欲六塵起貪嗔痴慢,他自然那個心就會生,這個不需要學的,也不要教的,習氣太深了。因此無量劫來沒有法子了生死,沒有法子脫離輪迴。

  佛教給我們:你要想了生脫死,也就是講要想脫離六道輪迴,必須「背塵合覺」。「塵」是五欲六塵,要跟五欲六塵相背,「背」就是離開、捨棄。把五欲六塵放下才行,不放下怎麼行!放下之後要「合覺」,「覺」是什麼?「覺」是覺性,要與自性相應。

  假如「背塵」沒有「覺」,就到四空天去了,縱然修行證果也變成阿羅漢、辟支佛,入「偏真涅槃」去了,他不合「覺」!阿羅漢、辟支佛沒有「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藏,阿羅漢、辟支佛只有「解脫」,「法身」、「般若」都沒有。這個地方的「覺」,就是「般若」。

  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覺」,這一句「阿彌陀佛」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量覺」;我們雖然自己「不覺」,但是心與口相應,念念念「無量覺」,不知不覺就真的「覺」了,念「覺」就「覺」了,所以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一句佛號不僅是西方極樂世界導師的德號,實在講是一切眾生自性的名號,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定」要做到一切「不住」,一定要做到,「不住」就是一切不執著。一切不執著,不是一切法不要,你說一切法都不要那就錯了,你把佛的意思完全會錯了。是心裏面沒有分別執著,事照做,前面講了,行住坐卧、穿衣吃飯、迎賓送客、日常工作,可見得沒有一樣離開,而且還做得更好、做得更圓滿,給大家做一個好榜樣;但是心裡頭一絲毫的牽掛都沒有;有一絲毫牽掛,那就錯了。所以不著,不是說不行其事,事是樣樣都要做,佛教給我們方法,也要依教修行。

  【行之方便。以世法言,凡所當為者,自應盡心竭力,不錯因果。】

  這句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不錯因果」。如果沒有智慧,這四個字很難做到。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出因果,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報。

  「行」就是日常生活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活動,凡是應當做的,要盡心儘力去做;不應當做的,決定不能做。哪些是應當的,哪些是不應當的,這要沒有高度的智慧,很難辨我們沒有能力辨別的時候,最好依照佛的教訓

  佛的教訓當中,我們一生能夠依一、二部經,就一生受用無盡。我特別給同學們介紹《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對於現代人來講非常適合,經文不長也不算短。裡面理事、性相、因果,可以說面面都講到,非常適用。《金剛經》固然很好,它講的是綱領原則,在事上講得很少,我們學的這個綱領原則,在日常生活當中還不曉得怎麼用法。如果讀了《無量壽經》,就會用了,曉得怎麼個用法,曉得哪些事情當為,哪些事情不當為,這樣才不會背因果

 

別把生活跟修行看作兩樁事情,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

 

  【無論如何艱難困苦,決不可起勞怨之心。】

  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有很多人把生活跟修行看作兩樁事情,那錯了,那修什麼行?!

  「行」就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上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離開生活到哪裡修行?!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依據佛的教訓去做,改正自己的錯誤,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做法,錯誤的講法,時時刻刻想到經義,時時刻刻在改正,天天在改、年年在改,這才叫「真修行」、這叫「真正用功」。當然習氣太深了,無始劫的習氣,你要改它,當然會感覺得很痛苦,這個要克服。譬如前面給你講的修「忍辱波羅蜜」,如果對事、對人、對物要有厭煩、埋怨這個念頭起來,你「般若波羅蜜」就沒有了,「忍辱波羅蜜」也沒有了。「忍辱」跟「般若」沒有了,其他的統統都沒有了。要保持清凈心,要保持平等心,那就對了。

 

逆境里沒憂、沒苦受,順境里沒喜、沒樂受,心清凈、身健康

 

  【無論如何成績優良,決不可存居功之想。】

  有這個念頭也錯了。前面是講「勞怨」,我們要「忍辱」,要忍!這個地方成績優良也要忍,為什麼?如果不忍,心裡一歡喜,完了!清凈心沒有了。清凈心裡頭沒有憂也沒有喜;憂把清凈心破壞掉了,憂是風浪,歡喜也是風浪,清凈心都沒有了。「苦樂憂喜舍」統統都要放下。逆境裡面沒有憂,順境裡面沒有喜,你的心就清凈;順境裡頭沒有樂受,逆境裡頭沒有苦受,你的身體就健康了。要曉得苦對身體有傷害,樂對身體一樣有傷害,所以離開苦樂憂喜,身心健康。

 

人生是業力在支配,想改善我們的前途命運有的是方法

 

  【不幸失敗,亦決不因之煩惱憂愁,慨嘆忿恨。】

  特別加強這一點:世間人最要緊的是要了解人生宇宙的真相;換句話說,要真正認識自己跟自己的生活環境,於是理得心安,道理搞清楚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之後,生在富貴,你就安心去享受富貴;生在貧賤,他也不怨天不尤人,安於貧賤,心安了

  人生是一回什麼事情?業力在支配。你今生享福,是你前生修的善業修得多;享福裡面也有受罪,是你修善業裡頭還帶著惡業,才有這個果報這一生當中命很苦,很苦是過去修不善業,招感得一生的不如意,都是業力在支配,沒有別的

  明白這個道理之後,無論我們現前生活環境怎麼樣,不在乎!我們要想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要想改善我們的前途命運,有沒有方法?有。多造善業,不造惡業就行了。這個前面所講的,要明了因果,決不能違背因果,就行了。

  【必須此層做到,方能達到事來便應,事過即忘,得與不著相應耳。】

  這個時候我們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所以佛與大菩薩,我們常講的「法身大士」,圓初住以上的這些菩薩們,他們用「真心」。「真心」叫什麼?叫「大圓鏡智」,把它比喻作大圓鏡。他用心像鏡子一樣,事情來了照得清清楚楚;事情沒有了,裡頭乾乾淨淨,一點也不染污。不但是事情完了,他心裡頭沒有,你們諸位想想,正在照的時候,他有沒有?他還是沒有。哪裡是事情走了以後才沒有,那是我們凡夫見的,那是不懂理;真正明理的人,正在照的時候都沒有,從來沒有染污過

  「照」是什麼?「照」就是像我們講的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應」就是「照」正在感應的時候,心還是清凈,還是沒有染污,還是沒有動搖,這就是與「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相應。「無住生心」,這個鏡子能應;「生心無住」,雖應的時候,這個鏡子還是清凈的,這是用「真心」,諸佛菩薩用的是「真心」。

  我們凡夫不會用「真心」,用的是妄心,妄心就是「有住」、就是執著。諸位要曉得,「執著」太苦太苦了,招來的是事事不如意;離開一切「執著」就事事如意,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我們凡夫所謂的「事事如意」,「無礙」就如意了

  以出世法言,前面是講世間法,也就是我們一般生活,生活裡面要怎樣修行、要怎樣用功。

 

在家修行「不住相」是在家菩薩;出家修行「不住相」是出家菩薩

 

  【以出世法言,要在無論修得如何久、如何好、如何完備,而決不自是,決不自滿,如此乃能達到行無所事也。】

  那麼這是說,實在講這個出世法,是講一些出家修道的人,這裡面包括的範圍很廣,不僅是佛門裡面出家的,其他宗教裡面也有出家的。在我們中國道教也是修行的,外國天主教也是出家的,所以這裡面包括很廣很廣。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修學得再久、修學的功夫再好,如果要有自是自滿,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為什麼?他還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他沒有離開「四相」。

  諸位要曉得,在家修行(前面一段講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如果「不住相」,那是在家菩薩,他證果了;出家修行要是「不住相」,那是出家的菩薩,也證果了。地位完全相同。決不是說出家菩薩要比在家菩薩高一等,沒這個話佛法是平等法,我們現在出家人,吃了一個很大的虧,就是誤以為我這一出家,就是「天人師」、就比別人高一等,在家人見到我要頂禮、要恭敬供養,自己就妄自尊大。在家人修了福,我們造了罪,他往上升,我們往下墮落,這個虧吃大了我們一定要曉得怎樣叫真修行、怎樣叫真用功。

  佛門裡面,也許諸位聽說過有一位常不輕菩薩,那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他見任何眾生都頂禮,這是菩薩大慈大悲,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人家等覺菩薩還這麼謙虛,對於一切眾生還這麼恭敬,我們怎麼能夠起傲慢之心,怎麼可以自以為是,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看到別人有這個情形,要迴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有,馬上要改過來,一定要做到心清凈、心平等。無論自己修怎麼樣的功行,都是若無其事,這是平常事情,不值得驕傲。一有驕傲,你要曉得驕是煩惱,貪嗔痴慢是大煩惱,這四大煩惱是大煩惱。不修行還不生煩惱,愈修煩惱愈重,那他的果報到哪裡,我不說你們也都知道,有什麼值得大家尊敬!

 

-----------------------------------------------------------------------------------------


推薦閱讀:

難道宗教和科技就不能共存?
淫慾與殘暴混雜的藏傳佛教
關於我眼中的玄學與宗教【偽】
天書72: 葛亦民,如果用宗教的概念
許多信佛的人不善良?

TAG:宗教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