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經(白話講述)41-55
從前有一個商人,帶了兩個學徒,牽了一頭駱駝出外去作生意,把那些珍貴的綢緞和上等的氈毯一類的商品都載在駱駝背上。在路上那頭駱駝死了,這個商人,剝下駱駝的皮,自己先走了,留下兩個學徒在那裡看守。臨走時對兩個學徒說∶「你們要好好看守這些貨物。這張駱駝皮也不要使它潮濕。」商人走後不久,天就下雨了,兩個學徒怕駱駝皮被雨打濕,就連忙拿那些綢緞和氈毯去覆蓋。這樣,比駱駝皮價值要高很多倍的綢緞和氈毯就這樣都給爛掉了。
這故事比喻∶學佛法的人,不去嚴持凈戒,修定開慧,僅作造塔供僧等的財施功德,這是舍本取末的行動,是不能出離生死證到道果的。所以應當先精嚴地護持戒律,再修財施等善行,如兩個學徒應當先護本來貴重的綢氈等貨,再護駱駝皮才是。磨大石 有一個人,每天很勤勞地磨一塊大石頭,經過了好幾年的功夫,把它磨成一隻小石牛,結果只能當作玩具,沒有別的什麼用處。他在這一事上所花費的時間和勞力雖然很多,而收效卻很微小。 這故事比喻∶人們精勞苦地修學,應該志求高勝的道果,如果只是為求一些聞名閑利那用力多而收穫少,或者得不償失、反而增長過患了。欲食半餅 有個人肚子餓了,去買煎餅吃。他一連吃了六個,覺得還是不飽,就再買第七個吃,剛吃了半個,就覺得很飽了。這時,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怎麼如此愚痴而不知節約!如果早知道後頭的半個煎餅能吃飽,那麼我只要買這半個煎餅就是了,前頭的六個煎餅不是多吃了嗎?」 這故事比喻∶修行的人,勸苦修學經歷多時,才有貫通言證的一旦,不經多時的勸修,但羨一旦的悟證,正同那人吃餅的痴想,是不可能。奴守門 有一個人,因有事要出遠門,動身時叮囑僕人說∶「你要好好看守門戶,同時也要好好照管住系驢的繩子,不要讓驢跑了。」這個主人走了以後,有一天,碰到鄰村在演戲,彈唱得很好聽。那個僕人聽到後,心便不能自主,就想去觀看。於是他就把門板拿了下來,放在驢背上,牽著驢子去看戲。僕人走後,家中所有財物都被竊賊偷得一空。等到主人回來,他看到家中財物都沒有了,很是奇怪。就查問僕人說∶「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呀?」僕人回答說∶「主人您叫我看守的是門、驢和系驢的繩子;現在這三件東西都好好地存在著,並沒有缺少。別的一切,我都不知道。」主人聽了更加氣惱,厲聲責罵僕人∶「你這笨蛋!叫你管門,正因為屋裡有著財物,現在財物既已失去,留著一扇門有其么用呢?」這故事比喻∶如來教導我們,應當常常攝心,守護六根的「門」,不要被六塵的「賊」侵入(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修行就要從攝心覺照,守護六根門頭著手;色、聲、香、味、觸、法叫作六塵,不知六塵的虛妄,執著它們、迷戀它們,就會染污六根,造作種種惡業)。有些人卻不聽這個教誡,去貪求名利,就是在靜坐的時候,還是念念攀緣著名利食色,牢守著無明的驢子和貪愛的繩索,卻洞開了六根的大「門」,結果被六塵煩惱的盜「賊」侵入,弄得道品的功德財寶都散失完了。
偷犛牛 有一個村莊上,村裡的人一起偷了一頭氂牛並一同把它宰殺吃掉了。那個丟牛的人跟蹤尋到這個村莊上來,見到了那些村人,問他們說∶「我的氂牛,是不是在你的村莊上?」偷牛的村人回答說∶「我們並沒有村莊。」失牛的人又問∶「池邊不是有一株樹么?」他們回答說∶「並沒有樹。」丟牛的人於是再問∶「你們偷牛,是不是在村莊的東邊?」他們仍舊回答說∶「並沒有東邊。」丟牛的人又問∶「你們偷牛的時候,不是剛剛正午么?」他們還是回答說∶「並沒有正午。」這樣丟牛的人就說∶「依照你們所說,沒有村莊,沒有池,沒有樹,或者還可說得通。可是天底下那裡會沒有東邊,沒有正午呢?因此,我知道你們說的都是謊話,不可相信。牛一定是你們偷吃了,是不是?」那些村人知道無可抵賴,只得承認把牛偷來吃了的事情。 這故事比喻∶修持佛法而破戒的人,每每把罪惡隱藏起來,不肯如法發露懺悔,改過遷善,卻常常想假造理由,自圓其說;但結果終掩蓋不了所作的罪惡,受了種種的苦惱。只有勇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懇切地發露懺悔,才能走上佛法的大道貧人能作鴛鴦鳴從前外國的習俗,在節慶之日里,所有婦女都佩戴優缽羅華作為裝飾。 有一個窮人,妻子對他說:「你若是能得來優缽羅華與我佩戴,我就做你的妻子;若是不能得到,我便離開你了。」她丈夫先前很能摹仿鴛鴦的叫聲,便跨進國王的池沼,一邊作鴛鴦的鳴聲,一邊偷優缽羅華。這時守池人問道:「池中的是誰?」這窮人失口答道:「我是鴛鴦。」守池人將他捉牢了,帶到國王處去,走到半道上,窮人又抑揚有致地作起鴛鴦的鳴聲來。守池人說:「你先前不叫,現在叫有什麼用?」 世上的愚人也是這樣,終身殺生害命,作種種惡業,不調節心行,以使它朝善的方向發展,待到命終時,方說:「如今我想修行善業。」獄卒依然把他帶去,付與閻羅王處治。雖是想修行善業,也已經晚了。就好像那個愚人,快到國王那兒了,才作起鴛鴦叫來。這故事比喻:事情要在該做的時候做,晚了就來不及了。野犬為折樹枝所打 有一隻狗,在樹下休息,一陣風吹來,把樹枝折斷了,剛巧掉在它的背脊上。它就走開,到一個露天的地方休息,長久地閉著眼睛,不看一看樹枝掉下來的原因,也不去再看那棵樹。直到天色晚了,還是留在那裡。可是後來,它又張開眼睛,遠遠地看見一陣風正吹過那棵樹,所有枝椏都在不停地搖動著,他就自言自語地說道∶「樹在叫我了!」重新又回到樹下去。 這故事比喻∶學修佛法,志願要堅定不移,不能因為師長的輕微訶責就離去,等到遇到種種煩惱,才再去親近師長。這樣來來去去,浪費時間,實在愚笨而可笑的。小兒爭分別毛有兩個小孩子,同在河畔遊玩,他們在水裡撈到了一撮毛,於是,兩個小孩子就爭論了起來。一個說,這是仙人的鬍鬚,另一個說,這是熊身上的毛。兩個小孩子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各說各的理由,大家不肯讓步。那時河畔剛走過來一位仙人,兩個小孩子就去請求他判斷。可是這位仙人,並不回答他們這個問題,只從他自己的袋裡,取出了一小把米和芝麻放到嘴嚼了一會兒吐到手掌上,給兩個小孩子看,說道∶「呶,我掌中的東西,真像孔雀屎呢!」仙人答非所問,兩個孩子都弄得莫明甚妙。
這故事比喻∶有人在說法的時候,往往作著空談,戲論諸法,沒有說到正理,對別人既沒有利益,在自己也徒費精神,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情況,正和上面所說那位仙人的答非所問一樣是滑稽可笑。醫治脊僂 有個駝背的人,請醫生醫治駝背。這個醫生用了一些酥油塗在他的背上,然後把他夾在兩塊木板的中間,放在地上,用力壓下去,使他平直。這個人一時痛得連眼睛都奪眶而出了,可是他的駝背卻仍舊沒有治好。 這故事比喻∶有人為著要修福,行布施,用種種非法手段巧取豪奪,爭取不正當的錢財來應用,猶如這個醫生把木板硬夾駝背,徒然造作惡業,增加苦惱,卻不能得到布施的功德。五人買婢共使作 有五個人,共同出錢買了一個婢女,其中一個對婢女說∶「你要給我洗衣服。」另外的四個人,也叫婢女洗衣服。這五個人,都要叫婢女給他洗衣服,這使得婢女非常為難沒法對付。她想∶「我只能先洗一個,然後再洗另一個的。」於是她把其中一個人的衣服先洗,但第二個人就大發脾氣了,說道∶「我同樣出了錢買你,怎麼可以單獨給他先洗?」就打了婢女十鞭,婢女只好給他先洗。但其他四個人又同樣發了脾氣,同樣各打了婢女十鞭。這個婢女,就這樣的無故受屈。 這故事比喻∶依照佛經所說,由於煩惱因緣,合成此身。此身不免常受著生、老、病、死苦的逼惱,不能自拔,正像這個婢女受五人的鞭笞一樣。伎兒作樂 有一個出名的樂師,國王請他去演奏,許給他一千個銀錢。等待演奏完畢,國王卻不給他銀錢。樂師就向國王索取,國王決心要賴脫,就對樂師說∶「你奏樂給我聽,不過讓我空歡喜一場;我許給你銀錢,也只是叫你空歡喜一次罷了!」這故事比喻∶所有世間的所謂快樂,其實都是虛妄的,在剎那不停、生滅遷流、無常變幻中,都如水月鏡花,那有真樂。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那止有自生煩惱罷了。
師患腳付二弟子 從前有一個老師,有兩個學生跟隨他。這位老師兩隻腳有毛病,常常麻木,很不舒服,因此他就叫兩個學生隨時按摩,一人按摩一隻腳。不料這兩個學生,平日相處都不和好,不是我討厭你,就是你討厭我,彼此像冤家似的。有一天,有一個學生走開了一會兒,另一個學生就把這學生所按摩的腳,用石頭敲斷了。這個學生回來時,非常憤怒,為了報復,也立刻把另一學生所按摩的一隻腳,用石頭敲斷了。蛇頭尾共爭在前 有一天,一條蛇的頭和尾忽然爭執起來,蛇尾對蛇頭說∶「今天應該我走在前面。」蛇頭說∶「我常常走在前面,怎麼可以倒過來走呢?」蛇頭和蛇尾各認為自己有理,相持不下。結果,蛇頭就自管自向前走去,蛇尾卻纏住了樹牢牢不放。這樣,蛇頭走不動了,只得讓蛇尾走在前面。不料蛇尾因為沒有眼睛,結果掉入一個火坑中,把這條蛇燒死了。 這故事比喻∶老師和徒弟,應該互相敬愛。可是有些徒弟往往以為老師年邁了,應該由徒弟來作領導,不肯尊敬師長,可是因為徒弟年輕不懂規矩,沒有經驗,作事常常犯錯誤,使事情搞不好,反而受到很大的損失。願為王剃鬚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有個親信的侍者,這個侍者平日很忠實,國王非常信任他。有一次,國王率領軍隊和敵國交戰,國王自己陷入敵陣,很是危急,這個侍者不顧自己的性命,奮勇去救,保衛了國王的安全,因而國王非常歡喜他。當時國王就對侍者說∶「你要什麼,我都可答應。」可是這個人卻說∶「我不要什麼,但願給國王剃剃鬍須。」國王微笑著說∶「你既然歡喜這樣做,我就答應你,滿足你的願望吧!」後來這事給人家聽到了,都笑這人太愚笨,認為當時這個侍者如果要求國王劃分半個國家給他治理,或者給他的一些學習的機會,國王也一定會答應的。但是這個人卻不要這些,只願意干這剃鬍須的小差事,真是太愚笨了。 這故事比喻∶眾生得人身難,聞佛法難,如果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具備了這兩個難得的因緣,可是心志狹小,只奉持少分戒律,就自己以為滿足,不求上進,更不求涅盤勝妙法,永遠流浪生死,把可以獲得的偉大利益,硬生生錯失了,這正如那個只願為國王剃鬍須的侍者一樣,是非常愚笨可笑的。推薦閱讀:
※楊筠松《玉尺經》考及白話解
※賴文俊《催官篇》白話解
※大白話教你營養學···如何理解碳水化合物?
※易傳》文白話解(彖上)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六卷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