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格律入門( 1)

日誌

[轉]轉帖——詩詞格律入門( 1) 2012-1-17 06:37閱讀(0)下一篇:舊亭台 |返回日誌列表

  • 轉載(2)
  • 分享
  • 評論
  • 複製地址
  • 編輯

第一部分 律 詩 -

-

第一章簡 論 -

-

第一節 古典詩歌的特徵 -

-

古典詩歌,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璀璨奪目的明珠。它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意境抒發感情,讀來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構造了古典詩歌特有的華美的境界,是中外任何自由體詩歌所根本無法比擬的。這也正是其中的許多名篇至今還為今人吟誦欣賞,很多愛好者仍在學習、寫作的原因所在。古典詩歌有三個明顯的特徵。第一、它的內容主要是抒情的。其中一些著名的敘事詩如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也不以創造人物為主,倒是以發抒作者對人物、事件的感受為主。因此,它最適合於作者個人感情的抒發。第二、它的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如少 -

有的長詩《焦仲卿妻》也不過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有些民歌,最短的只有十三個字。比較多見的五絕,也只有四句、二十個字。但仍然是一首首完整的詩。第三、它具有較嚴格的格律要求。古典詩歌是最講究格律的,儘管格律的尺度有寬嚴的不同。在古代,我們有很多富有詩意的抒情散文名篇,卻沒有散文詩、自由詩,可以證明格律在古典詩歌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欣賞古典詩歌,自然要體會其思想內容和意境高遠。但如果能夠通過形式去了解內容:詩詞既然是有一定格律的,那我們在閱讀古典詩歌的時候,如果能夠知道關於詩詞格律的一些基本知識,那就更能 -

欣賞其中的藝術美,更能體會情感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統一性了。換個角度,如果能夠掌握一些古體詩歌格律的基本常識,那麼,寫作者個人豐富多彩的思想、情感就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了。現在很多古典詩歌愛好者都認為寫作古體詩詞很難,根本原因就在於,必須遵守格律,而這格律就像一道很難跨越的難關。很多初學者因此就止步不前了,也不乏一些不以為然的愛好者,破關而入,卻因為不遵守格律而遭批評、規勸。其實,只要了解了格律的一些常識,就會覺得這只是一道看來嚇人的門檻,越過以後,就是另一番明媚的天地了。 -

-

第二節 古典詩歌的辭彙 -

-

中國古代漢語是人類歷史上至今最豐富、最精鍊的語言,如至今仍在大量使用的成語都具有言簡意賅的特徵;古典詩歌的語言又是最精粹的,它用經過反覆錘鍊過的最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其最美好、豐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譬如: -

-

1.古代老百姓的詩《上邪》 -

-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35字) 用現在的話直接翻譯,就是: 老天爺啊!我願意和愛人永結同心,白頭到老; 希望愛情永遠不中斷,不衰減。 除非等到:巍巍高山變成了平地, 滔滔江水變成了乾涸, 冬天響起了「隆隆」的雷聲, 夏天下起了鵝毛大雪, 上天和大地合在了一起, 只有當這五種情況都出現了, 我才敢同郎君斷絕恩情! (103字) -

-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五絕) [唐] 劉長卿 -

-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20字) 直譯為: 夕陽西下,沉落在遠處的蒼山, 天氣寒冷,茅屋裡沒有禦寒的物品。 柴枝做成的大門外遠遠地聽到狗兒的叫聲,狂風大雪裡走來了深夜歸家的主人。(59字)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知道,古典詩歌的辭彙十分精鍊,它可以用極少的字數來表達極其豐富的意義。 -

-

(一)單音詞 詩歌,要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現儘可能多的內容,尤其要求有簡練精美的語言,古代漢語的言簡意賅的語法特點奠定了古典詩歌的語言特色。古典詩歌最大的特徵就是有很多單音詞,一字一音,一音一義。這就使得詩人寫詩時,在字音字義之外,還可以在辭彙、語法方面加上種種不相同的排列組合,構成詩句中奇偶的變化。發展到現代漢語以後,單音詞就基本都成了雙音詞或多音詞。掌握了這個特徵,我們在寫作古體詩歌的時候,就要盡量把現代漢語的辭彙轉化為單音詞。譬如: 參加——與(yù,動詞) 杯子——杯 被子——衾 考慮、顧慮——慮 太陽——日 黃昏——暮 太陽下山——日暮深夜回家——夜歸 -

-

這樣就可以在有限的規定字數內表達比較豐富的思想內容了。 -

-

(二)口語化 -

-

詩歌來源於生活,來源於人民的生產勞動,因此,最早產生的是民謠、民歌,運用的都是當時的生活語言。各個時代的文人將當時的民歌加以歸納、分析,在體制、形式上作了相應的規定,以便於詩歌創作與提高。從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直到以後各時代的詩人,都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良傳統以貼近生活。詩歌的語言就是把生活語言進行了加工改造的文學語言,它具有準確、精鍊、生動、形象的特點。 在有些情況下,生活語言是可以不經過加工而直接進入詩歌的,而且,有時候這種生活語言的運用還是必要的,有益的。例如,明代民族英雄戚繼光的《馬上作》: -

-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為保衛國防而「南北驅馳」到處奔波的軍旅生活,抒發了自己一生為國獻身的自豪感。「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口語,但用在了這首詩里,平易自然,恰到好處。但是,一般來說,詩的語言不等於生活語言,,應該是生活語言的加工改造。要創作出精美的詩篇,不能滿足於書面語言的照搬,也不能滿足於生活語言的照抄。詩里的語言,不論瑰麗的也好,質樸的也好,均需經過錘鍊加工。因此,我們就可以利用現代的語言,稍作錘鍊來寫古體詩歌了。譬如毛澤東的一首《七絕.五雲山》: -

-

五雲山上五雲飛,遠接群峰近拂堤。若問杭州何處好,此中聽得黃鶯啼。 -

-

全詩非常淺顯,只要不是文盲,任何不懂古典詩歌的人都能看懂。詩里只有一個文言詞「若」,就是現代漢語的「如果」,把它換成「要」,就完全成了一首用現代語言寫的「七絕」了。 -

-

-

第二章 詩詞的格律基礎 -

-

第一節 韻 -

-

韻是古典詩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作者在詩歌中用韻,叫「押韻」。從《詩經》一直到以後的詩歌,包括民歌,幾乎沒有不押韻的。所謂韻,就是相當於漢語拼音中的韻母。一個漢字的拼音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方」字拼成fāng,其中f是聲母,ang是韻母。再看「幫」 bāng,「長」chá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ang,所以他們是同韻部的字。 凡是同韻部的字都可以押韻,也就是把同韻的幾個字都放在句尾,所以也叫「韻腳」,一首詩里都用一個韻部的韻腳,就叫「押韻」。例如: -

-

閨 怨 [唐]王昌齡 -

-

閨中少婦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妝上翠樓(lóu)。 忽見陌頭楊柳色(sè),悔教夫婿覓封侯(hóu)。 這裡的「愁」、「樓」、和「侯」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ou。「色」 字不押韻,因為它讀作sè,它的韻母是e,跟「愁」、「樓」、「侯」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詩是不用押韻的。 在漢語拼音中,a,o,e的前面有時還有i、u、ü,如ia,ua,ie,üe;後邊有時還有i,o,n,ng,如uai,ao,iao,an,ian,uan,üan,iang,uang,iong, un,ueng,ün等,這種i,u,ü叫做韻頭;i,o,n,ng叫做韻尾。不同韻頭、韻尾的字也算是同韻字,因為它們的韻干(韻的主幹)也可以押韻。例如: 蠶 婦 [唐]杜荀鶴 粉色全無飢色加(jiā),豈知人世有榮華(huá)? 年年道我蠶辛苦,底事渾身著苧麻(má)? 「加」、「華」、「麻」的韻母是ia,ua,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的韻干都是a,因此也是同韻字,押在一起,讀起來時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音韻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成了聲音迴環的美。但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它們的韻並不是十分和諧,甚至很不和諧呢?這是因為時代變遷,語音起了變化,我們用現代的語音去讀古詩詞,自然就會有這樣的現象了。例如: -

-

寒 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huā),寒食東風御柳斜(xié)。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jiā)。 xié和huā,ji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像jiá,和現代上海、杭州等地「斜」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

-

-

江 南 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ī)。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在這首詩里,「期」和「兒」都是押韻的;但是按今天普通話去讀,q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照上海話的讀音念「兒」這個字,念像ní音(接近古音),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太可能(也沒必要)完全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歌;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會去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和諧的。同樣,如果你日常所說話的語音如果不是屬於北方語音區的,寫作古體詩歌的時候,就可以純熟地運用你所熟悉的家鄉方言的語音來押韻了。 -

-

第二節 四 聲 -

-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字音有聲調,這是漢語的特點。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漢語的聲調,而高低、升降則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話的聲調來說,一共有四個:陰平(第一聲)是一個高平調(不升不降叫平),陽平(第二聲)是一個中升調(不高不低叫中),上聲(第三聲)是一個低升調(有轉折,有時是低平調), 去聲(第四聲)是一個高降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但是和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一樣。古代的四聲(每聲都分陰陽,所以共有八聲)是: ⑴ 平聲。到後代分為陰平和陽平。 ⑵ 上聲。古代為仄聲。到後代有一部分變為去聲。 ⑶ 去聲。古代為仄聲。到後代仍是去聲。 ⑷ 入聲。古代為仄聲。這個聲調的發音特徵是: ①是一個短促的調子。例如用杭州話念「休息」、「毛竹」等詞,就會明顯覺得「息」和「竹」的音程要比「休」、「毛」短的多。這叫做「清入(陰入)」。 ②既有①的特徵,念起來,聲帶還有明顯的震動。例如用杭州話來念「月亮」、「國家」等詞就會感到「月」和「國」音程既短,而且聲帶震動很明顯。這叫做「濁入(陽入)」。現代江浙、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等處都還保留著入聲。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內蒙古)保留著入聲。這些地方的人寫作古體詩詞的時候,將入聲字入仄聲韻(宋詞中還有一些詞牌規定了要用入聲韻)就會得心應手了。入聲字在北方,變為四聲的都有,普通話里,入聲字變為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為上聲的最少。 四聲和韻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分為平聲(包括陰平、陽平)和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兩大類。在韻書中,不同聲調的字不能算是同韻。在詩詞中,不同聲調類的字一般不能押韻。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 -

-

第三節 平 仄 -

-

知道了什麼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古人們把四聲分為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普通話分為陰平、陽平),仄就是上去入三聲(普通話歸為上聲、去聲,入聲分別歸入各聲)。所謂「仄」,就是「側」,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讓平仄這兩類聲調在詩詞中交錯使用,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古人所說的「抑揚頓挫」、「聲調鏗鏘」,雖然還有其他講究,但是平仄和諧確實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平仄在詩詞中究竟是怎樣交錯著的呢?概括為兩句話就是: 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 ⑵在對句①中,平仄是與上句相對的。這種平仄規律在律詩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例如溫庭筠《七律.題李處士幽居》詩的第三、四兩句: 濃陰似帳紅薇晚, 細雨如煙碧草新。這兩句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來說,每兩個字一個節奏。平平後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的後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後一個字又是仄。這就是交替。就對句來說,「細雨」對「濃陰」,是仄仄對平平;「如煙」對「似帳」,是平平對仄仄;「碧草」對「紅薇」,又是仄仄對平平,「新」對「晚」是平對仄。這就是相對。本來只用普通話去辨別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還有一種入聲(介紹見前),它的發音獨特,這就給現代人帶來了一些麻煩。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聲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華南人),那麼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北部的人,那麼入聲字在這些方言里都歸入了普通話的陽平。那麼,只要遇到陽平字就應該特別注意辨別,必要時只能查字典或韻書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聲變成去聲和由入聲變成上聲的字都不妨礙我們辨別平仄(也都屬於仄聲),只有由入聲變成了平聲(陰平、陽平)的,才會造成辨別平仄的困難。總之,我們遇到詩詞格律上規定用仄聲的地方,而詩人卻用了一個今天讀起來是平聲的字,就應該引起我們的懷疑,可以查字典或韻書來解決(參見作者的另著《詩韻全編.現代漢語語音》)。 注意:凡韻尾是-ng的字,就不會是入聲字。入聲問題是辨別平仄的唯一障礙。這個障礙是查字典、韻書或多練習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國大約還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著入聲的,在那些地方的人們,辨別平仄更是沒有問題了。關於入聲與普通話的對應關係,可參看本書作者的《詩韻全編附錄<普通話與入聲對照表>》。 ①律詩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對句。 -

-

-

第四節 對 仗 -

-

修辭里的「對偶」,在古代詩歌里叫「對仗」。對是相對,仗是儀仗,古代的儀仗隊是兩兩相對的,所以叫「對仗」。學過中學語文的人都知道對偶。對偶就是把同一類的概念或對立的概念並列起來 ,形成整齊的美。例如「任重致遠」,「任重」與「致遠」形成對偶。對偶可以句中自對,又可以兩句相對。例如「任重致遠」是句中自對,「任重致遠,居安思危」是兩句相對。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對偶的一般規矩,是詞性相同的詞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仍然以「任重道遠,居安思危」為例:「任(擔負)」、「致」、「居」、「思」都是動詞相對,「重」、「遠」、「安」、 「危」都是形容詞相對。 詩詞中的對仗的規則是: ⑴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對的; ⑵出句的字和對句的字不能重複(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複)。因此,上面所舉溫庭筠的《七律.題李處士幽居》詩中的兩句:「濃陰似帳紅薇暖,細雨如煙碧草新。」才是符合於律詩對仗的標準的。對聯也是同樣的標準。 -

[連載二] -

第三章 詩 律 -

-

第一節 詩的種類 -

-

從格律上看,詩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律詩,包括絕句。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四言詩和六言詩很少見。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簡單的說,凡是不依照近體詩的格律來寫,不受近體詩格律束縛的詩,都是古體詩(本書不論)。 近體詩大致分為三種:律詩,排律,絕句。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意思就是依照一定的格律來寫成的詩。律詩的韻、平仄、對仗等,雖有許多講究,但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⑴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⑵ 都押平聲韻; ⑶ 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⑷ 每首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王維《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就是一百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絕句的字數比律詩少一半,在形式上就等於半首律詩,所以格律要求和律詩一樣。(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和律絕兩類。本文只談律絕) -

-

第二節 律詩的韻 -

-

古人寫律詩,是嚴格按照韻書來押韻的,無論絕句、律詩、排律,都必須一韻到底,而且不許通韻(不同韻部的不能通押)。 古詩韻共有106個韻:平聲30韻,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所以這裡我們只談平聲韻。 在韻書里,平聲分為上平聲,下平聲。平聲字多,所以分為兩卷,等於說平聲上卷,平聲下卷。上平聲15韻: 一東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魚 七虞 八齊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刪下平聲15韻: 一先 二蕭 三餚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陽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鹽 十五咸東冬先蕭等都只是這個韻的代表字,只表示韻母的種類。至於「東」和 「冬」這兩個韻的讀音,在普通話里根本沒有分別,但在古代一定是有某種區別的,在寫律詩的時候還不能把他們混用,必須遵守。《紅樓夢》有這樣一段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寫一首詠月的律詩,限定用寒韻。香菱苦思冥想了好久,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閑閑吧。」香菱怔怔地答道:「『閑』是十五刪的,錯了韻了。」由此可見近體詩用韻的嚴格。各韻所包括的字數很不相稱,有些韻很寬(字數很多),有些韻很窄(字數較少)。寬韻可以很自由,窄韻就會令人局促;但是,有些詩人自認文才很高,有時候就故意用窄韻來顯示本領。依詩韻的寬窄來說,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平聲韻): ⑴ 寬韻 支 先 陽 庚 尤 東 真 虞 ⑵ 中韻 元 寒 魚 蕭 侵 冬 灰 齊 歌 麻 豪 ⑶ 窄韻 微 文刪 青 蒸 覃 鹽 ⑷ 險韻 江 佳 餚 咸 這種說法是相對的,有些雖然是窄韻,但比較合用,詩人們也很喜歡用它們。——在普通話里,以上的所謂寬窄早就不相適應了(詳見《詩韻全編》)。 現在僅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在現代人看來不必分別,而前人在律詩中卻嚴格分別開來的韻來證明近體詩用韻的嚴格: -

送魏大將軍(一東) [唐]陳子昂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 △ 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 雁山橫代北,狐塞接雲中。 △ 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 △ -

-

喜見外弟又言別(二冬) [唐]李益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 △ 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 五律第一句,多數是不押韻的,七律第一句,多數是押韻的。由於第一句押韻並不是嚴格規定的,因此第一句的韻腳也可以不太嚴格,用鄰近的韻腳也是可以的。宋代以後更成了風氣。譬如: -

-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

-

山園小梅 [宋]林和靖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 △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 這兩首詩用的都是十三元的韻,但是《清明》第一句韻腳卻用了十二文的 「紛」字,《山園小梅》第一句韻腳卻用了一先的「妍」字。所謂「鄰韻」,除了江和陽,佳和麻,蒸和侵合用很罕見之外,其他大致可以按照十韻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韻為鄰韻,可分為以下八類: 一 東、冬為一類; 二 支微齊為一類;三 魚虞為一類; 四 佳灰為一類; 五 真文元寒刪先六韻為一類; 六 蕭餚豪為一類; 七 庚青蒸為一類; 八 覃鹽咸為一類。 以上說的這些律詩用韻的嚴格性,只是為了了解古代律律詩的原貌。其實,今天我們來寫律詩,因為是寫給同時代的人看的,就不必拘泥於古人的詩韻限制。不但首句用鄰韻,就是其他的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就應該都是可以的,不過最好是註明用現代語音來用韻,讀者可以參見本文作者的另一《詩韻全編—現代漢語語音》) -

  • 轉載(2)
  • 分享
  • 評論
  • 複製地址
  • 編輯

個人日記 |公開 |轉自:文靜1961 |標籤:格律詩歌單音詞詩詞轉帖上一篇:四季賦 |下一篇:舊亭台 |返回日誌列表

我的熱評日誌

  • 評論

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來坐第一個沙發

發表評論

表情 |更多功能

|

取消  (可按Ctrl+Enter發表)

推薦閱讀:

學寫詩詞之一:七絕入門——學習格律
【少年情】紅葯所在,夜也漫長
相見歡二首
玉樓春二首

TAG:詩詞 | 詩詞格律 | 格律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