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別名和特點是什麼?急!!!!詳細點!
05-28
-
最佳答案 九大行星中,一般把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稱為類地行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主要由石質和鐵質構成,半徑和質量較小,但密度較高。把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稱為類木行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其主要由氫、氦、冰、甲烷、氨等構 成,石質和鐵質只佔極小的比例,它們的質量和半徑均遠大於地球,但密度卻較低。冥王星是特殊的一顆行星。 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具有規律性,即從離太陽由近到遠計算,行星到太陽的距離(用a表示)a=0.4+0.3×2n(天文單位)其中n對於從水星至冥王星依次取-∞,0,1,2,3,4,5,6,7。注意與7對應的是冥王星而不是海王星,海王星沒有N與其對應,它破壞了行星距離的經驗公式。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自轉周期為12小時到一天左右,但水星、金星、冥王星自轉周期很長,分別為58.65天、243天和6.387天,多數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但金星則相反。 除了水星和金星,其它行星都有衛星繞轉,構成衛星系。 在太陽系中,現已發現1600多顆彗星,大多數彗星是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但也有逆向公轉的。彗星繞太陽運行中呈現奇特的形狀變化。 太陽系中還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流星體,有些流星體是成群的,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產物。大流星體降落到地面成為隕石。 太陽系是銀河系的極微小部分,它只是銀河系中上千億個恆星中的一個,它離銀河系中心約8.5千秒差距,即不到3萬光年。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轉動。可見,太陽系不在宇宙中心,也不在銀河系中心。 太陽是50億年前由星際雲瓦解後的一團小雲塌縮而成的,它的壽命約為100億年。水星水星是最靠近太陽的行星,它與太陽的角距從不超過28°,中國古代稱水星為辰星。古時候西方人以為水星是兩顆行星,他們在暮色中見到它時,稱它為墨丘利(Mercury),在晨曦中見到它時,稱它為阿波羅。後來人們知道了墨丘利和阿波羅就是同一顆星,就稱水星為墨丘利。墨丘利是羅馬神話中專為眾神傳遞信息的使者,他頭戴插有雙翅的帽子,腳蹬飛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飛。他神通廣大,令人難以捉摸。水星確實像墨丘利那樣,行動迅速,神出鬼沒,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裡它會沿著一段奇特的曲線,從太陽的最東邊跑到最西邊,平均速度為每秒47.89千米,是太陽系中運動最快的行星。一天等於兩年水 星 凌 日當水星走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我們在太陽圓面上會看到一個小黑點穿過,這種現象稱為水星凌日。其道理和日食類似,不同的是水星比月亮離地球遠,視直徑僅為太陽的190萬分之一。水星擋住太陽的面積太小了,不足以使太陽亮度減弱,所以,用肉眼是看不到水星凌日的,只能通過望遠鏡進行投影觀測。水星凌日每100年平均發生13次。下次凌日是在1999年11月16日5時42分,有望遠鏡的朋友切莫錯過機會。金星金星,中國古代稱之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時是晨星,黎明前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有時是昏星,黃昏後出現在西方天空,被稱為「長庚」。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陽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天文上金星符號,即美神梳裝打扮時用的寶鏡。金星像月亮一樣有圓缺朔望的變化,這一點曾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金星與地球十分相似:半徑為6050千米,只比地球略小;平均密度約為地球的95%;質量為地球的81.5%;另外,金星周圍也有大氣和雲層。它和水星一樣,是太陽系中僅有的兩個沒有天然衛星的大行星。金星的公轉軌道很接近於正圓,且與黃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轉周期約為224.7日,但其自轉周期卻為243日,也就是說,金星的「一天」比「一年」還長。金星是太陽系內唯一逆向自轉的大行星。金星的大氣層厚重濃密而奇特,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約佔97%以上。因此導致金星上的「溫室效應」極其強烈。金星的大氣密度是地球的100倍,其大氣活動劇烈,大氣層中有頻繁的閃電和雷暴。金星基本上沒有磁場。它的地勢比較平坦,但地貌複雜,其內部結構從理論上可推出應與地球類似,但還有待觀測證實。金星有凌日現象與「金星蝕」現象,它們都是百年難遇的。地球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千米。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火星火星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為第四顆行星。肉眼看去是一顆引人注目的火紅色的亮星。它緩慢的穿行於眾恆星之中,從地球上看火星時而順行,時而逆行。火星最暗視星等約為+1.5等,最亮時比最亮的恆星天狼星還亮,達-2.9等,這是由於地球和火星分別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它們之間的距離總在不斷變化。火星熒熒如火,亮度常變,位置不定,令人迷惑,所以,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而在西方古羅馬的神話中,把它想像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馬爾斯」(Mars),即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Ares)。阿瑞斯身世高貴,其父是神王宙斯,其母是天后赫拉。天文學中火星的符號是馬爾斯的長槍和盾牌的組合。火星有很多特徵與地球相似。它距離太陽22794萬千米,約為日地距離的1.5倍;自轉軸與軌道平面的夾角為24°,和地球一樣有著一年四季的變化;它自轉一周比地球多半個多小時,為24小時37分22.6秒。所以火星和地球的晝夜長短基本差不多,但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火星的一年幾乎等於地球的兩年。因為火星離太陽較遠,公轉一周為687日。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體積還不到地球的1/6;質量僅是地球的1/10;火星大氣遠比地球的稀薄,它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碳,佔95%,氮佔3%,還有數量極少的氧與水份。火星上的平均溫度為-23℃,由於火星大氣稀薄而乾燥,所以它的晝夜溫差很大,遠遠大於地球上的晝夜溫差。因火星表面溫度低、壓力小,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大致都呈飽和狀態,只要氣溫稍一降低,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就會凝結。火星大氣中的水份極少,科學家估計,倘若把火星上的水冰全部融化成水,也只能在火星表面形成一個10米深的大海。與我們地球表面的波濤茫茫的海洋相比,火星上的水量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木星木星是太陽系中最惹人注目的一顆行星,它是行星九兄弟中的老大---個兒最大。它的亮度僅次於金星。中國古代把它叫做「歲星」,用它來紀年,因為已經知道它的公轉周期近於12年。西方則稱木星為「朱庇特(Jupiter)」,即羅馬神話中的主神。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王者---天神宙斯。木星直徑約為14.3萬千米,是地球直徑的11.25倍,體積為地球的1316倍,而質量為所有其他行星的2.5倍。木星的平均密度相當低,僅1.33克/立方厘米。其繞太陽公轉一周約12年,而自轉一周僅要近10小時。由於它自轉太快,致使星體變扁,其赤道半徑與極半徑相差5000千米之多。木星沒有固體外殼,它是一顆由液態氫組成的液態星球。木星內部是由鐵和硅組成的固體核,稱為木星核,溫度高達30000℃。木星核的外部絕大部分是氫,液態的氫分子 層與液態的金屬層合稱為木星幔。木星幔的外面是木星的大氣層,其大氣厚度有1000千米,幾乎全由氫和氦構成,只有微量的甲烷、氨和水汽。木星大氣中的甲烷具有吸收紫外線的作用。木星大氣中還有十分強烈和頻繁的閃電現象,平均每年約有250次。木星大氣濃密,有一系列與赤道平行的明暗交替分布的雲帶,亮的叫帶,暗的叫帶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於木星南熱帶內的大紅斑,它呈蛋形,長20000千米,寬11000千米。木星表面的磁場強度大約是地球的10倍,且其方向與地球的正好相反。木星具有極光現象,它是除地球以外第二個發現有極光現象的天體。1979年3月4日「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飛過木星附近時發現木星像土星一樣有光環,其寬度有6500千米,厚30千米,是由很多黑色石塊組成。木星是太陽系中除天王星和土星外擁有衛星最多的大行星,至今已發現16顆,其中最亮的4顆是伽利略第一次用望遠鏡分辨出來的,故叫做伽利略衛星。其實早在春秋時代我國的甘德和石申就已經發現了其中之一,稱之為同盟。木星在眾行星中有著突出的特點:質量大、體積大。它的質量是太陽系中其它8顆行星加在一起的二倍半,相當於地球的1316倍。如果把地球和木星放在一起,就如同芝麻和西瓜之比一樣懸殊。木星雖然巨大無比,但它的自轉速度卻是太陽系中最快的。自轉周期為9小時50分30秒。如此快速的自轉周期在木星表面造成了極其複雜的花紋圖案,促使氣流與赤道平行,產生了巨大的離心力,兩極相對扁平,赤道隆起,並出現與赤道平行的雲帶。木星的雲帶可分為好幾層,雲帶的顏色和溫度不同,有明暗帶的區分。亮區的雲層由氨冰組成,顏色鮮明,叫做帶;暗區的雲層由氨化物組成,叫做帶紋。氨化物有各種顏色:白色、橙色、褐色,但大部分是紅棕色。土星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一顆美麗的行星,凡是用望遠鏡看過土星的人,無不驚嘆不已。土星公轉軌道半徑為14億千米,沖日時最大亮度為0.4星等。土星那橘色的表面,漂浮著明暗相間的彩雲,配以赤道面上那發出柔和光輝的光環,遠遠望去真像個戴著頂大沿遮陽帽的女郎。土星自轉一周為10小時14分。由於自轉迅速,赤道凸出成為一個扁球體,赤道半徑要比兩極半徑大6000多千米。土星公轉周期為29.5年,約合二十八宿之數,每年鎮一宿,故古時我國又稱其為「鎮星」。土星長期被當作太陽系的邊界,直到1781年發現天王星以後,太陽系才得以擴大。土星運動遲緩,人們便將它看作時間和命運之神的象徵。羅馬神話中稱其為薩圖努斯神,即希臘神話中的克洛諾斯,他是神王宙斯之父,是在推翻父親之後登上天神寶座的。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把土星與農業聯繫在一起。在天文學中的符號,像是一把主宰農業的大鐮刀。土星大小僅次於木星,它們有許多相似之處。其直徑約12萬千米,是地球的9.5倍;體積是地球的730倍。但它的平均密度卻比水還要小,僅有0.7克/立方厘米。假如將土星放入水中,它會浮在水面上。土星的內部結構與木星相似,也有岩石構成的核。核的外面是5000千米厚的冰層和金屬氫組成的殼層。再外面也像木星一樣被色彩斑斕的雲帶包圍著。這些彩色的雲帶主要由氫、氦以及甲烷等組成。如果說木星大氣運動多變,那麼土星大氣運動就顯得平靜、單純而快速。土星表面的噴射流,速度最快時可高達400米/秒以上。可真正的土星表面是看不到的,我們看到的只是雲頂,其溫度低於-200℃。旅行者號探測器發現土星也有一個大紅斑,長8000千米,寬6000千米,比木星的小許多。它可能是由於土星大氣中上升氣流重新落入雲層時引起擾動和旋轉而形成的。天王星在睛朗的夜晚要想觀看天王星,並不是很難。它的星等是5.7等。它的公轉周期相當長,每84年繞太陽一周,平均每天只移動46",不容易與恆星區分,歷史上曾多次被誤認為是恆星而被載入星圖。天王星在太陽系中的位置排行第七,距太陽約29億千米。它的體積很大,是地球的65倍,僅次於木星和土星,在太陽系位居第三;它的直徑為5萬多千米,是地球的4倍,質量約為地球的14.5倍。在古老的希臘神話中,天王星被看作是第一位統治整個宇宙的天神---烏拉諾斯(Uranus)。他與地母該亞結合,生下了後來的天神。是他費盡心機將混沌的宇宙規劃得和諧有序。他地位顯赫,譯成中文便是天王星。海王星按距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海王星排行第八。它的亮度為7.85等,只有在望遠鏡里才能看到。由於它是一顆淡藍色的行星,根據傳統的行星命名法,它被命名為涅普頓(Neptune)。涅普頓是羅馬神話中統治大海的海神,掌管著1/3的宇宙,頗有神通,海王星的天文符號象徵涅普頓手中寒光閃閃的神叉。冥王星冥王星九大行星中離太陽最遠、質量最小的要算冥王星了。它在遠離太陽59億千米的寒冷陰暗的太空中蹣跚前行,這情形和羅馬神話中住在陰森森的地下宮殿里的冥王普魯托非常相似。因此,人們稱其為普魯托(Pluto),在天文學中是普魯托英文名字前兩個字母,又是對冥王星發現有推動之功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 (Percival Lowell)姓名的縮寫。冥王星是最晚發現的一顆行星,和天王星、海王星的發現相比,冥王星的發現可算得上「好事多磨」。冥王星的亮度很弱,只有15等,即使在大望遠鏡拍攝的照片上,它和普通的恆星也沒有什麼差別,要想在幾十萬顆星星中找到它,真好比是大海撈針。在尋找冥王星的工作中,天文愛好者出身的美國天文學家洛韋爾詳細計算了這顆未知行星的位置,用望遠鏡仔細尋找,付出了十幾年的心血。直到1916年11月16日,他突然去世。1925年,洛韋爾的兄弟捐獻了一架口徑32.5厘米的大視場照相望遠鏡,性能非常好,為繼續搜尋新行星提供了優越的條件。1929年,洛韋爾天文台台長邀請湯博(Clyde William Tombaugh)加入未知行星的搜索行列。他們一個一個天區地搜索,拍攝了大量底片,並對每張底片進行細心地檢查,工作艱苦、乏味。 1930年1月21日,湯博終於在雙子星座的底片中發現了這顆新行星。冥王星基本數據質量:0.0024地球質量半徑:1350千米周期:90465日軌道半長徑:39.87天文單位
推薦閱讀:
※八大行星中,為什麼只有天王星的名字(Uranus)取自希臘神話,其餘包括冥王星在內都取自羅馬神話?
※天文史上的今天:怪胎衛星米蘭達
※思維交通者 一方科幻No.1mAQH
※天王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