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眾修行戒律儀篇彙集

在家眾修行戒律儀篇彙集·今邪師典型表現

慧律法師:在家眾要怎麼修行什麼叫做修行?現在說在家眾三點:第一,要守我們的本分;第二,一定要深信因果;第三,要老實念佛,印光大師有開示。第一,守我們的本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今天是人家的太太,文化中心有講經,我要去聽,家裡的碗筷要先洗乾淨,家裡整理乾淨,孩子照顧好,七點半、八點家裡都整理好了,先生看電視,我要聽經,這就是守我們的本分。所以說,我們做人家先生的人要學佛,我們就要賺錢照顧家庭,把妻子照顧好,多餘的時間,好好來學佛,對社會、對國家盡心儘力。這叫做「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們是在家人,我們必須要好好在我們在家眾的崗位上站穩,我們是人家的先生,或是人家的太太,還是人家的孩子,就要好好地盡我們的本分,你如果在讀書,一心一意好好讀書,這就對了。第二,要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說:惡的事情不能做,做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難以收拾,弄得亂七八糟,心理也難過,業也卡住了,這樣不好。所以說,我們要深信因果,造什麼因,我們會得什麼果,我們要自己有心理準備,不要做壞事。第三,深信念佛,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就是要一心一意好好地念佛,不要改變,比如今天密宗在灌頂,就去讓他灌一下;禪師來,來參禪,腳盤起來,來參禪;這樣修到死你都沒辦法,朝三暮四,七上八下,一顆心亂七八糟,你會修到什麼呢?對不對?我告訴你們,祖師大德已經將最快、最感應、最直接的告訴你們,就是念佛啦!拜佛啦!一心一意求往生極樂世界,包括要來度眾生,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祖師大德,及所有的經典,全部都是叫你們要念佛、拜佛。你說,慧律法師,你藏經看三遍,經教很通,你很慈悲,你告訴我一個修行的法門,最快、簡單、直接的都沒有轉彎的,來台東是要轉彎的,今天我吐得稀哩嘩啦!如果來你們台東要轉彎就對了,不能直行啦。喔!喔!。我跟他說很簡單啦!今天如果你相信我,不用像我這樣看十幾年的書,很簡單!「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念到往生,你就得到很大的利益,但也要記得迴向,你不要念佛念一念,就忘記,要記得迴向呢。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以後成佛要度眾生。年輕人的話,早上如果要騎摩托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油門一加就持《大悲咒》很好啊!較不會被送去太平間啊!真的,不要騎太快,騎越快,佛就念得越大聲。所以,在家眾要如何修行?要定早晚課,這點最重要,譬如說,我們海山寺有在共修啦,慈生法師那裡有共修,清覺寺也有共修,因為台東我不熟,不知道還有什麼寺,只要有正知正見的法師領眾共修,我們都可以去,我們自己一個人在念佛會偷懶,南無阿彌陀佛,(打哈欠)呵!明天再來補,每天都欠佛祖,每天都在補,以後就沒法補救。自己一個人在念沒有同伴,念一念就睡著了。自己一個人念不行啊!我都試過了,真的,我以前也常在補,跟佛祖說:我明天再補,明天才。。。啊!不要緊,後天再補,啊!到後天,啊!明天是禮拜天會放假,我再全部補,到後來,都是騙佛祖,看到別人在玩,一溜煙又出去了,根本都忘記,都是自我安慰。去問懺雲法師,我說:「師父我昨天的功課不補沒有關係哦?」師父就說:「嘖嘖嘖!這個益謙啊!」沒辦法啦!所以說,是人懶惰。修行凈土法門的要點,就是要深信佛陀,深信這世間太痛苦,這世間沒有一樣好執著的,有生必有死啦!有合必有離啦!現在是夫妻,時間一到各走各的,所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夫妻本來是樹林裡面同林鳥,同林鳥就是一對鳥兒,大限就是快死的時候,他飛他的,你飛你的。因此要深信佛陀說的話,世間是痛苦的,不快活,我們要發心,我們若聽到佛法,要介紹別人聽錄音帶。慧律法師《降低慾望和標準》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錢帶給我們的煩惱也很多,我們認為賭博可以帶來快樂,但為了賭博自殺或家庭破碎的事,卻時有所聞。談戀愛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開報紙,情殺的案件一大堆。佛陀早就洞悉了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你想要追求快樂,一定要從內心下手。把慾望和要求別人的標準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不能用自己內心的磅秤去秤別人,而是要拿來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幾兩重;如果拿去秤別人,我們就會為了別人而煩惱。快樂,來自內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內心真正的寧靜,一定要把慾望降到最低點。我曾經和幾位同門的師兄,到一個荒郊野外的地方結茅廬修行。曾有信徒問我說:「師父啊!你這個樣子修行真可憐,住這麼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閑逛。」我就告訴他:「這個世界並不大,虛空比較大。但虛空再大,也比不上我們的心量來得大。雖然我住的地方這麼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家。」常有出家的師父說:「出家無家處處家,出家無親處處親。」我們要修持佛法,這顆心如果不能與虛空相應(虛空即無相),就不容易進入佛道,只有與虛空相應,當逆境出現的時候,我們才能以清涼、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擔當。

隨喜恭請本文轉載佛弟子文庫音圖框引用網路

五戒表解殺戒釋名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命,是曰殺生。墮胎胎兒死犯殺戒。自殺亦犯殺戒,與殺人罪同。制意一、由殺害生命,罪業深重,不堪入道。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悲心故。三、背恩養故,眾生皆我過去生中父母故。四、傷善緣故。後生結冤,不相度故。五、悉具佛性,應敬不輕,豈可殺害。六、違背菩薩無畏施故。七、乖四攝行故。以殺害眾生則不得攝化故。八、殺生奪命,超過盜其所有一切極多極貴之珍寶錢財故。九、依眾生故,乃得成佛,殺生何依。十、三世諸佛法爾不殺生故。次第一、人道應具惻隱之心,菩薩萬行,以大悲為本,為存人道及萬行之本,先需戒殺。二、有情所重,莫過性命,為救物命,先制殺戒。具緣具五緣成犯。一、  是眾生。二、  眾生想。三、  起殺心。四、興方便。五、命斷。輕重有逆罪、重罪、輕罪之分:一、殺父母、和尚、阿闍黎、阿羅漢為逆罪。二、殺人為重罪。三、殺畜生為輕罪。又就一、能殺心(痴重、嗔貪次之。)二、所殺生。三、所用殺法。罪報輕重不同。開遮開緣有三:一、為救多數之人。二、為救三乘聖賢,以慈悲心殺害兇徒,寧自犯戒墮入地獄,而不令此惡人犯五逆罪。三、狂亂心(即嚴重之精神病)見火而捉如金無異,見糞而捉,如栴檀無異,乃名為狂。較此輕者仍為非狂,犯戒則得重罪。果〈犯〉報殺生一、墮三惡道。二、若生人中,多病短命。三、所感外物,皆少光澤,不久住故。四、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五、心懷恐怖。六、惡夢。七、眾生憎惡。八、命終之時,狂怖惡死。果〈持〉報戒殺一、戒殺即維修無畏施。二、慈心增上,煩惱減少。三、斷滅嗔心,蠲除熱惱。四、少病、長命。五、眾生親近,鬼神守護。六、常無惡夢,寢覺快樂。七、解除怨結,廣結善緣。八、無惡道怖,命終生天。九、於未來世,富貴自在。十、受持五戒,若念佛發願,則必往生凈土。盜戒釋名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類分多種:一、偷取二、劫取三、騙取四、脅取五、訛賴取六、抵謾取賭博、偷稅皆犯盜戒。印刷品郵件附信,亦犯盜戒。制意一、業道重故。謂犯偷盜重罪,豈堪入道。二、犯國法故。古今各國無不禁盜。人天大小乘戒悉製為重。三、被盜之人,焦慮憂惱,或致失命。四、違六度背四攝。以彼法先令布施,以度攝眾生。今則反盜眾生財物,違背彼法故。五、壞人信心,破滅佛法故。(五戒悉同)次第一、約十善業及十惡業,皆先殺次盜。二、殺盜二罪,先害正報,次損依報。反之斷惡修善,則應先不害正報,次不損依報。具緣一、有主物二、有主物想三、有盜心四、是重物(值銀八分以上)五、興方便六、舉離本處輕重有極重、重、輕之別: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者,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二、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物罪重。盜國營公有財物者罪重。盜物值八分銀者犯重罪。三、八分銀以下中罪、輕罪。又就被盜之人苦惱多少,罪分輕重。開遮開緣有五:一、與想(以為人已與己也)二、己有想三、糞掃想(極賤之物)四、暫用想五、親厚想菩薩見惡官盜賊,奪他財物,以慈悲心,隨力所能,罰治奪取,還所有主,不犯。果〈犯〉報偷盜一、墮三惡道二、若生人中,貧窮下賤,或多資財,而不得自在使用。三、苗稼房屋,遭水火霜雹等災。四、他人失物,於己生疑。五、身常受苦,心懷憂惱。果〈持〉報戒盜一、資財盈積,而不散失。二、多人愛念,信任不疑。三、善名流布,十方讚歎。四、處眾無畏,人不敢欺。五、身心安樂,命終生天。淫戒釋名染情逸盪,污穢交遘,名不凈行。與己妻之外一切男女,犯不凈行,是名邪淫。受五戒居士應嚴戒之,又居士若自發心,亦可戒正淫,名梵行優婆塞(期間久暫,隨自發心)制意一、淫慾能系縛眾生,不令解脫。令眾生造種種業,受生死苦。為眾惡之源,生死之本。二、損自德行故,染心看者,越毗尼罪,何況身犯。三、業道重故,若犯邪淫,不堪入道。四、亂靜心故。謂慾火喧心,令失正念正定,不得涅槃,障正菩提。五、入魔網故。經雲此淫慾者,是眾魔境界。次第菩薩利生,以戒殺為先,因殺生極為違背利生故。自利修行,以戒淫先,因淫念染污凈心,障生定慧,引生眾惡,受生死苦,極違背自利故。具緣一、是眾生。二、是正境。三、有染心。四、起方便。五、與境和。輕重就心、境、數,罪報輕重不同:甲就心,貪心罪重,嗔痴次之。乙就境,與尊重之人,親人犯淫,罪重。丙就數:一、  暫犯即止二、  數犯乃斷三、  數犯數斷四、  犯而久續。(前輕後重)開遮開緣有三:一、若睡眠無所知覺。二、若不受樂。三、無有淫意。在家居士為化眾生,心凈如佛,可開方便。受八關齋戒日或菩薩戒居士。於六齋日應戒正淫。出家僧眾唯遮無開。若犯手淫,或故意摩觸,皆犯淫戒中輕罪。果〈犯〉報邪淫一、墮三惡道。二、若生人中,妻不貞良。三、眷屬不得隨意。四、淫慾為因,生死為果。生死者,包括三苦八苦,即自生至死,一切諸苦。以及死生生死,輪迴之苦。果〈持〉報戒淫一、諸根調順,永離喧調。易修禪定,得真實慧。二、人天尊敬,諸方讚歎。三、戒邪淫者,未來生中,父母、宗親、妻子、眷屬、孝有貞順,純潔無雜。又離於女人無有過失,令諸眾生,無復染愛。四、戒正淫者,當來成佛,得馬王陰藏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五、解脫生死,早證菩提。妄語戒釋名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亦攝惡口(罵詈)兩舌(離間語)綺語(華美浮詞,無義利語)制意一、業道重故。妄語之人,不堪入道。二、誑惑人故。回惑人心,惱害他人,欲造惡業,妄語在先。三、實語益故。言語正直,心地坦白,易得解脫。四、鬼神棄故,諸天鬼神,捨棄不護。次第前三為身業在先,此為語業在次。然語業易犯,且分四種,罪報亦重。具緣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起誑心。四、覆實事。五、言明了。六、前人解。輕重有逆罪、大妄語罪、小妄語罪之分:一、法說非法,非法說法,及破羯磨僧,破轉法輪僧,為逆罪。二、妄言證聲聞菩薩果位,犯大妄語中重罪。三、妄言見鬼見神,持戒清凈,能習禪定,善通三藏,證世間四禪八定,犯大妄語中輕罪。以上三種,淆亂正信,害正法眼故為大妄語。四、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覺言不覺,不覺言覺。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實有言無,無言實有。皆犯小妄語開遮大妄語開緣有三:一、增上慢人。二、若說果位不言自證。三、若戲笑說,謊說。小妄語開緣:為救護眾生劇苦及性命,或為佛法而自無噁心。綺語開緣有二:一、為止息他人悲傷、憂愁、惱怒故。二、為攝護他人令信佛法故。果〈犯〉報妄語一、墮三惡道。二、多被誹謗。三、為他所誑。四、言無人受。五、語不明了。六、種不得果。七、口氣惡臭。果〈持〉報戒妄一、口常清凈,如優缽羅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敬。三、自心歡喜,人皆欣悅。四、未來生處,恆聞如意音聲。五、增自威德,得無礙辯。酒戒釋名俱酒色、酒香、酒味,飲之令人昏醉,放逸之飲料名酒,飲則犯戒。酒有二種:谷酒,用五穀所釀造者。木酒,用花、果、種、根、莖、葉或藥草所釀造者制意一、失禮儀。酒能令人迷醉,失禮貌威儀。二、破凈戒。醉時能破一切戒品,墮落惡道。三、失定慧。酒醉亂心,昏失明慧,令人痴迷。四、損財利。使人消耗財物,損依報也。五、增疾病。引生多種疾病,損正報也。六、生災禍。引生蹶仆傾跌、鬥毆兇殺、車禍等事。次第前四戒為性戒在先。酒戒為遮在後。但菩薩戒則酤酒重於飲酒,以損害眾生,違背菩薩道故。具緣一、  是酒(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二、  無重病因緣,飲則咽咽犯。(咽咽犯,即咽一口犯戒一次,按口咽計罪)輕重一、  自飲犯五戒中酒戒。二、  酤酒釀酒,犯菩薩戒,罪重。南山律祖云:飲酒、有人於下加辛餚者(五辛、蔥、韭、蒜等)正文無此。然既受凈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今按吸煙,亦應判為不可。開遮開緣有二:一、  病時偏以諸葯至之無效,非酒不愈,方始服之。二、  若以酒塗瘡(即外科用藥酒無犯)麴,酒糟不應食。食中有料酒,食之不醉人者無犯。受酒戒者不得吸煙及食五辛。果〈犯〉報飲酒一、  死墮灌口地獄。(釀酒,踱酒河地獄。酤酒,墮酒池地獄。)二、  生於人中,愚狂,不信正法。(即不信因果性相諦理。)果〈持〉報戒酒一、  神智清明,恬靜安寧。二、  善持四重,不犯眾罪。三、  來世生人天道中,不墮三塗。

隨喜恭請http://szq689930288888.blog.163.com/本文轉載佛弟子文庫音圖框引用網路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緣起 壹、釋題 在家菩薩戒本閱讀:327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貳、釋六重戒 殺戒第一閱讀:315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貳、釋六重戒 盜戒第二閱讀:271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貳、釋六重戒 大妄語戒第三閱讀:309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貳、釋六重戒 邪淫戒第四閱讀:318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貳、釋六重戒 說四眾過戒第五閱讀:289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貳、釋六重戒 酤酒戒第六閱讀:261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貳、釋六重戒 結文閱讀:346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叄、釋二十八輕戒 不供養父母師長戒第一閱讀:266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耽樂飲酒戒第二閱讀:343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不瞻病苦戒第三閱讀:251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見乞不與戒第四閱讀:269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見四眾尊長不承禮拜戒第五閱讀:257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見四眾毀戒心生憍慢戒第六閱讀:257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不持六齋戒第七閱讀:285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不往聽法戒第八閱讀:263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受僧用物戒第九閱讀:294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飲蟲水戒第十閱讀:267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險難獨行戒第十一閱讀:250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獨宿尼寺戒第十二閱讀:248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為財打人戒第十三閱讀:281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殘食施四眾戒第十四閱讀:280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蓄貓狸戒第十五閱讀:277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蓄養畜獸不凈施戒第十六閱讀:319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不蓄三衣、缽、杖戒第十七閱讀:292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作田不求凈水、陸種處戒第十八閱讀:277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市場販賣斗秤不平戒第十九閱讀:250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非時非處行欲戒第二十閱讀:305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商賈不輸官稅戒第二十一閱讀:254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犯國制戒第二十二閱讀:261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得新食不先供三寶戒第二十三閱讀:259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僧不聽說法輒自作戒第二十四閱讀:263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五眾前行戒第二十五閱讀:296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僧食不公分戒第二十六閱讀:289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養蠶戒第二十七閱讀:267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行路見病捨去戒第二十八閱讀:274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在家菩薩戒本釋義 結文閱讀:292共37條 每頁顯示150條 第1頁 共1頁 第1頁△TOP

隨喜恭請本文轉載顯密文庫音圖框引用網路

在家居士的律儀生活濟群法師著——在網路佛學班的開示9月02日: 學習戒律的意義這個學期為大家安排的是有關戒律的課程,主要由則慧法師給大家講。此次戒律課學習的內容,包括在家戒、菩薩戒、瑜伽菩薩戒這幾部分。在家戒、菩薩戒的學習內容主要參考聖嚴法師的《戒律學綱要》。上學期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給學員講過這門課,錄有光碟及音帶,在網上可以下載。網路的上課局限很大,主要還得靠大家在課後自學。戒幢佛學教育網也收錄了其它法師講解的有戒律的音帶及律學著作,希望大家能夠有效地利用網路所提供的學習條件。在這個課堂,時間很有限,法師不可能非常詳細地為大家講解,只能是做些重點提示,並給大家解答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所以,大家最好是帶著問題來聽課,否則效果不會很好。另外,大家來上課的時候最好用真實的姓名,這不僅體現了大家的學習態度,同時,也體現了你的誠意,是對法師的恭敬,對佛法的恭敬。通過上一學期的學習,不知大家感覺效果如何?期末有部分學員沒有交作業,實際上參加考試只是對自己的學習作一個總結,希望大家不是抱著隨隨便便的態度來參加學習。雖然網路教學的隨意性比較大,不過,別忘了我們是來學佛的,我們應當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來進行學習。《瑜伽菩薩戒》是非常好的一本戒經,開遮特別善巧,非常契合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我們學習戒律,不只是學習理論上的知識,更要將其和具體的修行實踐結合起來。所以,希望大家每天誦一遍《瑜伽菩薩戒》。誦戒、誦經的意義非常重大,這是一種強化訓練,讓戒的內容、經的內容深刻地種在我們的八識田中。當然,學戒最主要的目的是持戒,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遵循戒律的重要性。在「戒、定、慧」三學中,是以戒為基礎,由戒生定,由定發慧。而學戒首先要從受戒開始,不知道在坐的有多少人受過戒?如法地受戒很重要。如法地受戒,才能得到戒體。受別解脫戒的戒體是成就解脫的根本;受菩薩戒的戒體,是成佛的根本。下面由則慧法師接著給大家講本學期的教學進度。9月9日:何為真歸依處?歸依三寶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其實並不簡單。三寶是佛法的全體,學佛從歸依三寶開始,到最後,三寶又要在自身得到實現,這包括了學佛修行的整個過程。三寶既是外在的,也是內在的。初學佛首先要歸依外在的三寶,歸依是尋求一種依託:所謂自依止、法依止,這是學佛修行的兩大要領,也是佛法不同於一般宗教之處。原始佛教比較偏重自力,正像一個人吃飯、生病、煩惱要靠自己來擔當一樣,修行也只有依靠自己的身體力行來實踐。自力中包含著發心及自身的修行實踐。可是,學佛修行是否光靠自己的力量就行了呢?我們可以看到,世間多少希望走上解脫道的人,因為沒有明師指點,最後往往欲升反墮,落入邪教的泥塘中。一個人靠自己悟、自己修,除非先天的慧根特別好,否則多是事倍而功半。尤其在環境這麼複雜的今天,修行比起以往任何時候恐怕都要艱難,沒有相當的定力,我們很容易就淹沒在五欲塵勞中。所以,在學佛的過程中,我們要依靠三寶的力量。一方面能夠聽聞正法,樹立人生的正見、樹立佛法的正見,明了真正的解脫之路。更重要的是,有善知識為依止,為指導,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如法地生活修行。我們整個學佛的過程都離不開善知識的指導。所以,密宗特別重視上師的作用,善知識的地位甚至比佛還高,因為有上師而後知三寶的功德,而後能修學正法。當然,我們還必須認識到,我們所歸依的僧寶,不僅僅是指某個善知識,「歸依僧」是以整個僧團為歸依對象。在具體的修行中,我們可以依止某個善知識。但如果歸依時只存心於某個人為歸依師,那便不得歸依體了,這一點大家切切要注意。現在許多寺廟都在為信眾傳歸依,但總是草草了事,有的雖然都隆重便令人卻不得要領。在受歸依的時候,大家要注意哪些問題呢?歸依的儀規中,我們不僅要以虔誠的心來領受三歸,更要聽清三歸的內容並宣稱三歸依,這都非常重要,是否宣稱三歸依直接關係到你能不能得到歸依體。歸依是學佛的開始,是成就解脫的基礎,也是最終成佛的基礎。歸依體是歷代祖師大德代代相傳的,它有著不可思議的能量。沒有如法歸依的居士是不能得到歸依體的,所以,應該重新歸依,以免自誤。9月16日:五戒與世戒的區別佛戒與世戒的區別在哪裡?如果就戒相來看,佛教的戒與世俗的戒並不是差別很大。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對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戒體的問題。在佛法的修行中,受戒就意味著戒體的獲得,而持戒則是對戒體的保護。得了戒體就是種下了解脫的種子,成佛的種子。戒體也是我們止惡行善的種子,而如法的受戒又是獲得戒體的關鍵,這是大家尤其要注意的。不知道大家受過戒沒有?受戒的又覺得自己得戒了沒有?得戒,首先要有如法的受戒儀式。它包括懺悔、發願、三歸、說戒相四個方面。尤其在受三歸的時候,必須清楚地明白授戒師所說的三歸的內容。如果三歸的內容都沒聽清楚,那就意味著不得戒。所以,沒能如法受歸戒的人,應該找機會重受。受戒、持戒又是對誰負責?這也是大家應該知道的一個問題。我們要知道,受戒和持戒都是對自己負責:因為我要解脫,我要離苦得樂,所以我才要受戒並且持戒。我們可能會問:持戒有什麼意義?在佛法中,自利與利他是統一的。真正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必然不會傷害到別人,並且能惠及他人。我們能對自己負責,也才有能力進一步對眾生負責。相反,沒有能力對自己負責的人,自然也沒有能力對一切眾生負責。佛教的戒律有雄厚的義理作為基礎。戒律是建立在因緣因果的基礎上。從自身而言,持戒是培養我們生命中善的種子,限制生命中惡的種子。當我們生命中善的種子在增長時,就意味著我們的人格得到了凈化,我們的生命得到了升華。而當我們生命中惡的種子增長時,就意味著我們的生命在趨向墮落。我們的每一樁善行都是在培育善的種子,它所帶來的,也不只是暫時的人天果報,更會將我們生命的未來帶入生生增上的良性循環中。而惡的種子一旦萌芽,也會形成強大的力量,給我們的未來帶來無窮的過患。所以,善惡的果報不是一時的,而是長遠的。無論是善行還是惡行,它的根源都在於我們的心。聲聞戒比較重視行為規範,而菩薩戒則更進一步地戒心。在菩薩戒中,要求我們起心動念都要如法,起一念貪嗔痴之心都是犯戒的。原因是什麼?當我們的貪嗔痴現前時,就是在給惡的種子澆水,就在培養我們人格中貪嗔痴的力量。所以,嚴格的持戒不只是落實在行為上,而要時刻觀照我們的心念,要真正做到表裡如一。持戒的行為,能給社會帶來自他和樂的效果。今天的社會,存在種種不安定。歸根結底,不外乎人們的貪嗔痴在搗亂。如果我們都沒有了貪嗔痴,社會還會不會出現那麼多的問題?只要人類的貪嗔痴還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世界將永無安寧之日。導彈防禦系統有什麼用?先進的軍事裝備一方面是用來相互制約,一方面是用來相互威脅。核武器究竟給世界帶來了什麼?是安全的保障,還是更大的不安定因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只有認識到世界不安定的根源,才有可能最終解決不安定的問題。人類的犯罪現象雖然千差萬別,但不外乎殺盜淫妄。如果眾生都沒有了貪嗔痴,這個世界便是佛國凈土了!所以說,受戒、持戒,對社會安定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義!今天這個社會,形形色色的的問題這麼多,人類道德水準低下,天災人禍層出不窮。要改變這一狀況,只有靠大家一起來發菩提心,所以,我們在自己得到佛法利益的同時,別忘了介紹給他人。懺悔法門在修行中非常重要。我們應當把懺悔當作修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懺悔是人格的清洗劑!懺悔則清凈,懺悔則安樂。懺悔是在慚愧心的支配下所產生的一種自責行為。我們應時常以戒律來對照檢查自己的行為。當我們有不如法的行為時,應立刻生起慚愧心,自責心,並積極努力地以實際的行動來改正自己的錯誤。大乘佛法中有許多懺悔儀軌,通過誦經、禮懺來達到懺悔的效果,像三昧水懺等等,都非常好,晚課中的大懺悔文也不錯。不過,佛教中還有更高級的懺悔,叫無相懺,當然這不是一般人可以修得來的,那是要在通達性空的基礎上,真正了知罪業如幻如化!大家多誦《金剛經》《心經》,能幫助我們認識空的真理,幫助我們超越對五欲塵勞的執著。現在的人為什麼活得很累?就是因為對擁有的一切太在乎了。我們在乎什麼,就要為什麼所累。我們在乎什麼,什麼就會傷害到我們。9月30日:在家居士的律儀生活我們受持八關齋戒,就是種下了出世解脫之因。出世解脫的關鍵在於出離心,依出離心觀無常。持聲聞戒、修聲聞行,都是偏向於出世的。世間與出世,也不是截然對立的。能夠觀空,了知世間如幻如化,不住世間相,雖身處世間而心能出離,即所謂「飄然塵外人」。作為在家居士來說,沒有條件不一定非要出家,但不可沒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就會沉溺於五欲六塵;沒有出離心,就更談不上了脫生死。原因是什麼?因為貪著是有情流轉生死的根本原因。只有具足出離心,才能擺脫對世事的貪著,才能進一步修習解脫道。在出離心的基礎上,還得發菩提心。入世度眾生,的確很了不起,但把握不好,會被五欲塵勞淹沒,如老象溺泥,不能自撥!空啊!無常啊!這些真理固然非常好,但生命是習慣的積累,許多大道理在煩惱習氣的面前,往往顯得蒼白無力。你們不覺得嗎?因此,光學習理論,光懂得大道理還不行,必須腳踏實地地依教奉行。要改造自己的生命,還得在生活中磨練。持戒的意義,就在於改變我們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修行從廣義上來說,其實就是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學佛關鍵在於發心,尤其是出離心、菩提心的培養,沒有這份發心,一切都免談。有了發心,正確的知見也很重要,知見不正,一切都歪。在家居士能真正地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就等同於出家。因為出離心生起後,自然也就遠離了對家的執著,遠離了對世俗的執著。大乘經典中的許多大菩薩都現在家相。他們雖住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當然這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你們如果這樣做的話,妻子可能要找你離婚了。   八關齋戒,是在家居士體驗出家生活的戒律。在今天這個開放的社會,紅塵滾滾,要把握自己的心是不容易的,所以,我們首先要學會保護自己。如何保護好這顆「心」?持戒便是最好的辦法。八關齋戒的意義就在於讓我們清凈地生活。否則,我們的心不知會染污成什麼樣子。如果我們的心也有形有色的話,那麼,很多人的心一定是慘不忍睹的。我們不妨自我反省一下,起心動念間,有多少是貪、嗔、痴?至於成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雖然禪宗講即心即佛,密宗講即身成佛,但成的是什麼層次上的佛呢?成佛是個籠統的概念,其中也有著不同的含義。天台宗說六即佛,我們每個人都是佛,但我們這種佛和釋迦牟尼佛一樣嗎?我們只是理即佛,只是有佛性而已。而眾生的佛性,為無明煩惱所覆,雖有若無,所以在《涅槃經》中,將眾生的佛性比喻為「貧女寶藏」。真正的成佛修行,還得廣修無量福智資糧,也就是要有長時間行菩薩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隨度化眾生的需要,或現在家身,或現出家相。而說到成佛要現出家相,是指由菩薩成佛的最後一身而言,如釋迦牟尼現出家身而成佛。當然,在他方世界也不完全是這樣的。

隨喜恭請本文轉載佛學書庫音圖框引用網路

當今邪師的十九種典型表現依止善知識乃修行之必須,但行者不能盲目隨便依止。若錯誤地依止了毫無修行證量的邪師,反而墮落更快。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因此在決定依止之前,一定要小心抉擇觀察避免被邪師所騙。邪師多是打著佛陀正法的旗號,現與正法相似的形象,其言語行為極具迷惑性,對經論了解不多的初學佛者最易上當。那麼,邪師通常有哪些表現呢?其一,喜好浮誇:有一類邪師常讓弟子編寫資料,將自己吹噓成「法王」,「活佛」「金剛上師」「大伏藏師」,「大禪師」等,逢人便發,如世間推銷做廣告一般。與人相處,不論對方根基如何,千篇一律總會將話題引到自己是某某大師轉世,某某活佛與自己關係如何密切,某某社會名流是自己弟子等方面。真正的法王,活佛,伏藏師等決不會以此為標榜,反而會故意隱瞞自己的功德,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會障礙修行。例如藏地大德華智仁波切寧瑪派傳承祖師,卻經常自稱「老狗」「瘋狗」,以隱藏行跡證量。另外,善知識即使為令弟子生起信心而透露自身功德,也是隨緣而說,且是在弟子已經依止後,而非在初見時。其二,不具傳承:傳承是指至自己的上師,每一代皆依正法修持,而對心性究竟明了。有一類邪師缺乏基本的佛學素養,根本不知實修要得成就,必須依止有傳承的善知識,依傳承知識世代相傳的修法行持。他們為標新立異誆惑世人,便自稱是某新宗派的創始人,或是某新修法的發明者,持有者。大善知識皆依佛陀,傳承祖師教法行持,決不會另立一宗,另發明一法。現有宗派的形成,並非宗派創始人刻意為之,而是隨歷史演變,後人加給他這一支的稱呼,並追溯他為祖師的。每一位宗派的創始者在住世弘法時,決不會到處宣揚「我是某某派祖師」「我有某某新大法」的。其三,賣弄神通:有一類邪師見地不明,不知皈依,出離心,菩提心,般若智慧是正法核心內容,修行之著眼處,反而以世間禪定引發神通為高明,終日只會吹噓自己有種種特異功能,能見他人所不能見,能聞他人不能聞,能知他人不能知,言辭語調得意之態,彷彿鄉下神漢巫婆一般。大善知識因對心性明了通徹,亦具神變功德,但若非對弘法有益,比如能令弟子生起信心,能譴除邪魔外道等,決不會故意示現,因戒律不允許的緣故。其四,不重戒律:《佛遺教經》中說,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可見戒律對修行者是多麼重要。戒不清凈,決不可能生起禪定,智慧方面的功德,更不可能解脫成佛。有一類邪師不明修學次第,不知戒學重要,一聽般若之理,便誤以為緣起性空是斷滅空。為標榜自己已得自在,已無執著,不僅自己不學不守戒,也不隨喜讚歎他人學戒守戒,甚至故意在信眾面前喝酒抽煙,大吃蔥蒜等,以為這樣是不著相。大善知識為打破弟子執著,也許會採取看似破戒的極端手段,但為避免不知內情者生邪見,是決不會在大庭廣眾下毫無目的亂來的。而且即使是為折服弟子,也是有相應證量的前提下才做。比如,若想以殺生破弟子執著,首先應具起死回生之功德才行。其五,炒作營建:有一類邪師不懂修行,既不聞思經論義理,也不持戒打坐,更別提在佛之見地,般若義理上用功,終日只如沒頭蒼蠅一般四處亂撞,硬拉居士出資出力興建大寺,營造高大佛像佛塔,且以比建築規模,裝飾華麗為能事。其散發倡建資料,遊說信眾時之嘴臉,猶如世間奸商炒作無異。殊不知若無正法所依,若無真修實證者常住,寺院與鬼窟無異,佛像與魔相無別!佛陀住世時,修行人常住阿蘭若處,根本沒有寺院.世祖師大德興建道場皆是隨緣,且只以適合修行為著眼點,而不以造型格局之美觀為目的。其六,盲目苦行:有一類邪師不讀經論,不知佛法依中道修行,為標新立異吸引徒眾,便違反佛制,刻意苦行。有鼓勵學道教辟穀不食者,有讚歎學民間大仙跪香者,有吹噓盲目燃指燃身者,有推崇磕頭朝山者,如此等等皆是邪師。如是盲目苦行,不僅難令眾生解脫,反而會斷除其善根慧命。大善知識只教弟子在見地上用功,並善於依其根器及所處修行位次,循循善誘之。決不會拔苗助長,讓弟子做力不能及的苦行,而損害他們的身體,動搖他們的信心。其七,只隨順緣:有一類邪師不甘修行寂寞,打著「菩薩應隨順眾生」的旗號,撈取世間名聞利養。他們或辦佛教講座,或著書立說,或開法物流通處,素食店,或專結交高官富商等等,其目的不是為弘法利生,只是為了自己享受。菩薩隨順眾生,視逆緣與順緣無別,毫不起煩惱。而這些邪師並非如此,一見因緣與自己期待一致便喜形於色慌忙迎上,生怕機會轉瞬即逝;若與自己期待相反,則避之猶恐不及,甚至暴跳如雷。其八,世俗情深:有一類邪師俗家習氣甚重,待人接物不依佛制,而依情感。對待師長,同修只以自己好惡而論遠近親疏,或排斥或拉攏之。對待居士亦分三六九等,有供養自己多者,恭敬自己者,與自己談得來者,便對他格外「慈悲」噓寒問暖不說,凡有所求皆儘力滿足,甚至連修行法要也不請自傳;若自己看不順眼者,即使依禮請問佛法,接洽法事活動,也會為難呵斥之。此類猶如俗人拉幫結派之行為,大善知識決不會做。真善知識其心平等,或讚揚,或鼓勵,或呵斥,或痛打等等行為,皆是為令弟子得到修法的利益,而非出於世間情感。其九,自贊毀他:有一類邪師在修行中得到微利,便標榜自己所修法門「天下第一」而貶低排斥其他宗派;本宗之中又誇耀自己最為殊勝,甚至連傳承祖師都不放在眼裡。佛陀開演的種種法門,適應種種不同根機的眾生,排斥其中任何一法門,皆會障礙與之相應的眾生。因此,排斥他宗者皆是大謗法人,其罪業大於造五逆十惡者。正如《地藏十輪經》中說:「此有一類,於聲聞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痴,自謂聰敏,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復有一類,於緣覺乘得微少信,實是愚痴,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及大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復有一類,於大乘法得微少信,實是愚痴,自謂聰敏,於我所說聲聞乘法,緣覺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讀誦下至一頌。如是等人,名為毀謗佛正法者,亦為違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燒斷滅皆為灰燼,斷壞一切八支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大善知識為使弟子生信心,會極力讚歎自己所傳修法,但決不會公開抨擊他宗,更不會指摘傳承祖師。其十,不依經論:佛講經,菩薩造論,皆是為指導眾生修行。修行者當依經論,不應依自己的感覺或道聽途說。有一類邪師不知何為實修,也不願學習經論,只憑一時靈感胡亂指示他人。今天主張拜懺,明天讚歎供燈,後天又推崇火供。行此種種,既無正規傳承,又不知具體儀規,也不管是否能使實行者得到利益,只如小孩過家家一般,按程序玩一遍了事。因為無知的緣故,在此過程中,更會時時做出些莫名其妙,似是而非的「開示」:比如,「上三支香時一定要先插中間的」,「磕頭必須先出右腳」,「火供時燒掉的面越多功德越大」等等,甚至鬧出以豬頭,雞頭供佛的醜劇。若有人對此類言行提出疑問,邪師便面露不悅,甚至呵斥捶打。大善知識則不是這樣,凡有所教授,必然以經論為據以堅定弟子的信心。弟子若提出疑問,他們也不會心生煩惱。其十一,不入實修:有一類邪師雖廣學經論,但並不信正法,也不依之實修。只如世間搞學術研究者一般,在經論文字相上兜圈子。他們雖著作等身,學問滿腹,但常為煩惱所困,遑論解脫成佛,保持人天福報尚不可能。大善知識以經論指導實修,通過實修認識煩惱之本性即是菩提,而真正生起聖道功德。他們為調伏弟子,有時雖會現煩惱相,但心中是決無任何煩惱的。其十二,常住俗間:有一類邪師心不能安住在道場,反以「弘法利生」為名四處亂跑。今日要去五台山蓋茅棚閉關,明日要到藏地求法,後日又要去印度朝聖。他們以此為幌子,遊玩於各地,順便騙取當地信眾的供養。大善知識皆依阿蘭若處修行,即便有弘法因緣,也是受請而往,傳法立即返回,決不會像常住俗間的邪師一般,不請自到,流連忘返。其十三,常趕經懺:有一類邪師毫無教證功德,根本不具超度眾生之證量,也不知何為超度,只為掙錢糊口,日日在寺院中敷衍拜懺,收取居士供養。若供養少則牢騷滿腹,反之則興高采烈,其表現猶如俗人月底領薪一般。佛世之時修行人皆以自身證量迴向於眾生而超度之,根本不用形式上的經懺。施主隨意供養或多或少,行者也不會生分別心。大善知識致力於實修,決不會浪費時間去趕經懺。他們以大慈悲心發願度盡有緣眾生,也不會為博得名聞利養而作超度。其十四,身見深重:有一類邪師十分愛惜身命,大部分心思皆花在如何保養自己,如何延長壽命上。他們樂於求醫問葯,營建寺院以為安樂窩,對於真正的弘法利生事業,卻是不聞不問。大善知識決不如此,他們為正法住世,終其一生勵力實修,隨緣傳法,不顧疲勞疾病。其十五,算命看相:有一類邪師常給人算命看相,說禍福道吉凶,以此為招徠弟子,博得名利的手段。佛制戒中嚴禁弟子占卜,觀相,預測吉凶,《大智度論》中亦呵責為「邪命」,若是大善知識決不會有此類行為。其十六,樂談俗事:有一類邪師對於學修正法毫無興趣,每日只好談論世間俗事,無論天文地理,時事政治,體育賽事,世風民俗,家長里短皆津津樂道。若遇居士問如何處理自家俗事,他們不能藉以啟發其出離,從法義上引導其入實修,反而就事論事,卷到居士的俗務中。大善知識只以眾生的解脫成佛為念,決不會充當此類「家庭輔導員」,以世俗觀點教導人。逢此情況若能對只談俗務之居士當頭棒喝,使其狂心頓歇,才是真善知識,真大慈悲。其十七,造作慈善:有一類邪師為提高聲譽以吸引徒眾,專以搞世間慈善為務,今日慰問敬老院,明日捐助建學校等,而忘卻了出家人修行弘法的本分事。世間慈善雖能救眾生一時之急,但終究是輪迴之因。更何況用十方信眾供養寺院常住的財產救濟世間人,不合佛制,且折損受施者的福報。因此,大善知識唯以正法布施人,往解脫道上勉勵人,從心性上指示人。其起心動念,言談舉止皆為令眾生皈依三寶,出離生死,明了法性。若非如此,即使做出令天下貧者皆富的慈善事,亦是邪師,正如《華嚴經》中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名魔業。」其十八,世智聰辯:有一類邪師對解脫生死毫無把握,也不知在阿蘭若處實修,只是通達一部分經論的文字相,便以為能弘法利生。他們一遇恭維禮敬即生極大我慢,認為只有自己對經論理解最確切,只有自己所學乃是正法。講解經論時,其目的不在引導人學佛解脫,不過為炫耀自己博學多聞。若人不信服,便與人爭論強壓服之,言詞逼人,煩惱熾盛之態與俗人吵架無異。更有在網路上建立論壇,專門以辯論為弘揚正法,剷除魔說者。實際又如何?即使辯勝萬人,對生死能有把握嗎?能給辯論失敗者帶來任何實際利益嗎?若不能,此種辯論不過是世智聰辯,與魔王言說無異。真善知識相互討論,只為澄清經文本義而依之入實修,決不會為辯論而辯論的。其十九,毀失密行:有一類邪師為吸引信眾,常有此類言論:「我念某某心咒已經多少萬遍」,「我的本尊是什麼,功德極大」,「我在何處閉關多少年」,「我修行時現起如何殊勝境界」如此言行早已將三昧耶戒中「甚深密義不外泄」一項破壞無餘,死後必將墮落,何談解脫!大善知識不僅對於自己的本尊,所持咒語,閉關地點,修行覺受等守口如瓶,乃至連修法所用念珠都不示人,怎麼會隨便與無關人談論這些?以上所述十九點,是當世邪師典型的表現,哪怕只具一種,即可判定其為邪師,而決不能依止。若已經依止也應儘快離開,不再接受他的教導。

隨喜恭請本文轉載佛弟子文庫音圖框引用網路佛說八正道經http://szq689930288888.blog.163.com/blog/static/13940672420123246522196/八正道http://szq689930288888.blog.163.com/blog/static/139406724201232463422458/
推薦閱讀:

到底在家中養什麼花好呢?
在家中擺放東西需要注意以下幾條/搬家的風水看過來
有錢人都不在家裡擺這幾種植物,88歲姥姥告誡,再富裕也住窮!
新房裝修前一定要留意這些,把好風水留在家中!
如何在家裡布財局

TAG:修行 | 戒律 | 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