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的美國史︱北美大陸最早的交通要道「大印第安戰道」
大印第安戰道的主線及重要支線的示意圖
野牛踏出來的道路這條戰道最初的形成並非是美洲原住民的功勞,當然更和後來的殖民者無關。開闢它們的,是曾經生活在阿巴拉契亞山區的一種動物——北美野牛(Bison)。由於歷史上的過度捕殺,如今的北美野牛隻分布在美國西部的部分區域,但曾經北美野牛的活動範圍十分廣闊,從加拿大西北部的育空地區到美國東南部的田納西皆有分布。殖民時代,初來乍到的歐洲人把這些野牛誤認為是和亞洲及非洲的水牛相同的物種,因此管它們叫做「大水牛」(Buffalo)。直到多年以後,人們才意識到了錯誤,給這種動物正名為Bison,但Buffalo這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在美國一直存在至今。紐約州北部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以「布法羅」來命名的。北美野牛Bison
在阿巴拉契亞山的森林裡,這些野牛移動著碩大的身軀,邁著沉重的步伐,逐水源而行,在灌木叢里踏出了一條條遷徙之路。當原住民逐漸佔據了阿巴拉契亞山以後,那些由北美野牛走出來的路徑就變成了他們的交通要道。這些小徑雖然崎嶇艱險,但它們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聯通阿巴拉契亞山中的各個谷地,通向各個水源,同時也把南北狹長的阿巴拉契亞山的各個部分,以及東部的沿海平原,連成了一體。
美國東海岸以及阿巴拉契亞山沿線分布著阿布納基、佩科特、莫西干、勒納普、卡塔瓦、奇克索、賽米諾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原住民部族,其中實力最強、人口最多的有四支:北方的易洛魁人(Iroquois)、中部的波華坦人(Powhatan)、山後低地的肖尼人(Shawnee)和南部的切諾基人(Cherokee)。他們各有特色。比如,易洛魁人的六個大部組成了易洛魁聯盟,領地廣闊;波華坦人征服了周圍三十多個小部落,成為了東海岸的一個霸主,社會等級森嚴;肖尼人凝聚力強,有很規範的統領體系;切諾基人思想開放,擅長外交,還有一套自己的藥學體系。在早期,這些部族雖有空間上的遷徙,但總體來說他們之間都是井水不犯河水,交流不多,因此發展出了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這背後的原因就包括阿巴拉契亞山帶來的交通上的阻礙。雖然阿巴拉契亞山並不算高大,但它地形複雜,森林密布,在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的年代,想要在這座山中穿行是很不容易的。而野牛踏出的大印第安戰道打通了阿巴拉契亞山給本土文明帶來的地理隔絕,給探索遠方的原住民提供了便利。美國東部那些原本不相往來的印第安部落之間,通過這條寶貴的路徑,逐漸互相有了交流。美國主要原住民部族分布示意圖
原住民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不同部族之間的交流,最開始一般是簡單的貿易:以己之所有,換己之所無。野牛踩出的小路,給不同部族之間進行物資交換的機會,因此這條路還有個名字:大印第安戰爭和貿易之路(Great Indian War and Trade Path)。考古證據表明,早在一千五百年前,早期的原住民就曾經在這些小徑上往來過。在西弗吉尼亞的大印第安戰道沿線,一些古代村落的遺迹里,考古學家發現了來自大西洋以及墨西哥灣的貝殼,以及來自五大湖地區的銅礦石。這些顯然都是早期人類文明間進行貿易的傑作。
由於戰道地形複雜,沿途又少有補給,原住民在這條小路上的貿易並不十分順暢。馬匹等牲畜尚未引進到美洲之時,在長達約2000千米的小徑上,原住民只能靠雙腳行走。歐洲人對小路上往來的原住民的描述是:「他們背著不多的補給和貨物,徒步行走在這些小路上,每天行進二十五英里卻什麼也沒辦成。偶爾會遇到其他人,於是便交易鱒魚或毛皮等物。」 小路沿線人口密度低,岔路又很多,為了便於尋找返程的路,印第安人經常在岔路口進行一些「即興創作」,比如在路邊的岩石上刻下圖案,或者在樹上雕出花紋,甚至把小樹的枝幹扭曲成各種不同的形狀等等。等小樹長大之後,就形成了至今可見的千奇百怪的姿態。大印第安戰道上被人為扭曲的樹榦(來自J. McEachern)
貿易可以緩慢地展開,但戰爭卻刻不容緩。當不同部落之間的交流開始深入之後,矛盾也就不可避免了。為了土地和水源,甚至只是為了一個宗主的名義,不同部族之間的流血衝突是司空見慣的事。在人們一般的印象里,美國東部的原住民部族,遠不如西部平原上的那些狂野的游牧民族驍勇。然而,這是一種偏見。實際上,以肖尼人和易洛魁人為代表的東部民族,在歷史上也是十分勇武好鬥的。
大印第安戰道沿線留下的傳說與地名,揭示著曾經在路邊發生過的那些血雨腥風。例如,在它所經過的州中,有一個肯塔基州(Kentucky),這個州名稱的來源是易洛魁語的Kentake一詞,意思是「鮮血染紅的土地」。這個州的位置正好是大印第安戰道的中段,戰道在其境內經過了許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山坳和險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時,這裡也是易洛魁、肖尼和切諾基等各大民族勢力範圍的重疊區,歷來被各部族反覆爭奪,在這一區域里發生過無數次血戰,因此才得名「肯塔基」。肯塔基州和大印第安戰道的位置,以及16世紀北美東部主要原住民部族的分布示意圖
沿著「大印第安戰道」而來的殖民者殖民時代到來之後,大印第安戰道變成了溝通原住民和歐洲文明的橋樑。不管是從西邊來的西班牙人、從北邊來的法國人、還是從東邊來的英國人,都通過這些縱橫交錯的小徑穿越阿巴拉契亞山,和各部原住民建立起了各種各樣的聯繫。一時間,大印第安戰道上逐漸湧現出許多白人的身影。
最開始,印第安人對這些白人探險家和投機商人持歡迎態度。印第安人很多都是優秀的獵手,他們可以給歐洲人提供一種當時在歐洲上流社會很受歡迎的商品——海狸毛皮。而歐洲人的布匹、槍支、藥品和酒則是印第安人十分喜愛的回饋。印第安人的貿易有了歐洲人的加入,那種「走了二十五英里卻什麼也沒有干成」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了。隨著歐洲人的到來,大印第安戰道的通行條件也得到了改善。一些關鍵地段得以擴寬,沿途甚至還建設了一些據點。很多路段被命了名,並被標註在地圖上,一些岔路口也有了路標,不再會出現需要通過進行臨時的「藝術創作」來標明路線的情況。然而,印第安人和歐洲人之間的蜜月期來得快,去得也快。印第安人和零散的歐洲人的單純貿易關係,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大規模登陸而告一段落。雙方從貿易夥伴,逐漸變成競爭對手甚至致命威脅。以波華坦為首的弗吉尼亞諸部,和英國殖民者接觸時間最早。詹姆斯敦建立後,為了應對英國人與日俱增的威脅,波華坦人和臣屬於他們的其它部落組成了波華坦聯盟,在17世紀前期和英國人進行了盎格魯-波華坦戰爭。這場戰爭從1610年持續到1646年,,雙方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在同英國人作戰期間,大印第安戰道成了原住民的大動脈。他們沿著這些岔路極多的崎嶇小徑行軍,神出鬼沒,常常讓美洲大陸的「新人」英國人措手不及。其中在1622年,還發生了弗吉尼亞大屠殺事件:波華坦部的戰士出人意料地繞過負責防守的英軍主力,襲擊了詹姆斯河沿岸的幾個英國人村落和礦場,殺死了四分之一的英國人。正因如此,這條小徑被也被命名為「大印第安戰爭之路」。後來,英國人展開報復,對波華坦部發動了一輪輪攻勢。最終,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以雙方的妥協告一段落。但從此以後,波華坦部也元氣大傷,最後聯盟瓦解,部眾分散到了東海岸的各地。描繪1622年波華坦弗吉尼亞大屠殺的版畫(瑞士畫家馬特烏斯·梅里安創作)
其餘的印第安人部落也相繼受到了歐洲人的影響。法國人甚至利用大印第安戰道,由德農維爾侯爵(Marquis de Denonville,新法蘭西政客將軍,當時法國殖民地的二把手)率領軍隊,在各部易洛魁人之間迂迴穿插,深入到了易洛魁聯盟的腹地,建立了德農維爾堡(今紐約州的尼亞加拉堡)。德農維爾侯爵利用這個據點,和易洛魁人周旋對抗,還在一次衝突中俘獲了數十名易洛魁人的領袖,並將他們送回法國馬賽去當苦工。由此,法國人把勢力範圍擴展到了五大湖南岸,對英國殖民地形成了軍事上的牽制。以切諾基人為首的南方各部,思想比較開放,率先接受了歐洲人的宗教和文化。善於外交的他們,主動和歐洲人進行貿易並買賣土地。而驍勇的肖尼人則從歐洲人那裡學會了槍支的使用,並把槍支配備給了自己的部隊,守備在阿巴拉契亞山中各地的險要之處,讓英國人無法踏入自己的地盤。後來他們成為法國人的盟友,在七年戰爭(法印戰爭)時期與法國人並肩作戰,對抗英國。而位於五大湖沿岸、英法勢力範圍交叉區的易洛魁聯盟,因為與法國人有過節,站在了英國人的一邊,在七年戰爭里幫助英國人牽制住了許多支持法國人的原住民部族。七年戰爭法國人戰敗,和英國人為敵的肖尼人遭到了英國人的報復。英國人向西進軍,企圖蠶食肖尼人的地盤。然而,組織嚴密的肖尼人很快就穩住了陣腳,利用大印第安戰道的諸多岔道,在各地險要的山口裡和英國人打游擊。最終,英國人雖然名義上越過了阿巴拉契亞山,佔據了山脈西側的大片土地,但實際上對肖尼人的地盤並無太大的控制力。相反的是,在七年戰爭中和英國人結盟的易洛魁聯盟得到了英國人的支持。他們佔據了許多附近其它部落的土地,發展得愈發強大,其六個大部中的塞內卡部也得以牢牢扼守住了戰道北段的商貿路線。發財之路到發財的屏障1763年,英國頒布了《1763年皇家公告》,禁止各殖民地開發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土地。英國頒布這個公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考慮到稅收和貿易壟斷,以及龐蒂亞克起義(1763年五大湖一帶的十多個原住民部族因不滿英國人的政策而聯合發起的暴動)的影響等等。這其中還包括防務上的考慮(避免和肖尼人發生衝突、確保易洛魁聯盟的領地不受侵犯等)。而《公告》中所提出的那條「禁止向西開墾線」,大部分路段就是沿著從紐約延伸到阿拉巴馬的大印第安戰道主幹道來規劃的。禁止向西開墾線示意圖
《公告》頒布後,在十三個殖民地里引發了軒然大波。在禁止向西開墾線以西,英國人建好的房屋和據點都被政府沒收、封存,私自越線開墾甚至狩獵的人都會被逮捕。要知道,在大印第安戰道以西,是水草豐美的俄亥俄河谷及物產富饒的田納西森林,那裡不僅有肥沃的土地,還有各種礦產資源,以及當時在歐洲非常受歡迎的海狸毛皮。在《公告》頒布之前,就已經有許多英國人沿著大印第安戰道翻山越嶺,穿過阿巴拉契亞山前往西部去尋求財富。而《公告》的提出,讓大印第安戰道從英國人的發財之路變成了發財的屏障,自然引發了強烈的不滿。殖民地內部怨言四起,暗流開始涌動。十多年之後,在一系列其它事件的累積作用下,這些涌動的暗流最終在列剋星頓匯成了洪水,演化成了獨立戰爭。美國的獨立對於各部印第安人來說是個壞消息。獨立戰爭之後,逐漸站穩腳跟的美國人對東海岸的印第安人展開了驅逐和清洗。大印第安戰道沿線的各個部落先後遭到了攻擊,要麼像易洛魁人一樣分崩離析,要麼向切諾基人一樣被遷到了西部的俄克拉荷馬。英勇的肖尼人以大印第安戰道為掩護,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一度給美軍造成了較大的麻煩,但最終也寡不敵眾,難逃失敗的厄運。肖尼人的戰敗,標誌著大印第安戰道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台。此後,大印第安戰道的大部分路段不再有人行走,被逐漸地荒廢掉了。部分最重要的山口,後來修建了公路。例如,美國的11、15、30和219號公路,都和曾經大印第安戰道的部分險要路段有所重合。少部分戰道被納入了一些公園或保護區,人們仍舊可以目睹它們的模樣。紐約州的一段保留下來的大印第安戰道(來源:TrailsRoc羅徹斯特越野俱樂部)
田納西州的大印第安戰道遺迹(圖片來自Wikimedia)
如今的大印第安戰道大部分早已被灌木和荊棘吞沒,無跡可尋,但它在美國早期的原住民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無法抹去的。它是北美大陸上出現過的第一條長距離的交通要道,是不同文明之間早期交流不可替代的途徑。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