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亂局:官僚民主制與社會潰敗
(一)一種最壞的民主制
公元1644年,即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大明帝國召開了一次最高國務會議。
會議是在團結、民主的氣氛下召開的,主持大會的,是明帝國的最高領導人——崇禎皇帝。皇帝向出席會議的帝國臣工介紹了當前的社會形勢:李自成的四十萬大軍已經突破宣府防線,進逼京畿,國家危亡在即。隨後,皇帝切入會議議題,號召帝國的大小臣工們——為守衛京城的官兵捐助軍餉。
在此之前,崇禎十二年,皇帝已經在官員中搞過一次募捐活動。募捐活動受到官員集團的聯合抵制,皇親李國瑞竟因此庾死獄中,可謂是:寧死不捐。在這樣的強烈的反對聲浪里,募捐活動不了了之。
崇禎十七年,帝國的形勢更加危急。不得以,崇禎皇帝再次官員們伸手求助。
這一次,皇帝的倡議得到了官員集團熱烈的響應。大家紛紛發言,踴躍——哭窮。原來掌管帝國大權的官員們,個個是清如水的丐幫子弟,很多人回家後在門外掛牌廣告:「此屋急售」——帝國的官員們,已經窮得要賣房子酬國了。
在經過了充分的民主協商和決議後,崇禎皇帝在官員集團中,募集到白銀——20萬兩。這點可憐的銀兩,當然是不敷保國的。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李自成的農民軍進攻北京,缺糧短餉的明守軍開門揖盜,李自成進入北京,明朝滅亡。隨即,李自成的軍隊在京城開展了一場「追贓助餉」的活動。不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農民軍的助餉方式是:把明朝官員抓起來拷打。這樣一番拷掠後,農民軍從北京一地「募集」到的銀兩數目是:七千萬兩。這些銀兩,絕大部分掠自京城的官僚集團。而當時明帝國一年的財政收入,不足400萬兩白銀。
李自成能夠從官僚集團手裡取得贊助,而崇禎皇帝不能。因為,皇帝用的是「民主」的方式。
大明帝國滅亡了,亡於一種「民主制」。這一民主制度,我願稱之為:官僚民主制。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皇權是封建時代的最高權力。事實上,歷代每一個王朝的衰落過程,總是一個皇權專制向官權民主制轉型的過程。伴隨著帝國的成長成熟,一個龐大的官僚階層逐漸成型,最終成為左右體制命運的中堅力量。官僚集團不僅把持了帝國的政治命脈,更聚斂了足以影響帝國走向的經濟勢力,從而成為政權實際的主宰。存在與皇權與官權之間的,就是一種畸形的民主機制。
官僚民主制,是比皇權專制更為糟糕的體制模式。它主要的特徵,是把官權的利益最大化。在這一時期,由皇權推動的任何改革、改良舉措,都會被官僚集團消弭於無形,甚至成為新的官權聚斂的契機。官場的爭鬥狀況雖然存在,但是已經達成最大程度的默契與和諧,貪污腐、悶頭髮財已經是官員群體最大的共識。官僚民主制的功能,就是迅速的把帝國的民生剝奪凈盡,把體制推向崩潰。同時,在這一「民主進程」里,官員的集體品德和智商向低洼處彙集,成為一群貪婪、自私、顢頇的體制蛀蟲。
官僚民主制是一種最糟糕的制度,它兼具專制與民主制的雙重弊端,卻不具備專制和民主制的任何一方優勢。所以毫無疑問的,這是一類最壞的民主制。
當然,您說的對!那不是什麼民主,那只是一枚因為熟透而腐爛的專制果實。
(二)明朝末年的社會潰敗
1644年,明朝官員很忙。
1644年3月,李自成攻佔北京。明朝的官員,爭相到大順朝的屋檐下報名應聘。明朝官員擁護新政權的熱情如此之高,人數如此之多,以至於在午門發生了擁擠踩踏。守衛午門的農民軍士兵,不得不用棍子驅趕他們。
一個月之後,李自成敗退,滿清順治朝入主北京。明朝的官員,或稱大順朝的官員,又站在了清朝的廟堂上。
在儒家禮教為主導的時代里,大明朝的官員,應該說,是犯了大忌。然而,利益當前,明朝的官員,已經完全不要臉了。可以想像,在這樣一群豬狗不如的官員治下,明朝的政治腐敗到何種程度。事實上,明亡之際的「公務員熱」本身,就是政治極度腐敗的併發症。
李自成的農民軍在北京奸淫擄掠,這被一些史家視為李自成敗亡的重要原因。而真實的歷史記錄里,極度的暴力和暴行,伴隨了李自成起義的全程。李自成的農民軍,曾創下十二次「屠城」的記錄,總計屠戮、焚毀了20多個郡縣。腐敗的權力導致了革命,革命在反抗權力的同時,卻以更大的暴力破壞社會。
在西南的成都,張獻忠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同年秋,張獻忠舉行科舉考試,卻把來應試的一萬七千名士子殺戮盡凈,事後收集的筆硯堆積如山。張獻忠在四川的大屠殺,已經近乎病態,老弱婦孺概無倖免,富庶的四川一度變成人間鬼域。資料顯示,張獻忠的起義軍,先後至少屠殺了1000萬人。
寡廉鮮恥的官僚,嗜血濫殺的暴民,末日的大明帝國,向我們展示了一副社會潰敗的凄慘圖景。
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這位叫花子出身的皇帝,卻表現出對權力的驚人的慾望和敏感。他通過一系列殘酷的政治清洗和殺戮,把權力完全集中在皇帝一人手裡,並廣設監察和特務機構控制官員。可惜,朱皇帝不知道的是,過度的集權也許帶來權力的穩定,另一個可怕的後果卻是權力失控。權力集團內部的相互監控很容易達成妥協,極端化的權力不可避免的被官僚集團操縱,由此成為社會的沉重的枷鎖。
明朝的社會潰敗,早在萬曆年間已見端倪。宦官魏忠賢專權時,東林黨人橫遭屠戮。黨獄迅速擴大化,朝堂上不肯阿附魏氏的清流官員,幾乎被誅除殆盡。同時,馴服在魏忠賢膝下的學者文人,一律得到提拔優撫——這樣一手硬一手軟的兩手對策,給予明朝士林學界一次致命的打擊。魏忠賢這位閹宦,在全國各地擁有有無數的孝子賢孫。明朝的官員、學者、專家為魏氏廣建生祠,朝夕參拜祈福。(「早請示,晚彙報」的明朝版本)魏忠賢同志成了明朝人民的大救星,熱愛擁護魏領袖的人群是如此之廣大,連袁崇渙等明末的砥柱之臣也參與其中。
魏忠賢掌控朝政六年,明帝國的知識階層集體淪落,由此導致了明朝社會的大面積潰敗。一個潰敗的社會,註定要遭受大災難。明末清初之際,在水旱災害、農民起義、滿清入關等因素合力作用下,明朝的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很多地方的人口,「百不存一二」。
1662年,在雲南,南明永曆帝朱由榔——明帝國最後一個皇帝,被前明朝大將吳三桂用弓弦絞死。至此,明朝的一頁歷史,划上了一個句號。而明朝末年的社會潰敗,卻是一口沉重的警鐘,凄厲的鳴響在歷史長的廊里。
推薦閱讀:
※有一個很強勢的老媽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紀念碑谷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為什麼說「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 無用階級的誕生
※未來十年 賭國運
※2016 年哪些事件可以被稱之為「改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