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十二帝——雍正

雍正

  

  公元1722年11月13日,康熙皇帝突然辭世。由於他在垂暮之年並沒有指定皇位的繼承人選,因而皇位繼承問題就成為他身後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後雍正的繼位,雖然結束了糾葛於皇室內部和眾朝臣之間爭奪儲位的政治鬥爭,但他的繼位卻也成為困擾著後世的一個歷史疑團。

  雍正究竟是合法繼位還是篡奪皇位?他是否真的篡改遺詔成就自己的野心?這些成為後世對雍正繼位疑案爭議的焦點。

  雍正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和之後,在對兄弟和近臣的態度上,表現出兩種性格,兩張面孔和兩副心腸。正是這種變化,使得後人認為他得位不正。民間一直盛行種種說法,有人說他篡奪了十四弟的皇位,也有人說他更改了康熙的遺詔。這些傳說使雍正的繼位更加撲朔迷離。

  今天我講一講,清世宗憲皇帝雍正。雍正,名胤禛,45歲登極,在位13年,享年58歲,雍正什麼意思呢?就是雍親王得位正,為君正的意思。

  前一個時期演了一個電視劇,叫《雍正王朝》44集,每一集的片頭都打出一個紅色的印章式的片名《雍正王朝》,很遺憾,那個「雍」字寫錯了,正確的雍字應該這樣寫,一點一橫,左面一個鄉村的「鄉」的簡寫,右面一個「隹」字。電視劇《雍正王朝》那個「雍」字是一點一橫,左邊是一個絲綢的「絲」,繁體的寫法。每一集都打出一個錯誤的《雍正王朝》的「雍」字,連續44集,貽笑大方。但是,《雍正王朝》的播出,全國上下影響很大,可謂沸沸揚揚,這就使得雍正繼位的這個疑案更加引起了廣泛注意,今天我主要想講雍正繼位之迷。

  雍正從他登位那天開始,到現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就說始終存在著雍正繼位之謎。我想分三點講,一前奏,二疑案,三餘波。先說前奏,就是雍正繼位疑案的前奏,這得要從頭說起。

  康熙一共有35個兒子,有的早死了,沒起名就死了,排順序的是24位,到康熙47年,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20歲以上的皇子有12位。所以康熙他遺位的爭奪主要在這12個皇子中間進行爭奪。我把他這12個皇子爭奪皇位,給他分做了三個集團,第一是皇太子集團,簡稱太子黨。第二皇八子集團,簡稱八阿哥黨。第三皇四子集團,簡稱四阿哥黨。

  先說太子黨,太子允礽,實際上是康熙的第六個兒子,但是排序的時候,排老二。他是康熙13年出生,他的媽媽康熙很寵愛,但是,他媽媽在生他的時候,難產死了,康熙非常難過。母以子死,子以母貴,康熙對這個孩子格外關愛,特別對他進行教育。康熙14年,允礽兩歲的時候,就康熙正式冊立他為皇太子。

  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康熙17年,正是三藩之亂,形勢非常嚴重的時候,皇太子得了天花,康熙對他百般地護理關照,連續12天,康熙沒有批答奏章。康熙在親征葛爾丹的時候,讓皇太子留守京師,康熙重大的軍政要務,讓皇太子分理,這樣對他培養和教育,皇太子有很深的背景,他母親的父親噶布喇是領侍衛內大臣。他母親的叔叔索額圖是大學士,當朝宰相,領侍衛內大臣,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前去參加談判的團長就是索額圖。皇后的爺爺索尼是康熙出任時候的輔政大臣。康熙正式把允礽立為皇太子,皇太子的外祖父家有這麼深厚的朝廷的背景,於是在皇太子周圍就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就是太子黨。康熙執位時間比較長,到廢太子的時候,皇太子已經等待了33年。皇太子周圍的人,包括皇太子,急於搶班奪權,被康熙察覺,康熙非常生氣。他說:「朕不卜今日被鳩,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康熙在盛怒之下,下令把大學士索額圖處死,意思是想削弱太子黨,讓太子吸取必要的教訓。但是,太子非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更加激烈地進行活動,到了康熙47年,康熙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台行宮,召集諸大臣和諸皇子一起,康熙鄭重宣布廢黜皇太子。康熙說了一些話,非常令人痛心,他說皇太子是四句話十七個字,康熙說這個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很嚴重,康熙在當眾宣布他這個諭旨的時候,史書記載說他「且諭且泣」,一邊宣諭,一邊哭,宣諭完了之後,康熙撲倒在地,別人把他攙扶起來。由於他心情十分之難過,連續七天七夜不思寢食,不吃不睡。由於過於傷心,康熙得了中風,右手不能寫字,用左手批答奏章。

  康熙以為廢黜了皇太子之後,諸皇子之間的矛盾可以緩和,但是恰恰相反,諸皇子爭奪儲位的鬥爭,反而愈加嚴重。在這個時候以皇八子為核心的八阿哥黨積極鑽研,精心謀劃,想取得皇太子的地位。八阿哥黨主要有大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等,還有一些朝臣支持。八阿哥允禩有才有德,聰明能幹,聯繫廣泛,深得眾心,康熙也曾經考慮過是不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有一次康熙想徵詢大臣們的意思,這朝廷大臣也察覺到康熙對皇八子印象比較好,大學士馬齊等人分別寫了一個意見,到了康熙那兒,就是希望立皇八子做太子。這一下幫了允禩的倒忙,康熙一看廢除了一個太子黨,這不又形成了一個皇八子黨。這個時候,大阿哥,也出來了,大阿哥的母親惠妃,曾經養育過八阿哥允禩,他們倆有一個特殊的關係。大阿哥參與了八阿哥黨,一天大阿哥就和康熙說,說要是立八阿哥做皇太子的話,我盡心地來輔助。康熙一聽這話就火了,你這不是要成立八阿哥黨嘛,訓斥大阿哥,要把他囚禁起來。八阿哥就求饒,康熙要把八阿哥鎖禁起來。這時候是十四阿哥,就跪著求康熙,求他的父皇息怒,不要這樣。康熙就更火了,拔出佩刀就要殺了允禩,要殺皇八子。這時候五阿哥,抱著康熙的腿,苦苦地哀求,皇父息怒,其他的眾阿哥一片跪在地下哀求,康熙才把佩刀收起來,命令把八阿哥拉出去,鞭撻允禩,然後把他鎖禁起來。這個康熙一看太子黨廢除了之後,又出了個八阿哥黨,還是要立太子,立誰呢?還是立允礽吧。接著就把允礽又復立為皇太子,結果鬥爭也還是很激烈,康熙一看不行,到康熙51年,第二次又把皇太子允礽又廢了,所以康熙這個皇太子是兩立兩廢,後來康熙就說,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在康熙盛怒之下,把朝臣裡面的大臣,一位尚書,把支持黨爭的,用五個釘子釘上,活活釘死。另外一個大臣已經死了,康熙生氣把他的屍體挖出來,把屍體給剁了,然後焚燒,可見康熙對皇子之間爭奪儲位的鬥爭是深痛惡絕。

  皇太子黨,皇八子黨鬥爭的結果,兩敗俱傷,這就引入出皇四子黨。

  皇四子黨的核心就是胤禛,雍親王,就是後來的雍正。雍正沒有參加太子黨,也沒有參加八阿哥黨,他的弟弟十四阿哥參加了皇八字黨,他對他弟弟既不支持,也不干預,他對皇八子黨既不依附也不反對。雍親王韜晦自己,不露聲色,把自己想謀取儲位的內心的想法掩蓋起來。雍親王有一個幕友叫戴鐸,給雍正出了個主意,他這樣說:做英明的父親的兒子難,「過露其長,恐其見疑」。懷疑,「不露其長,恐其見棄」,放棄。就是露長也不是,不露長也不是。那怎麼辦呢?雍親王根據他自己的理念,根據兄弟之間爭奪皇位鬥爭的教訓,根據他幕僚們對他參謀的意見,他總結了四條。

  第一,叫誠孝皇父。將來雍正是不是繼承皇位,他可以不可以做皇太子,關鍵是他父親,得討好他父親,怎麼討好父親?兩個字,誠、孝。對父親要忠誠,要孝順。果然,這一招很靈,因為雍親王一直實行誠孝皇父這個策略,深得他父親的喜歡。

  第二,友愛兄弟。雍親王的兄弟很多,得罪了哪一個,兄弟到他父皇那兒給他奏一本,他也吃不消。他的原則就是友愛兄弟,討好各個兄弟。

  第三,勤慎敬業。父親教給他很多事情要辦,第一,要勤,認真來做。第二,要慎,謹慎來做。別做壞了,珍惜每一件事情,都做成功,做好,讓他父親滿意。

  第四,戒急用忍。雍正這個人,喜怒無常,脾氣暴躁,康熙多次批評他,雍正,就想法來陶冶自己的性格,約束自己的這個脾氣。所以他把他父親教導他的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約束自己。所以對雍正對他父皇講誠孝,對兄弟講友愛,對工作講勤慎,對自己要戒急用忍。他的真實意圖是不聲不響一步一步地奪取皇位。

  到了康熙晚年,儲位未定,康熙預感到,他身後他的兒子之間要有一場廝殺。康熙自己說:他說朕,我考終之後,將來我百年之後,置於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屍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這裡面說了一個歷史典故,就是當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桓公死了之後,他五個兒子爭位置。齊桓公停了屍,還沒有入殮,五個兒子就爭了,有的兒子在屍體旁邊哭泣,有的兒子就拿著箭射他的兄弟,他兄弟一看有箭射來就躲了,躲在屍體的下面,那個箭就射到齊桓公的屍體上,亂箭射到齊桓公的屍體上。有身體旁邊的爭鬥,一直打到停屍旁的外邊,把鎖起來,齊桓公死了之後67天沒有發喪也沒有入殮,屍體腐爛了,蛆從窗戶裡面爬出來。康熙引了典故,就是齊桓公的典故,說將來他屍體停在乾清宮,爾等束甲相爭,這個時候康熙的內心是很悲苦的,作為一名英明的君主,偉大的君主,沒有處理好他的接班人問題,晚年發生了一個歷史悲劇。康熙61年,11月13日,康熙就故去了,雍正繼位的前奏也就結束了,開始了雍正繼位的疑案。

  雍正繼位的疑案,從那繼位那天開始,到現在282年沒有停,我概括了一下,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遺詔繼位說。就是遵照康熙遺詔雍正繼位,這就是合法繼位。主張這一說法的有三個理由。第一個理由就是雍正表現比較好,深得康熙的信賴,怎麼證明呢?就是康熙61年病重的時候,派雍正代他到天壇祭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康熙把這麼大的事情派雍正親自代他去祭天,意思將來可能讓他繼位。第二個理由,就是康熙臨死這一天,康熙61年,11月13日,早上寅時,大約四點鐘左右,康熙把他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召到暢春園御榻前面,康熙向他們宣布了諭旨說:「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康熙口諭,很明確。第三個理由就是康熙遺詔,康熙死了留了一個遺詔,遺詔很長,最後關鍵的話和剛才說得一樣。根據這三點理由,所以一些學者認為,雍正是根據康熙的遺詔繼位是合法的,那就不存在疑案了。另外一些學者不同意。

  第二,改詔篡位說。就是說,雍正篡改康熙遺詔,篡奪皇位。那就不合法了,這種意見也有理由,第一個理由康熙讓雍親王代他天壇祭天,不能證明把皇位讓他繼承啊,那你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戎」就是軍事了,那他派他皇十四子做撫遠大將軍,按照這個邏輯那也是讓繼承皇位,所以這個理由不成立。第二,剛才說康熙臨終前那個口諭,宣讀口諭的時候,雍正沒在場,因為雍正在天壇齋戒所要祭天,所以雍正沒在場,但是就在這一天,雍親王三次奉召到暢春園去見他父親,上午八點鐘左右,第一次見到他父親。《清聖祖實錄》有記載,康熙對雍親王說,「朕病勢日臻」,就是說我的病的情況逐漸見好,那這說明康熙這時候還不糊塗,還能說話,但是為什麼沒有告訴雍正說,你將來繼我的位呀?有人說康熙保密,他跟七個兒子和尚書隆科多說了,怎麼會跟繼承人保密?不可能的。所以這些學者就說,康熙的這個諭旨是偽造的。

  第三,就是剛才說那個康熙遺詔,在康熙54年的時候,康熙頒布一個詔書,很長。最後康熙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現在看到的這個康熙的遺詔,基本上是這個諭旨的文字。也有不同的意見。就是最後加了一句話,就是我們剛才說那句話:「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這些學者就提出來,你這個康熙遺詔應該是康熙死之前就做了,他要同意,可是康熙死的時候沒有宣布。康熙13號故去了,16號才拿出來,那這中間你雍正做了手腳。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康熙的這個遺詔,漏洞百出。懷疑前頭那些文字是康熙的,後頭關鍵這句話是雍正加上去的。

  第四,雍正知道他繼承皇位,不是因為他看到詔書,不是因為他看到遺詔,也不是因為他親耳聽到他父親的口諭,他自己說,是舅舅隆科多口傳給他的。在帝制時代,誰繼承皇位是第一等大事,這麼大的事情,隆科多沒有當著諸大臣的面,也沒有當著諸皇子的面,宣布康熙的遺詔,單獨跟雍正一個人說,沒有旁證。

  第五,康熙死了之後。北京城九門戒嚴,親王和皇子沒有雍正的諭旨,任何人不許進入皇宮。就是康熙的兒子,到皇宮裡弔唁他父親的資格都受到了限制。所以這些學者說雍正這樣做,說明他有鬼。

  第六,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在西北,得到他父親故去之後,急忙到北京奔喪,快到北京的時候,就向胤禛奏報,說我先賀新君登極,還是先弔唁皇父?在理呀,雍正怎麼答覆的呢?讓他不能進城,讓他到河北遵化景陵去守著,後來就把他的胞弟皇十四子從東陵弄到景山的壽皇殿囚禁起來。你要正大光明的繼承皇位,用不著這樣子,他父親正式有遺詔,哪個兄弟可抗拒?不可能。

  第七,雍正死了之後,他不埋在東陵,他埋在西陵。有人說,為什麼雍正他不敢埋在清東陵呢?就是怕死了之後,他的靈魂不敢見他的祖父順治和他的父親康熙。第八,他繼承皇位之後,對他的兄和弟進行了處理。從側面說明他可能得位不正。第九,他繼位之後,把幫助他繼位出力最大的兩個人,年羹堯和隆科多,都給殺了,殺人滅口,說明他得位不正。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理由,總之,改詔篡位說,就認為雍正篡改了康熙遺詔,篡奪了皇位。

  現在我們考慮一下,雍正遺詔繼位說是有引起人們懷疑的地方,你說雍正改詔篡位,這個詔怎麼改的呀?也沒有著著實實的堅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所以兩種觀點相持不下,相持了282年。

  在這裡面我附帶交代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關於雍正奪嫡說,大家知道,清朝皇位繼承沒有採取嫡長制,康熙晚年,特別是他故去之前,也沒有立嫡,沒有立嫡長子做皇太子,既然清朝沒有嫡長制,康熙晚年也沒有立嫡,皇太子,那麼雍正何嫡之可奪呀?所以雍正奪嫡說就不成立了。

  第二,雍正篡位說。雍正篡位說,篡位必然有一個人,他是太子,或者他繼承皇位,雍正把它奪過來,算篡位。那麼雍正篡位篡誰的位呀?現在找不出材料的,說康熙立了誰做太子,死之前,立了誰做太子,立了誰?說誰繼承皇位,雍正之外的誰繼承皇位,到現在為止沒有材料,所以說雍正篡位說也還值得研究,他篡誰的位?有人就說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遺詔就是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於」字了,這等於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這樣的,傳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頭加一橫,底下加一勾,就「傳位於四子」,傳位雍正了。好多的書,好多的故事,野史都這麼說。這個事情經不住推敲,為什麼說經不住推敲呢?第一點,當時這個「於」字寫繁體字,我們今天寫簡體字,繁體字與是這麼寫的,那這個「十」字改成「於」字就不大容易了,這是一。第二,清朝當時的行文的習慣,它稱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頭有個皇字,如果改的話,那就變成「傳位於皇於四子」,就不通了,還有第三,當時傳位的詔書是滿漢兩種,滿文和漢文兩種,漢文你說把「十」字改成「於」字也還有一點意思,那你把滿文改了就沒法改了。根據這三點理由呢,就說康熙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不成立。這是一點說明。還有一點說明,就是《玉牒》改名的說法,就說原來《玉牒》,雍正叫胤禛,他的同胞的弟弟叫皇十四子,叫胤禎,上面那個禛是雍正的名字,一個「礻」一個真正的「真」,下面是他十四弟胤禎,這個字念「禎」,也念「禎」。這兩個字字形相似,讀音也相似,所以一種意見就說康熙傳位的時候,是傳給胤禛的,他們倆差不多,康熙就傳位給他了,這時候胤禎皇十四子不在北京,撫遠大將軍在外呀,雍正就做了皇帝了,那這兩個字差不多,雍正就讓他的弟弟改名字,這個事情我們不深究,但是這個事情也不能證明是雍正篡了他弟弟的位置,不能證明這一點。

  所以這282年一來,幾種意見交錯,互不相讓,誰也不服。不能一定於一尊,還有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第一是遺詔繼位說。第二是改詔篡位說,第三無詔奪位說就是那一種意見說是有康熙的詔書,那一種意見說康熙那個遺詔是篡改的,是假的,是偽造的。說真的,第一歷史檔案館有,有遺詔的檔案,但是疑點百出,很多漏洞。你說篡改了,似乎也拿不出非常有利的令人信服的證據。所以就產生了第三種意見,就是無詔奪位說。就是康熙死之前,很難說,明確有遺詔,沒有明確,那麼這個皇位誰繼承呢?也沒有明確,那兄弟之間爭奪,當時主要是十二個兒子,從老大到老十四,中間故去了兩個,還有十二個人,十二個皇子之間在爭奪皇位,強勝弱敗,優勝劣汰。雍親王在他兄弟35個之間,經過長期的鬥爭,最後奪取了皇位。怎麼算合法?怎麼算不合法?都是他們兄弟之間的事,誰做了皇帝,對他兄弟這個集團可能有利,另外一個集團可能不利,但是,對於整個滿族來說,對於中華民族來說,對於歷史發展來說,主要看誰做了皇帝之後,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貢獻。這是評判歷史人物的主要的標準。但是282年以來,這個問題可以說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做出一個大家一致認可的結論。所以雍正問題到現在還是一個歷史的疑案,但是,雍正繼位的疑案並沒有因為他繼位,這個問題就結束了,所以雍正繼位之後,雍正繼位的疑案還繼續有餘波。

  公元1723年,雍正登極,然而,關於雍正繼位疑案卻餘波不斷。雍正登上皇帝寶座之前和之後,在對兄弟和近臣的態度上,表現出兩種性格,兩張面孔和兩副心腸。正是這種變化,使得後人認為他得位不正。為此,雍正編纂了《大義覺迷錄》一書,頒行天下,對自己篡奪皇位的種種傳說進行辯解。然而,事與願違,弄巧成拙,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卻給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生動曲折的歷史故事。

  雍正從繼位到去世,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又一個歷史謎案。因此他也倍受後世關注。然而除了繼位和死因之謎困擾後世之外,雍正皇帝的勤政卻應該為世人所稱道。

  雍正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銳意拓新,改革除弊。使他在康雍乾三朝,承前啟後,名垂史冊。作為一個政治家,勤政是他區別於其他帝王的一個顯著特徵;選儲,則是雍正留給清代的一份重要歷史文化遺產。

  雍正繼位之後,野史筆記民間傳說沸沸揚揚,雍正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他組織了御用文人親自審定,寫了《大義覺迷錄》。在《大義覺迷錄》中,說雍正,有十項罪惡,這就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雍正在《大義覺迷錄》裡面做回答。其實雍正自以為聰明,結果做了一件傻事,這就叫做欲蓋彌彰,愈描愈黑。

  第一:雍正逼父,傳說康熙病重的時候,雍正給他父親敬了一碗人蔘湯,把他父親給毒死了。經過學者的研究,認為康熙他是深通醫道,對醫學和藥學很有研究。康熙曾經明確說過:這個人參對北方人不是很相宜,所以他平常也很少吃人蔘。那麼雍正向他父親敬一碗人蔘湯,本來他父親不喜歡喝人蔘,他怎麼來表示孝心?另外敬一碗有毒的人蔘湯,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敬得上的,還有人試藥,所以雍正用人蔘湯把他父親毒死,這種說法靠不住。

  第二:逼母,雍正的母親生了三個兒子,老大皇四子就是胤禛,老十四,還有一個兒子早死了。所以雍正的一母同胞就是他們倆,他和皇十四子。那他這個弟弟在他父親死了之後,要求來奔喪不讓進城,不讓給他父親祭奠,把他發到遵化景陵守陵,這就不通情達理。他還把這個弟弟皇十四弟囚禁在景山壽皇殿,他母親要去看他這個弟弟,雍正不同意,傳說,他母親一氣之下,撞在鐵柱子上撞死了。我想他母親撞死沒有歷史記載,但是他母親為這個事情生氣,再加上其他原因就死了。雍正逼母對他母親是有一點逼,對他母親「孝」可以肯定說是不夠的。

  弒兄,弒殺的「弒」,「弒兄屠弟」。我們看一看,皇長子本來已經是「死老虎」了,已經囚起了,雍正對他還沒有寬大為懷,不久也死了。

  老二就是廢的那個太子允礽。你已經看到遺詔,做了皇帝,皇太子也就沒有太大的影響,也沒有太大的力量,但是雍正沒有放過他,還把他弄到了山西祁縣鄭家莊在一個兵營裡頭,折磨死他。

  老三允祉,允祉是一個學者型的皇子,很有學問,著名的《古今圖書集成》,允祉做了很大貢獻,雍正對這個弟弟也不放過,也給了不應該有的處理。

  他自己是老四。

  老五允祺,雍正對他也進行了處理。

  老六是早死。

  老七也在雍正之前死了。

  老八不要說,就是那個允禩,八阿哥允禩,雍正把他先封了親王,搞了一個兩面手,比如有人去祝賀,八阿哥說有什麼可賀的,說不定明天就死了。不久,把他的八弟允禩給他定的罪名叫「阿其那」,「阿其那」是個什麼意思,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豬」,現在有的學者說就是「不要臉」,翻成漢語意思就是「不要臉」,也進行了處理。

  老九,雍正說他「塞思黑」,弄到保定折磨他,最後說暴疾而卒,也是把他謀害了。

  老十也沒好結果,老十因為跟皇八子比較好,雍正也折磨他,有一個活佛叫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到北京來死在北京,讓他這個弟弟跟著這個靈柩送到喀爾喀,就是現在外蒙古。他弟弟說我身體不好,不能去。不行,讓他到張家口也要離開北京。

  十一早死了。

  老十二也給降了,

  就是十三允祥,因為他是皇四子黨的,受到了重用,老十四他弟弟,鎖禁在景山壽皇殿,所以可以看出來,雍正繼承皇位之後,對他這些兄弟應該說做得不夠合情合理,做得實在是過分了。

  再就是對年羹堯、隆科多。年羹堯是雍正的寵臣,我這裡面插一下,有的書里說,年羹堯和雍正的關係不一般,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這個故事我想可能是從秦始皇那兒移過來的。就是當年的呂不韋先和趙姬私通懷了孕,把這趙姬送給秦始皇的父親,結果生下這兒子就是秦始皇,這個《史記》有記載,是把這個故事移到了雍正這個地方。我查了一下,就是年羹堯的年齡和雍正的年齡差不多,不是差一代人。所以這個故事說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這個故事可以說是無稽之談。雍正對年羹堯找了一個茬兒,本來年羹堯想給雍正拍馬屁,叫「朝乾夕惕」,他行文寫倒了,寫「夕惕朝乾」。這個事情批評一下也就可以了,雍正大怒,給年羹堯定了92條大罪,不但把年羹堯殺了,把年羹堯的兒子也殺了。隆科多,他稱舅舅隆科多。康熙的遺詔雍正說是隆科多告訴他的,雍正繼位之後,隆科多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不久,也將隆科多處理。在暢春園的旁邊修了三間小破房子,把隆科多囚禁起來,隆科多不久就死了。年羹堯和隆科多對雍正繼承皇位可以說出了大力的人,但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年羹堯和隆科多最後就得了這麼一個結果。

  雍正有兩大疑案,一個是雍正繼位疑案,一個是雍正死因疑案。雍正的死因我歸納了一下,大概有五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是雍正被呂四娘砍了頭死的。這個時候有一個案子叫呂留良的一個文字獄案子,呂留良遭到了嚴厲的懲處。但是傳說他的女兒,有人說是他的孫女,呂四娘落網了,私自逃跑,沒有被殺,這呂四娘就拜師學藝,武藝高強,後來想法喬裝打扮混到了皇宮裡面,見了一個機會,把雍正的頭砍下來,替她父親,或者替她爺爺報了仇。這個傳說就很生動了,那雍正沒有頭怎麼發喪,傳說做一個金頭給擱上,這樣就埋在了雍正的泰陵。很多專家研究之後,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殺了,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在這滿門抄斬的時候是非常嚴格的,呂留良的女兒不可能逃跑,退一步說,即使是跑了,也不可能混到皇宮,即使混到皇宮,也沒有機會她把雍正給殺了。所以這只是一個野史小說在這兒編造的一個很生動、很有趣的故事。

  第二說法也很離奇,就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一個戀人,這戀人叫竺香玉,長得很漂亮,能歌善舞,被雍正看上了,雍正把她收到宮裡來。他奪了曹雪芹的所愛,於是曹雪芹就通過秘密的辦法和竺香玉進行聯繫,竺香玉雖然身在皇宮,心還想著曹雪芹,於是見了一個機會,就謀殺雍正。這個也是野史小說之言,沒有任何歷史根據,不可相信。

  第三個是有一本書,叫《梵天廬叢錄》。這個書是說雍正是被一個宮女給勒死的,但是還差一點,又被救活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屬於移花接木,明朝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明朝嘉靖21年,嘉靖皇帝他對宮女很暴躁。因為嘉靖他吃煉丹藥,他有時候脾氣暴躁,經常鞭撻宮女。有一個宮女叫楊金英,一天夜裡頭,趁著嘉靖皇帝睡著的時候,用黃的綢子就勒嘉靖的脖子。因為她特別緊張,慌亂之中打了一個死結,她以為勒死了,參與其事的另外一個宮女害怕了,把這個事情趕緊告訴皇后,皇后急忙跑來的時候,一看嘉靖已經斷氣了,皇后趕緊命令傳御醫,御醫叫許紳,來了以後,覺得問題很嚴重,就下了急猛葯來治,經過了四個時辰,嘉靖就有了一點聲音,透了一口氣。然後,史書記載說:「嘉靖吐紫血數升」,後來又經過一個時期的調理,就把嘉靖給救活了,當然楊金英等就被殺了。這個事情是真的,歷史有記載。據說後來嘉靖皇帝晚上睡覺的時候,這一個屋子是三九二十七張床,別人不知道他睡在哪個床上。後來我問故宮的先生,我說有沒有發現他那床是不是就是二十七張,他說已經不可考了,因為是明代的事情,清朝格局都變了。嘉靖曾經被宮女勒得斷了氣,後來搶救過來,這是歷史真事。我看過朝鮮《李朝實錄》,朝鮮的使臣到明朝來,對這個事情也做了很詳細記載,我們剛才講的故事就是把明朝的故事挪到雍正這兒來,可能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出於反滿的需要,編造了這麼一個很生動很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可以鄭重地說,這個不是歷史事實。

  第四,有的學者考證雍正是得了中風死的。很多的學者同意這種看法,但是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說他就是死於中風,也是算一說吧。

  第五,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就是中了丹毒死的。雍正他中期以後,特別是他得了一場大病之後,大親自寫了手諭,讓各個地方大員推薦名醫和術士到這個皇宮給他治病,幫助他保健。雍正他是想長生不老啊,各地就推薦。

  後來有兩個大的道士,一個叫張太虛,另一個叫王定乾,這兩個大的道士,他們到了宮裡之後,就幫助雍正煉了丹藥,交給他們道術。雍正是真的相信道教,在乾清宮,在太和殿,在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設壇,供奉道神的符板。後來雍正長期在圓明園,他派人往圓明園送煉丹的葯,數量很大,他死之前12天送的黑鉛200斤。雍正曾經在五年之間,根據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叫做《活計檔》的記載,送煉丹所需的物品157次,他不但自己吃煉丹的丹藥,他寵信那些大臣,還派人送給他們吃,雍正長期吃煉丹的丹藥,可能汞,鉛,硒一些重的金屬中毒,應當說雍正的死和鉛中毒和丹中毒有一定的關係。有人統計,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皇帝煉吃丹藥死的有14位之多,現在雍正的死根據宮廷的檔案來說,那就是官方的記載,可能是正常的病死,也可能就是吃丹藥中毒而死,我想可能是多種原因,最後導致了一個結果,所以雍正58歲就死了。

  雍正雖然離開了紫禁城的寶座,但是雍正在位13年,對我們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些什麼貢獻,雍正在位這13年,他這個皇帝有什麼特點,下面我簡單講一下雍正的歷史地位。

  有人說13年很短,我說也不短,當然了,他比他父親康熙61年是短,比他兒子60年也短,雖然雍正在位13年,但是在「康雍乾」這三代,他處在一個承上啟下的地位,是一個關鍵的地位。雍正是一個改革型的皇帝,特別是雍正在制度上做了許多的改革。

  第一:就是整頓吏治,雍正做皇子的時候,對康熙晚年政治上的弊端,官場上的腐敗,看得比較清楚。雍正他45歲繼位,盛年的時候,已經比較成熟了,雍正一上台就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雍正元年的正月,雍正連續下了13道諭旨,總督、巡撫、布政司、知府、知州、知縣、文官還有武官,告誡他們不許貪污,不許受賄,不許剋扣,武官不許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

  他成立會考府,就是對財政進行審計,審計出問題,要嚴肅處理,譬如說戶部虧空了二百多萬兩銀子怎麼辦?凡是有關的堂官,在任的、離任的一率退賠。這一招很靈,對官場腐敗的風氣給予很大的震動,扭轉了康熙晚期的官場的腐敗作風,整個機關從內閣六部一直到省府州縣,出現了一個比過去更好的一個勤政節儉的局面,國庫比康熙的時候就更充裕了。對他評價是這樣的,《清史稿·食貨志》:「雍正初,整理財政,收入頗增」。史學家評論說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規,整飭官方,嚴懲貪墨,實為千載一時,彼時居官,大法小廉,殆成風俗,貪冒之徒,莫不望風革面。」都是收到一定的時效,可以說沒有雍正大刀闊斧整頓吏治,也就沒有乾隆的盛世,這是一。

  第二:設立軍機處。原來清朝軍事方面的大事主要是由議政處來做,行政方面主要是內閣。雍正在議政處和內閣之外設立了軍機處,軍機大臣開始二三人,後來多的時候到八九人,一般的情況下,五至七人,軍機大臣直接對皇帝負責,雍正皇帝幾乎每天召見軍機大臣,共商軍政大事,重大的事情,軍機大臣直接奏報到皇帝。但是軍機處的權利在內閣之上,明朝以來內閣可以草擬諭旨,對皇帝重要的決定可以封駁,這時候不行了,皇帝大權獨攬,軍機處的實行,就把封建君主集權專制推到了一個頂峰,大大強化了君主專制。

  第三:完善密折制度。密就是秘密。奏摺有學者考證,順治晚年有了,康熙就很多了,康熙的時候,有資格上奏摺的大約一百來人,雍正把它推廣,取得上奏摺資格人大約有1200人左右,就是擴大了信息的來源。奏摺可以不通過內閣,不通過議政處,而通過奏事處直接到雍正那兒,雍正把批示也不通過內閣,直接發還到上奏者本人,這樣雍正就可以從全國各地各個方面了解下面的情況。密折和軍機處合在一起,極大強化了皇權,這是第三。

  第四改土歸流。大家知道少數民族地區,它原來的管理體制是土司,頭人是土司,頭人和土司是世襲的,不受朝廷任命,世世代代做土司,時間做久了沒有監督,有的土司做壞事腐敗,中央的政令不能直接下達。到雍正的時候,全面改土歸流,在雲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全面推行改土歸流制度,流就是流官,由朝廷派官,有任期,可以流動,所以叫改土歸流。這樣朝廷的指令可以直接到了民族地區,官員受朝廷的監督,要輪換,這就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也有利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第五:攤丁入地。我們中國在皇朝時代,長期以來是土地和人丁分頭納稅,土地稅、人頭稅,到雍正的時候,在已有辦法的基礎上,全面推行攤丁入地制度,就是把人丁的那個人頭稅攤到土地裡頭,這可以使得一些窮苦的沒有土地的人,免徵了人頭稅,這樣一來,它的正面影響減輕了是封建的人生依附,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刺激了人口的增長,特別是康熙50年以後,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到了乾隆的時候,中國人口達到三億,道光的時候達到四億。

  第六:廢除賤籍。大家知道印度古代有賤民,清朝雍正之前也有賤民,當時明朝以來戶口有軍籍,有民籍,民籍就是士農工商。賤籍就是賤民,不屬於市農工商,他們不能讀書,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世世代代身份不能改變。這些賤民身份很底下,賤籍據說從宋朝以來就延續下來了,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雍正先後下令取消賤民,取消賤籍,讓他們編為民籍,這是社會的一種進步。這種人雖然人數不是太多,但是在歷史上是有一種積極的進步的意義。

  總之雍正在位13年,對許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別是對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所以到了雍正的末年,扭轉了康熙末年的一些不好的風氣,而使清朝的歷史繼續向上發展。所以雍正既繼承了他父親康熙的有力的措施,又糾正了康熙時期一些錯誤的措施,改變了康熙晚年那些不良的社會風氣,同時雍正的許多措施,也為後來乾隆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所以說雍正是「康雍乾」三代,他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我們說「康乾盛世」,嚴格說起來是「康雍乾盛世」。雍正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講,是講乾隆,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雍正批閱奏章:爾之真情朕實鑒之,朕亦甚想你
雍正皇帝到底有多少子嗣?
請賞鑒雍正鬥彩賞盤?
雍正真的殺死了親爸爸? 死後為何不敢葬入祖墳

TAG: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