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六四一卷——第六五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四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的經文:

  【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

  這是將普賢菩薩「入於三昧」,三昧的名稱說出來了。清涼大師在這一段經文裡面註解得很多,由此可以知道這個大定的重要性。《疏》文有三,第一個是解釋經文,第二是說明入定之所以,第三是敘述過去跟現在的異同。現在先說第一個,三昧名稱我們要把它記住,『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毗盧遮那」前面已經說過,清涼說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才能稱為如來藏身,這三個條件,第一個是「廣」,第二個是「大」,第三個是「生息」。「身」是體的意思,我們講本體;也是依的意思,一切萬事萬物之所依。如來藏身,佛在大經里也常講,這有兩種:一種是修成的,第二種就是本性。說到本性,一切眾生統統具足,真的是個個不無;要說修成,那只有諸佛如來。菩薩也有修也有成就,但是不圓滿,如來果地上才圓滿、究竟圓滿,就是修德與本性完全相應,圓滿的相應。凡夫的如來藏,埋藏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不起作用了,不起性德本有的大用。實際上它還是起作用,什麼作用?煩惱習氣,它變質了,換句話講變壞了,不是它原有正常的作用。

  現在我們來看看,修成者為佛,佛的如來藏與本性相應的是什麼樣子?清涼大師講:「諸佛有者,慈悲無邊」,這稱之為廣,「故名為廣」。「智慧無上,故稱為大,生相已盡,故云生息。」我們就看這一段。於是我們明白了,我們平常總結佛陀教導我們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修成的如來藏性,這與本性相應,不相違背。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事物,用的是真心,真心就叫做「如來藏」。加個「身」,身有體的意思、有依的意思,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它而起的,這經上不是常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來藏身是性跟識和合之體,性識合起來講就是如來藏身,如來藏身不是別的事情。我們要知道,一切眾生應當要知道,九法界眾生都應當知道,要明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佛剎微塵數的世界,一一世界佛剎微塵數的眾生,依如來藏身為體,依如來藏身而起、而顯現的,所以如來藏身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圓滿的意義。

  「慈悲無邊」,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什麼意思?就是一般人講的愛心。佛為什麼不講愛,要講慈悲?世間人的愛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說不是真的?他會變,今天相愛明天就不愛了,所以世間人這個愛,他的體、他所依是情識,是感情、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千變萬化,怎麼能靠得住?諸佛菩薩那個愛心,所依的是什麼?如來藏身,是性德,是修德。如來藏身我們換句話大家就好懂,否則聽到這個名詞好象很玄,不可捉摸。我們換個名詞講你就懂了,就是修德跟性德。修德與性德相應,所以這個愛心是永恆不變的。你毀謗我,我還是愛你;你侮辱我,還是愛你;你陷害我、要我的命,我還是愛你,永恆不變。而且這個愛對一切眾生來說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偏愛,沒有我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沒有!可是在事相上,似乎又有偏愛,那什麼原因?沒有別的原因,是那個人能接受,另外一個人他不肯接受,那有什麼法子?

  譬如我們講供養,平等供養,供養都一樣多,這個人歡喜接受,好象他得到什麼;那個人拒絕、不肯接受,或者是接受一部分又退回一部分,好象是布施供養不平等、不平均了。不是修布施供養的人不平等、不平均,接受的人不一樣,是這麼個道理。為什麼他不肯接受?他對於佛法認識不清、理解不深,依舊有許多疑惑。好心對待他,他在那裡疑惑、在那裡打妄想,胡思亂想,「這個人為什麼對我這麼好?他有什麼目的?他有什麼企圖?」愈想愈歪,與事實真相愈想愈遠,愈想愈不是這麼回事!這個過失是他自己造成的,與別人不相干。在這個世間,這一類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們要明白、要懂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反省: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我有沒有誠意、有沒有虛心來接受佛陀的教誨?這是最重要的!

  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學習《華嚴》,到底什麼人得利益?我隨堂學習,我能不能得到真實利益?我能得多少利益?這一樁事情,大家與我不相干,關係在你自己。印光大師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能得多少利益是在你自己的誠敬,你有沒有誠敬?誠敬這兩個字的意思深廣無盡,它是性德。我們講到最淺、講到最低的水平是什麼?佛在每部經上末後一句話,「信受奉行」,如果做不到這句話,你哪裡來的誠敬?佛經上還有一句話佛常說的,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佛在經上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就是信受奉行,這兩句話合起來看,意思就清楚、就明白了,這就叫誠敬。所以誠敬不容易,哪一個人具足誠敬,這個人肯定成就;沒有誠敬的心,這個人不會成就的,你對他也不必抱著很大的希望,古德常說:「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應當像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一樣,以清凈平等的慈悲來看待。要認識眾生的根性,要給他方便,他這一生不能成就,諸佛如來來拉也拉不動。

  為什麼?經上常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的業力太大,佛也無可奈何!必須要在三途六道受盡折磨,折磨是什麼?把他的業習磨掉。諸位同修要曉得,你們不甘心、不情願受折磨,你的業障怎能消得掉?我為什麼感激韓館長?你們從圖書館出來的同學都曉得,館長常常折磨我,我被她折磨了三十年,我的那個妄想習氣在她那裡磨盡了,才有今天這麼一點道心,有這麼一點成就。我對於折磨我的人,我生感恩的心;這一點你們跟我不一樣,你們對於折磨你的人生怨恨心,那麻煩大了,那是什麼?罪上加罪。我們要仔細來觀察,幾個人受人折磨會感激那個人?說老實話,我這一生沒見到過。幾個人對老師的教誨能夠百分之百的隨順、遵守?我也沒有看到第二個。

  往年我一個人在海外弘法很孤單,找一個研究討論的同參道友都找不到。每一次回到台灣,我見到李老師,我都向他老人家勸請,請他多培養幾個同學,我們好有伴。老師聽了也很感動,我請求的次數多了,總有十幾次,最後一次老師不耐煩了,告訴我:「不是我不教,你替我找學生。」這一句話說出,以後我再不敢講了,為什麼?我知道我找不到像我這樣的學生。這個話以後就不提了,真找不到!以後在美國遇到黃念祖,我非常高興,總有一個可以討論、可以商量的人,他是梅光羲的外甥,是夏蓮居的傳人。夏老、梅老跟我們所修學的有關係,在世法裡面講,我們有血緣的關係。李炳南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學生,我們稱梅大師稱師公,黃念祖是梅大師的外甥,也是梅大師的學生,他跟李老師應當是同輩分同學,但是年齡比李老師小很多。李老師大概大我三十多歲,黃老大概大我十幾歲的樣子,這我沒有想到,我以為黃念祖老居士年齡應該比李老師還要大,沒有想到他小那麼多,我還能夠遇到,還能夠向他請教。

  由此可知,真正善知識哪一個不想傳法?找不到學生,學生不肯聽話,心裏面未嘗不想學,魔障太重。我說這個話不好聽,但是不是假話,什麼魔障?五陰魔、煩惱魔,你承不承認?你的煩惱習氣太重,你沒有辦法克服你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裡頭最嚴重的是懈怠、懶散,這兩個魔要了你的命,這個命就是法身慧命。懈怠、懶惰你提不起精神,不能夠像古大德那樣的好學,天天現行的是煩惱不是智慧。什麼時候智慧現前?你看看如來藏性佛修成的是「智慧無上」,稱之為大。我們今天自己要覺悟,我們今天什麼是大,什麼為大?煩惱習氣無上,我們是這個大。佛所修的是白業、善業,我們所修的是黑業、惡業,你能知道嗎?

  第三個意思「生相已盡,故云生息」,生是什麼?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就是這個意思。這兩句話我們在大乘經,像《楞嚴》、《華嚴》、《圓覺》、《法華》都看到,「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是修行圓滿了。只有如來果地上能稱,等覺菩薩還不行,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他生滅沒有斷盡。那一品無明斷了,才是「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叫生息。我們要問,生息之後,這境界是什麼相狀?我們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生滅的現象,「生滅滅已」是什麼現象?所有現相呈現出來的是一片光明,叫大光明藏,虛空法界是一片光明,都化成光明了。這個境界我們現代人可以體會,沒人說。科學家知道世間沒有物質,近代的科學家,他們肯定承認宇宙之間沒有物質的現象。物質是什麼東西?物質是一個波動的現象,這個說法難得,跟佛法裡面講的很接近。

  佛法說物質是什麼東西?確實是能量變現的。唯識裡面跟我們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什麼叫業?活動叫業。活動就是波動,這個波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一念不覺」,不覺就是動相。覺是不動的,覺心不動。這一動就不是覺心,這一動就產生變化,變成了現相。這個現相就是物質的來源,物質從哪裡來的?用現在的話,物質是精神凝結的,物質可以轉變成精神;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講,能與質。物質是什麼?物質是能量變現出來的,所以物質可以還原成能量,原子彈根據這個理論發明的。所以,根本就沒有物質存在。是什麼東西存在?能量。科學家現在所講的這個能量是質跟能,質跟能從哪裡來的?是從心之能量變現出來的,更提升一層了。物質跟能量從哪裡來的?是從本性裡頭變現出來的。

  明白這個道理,要是證到最高的境界、圓滿的境界,所有的物質都回歸到能量,豈不是大光明藏嗎?佛經上講的大光明藏,我們肯定那是事實。到那個境界,就像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六道、十法界就像我們在作夢;「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覺是大覺,如來果地上的大覺,不是普通的大覺。為什麼?等覺菩薩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什麼叫生相無明?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相,生這個相的無明沒破,換句話說,他還在夢中。這一品無明破了,「覺後空空無大千」,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沒有了,身心世界都沒有了;剩下來是什麼?靈覺光明,一片光明!這一片光明不是死的、不是無知的,靈覺!這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就是真心,這是佛法修學最高的境界,沒有形相。

  我們要問,如來證得這個最高的境界,跟十法界依正莊嚴有沒有衝突?有沒有妨礙?給諸位說,沒有。為什麼沒有?《華嚴經》上說得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大光明藏是空靈,十法界這些現相是物質現象,「如夢幻泡影」。那你就想想,你晚上睡覺常常作夢,你那個夢境跟我們現實這個虛空有沒有妨礙?沒妨礙。就像這個樣子,十法界依正莊嚴與本性的空靈一點妨礙都沒有,「事事無礙」。以空合空,如水合水,它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就產生妨礙了,不是真的。這個事實真相,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很清楚、很明白。凡夫,不但凡夫,九法界包括菩薩,甚至於一真法界裡面三賢位的菩薩,都不能夠透徹理解。為什麼?無明沒盡,四十一品無明,十迴向菩薩只破三十品無明,還有十一品無明沒破,所以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他還相當模糊。好象我們老花眼看這個外面境界一樣,是看得見,很模糊、不清楚;要到等覺、到法雲地,那就看得相當清楚。古人還有一個比喻,等覺菩薩看這一樁事情猶如隔羅望月,換句話還是隔一層;如來境地那才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了。這重重的比喻,我們從這裡面去得一點訊息。

  所以我們自己有如來藏身,我們要發願證得,這個證得就是佛門裡面常常講的證果。這個證果是屬於大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沒有證得,這是大乘實教,真實教誨。證得如來藏身,也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講的大開圓解,我們凈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這才是這個境界。《華嚴》裡面講的圓教初住菩薩證一分法身,如來藏身就是法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它這裡的廣、大、生息,實在講就是自性的三德秘藏。廣是法身德,大是般若德,生息是解脫德,自性本具的三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脫,你們看看是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學佛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在此地。佛給我們講,這三德都具足常樂我凈,法身具足常樂我凈,般若也具足常樂我凈,解脫也具足常樂我凈。

  通常祖師大德們常講,小乘阿羅漢沒有證得法身,也沒有證得般若,法身、般若小乘人都沒有,小乘人有一點小的解脫;也有說,他證得半個解脫,一半的解脫。這個話是什麼意思?他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解開了,六道輪迴脫離了,所以叫半個解脫。法身、般若他沒有,他解脫是靠禪定,《楞嚴經》上講九次第定,超越了六道輪迴。阿羅漢、辟支佛有沒有常樂我凈四凈德?給諸位說,沒有,必須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才真正能得到。所以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分證即佛,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相似位;圓初住已上是分證位,那個分證位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都是分證位;等覺再上去那才叫究竟圓滿位。我們對於這些事跟理要很清楚,不能不清楚。

  這是清涼大師為我們註解的這三個意思,我們在這裡認識如來藏身,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理體,十法界依正莊嚴之所依,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大乘佛法裡面稱為「如來藏性」,或者「如來藏身」。稱如來藏性,偏重在理上講;稱如來藏身,是偏重在相上講,性相、事理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總要懂。為什麼?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能夠斷疑生信。信,在世出世間學習是最重要的一個根,你要不信、你要有疑,你怎麼能成就?有疑,不但障礙你契入,障礙你解悟。你聽為什麼聽不懂?因為你有疑,疑是障。不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都在一個疑。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前面我們讀到的,普賢菩薩所入的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如來藏,清涼大師以「廣」、「大」、「生息」三個意思來解釋,意思還沒有盡。大師在下面跟我們解釋,給我們解釋這個本性,「言本性者,謂即藏識。包含種子,建立趣生,故名為廣。本覺現量,與佛等故,名之為大。新新生故,名之為生。染凈苦樂所不能動,故名為息。即上法身在纏名藏,謂空不空,空為能藏,藏不空故。」我們看這一段,這樁事情義理甚深深廣,我們要仔細的來聽,細心的去思惟、去體會;如果實在體會不得,你就放下。為什麼?體會不得,勉強的去研究,全落在意識裡面,那就錯了。不如老實念佛,念到心地清凈智慧開了,這樣的文字你一看就明了了。所以佛法古大德常講參究,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不違背這個原則,不能研究。研究是什麼?是你用意識心,用意識心永遠不解如來真實義,這是大乘法難懂的真正原因所在。什麼人能聽得懂?不用意識心,也就是說不用執著心、不用分別心、不用妄想心,你聽能聽得懂,你能聽得出味道出來;心裡要是滿滿的充遍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聽也聽不懂,怎麼想都把意思想偏差了。可以聽,不要去想,聽不懂沒有關係,不要去理會,阿賴耶識里落種子,這是大乘佛法修學的重要法則。

  清涼在《鈔》裡面,《鈔》是《疏》的註解,解釋本性,說「本覺現量」,本覺就是所證的本性,唯有真現量你才能證得,我們做不到。這是什麼人做的?等覺菩薩做的,等覺菩薩以真現量能證,所證的就是本性,這就是我們在經典裡面常見的無上正等正覺,他已經舍等覺位,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哪裡是我們的境界?大師引《起信論》上的話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這我們在《起信論》上常念的。什麼是覺?覺是什麼意思?我們現在不覺,不要以為我們已經覺了,你看看《起信論》這個標準,自己就曉得了。「心體離念」,那我們離念行不行?不行!我們離念,離念是無明,不是覺。我離念好,我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在那個地方去打坐、去入定,什麼念頭都沒有。你入的是什麼定?無想定。無想定的果報在哪裡?在四禪的無想天,你這個修行修成外道了,無想天是外道天,這裡頭真正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能不知道。

  無想定裡面跟諸位說,「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統統沒有,所以出不了三界。定功失掉了,就是他的壽命到了,往下墜落,他不能往上提升,往下墜落。為什麼?無明覆蓋了真性,修行證果不容易。「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這到底怎麼修?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是六根不接觸六塵境界,離念離什麼念?離分別執著。我們初學,那個妄想不要理它,為什麼?太深了。我們一下想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離掉,那是頓根的根性。我們要曉得,我們自己不是那個根性,那個頓根是頓超,不是遲鈍的鈍,不是利鈍的鈍。所以我們不要去談那個妄想,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分別執著。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念頭沒有了,分別執著念頭沒有了,你的心清凈,心裡頭的障礙沒有了。障礙破了之後,你的心量大了。

  心量為什麼不大?是因為你有分別,分別是思,執著是想。你看中國的文字,分別心上面就畫了很多界限,那個田字是代表界限的;想,心裡頭就有個相。想是執著,思是分別。把那個分別拿掉,把那個想相拿掉,剩下來的那是真心。所以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沒有思也沒有想,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跟虛空法界合而為一,量跟剎土眾生也合而為一,這個境界就是「如來平等法身」,「說名本覺」,本覺是這個意思。「故以等佛而釋大也」,這是解釋「大」這個字的意思,這個解釋比前面那個解釋更清楚、更明白。前面的大是講的智慧無上,《起信論》裡面用覺義來解釋大,覺是真實智慧。

  其次,他用「新新生者」來解釋生息,新新生意思是取「即生而息」。我們前面跟同學們解釋過生滅同時,新新生者意思就是生滅同時,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生跟滅的時間太短了,簡直沒有辦法分別,才生即滅,即滅又生。我們用《仁王經》上講的這個比喻,剎那生滅,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一秒鐘的二十一萬六千分之一,你怎麼能算得出來?這個說法還是方便說,真實說不止,超過這個十倍都不止。要是十倍,一秒鐘二百一十六萬次的生滅,無法想像。佛在經上用方便法說,相當於我們今天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兩個十萬八千,這是宇宙之間的真相。從這個地方你要是真正體會到一些,覓生滅了不可得,所以佛在經上講不生不滅。生滅既然沒有了,哪有來去?不來不去,不垢不凈,不一不異,你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你在這個地方恍然大悟,才能親證如來藏身。清涼大師下面註解說,「上約本凈,今約隨緣」,上是指前面所講的覺義,就是大的意思,大的意思是從本性上講的;生息是從隨緣上講的。「言染凈苦樂所不能動者」這一句話,上面是就隨緣說,這個地方是不變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兩個字調轉一下,意思不一樣。

  我在早年講經,把這一句話說成了四句,四個不同的境界。那個時候在台北「華藏圖書館」,趙默林老居士常常來聽經,聽我這個說法他非常歡喜,「法師,你這個說法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想想是很有道理。不變隨緣是如來,法身菩薩乘願再來,隨類化身、隨機說法,跟一切大眾和光同塵,他不變隨緣。不變就是對於這個世緣一絲毫的影響都沒有,不受影響,這是法身菩薩乘願再來的。隨緣不變,這是菩薩,就像善財童子一樣,五十三參隨緣。隨緣裡頭練什麼?練功,練不變。六根隨順六塵境界,在這裡頭鍛煉不受影響,也就是佛在《金剛經》上教導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在哪裡修?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修。第三種「不變不隨緣」,這是什麼人?這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證得偏真涅盤,算是不變了,他不隨緣,他不教化眾生。佛說墮無為坑,自己是證得了,證得不起作用。第四種「隨緣隨著變」,那是什麼?我們凡夫,凡夫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接觸就起貪瞋痴慢、就起是非人我。凡夫是隨緣隨變的;二乘人是不變不隨緣;菩薩是隨緣不變,隨緣裡頭學不變;佛是不變隨緣。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不變是真如,隨緣是生滅。

  所以大師講這就是「在纏名藏」,纏是煩惱,煩惱習氣纏裹你的如來藏,你的如來藏在煩惱習氣裡面,藏在裡頭,這是解釋「藏」字。法身在纏是凡夫,法身出纏是菩薩,這個纏就是煩惱。法身在煩惱裡面,你叫凡夫;法身要出了煩惱,離開煩惱習氣,這是菩薩。他下面講「謂空不空」,空是如來藏,不空也是如來藏。如來藏這有三個講法,「空如來藏」是講如來藏的體,是講自性;「不空如來藏」是講它的現相;「空不空如來藏」,覺悟了,空與不空沒有妨礙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空如來藏講的是體,不空如來藏講的是相,空不空如來藏講的是「性相無礙,理事一如」。大師註解裡面注得很多,有意去研究的,要細心的去讀、去體會,這個地方我們就不必細說,細說耽誤很長的時間。

  這裡頭有幾句話可以提一提,「總說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這個意思說得深,也說得非常好。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要知道這些東西與如來藏性不相應。為什麼?如來藏性裡頭完全沒有,所以說空。或者我們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妄想習氣非常的重,這些妄想習氣與如來藏性毫不相關,所以叫空。雖不相關,它起作用,起什麼作用?障礙你能覺空性。能覺是智慧,障礙你智慧,你沒有智慧,你見不到自性。所以修行頭一樁大事情是斷煩惱,煩惱習氣不斷,我們常講不但你不能夠契入境界,你不能入,你解都不能夠。悟有兩種:解悟、證悟,證悟你是入境界、證果,那個深;你現在連淺的,連解悟你都做不到,都沒有分。由此可知,業障習氣之深,業障習氣之重。聽教聞法一聞就明白、就理解,就覺悟了,煩惱習氣輕。二障裡面講所知障輕,他解悟,為什麼他不能夠證悟?煩惱障重。

  在楞嚴會上我們看到,阿難尊者就示現給我們看。你看看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講了還不到三分之一,阿難尊者開悟了。富樓那尊者疑惑,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阿難開悟了,他沒有開悟?阿難是初果須陀洹,富樓那是四果阿羅漢,為什麼初果聽佛說法悟了,四果不悟?我當時也有這個疑惑,提出來向老師請教,老師一句話把我們這個疑惑點破。阿難尊者廣學多聞,他所知障輕,煩惱障重,所以他聞法很容易開悟;但是斷煩惱很困難,煩惱障重,不容易斷煩惱。富樓那尊者的根性跟他恰恰相反,富樓那尊者是煩惱障輕,所以容易契入境界;所知障重,所以聽教他不開悟,我們才知道這個原因。最好這二障都輕,二障都重那就難了,不但你不能證果,你聽也聽不懂,二障重。

  像這些道理跟事實真相,非常值得我們自己反省,為什麼?認識自己的根性。古人常講:「人貴自知之明」,這句話非常重要,自己知道自己根性,你就知道應當選擇哪個法門。在世法裡面講,就像讀書讀學校,你就知道自己應當選擇哪一個科系,將來畢業在社會上,應當選擇哪一種行業,你會有成就,世出世法都不例外。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知道自己的根性,所以他在一生當中,他不走冤枉路,他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目標,不管他的速度是快是慢,他總是往前進,他不走迂迴路,他不會退轉,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那一無所成的人是什麼?沒有自知之明,不曉得自己的根器,他無論在世法、在佛法,修學都很辛苦。為什麼?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常常走迂迴的路,常常退轉。幾次退轉,人老了,一事無成。知道自己根性,你才曉得這個關係有多大。

  這個經上常講真心、常講本性,清涼大師在此地也舉例給我們說。譬如布施德,真心本有,歡喜布施供養對一切眾生,這是自性本具的。現在變成什麼?變成慳貪。自己沒有的,很希望得到,得到之後,趕緊收藏起來,不願意供養別人。本有的持戒的德,也就是持戒守規矩這是性德,從什麼地方能看見?從小孩。兩三歲的小孩,你教給他的規矩,他真的遵守,他真的很聽話。大了不聽話,大了他學壞了,看到別人都不聽、別人都不守,他變壞了。他小時候不是這樣的,很聽話的,很守規矩的,你就曉得本性。本性本來具足六波羅蜜,本來具足十波羅蜜,現在隨順習氣煩惱,把自性本具的布施波羅蜜變成了慳貪、吝嗇;把持戒波羅蜜守規矩、守法變成造業;把忍辱波羅蜜,都是自性裡頭有的,變成嫉妒、瞋恚;把精進波羅蜜,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變成了懶惰、懈怠;把禪定波羅蜜變成散亂,把般若波羅蜜變成了愚痴。錯了!大錯特錯!

  由此可知,佛教給我們六度,度什麼?布施度自己的慳貪,慳貪斷掉了,本性裡面布施波羅蜜圓滿的現前。持戒度惡業,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這六條是我們的大病,都是性德隨染緣、隨不善的緣、隨惡緣變質了,變成了造業、受報。果報是什麼?三途六道。三途六道自性裡頭沒有,所以這些東西叫自作自受,佛稱之為「可憐憫者」。如果真有這個,那不能說可憐,無中生有,有還無。但是苦似乎是真受,就像作惡夢一樣,夢醒了,嚇得一身冷汗,那叫可憐憫者。什麼時候我們真正醒悟過來,才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的是「夢幻泡影」。真正醒悟過來的人放下了,知道是夢幻泡影,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隨緣而不攀緣,隨緣裡面學不變,這一覺悟就是菩薩。如果我們還是隨緣隨著變,自己一定要知道,依舊是凡夫,依舊沒覺悟。這些事、這些理,經論上、古大德的註疏上說得很多很多,真的是古大德常說,「世間好語佛說盡」。

  我們再看底下這個段落,清涼大師註解的段落,「若以光明遍照解毗盧遮那,毗盧遮那即是能觀大智;如來藏身,即所觀深理。凡雖理有,佛智方照。又毗盧遮那,亦通本有。」這個下面還有,「本有真實識知,遍照法界義故,斯即本覺。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覺此,能無不為,故云一切諸佛,揀非凡也,亦非因也。」這是清涼大師註解的第二段,解釋毗盧遮那。毗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光明遍照,用光明遍照解釋毗盧遮那,那毗盧遮那就是能觀的大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如來藏身,那就是所觀的深理。我們要曉得,能觀之智跟所觀之理是一不是二,這個事很難懂,我們得用比喻,諸位從比喻上細心去體會。

  譬如一盞燈,這個燈放光能照,這是毗盧遮那。燈照什麼?燈光還照明這個燈,這個燈就是如來藏身,它不是照別的,還照自身。如果在一個黑房子里,這個燈沒有點燃,燈在哪裡我們不知道,我們找不到;這一放光,把自己照見了。從這個比喻諸位細心去體會,一定要自性般若光明透出來了,你才見到自己的法身理體,你才照見自己的如來藏身。大師後面說:「凡雖理有,佛智方照」,這話講得沒錯,凡夫在理上講有,有如來藏身,也有光明遍照;換句話說,凡夫跟佛都是燈,我們比喻都是燈,佛這個燈是點燃的,凡夫這個燈沒有點燃。你們從這裡去比喻,如果凡夫這個燈點燃,跟佛就沒有兩樣;他是個點燃的燈,我們是個熄滅的不放光的燈。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四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

  普賢菩薩所入的大定,大定的名稱經上講,「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清涼大師跟我們講得很多,什麼叫如來藏身?什麼叫毗盧遮那?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光明遍照就是能照之智,如來藏身是所照之理。我在前面用燈做比喻,燈光就是毗盧遮那,燈的身就是如來藏身,能所是一不是二,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清涼大師又跟我們說,他說:「毗盧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實識知」,所以前面我也跟諸位提過,能照之智是自性本具般若,是本有的,不是外面來的,它的能力遍照法界。我們就曉得整個法界就是如來藏身,整個法界是一體,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也就是經上常講的本覺,毗盧遮那就是本覺。在凡夫是「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徹悟,那個作用就大了。「能無不為」,這是說他的德行,德能圓滿的現前,所以這個名號前面有「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就是這個意思。說一切諸佛,我們要懂得它的意思,那就是剎土眾生還是一體,能證、所證不二。

  最後大師引用《起信論》上一句話說,「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這句話我們用《楞嚴經》上的話來解釋,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無明從哪裡來的?無明什麼原因而有的?本來沒有無明,無明是妄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會有無明?幾時起來的?世尊回答了一句話,「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佛確實是具足圓滿的智慧,一句話就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不能不佩服。無明的根本就是知見立知,跟《起信論》上這一句話意思完全相同。「若心起見」,這就是無明,你心裡頭動個念頭:「我要見」、「我要知」,這就是無明。現在社會上人常常講求知慾,人有求知的慾望,這個求知慾在佛法裡面講就是無明。那人要不求智慧?不求智慧還是無明,這到底怎麼辦?

  眼見色,你是不是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眼睛像一面鏡子一樣,把外面的色相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知見,這個知見是真的,真知真見。如果在你見到色相裡面,你去給它取個名字,「這個叫做花,這個叫做樹」,這叫無明。為什麼叫無明?你要是念過《老子》,老子說得好,一開頭就講:「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它本來沒有名,你給它起個名,人家就執著這個名了。執著這是什麼?「這是花,這是紅色的;這叫樹,這是綠色的。」諸位要知道,這就是分別妄想執著。自性裡頭什麼都沒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知、真知、知見,心地清凈一念不生,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你本有的智照。才起一念,這個念頭一起,這念是無明,隨著無明就起分別執著。

  我們凡夫就是這一關不能突破,所以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我們沒有法子悟入。為什麼不開悟?這個東西就叫做妄想分別執著,就叫做煩惱習氣,斷不了嘛!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清涼大師註解《華嚴》,引用《起信論》裡面的話很多很多。《起信論》裡頭教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聽經、去學教?菩薩說「離言說相」,你不能執著言說,你聽不要執著言說。「離名字相」,佛說法建立很多名詞術語,這是為了說法方便起見,佛法教學有佛法的專門術語,這在世間哪一個行業都是一樣的,都有它的專門術語,這是不得已而用的一種善巧方便,執著就錯了。你不要去執著它,你也不要去分別它,你從這裡頭明了其意義,明了事實真相,那就對了。「離心緣相」,心緣相是你自己聽了之後自己去想,那就錯了!想不得,一想就歪了、偏了、邪了。換句話說,他教給我們的方法,聽經不要執著言語、不要執著名相、不要去思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是說不懂,我想想就懂了,沒有這個道理。愈想愈錯,因為你一想,是你自己意識裡頭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我思惟想像是變成我自己的意思,這是佛法的難處。

  如果把聽換成看,看是什麼?我們看經;經,文字是言語的符號,不能執著言說相,要用看,你不能執著文字相;下面是一樣的,不能執著名字相,也不能執著心緣相。你看了,懂就懂,不懂就不懂。看了去研究研究,佛的意思錯了,研究研究變成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佛當年說經,弟子們記錄下來確確實實是跟馬鳴菩薩所講的原則一樣。所以今天經典要談翻譯,談何容易!為什麼?菩薩說明了,「心性離見」,真心本性裡面沒有見,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你怎麼會有見?你怎麼會有聞?你怎麼會有覺知?由此可知,離見聞覺知,這才是遍照法界。為什麼?心裡起個念頭就有界限。所以我們怎樣跟諸佛如來感應道交,跟法身菩薩感應道交?一念不生。六根對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眼見色清楚,確實沒有起心動念,這叫根本智,這不是無明,是根本智。

  有人要問你,「這是什麼?」「這是花,蘭花」,你立刻隨口就說出來了。那你說出來了,你是不是有分別執著?沒有。沒有你怎麼能說得出來?你叫它作蘭花,你有分別執著,佛菩薩隨順你的分別執著而說的,他心裡頭決定沒有「這是花,這叫什麼花」,決定沒有!你能夠懂得這一點意思,你才曉得佛菩薩現相為我們講經說法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他說跟無說是同時的。對他自己講,他無說;對眾生講,他有說。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是凡夫的知見;佛的知見,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意思你能懂嗎?不但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話,示現這個身相亦復如是。現這個身相,現即無現,無現即現。怎麼會現這個身相?眾生有感,他來應的;感要沒有了,這個相就不現了。在我們凡夫,我們這個身相也是顯現,不是感應;也可以說感應,那是什麼感應?業感。《地藏菩薩本願經》有「業感品」,我們是業感。諸佛如來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他有應。這裡頭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體會,不能研究;換句話說,最忌諱的是落在意識裡頭。

   這個事情難!同學們,特別是往年在台北「華藏圖書館」這些同學們,現在在凈宗學院的同學們,你們聽經聽了不少年,說老實話,一句也沒有聽懂。這個話是真實話,為什麼說你一句都沒聽懂?你要真聽懂了,你的氣質就變化了。古時候讀書人講,「讀書志在變化氣質」,你有個轉變。為什麼說你沒聽懂?因為我看你們的氣質,跟剛剛出家剃頭的時候沒有兩樣,甚至於比你初出家的時候還要糟糕。你初出家的時候比現在還要純潔一點,現在怎麼樣?現在天天被污染,嚴重的污染。這什麼原因?不善用心。說不善用心還是恭維客氣話,你根本就不會用心,始終恐怕你一生當中你都是用的妄心。用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能入門?

  這些年來,我將佛法,佛陀教導我們的種種的原理原則歸納為二十個字,你們天天都念得很熟,哪一個字你做到?哪一個字你真懂得?為什麼?真懂得就做到了。沒有做到,你不懂!什麼叫真誠?你不懂什麼叫真,你也不懂什麼叫誠,這兩個字會念,兩個字不懂。真是什麼意思?誠是什麼意思?真誠是什麼意思?清是什麼意思?凈是什麼意思?清凈是什麼意思?你的心不真不誠、不清不凈、不平不等,於是煩惱天天增長。什麼東西增長?不真天天增長,不誠天天增長。不真是妄,不誠是虛偽,你根本沒有體會到宇宙人生真相,這個事情多麻煩!怎麼教?沒法子教。實在講,法子是有,你不肯聽。教學方法的總原則、總根本就是戒定慧三學,你不肯學戒,那有什麼方法!所以經不但你聽不懂,你完全誤會、錯會了意思。小乘佛法裡頭重視戒律、重視形象,大乘法裡面重實質而不重形相。什麼叫實質?那個心行自自然然與戒相相應,那個形相完全純熟、熟透,跟實質集合成一體了!不是大乘法不要戒律。

  修行戒定慧好象三層樓,我現在要蓋樓房,我要蓋最高的一層,底下兩層我都不要,你給我蓋第三層,你能蓋得出來嗎?第三層的基礎是第二層,第二層的基礎是第一層,第一層還有基礎,打個地基,你懂得嗎?所以學院成立之後,我為什麼特彆強調《弟子規》、《十善業道經》、《感應篇》、《沙彌律儀》,還有《地藏菩薩本願經》?你們要懂得,這些話往年在台灣的時候,我不是沒有講,在台灣我講過《了凡四訓》,講過《文昌帝君陰騭文》,講過《沙彌律儀》,《地藏經》講過好幾遍,你們聽不懂嘛!凈宗學會成立,我寫了一個緣起,以館長的名義發表,裡面提出修行五個科目。第一個是凈業三福,第二個是六和,第三個是三學,第四個是六度,第五個是普賢十願。你們做了沒有?沒做!你們相處在一起不和,意見太多,心不清凈,妄想雜念太多。六祖在《壇經》裡面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們是專門打聽世間過,唯恐知道得太少,你的心怎麼會清凈?

  還好我受你們的影響不大,為什麼?你們出家是館長收你們的,不是我收你們的。我這一生跟印光大師一樣,沒有收出家徒弟,你們的法名是館長給你們起的,館長管教你們。你們天天在我會下聽經,我也不承認你是我的學生,你是我的什麼?聽眾!講經的法師對聽眾沒有責任,你聽了多少是你自己的,你有沒有悟處也是你自己的,不是學生不是徒弟。如果是徒弟、是學生,那就有管教,那就嚴格了。今天這個社會,演培法師講得好,沒有師徒的關係,只是朋友。朋友可以規勸,不能教訓,他聽也好,不聽也好,今天是民主自由開放,諸位要明了。凈業三福裡面頭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有沒有把我當作老師?沒有!悟本說真話,你們連他都不如!如果認他是我的老師,那就要依教奉行;如果是陽奉陰違,你就是背師叛道。背師叛道跟大不孝是一樣的罪,我們今天沒有這個關係,你就沒有這麼重的罪。

  這個道場是菩薩建立的,佛菩薩建立的;實實在在講,我們到這個地方、選擇這個地方,都是館長在暗中保佑,她一直到現在沒有離開我們。館長照顧你們是希望成就你們,如果你們沒有成就,你們對不起館長。住在別人的道場,你們心不安,為了教你們的心安,古人常講「身安則道隆」,我們要想修道,首先的條件身心安穩,沒有壓迫感,這個道場對你來講沒有壓迫感,你好好在這裡修學,你會有成就。但是仔細去觀察、去思惟,壓迫感還是存在。誰壓迫你?煩惱壓迫你,習氣壓迫你。煩惱習氣就是魔障,換句話說,魔在壓著你,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種魔,魔在壓迫你。如果你修道,魔就變成你的護法,魔就轉變了;你要能轉他,不能被他所轉。被他所轉,你是凡夫;你能轉他,你是菩薩。《楞嚴經》上講得更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好!所以要真正用功修行,要把修行當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

  從哪裡落實?從今天落實。我今天這一天當中,是不是把修行當作我這一天當中的第一樁大事?修行怎麼修法?這不能搞錯,是不是所有工作都不要做,統統放下去,放了,我就在這裡拜佛念經?每天八個小時聽經、八個小時念佛,是你們自己訂的,我尊重你們,你們訂了拿來給我看,很好!我給你訂了,你做不到,是我的錯;你們自己訂的,自己做不到,那是你自己的過失。常住事多,尤其是我們不斷在研究、辦活動,雖然辦活動,念佛跟聽經有沒有影響?給諸位說,沒有影響。聽經隨身聽,念佛隨時念,不妨礙常住上的工作,你是福慧雙修,為常住服務是修福。隨身聽經你們都帶了一個小機器隨身聽,只要這個工作不需要用思考,一點妨礙都沒有。念佛更是不會中斷,心行要相應,心口要相應,心跟身要相應。

  聽經先聽什麼?我勸諸位同學在兩年之內把自己的根扎穩,這個根就是《了凡四訓》、《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這是根。這幾樣分量都不大,每天聽八個小時,從這裡紮根。兩年之後,你再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會有成就。我給你選這幾門功課,實在說就是落實五個科目的前面兩科:三福、六和,我們學佛要從這裡學起。三福六和都做不到,你的根壞掉了,無論學大乘、小乘統統不能成就。這是我勸導大家的,聽不聽那是你,我管不了你,我也不會問你。你在此地修學不如法,館長會遷你的單,護法神會遷你的單,也不用我操心。為什麼?道場是佛菩薩建立的,我相信佛菩薩一直他要操心、他要來管理,我跟大家句句都是講真實話。

  今天講到普賢菩薩入的這個大定,「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這個意思太深太深了,你要沒有基礎的話,你不會懂。清涼真是難得,「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都給我們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把這三個名詞合起來看,普賢菩薩入的是什麼定,你就能曉得。合起來華嚴宗裡面講的法界定,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剎土眾生,菩薩六根面對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你們想想是不是?是不是這個意思?是不是這個境界?三皈到這個地方,我們看到它落實了。學佛始於三皈,終於普賢,自始至終是一不是二,這才叫真實教誨。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要接著前面未盡的意思,再來深入的學習。清涼大師接著說,「顯於依正,離如來藏,無別自體,故入此也。」這一句是說明為什麼要入定、要入這個大定,說得很明白。大乘經裡面常講的依正莊嚴,這句話的範圍很廣很大,正是正報,一般講我們的身;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環境所依靠的。最貼近這個身的,我們穿的內衣,往外逐漸擴大,我們居住的房舍、居住的庭院,再擴大這就變成都市、國家、地球。地球再要擴大,這是我們的太空,太空還是我們生活環境,無量無邊的天體星球,統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這還不大,在佛法裡面講,我們能夠覺察到的,真的充其量是個單位世界而已,黃念祖老居士常說,單位世界就是今天天文學家所說的銀河系。銀河系在太空不能獨立生存,跟其他的銀河系互相有引力的關係,它才能夠正常的運行。這樣一擴大,我們的依報環境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一剎土裡面無量無邊的眾生。「依正莊嚴」,這句話統統包括了。依正莊嚴的體是什麼?就是如來藏身,所以說「離如來藏,無別自體」。

  普賢菩薩要宣說依正莊嚴的真相,在沒有宣說之前,先做出這個樣子,先入定,入定是契入境界。好比我們課堂上課,現在要跟你講歷史、地理課,講到哪裡?講到中國,在沒有講之前,先到中國做一番觀光考察,然後回來再上這個課,學生聽了印象就加深,信心增長了。為什麼?你曾經去過,你不僅是書本上的常識,或者是聽別人所云的,親身到達。普賢菩薩如是,要給你說一切依正莊嚴,他先入如來藏身的大定,這個意思多好!第三個意思,敘說過去跟現在的異同。清涼有一段文,開頭提到他的老師,他的老師是:賢首國師。「賢首釋雲」,這清涼的老師,他解釋說:「諸佛遍於一切,即顯諸佛無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諸剎塵中,復有諸剎,如是重重,不可窮盡。」我們讀這一段經文沒有疑惑,為什麼?前面我們讀得太多,我們了解。一一微塵含攝無量無邊的剎土,一一毛孔裡面有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所以世界不是平面的,方東美先生常講是立體的、重疊的,重重無盡!但是諸位要曉得,重重無盡的世界,它的體如來藏身。我們在《華嚴》裡面真正恍然大悟,就如賢首國師所說的,「諸佛遍於一切」。

  我們今天凡夫打妄想,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好象彼此都不相往來的,到這個地方我們明白了,一尊佛原來就是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原來就是一尊佛。一尊佛在《華嚴經》裡面非常明顯的為我們顯現出來是毗盧遮那佛,這一尊佛。諸位一定要曉得毗盧遮那,我們常常就想到毗盧遮那一定是一個人,完全搞錯了。很多寺院裡面有毗盧殿,這個大殿有毗盧殿,毗盧殿當中供養的佛就是毗盧遮那佛,帶的那個帽子就像地藏菩薩戴的帽子一樣,坐在千葉蓮華之中。我們一提毗盧遮那,馬上就想到那個,是著了相,不知道毗盧遮那佛沒有相。前面我們講的意思,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用什麼來表?應當是一片光明。用這個來表,我覺得造那個佛像來表法的時候是更能令人領悟。古時候造像,行!為什麼?講經說法的法師多,他懂得這個像是代表光明遍照的,代表宇宙萬有本體的,代表自性本具的,他懂這個意思。現在人不懂,講了也不懂。

  在宗教裡面,我們看到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供奉的真主阿拉,沒有形相。所以他們禮拜,教堂裡面禮拜是對著麥加那個方向,是一片白色的牆,什麼形相都沒有。這倒很像《華嚴》講的毗盧遮那的意思,毗盧遮那法界藏身,他用一片白的牆來表法,什麼形相都沒有。所以我常常講,所有宗教裡面的神聖是一不是二。凡夫虧吃在哪裡?妄想分別執著,吃虧在這個地方。不知道,我們用宗教的話來講,真神只有一個,《華嚴經》上講的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一個!他能夠隨類化無量無邊身。我們這一類的眾生喜歡佛菩薩,他就現佛菩薩身;那一邊的眾生他愛耶穌,他就現耶穌身;另外一個地方,他喜歡真主,他就現真主身。原來是一個!他有大智、大德、大能,能夠「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宗教是神聖的教育、神聖的教學,要像佛在經上所說的徹法底源,你就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這裡面所有一切矛盾衝突統統消化掉,化為烏有了。

  宇宙是祥和的,如果你有分別執著妄想,宇宙不太平。就像我們現在的社會一樣,到處都有動亂,到處都有紛爭、都有戰爭,什麼原因?都是起於妄想分別執著,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祥和的,祥和才是健康;鬥爭是出了毛病,戰爭是出了大病。因為眾生出了毛病,生了病,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為我們醫療。醫療的這個方法是先入大定,這是佛在經上常說:自己不能度,哪裡能度人;要想度人,先得自度。示現入三昧是自度,然後出定再度他,這個示現的意義很深很深!又何況賢首國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我們對於一切諸法沒有不尊敬的,這個要學!無論在什麼地方,普賢菩薩是怎麼教我們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我們有沒有做到?哪裡是諸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一切物裡面包括天地鬼神,我們有沒有以真正恭敬心來對待?沒有!別人到我們道場里來了,「這道場是我的,你是外人」,你的恭敬心在哪裡?

  圖文巴這個地方的人可以這樣說,「這土地是我的,你們是外人,你們到我這裡來幹什麼?」你聽了做何感想?就算你出生的地方,當地人也可以問你,「這土地是我的,你出生在這裡幹什麼?你來幹什麼?」諸位想想,統統是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出來的麻煩。佛陀的教誨那是一付良藥,治我們這些病的,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病太多太多了,總離不開這三個大根,妄想是個根,分別是個根,執著是個根。我們今天在《華嚴經》,在這一段祖師開示的,清涼、賢首給我們開示的,我們恍然大悟,我們的生活空間原來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剎土是我們依報的環境,無量無邊的眾生是我們依報當中有情的環境,全是自己,沒有外人。就像作夢一樣,你在夢中不是夢到許許多多人嗎?那人從哪來的?自己意識心裡頭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人跑到你夢裡來,沒有!是一不是二。

  所以覺悟的人見到一切人都是親人,佛在大乘戒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是我過去父母,我要盡孝,孝養父母;是未來諸佛,佛是老師,我要奉事師長。凈業三福頭兩句話,我們做不到,我們在行持上犯什麼過失?大不孝,大不敬!還說是佛門弟子,說得不好聽的話,把佛的臉給丟盡了!這是對佛真正的侮辱。你有功你還是有過?你有罪還是有福?你還不清楚嗎?所以《地藏經》上的話,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起心動念就是《地藏經》上所講的。什麼時候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心了,你才是佛弟子。不但一切人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一切眾生,佛不是講一切人,眾生包括著所有的動物,還包括著所有的植物,植物是生物,還包括著所有的天地鬼神,我們用什麼心來對待?如果心目當中果然看到這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才入佛門。凈業三福頭一條,法身菩薩所修的。

  我們讀賢首大師這一段話,感慨萬千!今天是多少人學佛,不得其門而入,學到老,都還在門外,還沒入門,這個原因我們要懂。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個祖宗!一家人!這一個祖宗是誰?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清涼說得好,「一切依正,離如來藏,無別自體」,如來藏是他的真體。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肯定,生智慧、生大慈悲心,然後你才能學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這部經裡面所教的,都不離十願,全部的《華嚴經》是十願的細說,到最後教你受持的時候,把所說的歸納為十個綱領。就像我這五十年的修學,把佛菩薩的教誨歸納成二十個字十句,便於受持;這二十個字展開,就是一大藏教。這一大藏教,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不離這個。於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對人對事對物,都能與這綱領原則圓滿的相應,我們行的是佛道,行的是大菩薩道;如果相違背,你行的是魔道,你行的是惡道。這個惡道就是三惡道,這個不難懂,只要頭腦沒有痴呆,你多想想,你就會懂。這不是佛法,佛法不能想,這是世間法,可以想想的,想想你就明白了。不可以再造業,要以大智慧、大慈悲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真正平等,你要記住自卑而尊人,這才叫真正平等。不可以說平等,「我們是一般大,你有什麼了不起?」這不是平等,這你已經墮到貪瞋痴慢裡頭去了,你的瞋心、你的傲慢起來了。你看看釋迦牟尼佛、你看看孔老夫子對待任何一個人,謙卑、謙下,顯示出平等對待的真正意義、平等對待的真相,自己謙卑而尊敬對方。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自己謙虛推崇別人。尊敬別人、推崇別人,沒有自大的,沒有說「你跟我差不多」,沒有這種心態,沒有這種言語。為什麼?它建立在性德的平等上。真如本性我們在此地講,就是毗盧遮那如來藏身,在一般講法身,是一不是二。大乘經上佛常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用這個大家聽得很習慣。佛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平等的,這個平等的觀念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這是真平等。形象上何以要做到自卑而尊人?因為六道凡夫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他們不平等;不平等裡頭要教他平等,謙卑、恭敬那是善巧方便,那就是大慈大悲,那就是真實智慧,從這個態度裡頭統統顯露出來了。這個意思都是從「諸佛遍於一切,即顯諸佛無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塵中還有諸剎,諸剎還有微塵,重重無盡!

  下面再說,「如來藏身者,明即此遍剎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剎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總有四句。」賢首國師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學《華嚴經》從頭學到此地,聽到這幾句話,應當毫無疑惑。明是說明,說明遍剎之身。我們要問,遍剎之身是一還是多?不好懂!賢首國師當年在宮廷裡面講經,很可能就是講到這些地方,大家聽了聽不懂。他有善巧方便,請皇帝做一個八角亭,八角亭是八面,每一面安裝一個大的鏡子,你要不懂,請你到亭子當中去站一下,站在那個地方,看到鏡子照鏡子,你這個人在這個亭子裡面,感到自己無量無邊身。這個時候問你,這無量無邊身就好比此地講的遍剎之身,是一還是多?是多身還是一身?你要說是一身,看到許許多多身,數不盡的;你要說許許多多身,一個身現的,從這個地方就領悟到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說一,不少,說多,它也不多,多跟少擺平;本來它是極不平的,到這時候擺平了。擺平就是和睦,就平等,我們今天講和平。和平談何容易?不入這個境界,哪來的和平?入這個境界,才真正懂得和平,和平的真諦於是呈現出來了。

  賢首國師不容易,他把它歸納成四句,「融通,總有四句」,四句說明真相。「一、身遍剎海,二、剎在身中,三、身遍身內剎,四、剎入遍剎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這才是事實真相,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誰能懂?諸佛如來如是,我們要問我們如不如是?跟諸位說,亦復如是。這個話不是我隨便說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過,《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講得很清楚。你造作五逆十惡罪,墮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的受罪期限,都是論大劫計算。你要記住,一個大劫是這一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成住壞空叫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這個世界壞了,世界空了,那大概我這個地獄裡頭受的罪應該沒有了?不然,你到他方世界繼續受你的這個刑罰。他方世界也壞了,還有沒有壞的世界,你到那裡去。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我們的業報身亦復如是。由此可知,佛與眾生沒有兩樣,差別在哪裡?就是迷悟。

  諸佛如來、菩薩摩訶薩們,他們是覺而不迷,我們是迷而不覺;他們是正而不邪,我們是邪而不正;他們是凈而不染,我們是染而不凈。我們永遠墮落在迷邪染,人家常住在覺正凈,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無二無別。所以我在講《華嚴經》,這裡面常講,《華嚴經》上所說的全是我們自己,不是說的別人,說的我們自己依正莊嚴的真相,關鍵就是一個覺迷,覺是這個相,迷也是這個相,性跟相沒有覺迷,覺迷在個人。在自己,不在別人,跟別人不相關。為什麼?別人是我的依報,依報裡頭有兩種,一個是有情,一個是無情。正報就是自己,自己之外全都是依報。依報是環境,我們常講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人事環境是有情的依報,物質環境是無情的依報。依報裡頭不但是無情的,有情的,覺跟迷都一樣,沒有兩樣。

  覺悟的人,依正莊嚴全是諸佛菩薩示現,為自己做得度的增上緣,為自己做覺正凈的增上緣,為自己做成就真實智慧、無量德能相好的增上緣。迷而不覺,那做的是恰恰相反,為我們做妄想分別執著的增上緣,做六道三途的增上緣。覺迷一念之間,中國人常講「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用這個比喻、用這個話來看這樁事情,非常逼真。我們跟諸佛菩薩們一念之差,但是那個果報真的是不只千里萬里,所謂是天壤之別;壤是地,天壤之別,差別太大太大了。覺悟人過的是極樂世界的生活,迷人所過的是三途六道的生活,怎麼能比?這些事情總得要多想想,到你想通了,還是學佛好。「學」這個字的本意有效法的意思,我們要以佛菩薩做榜樣、做模範,向他學習。

  佛菩薩怎麼修成的?這些年來我們也常常講四好,這都是幫助初學。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你要真干!存好心,我常常講的落實到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你常存這個心,存好心。說好話,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還要加一句「稱讚如來」。行好事,這裡面從綱領上講,修四攝、學六度。六度裡面布施、持戒,持戒裡面就要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是持戒,《十善業道經》是持戒,《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是持戒,《沙彌律儀》是佛講的戒律,其他的暫時不談。這些東西統統做好,這是持戒,行好事從這個地方下手。都不肯干,那有什麼法子?那隻好什麼?各人干各人的,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飯各人飽,誰都不能夠代替別人。後面做好人,做好人是什麼意思?要做出一切眾生的好榜樣。諸佛菩薩是好人,我們怎樣把諸佛菩薩這個形象顯示出來給社會大眾看,這做好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叫做好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四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

  普賢菩薩示現入定,這個意義很深,清涼、賢首為我們做了詳細的說明。前面我們讀到賢首大師的解釋,講到如來藏身,他用四句話來總括。第一句是「身遍剎海」,第二句「剎在身中」,第三句「身遍身內剎」,第四句是「剎入遍剎身」,這就是「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是此三昧所作。」普賢菩薩入的是這個三昧,這是法界的大定。菩薩為大眾要廣說如是之法,所以先入這個三昧。「身遍剎海」,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一般講修行證果,證的是什麼果?這四句就是所證的實相,真實狀況。「身遍剎海」,無量無邊的剎土,海是比喻廣大沒有邊際,用它來做形容。這是世間人所知的,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地球上什麼最大?海洋最大。海洋的面積大過陸地,我們通常稱汪洋大海,汪也是大的意思。虛空法界廣大沒有邊際,這裡面確實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的剎土。

  諸佛剎土不是一個星球,是一個很大的星系,如果依黃念祖老居士所講的,一尊佛的這個剎土,我們講一佛土或者是一佛剎,黃老居士說是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是一佛剎土。這樣的剎土在虛空法界有多少?沒有辦法計算,佛在此地說世界海微塵數,用這個來形容。不是恆河沙數,微塵比沙還要小。「身遍剎海」,每一個佛剎都有身,都有佛身,都有菩薩身,都有眾生身,都有我自己的身。凡夫不覺,凡夫是不知不覺,叫凡夫;如果你知覺,你就是聖人,就不叫做凡夫。這個事實真相,佛在這裡說,我們聽了都搖頭,不敢相信。

  第二句「剎在身中」,無量無邊的佛剎在我們身中,身中在哪裡?遍身無處不是!佛在這個經上常常用毛孔做例子,剎入毛孔。佛經上講毛孔,現在科學家講細胞。每一個細胞裡面都有盡虛空遍法界佛剎微塵數的剎土,都在裡面,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都如是,剎在身中。身呢?身又遍身內剎,重重無盡,剎呢?剎又遍入剎身,依報正報混融在一起。所以底下說,「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四無礙的法界從這裡見到了,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悟,悟這個道理,我們要證,證這個境界。你要是悟了,就叫佛知佛見;你要是入這個境界,你就成佛,你就證果。什麼是無上佛果?這就是的。

  下面說:「是此三昧所作」,前面四句混融,你要是入這個三昧,你就曉得怎麼混融的,為什麼會混融,就是這個三昧,是三昧的實相。「故以為名」,所以這個三昧的名稱,稱為「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賢首國師說得好,簡單扼要,把宇宙之間的真相給我們說明了,很不容易!這個話若非過來人,說不出。清涼大師在《鈔》裡面講,為我們說明賢首大師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身包剎海,塵容法身,得藏身名」。這兩句話我們要把它記住,「身包剎海,塵容法身」。平常我們常常聽到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跟賢首法師講的這兩句,在境界上完全相同。我們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好懂!一般人沒有疑惑,其實意思很深;講到「身包剎海,塵容法身」,難懂!不容易領會。菩薩入這個三昧,這個境界就現前。這個境界就是前面講的四句,現量境界。這不是推想,不是猜測,不是寓言,不是想像,它是事實。

  為什麼能夠混融,無障無礙?這是什麼道理?法性所變的,法性空寂。能現能變的體空寂,所變的相哪裡是真的?所變的相,《般若經》上講得太清楚了,相叫幻相,有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為什麼說真空不空?真空能現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空有是一不是二。你要是參透、明白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想想看這個時候,你心定了沒有?這個定就是普賢三昧,普賢所入的三昧,這個三昧就是「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世出世間什麼疑難雜症,到這個境界完全消融了,哪有不能解答之理?我們今天為什麼入不了?我們入不了就是因為自己放不下,不肯放下,以為世出世間法有所得,以為世出世間法真有其事,而不知道它的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佛所講的話全都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從來沒有離開外面境界,麻煩的它就是不覺,麻煩在這裡。如果要是覺悟了,這問題不就馬上解決了嗎?

  為什麼不覺?我們在講席里,實在講說得太多太多了,不覺的根源就是我執。不知道「我」亦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知道!什麼時候你真正要忽然覺悟;我這個身、我這個心,這能思惟想像的心,外國哲學家所謂「我思故我在」,他執著能思能想的那個,以為那是我;佛給我們講,統統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悟道悟的是這個,證道證的是這個,你悟道、證得了,你就成正果,我們就尊稱你為佛陀。你入寂滅的境界,清凈寂滅,確確實實一念不生,對於宇宙之中萬事萬物,無有一法不明了、不通達。就通達明了來講,這是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這個智慧現前了;就德能總的來說,你已經得到究竟圓滿的大定,清凈寂滅相,你已經顯示出究竟圓滿的相好。這個相好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你的相好。沒有入這個境界,他體會不到,他六根接觸不到。實在講,所有的一切都沒有離開他六根,他六根本身有障礙。

  這在前面說得太多,眼見不到,耳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就在眼前,樹木花草對你含笑、給你打招呼,你懂不懂?你麻木不仁,你不知道感恩;換句話說,中國古德常講「醉生夢死」。愚人確實如是,一生就像喝醉酒一樣,迷迷糊糊、懵懵懂懂,什麼都不知道,糊裡糊塗過這一輩子。糊裡糊塗來到這個世間,糊裡糊塗死去,你能說這不是業障太重嗎?你能說他不是迷得太深嗎?縱然遇到聖教,每天在幫助他、在啟示他,依然不覺。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請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

  這一句經文,佛給我們說明普賢菩薩所入三昧的體、用,上面一句是講的定體,下面這一句是講定用。大定之體是『一切佛平等性』,大定的作用是『能於法界示眾影像』。清涼大師註解,我們念一念,「此定相用,無量無邊,皆悉依於如來藏說,略舉其要。句有十三,門乃有十。以後二門收五句故,攝為六對。後之二門,各一對故。」前面的幾句話我們特別要留意,「此定相用,無量無邊」,凡夫跟佛菩薩的差別,凡夫的心是散亂的,佛菩薩的心是定的。定散之相又是什麼?散亂之相妄想紛飛,我們常講念頭不止,連睡覺念頭都沒有止息,如果念頭止息,這個人就不作夢。你睡覺還有作夢,夢境怎麼現前的?妄念起滅,所以你的心定不下來。為什麼你定不下來?你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這個說法是沒錯,但是初學的人聽不懂,不得受用,我們得換句話來講,我們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不下,起心動念想著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需求。

  現在人常常講保護自己,這個話在佛法裡面講是錯誤的,保護自己增長我執、增長妄念,那是妄念的根,這個念頭是妄念的根。為什麼?沒有自己,沒有我,沒有我就覺悟了。你還有我,你念念當中,你沒有離開我。諸位要曉得,捨棄這個身見,就是說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你才能入佛門,小乘證須陀洹果,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執著這個身是我,入不了門,學佛怎麼學法、怎麼用功,在佛的門外。佛好比一個學校一樣,你還沒有入大門,你在大門外;你執著愈嚴重,距離那個大門愈遠。只要有這樣一個執著,那起心動念樣樣都是為我,這個麻煩大了!為什麼世尊當年為我們示現的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你想想看他這個教學的用心何在?他可以不必這麼做,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別的,就是這一句所說的,「能於法界示眾影像」。示是示現,做個樣子來給迷惑、執著的眾生給他看看,讓他覺悟。

  所以修道先要放下,一定要經過這個過程,徹底放下。放下之後怎麼辦?放下之後再提起,提起是為眾生服務。這個時候提起,你沒有一點私心,你在行菩薩道,你入了無障礙的境界。還是有障礙,那就得放下,放下能夠幫助你破除障礙;你不肯放下,在理上講破除障礙是做不到的。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幾個真正學佛的人參透這個道理?普賢菩薩在此地給我們表演,「普入一切佛平等性」,這一句是定體。平等沒有高下,平等沒有分別,平等沒有執著,平等沒有妄想。沒有妄想就是真誠,有妄想就不真不誠。平等就覺悟,平等就大慈大悲,所以他能為眾生示現影像。平等的心沒有邊際,不平等有界限,換句話說,它有範圍、有局限;平等,局限沒有了,全部突破了。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不同維次空間從哪裡來的?從不平等變現出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普入一切佛平等性」這一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完全沒有了,這個時候是一切佛的平等性。

  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說的,「皆悉依於如來藏說,略舉其要句有十三」,往下這一共有十三句,十三句總說為十門,下面經文就說到了。十門裡面有六對,在這裡略微介紹一下。「初二句明體用一對」,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兩句,這兩句是體用一對。「謂無分別智,證平等性以為定體」,什麼能證?無分別智能證,平等性為所證,「影現法界為勝用也」,勝是殊勝,無比殊勝的德用。佛平等性就是如來藏,所以是依如來藏而說,菩薩已經證入佛的平等性。在十門裡面,這是第一門,「契合佛性門」。講它殊勝的大用,這就是第二門:「示眾影像門,謂能現能生身土智影」,這裡全用個影、影像,提醒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大般若經》上佛常常提醒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相不是真的,這個相是無所有,楞嚴會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事實真相。所以相是妄相,畢竟空,不可得。這個相你可以欣賞、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控制,你不能佔有。

  我們凡夫的麻煩在哪裡?想控制它、想佔有它,於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油然而生。菩薩為什麼在這裡頭種種享受,他為什麼那麼自在?他為什麼沒有這個罪報?沒有六道三善道的善報、三惡道的惡報,他為什麼沒有?因為他沒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他沒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念頭,這就是說明他可以欣賞、他可以受用,他不造業。因為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的根身六根、外面的六境,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佛的平等心,這就叫做如來藏,出纏的如來藏,超越了。超越什麼?我講最簡單的,超越控制的念頭、超越佔有的念頭。控制一切諸法的念頭、佔有一切諸法的念頭,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是你不能夠證悟的根本。你只要有這個東西存在,經講得再詳細、講得再白,你還是聽不懂,你還是不得受用。證得佛平等性,這是什麼人?普賢菩薩。他起的勝用:「於法界示眾影像」,這句話什麼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講,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什麼?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眾生需要佛菩薩為你服務哪一項,他都來了,這事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眾生需要吃飯、需要穿衣、需要喝水,普賢菩薩有沒有來幫助我們?有!你每天穿的、吃的、喝的,無有一樣不是!都在這裡布施供養,你知道嗎?我們每天吃的這碗飯,這碗飯從哪來的?稻米是土地上長的,人工去播種、去耕耘、去收穫,輾轉多少人的手到我們的廚房,廚房裡面還有工作人員替你把米煮熟,你就想有多少人在這裡給你服務,你才有這一碗飯。我們吃一口飯,我們挾一箸菜,有沒有感恩的念頭?我常常提醒同修,我們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我們穿這一件衣,這個衣服的布料從哪來的?我們喝這一滴水,這一滴水從哪來的?「自來水龍頭一打開,水就流出來了」,你裝個自來水龍頭看看有沒有水?人人為我,我有沒有為人人?人人是諸佛菩薩的大權示現,眾生、國土都是佛菩薩「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幾個人知道?幾個人參透?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一般人看不懂。「示眾影像」是說,能現能生「身、土、智、影像」,一切眾生身、一切佛剎土、一切正智都是佛菩薩示現的。所以佛提醒我們,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要是輕視一個眾生,得罪父母、得罪諸佛。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項目無量無邊,但是你要曉得,無量無邊項目裡頭最重要的項目是幫助眾生覺悟,最重要的一條。如果在服務當中有這樣一條,這叫做佛法;沒有這一條、缺乏這一條,那叫做世間法,世法佛法差別就在此地。覺悟這一條在哪裡?覺悟這一條混融在所有服務項目之中,就像前面講的四句一樣,智與行混融在一起,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細心體會。雖然我們常常勉勵大家細心體會,依舊體會不得,這個原因我們要把它找出來,找出來之後要把它消除,我們菩提道上的障礙、阻塞就通了,暢通無阻。你要不把它找出來、不把它消除,菩提道上寸步難行!雖然學佛、雖然出家,還是搞生死輪迴,還是搞造業受報,這個有什麼意思?錯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前面所說的這兩句經文,說明普賢所入三昧的體用,清涼在註疏裡頭還有重要的開示。我們一般同修常常聽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什麼是佛性?有幾個人能講得清楚?佛性是真性、是真心、是理體,這些話都不錯,但是不能給人一個具體的概念。清涼在此地提出,那就很值得我們參考。他說佛性含七個意思,第一個是「真」,我們常講真心,確實一切眾生皆有真心。真心起不起作用?給諸位說,起作用,剎那剎那都在起作用。為什麼?妄依真起,離了真,哪來的妄?就好象影隨身現,沒有一個身,哪來的影子?身譬如是真,妄就譬如是影子。祖師大德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第一念是真,我們眼見第一念是真心見、是見性見,見性就是佛性,可是第二念就變了,第二念就變成眼識見。

  什麼叫眼識?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他一見馬上立刻就起妄想分別執著,真就失掉了。耳聞聲第一念是聞性聞,聞性聞聲性,見性見色性,明心見性。所以祖師大德常說,只要保持第一念永遠不變,這個人就成佛了,這個佛是究竟圓滿佛。為什麼經上常講,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很有道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非常可惜的就是他不能保持第一念,第二念就變了,愈變愈離譜,就這麼回事情。我們如何懂得這個真的意義?如何能夠保持真心?如何能夠運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真心《大乘起信論》裡頭跟我們說得很好,「真心離念」,念是妄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心是真心。第一念真心,第二念就變了,變了怎麼樣?佛就墮落成凡夫。如果第一念保持不變,凡夫就成佛了。這個事實真相,希望同學們好好的去體會。

  第二個意思「實」,這個實我們可以把它說為誠實,也可以把它說為老實。實的反面虛偽,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用誠實心待人接物?誠不誠實?誠是真誠,誠是真。曾國藩在讀書筆記裡面,把誠下一個定義,誠怎麼講?「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好,跟孔子說的、跟佛陀說的一個意思!起心動念不誠了。真是佛性,實是佛性。第三個「善」,是佛性,《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善這個字佛講得很詳細,佛講十種善,身: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佛把這個善講得很透徹、很圓滿。什麼叫佛?我們常常看到佛像,特別是畫的佛像,畫的佛像佛的這個頭上都有一個圓光,圓光上面寫三個字,這三個字我們常常見的,梵文寫的,也有用藏文寫的,或者是用中文寫的,這三個字發音叫「唵、阿、吽」。唵阿吽是什麼意思?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我請章嘉大師提幾個字給我做紀念,勉勵我,章嘉大師就寫了這三個字:唵阿吽,他是用藏文寫的。年代太久,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這是我二十六歲。這麼多年搬了不少次的家,他老人家給我寫的這一張字,也不知道搬到哪裡去了,但是這一句話永遠記在我心裡,唵阿吽。什麼字?善。這三個字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身口意,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善護三業」,佛頂上!豈不是就是《三字經》上講的「人之初,性本善」嗎?

   身有三善,口有四善,意有三善,十善!五十年前章嘉大師教導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想到與善相應。如果與不善相應,果報就在三惡道;與善相應,果報是在天道。如果能再修學大乘求願往生,那你的果報是在佛道。人天以上到究竟佛果,都是以善為基礎、以善為圓滿,善是佛心;換句話說,善是自己真心裡頭本來具足的,為什麼失掉?所以對於一切眾生,我們勸善規過要有信心,再惡之人,我知道他本性是善的,他現在的惡習,那是習性所染的,習性是虛妄的,不是本有的,本有是真善純善。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我的性、我的真心本性是真、是實、是善,當然可以恢復。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習性,本覺是本性,我本性裡頭具足這些東西,哪有不能恢復的道理?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就是佛性,佛性裡面所包含:真、實、善。

  後面四個,佛法里常講的四凈德:「常樂我凈」。「常」是永恆,沒有生滅。一般人不相信,看到什麼?釋迦牟尼佛也有死、也有生滅,好象釋迦牟尼佛對於生死他也不能解決。我們如果是這種看法,實在講看得太淺,不夠深度。如果你真正細心深入的去觀察,「一切眾生不生不滅」,哪有生死?生死是世間人一種錯覺,不是實相,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裡頭沒有生滅。你要是真正懂得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所有一切現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哪來的生滅?大乘法給你講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是不生不滅。《中觀論》上講的八不,那是講一切法,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八個不,你才看到事實的真相,你才能契入境界。現前一般凡夫看到這個生滅、來去、斷常,這些現相又是怎麼回事情?這些現相是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相續相裡面你所看到的是緣聚緣散,沒有生滅。

   譬如我們蓋一棟房子,房子蓋好了,房子有沒有生?不生。為什麼不生?本來沒有房子,蓋好了也沒有房子。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就不懂,本來沒有房子我們懂,這個土地上本來沒有房子,蓋好了怎麼也沒有房子?你們想想看,沒有房子之前,堆的是一堆建築材料,哪裡是房子?這建築材料我們把它排列起來、把它架起來,還是那麼多建築材料。排起來這個相,你就以為這叫房子,房子起了,錯覺!緣聚!我把這些東西拆下來還堆在那一堆還原,那房子又沒有了。所以架起來的時候,房子不生,拆開堆在那一堆,房子不滅。你去細細想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最明顯的是小朋友玩的積木,那是非常非常明顯。排出許許多多的形相,積木還是一塊一塊的。緣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八不,你看小朋友玩積木,你就能體會到八不的意思。然後再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哪一法不如是?所以你說哪一法有生滅?哪一法有來去?法法皆如。

   《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句話的意思你懂嗎?你要真正懂得了,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在哪裡?就是現實生活。沒入這個境界的時候,這個現實生活一片死寂;入了境界,現前生活一片光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法性,像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的,無一不是真、實、善、常樂我凈。常是永恆。世尊在《法華經》上講,「世間相不壞」,這句話意思深!所以覺悟的人怎麼說法都是正確的,妙不可言;沒有覺悟的人,怎麼說法都是錯誤的,都與事實不相應。「樂」,這個意思是什麼?離苦就叫做樂。什麼是苦?妄想很苦,分別很苦,執著很苦;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樂。佛法裡面講的樂、講的大樂,世間人不懂,這是諸佛菩薩、法身大士的境界,凡夫怎麼想都想不出。「我」,是自在的意思,自由自在!九法界的眾生都沒有。

  末後一個「清凈」,清凈是什麼意思?本來不染,那叫真清凈。佛性怎麼會染污!從清凈我們也能體會到,本來就覺悟,本來就純正;這個正是正知正見,對於宇宙萬物一切理事、性相、因果正確的明了,沒有絲毫的錯誤。我們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佛所講的句句話都是真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無量相好,自性本具的,而是我們迷失了自性,隨順煩惱,所以搞得現在這個樣子。佛菩薩教我們,教什麼?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歸自性而已,除這個之外,他還有什麼能教我們?煩惱斷,你智慧開了,智慧是你自性本有的,不是佛給你的;你的德能也是自性本有的,也不是佛給你的;你的相好,像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是你自性本具的,不是佛給你的。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都是自性性德,所以說「自性彌陀」。阿彌陀佛是我們自己心裡現出來的,凈土也不例外,「唯心凈土」。常說嘛!

  如果你要不相信,那你完全不能夠相信自性的德用,也就是說你不能相信有個佛性,你不相信人有真心,不相信人有佛性。你不相信真心自性有這麼大的能力,能現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能現一切諸佛清凈剎土。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釋迦牟尼佛又何嘗不是自性釋迦?毗盧遮那又何嘗不是自性毗盧遮那?唯心華藏世界,唯心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也是唯心。所以禪宗裡面講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心是一切法的根本。宗門大德常常教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心就是佛性,清涼在此地用最簡單的方法教導我們,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具足「真實善常樂我凈」這七個意思。本有的,不是外來的,不是佛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迷了,現在起心動念跟這七個意思完全相違背了。佛把我們點醒:「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我們覺悟,返妄歸真,返虛歸實,返惡歸善,不就回頭了嗎?所以說回頭是岸,你要曉得從哪裡回頭。

  其實清涼大師講的七個字七個意思,我們今天講的十個意思: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意思是佛心!清涼大師在此地講了七個意思,我給你介紹十個意思。他這七個意思裡頭有「我」,我十個意思裡頭有自在,自在就是我,「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所以從哪個地方回,哪個地方是岸,我說的這十樁十個意思是岸。果然回頭了,就是回歸自性,與性德相應。回歸自性的人就是佛菩薩,迷失自性的人,與自性完全相違背、完全相反,那叫凡夫,這是佛法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回頭的起步,起步是在戒定,所以不能疏忽戒定慧三學;你要不循這個道路走,你永遠走不通。

  清涼大師在後面這幾句話又說,「生佛之性,本末不殊」,生是眾生,佛是諸佛,眾生的佛性跟諸佛如來的佛性,本來沒有兩樣,「況佛果果,豈不平等?」佛性是因,以這個為因,以佛性為因,修這個因你就能證得佛果,回歸到佛性,你就成佛了,「況佛果果,豈不平等?」哪有不平等的道理?佛平等性就是如來藏,這是說明什麼叫如來藏。今天普賢菩薩入的這個大定,名字裡頭有「如來藏身」,如來藏身就是佛的平等性。說佛的平等性是究竟平等,圓滿的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為什麼法法平等?萬法皆空。一切法都歸到空,那就平等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平等?一切法不空,所以平等的相沒有了,平等的念頭沒有了,平等的心沒有了。諸佛菩薩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平等,這才真正入平等性。平等性就是如來藏,它的別號就叫如來藏。「是故但入如來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性,此為第一契合佛性門也。」這是一句。「此為第一契合佛性門也」,這是把定體說出來了。

  下面說定用,「言勝用者」,你得這個定,得到這個定有什麼用處?這個用處就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經上的文字是示眾影像門,「能於法界示眾影像」,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之中。諸位不要忘記,前面賢首國師給我們講的四句,「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在這裡面示現影像,這個影像是依正莊嚴,這個影像無量無邊。諸位要記住,這個像加上一個「影」像,影像是相有體無,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個相你可以欣賞,你可以受用,你不可以控制,你不可以獲得,你得不到的。包括什麼?包括我們自己這個身。這是真實智慧,我認識自己,我這個身是夢幻泡影,我這個身相是虛妄不是真實。我可以欣賞它,我可以享受它,我不能說佔有我的身相,我不能控制我的身相。我要是有控制這個身相的念頭、佔有身相的念頭,錯了!你不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為什麼?你不能夠自在隨順,我們講的隨緣。

   最正確的理念是自在隨緣,最正確的享受也是自在隨緣。普賢菩薩十願裡面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這個身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我們隨順它。什麼叫隨順?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這就隨順;才有控制、佔有,不是隨順。唯有隨順隨喜,才成就功德。成就什麼功德?用這個幻身、用這個假相,成就自己契入如來真實境界的功德;換句話說,我用這個假身、這個假相、依這個假身假相證入真實的法性,證入真實善常樂我凈。或者用我們這些年來所提出的,用這個幻身假相證入「真實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證實、證入「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那你就很會欣賞這個影像、很會運用這個影像,這影像對你幫助大了,我們得感激這個影像。

  依正莊嚴全是影像,它對於我們,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轉凡成聖,所以這個夢幻泡影,我們生無盡感恩之心,善用!不善用,好了,這依正莊嚴幫助你造業,你在這裡面起自私自利、起貪瞋痴慢,三途六道這個幻相永遠不滅,這個麻煩大了!必須曉得,真如本性裡面或者我們講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寂靜。《壇經》上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事實真相。菩薩成佛,實實在在講,自證就是證到本來無一物,入寂滅的境界,清凈寂滅。清凈寂滅在哪裡?就在當前,你以為離開這個境界,別有一個清凈寂滅,錯了!再問你,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華藏世界在哪裡?也在此地。毗盧遮那在哪裡?毗盧遮那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幾個人懂?

  修行證果證的是什麼?契入這個境界之後,在形相上不一樣了,這就是入如來藏身。形相上不一樣,我們在經上讀到,第一個大慈悲心、無盡的慈悲心現前,生起來了,表現在對一切眾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那種真誠的愛心、真誠的恭敬心生起來了。第二個是大智慧現前,第三個是大德大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為一切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說,熱心的服務。那就是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度就是幫助,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理由,自他是一不是二。契入這個境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眾生最好的榜樣,不會做惡的形象,做最好的形象,幫助一切眾生悟入。這就是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能現能生身土智影」,這個話的意思很深,我們要能體會、要能落實。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四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

  普賢菩薩所入的三昧,他這個大定的體用,經文「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這個兩句,上面一句是說的體,平等性是體;下面講在法界裡面示相,這是起用。這一段經文我們也用了很長的時間,將清涼大師的註解做了一個研究說明。註解非常豐富,有些地方是重要的佛學常識,我們不能不知道。講到佛性,大師舉《涅盤經?師子吼菩薩品》裡面一段話說,「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什麼是因?十二因緣是因。什麼是因因?那就是智慧。什麼是果?果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是果果?無上涅盤。繼續給我們說明的是,「因因是觀緣之智,因是所證之理,能證至果,為大菩提;為大菩提所證至果,這叫大涅盤。前兩種因跟因因都是屬於因,後兩種屬於果。為什麼因還要說個因因?果還要說個果果?他有說明。

  十二因緣是正因,雖然有這個因,要是沒有觀智,不能成果。現在有觀智,觀十二因緣能夠叫這個修行人成就果德,所以稱為因因。菩提對前面、對因來講它是果,大涅盤是由菩提而顯的,所以大涅盤是菩提果之果,這說明果果。因因果果是很繁瑣、是很麻煩。菩薩有因因果果,我們凡夫也離不開因因果果。起惑(迷惑)是我們的因,造業是我們的果,將來受三途苦報是我們的果果。我們不明了這個道理,也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把佛性給埋沒掉了。有沒有?有佛性,哪個人沒有佛性?修行人善用因因,能至果果;迷惑顛倒的凡夫,我們錯用因因,招來生生世世不如意的果果。

  學佛,千言萬語學什麼?佛是什麼意思?總不能不懂!這大家都曉得,佛是覺義,學佛就是要學覺悟。可是事實上愈學愈糊塗,為什麼會這個樣子?說個實實在在的話,不讀經之過。有同學說,「我每天都念經念好幾部」;不聽經之過,「我每天聽經都八小時」,沒錯,你天天讀經,白念了!天天聽經,白聽了!就好象念書,很用功念書,一天到晚在念書,考試都得零分,你的書不叫白念了嗎?你不懂經教裡頭的意思。讀經、聽經最重要的一樁事情,《開經偈》裡頭所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雖然很勤奮的在讀、在聽,不解如來真實義;不但不解,你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我要這樣說?大覺有兩個基本的現相你沒有,哪兩個基本的相?一個是大慈,你慈悲心沒有發出來,沒有慈悲心;第二個大智,真正學佛的人,慈悲跟智慧決定在增長。慈悲的反面是自私,智慧的反面是愚痴,自私跟愚痴決定是年年減少。佛家常講,「煩惱輕智慧長」,自私、愚痴是煩惱,煩惱輕智慧長、慈悲長,我沒看到。

  真正覺悟的人心量拓開了,這經上哪一段經不是在講,遍容一切法。心量之小,連自己都容納不下,自己跟自己還過不去,一個人他也生煩惱,兩個人就更不必說了。這個現象,實實在在講是末日的現象,誰的末日?我們自己的末日。我不是說世界末日,我不是講眾生末日,誰有這個現象,他的末日近了。你這個佛是怎麼學的?我沒有這樣教你,佛也沒有這樣教你,你怎麼會學得這麼小氣、這麼小心量?一天到晚疑神疑鬼,這不是好現象,連儒家一個君子都不如,君子之心坦蕩蕩,這是完全違背佛性。我們有佛性,現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佛性是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如何來挽救?你們想想怎麼挽救法?這不是救別人,是救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先要度自己,先要自己回頭。

  現在我們利用高科技、網路、VCD光碟,無論在什麼地方,我們彼此如對目前。我能夠幫助大家的,只能幫助到此地,我已經盡心儘力了,已經盡到我規過勸善的目的,你能不能成就完全在你自己的自覺。你們同學要問,「法師,你將來要定居在哪裡?」我告訴你,我沒有住處。我學佛,佛沒有住處,菩薩沒有住處。你看經典上,「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哪裡,沒有說住哪裡。今天我「在」圖文巴,明天在哪裡不曉得,哪裡有緣哪裡去。有緣,來了;沒有緣,去了。來無蹤,去無影,沒有絲毫分別執著,這才得大自在。身尚且不可得,哪有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叫我所,我尚且無,哪來的我所?學佛可貴之處在此地。我們這麼多年的鑽研,明白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當然不會再執著一切是我所,我們才能得一點點解脫,才能夠體會一點自在的境界。如果對於一切法,對於自身、對於一切法,「我、我所有」還有堅固的分別執著,死路一條!死了以後作守屍鬼。為什麼?他執著那個身是自己。

  死了,神識我們中國一般人講靈魂,捨不得離開身體;身體已經埋葬,甚至於火化變成骨灰,他都守住,他都不肯離開,愚迷到這種程度!你要想想,我們今天這個道場建在澳洲,如果你要是放不下,執著是你的,將來你死了,你在這個地方當守屍鬼。可是你要曉得,你是從外國來的,當地這些鬼會欺負你,會容納不了你、會排斥你,你的罪有得受了。我在這裡建道場,不是叫大家在這裡當守屍鬼,那你就全搞錯了!這個地方建立道場是幫助大家成無上道的,這個道場是假的,這個身也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曾經聽佛門裡面說過,「借假修真」,借我這個假的身,借我假的這個環境、生活環境,修什麼?恢復真性。唯有自性是真的。講到自性是真的,你一定要記住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的七個意思:真實善常樂我凈。我們借這個假身、假的環境要修真,這就對了,這個假身跟假境,對我那是無量功德。

  你看看這裡是覺跟迷,迷的時候貪著身是我,想盡方法保護它,怎麼保護還是要死,還是要老、還是要死;這環境是我的,這家是我的,死了以後淪落三途。我講你死了以後當守屍鬼,這是你的果報最輕的;我要給你講真話,我不是嚇唬你,給你講真話,死了之後墮阿鼻地獄,當守屍鬼都當不成。為什麼?破壞佛教的形象。你說「我破壞佛教哪一個形象?」你破壞佛教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全都破壞了。這個道場是正法住世的道場,你把它據為己有,排斥真正想到這個地方來參學、修學的這些大眾,你就這一個,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阿鼻地獄就註冊挂號了。念頭才一動,因;再有這種行為,強烈的行為,因因。你有因、有因因,後面就有果、有果果。現前的果,諸佛菩薩捨棄你,妖魔鬼怪來捉弄你,這是果;死了以後墮阿鼻地獄,是果果。你有沒有想到?你知不知道這個問題的嚴重?

  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把話全都給你們講清楚、講明白了,你們將來受果報,不會罵我。不會說我當年想錯、做錯、說錯了,今天墮到阿鼻地獄,為什麼凈空法師當時不教我?你會怪罪我。我講清楚、講明白了,到那個時候我後悔沒有聽懂師父的話,是你的事情,我沒有責任。我是為正法建立這個道場,許許多多善心居士出錢出力促成這個道場,都是發的真心。真心希望成就你們,希望你們在這一生當中作佛、作菩薩、作祖師大德,做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絕對沒有一個惡念在此地建立一個大墳墓埋葬你們,如果一切不如法,道場是墳墓。我要不這麼說,你們醒悟不過來;我這樣說,說得這麼清楚、這麼露骨,你是不是能真醒得過來?很難說!現在你在聽,好象有一點覺悟,聽完之後又迷了,原形畢露!我知道,我清楚,《地藏經》上說得很明白,「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剛強難化在哪裡看?就在這些地方看。要不是這個樣子,怎麼能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

  所以我看到《涅盤經》上講的「因、因因,果、果果」,我看到這六個字毛骨悚然,我不是看芸芸眾生,我是看我們道場的住眾。道場裡頭特別是住出家人的住眾,你們不是真心在這裡修行,千萬要知道,不要以為我不常在這裡,常常在外面跑,家裡的事情我都不知道,那你就完全錯了。你是為討我的歡喜,還是為真正要成就自己?討我的歡喜,全錯了!要真正修行,這個道場如是,其他道場亦復如是。往年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我清楚,「佛陀教育基金會」我也清楚;我們在美國建道場,在新加坡凈宗學會培訓班的同學,我怎麼會不清楚?我怎麼會不知道?我還沒有糊塗到這個程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不說,為什麼不說?說了沒有用處。

  過去我親近李老師十年,李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什麼樣人應該說?說了就回頭的人,這個人應該說;說了陽奉陰違不能回頭,決定不可以說,不結這個冤讎。你說了,他懷恨在心。不說,各人修各人的。我們在娑婆世界對自己來講,求生凈土是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我還有多餘的時間、還有多餘的精力,幫助大家,做一點好事,以這些好事善行迴向凈土,做為自己往生凈土的資糧。我們常常念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這功德至少是行善積德。行善積德要是著相,那是福德;行善積德不著相,那就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在形相上講,一絲毫差別都沒有,是在用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非常認真努力在做,做了之後,心裡頭痕迹都不著,這是功德,《般若經》上常講的「三輪體空」。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永遠保持你的清凈心、平等心,所有一切斷惡修善的事情全是功德,以這個功德莊嚴佛凈土。如果心地不清凈、不平等,縱然修善、積功累德斷惡修善,全是有漏的福報。

  我們要記住,達摩祖師當年剛剛到中國來的時候,見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他喜歡建道場,喜歡人出家;只要人發心出家,他都歡喜供養做護法。史書上記載,他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度幾十萬人出家,中國歷史上講護法,大概他是首屈一指。他見到達摩,在達摩祖師面前誇耀他的功德,「我在佛門做這麼多事情,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是說真話,跟他講:「並無功德!」梁武帝聽了心裡不是味道,跟他斷絕往來,以後再不見他了。達摩祖師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閉關去了,面壁九年才遇到一個慧可。慧可是禪宗二祖,遇到一個人,一個明白人。你們想想這一段公案因緣,為什麼達摩祖師一看,梁武帝毫無功德?他分別、他著相,他沒有斷貪瞋痴慢。如果梁武帝要問:「我的福德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讚歎:甚大甚大!

  他所做的是福德邊的事,福德不能了生死。《六祖壇經》裡面講的,「此事福不能救」,這福德再大,此事是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福報再大,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要想出六道輪迴,福再大沒有用處,要功德,能了生死出輪迴。功德是離相,福德是著相。著相裡面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的相、貪瞋痴慢的相,我們仔細反省一下,仔細想想自己有沒有?如果要有的話,那就是達摩祖師講的,你不管幹什麼好事,「並無功德」,要知道!釋迦世尊、諸大菩薩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講得太透徹、太明白了,怪我們自己糊塗,展開經卷不能讀,讀不懂,聽善友講解也聽不懂,真的是糊塗到所以然處!如果我們在這個情況之下怎麼辦?趕緊要求消除業障。消除業障消極的方法,拜佛。說老實話,我的業障比你們輕,要像你們這個年齡跟你們比的時候,我的業障就很輕。

  初學佛的時候,我跟懺雲法師住茅篷,我在他山上住了五個半月,他教我一個方法,消業障的方法,拜佛。規定每天拜八百拜,為常住服勞役。他的茅篷不大,小茅篷,總共只有五個房間,住五個人。佛堂很小,五個人在山上的生活我照顧,我最年輕,那個時候大概三十一歲。三點鐘起床,大概差不多是兩點半就起床,起床之後拜佛,拜三百拜,三百拜大概要一小時。拜完之後就燒早飯,懺雲法師早餐很考究,要吃豆漿稀飯。所以頭一天晚上,泡一點黃豆,黃豆裡面加花生,一起泡。早晨拜完佛之後,我就磨豆漿,我們有個小磨;燒稀飯,稀飯煮開之後,把這個豆漿連豆渣一起放下去,那個稀飯的確非常好吃、非常香。山上懺雲法師持午,達宗法師持午,還有一位普妙法師,朱鏡宙老居士晚上要吃一點東西,我在山上也吃一點東西,在山上那個時候已經持午了。朱鏡宙七十歲的老人,我們要特別照顧他。

  每天燒三餐飯,有的時候懺雲法師還有信徒到山上來看他,在山上吃飯,我有能力辦一桌菜,也能燒十個菜來招待大家。山上自己種菜,還要挑糞,給大眾洗衣服,一個人做!每一個星期到埔里去買一次菜,千張豆腐皮、水果,挑擔子去,走路。走的是山路,當中還有一個小溪,小溪要脫了鞋子過去。到埔里去買一次菜要八個小時,從山上走到埔里,差不多兩個半小時,回來兩個半小時,在埔里待兩個小時買菜。你們誰干過這個生活?今天你們出門有汽車,我們當年出門是走路。沒有吃過苦頭,不懂得人情世故!從前修行人的生活,你們今天作夢都想不到,談成就談何容易?我在埔里,懺雲法師沒教我東西,只是教我拜佛跟常住工作。這個我懂得修福,消業障,真的是修福慧。

   功課、工作之餘,大概每天還能抽出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的時間,懺雲法師規定我讀《印光大師文鈔》,那個時候的《文鈔》只有初集、續集,第三集都沒有,總共只有四冊。《文鈔》讀完之後,教我讀《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彌陀經圓中鈔》,而且叫我做科會。我懂得科判,是在山上學到的。因為那個科判不需要自己做,《疏鈔》是蓮池大師的,《要解》是蕅益大師的,《圓中鈔》是幽溪大師的,他們都有科判,我把它畫成表解,把科判換成大張的表解,把經文寫進去,做成了科會。這個科會做出來之後,經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是我在埔里最初辭去工作,在出家人道場住五個月的成就。離開埔里,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希望學教。學講經的因緣在台中遇到了,李老師極力鼓勵我出來學講經。消業障比什麼都重要,你們今天能不能發心一天拜八百拜?縱然不能一天拜八百拜,我的主張拜六百拜很適當,就是早晨拜三百拜,晚上拜三百拜,三百拜大概一個小時,消業障。你們今天有福,天天聽我講經,尤其是聽《華嚴》,《華嚴經》是拓開心量的,量大福大,量小沒有福報,量小的人很可憐。你們現在這一點福報要享盡了,你自己命里沒有福報,苦!希望同學們心裡要明白、要清楚、要覺悟,趕緊回頭,回頭是岸。因因果果,太可怕了!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這一堂我們還是接著上一堂跟諸位做報告。《疏鈔》裡面清涼大師又為我們說,「三雜染即三德」,這個話怎麼說?三雜染是惑、業、苦,這是講的六道輪迴。起惑就是迷惑,造業,造業感受的是苦報;受苦報的時候,他又迷惑,迷惑又造業,造業又受報,這就是六道輪迴的所以然,六道輪迴的真相。佛給我們講惑業苦就是戒定慧,你翻過來就是。惑是煩惱,如果翻過來,轉煩惱成智慧。經論裡頭常講,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盤,煩惱、菩提不二,生死、涅盤是一,這個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讀得很多。怎麼轉法?我們想不想轉?這是先決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們是希望生生世世繼續搞生死輪迴,還是希望在這一生了脫這一樁事情,真正發心求生凈土,親近彌陀如來?我們學佛修行,這是第一樁的事情。頭一個問題,你是繼續搞生死輪迴?還是想離開娑婆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如果真的想離開娑婆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那你就要知道,娑婆世界我都要放下,何況這個道場?何況這個色身?我們的道場、色身帶不去的。

  佛菩薩世界那種莊嚴美好,我們作夢都想不到。兩條路擺在你面前,你到底想走哪一條?你要不肯離開這個六道,往後的苦有得受,那真叫苦不堪言!你沒有見到地獄,你要是見到地獄,聽到地獄裡頭的呼號,真的是毛骨悚然、驚心動魄、寒毛直豎!所以這兩條路擺在我們面前,我要選擇走哪一條,別人肯不肯走與我不相干。祖師大德常講,修行證果譬如「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為什麼?誰也幫不上誰的忙,要靠自己努力。父子關係多麼親密,尚且幫不上忙,別人更不用說了。所以怎樣轉煩惱成般若智慧,轉惡業為解脫,轉苦報為法身?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法身、般若、解脫是本有的,這個再顛倒一下,我們把這個事情就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迷失了自性般若智慧,才變成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從哪來的?迷了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變出來的,所以煩惱跟般若體是一個,只是轉變而已。修行沒有別的,就是做一個轉變,要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業是造作,煩惱作主,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煩惱作主所造的業,這個業是染業,這個業是束縛。世人常講的作繭自縛,轉過來就變成自在,解脫自在了。你怎麼轉法?轉苦報為法身。我們迷了法身,得這個苦報,三途六道的苦報是迷了法身;造作種種染業,是迷失了解脫。怎麼把它翻過來?這翻過來要靠戒定慧。戒是解脫,定是法身,你看看此地普賢菩薩所入的,「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那是法身。慧,是般若。這才明了,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說的是什麼?就是戒定慧三學,幫助一切眾生轉煩惱成智慧,轉染業成解脫,轉苦報成法身,要靠戒定慧三學。戒幫助你得解脫,定幫助你得法身,慧成就你的般若,你要不在這三大綱領上下功夫,你怎麼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你怎麼能夠脫離三途苦報?

  我們今天冷眼旁觀,看到很悲痛,大家為什麼不修戒定慧?為什麼要去搞貪瞋痴?為什麼要去造惡業?念念都墮在迷邪染中。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有幾個念頭與覺正凈相應?恐怕一念都沒有,這怎麼得了?大師給我們講,「當相即是性凈三德,觀之則是觀行三德,證之則是圓滿三德。」這一樁事情菩薩清楚,覺悟的人明了,我們實在講迷惑顛倒。又說「因性是染凈緣起,因因性是內熏發心」,這兩句話對我們修行有關係。因性即染凈緣起,染是三途六道,凈是四聖法界,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因性。因性是什麼?佛性。所以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依佛性而起十法界依正莊嚴。因因,這是講凈緣起的因因,內熏發心。凈緣起的是我們一般人講善根深厚,你的善根內熏,這往善去了、往凈的緣起去了。如果要是你那個惡習氣很重、惡業很重,你的內熏是惡業,不是善根,是惡根。惡的根是什麼?堅固的我執、堅固的法執,這個事情麻煩!我們今天講我執、講法執這些名相,初學的人不好懂,我們講說自私自利、貪瞋痴慢,這是惡業。惡業內熏,你這個惡的習氣增長,這個事麻煩!

   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惡習氣多過善的習氣,真的是惡多善少。佛在經上也說得很清楚,《百法明門論》五十一個心所法,這裡面善法就是善心所十一個,噁心所二十六個,不成比例!這給我們說,一切眾生阿賴耶識相應的心所惡多善少,又何況惡的習氣力量大,善的習氣種子力量薄弱,善敵不過惡。如何來補救?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如何來補救?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出現在世間教導,《三字經》上講:「苟不教,性乃遷」。中國的聖賢知道,說得很清楚,就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重視教育、重視教學,國家的政策一定是把教育擺在第一位,尊師重道。

  帝王見到老師,不敢把老師看作是自己的臣子,他對任何人都是君臣對待的;唯有老師來了,請老師坐西面,他坐東面。東面是主人,東道主,西面是客人、賓客,對待老師行賓主之禮,別的人那行君臣之禮。皇帝高高在上,坐在上位,上位是北面;北面是上,南面是下,臣子在南面。皇帝做出榜樣給人民看,皇帝尊重老師,這什麼?教人民尊師重道,他要帶頭。皇帝要祭祀他的祖宗,那什麼意思?提倡孝道。所以中國自古以來,這些帝王以什麼治天下?以孝親尊師治天下,自己要做出榜樣給人民看。他縱然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但是在表面上還是要做出樣子來,為什麼?人民能夠懂得孝親尊師,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根。

  你要不教,不教那個煩惱天天增長,善根漸漸沒有了、漸漸消滅了,那還得了!社會怎麼會不亂?天下怎麼可能會太平?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他不會去作官,他不會去經商,他不會去發財,他搞什麼?他來教學。他在社會上擔起這個重任,唯有教學能治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所以中國古時候沒有人不敬老師,只要是教書身分的人,無論走到哪個地方,人家都以上賓之禮待他。實際上他的物質生活非常清苦,但是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他自己精神上的安慰。今天不然,今天教書的一個窮教書匠,在社會上沒有地位,誰也瞧不起你。社會動亂、世界不和平,根本原因在此,幾個人懂得?希望社會安定、希望世界和平,這個希望最後是落空,變成妄想。解決之道,那就是要真正提倡孝親尊師,社會風氣必定就轉過來,唯有教育能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所以「因因性,內熏發心」,這個意義很深很深。

  「果性,即始覺已圓;果果性,即本覺已顯」,這說得好。這就是剛才講的,教學裡頭最重要的目標是轉迷為悟,是要教導大眾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華嚴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講的宇宙人生真相。這一部經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非常可惜,也是眾生福薄,他老人家七十九歲走的。走的時候我非常難過,他要能多活十年,眾生就有福了。為什麼?他在晚年的時候,實在講就是在七十七、八歲的時候他入境界,真正才入境界。我在輔仁大學聽他講《華嚴經》,雖然次數不多,只聽了兩三次,他講得入味;我們一般講,他講活了。他的修養功夫純熟,他就走了,非常可惜!

   後面大師對於佛性的七個意思,他有解釋。他是引用古德的解釋,這個次第與前面所講的不一樣,沒有關係,我們看他的解釋。「不遷名常」,他從常樂我凈先說。不遷就是不變;凡是會變的,在佛法里叫無常,萬法無常。佛性真常,佛性常住,佛性不會變,「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一點變化都沒有。諸佛如來的佛性跟我們的佛性,我們跟畜生的佛性,跟餓鬼、地獄的佛性,無二無別!它是常,它不會變。古大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樣子怎麼變,質料不變。譬如我們用黃金塑一尊佛像,黃金我們稱它作佛性,現的相是佛相。如果這個佛像我們不要了,把它做一個人像,相有變,那個黃金不變,還是這一坨黃金。把這一個黃金做成一個小狗,畜生相,相變了,黃金還是沒有變。你從這個意思上去體會,佛性能隨十法界的形相,但是佛性不變。這就叫什麼?「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的是佛性,隨緣的是法相。這解釋常的意思。

  「自在名我」,這個我們講得很多了,佛經上講「我」的意思說得很多,最主要的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我們現前有沒有「我」?沒有,身做不了主。為什麼?它有生老病死,身不得自在。如果真的得自在了,我想年年得十八,能不能做得到?做不到,它會起變化。所以在這個身裡頭確確實實找不到我,也就是找不到主宰、找不到自在。但是什麼?這身裡頭有佛性,佛性確實它自在、它做主宰,它能隨一切緣,雖隨緣它又不變,只有它是真的。性是真的,相是虛妄的,這個意思我們要慢慢的去體會。見性的人就自己能做主宰,我們常講生死自在,於一切法裡頭得自在,自己真的能做得了主宰。

   「安隱名樂」,心安、身安、境界也安,這叫樂。絕對不是五欲六塵,也絕對不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裡頭沒有真樂。什麼時候你心才得安?這個事情難!你想想,當年慧可大師去參訪達摩的時候,為什麼事情?心不安!大師也真不容易,冬天下雪天去見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在那裡打坐,他在門口站著,雪下得很深,到膝蓋了,還在那裡站著。他看達摩禪師不理他,出家人身上都配著有戒刀,他用戒刀把自己的手砍斷,拿這個手去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這才開口說話,嘆了一口氣:「哎呀!你這麼做,你何苦來?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情要求的?」慧可大師說:「我來求大師為我安心,我心不安?」那我要問問你們諸位,你們諸位心安不安?你們諸位心不是安,心迷。迷了之後,安與不安都忘掉了。迷在哪裡?迷在自私自利裡頭,迷在名聞利養裡頭,迷在五欲六塵裡頭,迷在貪瞋痴慢裡頭,於是苦樂都不懂;苦樂不懂就是麻木不仁,就是愚痴,搞成這個樣子!佛菩薩看你,當然嘆息:「可憐憫者」,連苦樂都不知道。

  我在當年講《地藏經》,經的一開端讚歎釋迦牟尼佛,裡頭有一句話:「知苦樂法」。我對於這句話解釋得很多,實在不容易,在這個世間幾個人知苦樂法?佛知!凡夫哪裡知道?如果你真知道了,你自然趨樂避苦,你會想盡方法離苦求樂。非常可惜,你不知道苦樂法,不能不懂。安穩重要,安穩是真樂,心安、身安、境界安。「無染名凈」,佛在經上講得多,「心凈則佛土凈」,有沒有凈土?心地清凈的人凈土現前。這個話我們在講席裡頭也講得多,心清凈則身清凈,身心清凈,我們境界就清凈。凈土是怎麼成就的?清凈心變現出來的。但是你要知道,清凈必定平等。清凈是什麼?不染,沒有一絲毫雜染,當然平等,當然是正覺,當然是真誠,當然是慈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修禪也不例外。

   禪是修什麼?禪是修般若,諸位同修一定要清楚,禪不是修禪定,是用禪定的方法,目標是般若。《六祖壇經》展開經卷頭一句話,六祖大師說:「總凈心念般若波羅蜜」,這個指示多清楚!禪是般若門。通過禪定的方法,為什麼?定能開慧。所以禪定是手段,目的是智慧。戒律是禪定的前方便,我們可以說,手段的手段。《楞嚴經》上講的「最初方便」,最初方便是戒,方便是定,目的是慧。慧就是我們總結的正覺,正覺現前,哪有不清凈的?哪有不平等的?哪有不真誠的?哪有不慈悲的?諸位一定要曉得,《金剛經》上講的話沒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對於一切法門都要尊重、都要讚歎,全是佛所說的。如果認為我這個法門是正確的,你那個法門是錯誤的,我這法門高,你的法門不如我,諸位要曉得,起這個心、動這個念頭,謗佛、謗法、謗僧,你毀謗三寶。

   毀謗三寶是什麼罪過?墮阿鼻地獄。為什麼罪有這麼重?因為你的毀謗,有許多人聽到之後,就影響到別人遠離三寶、不相信三寶。所以罪福《了凡四訓》裡面講得很好,看它的影響面有多大,時間有多長。影響的面愈大,時間愈長,如果是正面的,功德大;如果是反面的,罪過就大。結罪是從它的影響上來說的,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謹慎。你們看我的行持,我對於任何一個法門都尊重,為什麼?佛說的。不但對於佛門裡頭所有法門我尊重,我對於所有宗教都尊重,為什麼?佛示現的。我說這個話有根據,決不是造謠言。根據在哪裡?《大方廣佛華嚴經》。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個心、那個識,能現能變的心識就是毗盧遮那。毗盧遮那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單獨的身,是法身!盡虛空遍法界要是從相上講、形相上講,就叫做法身。從所變所現這一方面講,叫法身;從能現能變這一方面講,叫法性,法性跟法身是一不是二。總得搞清楚、搞明白,然後我們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毗盧遮那的法身。

  那我們要問,基督教是不是?天主教是不是?伊斯蘭教是不是?還有澳洲土著裡頭許許多多的,他們信仰的宗教是不是?全是!全是毗盧遮那佛!在華嚴會上我們都看到他們參與了。前面我們讀過十九類的雜神眾,你們想想看,諸天、八部、鬼神還有山河大地、草木之神,他怎麼不是?我們還要在這上起妄想分別執著,那你根本就不通,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真正解如來真實義,所有一切人,這些人是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果是唯心所現、是唯識所變,是不是毗盧遮那的化身?正報裡面的毛孔,依報裡面的微塵,一花一葉,哪一樣不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換句話說,哪一樣不是毗盧遮那佛?真正懂得《華嚴》,念了《華嚴》,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的真心,一切剎土一切眾生是我們的自身、我們的身相,虛空法界是我們的心想,我再沒有辦法說出來了,言語只能說到此地,希望大家細心去體會。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沒有講完,我們明天繼續。今天講到「無染名凈」,下面是「離妄是真」、「不空顯實」、「體順成善」,這三條我們明天接著講。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四五卷)

  諸位同學:

  我們接著前面,清涼大師為我們說明佛性七個意思;七個意思裡面,常、樂、我、凈,跟諸位介紹過,安穩是樂。接著我們看「無染名凈」,什麼是染污?自性本凈,本來是清凈的,一塵不染,為什麼現在被污染?被什麼污染?有幾個人能明了?自性本善,為什麼現在變成不善?染污的根,佛在經上常講是無明,染污的相是「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是染污的相。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業是造作,無明不覺它就動,一念心動。諸位要曉得,這個動不是真心,真心是永遠不動的,是妄心。妄心從哪裡來的?為什麼要有妄心?佛在楞嚴會上答覆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就是問這個問題,佛的答覆是「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是知見立知。什麼時候立知?經論裡面常講無始。無始不是說好久好久之前,你要這樣解釋的話就錯了,無始告訴你沒有開始。

  如果你要不相信的話,我問你,你昨天晚上有沒有作夢?昨天晚上是做了夢;你那個夢是幾分幾秒鐘開始的,你知不知道?這是最近的事情,昨天晚上的事情,你都答不上來。再跟你說真話,夢是假的,夢不是真的;如果有始有終那就是事實,就落實了。無始,沒有開始,既沒有開始,哪來的結束?這叫夢幻泡影,這叫剎那不住,意思在此地,我們要正確理解它的大意。無始真正的意思就是告訴你沒有開始,你要追究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這是妄想,這個妄想沒有開始。佛講的話正確,你要是聽懂了,確實五體投地,真正是高明到極處了。如果真有開始,那就不叫無明了。所以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覺,眾生立地成佛;當下一念迷,永墮三途六道。過去、現在、未來是時分,東南西北、上下中間叫方分,你們在《百法》裡面看,時分跟方分是怎麼回事情?不相應行法,時分跟方分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說,那是個抽象的概念,全非事實。而眾生真的是無量劫以來迷於抽象,竟然把抽象的當作事實,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這就錯了。

  佛是大智慧的人,大覺之人,幫我們點醒,讓我們覺悟。我們自己要明白,佛點醒,我們真的要覺悟,從今而後再也不染著了。染著的根是我執、是法執,我們對於我與法放下就是了。從哪裡放起?從哪個地方下手?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導同學,有一個入門之處,那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你要曉得,這是俱生煩惱,你看那個嬰兒他不會說話,三、四個月不會說話,你仔細觀察,他有控制、他有佔有的意念。他喜歡吃的糖、喜歡吃的東西,抓在手上牢牢的不放,那就是控制、佔有的意思,沒人教他,這叫俱生煩惱。我們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過去生中帶來的習氣。因此,才出生的嬰兒,要給他受良好的教育,教導他要有一個大公無私的心,要有捨己為人這樣的情操,要有容納萬事萬物,像經上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胸懷,這要教。你要不教他,他就被習氣、習染牽走了,他就墮落在凡夫、墮落在三途六道。由此可知,聖賢人教育的重要,聖賢人教育之可貴,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決定不能夠疏忽。

  修行從這裡下手,修行從自己心地上用功夫,不幹別人的事。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在心地上用功夫,天天看別人,天天干涉別人,天天想控制別人,天天想佔有一切,這個念頭錯了,錯得太離譜了。我們要明了,我們要警覺到。所以要想做到清凈,「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個五條,你從任何一條下手都行,一個得到,五個完全得到。從清凈心下手,確實是比較方便。大乘佛法裡面覺正凈三門,禪宗、性宗從覺門入,從正覺之門,那的確要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不容易。教下從正門入,凈土跟密宗從凈門入,換句話說,完全修的是清凈心,那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去鍛煉,鍛煉不染污,練這個功夫,歷事練心。六根在六塵境界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沒有貪心、沒有瞋恚、沒有愚痴、沒有嫉妒、沒有傲慢,沒有控制、沒有佔有,心才能得到純凈,道業才能成就,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

  警覺性要高,才起心動念就知道已經被污染了。為什麼?那是無明業相。從無明業相就變成轉相,從轉相就變成現相。轉相也叫做見分,現相也叫做相分。見分,現代人講的是精神;相分,現在人稱為物質,精神跟物質都是從無明業相生的,無明業相是精神跟物質的根源,唯識家講得清楚,在大乘佛法裡頭。變成三細相,已經是被污染了,染污得很輕,不嚴重。「境界為緣長六粗」,那就是嚴重的污染,六粗相現前,嚴重污染。這樣演變發展,就變成三途六道、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麼來的。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一切都不染著,你就反妄歸真。所以凈是性德,你得到清凈你就是見性,就明心見性。這一個得到,前面跟你講的常、樂、我都得到了,下面跟你講的真、實、善也具足了,不必要再學。七個字,得一個統統都得到,所以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這給你說了七個,實際上無量無邊,這是法門;說七個意思這是開七門,每一門展開的時候,無量無邊的意思。每一門裡頭都有七門,七七四十九門,每一門裡頭又具足四十九門,重重無盡,你才曉得佛家講的無量無邊法門是什麼個意思。所以總要記住,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決定不染,純凈純善,我們就成就了。像這個常住,常住這些事情是不是要管?要管;對於自己心地的純凈純善有沒有妨礙?沒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為什麼不妨礙?事上認真做,理上一塵不染,《般若經》上常說的「三輪體空」,這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用這個功德迴向凈土,上上品往生;否則的話你拿什麼功德往生?拿什麼功德迴向?《華嚴》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講的什麼事?當下六根對六塵境界之事,非常的現實。

  下面講「離妄是真」,這是前面講的第一句。真在哪裡?你要想去找一個真,真還是妄;離了妄,真就現前了。現在真被那個妄障礙住,被妄迷惑了,所以妄去掉真就顯。妄去掉再要去找一個真,真還是妄。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教人,「但除其妄,莫更覓真」,只要除妄,你不要再去找真,妄除掉就是真。妄是什麼?總的綱領來說,妄想、分別、執著這都是妄。如果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境界就是真,你不要再去問「這是不是真」,不要再去懷疑「這是不是真」;你要一問、你一懷疑,又變成妄了,你離不開妄。確確實實無始劫來都是生活在虛妄的境界里,不肯捨棄你的虛妄。身是虛妄,境界也是虛妄,身心世界沒有一樣不是虛妄。為什麼是虛妄?因為你有個妄心,你用妄想分別執著心對待身心世界,身心世界就是虛妄的。我們要問,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身對待外面境界那是什麼?跟諸位講,叫一真。一真跟虛妄是一個境界,完全沒有兩樣,念頭一變,外面境界都變了。

  凡夫住在虛妄境界裡頭,這個虛妄都變成障礙,理事有礙,事事有障。念頭轉過來,雖然事相還擺在面前,事理無礙,事事無障。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開示說得很多,論到修行,智者、有智慧的人,「但除其心,不除其境」;迷惑顛倒的人,他的想法、作法完全相反,「但除其境,不除其心」。如果我們能夠把心裏面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除掉,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是一味清凈,它不沾染了,換句話說,它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永遠住自己的清凈平等覺,永遠住自己的廣大而無邊際的一真法界,這是一般凡人體會不到的。凡夫受環境的影響,所以要選擇一個好環境,居住的環境,中國人講好風水,風水是什麼?風水就是居住環境。

  真正修道人他無所謂,無論住在哪個地方都好、都一樣的,把他放在大都市高樓住宅裡面,像鴿子籠一樣,他也很逍遙自在,他不受影響;把他放在此地,居住在廣大庭院之中,他也自在,根本不受影響,這是修行功夫到家了。功夫不到家不能不受影響,功夫到家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這什麼原因?原來他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有分別執著在,他就會有選擇,他就有分別。佛教導我們如何離妄想分別執著,跟他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來給我們看,不是只是單單說說而已,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要會,不會怎麼行?學佛就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學佛的存心,佛是大慈悲心,佛是真清凈心、平等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心存大慈悲,處處與人方便,這樣才行。

  下面一句「不空顯實」,不空是什麼意思?如來藏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體,是自性的本體;不空如來藏是自性的現相,空不空如來藏是自性的德用,體、相、用。體是空的,雖然是空它能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這相從哪裡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有,叫實;這個實跟諸位說,不是真實,你要說真實那你就錯了。實當什麼講?實有。確實有這個相,雖有這個相,這個相是空的。為什麼說這個相是空的?這個相沒有自性;性就是體,相沒有自體。沒有自體為什麼會現這個相?緣生而現,緣聚則相生,緣散則相滅,所以說它當相即空,或者講當體即空,都可以說。當體即空是畢竟空,當相即空是不可得、是無所有。為什麼?這個相,所有一切的相分剎那生滅。我們看到這個相分好象是還停留一段時間,我們人生在世還有個幾十年,這怎麼回事情?這是相續相。就好象演電影,電影的底片一樣,在放映機裡頭放映的時候,一張一張快速的通過,你看到相續相。其實它的真相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要把它用在電影的放映機上來觀察,佛這一句話我們很容易體會。

  從前八厘米的小電影機,玩的人不太多,曾經玩過這種小電影機,佛在經上說這個話,你的印象會很深刻,「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知道一切現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在早年喜歡攝影,老式的八厘米的攝影機我玩過一段時期,我有兩個攝影機,有一個放映機。這些東西都留在台北「華藏圖書館」,現在沒有人玩這個了,現在是電視的攝影機取而代之。電視省事太多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從前那個攝影之後,像照相一樣要衝洗、剪接,相當費事情,成本很高。因為它一卷帶子大概只能照三分半鐘,十卷帶子接起來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要二十卷的帶子,很麻煩!但是現在電視攝影機不太容易顯示出來,對於什麼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很難體會,那個八厘米的影片很容易體會。那個放映機鏡頭一打開,這張照片在銀幕上出現,「當處出生」,立刻就滅盡了,那個鏡頭關起來,第二張出來了。它的速度太快,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在銀幕上好象看到就很真了,不知道那是假的。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好象有動作,不知道它是不動的,張張都是照片,不動的,連起來的時候好象看到有動作了。所以動是在相續裡頭看出來的,單單看那一張是不動的,像看照片一樣。

  在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動就是不動,不動就是動,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這個話要是平常跟你講的話,會把你講得迷迷糊糊,但是在放電影的時候,我跟你講這個,你就很容易體會到,這是宇宙人生真相。你在這裡頭真正體會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相續不空、轉變不空、循環不空。我們是看到這個相,看到因果相續相。好象一切法都是在動的,其實一切法都是寂滅相,清凈寂滅相,佛證得了。佛用什麼證得?用清凈寂滅心證得的,所以佛講「相隨心轉」,這句話是從這個地方說出來的。九法界眾生的心都是動的,動的幅度大小不一樣,九法界愈是往上層去,他動的幅度愈小,愈往下面去那個動的幅度愈大,這是事實真相。

  末後一句「體順成善」,這一句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順是什麼?隨順,隨順就善。要知道自性隨順萬法,自性一絲毫分別沒有,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它隨順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隨順的。中國古德教人,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古聖先賢教人教什麼?孝順。佛家在此地講「體順」,體是本性,我們這個地方講佛性,佛性就是自性。所以你的佛性是恆順眾生的,你今天一切不隨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不能恆順眾生,你的性德不見了,你的自性、佛性被障礙了。誰障礙你?自己障礙你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自己。從這些地方最容易觀察到自性被障礙、自性被纏縛、自性被煩惱習氣所轉,佛法講「障蓋」。妄想分別執著也叫做業障,障什麼?障礙你的體順。佛性隨著煩惱轉,佛性墮落在六道三途,雖然墮落在六道三途,佛性不變。佛性不生,佛性也不滅,佛性不來不去,但是怎麼樣?不起作用了。正念的作用不起了,起的是迷惑顛倒的作用,起惑造業感得三途六道的苦報,不善!要知道我們自己本善,為什麼現在不善?我們現在自性裡頭、佛性裡頭本具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這個經上講無上的智慧,智慧沒有了;無邊的德能,德能沒有了;無量的相好,相好也沒有了。什麼原因?不懂得恆順眾生,不懂得隨喜功德。普賢菩薩這兩願就是這一句開出來的,「體順成善」,功德是善。

  我們今天修行,從哪裡修?從「恆順眾生」。我們要親近什麼樣的善知識?哪一個真正愛護我們,每天批評我們、責備我們、教訓我們,這是我們的真善知識。一個人到沒有人敢批評你、沒有人敢指責你,你就完了,肯定你要墮阿鼻地獄。自知自覺不容易,那不是普通人,那是佛菩薩再來的。即使佛菩薩再來,他還要作示現,為什麼?給大眾做榜樣。凡夫的習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練心,要禁得起折磨。說你幾句不好聽的話,給你一點難看的面孔,掉頭而去,懷恨在心,你怎麼會有成就?往年館長在,她對你們不客氣,有喝斥、有教訓,你們還稍稍能有一點長進。現在沒有人指責你們,沒有人批評你們了。如果有人批評你們,你們聽到了懷恨在心,「這個人是壞人,他說我們的壞話」,自己永遠不能夠迴光返照,你們這在修什麼?你們不是修行,你們是在享福。你們要曉得,你們前生修的多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很快就享完,享完之後你就沒福了;沒有福的時候,你的苦就來了,若不是病魔纏身,一定就有橫禍臨頭,我們一般講意外的禍害,福享盡了。中國從前算命看相的人常說「祿盡人亡」,你的福報享盡了,雖然身體還在、壽命還有,你也沒有辦法活下去。要懂得修福,要知道積德,比什麼都重要。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講菩薩所入三昧,大定的體用在這裡可以做一個總結。「體用」經文上講: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

  這個裡面含義很多,我們費了很多的時間,還是略略的介紹。佛性就是一切佛的平等性,清涼大師引用《大涅盤經》裡面七個意思來解釋,就是真、實、善、常、樂、我、凈。把常擺在第一,這個順序是《涅盤經》的順序,常、樂、我、凈、真、實、善。諸菩薩們他們在修,修什麼?就修這七個字,這七個字是性德。我們現在教同學,我們講的是十句,總共二十個字,兩個字一句: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說法不一樣,跟這七個意思相應。佛證得究竟的果德,所以這七個意思是圓滿的。菩薩還沒有證得圓滿,分證的,他也有,沒有如來果地上那麼圓滿;如果我們不學,換句話說,少分、少少分我們都得不到。所以修行修什麼?學佛學什麼?總得要清楚、要明白。

  它的殊勝作用,『能於法界示眾影像』,這它起用。這個意思,大師為我們說明的,「能現能生身土智影」,他講得很好,後面引《唯識論》作證,就是《唯識論》解釋大圓鏡智的論文。後面清涼大師給我們再加以詳細解釋,「三身、三土、三智之影,皆是鏡智之所現故,如第一經說,前鈔已引。」,第一經就是第一卷裡面所講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一,「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毗盧遮那,這講得很多、很詳細了,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地方講的毗盧遮那如來藏身,這是法身;從法身變現出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有自受用報身,有他受用報身;從法、報又變現出應化身,應化身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境界裡面認識到、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全是法、報所現的化身,不讀《華嚴》怎麼樣也體會不到。如果體會得,你就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有機體,活活潑潑,沒有一物是死寂的,沒有!小而微塵,大而法界,正報裡面大的是法身,小的是毛孔,我們總要記住,宇宙真相是無盡的重疊。

  大師解釋這個藏身,融通四句比什麼都重要,「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這四句重要,這四句是宇宙的真相。除佛之外,一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能說得出來。現在科學家只說到空間是多維次的,哪有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如果你真正把這四句融通體會得,你自己有個什麼感覺?盡虛空遍法界跟我是一體,這個時候你的大慈悲心生起來了,你的愛心充滿整個宇宙,充滿整個虛空法界。中國古聖先賢常講的「仁民愛物」,有這個意思,但是他沒有說得清楚,仁民愛物的境界有多大沒說清楚,佛講的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明了,諸佛菩薩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話我們常常聽說,聽到耳熟,境界體會不得。這四句裡頭讓我們真正體會到這個境界,真正是「身包剎海,塵容法身」。

  你要是契入,你就是入佛境界,於一切萬事萬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消融了,你所顯現出來的,真的就是真、實、善。如果我們套《三字經》上的話,人之初,性本真、性本實、性本善、性本常、性本樂、性本我,我是自在,性本清凈,七個意思說一個,一個必定具足其他六個。如果沒有常,不善;沒有樂也不善,缺少一個字就不善了。七個字統統都具足,性本善。具足三身,具足三土。三身是講正報,三土是講依報,三智是講智正覺。三身是有情世間,三土是器世間,三智是智正覺世間,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底下講「之影」,三身、三土、三智都是影像,大圓鏡智所現,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能於法界示眾影像」,這才說出來了,這它起作用。菩薩入這個大定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要不入這個大定,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你怎麼會知道?你怎麼能明了?你怎麼能夠說得出?普賢在這個會上,這是宇宙的宗教哲學會議、宗教教學會議、宗教教育會議,他在這裡當主席,要他提出報告,說明宇宙人生真相,先入這個大定,做給我們看的。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介紹給廣大群眾,你要不能契入境界,你怎麼能說得出?真正用意在此地。現在我們看下一句經文:

  【廣大無礙,同於虛空。法界海漩,靡不隨入。】

  這兩句,清涼大師說「深廣一對」。第一句是說大定的起用,它的作用,『廣大無礙,同於虛空』。清涼在註解上告訴我們:「廣者無邊,不在內外故」,沒有邊際,我們常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大還有外面的不算大,大是沒有外面的了,這些意思都要細心去體會、去思惟。小,小裡頭還有小,小裡面沒有小了,這是什麼?這是佛性,這是真心。所以我們對於佛性、對於真心,用空靈兩個字來形容它。空,唯有空才真正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是這個空它靈,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靈明覺知。為什麼說空?它沒有形相,六根都接觸不到,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連心都想不到,它有。我們要用比喻來說,只能夠用電波,好象能比喻一個彷彿。電波在空中快速的流動,我們六根接觸不到,這個波裡頭什麼都有,森羅萬象。

  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有一個電視機來接收的時候就看到了,有音聲、有畫面、有色彩、有形相;如果沒有接收器、沒有螢光幕,什麼都顯不出來。有螢光幕現出來的這些相,你們想想是不是叫影像?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這些色相,這個電波傳過來的,我們接收的是個平面的,畫面是個平面的。自性心波變現出來是立體的,是無盡重疊的,它不是平面的。在哪裡?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廣大!這是廣的意思。「大者無上,究竟實際故」,這是解釋大,無上是沒有在它上面的,沒有了,究竟實際。「無礙」是沒有障礙,「無所障故」。「同於虛空,成上三義」,成是成就,「通為廣大無礙門」。這一句是講廣大,這是講大定的相、樣子。往下經文都講大定的作用,就是前面講的勝用。

  『法界海漩,靡不隨入』,「漩」,清涼大師有解釋,深的意思。為什麼說「海漩」?「海漩」也形容重疊無盡。我們從前面講的融通四句裡面體會得到,「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這是法海漩澓的相。「靡不隨入」,這一句使我們深深體會得,普賢菩薩十願裡面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學佛,能得多少利益,就看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幾成的相應。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套這句話來說,一分相應得一分利益,兩分相應得兩分利益。怎麼叫相應?落實。普賢菩薩第一個單元教給我們禮敬,我們相應不相應?我們對一切人事物有沒有真正的恭敬心?諸佛最重要的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佛在菩薩戒經裡面跟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說得這麼樣的懇切。我們今天對人、對一切眾生,把他看作外人、把他看作陌生人,有的時候理都不予理會,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佛菩薩的教誨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背,古人常講「背道而馳」,想想是不是自己?

  我奉勸大家的,真正是簡單明了,把修行的方法、原則歸納為五個科目。修行真的是科目愈少愈好,不能太雜,雜了怎麼樣?做不到,就變成落空了。五個科目不多不少,三福我做到沒有?六和我做到沒有?我也常常勉勵人,崇德,崇尚道德,貴以和,《論語》上講「禮之用,和為貴」。現在人祈求和平,我們是不是能跟一切眾生和平相處?和是和睦,平是平等,重教,要重視教學。要想道德能復興、世間能和平,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學,三福、六和是教學裡頭根本的根本。人與人不能夠和睦相處,我不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那個人實在講不相干,自己這個厭惡之心,你起了厭惡之心,你知不知道你受什麼樣的果報?厭惡是煩惱,是瞋恚煩惱裡面的一分,瞋恚煩惱所感得的果報是阿鼻地獄。

  要是真正遇到跟自己志趣不相同的,這怎麼辦?佛教導我們的方法是歡喜恭敬供養,禮辭而去。我離開他,我找我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共修,志趣不同隨他去,我們懂這個道理。道場亦復如是,你在這個道場,你的志趣跟這個道場道風、學風不相應,應該怎麼樣?對這個道場還是歡喜讚歎,自己早一天離開。古德常常教人,「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不能破壞這個道場;破壞道場是破壞它的道風、破壞它的學風,如果破壞了,那個罪很重很重。這個地方的道場道風是念佛,學風是學教,你們大家自己定的,每天八個小時學教,八個小時念佛,你要是做不到,你就破壞道場。為什麼?你破壞道風。你住在這個地方,無論是在家出家,你有責任維護這個道風、學風,那個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這就是我們講的,樹立好的形象給社會大眾看。學教我不參加,念佛我也不參加,你破壞這個形象,毀棄道風,罪過是阿鼻地獄。你不住在這裡沒事,住在這個地方你就造這個業。「我沒有做壞事,我天天還為大眾服務,忙得不亦樂乎!」沒錯,你那個忙叫瞎忙,你那個忙不如法,你不知道大體是什麼。

  佛法在今天這個社會,為什麼衰落到這個地步?形象壞了,不但社會大眾瞧不起,連鬼神都瞧不起,你將來到哪裡去?念佛求往生沒你的分。經教不能不懂,真的懂了、真的搞明白了,你才曉得什麼叫如理如法的修行。如理不如法不行,如法不如理也不行。我們今天是什麼?既不如理又不如法,這怎麼得了?享受的是十方的供養,十方供養沒錯,我們今生不了道,將來要披毛戴角還。債主決定是有功德,沒有功德他也有福德。這個道場真正有人成就,有人開悟、有人證果,所有供養這些人都有功德。如果這個道場沒有人開悟、沒有人證果,修行都不如理不如法,他還是有福德,這些人將來還要披毛戴角還,他對這個道場出錢出力絕對不落空。這些都是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的。

  「法界海漩,靡不隨入」,這是入得深,入法界。入法界做什麼?示眾影像。法界廣大而無邊際,這兩句都是解釋前面遮那遍照之義。毗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光明遍照,這個光不是普通的光。我們現在明了,光波的長短也很複雜,我們肉眼能夠見到的光波是非常窄小的這一段,比我們能見的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借重儀器我們探測到一些波長不同的光波,像X-光、紫外線、紅外線,在儀器裡頭探測到一些。儀器的能力還是有限的,還有許許多多不同波度的光波,我們儀器都測不出來,我們的儀器不夠精密。毗盧遮那光明遍照,沒有不入的,真的是像前面所說的,微塵、毛孔它都遍入。微塵裡面有剎土,毛孔裡面有眾生,重重無盡。我們凡夫哪裡有這個智慧?可是你要曉得,凡夫沒有這個智慧是迷失了,本來有,現在沒有了。我們想到這個地方,有沒有生慚愧心?為什麼我們把這個能力失掉了?這個能力在佛法裡面講是我們的本能,自性本具的德能。

  所以經讀到這個地方,想想自己,慚愧到極處!慚愧是善心所,慚愧心生能夠激發你的道心,能夠激發你勇猛精進。你為什麼還生不起道心?為什麼還不能夠努力精進?慚愧心都沒有了。慚愧心沒有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不知恥,覺得這個事情無所謂,你說怎麼得了?如果你真的把這個事情看成無所謂,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你後悔莫及了。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苦口婆心!不要以為我們人身失掉了,來生還能得人身,一萬個人死了以後,來生再得人身的,充其量只有一兩個而已。要是相信佛的話,那個比例太少了。佛在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的三種比喻,一個是須彌穿針,在須彌山頂上放下一條線來,須彌山下放一根繡花針,這個線從山頂上放下來,剛剛好就穿到那個針孔,你們想想看這個機率有多大?不要說須彌山,我們現在從第十層、二十層的高樓,這不算高了,從那上面放一條線,下面放一根繡花針,你看看線放下來,一萬條線放下來,看看有沒有一條穿進去的?佛用這個比喻來告訴我們,人失掉人身再得人身就這樣的困難,我們哪裡會知道?

  所以都是自己疏忽,沒有認真去反省檢點,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都以為自己還不錯了,就是反省也找不到自己的過失。為什麼?沒有標準。所以佛祖慈悲,佛講的戒律是標準,我們最低的標準是「沙彌律儀」,你去對一對,你幾條做到了?印祖給我們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是標準。佛給一般大眾的,不一定是學佛的人,給他的標準是《十善業道》,這一般大眾,我們做到幾條?自己細心去反省、去體察,你就曉得將來我們自己會落在哪一道。不用別人說,也無需向別人請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不能往生?你去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講到的你相不相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四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

  【出生一切諸三昧法,普能包納十方法界。】

  這兩句是「出納一對」,出是講「出生三昧門」,這個意思是說「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從此生,此為諸定本故。後攝受法界門,終歸此故,法界體性故」。這兩句經文跟前面合起來,這四句說明這個大定無所不入,它的境界深廣無際,總的解釋是毗盧遮那光明遍照之意。三昧是正受,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各個修證的方法不相同,所以就成了無量三昧。『一切諸三昧法』,就是無量無邊修學三昧的方法。那要問,我們凈土法門修不修?當然修,不修怎麼能成就?凈土用什麼方法修?方法也是很多,我們採取的是持名念佛的方法,《十六觀經》裡面第十六觀。十六觀是完全講修念佛法門的,最後這一個方法就是持名念佛,執持名號。

  《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特別提示這一個修學方法;修學的目標,《阿彌陀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要達到這個目標。「一心不亂」是三昧,凈宗稱之為「念佛三昧」,「心不顛倒」是智慧,還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有一切佛法,世尊所傳,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沒有一個方法不是修定的,這一點同修們特別要記住。如果不是修定,那就不是佛法,那就離開戒定慧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跟諸位說,是修戒定慧三學的方法,門徑無量無邊,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方法不一樣,方向一樣,目標一樣。世尊為什麼要說這麼多法門?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為了契一切眾生的根性,佛宣說無量無邊的方法,以戒定慧三學統攝,無量無邊的方法、門徑統統歸戒定慧三學。

  我們學的宗派不一樣,學的法門不一樣,彼此決定不可以毀謗,毀謗那就是毀謗三寶。而且對於所有的法門不能不信,為什麼?是佛宣說的,我們要不信,那就對佛不信了。一定要信仰,仰信!可以不解,法門太多了,我只要解一門就行,何必多走路?很多條路都能達到目的地,我只要認識一條就行,我不必認識很多。為什麼?條條路都達到目的地,可能有些路近,有些路比較迂迴、比較遠,有人早到,有人遲到,但是你只要走一條路,肯定會到達。早遲沒大關係,並不是很重要,到達才是真正重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對於所有不同的宗派、不同的法門,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肯定是尊重的,決定沒有輕慢心,決定沒有毀謗的行為。

  你看看《華嚴》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所表演修行的法門都不一樣,他們彼此互相讚歎、互相恭敬,決定沒有懷疑的,決定沒有輕視的,決定沒有毀謗的,我們要學!普賢菩薩入的這個三昧,一切諸佛毗盧遮那法界藏身,出生一切諸三昧門,換句話說,這個三昧是總說,無量無邊的三昧門都從這個三昧而生。他把總綱領抓到,換句話說,什麼樣疑難雜症到他這裡都解決了。好象我們學佛,你把佛法的總綱領掌握住,那麼不管哪一個宗派、不管哪一個法門,你縱然沒有學,總的綱領原則掌握到了,沒有不能解決的。

  在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壇經》是他老人家的語錄,前一篇是他老人家的傳記。他實實在在講,沒有學過什麼,雖然在黃梅八個月,八個月是做勞動服務,沒有到禪堂參過禪,沒有到講堂聽過教,每天只是在槽房裡面舂米破柴,這樣度了八個月。只跟五祖見過幾次面,說話不多。為什麼五祖忍和尚把衣缽傳給他?忍和尚的學生不少,神秀禪師是他學生裡面的上首,上首好象我們現在講的班長。這裡我們要想為什麼,為什麼大眾在忍和尚會下那麼多年都不覺悟?這是盛唐的時代,這差不多將近一千五百年之後,到了今天。今天我們法會當中,許許多多同學不能開悟、不能悟入,你想想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其來有自。那個時候跟這樣好的祖師都沒有法子開悟,何況在今天這個時代你們跟我?我比不上忍和尚,你們當然也比不上惠能大師。可是這裡頭我們要問一問這為什麼,原因在哪裡?能這樣想,好!如果把這個原因找到,找出來了,我們也有個入處。

  忍和尚明心見性,年歲大了,總想找一個傳法的人。遇到惠能,聽他的言語,觀察他的態度、行持,這個人的根性大利,志氣非凡。當他來見忍和尚的時候,忍和尚是五祖弘忍大師,問他:「你到這個地方來,想學什麼?」他一開口:「想來作佛!」不為別的,你看看這種志氣!你們發心出家了,為什麼?不是為作佛的,當然你就做不了佛。忍和尚會下這些弟子,都沒有作佛這樣的志氣,所以他做不了佛,他開不了悟。能大師的志氣是要作佛,他不為別的。五祖叫他到槽房裡面去修苦行、修福報,你懂嗎?沒有福怎麼能度眾生?槽房是用勞力服務大眾。有許多同學曾經到曹溪去訪問過,也有到黃梅去訪問過,聽說黃梅槽坊,當年六祖大師舂米,六祖的個子小,他那個碓重量不夠,他腿上綁一塊石頭增加重量,那塊石頭現在還在。用苦力來服務大眾,八個月!他工作非常勤勞、非常認真,做一般人不願意做的苦力,你就曉得忍和尚為什麼分配他這個工作。

  實在講他們兩個人都在唱戲、表演,給我們後人看的,做模範。你不是要作佛嗎?慧有了,能大師確實有智慧,智慧不凡,沒有福報。作佛,佛是「二足尊」,足是圓滿的意思,慧圓滿了,福還要圓滿,所以叫他修福,為道場大眾服務。再修布施供養,供養整個道場大眾,他的福是從這裡修來的。這個還不夠,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之後,叫他離開黃梅去隱居,怕人害他。誰害他?有人不服,要奪取他的衣缽,這個我們在《壇經》上都看到了,那是不服,這就說明他的福報不夠。藏身在獵人隊裡面十五年,給獵人燒飯,現在人講是當伙夫。獵人打的這些獵物,拿回來的時候讓他來宰殺,供養他們。他看到獵物,如果傷勢不太嚴重,還能活得下去,他都放生;傷勢太重、死了,那沒法子,煮給這些獵人吃。自己吃菜,菜跟那個鍋一鍋煮,吃肉邊菜。十五年伺候這些獵人,聽獵人的指揮。你們要想想,那是得了道的聖人,不是普通人,明心見性是法身菩薩,最低限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給獵人當伙夫,獵人則天天殺生。給他們當伙夫,每天服侍他們、伺候他們,時間不短,十五年!

  如果你們今天要是開悟了,你肯干這個事情嗎?那你想想六祖大師作斯示現用意何在?你能不能體會到?學佛、開悟、證果,成佛之後幹什麼?成佛之後絕對不是把你供在大雄寶殿里,天天給人膜拜,不是!為眾生服務。在這裡面為我們示現的是消業障、修忍辱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修持戒波羅蜜。他也沒有受過戒,他持的是心地戒法,心地真正慈悲。這些野獸跟這些獵人前世有因果的關係,佛經裡面所說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互相吞啖;因果裡面常常講,「吃他半斤,還他八兩」,在這裡面叫我們仔細去觀察因果報應。菩薩在這裡面要度這些眾生,一般的廚師把獵物拿回來之後,宰殺來煮,跟惠能大師去宰殺煮不一樣。惠能大師在那裡宰殺煮是超度它,怎麼會一樣?傷勢很輕、能活的,當然給它授三皈依,放它走了;活不成的,一定給它說法。

  能大師肯定有這個能力跟禽獸溝通、跟鬼神溝通,他不是普通人!而且還要度這些獵人,什麼時候度獵人?等到十五年之後,他成為大法師,到以後那個獵人想想,「哎呀!這樣的一個聖人,你看看千萬人來崇拜他,當年跟我當伙夫。」慚愧心生起來了,知道從前所作所為錯了,這普度了。你在造作罪業、在迷惑顛倒的時候,這個時候時節因緣沒有成熟,菩薩看著你去造業、看著你受報;到時節因緣成熟,你覺悟了,你想回頭,他就來幫助你。學佛之人,從初發心到無上道,一定要曉得自度就是度他,度他就是自度。這個「度」,用現在話來說,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全心全力,沒有任何條件,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心永遠是清凈的,那就是住在三昧,正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起自私自利的念頭,決定不起控制、佔有一切眾生的念頭,不起,這就住三昧。不起貪瞋痴慢的念頭,不起名聞利養的念頭,只有一個念,這個念是正念,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轉凡成聖,除此之外沒有一個雜念。

  「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從此生」,自相,個人證得的;共相是講一個僧團、一個團體。清涼大師在註解說得很清楚,他老人家講自相,「觀色等六塵入正定,名為自相。」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決定不被外境所迷惑,絕對不被外境所誘惑,真正做到世尊在《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做三昧的自相。「若觀無常空等入定,則名共相。」為什麼?「諸法無常,萬法皆空」,這是不管學哪一個法門,大概都不會離開的。從這一方面入定的,這個入定諸位要記住,就是契入三昧的境界,實在講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大師把這兩句話說得更淺、更白一點,「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我們常常講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實在講把自相、共相都包括在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這個時候你的受叫正受。

  總得要記住,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的正受沒有了,三昧沒有了,落在六道凡夫裡面的五種受:苦樂憂喜舍。只要是才有分別執著、才有起心動念,就落到苦樂憂喜捨去了。苦樂憂喜舍不是正受,自性裡頭沒有。自性裡面是正受,這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總方法,其他的不管你講什麼方法、講哪個法門,都是修這個法門的方便,「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以會修的人,他掌握方法。惠能大師沒有修過什麼法門,他的厲害在哪裡?他掌握原則。他一部《金剛經》沒有聽完,五祖跟他講,在我們想像當中,他三更,三更我們現在講十二點鐘,這道場大眾都睡覺了。他到忍和尚的房間,敲門進去之後,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這是傳法。《金剛經》講到三分之一,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悟了下面不要講了,一悟一切悟。不但《金剛經》不必講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不要講了,為什麼?他全都明白了。

  當然他不是普通人,我們佛家講的是再來人,這一生雖然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世法、佛法都沒有學過,過去生中底子太厚了。在這一生當中不管世法、佛法,只要一接觸他就通達明了,你有什麼疑難問題向他請教,他就給你解釋、他就給你回答,你聽了就很滿意。這能力從哪裡來的?這個能力跟諸位說,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來的。你們仔細去讀《六祖壇經》,你看看六祖是不是具足這十個字?再仔細觀察他的生活行為,你看他是不是徹底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他念佛,他不是念阿彌陀佛,覺正凈是佛!真誠清凈平等慈悲是佛!他念念沒有離開,「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這個原則他掌握住了,所以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明了,成為一代了不起的大宗師。佛門的大德,世間的帝王大臣、學者名流都向他老人家請教,他的道德學問從哪裡來的?三昧當中出生、流出來的。清涼在此地說,無論是自相、共相,「皆不離如來藏性,性即真如。故起信論云:真如三昧,是諸三昧根本。」這是解釋「出生一切諸三昧法」。

  『普能包納十方法界』,這是「攝受法界門」。「終歸此者,約事法界。法界體性,約理法界」。「包納十方法界」,是從事上講的;法界體性,是從理上講的,文字雖然不多,很清楚、很明白。我們總得要知道,佛在經論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的心想要純凈、要純善,實實在在要遵循世尊的教誨,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不容毫分不凈夾雜,這個修行你真的把根抓到、掌握到了。不要說是對於佛法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代時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是接觸到了,自然有高度智慧的妥善處理,你不會有障礙了。

  前面讀過的三身、三土、三智,都是這個三昧為體性。三身是法、報、應三身,在《華嚴經》裡面講,毗盧遮那是法身,毗盧遮那的意思是遍一切處。盧舍那是報身,盧舍那是梵語,它的意思是凈滿,你們想想看,純凈!那個凈圓滿了,不雜毫分不凈。應化身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翻成「能仁寂默」,我們聯想它的意思,從前面貫下來,報身是凈滿,應化身是不是善滿?仁慈是善,清凈寂滅是善,善滿。古人雖然沒有這個說法,我講這個意思你們想想對不對?純凈是報身,純善是應身,體是法身,三身。從這個三昧出生的,以三昧為體。

  三土是法性土,法性是從理上講的,是法身所依的,叫法性土。第二種是受用土,受用土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自己受用的,純凈土。心凈則土凈,心善則土善,他的心純凈純善,所以無論在哪個地方,不管他在哪個地方居住,他就是在地獄裡度眾生,他的心還是純凈純善,他自己的自受用土依舊是純凈土。變化土,那是跟眾生,那是現的相有凈有穢,我們講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雖然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佛住純凈純善之土。

  三智有很多種講法,《唯識》、《華嚴》、《寶藏論》跟舊本,舊本就是《六十華嚴》,名相上都有不同。如果就《八十華嚴》本經來說,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是說這三種。一切智,對於一切事理沒有不通達明了的;自然智,覺法自性;無礙智,性相圓融,統統是從普賢三昧生的,你們就想想普賢三昧重不重要了。

  我們讀到第三小段這兩句經文,「普能包納十方法界」,真叫我們感慨萬千,為什麼學佛的人心量這樣狹小,不能夠容人?心量小對我們造成極其嚴重的傷害,自己曉不曉得?我們希求菩提大道,而實際上菩提道連邊都沒有沾到。如果你要問這是什麼原因?這句經文就可以給你解答了,你沒有包容、接納十方一切大眾的心量!我在今天早晨寫了幾個字,儒跟佛的聖人教誨,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能夠包容接納,換句話說,就是教我們要恢復心量。我們心量本來是很大的,現在為什麼變得這麼小?所以變成這麼小,就是把這個軀殼當作是我,這一生一世全心全力為這個軀殼服務,叫自私自利。心量就變小了,小得很可憐,除自己之外,任何人都不能夠容納。這樣的心量,果報在哪裡?阿鼻地獄。儒佛聖教是幫助我們養成量大福大,無所不容,就是此地講的「普能包納十方法界」,佛法裡面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有的胸懷。怎麼搞到今天這個地步?

  我的心量也不大,也是自私自利,我跟你們講過,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喜歡讀書,我非常愛惜書籍,我的書籍要是借給別人看了,還給我我也不要,送給他。為什麼?他把我的書弄髒了。很多人喜歡看書,在書上亂寫字,看到哪個地方把書折一個角、折個印子,我看到就很難過,所以我的好書不會借給別人看的。你說小氣,小氣到這個程度,一點福報都沒有!這個毛病是怎麼改過來的?章嘉大師幫我改過來的,章嘉大師教我布施供養,逐漸逐漸把心量拓開了。這五十年來,心量的拓開一年比一年殊勝,證明了量大福大。以前為什麼一點福報都沒有?真的一點心量都沒有,不能容人。我年輕的時候,那個形象很像《了凡四訓》的袁了凡先生,但是了凡先生福報還是比我大,我的福報還沒有他那麼大。這一生修的,老師教導的,我念念不忘老師教育之恩。要不是老師教導,我的壽命早就完了,哪裡能夠活到今天?

  壽命也是屬於福報,全是這一生當中修得的。你要問怎麼修的?沒有別的,依教奉行。老師教導我,我是真干,我不能不幹,我沒有依靠。孤身一個人從中國大陸到台灣,舉目無親,無依無靠。還算是真正非常幸運,遇到三位好老師,老師對我完全是義務的教學。當時我非常窮困,對老師一分錢的供養都沒有,老師是特別用心指導我,這什麼原因?我跟諸位說了,我好學,我尊師。尊師從什麼地方表現?從依教奉行。老師教我的我真做,我能懂,我能行。如果我們對老師表面恭敬,陽奉陰違,老師怎麼會教導你?讓你隨堂聽聽課就算不錯了,不可能特別撥出時間來指導你,這不可能的事情!我跟方東美先生,特別撥出時間單獨跟我一個人上課,我感恩。章嘉大師也是特別撥出時間,每一個星期兩個小時,三年。所以你要問為什麼?真肯學,老師教的總是盡一切的力量要做到;你不肯學就沒有法子,再好的老師幫不上忙。首先我們這個心量要拓開,老師有慧眼,一看就知道沒有福報,這個學生是可以教,很好學;很可憐,一點福報都沒有,所以頭一天就教我學布施、學供養,修福。要拓開心量,要能夠包納別人。

  我這個後面寫的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親民就是至善的情操。「是故為人應當舍一己之成見」,舍就是放下,放下自己的分別執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如是方能顯明德,成親民之大用」,你要是不能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全做不到。儒跟佛的教誨,聽聽而已,你不可能做到的;換句話說,聖賢教誨的真實功德利益你得不到。所以我讀這個經文,無限的感慨!一定要認真反省檢討,改過自新、回頭是岸,好處是自己不是別人。心量太小了不能容人,最後吃虧是自己。你要曉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你不能容人,人就不會容你;我能包容人,人家能包容我;我以善意待人,人家以善意回報我;一個能夠包容人的人,處處得人幫助。看相算命常講,你命中有貴人,什麼是貴人?幫助你的人多。幫助你的人多的那個因,就是你寬懷大量,歡喜幫助別人、歡喜成就別人,人家也歡喜幫助你、也歡喜成就你,就這麼個道理。

  【三世諸佛智光明海,皆從此生。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

  這兩句是「境智一對」。下面還有兩句,這四句是講「無德不生」,解釋前面大定名稱裡面的「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是什麼意思,我們在這裡看到了。第一句「能成佛智門」,後面一句「示現諸境門」,這是講安立。清涼大師注得好,「謂不體此理,非佛智故」,『三世諸佛』,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菩薩修行成佛一個也沒有漏掉。『諸佛智光明海』都從普賢三昧生的,所以他才講「不體此理,非佛智故」,體是體會、是體悟,清涼講「體達」,你能夠體會、你能夠通達。大師說得很好,「若能證入藏身之性,即名佛智」,這是「正用起信始覺同本,名究竟覺」。大師這個說法在舉《起信論》作證,《起信論》裡面講始覺同本覺,或者始覺和本覺,始本不二。始覺就是本覺,這就叫做究竟覺,這就叫佛智,入佛智海,這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我們有沒有始覺?沒有。不要說和了,學佛學到今天從來沒有覺悟過,我們苦,真的是苦!為什麼不覺?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用佛教術語講,業障太重。業障太重變成老生常談,大家聽了怎麼樣?麻木不仁,不起作用。所以我們不能不換句話說,我們的私心太重,起心動念無不是自私自利,沒有想到利益別人,沒有想到利益社會、利益世間許許多多苦難的眾生。講苦難眾生,實在講太多太多了。這個世間大富大貴的人,佛眼睛裡面看他是苦難眾生,為什麼?他現在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多的財富,他過得很自在、很快樂、很享受,怎麼說他有苦有難?苦難是他沒有覺悟,他的福報享完之後,他來生的福報就不如今生了。今生的富貴福報是過去多生多劫修的,不是一生;這一生因緣成熟,報得了,他得到這個果報。得到這個果報之後,他享福,雖然修福,修福不如過去,這個話怎麼講?

  諸位我想《了凡四訓》都曾經讀過,了凡先生曾經舉了一個故事。他說鄉村裡頭一個很貧窮的女孩子,到寺廟裡面來燒香拜佛,身上僅有兩文錢,把這兩文錢供養道場,心誠!寺廟裡頭的方丈和尚看到了,親自給她迴向、給她祝福。過了若干年之後,她的福報現前,做了皇帝的貴妃。從這裡經過,看到從前燒香的寺廟,帶了黃金千兩來拜佛、來供養。老和尚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她非常訝異,問老和尚:「從前我小時候,很貧窮的時候,供養兩文錢,你老人家很慈悲,替我迴向祝福;今天我帶這麼多金錢來供養,你老人家怎麼叫你的徒弟來給我迴向?」老和尚講:「以前那個時候你心地真誠,功德大,我不給你迴向對不起你。今天你富貴了,雖然供養千金,你已經有高慢的習氣,地位太高了,你的心不像從前那麼純、不像從前那麼真,我叫徒弟給你迴向就可以了。」

  你們想想這公案裡頭的意思。今天大富大貴的人,過去生中修福,就像這一個女孩子早年貧窮時候一樣,過去生生世世心地真、心地純、心地善,累積的功德。這一生髮了,就好象做了皇后,雖然也修福,不是那麼純的心,也不是那麼善的心,也不是那麼真的心;錢太多了,不做一點好事好象過意不去,因此布施的錢再多,得的福少。那個心真、心純,布施的錢少,得福大了。你從這個事實道理上去想,你就明了佛在經上常講量大福大,這個量是心量,不是數量。心真、心純,布施數量雖然少,得大福;心要不真、不純,數量再大,得福不大,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這也就是佛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今天的心想很糟糕,我們起心動念想什麼?幾個念頭為苦難眾生著想?幫助苦難眾生最重要的,不是說他缺衣我們送衣服給他,他缺吃的我們送食物給他,小事一樁,那不是大福。真正的大福是什麼?幫他覺悟。

  聖人的教育能夠永垂不朽,千年萬世都受到人的尊敬,是什麼原因?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救濟眾生,我們講慈悲濟世,慈濟眾生這才是真的,是究竟的、是圓滿的。你是救他的法身慧命,不是救他的身命;法身慧命得救,身命自然就得救。救他的身命,不知道救他的法身慧命,這個身命也不久長。這個道理世出世間聖賢明了,凡人不懂,所以凡人怎麼修福,說實在話,修不過聖賢人。孔老夫子當年在世,生活環境並不富裕,他教學非常認真,對學生實在講一無所求。學生家境環境好的、富裕的,送他一點禮物,所謂束修,老師收;家境很貧寒的,沒有能力供養老師的,老師不但教他,有的時候還要救濟他的生活,幫他一點。富家子弟送的財物多,老師還分一點給清寒的學生,他修的這個福大。我們佛經裡面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都具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亦復如是,大聖大賢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教我們怎樣去學習,這是真實智慧。

  一切諸佛究竟圓滿的智慧,是從這個三昧生的。我們讀了就要明白,智慧是從定生的,定就是清凈心。心不清凈就生煩惱不生智慧,心清凈生智慧不生煩惱。世出世間一切法擺在面前,你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你就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你就認識哪個是真正的福田,我們在福田裡頭種福,這個應當要曉得。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智慧,不知道福田,世間人想做好事的人非常多,他所種的不是福田,所以他得不到福報,他種錯了地方。像我們種植五穀雜糧一樣,他沒有種在肥沃的泥土裡,他種在沙子里、種在石頭上,不但什麼都得不到,連老本也失掉,這種情形古今中外我們看到很多很多。什麼是真實福田?在從前大家都曉得佛門是福田,所以布施給三寶、供養三寶,真的得大福。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三寶真的是寶。現在的三寶是變了質的寶。那個時候的三寶好比是黃金,現在三寶是黃銅,變質了。

  從前的道場真有修行證果開悟的人,現在沒有了。從前道場真修道、真用功、真如法,現在道場沒有修行人、沒有用功的人、沒有開悟的人,證果更不必談了。仔細去觀察,儘是享福之人,在道場裡頭作威作福,自以為是,道風、學風沒有了,這哪裡叫道場?不過道場也能講得過去,為什麼?他有三惡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是不是這個道場?真正福田要智慧去鑒別。得福大小,了凡先生說得很中肯,一定要看它的影響。做一樁善事,它的影響面很廣、時間很久,這個福大;如果影響的層面很窄小,時間很短,這個福就很小。造作惡業亦復如是,你所造的惡,影響的面很大,影響的時間很長,那個罪過就不得了;如果造的惡影響的面不大,影響的時間很短,你這個罪就小,事跟理我們都要通達、都要明了。學佛要學智慧,真想學智慧,不能沒有清凈心,不能沒有三昧,普賢三昧我們是望塵莫及,至少我們要修念佛三昧,這我們本宗的。念佛三昧的體還是普賢三昧,普賢跟我們凈宗關係太深了,我們凈土五經一論,五經里有《普賢行願品》,你看這是什麼關係?夏蓮居說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凈宗初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從念佛三昧下手,功夫深了就入普賢三昧。所以這個三昧的體、相、德用我們要懂,盡心儘力去學習。

  『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這就是「示現諸境門」。清涼大師說:「然安立言,總有三種,一者世界,安立依報。二者聖教,安立妙義。三者觀智,安立諦相。皆法界藏,顯示現前。」法界藏就是法界藏身。第一個是世界,安立依正莊嚴,安立依報,從三昧安立的。「安立」怎麼講法?有許多人疑惑,這個世界我們凡夫觀察天體的運行,日月、九大行星在空中運行都有軌道、都有秩序,一點都不亂;再往深處去觀察,太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系、許許多多的銀河,距離我們是以百萬光年來計算的,為什麼它們這樣有秩序,一點都不亂?「這一定有個人在安排」,於是就想到上帝,大概總是上帝安排的。我們在這裡懂得了,誰安排的?普賢三昧所出生的。普賢三昧是真正的正受,是真正的性德流露,它怎麼會亂?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要讀《華嚴》,要親證宇宙人生真相,你要入普賢三昧,這部經不可思議!「聖教,安立妙義」,這個聖教直接來講就是指《大方廣佛華嚴經》,宇宙全體、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微妙之義理都在聖教裡頭,這是佛說的。「觀智」,那是我們做學生的人,「安立諦相」,諦是理,相是事。我們有觀照的智慧,你才明了聖教里的妙義,你才能夠悟入法界的事理。你要沒有觀智,你不能夠入,觀智重要!聖教是老師,觀智是學生這一邊的。

  大師在《鈔》裡面告訴我們,他說這是解釋經裡面「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上攝受法界,即言終歸此故。此能現者,文影略耳。皆自此生者,皆歸此故。故知萬物依地而生,終歸於地。」最後這是用地來比喻普賢三昧,記住前面我們所說的,這經上講的,普賢三昧能出生、能出現「三身、三土、三智」等等。就好比大地上面這一切的生物,是依大地而生,最後還回歸大地;這個比喻就說明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切諸佛、毗盧遮那法界藏身所生所現,最後還歸法界藏身。就如同大地上所有一切生物,最後還是要終歸大地,一個意思!說明世界的安立,「十方所有諸安立海」,在毗盧遮那法界藏身統統能夠示現。所示現的別忘了,前面說過的,影像!這是教導我們,你可以欣賞、你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不但執著是錯,分別也錯了;分別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四七卷)

  諸位同學,接下去我們看經文:

  【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

  這兩句是「內外含容」,解釋大定名稱當中的「藏」字,如來藏身,解釋這個藏字。這也就是「依正含容門」,內外含容一對,說明「內含因果智力,外令塵容法界,由塵全依法界藏現,同真性故。」我們來看這一段經文裡面的大意。『含藏一切佛力解脫諸菩薩智』,這是內含,佛是果,菩薩是因,清涼大師講「內含因果智」,外面能令「塵容法界」,這是理事無礙的境界。為什麼微塵能夠容法界?清涼大師在這裡說得很好,「由塵全依法界藏現,同真性故」,性沒有大小,性沒有內外。這兩句共成一門,這一門就是一對,這一門叫「依正含容門」,這一對就是「內外含容對」。這些真實教誨,我們讀了之後,不能夠麻木不仁,難道一點點感動都沒有嗎?經文真的是字字句句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是自己不是別人,宇宙是自己的依報,人生是自己的正報,《華嚴經》沒有講到自己之外。這個意思一定要能體會,體會得才得到真實的受用,恢復自己本性的德能,正知正見、正念正行,我們在一生當中不至於犯過錯。

  這一句跟我們講的智慧是什麼智慧?解脫之智,佛果地上的解脫、菩薩的解脫,沒有智慧你就不能解脫。解是對煩惱講的,煩惱,《華嚴經》裡面講的好懂,妄想分別執著,好懂。妄想就是一般大乘經教裡面講的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講見思、講塵沙、講無明不太好懂,講妄想分別執著好懂。定,諸位要記住,能伏煩惱,智能斷煩惱,所以你有定,定不開智慧,那只是伏而不是斷,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因定開慧,你的智慧開了,煩惱就斷了。其實告訴你,煩惱並沒有斷,煩惱轉變了,智慧一開就轉煩惱為菩提,煩惱變質變成菩提智慧。煩惱沒有了,所以叫斷;轉變成菩提,所以叫生。六祖惠能不是講嗎?「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是他對五祖說的。他為什麼能夠?我們在經教裡面得到這個訊息,知道這個道理,他的定起了作用,定生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他智慧開了。智慧開了,這三種煩惱他都轉過來了,轉見思為正覺,轉無明為正等正覺,他轉過來了。所以叫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盤,沒有生死,只有涅盤。

  涅盤是什麼意思?涅盤是不生不滅。生死是生滅,轉生滅為不生不滅,你說這個多自在!什麼是定?說個老老實實的話,淺而易懂的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定了。你為什麼不定?你心裡頭有牽腸掛肚的事情放不下,心裡頭有事,你哪裡來的定?沒有定。我們要想得定,這個定是什麼?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定不是叫你天天盤腿面壁,不是那個意思,盤腿面壁是沒事情干,跟一切眾生沒有緣。佛家不常講嗎?「佛不度無緣之人」,跟眾生沒有緣,那怎麼辦?可以盤腿面壁。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他這個法跟人沒有緣分,所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遇到慧可,找到一個傳法人,找到一個知音。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如果有緣,有緣就得要接引眾生,雖接引眾生還在定中,跟面壁沒有兩樣,你能體會到這個境界嗎?他的身為大家服務、為眾生工作,忙得不亦樂乎,他的心如如不動,他的心一絲毫掛礙都沒有,跟達摩祖師面壁沒有兩樣。只是身的造作那個形狀不一樣,心沒有兩樣,確確實實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真功夫!

  所以有緣,儒家常講兼善天下,兼善天下是什麼意思?為天下眾生服務,盡心儘力。沒有緣的時候獨善其身,為什麼?你想替人服務人家不要、拒絕,那就是達摩面壁,獨善其身。面壁也是示相,也是做出給大家看。他做什麼樣子?做放得下,做出身心世界一塵不染,他做出這個樣子給人看。誰能看得懂?慧可看出來了,接他的法;一般人沒有這個智慧,看不出。所以無論是動、是靜,無論是自行、是化他,沒有一樣不是示現正等正覺的形象。這種形象,世間人愚痴看不出來,諸位要曉得,還有九法界眾生,眾生愚迷,九法界裡頭依舊是有聰明人,不定在哪個法界。你要問,那個聰明從哪裡來的?那是無量劫積集的善根福德因緣,他們看到。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種種示現,對象全是九法界眾生;我們一般凡夫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要問與九法界眾生有沒有關係?給諸位說有,你不要說是你起心動念沒人知道,中國諺語裡頭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是什麼?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他們有許許多多靈性比我們高,能力比我們強,千萬不要瞧不起祂。

  動物有靈性,植物有靈性,山川大地有靈性,天地鬼神那就更不必說了,一切依正莊嚴這裡面跟我們人類是相似的、差不多的,有覺有迷。像我們人當中,有一些人有很高的覺性,有一些人非常愚痴。動物裡頭有,動物裡頭有一些靈性高的,甚至於高過我們人類,不是沒有。植物裡頭也有高靈性的,我們蓋房子,砍了一棵樹,有樹神,樹神來跟我們溝通。我們在這個地方做地基之前先去灑凈,這就是鬼神跟我們溝通。灑凈這個儀式他們從來沒見過,非常陌生,他們喜歡什麼?喜歡祈禱。那以後我們要是興建工程,我們兩種都做,先祈禱後灑凈。砍這個樹的時候,把樹移走,樹神要求,三天前我們給這棵樹祭祀,祂說三天時間太匆促了,希望能夠提升到一個星期,好!我們知道澳洲這個地方的人,他們的習俗、他們的動作都很緩慢,這個地方地大人稀,人有福報,沒有競爭的心,知足常樂。所以你看他們所有動作都很緩慢,要樹神搬家要七天前通知他,他說三天前他們感到太匆促了,合情合理。

  我們住在這個地方,一定要受到當地人的歡喜,要受到當地鬼神的擁護,我們身心才安穩。你們住在這個地方的人身心不安,一天到晚疑神疑鬼,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我們這麼多年來,對於九法界眾生的體驗相當深刻。我的工作沒有別的,就是在攝影棚裡面講經,尤其是我們選擇的《華嚴》、《法華》、《楞嚴》,凈宗的五經一論,得到九法界眾生的歡喜,也得到這些神靈的擁護。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努力,不辜負諸佛菩薩,不辜負祖師大德,不辜負一切神靈。我們同學一定要很認真、很努力的學習,我們一定要放棄一切分別執著,對佛法要有信心。我在此地建立這個道場,教導大家修學,你對我也要有信心;沒有信心,你在這個地方居住,你就有過失。什麼過失?你的時間浪費了,你的精力浪費了。到哪裡去求道?古來祖師常常指導學人,你要想你自己的學業、道業有成就,在現前這個世間,你對哪一個道場、哪一個老師具足信心,你到他那裡去,你就有成就。為什麼?信心第一,「信為道元功德母」。你對這個道場沒有信心,對這個老師沒有信心,你跟他幹什麼?道場再好、老師再高明,即使是佛菩薩再來,你對他不相信,你在他會下你的時間空過了,你一無所成!

  印光大師告訴學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誠敬就是對法門、對老師。誠敬從哪裡生的?從信心生的。我對他沒有仰信,怎麼可能生起誠敬心?仰是仰慕,信是誠信,我們也常講信仰,我信你我才仰慕你。信仰從什麼地方觀察?從你修學的心態。這個心態裡頭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依教奉行。清涼跟我們講解《華嚴》,提出四個大綱:「信、解、行、證」,這是我們親近老師求學的四個根本的原則。我學《華嚴》,我對這《華嚴》信,不懷疑,我對老師相信,不懷疑。信有了之後,一定求解,求解這叫正信;如果信了不求解,跟諸位說,這個信叫迷信。迷什麼?迷裡頭的意思,我沒有解,我不能行。所以能解,這個信有理論的依據,我不是盲從,這個信稱為正信。雖有正信,你的習氣煩惱很重,佛法你聽懂、能理解,你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敵不過自己的習氣,日常生活當中還是煩惱當家。隨順煩惱,不隨順聖教,所以雖然是正信,你不是真信。

  什麼是真的相信?做到了,這裡有行。所以信解行證頭一個信,我還沒有解,我想求解,這個信從前李老師跟我們講,強信,勉強的相信。如果勉強相信,你根本就不想求解,成天來混日子的,那是屬於迷信。很希望求解,還沒有能夠開解,這個信是強信,強信跟迷信的差別在此地。解了以後馬上就要做,這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跟我講,佛法你懂一句你做一句,你懂兩句你就做兩句,這樣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方東美先生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落實,哪來的最高享受?你得落實。如果不能落實,換句話說,解也是空解,它不起作用。解起作用就是落實、做到,做到之後,你才證明了,從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裡面,證實你所理解、證實你所仰信,信解行合而為一,「一而三、三而一」,這叫做證,在這裡面把自己的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這個道理要懂。

  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十住菩薩修十波羅蜜,初住修布施波羅蜜;十行菩薩也是修這個法門,初行位的菩薩也修布施波羅蜜;十迴向菩薩還是修這個法門,這十門功課,第一位初迴向菩薩也是修布施波羅蜜;到十地菩薩還是修這個法門,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你們想想這個味道,課程沒有改變,但是裡面內容、境界淺深不一樣。初住菩薩修的布施境界小,初行菩薩學的境界比他擴充;到初迴向的時候,那境界就更大;到初地菩薩,那個布施就盡虛空遍法界。這就是說明佛法從開始到圓滿,科目相同,我們明白了,永遠不斷在提升。諸位千萬不要學呆了,這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往上提升,不是的,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念念提升、天天提升,不是一年提升一次、十年提升一次,那你就搞錯了。天天提升,念念提升。要知道這十門,文殊菩薩所代表的十波羅蜜,一就是一切,不是說初住菩薩只修布施波羅蜜,其他都不修了,那你就錯了。

  這十個科目以一個為主,以九個來輔助,所以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布施裡頭沒有持戒,布施不圓滿,有欠缺;布施裡頭沒有忍辱,這布施有欠缺,布施不圓滿,少一個都不圓滿。持戒是守法。我們這個道場,每一個星期六我們都舉辦一次溫馨晚會,照顧這個地區低收入的居民,這是布施。要不要持戒?要,持戒就是要辦得很如法。來參加我們晚宴的當地的居民告訴我們,我們的晚宴做得太豐盛了,像過年一樣,他們不希望每一個星期過一次年。偶爾這樣辦一次可以,常常這樣辦,他們就提出意見了。我們一定要懂得當地的風俗習慣、當地的人情,所以應該怎麼辦?家常便飯,他們歡迎。把他們看作自己家人一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客人,把他們當作自己家裡人,這才有溫馨,這都是屬於持戒這一部分。所以我們用家常便飯來接待他們,要跟他們親切交談,這是布施溫馨。

  每一個星期六,家常便飯裡頭可以加一個菜,這個可以,這個菜特別供養。這個菜是誰加的?一定是有一個施主,我們同修很多,哪一個願意當這一個星期六的施主,只要你送一個菜來,不要多,我們一次晚會只接受一個施主供養。你要想供養,你輪到下一次,你向廚房說明,這一個星期六我來供養一個菜,這樣好!有一個菜他們能接受,如果說好的菜太豐富、太多了,他們嚇得以後都不敢來了。所以決定遵守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尊重他們的意見,尊重他們生活的方式,這是持戒波羅蜜。我們很有耐心把這樁事情做好,到我們完全上軌道了。我現在等美國那邊有幾位做素菜做得非常好的同學們,他們如果來了,我們廚房裡面工作人員增加,有這個能力了,我們的溫馨晚宴每天都有,便利附近低收入的居民,我們照顧他們的生活。

  這些居民都是年老退休之人,平常沒有人照顧,我們要為他們設想,要換個立場來設想。假如我是他,年老、無依無靠、孤苦伶仃,我希望有人來問候我,我希望有人來慰問我,我希望有人來照顧我,我今天就要照顧這些老人、慰問這些老人、幫助這些老人,這是佛教導我們的,孔老夫子教導我們的。我們是聖賢的弟子,做弟子的本分就是依教奉行,不是口裡頭說說,口裡說說有什麼用處?做出來!看看我們將來有沒有大福報,如果有更大的福報,我是很想建一個退休村,我會照顧得面面周到。我這個念頭將近三十年了,我沒有把這個念頭舍掉,還是常常想著。有福大家享,我看到別人快樂、看到別人享福,我很快樂、很受用。我們的樂是與民同樂,我們的憂是與一切苦難眾生同憂,不為自己。我自己在這個世間,跟諸位說,沒事了。

  現在這個身體還在,這個工具還可以起作用,全心全力幫助社會、幫助眾生,我對於世出世間法一無所求,智慧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佛有,菩薩有,我有,你也有,大家都平等的。為什麼佛菩薩智慧比我高?他的障礙捨得乾乾淨淨,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了。我的智慧比你們高一點,說明我放下的比你們多。你們為什麼沒有智慧?你們沒有放下。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世間人認為這是好的,覺悟的人知道這些事不好,好象是有那麼一點甜頭,它含著有劇毒,苦在後頭;那個後頭轉眼就到,快速得不得了!沒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迷在真的是包著糖衣的毒藥,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的享受,我把它比喻作包著糖衣的毒藥。這個毒藥是劇毒,你不認識它,以為它很好;你要認識它的時候,遠遠離開了,決定不敢碰。

  這是我們講的佛的究竟解脫智,菩薩是屬於修德,修德與性德相應,他境界就向上提升,普賢三昧之所含藏。普賢三昧是究竟圓滿的大定,其實在《楞嚴經》上名稱叫「首楞嚴大定」,在《華嚴經》上稱為「普賢三昧」。普賢三昧具足的名稱我們要曉得,具足名稱是「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一定要曉得這個意思。佛說法,在許多不同的講席、不同科目裡面,他老人家說出許多不同的名詞、不同的術語,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這是智慧的運用。為什麼?眾生分別執著的習氣不容易斷,佛用這個方法破一切眾生的分別執著,告訴你只要意思是一樣,名詞換幾個沒有關係,不要執著一個名詞。就是說離名字相、離言說相,你要解佛所講的真實義。

  我們看現在《無量壽經》的會集本,不是有很多人提出反對嗎?什麼原因?執著言說相、執著名字相,他不了解佛教最後垂訓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佛說這麼多的名相,就是教我們要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就對了,我們才是真正的佛陀弟子,真的在佛那裡學了智慧。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這一句:

  『能令一切國土微塵,普能容受無邊法界』。經文裡面含義實在是深廣無盡,無論是哪一句、是哪一段,我們在一生當中學習都受用不盡,一句確確實實通一切語。我看這個經文字字都通全經,就像前面講的融攝一樣,「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如果我們把身換成一個「字」,這個經文「字」,把《華嚴經》全經看作剎,那就是字遍經海,全經就在一個字當中。字所包含的全經,經又能入重重無盡的教海。這個境界深廣無際,重重無盡,這是宇宙人生真相,非智莫入。我們要想入這個境界,不能不求智。要求智一定要修定、一定要持戒,離開戒定不能生智慧。智慧不是說經讀多了、聽多了就開智慧,沒有這個話,聽多了、讀多了,連儒家都講記問之學,你記得多,全是聽來的,不是你悟的。智慧是從自性裡頭悟出來的,自性流露。我們今天自性為什麼不流露?我們自性有障礙,這個障礙要靠戒定來幫助它排除,所以戒跟定是排除障礙的方法。戒排除粗的惡業,定能夠排除微細的妄想。分別妄想細,執著分別粗,戒去粗障、粗重的障礙,定去微細障礙。微細障礙去了,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德能、相好統統現前,就這麼個道理。

  內含,佛菩薩真智我們說過了。再看外含,「能令一切國土微塵」,一切是指一切如來的教化區,他的教化區就是佛國土,最小的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如果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是十億個銀河系,我們今天天文學家講的銀河系。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這上面要乘上三千,小千、中千、大千,十億!一尊佛的教化區。跟諸位說,這是最小的;有些佛在因地裡面他的心量大,到證果的時候、成佛的時候,他的教區也大,這個我們在經上讀過的,佛曾經跟我們介紹過。有一尊佛他教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十個大千世界、二十個大千世界,乃至百千大千世界,福報不一樣。但是世尊為我們介紹,唯獨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教區是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以諸佛如來稱讚阿彌陀佛,說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諸佛稱讚的,不是釋迦牟尼佛稱讚他的,一切諸佛稱讚的。阿彌陀佛在因地里發的願不可思議,真的是無法想像。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那就很了不起了,我在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一個人。你到佛門來,老和尚問你為什麼來拜佛?一般人我們所聽到的,總是為消災免難、為求福報,為求佛菩薩保護我家人平安、升官發財,總是為這個!我們常常聽到的。哪一個人到寺廟裡拜佛的時候,你問他你為什麼來?我為成佛而來的,沒聽說過!我讀了很多書,只有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惠能跟別人講的不一樣,他是為作佛而來的,他不為別的,難得!不容易。但是我們在《無量壽經》看法藏比丘,那比能大師高多了,高在哪裡?他對於他的老師自在王如來,他怎麼說?我要作佛,希望我作佛的時候能夠勝過一切諸佛。惠能大師沒有這個念頭,阿彌陀佛他願意作佛,而且要超過一切諸佛,所以他就變成佛中之王,發心不一樣。我們是不是也能發個心,我將來作佛超過阿彌陀佛?是可以動這個念頭,但是你的念頭是妄念,你這個話是妄語,你是戲論,為什麼?你不能做到。諸佛如來,就連六祖能大師、法藏比丘說話算話,他真的向這個目標邁進,勇猛精進。他不是說假話,他的話不是隨便說的,說了就算的,他真能做到。所以說以行填願,他的願一定成就,這一點我們要學。

  經文上「能令一切國土微塵」,這句話重要的是微塵,微塵之多,是一切國土裡面的微塵,每一粒微塵都「普能容受無邊法界」。你們看法界的重重無盡,無邊法界入一微塵,塵塵如是,這是講依報入依報。我們在前面都看過,正報入正報,正報是毛孔,一一毛孔遍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正報容正報。一一毛孔、一一微塵,那裡頭的境界無量無邊,重重無盡。微塵那麼小,法界那麼大,盡虛空遍法界,法界那麼大,那麼大的法界入在一個小微塵裡頭。我們會懷疑,我們會說這根本就不可能,小怎麼能容大?所以這個法門叫不思議解脫法門,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當然這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怎麼能想像得到?不但不是我們的境界,也不是天人境界,也不是聲聞、緣覺的境界,也不是權教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不是九法界的境界。最低限度,法身菩薩才能懂這個話,他們聽了會點頭,不會疑惑。真正是什麼境界?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那我們要問事,就事論事,現前我們身上一毛孔,這裡頭容不容納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眼前隨便拈一粒微塵,這個微塵裡頭有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如果我們依據《華嚴經》的說法來答覆,那是肯定的,我們身上毛孔跟佛毛孔沒有兩樣,我們的微塵跟佛世界的微塵也沒有兩樣,當然是遍融的。兩樣在哪裡?兩樣在佛與法身菩薩知道,很清楚、很明白,我們凡夫是一無所知,完全不知道,差別在這裡。這個差別就是迷悟,佛菩薩悟,我們迷,我們不曉得。果然要像諸佛菩薩一樣知道了,那一粒微塵我們敢輕慢它嗎?這一毛孔我們敢小看它嗎?不敢!於是我們明白了,對於一切萬事萬物,真的這個萬事萬物小而微塵,誠敬之心油然而生,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我們真的是生活在誠敬的世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你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心生不起來;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心,感恩誠敬的心是自自然然生出來的,沒有一絲毫勉強。

  對哪些人是勉強?是迷惑的人。迷人他想學,現在教他,他似懂非懂,聽佛菩薩講的話他又不敢反駁,但是心裡頭猶疑不定,他生的是疑惑的心,不是誠敬的心,所以他依然是不能夠得到勝解。聽了,聽多了能夠理解一些、記得一些,不是勝解,勝是殊勝、是深入,他沒有深入,他解得很淺,我們講很淺薄,這種淺薄的理解,沒有辦法轉變他的習氣,他的妄想、他的執著、他的邪知邪見轉不過來。所以佛在經上常說,常常教導人深解義趣,你要解得深、你要解得廣。深廣的理解,你的習氣自自然然就消融,自自然然就轉化,那才能起作用。為什麼小裡頭能容大?清涼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說了,把這個道理說出來了,「由塵全依法界藏現,同真性故。」這一句,清涼大師唯恐我們還有疑惑,所以特別為我們註明白,由於塵全依法界藏現,這個塵是事,事就是相,「頓現萬境」,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都在這裡面現相,這是說明塵同真性,就是真性,真性是理法界。事法界要說到理法界就圓融了,為什麼?理性,性就是理,理就是性,真性。真性沒有大小,真性沒有內外,真性不是對立的,用現代人講話,真性不是相對的,相對的那不是真性。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塵含法界、毛孔容納依正莊嚴,都是屬於事事無礙的法界。

  說,我們是依照清涼大師的註解說出來,是不是真的懂得?那就難說了,那是真難。為什麼?我們自己煩惱習氣沒有消融,不能夠證入,不是我們自己的法界,不是我們自己的境界,難在這個地方。但是我們讀了它,最低限度要能夠想到拓開心量,要學習包容,要體會得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就是自己。虛空法界是我們自己的心相,剎土眾生是我的形相,於是大慈悲心就生出來了,你自自然然愛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剎土,一切剎土、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佛法裡面講的「無緣大慈」,無緣是沒有條件;「同體大悲」,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我同體,這個體是真性、真心,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沒有契入大乘境界的人,他不承認;契入大乘境界的人承認,明白了,真的明白了。明白之後,你自然要去幫助一切眾生。你想幫助他他還不接受,他還恐懼、還害怕,不知道你存的是什麼心,所以幫助苦難眾生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高度的藝術,佛法裡面講善巧方便。

  《法華經》裡頭有個比喻,很有意思,很值得我們學習。這個故事可能也就是寓言,它說有一位大富長者,擁有億萬財富,只有一個兒子,兒子早年丟失了,不曉得到哪裡去了,常常想念。有一天出外旅行,忽然看見,但是走失多年,父親認得這個小孩是自己兒子,自己小孩不敢認父親了,看到父親就是貴人,他現在是個什麼身分?淪落到就像乞丐差不多了,替人家撿糞。在鄉村裡面,農人種田,大概有幾畝田,養了一些牲口,總得去雇一個小孩,給他一點點錢,叫他每天撿糞,這個撿糞,糞可以做肥料,也可以做燃料。牛糞、馬糞、駱駝糞晒乾之後,都可以做燃料,叫他天天干這個事情。大富長者在路上看到了,看到要是認他,那他會嚇壞了,他怎麼敢?大富長者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派他的手下人,「你去找那個撿糞的小孩,他願不願意替我撿糞?」他家裡家大業大,「我可以多一點工資給他,多加一點點,也不加太多。」這個小孩很歡喜,於是就被這個大富長者家裡面人僱用了。用了若干時日的時候,再把他提升一點,慢慢提升。提升到家裡管家了,這個時候長者才召見他,告訴他:「你是我的兒子,我是你的父親。」到這個時候可以說話了,家業交給他。

  這個比喻就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你跟我是一體,眾生可不承認。你要這個話跟他講的時候,他說你在說鬼話,你在說夢話,你神經有問題,哪有這種道理?我是我,你是你,我不是你,你不是我,這肯定的嘛!決定不能接受。那怎麼辦?佛教化眾生不得不教小乘,完全講方便法,不跟你講真實法。《華嚴》是講真實法,這裡頭沒有方便法,完全說的是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句句是實話。所以對初學不能不用方便,善巧方便,逐漸逐漸幫他提升。從阿含提升到方等,方等提升到般若,般若提升到法華、涅盤,這才歸元,這個時候他才能接受。所以對於初學的人、迷得很重的人,不可以說你跟佛一樣,那把他嚇壞掉了,只能說眾生最高能證到阿羅漢果,不能作佛,他相信,他對佛很尊敬,希望自己能證到阿羅漢。證到阿羅漢之後,再幫助他提升。阿羅漢上面還有,把他提升到菩薩,幫助他斷塵沙煩惱、幫助他破幾分無明,這個時候跟他講大乘,他相信、他能接受,歡喜接受。這個教學有方便、有層次,五乘佛法方便說。

  到最高的層次,佛講真話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講二乘、講三乘、講五乘是佛的方便說,華嚴會上唯有一乘法。法華會上也是一乘法,《法華》是回歸,舍權歸實,舍權歸元,法華境界跟《華嚴》完全相同。所以這兩部經在中國被歷代祖師大德們尊稱為「經中之王」,這兩部經被尊稱為大乘圓教,甚至於被尊稱為一乘圓教。我們要不拓開心量、要不能包容,菩提道上的障礙你永遠沒有辦法排除。大家受社會嚴重的污染,學到一個什麼?處處都要想到怎樣保護自己。這個觀念在古代中國沒有,如何保護自己這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中國沒有這種思想。在今天的社會,這個思想是一個風氣、是個潮流,你也不能說它是錯誤。但是這個思想你要記住,對學佛是最嚴重的傷害,為什麼?增長我執,堅固我執。佛在經教裡頭告訴我們,我執不除,出不了三界;我執要不除,念佛不能往生。往生必須要舍這個身,你才能走得了,不能把這個身帶著走,不能把這個家帶著走。所以凡是會增長我執的,你要清楚,世間人可以這樣做,我們學佛的人、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能這樣作法,這樣作法我們將來去不了。

  那我們要不要保護自己?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如果你真的有智慧,不需要。那有沒有人會來傷害我自己?沒有。為什麼沒有?你真正能夠把我執放下,一心向道,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你,你還要想到什麼保護自己?你完全錯了。我對於保護自己這個念頭,跟諸位說,沒有!我一學佛的時候就沒有。怎麼沒有的?老師教我的。章嘉大師教我,只要一心向道、一心向佛,認真努力的修行,依教奉行,他說你的一生都有佛菩薩照顧,你什麼都不要擔心,什麼都不要操心。我聽了這個話好開心,我非常歡喜,我只要搞一樣就行了,其他都不要問了,一心向道。把弘法利生這樁事情擔負起來,一生的際遇,順境、逆境一概不管,我知道全是佛菩薩安排的。佛菩薩的安排,決定對我是有好處的,逆境、順境都是在磨鍊我的,讓我在境界裡頭歷事練心。

  我確實很會運用境界,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把我自己大幅度的向上提升。我對於佛的教誨深信不疑,一生當中都有佛菩薩照顧、都有護法善神照顧,我還要操個什麼心?我還有什麼提心弔膽的?我還有什麼疑惑的?什麼都沒有。眾生要害我、要我的命,佛菩薩安排的,我會很歡喜,他要我的命他是送我趕快往生,讓我早一天離開這個五濁惡世。我也不去防備他,我也不去躲避他,我反而要感激他,要不然我在這個世間還要多受幾天苦,他害了我的命,他讓我早一天到極樂世界,我怎麼不歡喜?我怎麼不感激?我這個思想跟普通人思想不一樣。身體、健康、形象都是佛力加持的,讀誦、講解也是佛菩薩加持的,沒有佛菩薩我哪有這個能力?這樣的大經,這樣殊勝的境界,我怎麼能說得出來?

  我們學佛,承蒙老師的指導,我們自己用的是全心全力,所得到的,那真的叫全方位的加持。在這個世間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絲毫的疑慮都沒有,懷疑、顧慮都沒有。一切隨緣而不攀緣,我們的心永遠是清凈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自在的,決定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影響,才能顯得出一點點的定慧。起心動念都會想到佛陀的教誨,佛陀教誨太多太多了,我們抓綱領。綱領也不要抓得太多,為什麼?大乘經教裡頭一再教導我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抓到一條、兩條就行了,就得度了。搞多了,在法裡面起了貪心,又壞了,又變成毛病了。所以我掌握到這個綱領,跟諸位同修說的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五個科目。早年在洛杉磯,我住在印海法師那裡,印海法師對我很不錯,一直到現在他還留了個房間給我。他對於我這個修學方法非常欣賞,五個科目簡單明了,你容易記得住。隔不多久,我歸納我一生修學的總綱領,我寫了這二十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起心動念決定與這十個字相應,決定沒有絲毫違背。我的生活、工作,跟大家相處,決定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相應。看破、放下,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總的綱領抓到就有成就了,不必枝枝葉葉,枝枝葉葉太辛苦、太麻煩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四八卷)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顯示如來諸大願海。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

  這裡有三句,三句成一門,一門分二,對前二句成人。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這是「成就攝持門,為成持人法對」,一門分二,「初成果人功德大願」,第二是「持法輪令不斷絕,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這兩句並不難懂,義趣很深很廣。『成就一切佛功德海,顯示如來諸大願海』,能成就的是普賢三昧,所成就的是「一切佛功德海」。普賢三昧,我們總得要記住,這個三昧名「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名詞裡面的含義,清涼跟我們做了詳細的解釋。「一切諸佛」是說什麼,「毗盧遮那」是說什麼,「如來」是說什麼,「藏」是說什麼,「身」是說什麼,這一節經文就是解釋三昧名稱裡面「身」的意思。由此可知,普賢三昧的重要性。哪一個人不想契入華嚴境界?由此可知,要想入華嚴境界,我們一般講入一真法界,這是真正的成就、真實的成就。

  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天台大師講得好,六即佛裡頭四聖是相似即佛,而六道裡面只能夠修到觀行即佛,觀行位;四聖法界是相似位,一真法界是分證位,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讀《金剛經》江味農老居士的註解,《金剛經》上常常講到諸佛,江老居士解釋「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分證即佛」,宗門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也就是證一分法身,這是分證位,這是真正的成就。用什麼方法破無明?普賢三昧,這麼明顯的擺在我們面前!普賢三昧是一切諸佛毗盧遮那,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我們要從這上面去體會,如來藏身。這裡頭有事有理,玲瓏剔透,重重無盡,圓融無礙,這是究竟圓滿的大定。要用我們淺顯的話來說,就是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從深的意思來講,又具足了無量無邊的功德。

  證到圓滿的大定不是沒有事情,如果要沒有事情了,釋迦牟尼佛何必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他之所以到世間來示現、來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有事。但是雖然有事,事情很多,虛空法界有緣的眾生太多了,哪裡有緣,哪裡現身。無論現什麼身,依舊在三昧之中,沒有捨棄三昧。這是什麼境界?我們有沒有去想想?宗門裡面所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他不是不從百花叢中過,他經常在百花叢中過。我們凡夫麻煩在哪裡?凡夫那就是身上沾染得太多了。他有能力片葉不沾身,不但片葉不沾身,色香味也不沾染,這就是普賢三昧。普賢三昧善財童子修成,五十三參就是百花叢中過。每一參訪到末後這一段文字,我們看到「戀德禮辭」,戀德是感恩,成就自己戒定慧三學,這是感恩;禮辭,一絲毫不沾染,禮是具足誠敬,辭是絲毫不染。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那個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歷事練心,就在事相上十法界依正莊嚴裡面,練成純凈純善。純凈是真實功德,純善是萬能,萬德萬能。這個「萬」不是數字,是代表圓滿。我們通常十是代表圓滿,百、千到萬是代表大圓滿。凈到了大圓滿,善也到大圓滿。凈是自行,善是化他、利益眾生,自利利他都到了大圓滿。

  前面成就果人功德大願,如果沒有這樣甚深廣大的三昧,我們還是換句話說,沒有甚深廣大的正常享受,這個功德跟大願都不能成就,被障礙了。在這個地方,功德跟福德有區分,我們不能不知道。福德,果報在三界,在六道裡面享福,福很大;功德,能幫助你超越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功德重要!學佛的同修,關於這一方面許許多多人混淆不清,誤以為福德就是功德,這個鑄成很大的錯誤。福德跟功德在相上是非常相似,這個相似是某些形相裡頭相似,讓一般人產生誤會了。最容易讓人混淆不清的,是佛門許多寺廟道場都放一個箱子,讓一般人把錢丟到裡面去,那個箱子叫「功德箱」。人誤會了,我們對於三寶拿一點錢財去供養,這就是功德,錯了!如果這樣是修功德,梁武帝為佛教建立四百八十座的道場,規模都很大,供養幾十萬出家人,他問達摩祖師:「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那是什麼?是福德。如果他要問:「我這個福德大不大?」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大!甚大!」你修的是福,你來生享受大福報。人間沒有那麼大的福報,那你就得到天上去了,去享天福去了。天有二十八層,看你福報的大小,福報會把你不斷往上抬升,上則為天王,福報大的到天上去作天王去了。

  功德,有一些功德一分錢都不要花的。譬如修布施,布施到底是對治什麼?對治慳貪。慳吝的心斷掉,沒有了,貪心斷掉了,對世出世間法都沒有貪心,你布施波羅蜜圓滿,這是功德,這不是福德。有沒有福報?有,那個福報超過人家修福的,超過梁武帝。為什麼?梁武帝修的福報是有限的,你把慳貪煩惱斷掉了,那個布施就是舍、就是放下,你這個是稱性的,稱性的福報是永遠享不盡的。持戒也很容易混淆,我看過有一些出家人嚴持戒律,持戒很嚴,他修的是什麼?福德。五戒十善、菩薩戒他真做到,戒律清凈,怎麼知道他是福德,不是功德?他惡念沒有斷,持戒是對治惡業的。惡業怎麼沒有斷?他瞧不起不持戒的人,批評不持戒的人,「某個人不持戒,某個人犯戒,某個人破戒」,這個念頭他不斷,他心不清凈,所以他是福德,他不是功德。

  怎樣持戒是功德不是福德?持戒清凈,惡念都斷掉了。不但沒有惡行,惡的行為沒有,惡的言語沒有,惡的念頭也沒有了,念頭沒有了這是功德。所以我們看到一些持戒持得很嚴的人,他身雖然沒有犯,他口還有犯,從口裡面批評的,我們就曉得他意惡沒有斷。後面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亦復如是,這個東西要細細去講求,你才真搞清楚、搞明白。換句話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地一定要跟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相應,相應而不著相,那是真實的功德;相應著相,依舊是福德。不能不知道,不要誤會把修福當作功德。功德有了,福在其中,哪有沒有福報的道理?福報現前的時候,未必具足功德。所以功德裡頭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成就一切佛功德海」,佛是證果的人,他的功德成就了。普賢在此地為我們示現,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知道如何來修學。

  「顯示如來諸大願海」,如果沒有成就佛果圓滿功德,佛在因地所發的弘願不能圓滿。大願的代表是普賢菩薩的大願,是後面的十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到「普皆迴向」,不能圓滿,菩薩雖然在做,沒有法子做得圓滿。我們非常嚮往,很想學習,沒有辦法做到圓滿。為什麼?我們沒有圓滿的功德。但是不能不做,盡心儘力去做,在我們的分上那就算圓滿了,要盡心儘力。特別在現前這個環境裡面,佛法講境界,我們要帶頭去做,要深明因果。印光大師示現在近代,要不是他老人家極力提倡因果,我們對因果這一樁事情疏忽了。不是不相信,不會去重視,那就大錯了。印光大師這麼一提倡,我們接觸到了,才知道因果教育對現前眾生之機比什麼都重要。今天的世界濁惡到這個樣子,就是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有情眾生死了以後有來世,他不相信。不相信有天地鬼神,甚至於連上帝都不相信了,於是真的像鬼神所說的「膽大妄為」,什麼樣的惡念、壞事他都敢幹,等到果報現前,後悔莫及了。

  所以要挽救當前的劫運,沒有別的,特別提倡因果教育。我們最近在台灣翻印一部書《八德須知》。我們這次印的時候,重新給它題了一個書名,《道德教育課本》,大家好懂。原來的書名保留,印在封面的裡面一頁。它是依照八德來排列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每一個字取歷史上的這些事迹來做證明。在歷史上哪些人行孝道,得什麼樣的果報;哪些人是不孝父母,他得什麼樣的果報。這兩種果報對比,讓你看,這都是正史裡面所說的,決不是虛構的。講因果報應,決定不是迷信。佛在因地行菩薩道,都曾經發願要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諸佛菩薩無量無邊的大願,歸納起來總不外乎這四大類,所以叫四弘誓願。度眾生那個度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度?就度字本意,是從這一個岸度到對方的那個岸;就像我們坐渡船過河一樣,叫渡船。此岸、彼岸,此岸是凡夫,彼岸是聖人,如何從凡度到成聖,這是度字的本意。引申的意思,有幫助眾生的意思、協助眾生的意思、教導眾生的意思、成就眾生的意思。

  我們怎樣幫助眾生不墮三惡道,用什麼方法?教導眾生、勸導眾生斷惡修善。惡的念頭、惡的行為是三惡道的因,我們不要造三惡道的因,當然就不會有三惡道的果報。要努力行善,果報就在三善道。善惡的標準是什麼?佛教眾生總是簡單明了,大家好記,定了十個標準:身,惡業是殺生、偷盜、淫慾,這是惡業,感三惡道的;十惡反過來就是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你看看這個標準多麼簡單!這個標準的境界淺深廣狹,完全看你自己的善根、因緣、程度。這十個科目,從初發心就學這十個科目,一直到成佛還是這十個科目,佛教的!口有四種惡業,妄語,兩舌,兩舌是撥弄是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惡口,說話很難聽、很粗魯,口有這四種惡。翻過來就是四種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意是起心動念,意三種惡:貪、瞋恚、愚痴;翻過來是三種善業,這念頭不貪,沒有貪的念頭,沒有瞋恚的念頭,沒有愚痴的念頭,這是十善業,把善惡的標準教給我們了。

  佛這種教誨廣大沒有邊際,不一定是學佛的人,你做不做他的學生、願不願意跟他學都沒有關係,他總是以十善勸化一切大眾。你要以他為師,要跟他學,那還要講得更詳細,他真教你。今天我們要幫助世人、要成就自己,你不修十善怎麼行?大小乘經論,諸位一展開,佛常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與十善相應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與十善不相應,佛在經上叫善男子、善女人,我們就沒分,不是佛所稱的,我們能懂嗎?所以我講四弘誓願,我說實際上就是一個願,就是第一願,後面的三願成就第一願,「顯示如來大願海」要靠後面三願。「煩惱無盡誓願斷」,用什麼來斷煩惱?用戒定。戒對我們來講,是強制我們要斷煩惱,斷惡修善;定就不是強制的,定就自然,自自然然不造惡。不但不造惡,惡念沒有了,自自然然生善念、行善法。斷煩惱是要靠戒定,你們諸位想想,你要不用十善業,你怎麼能斷惡修善?你要是用三皈五戒,這是入佛門,以佛為師了,是斷惡修善的標準。三皈依是原則,是總綱領、總原則: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三皈常常說翻邪三皈。什麼是邪?迷邪染都是邪。

  我們今天實實在在講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自己要認真反省。別人說我們、批評我們,我們聽了心裡很不高興,自己回頭想想人家批評的有沒有錯誤?如果沒有錯誤,人家這樣指責我我也歡喜。為什麼?消我業障。真的消業障,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成就我的精進波羅蜜,成就我的禪定、般若波羅蜜,怎麼不感謝?感恩!在這個境界裡頭看看我自己是不是如如不動?是不是增長自己的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如果拒不接受,心裡還起反抗,那就錯了!那你的一切煩惱圓滿具足,你的果報在三途,不在人天。所以佛教給我們,時時刻刻要修懺悔法門,儒家教學也教你天天要做反省的功夫,自己好好反省、好好檢討,找出自己的毛病,改過自新,這就對了。一個自以為是的人,自己以為自己什麼毛病都沒有,別人都有過失、有毛病,我沒有,我肯定墮地獄。為什麼?最大的毛病是不知道自己有毛病。自己果然沒有毛病了,成佛了,只有佛沒有毛病。

  等覺菩薩還有毛病,為什麼?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每天還是要做懺悔的功夫,還是要做反省的功夫,這是等覺菩薩。成了佛,確確實實沒有毛病了,還要裝出有毛病,還要裝作改過自新,幹什麼?憐憫眾生。要是顯示一點毛病都沒有,眾生看到佛沒有毛病,「我也沒有」,你給眾生做的是什麼形象?所以佛大慈大悲,從什麼地方顯示?沒有毛病裝作一身毛病,沒有過失還裝作有過失來改過,這叫示現。隨類化身,隨機示現,什麼樣的機緣要做什麼樣的示現,利益眾生。如果你從這個地方有所體會,你才會真正感謝佛菩薩,你才真正能夠在佛菩薩那裡學到一點東西;否則的話,每天懵懵懂懂,這一生過去了,真的一事無成,一生都墮落在迷邪染,這還得了嗎?你看看釋迦牟尼佛,這早已經成佛了,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從經典記載裡面看到他老人家的生活行誼,點點滴滴都為我們做榜樣,都為我們做模範。我們從這些地方看到、學到怎麼樣修行證果、普度眾生。

  「法門無量誓願學」,慧開了,戒定慧三學,戒定斷煩惱,慧學法門。慧沒有開不能學法門,學法門怎麼樣?增長邪見。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頭說,煩惱不斷,學法門是增長邪見,沒有好處。佛擺的這個次第,次第不能顛倒,煩惱斷了學法門,智慧開了。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如果不證得究竟圓滿,那個度眾生的願就不能圓滿,為什麼?譬如你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能度十地以下的,你沒有辦法度等覺,他跟你程度一樣。必定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度眾生的大願才圓滿。這是「顯示如來諸大願海」,都是在戒定慧三學上。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點點滴滴,如果要是與三學、六度脫節,相違背,那你就是什麼?立刻墮落到三途,你就往下墮落了。怎樣能保住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與三學、六度相應,我們在這個經文里要如是的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底下這一句:

  『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這一句在我們今天看來,實在講有無限的感慨。佛法傳到今天,確確實實是像古人常講的危急存亡之秋。前兩個星期我在新加坡,從韓國、從日本來了幾位法師來看我,他們非常坦誠,沒有忌諱,跟我談到他們國家的佛教已經衰落到谷底,問我有沒有辦法再振興起來?從談話語氣當中,他們對於佛法振興的信心都失掉了,希望我到韓國、日本去做一次訪問,我答應他們。所以我們預定這個月底,三十號訪問漢城,在韓國三天,在日本十天。日本可能還沒有十天,我們是四月二號從韓國到日本,十一號我就回香港。所以這一次是很短期的,我是去看看,去了解一下狀況。這兩個是我們中國的近鄰,跟中國的關係非常密切,過去都是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這兩個國家的佛教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文化淵源非常深厚。我去看看有沒有辦法幫助他們,我現在不敢說。

  我們讀到這一句,「一切諸佛所有法輪」,這個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流通也不容易,過去說實在話,我的緣不成熟,所以在亞洲、美洲,近代這幾年才走入澳洲、太平洋周邊這些地區,到處把佛法介紹給大眾,這個工作做了幾十年。我們算是最早利用錄相帶、錄音帶、經書、善書,全心全力的在製作、在贈送,累積到現在,我們沒有統計。在台灣我有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過去有一個「華藏圖書館」,負責在推動。自從有了網路之後,我們就盡量利用網路的傳播,各個地區也有電視廣播,總是盡心儘力在做。做得不夠,地球還是太大了。歐洲、非洲、亞洲的西北部,我們都沒有做到,但是也有流通到那邊,數量很少。這樣已經盡心儘力,能不能真正做到「使無斷絕」?太難太難了!要想佛種不斷絕,只有一個方法,要後繼有人。

  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提到,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聽我講經,講到正法的弘護,他很受感動。跟我商量辦培訓班,培訓講經弘法的人才,好事!我也正是因為他這樣的發心,才長住在新加坡。培訓班辦成功了,前面三屆我自己教的,到第四屆學生們有不少喜歡聽《華嚴經》,有一些並不是真正發心來求學的。所以在第四屆,李木源居士跟我商量,我們第四屆好的學生納入華嚴班,就沒有發畢業證書了,《華嚴經》沒講完。第五屆的學生不錯,我就讓華嚴班這些老學生擔任助教,把我教給他們那些方法,你去教新的同學,教得很成功。這一屆是第六屆,第五屆擔任教學的,現在升為講師;而第五屆留下來的好的同學都擔任助教,來教第六屆,培訓班算有了成績。一屆一屆辦下去,這些負責教的人,他們不斷的在鍛煉,不斷的在提升,這樣才能「使無斷絕」。短期的培訓,重點是在師資,我們用這個方法。因為在新加坡,是想辦一個學院,因緣不具足。這樣我離開新加坡到澳洲來,澳洲我們也很努力向學院這個目標來發展。

  讀到這一段經文,我們愈感覺到續佛慧命的責任沉重!擔不起還是要擔,不能說擔不起我就不擔了,我們對不起佛菩薩,我們對不起老師,對不起這些護法的,所以擔負不起也要硬著肩膀來承擔。現在我們的學院還在草創,最少要等我們教室建好。這個工程,同學們告訴我大概要十月底能完工,完工之後我們儘快的來招生。我們先從短期來做起,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以這個經驗來做基礎。所以我現在勸導同學們,你們在德行上要奠定根基,德行是修功德、福德;經教上你要深入一門,將來學院正式招生,你要擔任這個科目的教學。如果我們的學程前幾年來試驗,從這個地方吸取經驗教訓,不斷的來求改進、求進步。你這一部經,一屆三個月一期,三個月一期,一年至少你可以講三遍,兩年就講六遍,三年就講九遍,大概就差不多了。你講熟了,熟能生巧,你才有悟處,這個悟處與德行有密切關係。所以出家人「沙彌律儀」你要不肯認真學習,你不能夠條條做到,你在經教上求悟處,難了!

  我勸導大家在佛法里紮根,完全是依據凈業三福。佛跟我們說得清楚,這三條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個話說得多麼重!第一福落實在《弟子規》、《十善業道經》,第二福落實在三皈五戒,出家的同學落實在《沙彌律儀》,第三福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總共這是四門;《弟子規》、《十善業道經》。如果有力量願意學、肯學的,可以加上一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可以擺在第二福,三皈五戒,出家人學《沙彌律儀》;《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福。你沒有這個底子,你不能把這幾樣東西落實,你想開悟不容易。為什麼?你煩惱習氣堵塞你的悟門。這個障礙、堵塞去掉了,容易覺悟,你才能得定,才能開慧。

  所以凈業三福是講戒學,要從這裡紮根,然後你學一部經典。像《十善業道經》很好,《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也非常好,我跟李老師學經第一部就是學《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每一個人學一部經典,學院開學的時候,你們就要去上課。你教得很好,學院繼續聘請你;教得不好,底下一屆不聘請你,你就被淘汰掉了。現在就要學,做預備功夫。教室十月才能建好,現在才三月,至少我們還有半年的時間,你要好好的用功學習,要練講。你在講堂講,我們這裡四眾同學在一起都來聽,聽得很滿意,覺得你講得不錯,你可以來教,學院開學聘書給你,聘請你做第一屆短期班的老師;你講得叫聽眾聽了不滿意,我們就不會聘你。一定要努力,解行相應,道德跟經教要同時並進,經教是學問。

  這幾天我也做深入的反省,本來我實實在在不想管事,這麼大的年歲了,我跟你們說過,你們叫我管事,你們對不起我。但是看看這個學院到今天,也差不多將近一年,我要是不聞不問,這樣混下去,這個學院肯定失敗。想想的時候還是沒有法子,不能不管。我要不管,我對不起佛菩薩,我對不起這些護法的居士們,他們出錢出力來供養,供養讓你們到這裡來享福,把這個道場據為己有,這成什麼話?學院應該是十方的,不能變成子孫廟。所以我們還是要依照法令規章來做,要成立一個董事會,由董事會來管理。董事會這是權力機構,我一定去找深信因果、有修有德的這些大德們,來參加我們的董事會。就像當年我辦「佛陀教育基金會」一樣,「佛陀教育基金會」最初創始的那些董事,都是我自己選聘的。往後我們董事的產生,不是從信徒產生,董事有缺,或者他有別的事情半路離開,不能擔任這個職務,由董事會大家斟酌選聘,所以基金會一直能夠保持興旺,保持它不衰,這個方法好。

  深信因果,常常聽經,他不聽經問題一定出來。我選擇的董事一定是天天都聽經的,縱然不住在圖文巴、在澳洲這個地方,我們網路傳播,他在家裡都聽到。我也常常問,「我今天講經,你們有沒有在聽?」選擇這些人,不要多,五個人到七個人,成立這個董事會,不超過七個人,應該是五個人也可以,要把它辦成一個學校。裡面所有這些執事,都由董事會來聘請。要把這個道場走上軌道,盡到我們護持的責任。學院開學,前面兩三屆我還會擔任一個科目,我希望到第四屆以後我就不要再上課了,前面三屆我會給大家上課。我的講經不會中斷,我現在講經四個小時,我再加一堂課兩個小時,我一天講六個小時,還行!我全心全力在做護持正法的工作,希望正法久住,希望借著正法能消除這個世間的災難,希望有繼起的人才,把正法弘揚光大,真正能夠做到普度眾生,幫助全世界的眾生破迷開悟、斷惡修善,重新建立對於宇宙人生正確的看法想法,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轉凡為聖。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就是來干這個的,不是來享福的,不是來佔有的。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是常常跟你講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想享受,你想佔有,錯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上常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些話天天要念幾句,才能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去掉幾分,不再生這個妄想了。如果這個道場給你們,你們說「這是我的」,我的罪過很重。什麼罪過?你們出了家,送個家給你,就把你又送回家去了,這個罪重!好心發心出家,你怎麼又給個家給他?他原來那個家是小小家,現在搞個大家把他架住,他就完了!所以道場叫十方常住,不是私有財產,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有責任、有義務維護,比自己的財產還要認真、還要愛護它、維護它。為什麼?希望它永久存在,代代都出高人,這個道場有無量無邊的功德。

  所以看這個情形,我不在這長住不行,你們同學們在一起,誰都不服誰,每一個人都有私心、都有成見、都有妄想、都有分別、都有執著,這怎麼得了?我在這個地方定下來住幾年,幫助你們,希望你們能真正把妄想、分別、執著淘汰掉,道心、道念、道行要向上提升,自己的前途才一片光明。自己成就了,才能夠幫助眾生,自度而後你才有能力度他。所以說到流通、護持,流通裡頭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是塑造自己,代表如來正法的形象,這是真實的流通。我們自己學不好,陽奉陰違,這就把流通堵塞了。經不能一天不讀,教不能一天不聽,你聽得愈多愈好,聽的時候要認真!

  前天我還勸悟庄,要拜佛!消業障!在這個道場擔任執事,你的工作很忙,一天最少拜一百拜。一百拜大概需要十五分鐘,你早晨就抽不出十五分鐘來嗎?拜五十拜。晚上再抽出十五分鐘也拜五十拜,就夠了,最少!標準的是三百拜,標準的。三百拜大概需要一個小時,如果分兩次拜的時候,一次一百五十拜,半個小時。早晨拜半個小時,晚上拜半個小時。專門拜阿彌陀佛,不要有分別妄想。拜阿彌陀佛,所有一切諸佛統統拜到了,阿彌陀佛做總代表。我們這個地方是凈土道場,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要與凈宗相應。我們要辦活動,活動裡頭是以講經為主,為什麼?這是學院。念佛,像佛七,這一次佛七是為了紀念韓館長,在此地我們找不到適當的場所。往後學院的形象不能破壞,辦活動是以上課為主。念佛是可以訂做早晚課,早課一個半小時,或者是兩個小時,晚課兩個小時念佛,那一天就四個小時念佛。六個小時上課,我們辦活動用這個方法。十個小時,四個小時念佛,六個小時上課,把課程安排好。活動時間的長短,不必呆板的刻定,可以活活潑潑的來做,每一次活動有特定的對象,這個好!譬如說我們這一次活動,以台灣同修為對象;下一次活動,以海外的同修為對象;第三次活動,以本地同修為對象;在學校放假期間,我們可以以學校的老師為對象、以學生為對象,都可以辦,完全配合他們當前的需要來選定課程。

  我們來選經,選講一部經,行!佛經可以,儒家東西也可以,甚至於其他宗教經典都行,不必全講,節錄、選講,針對當前迫切需要。修的學生,我們辦這個班對象是學生,像往年李老師在台中辦「慈光大專佛學講座」,他的對象是大專學生。現代學生有哪些不良的風氣,我們要對症下藥。所以每一次活動,我們有一個宗旨、有一個目標、有一個主題,這樣辦很有意義。我們家裡面的住眾,無論是在家出家都可以自己下一點功夫,準備一些功課,在這個活動裡面擔任教導。不能擔任課堂教學的,擔任早晚課的領眾,或者擔任常住的事務,做護法的工作。弘護一體,弘護要密切的配合,這樣的道場就活動起來了。如果這個道場沒有上課,也沒有念佛,住在這裡面的人無所適從、暮氣沉沉,這是佛法的衰相。怎麼樣轉衰微為興旺?我們要常常去想,要努力去做,要認真、全心全力的來帶動,功德無量!

  從哪裡做起?從我自己本身做起,那一切諸佛所有法輪,你說這個使命多重!所有法輪包括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今天我們講的各宗各派,我們要平等的護持。我們自己學一個法門,對於任何法門,只要是佛傳下來的,我們都有使命、有責任來護持,來幫助它推動弘揚。所以我們凈宗學院,學院成立我就講得很清楚,這個學院決不是只教凈宗,我們現在天天講《華嚴》,想學《華嚴》的,行!參加我這個班。《華嚴》怎麼學法?要採取古大德教學的方法,你要覆講。你今天上午聽我講兩個小時,聽完之後,下午在我沒有講經之前,你就要覆講一遍。覆講不要兩個小時,一個小時。我可以帶兩個學生,下午我講了兩個小時,明天早晨你覆講,如果兩個同學學,一個同學講一個小時。我講兩個小時的東西,你們把它濃縮起來,一個小時講出來。天天不間斷,我一天講四個小時,跟我學的人每天講兩小時,講給大家聽。不是這樣,那你怎麼學得出來?古大德教學,培養講經的法師,就是用覆講小座,叫講小座。

  我們的預定,《華嚴》講完之後,我接著講《法華》,《法華》以後接著講《楞嚴》,《楞嚴》以後接著講五經一論,你們真正肯學是這個學法。不是說聽了之後不來覆講,那個沒有用處,白聽!這是用古時候的方法培養弘法人才。所以你聽講的時候你要注意,你要整個精神集中。為什麼?聽完之後你就得要講,上午聽了下午講,下午聽了明天早晨講。我這邊的房子,四月底就完工,完工之後我住到這邊來,你們每一堂課我都會來聽,我也求三寶加持,希望我還能有這個體力。我為什麼這樣作法?無非是這個經上講的,「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我學了我要落實,不能說念了就算了。你們真正有心有願,歡迎你們到這裡來一同學習,我會全心全力護持大家、幫助大家。

  我常說護法比弘法難,像學校一樣,護法的是校長,弘法的是教員,護法要不懂佛法,他怎麼護持?再熱心都會出問題,「善護」談何容易?外行沒有辦法護持內行,這是一定的道理,世出世間法都不例外,不懂佛法就不能護持佛法。韓館長過去能夠護持我們三十年,韓館長聽經沒有中斷。特別是前面十七年,我們沒有道場的時候,那個十七年我住她家裡,每天講經回來之後,她聽經做筆記,回來之後,有問題的一條一條的來問,她的基礎底子是那個時候打下去的,她懂。有了道場之後,當然道場還要做早晚課,還得做這些法會,法會不多,總是也做做。她特別在台北,哪些法師唱念唱得好的,法器敲得好的,她去學。所以你們今天看到圖書館這些人打佛七、做三時繫念,這些儀規全是館長教的。她有音樂天才,她這些東西一學就會。沒有學佛之前她唱平劇,她登過台、表演過的,她有這個底子。所以她常常跟我講,她前世大概是趕經懺的和尚,因為經懺佛事這些儀規,她一接觸很快就學會,回到圖書館教你們大家。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四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普賢三昧品」:

  菩薩所入的三昧,名字稱為「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名字的含義無盡的深廣。在經裡面跟我們說的,一共有十三句,十三句分為十門,十門又歸納為六對,這已經跟諸位講過,在這個地方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前面的四句,從「普入一切佛平等性」,這兩句是講的體用。「廣大無礙」這一句是說定的相狀,往後這十句都是講大定的作用。所以前面這四句是「無幽不入」,解釋大定名字裡面「毗盧遮那」光明遍照的意思。從「出生一切諸三昧法」到「十方所有諸安立海悉能示現」,這四句是說「無德不生」,解釋名字裡頭「諸佛」的意思,一切諸佛。接著下面有兩句,「含藏一切佛力個藏的意思,如來藏身,解脫諸菩薩智」,這兩句是解釋如來藏身,解釋那解釋藏的意思。後面有三句,第六有三句是講如來藏身之「身」的意思,講成就、流通、護持諸佛法輪。清涼大師說:「言義唯有三者,入平等性,是定體;廣大同空,是定相」,其餘統統是大定的業用;這三樁,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圓融無礙,總稱為「普賢三昧」。

  下面經文是第二段,「類通十方及諸塵道」,清涼大師的科題。我們先在這個地方把段落搞清楚,前面這一段是說明普賢菩薩入定,在華藏世界入定,最重要的意思是啟發我們、告訴我們三昧的重要性。我們學佛往往把這一樁事情疏忽了,三昧的重要,這裡頭就含攝持戒的重要,因戒得定,定才是正受,從定才能開慧,所以持戒入定就影響十方。這裡面很明白的跟我們顯示,說什麼?自己修行成就就是化他,自己修行沒有成績可言,談什麼化他?講經說法是化他?不是!這個化他是看影響。講經說法,聽眾毫無反應,沒有影響到的,這是全盤失敗了。所以古大德常常提示我們,說言教不如身教,教化眾生、影響眾生、勸導眾生,你先要做到,然後你的言教才會被人重視,人家對你才能夠信仰。你自己沒有做到,能說不能行,特別在現前這個社會、在這個時代,沒有人相信你,說得再好都是空的,白說了!

  在這一個亂世,人家看你什麼?看你行持。你能做到,他做不到,他就服你;你做得跟他一樣,他笑笑;你做得不如他,他根本就瞧不起你,你說的話在他心目當中還會有分量嗎?所以我們修學,一定要仔細衡量,做不到不能說。做不到的你說出來,在佛法裡面叫戲論,叫開玩笑的話,不能當真,在口過裡面就屬於妄語。自己造作不知道過失是從哪裡生的,這叫愚痴。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修行就從這個地方開始。菩薩在此地給我們做榜樣,這個入定是說他自己真做到了,十三句為我們顯示出大定的體、相、作用,圓滿契入,那個影響力就大了。我們今天讀這段經文,「類通十方及諸塵道」,說他影響力之大,影響面之廣,影響時間之長,這無量無邊功德!這一段經文也比較長一點,裡面有三個大段落。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此三昧。】

  這是一段,這一段是說明菩薩在此世界入定。用我們世俗眼光來說,這入定是修行,在這個地方修定。諸位要記住,修定這個名詞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前面讀過三昧的體相用,你就曉得了。這個定是什麼?總的來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是普賢三昧,心地清凈,絲毫不染。清涼大師總結這三個意思結得好,說得再多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入平等性,定體;廣大同空,跟虛空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大定的相。在《無量壽經》上是清凈平等覺,你們想對不對?它的作用是引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萬德萬能、無量相好,這都是它的作用;總起來說,這個自性的德用被這個大定引發出來了。這個定,前面跟諸位說過,不是盤腿面壁的修法,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今天講的一點私心都沒有了,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是定,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跟虛空一樣大,遍能含受遍法界的剎土眾生。所以人家「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到「普皆迴向」,他的境界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眾生都沒有漏掉,叫普賢三昧,這才是修普賢行,才是修普賢法門。下面我們再看它的影響。

  【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到這個地方這是說它影響的範圍。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的「類彼」,前面一段「舉此」。「類彼」這個話不太好懂,我說得白,類彼就是影響到別人,影響到他方世界,這個地方我們要學。所以一個人在一生事業有沒有成就,跟這個道理沒有兩樣。你的事業能不能延續下去?你做得再好,你死了一切就完了,後繼無人,那你就全盤失敗了。我常講,你的業績等於零。你們諸位想想,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做得不錯,如果沒有傳法的人,後繼無人,釋迦牟尼佛的事業等於零。他老人家傳法的代表大家都知道,迦葉、阿難,迦葉傳禪宗,阿難傳教下,我們中國人講的宗門教下,這是傳法之人。除傳法之人之外,還有一些大菩薩們,像諸位非常熟悉的地藏、觀音、文殊、普賢、彌勒,這也是世尊的傳法弟子,他們將佛法傳遍虛空法界,正是此地所講的「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這些大菩薩。迦葉、阿難是傳我們本地,代代相傳,住持正法,一直傳到今天。我們凈土宗,傳到現在印光大師是第十三代,代代都有人繼續、弘傳、廣大,這叫事業。

  我們再看孔老夫子,這是儒家,要是沒有孟子、沒有曾子,沒有這些好的學生代代相傳,那儒家也沒有了。承傳是多麼重要!所以在前面我們讀到的「一切諸佛所有法輪,流通護持,使無斷絕」,我們為佛末法時代的弟子,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你看看經上講的,是「一切諸佛所有法輪」,不是單單一尊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當然他這個話,華嚴會上是講給法身菩薩聽的,法身菩薩有能力、有機會親近十方一切諸佛;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我們能夠親近的只是世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還是本師介紹的,本師不介紹、不給我們說明,我們哪裡知道有阿彌陀佛?本師為我們介紹,《大藏經》上有一部經稱作《萬佛名經》,這裡面給我們介紹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只說了一萬二千多尊。諸佛如來無量無邊說不盡,世尊說出這一萬二千多尊是舉一個代表,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那個數字是說不盡的。所有一切諸佛的正法,菩薩都有責任流通護持,使無斷絕,這個心量多大!決不是說這是我們的世尊,我要把他的法發揚光大,別的佛與我不相干,我們這個心就發不起來,心量小。

  同樣的道理,今天在我們這個世間,有許多法師、許多大德居士,他們所說的是正法,我們要不要流通護持,使無斷絕?如果說我們這個道場,只有我們自己老師的法是正,其他的任何法師大德的法我們拒絕、我們排斥,錯了!這樣說起來,我們的修學會不會變成雜修、亂修?總會叫人起疑惑。實在這個話我們在講席里說了很多,智慧沒有開的時候,專攻一門,為什麼?智慧沒有開,我們的修行重點是在戒定,這才叫你「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儒家講「教之道,貴以專」。到開悟之後,那就法法圓融。「法門無量誓願學」,諸位要知道,法門無量誓願學是開悟之後,沒悟決定是一門深入,一門深入決定不能夠毀謗其他法門。《華嚴經》五十三參為我們示現的,一定要懂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要平等的尊重、平等的護持、平等的流通,要懂這個道理,要守這個原則。所以道場裡面流通的經書法寶,我們只揀別邪正,不分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師的,不能分,要揀別邪正。無論是哪個法師、哪個居士大德的作品,他是純正,我們就應當幫助他流通。

  對於我們道場,我們這個道場流通處有他們的東西,可以流通的。我們這個道場裡面不講這些東西,為什麼?我們是屬於初學,我們要一門深入。為什麼要流通這個?因為有很多人想請經書、想請法寶,找不到。我這裡有,你要想學,我可以介紹你哪個道場、哪個法師,他們專門傳授這個法門,你到那邊去學,這就正確。古時候祖師大德指導學人就是這個原則,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在許多寺院叢林傳記裡面看到。有一些大德他參學,祖師告訴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的緣在某某地方」,指導他,「你到那邊去一定會有成就」。譬如我們這個地方是凈宗道場,是凈宗學院,如果你一心要學禪,我會告訴你你到香港大嶼山寶林寺去親近聖一法師,他是禪宗道場,你到他那個地方一定能得利益,你的緣不在我這邊。指導他方向,介紹他去修學。所以我們有責任介紹他,我們知道哪些法師、哪些道場專修某一個法門。

  現在佛法衰微,衰微到極處,專修專弘的大德愈來愈少,真的到危急存亡之秋。所以有志專攻某一個經論法門的,我們有義務護持他、幫助他。雖然我們不修這個法門,我們可以給他建一個小道場,幫助他維持。當然最理想的方法,是我們凈宗學院也能夠開其他宗派的課程,我們真有能力,人力、物力各方面條件具足,將來我們這個學院慢慢的擴大。喜歡學《華嚴》的,我這裡有華嚴學系;喜歡學天台的,我這裡有天台學系;喜歡學法相的,我這裡有法相學系。在全世界對於某一個宗派真正有愛好,有學有修,我們都願意成就,都願意幫助。所以我們很想取得一個比較大的土地面積,或者我們這樣的一個學院,不在一個地方也行、也可以,我們某幾個學系在這個地方,另外幾個學系或者在其他地方,行!都沒有問題,好在初期這個階段人數不多。聖一法師今年八十歲了,今年要八十一歲了,身體不太好,當代的這些大德眼看著都雕零,真的是後繼無人,這是我們最憂心的地方。

  現代年輕學佛的人,頭一個大障礙是怕苦,佛教導我們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怕苦、怕戒律,不願意持戒。這兩條做不到,不能生歡喜心、不能嚴格的遵循,無論學哪個法門你都不能成就,你都會落空。什麼人是菩薩?什麼人是今天的救世主?歡喜持戒,不怕苦,他才能具足這個條件。勇猛精進,奮發圖強,夜以繼日。你不能苦學,怎麼能成就?學院,我這一次到這裡來仔細觀察,我要不管,我想想我對不起世尊,對不起祖師大德,你們不能夠振興起來。我們決定要老老實實去做,循序漸進。理想是一回事情,理想做不到就落空了。所以我們著重德行上的修養,我要觀察你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在你的日常工作裡面,你有沒有做出成績出來?你有沒有變化氣質?在德行上要考察你有沒有進步?在學業上,這是學院,你不是走弘法,那你就走護法,護法你要擔任學院的執事,弘法你要擔任學院的教學。擔任教學,那你要專攻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能力強的可以專攻兩三部,將來你教,你擔任教學。不能擔任教學,擔任執事那你要寬宏大量,你要能接受別人的批評,接受別人的意見,不斷的改進,改過自新,不斷的求進步,把你職位上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你是個很稱職的執事人員,都要做學佛同學的表率、模範。

  我要不常住在這個地方,我看你們不能成就,這個道場將來會全盤失敗,我怎麼能對得起支持我的這麼多善心的護法?怎麼能看到佛法從我們這一代就斷絕?所以我求三寶加持,希望有真正的傳法人出現。真正傳法人的條件,是「嚴持戒律、不怕吃苦」。務必自己修行,影響常住;我自己不修行、懈怠,也影響常住,大家看到你不修行,你這麼懶散,「他可以這樣,我為什麼不能這樣?」所以道場住眾,我們要重質不重量,小小道場好好的去做。實在不行,受不了,這個地方規矩太多、太嚴,受不了,你到別的地方去,不能在這個道場做不好的影響,你有罪過。住在這個地方一定要有好的影響、正面的影響,每一個人都發心:「我做給別人看」。我們六十一號這個寮房,四月底就完工,完工我住在這裡,我做給你們看,你們也要做給我看。做不到的?做不到就是自動的離開學院。好在澳洲現在也有七、八個凈宗學會,每一個凈宗學會都希望有出家人去領導他們,在澳洲去處不是沒有。所以要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結法緣,你法緣多、法緣廣,去處就多。好好的用功,好好的修行,好好的去領眾,不要辜負這一生。

  我們在這裡看這些菩薩他們的影響,普賢三昧的影響不可思議,經上講的盡法界虛空界,這裡頭一共跟我們說了十句。盡法界,這是總說,第一句那個「盡」字是貫下來的,盡虛空界;第二句盡十方,第三句盡三世,第四句盡微細,第五句盡無礙。這個十句,清涼大師說得很清楚,他的註解裡面講的,這裡頭分為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初明平遍法界」,就是這十一句;後面再說「重疊無盡」。前中有十一句,「初一」,這一句是「總明,謂盡窮法界」,後面這十句是「別指,以彰曲盡」。彰是顯示,明白的顯示;曲是委曲,委曲婉轉。「盡窮法界」,從法界裡面跟我們說出這十句,第一句是「盡虛空界」,虛空沒有邊際,虛空是自性的自相,真如本性的自相,這個相是虛空。為什麼叫虛空?本來無一物。無有一物,我們稱它作虛空。

  第二句「於空中盡十方處」,十方處這有相,相從哪裡來的?相從虛空裡頭變現出來的。體是空寂的,所以這個相叫幻相,佛法裡面稱之為妙有。大家都聽得耳熟,佛經裡面常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為什麼說真空不空?它能現相,雖然現相,相還是等於空,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我們一般凡夫把這個相執著為真有,不知道這個相當體即空,當相即空,這個話我們在經上聽說,但是不懂它的意思。為什麼說當體即空、當相即空?古人,古時候科學技術沒有發達,很難從比喻當中體會,所以用「夢幻泡影」,用這個來比喻。前面我們讀過影像,影像最明顯的比喻是照鏡子,我們照鏡子,鏡子裡頭有個影像,試問問這鏡子里的影像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們正在照,鏡子里現我們的相,現我們的相,鏡子到底是有相還是無相?鏡子確實沒有相。沒有相現了影像,雖現影像也是無相,那一面鏡子還是乾乾淨淨,並沒有相在裡頭。用鏡子當中的影像你去體會,體會當相即空、當體即空,從這個地方你才能真正覺悟:所有一切現相確實是夢幻泡影,才跟你講畢竟空、不可得。你要能夠從這裡明白過來,你就開悟,你就覺悟了,你心就清凈,一塵不染。為什麼?不可得!畢竟空,不可得。你心裏面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叫做業,業造成了障礙,讓你沒有辦法看到宇宙人生真相,業障!業障除掉了,真相大白。真相大白,你的業障就盡了,就這麼回事情。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類通」這一段經文: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這一整句經文,裡面包含的義理、境界非常廣大。普賢菩薩在此世界入定,這個此世界是華藏世界。『於世尊前』,這個世尊是毗盧遮那如來,那個意思前面都曾經說過,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這一整段裡面有十一句,第一句是總說,『如是盡法界』,怎麼盡法?後面有十句。第一句「盡虛空界」,盡就是遍滿的意思,一處都不漏。虛空有多大,菩薩所入的三昧就多大。第二句「於空中盡十方處」,下面講十方三世都是講相分,虛空現相。虛空不礙眾相發揮,眾相發揮不礙空性,理事無礙,這是理事無礙的境界。往後面去,講『微細、無礙、廣大』,那是講事事無礙。虛空現相,我們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但十法界,連一真法界也不例外。這相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這個地方最難懂得的是心跟識。跟你說真話,生佛不二,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是一個心、是一個識,這一個識是阿賴耶識,這一個心是真心、真如本性,所以才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我們今天講的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佛法裡面講是共同一法身。

  眾生,不但是我們,九法界眾生都不知道這個事實,都不肯承認,迷失了本心、迷失了自性,根本就不知道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不知道!認為沒有關係,「我跟他有什麼關係?我跟樹木花草有什麼關係?我跟天地有什麼關係?」都以為沒有關係,好象自己獨立了。自己從哪裡來的?不曉得!父母生的,父母為什麼會生?有些父母想兒女,他就是不生;有的父母不想兒女,偏偏生很多。不了解事實真相,這樣的事實真相唯有佛法講得清楚、講得透徹,讓我們做個明白人。跟諸位說,明白人在佛法裡面就稱為佛陀、稱為菩薩,不明白的人就稱為凡夫,凡夫跟佛的稱呼差別是這麼來的。所以佛不是神仙,佛是很正常的人,是個對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這些事實真相,說老實話,神仙未必明白,天人未必明白,佛菩薩明白;天人要明白了,也稱他作佛菩薩。畜生道里、餓鬼道里,如果有明白了,那也稱為佛菩薩,這些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虛空當中現相,現十方國土,這個十方就是現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既然現剎土,剎土裡頭有眾生,眾生一定有妄想分別執著,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於十方中遍三世時」,三世時是講時間,十方是講空間。

  第四句這就很難懂,「於三世中微細物處,謂毛端等」,毛端、毛孔、微塵,三世十方是大,微細是講小,說一個大、說一個小,當中全包括在裡頭。現在的科學家也走這兩個方向,一種往太空物理上發展,那是大的;另外一種往小的,量子力學,研究最小的,走這兩個極端。《華嚴經》上有講這個事情,大的講剎土世界,小的講毛端、微塵。「無礙」,第五句是講「凡諸小隙無礙之處」,最小的正報是毛端,依報是微塵。底下一段經文會跟我們講「重疊無盡」,它裡面會現剎土。前面經文跟我們講的四句:「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事事無礙的境界,宇宙的真相。今天我們講多元,多元文化、多元的世界,沒有一樣不是多元的;我們今天從這裡看到,曉得一毛端是多元的,一微塵是多元的。為什麼?它裡面含攝無量無邊的依正莊嚴,不是個單純的。從華嚴教義上來看,這個世間決定沒有單純的東西,你決定找不到,多元裡面的複雜你沒有法子想像。

  我過去講經常常說,我們這個身體的複雜,身體包括思想,我們這一個人身心的複雜,跟宇宙完全平等的。我早年講經講這個話講得很多,所以我們這個身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無二無別。現在我們讀《華嚴》,這個境界又提升,提升什麼?我們一毛端、一毛孔的複雜,跟我們整個身心的複雜也是無二無別,跟整個宇宙的複雜性還是無二無別,這就更難懂了。一粒微塵,微塵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我們肉眼能看得見的是小的沙粒,我們肉眼能看見,微塵肉眼看不見,手也摸不出,它太小了,摸不到,摸到的那都很大了,那不知道多少微塵積聚成一個物質了。一微塵裡面也遍含十方三世依正莊嚴,所以哪有單一的東西?於是我們肯定文化是多元的。我們要接受多元文化,從接受多元文化,我們一定要放棄自私自利,要放棄貪瞋痴慢,以真誠、清凈、平等的愛心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多元文化的自相,它的樣子。這個樣子法爾如是,沒有一絲毫勉強,他們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全心全力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所以你要真正契入多元文化的境界,多元文化境界在《華嚴》裡面,現在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境界!我說的這個話,你們大家想想看有沒有道理?我有沒有說錯?入佛知見,入佛境界,我們總算有那麼一點消息,這一點消息得來不容易。有了消息,好消息,我們要如何證得?要如何契入?真正有這個心愿的同學們,要記住從根本修。根本修,根本是什麼?《觀經》三福講得最好,《觀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經,通圓教一乘,它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它怎麼不通圓教一乘?所以我們要想契入佛境界、要想入佛知見,還是從孝親尊師,從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叫做根本。再提升,這才是三皈眾戒。三皈是佛法修學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的總綱領、總方向、總原則,起心動念都不能夠離覺正凈;你離覺正凈,你必定與迷邪染相應,你要知道迷邪染它的果報是三途六道。你要是與覺正凈相應,你是聲聞、緣覺、菩薩,是佛道,這走覺正凈。覺正凈的路子,落實在清凈戒行,嚴持眾戒那就重要了。

  持戒從哪裡學起?從五戒,從沙彌律儀。印光大師非常慈悲,他老人家取《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做為我們戒行的補充教材,好!用這兩樣東西幫助我們斷惡修善,我們才有個標準。它比五戒十善講得更細、講得更多,是非常好的參考資料。出家同修要嚴持「沙彌律儀」,古德講得好,沙彌律儀做不到,不是出家人。不是出家人,你要打扮成一個出家的形象,這個罪過很重。第一個,你冒充出家人,世間人承認你是出家人,佛菩薩不承認,天地鬼神也不承認。第二個罪過就更重,你穿上這個衣服,打扮成這個樣子,破壞出家人的形象,這個罪過重,這個比破和合僧還要嚴重,實際上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在經教、戒律里結罪,是阿鼻地獄。我跟你說真話,你將來墮阿鼻地獄你不能怪我,你不能怪我沒有說、沒有教你們,我說出來了。《沙彌律儀》這個本子,這是弘贊法師,清朝初年的,注得好!注得很詳細,引用的因果報應的事情很多。我們學院同學哪一位發心出來講解,擔任這一個課程。要細講,認真的講,大家在一起認真共同學習。

  所以三福第二條,這前面兩條性質都相同,斷惡修善;第三條破迷開悟,第三條是大乘菩薩善。第一條是人天善,第二條是小乘善,二乘,聲聞緣覺善,第三條是菩薩善。菩薩善我們取一部經做為依靠,我選擇的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因為這部經的意思、裡面的內容,就是凈業三福,從孝親尊師到「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地藏菩薩本願經》統統具足,所以它是凈業三福的詳細說明。我們學佛從這裡紮根,你才能契入華嚴境界,你才能真正入佛知見。你要沒有根,這種經聽了,只能說阿賴耶裡頭種點善根,你這一生不得受用。根深葉茂,好象一棵大樹一樣,根深,它的樹蔭才大,根不深怎麼行?凈業三福是根。

  第五句是講到無礙,「凡諸小隙無礙之處」,極其微小,像毛端、像微塵,沒有障礙,沒有障礙它才能容剎土,剎土是依報,它才能容納諸佛如來,這正報,它可以容納依正莊嚴。反過來,我們現在這個心很小,有障礙,為什麼?不能夠接受別人,不能容納別人,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有礙!人家是無礙。這個人來了,來的這個人不善,跟我處不好,使我天天生煩惱,怎麼辦?你要有智慧、你要有德行去感化他。這話說得沒錯,「我現在沒有智慧又沒有德行,我要跟這些人相處,天天生煩惱怎麼辦?這樣好象我不能不排斥,我不能接受。」你的話好象也有道理,如果你止於這個境界,不能向上提升的話,這一生當中念佛往生都沒指望,為什麼?心量太小。我們到底怎樣做才對?修養自己道德,努力增進自己的學問,拓開心量,感化眾生。學問之道無他,學會做人而已。什麼叫大學問?什麼叫道德之人?能處人、能接物,一般人不能相處的人我能夠跟他相處。我們學聖賢的教誨就是學這個,學了就有用處,學會了跟什麼人都能相處。為什麼?毛端都遍容依正莊嚴,這還有什麼話說?微塵也容納十方剎土,你就曉得毛孔、微塵比我們的心量大多了!

  我們今天的心量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堅固的執著,真的是無事生非。看到一個人來了就打妄想,不往好的地方想,專門往壞的地方想,無事生非!所以變成不能容人。我不能容人,你要曉得因果定律,人不會容我,自己的虧吃大了!發心做好事都得不到別人的幫助,為什麼?人家以為你心不善,你做好事,人家以為你別有企圖,你平常對人懷疑,人家對你怎麼會不懷疑?我們要怎樣把這個毛病改過來?改過來有一個很好的方法,換一個立場去想,把我當作外面來的客人;我今天到你這裡來,跟你見面,你要這樣想,你要這樣對我,我心裡是什麼樣的感受?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個毛病才能改正過來,才能把心量拓開。縱然是不善的人、是無惡不作的人,菩薩也要感化他,也要幫助他轉惡為善,也要幫助他轉迷為悟,「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你要教,要教他自覺,要勸導他不造罪業,要勸導他自求多福。他覺得這裡面的人,實在他自己習氣也深,大家習氣也深,實在是不能相處,好好的離開這個地方,好來好去,好聚好散,不結冤讎,這就是真正的學問、真正的德行。

  學問、德行,佛家講三昧、講六波羅蜜,不是在講堂裡面講講而已,它要起作用。講堂講得再多、講得天花亂墜,不能落實在生活、不能落實在工作、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說有什麼用?空的!一場空!我們套一句祖師的話說「並無功德」,不但沒有功德,福德都沒有。佛法你們也都常常聽講,「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什麼叫實質?實質是做到。什麼是形式?口會說,做不到。許許多多教義、名相,大家錯解、誤解了,你沒有聽懂。這樣的學生孔夫子不教,孔夫子是世間聖人,他老人家講:「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夫子不教這個人,這個人太笨了。意思就是:講一樣你只懂得一樣,你不能夠觸類旁通,夫子不教。現在是怎麼樣?講一樣你這一樣都不懂,你還錯會了意思、曲解了意思,你要做孔老夫子的學生,難了!夫子不收這樣的學生。但釋迦牟尼佛慈悲,佛收,佛很有耐心,佛不厭重複,一遍一遍重複。夫子不太願意重複的,一遍教了你聽不懂,他就不說第二遍。那個教學法也有好處,讓學生真正聚精會神,真正認真努力學習。

  我們往年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的教學是奉行孔老夫子的方法,他教你只有一遍,絕對沒有第二遍。這一遍沒聽懂怎麼辦?去問老師,老師把你罵一頓,有時候還打你。罵了你、打了你,跟不跟你講?不跟你講。老師跟我們這些同學說過,他說:「你們不用心聽,再來問我,你挨了罵、挨了打,我還跟你講,你們還有一個妄念:不要緊!這句沒有聽到再去問老師,頂多挨幾句罵、挨一頓打,還是可以聽到。」罵了你、打了你,還不跟你講,這個沒法子,下一次聽講要專心、要聚精會神了,不能聽漏,漏了再沒有法子補的。現在有錄音機,把它錄下來,沒聽清楚,打開重複再聽一下。李老師上課講經不許錄音,錄影那個時候還沒有這個設備,不許錄音。什麼原因?擺上錄音機,大家不用心聽了,以為什麼?不懂我還可以聽第二遍,我還要聽第三遍,真正回去聽的人很少。他說得很對,沒有這些設備的時候你會專心。

  他教我用心之專,專到極處,不許我寫筆記。老師一面講,我們聽經的時候,拿著筆旁邊寫筆記,老師說:「這對於你聽教已經有了很大的損失」。為什麼?你沒有用心去體會他所講的,你只著重在言語上,你所聽的是言語、是名相,你沒有聽懂他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要聽真實義,不要去聽這些言語、這些名相,你聽這幹什麼?所以筆記都不能寫。聽一堂課,他一堂課通常是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兩個小時他因為有翻譯,所以實際上是一個小時;如果一個半小時,大概是四十五分鐘,我們專心、聚精會神的聽。有的時候筆記上寫幾個字,什麼時候?翻譯的時候。這個時候記幾個字,一句兩句,他看到可以;他講的時候,我們寫筆記是不可以的。他的方法是採取孔老夫子的方法,不採取佛陀的方法。佛陀真是慈悲到極處,聽不懂再問他,還跟你講,再不懂的時候他還可以跟你講,難得了!佛真正是慈悲到極處。中國聖人這一套好處很多,逼著你不能不專心、不能不用功。

  第六句講「廣大」,清涼大師說「百千由旬等處」。第七句講「光明」,光明是「人天日月光明等處」。世間法說盡了!光明是你能見到的地方,這裡頭引申的意思是你能聽到的地方、你能夠接觸到的地方,都包括在這兩個字裡頭。後面這三句更不可思議,『佛眼所見』,我們人天眼見有限,為什麼?我們有障礙。佛,就一般大乘經上講的,五眼圓明,他沒有障礙。《金剛經》上佛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他所見的是盡虛空遍法界。遍法界的意思很深,一般人不容易體會,《華嚴經》上講的遍重重無盡的法界,真的普賢三昧不可思議。『佛力能到』,盡佛的神力能到之處。我們舉一個比喻,毛端容十法界依正莊嚴,佛有能力到毛孔裡面的十法界。毛孔裡面的十法界,那裡面還是有毛孔、還是有微塵,那個毛孔、微塵又容十法界依正莊嚴,重重無盡,佛的能力能夠遍到。我們哪有這個能力?

  末後一句說『佛身所現』,佛身所現之處。佛身現在哪裡?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佛能現在毛孔裡面的法界,法界裡面有毛孔,毛孔裡頭又現法界,都是佛現身之處。佛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現依現正。若以依報身得度者,佛現依報,現山河大地、現樹木花草,佛能現;應以有情眾生得度者,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相,現佛身、現菩薩身、現宰官身、現長者身、現婆羅門身、現外道身。觀音菩薩在餓鬼道現鬼王身,在地獄道現地獄身,在畜生道現畜生身,無處不現身!無量無邊的族類,佛統統示現。我們今天所接觸的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知不知道是諸佛如來所現之身?不知道,所以你不知道恭敬。普賢菩薩知道,所以普賢菩薩修「禮敬諸佛」。什麼是諸佛?沒有一樣不是諸佛,覺悟的人知道。宗門人講「會的人」知道,不覺不會的人他不知道,他真的叫麻木不仁,怎麼能成無上道?不但不成無上道,怎麼能見無上道?見道而後才能修道,修道而後才能證道,你現在連道見都見不到,還談什麼修證?佛身能現,清涼大師講「此第十句有二義」。現在我們時間到了,這個二義我們下一堂再跟諸位報告。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六五0卷)

  諸位同學,請看「類通十方」這一段經文,我們把它念一遍:

  【如此世界中普賢菩薩,於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佛力能到,佛身所現,一切國土。】

  第十句『佛身所現』,清涼大師說這一句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總結前面十一段,第二是「成下,以是身內之剎,為微細故」,清涼有解釋,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經文,特別是《華嚴經》,經的意義非常深廣,很不容易是面面都能夠見到。清涼說古德解釋只有後面這個意思,佛身所現國土中塵,有諸佛剎,身現塵剎;少前面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就不圓滿,清涼說:「遂令普賢不遍如來身外剎」。必須要把這兩個意思合起來看,換句話說,在這裡我們也體會到經裡面常講的一個原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才能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一不是多,多不是一,你的知見一定局限,一定不能夠看到全面。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要不是佛跟我們說,我們怎麼知道宇宙的真相?今天科學家跟我們講的多維次空間,我們聽了之後也是一個模糊的影像,《華嚴》這裡講得清楚,這個地方舉的例子就很好,『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佛眼所見』,說明決不是凡夫能見到的;『佛力能到』,不是凡夫有能力達到的,科學技術再高明也不能達到,說老實話也沒有佛的能力。末後這一句,『佛身所現一切國土』,這一句把前面全都包括了,這一句是總結,跟第一句『如是盡法界』前後呼應,這個意思才完整。我們要建立人生宇宙觀,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人生宇宙的看法要不違背佛之所說,我們才不至於把真相看錯了。下面這是講重疊普遍,請看經文:

  【及此國土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

  記住,『一一塵中』,每一粒微塵當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我們一句一句來觀察,這是說出重重無盡的法界。『及此國土』是指前面十處之國,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也就是說我們在前面所看到的,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菩薩,來到華藏世界聚會,參加毗盧遮那佛所召開的教育大會,佛陀教育大會,我們可以這樣說法。「及此國土」,此國土就是指十方,清涼是講十處,實在講我們用十方比十處意思來得圓滿,實在講處也是方的意思。「一一塵中」,十方世界的微塵沒有法子計算,所以不是講恆河沙數,「所有微塵,一一塵中」,「所有微塵」是每一粒微塵之中,「有世界海微塵數佛剎」。一微塵裡面所顯現的境界,跟十方諸佛剎土無二無別,而且可以說一法不漏,我們講法法具足。從這個地方我們來想想,我們這個人,當然沒有離開十方佛剎,釋迦牟尼這個佛剎也在其中。釋迦牟尼佛的佛剎在這個法界、虛空界裡面,這是肯定的,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總不能說是在法界、虛空界之外,沒這個道理。

  既然在其中,現在我們居住的南閻浮提洲,有我這個人。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每一粒微塵都現圓滿的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都在其中。我們要問,娑婆世界在不在這個微塵之中?當然在。娑婆世界裡面南閻浮提洲,我們這個地球、我這個人身在不在其中?你們去想想,這很有味道!這樣想之後,釋迦牟尼佛有多少個?南閻浮提洲有多少個?我們不說南閻浮提洲,我們講現代的話,我們這個太陽系有多少個?太陽系裡頭所說的這個地球有多少個?重重無盡,無量無邊!簡直叫我們不敢想像,我們聽了真的像是神話小說一樣,這哪裡是事實?這個時候我們對佛就要有仰信:佛不妄語,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為什麼?這個說法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生以來第一遭聽說。我們聽講經也聽了不少年,也沒有聽說過這個說法。講經的法師,縱然知道這個事情,也不願意說。為什麼?說了人不相信,說了是聽眾造口業。這個時候,這是不能不說,為什麼?經文擺在此地;你要不說,這個經文如何消法?到這個地方不能不說。這種境界少說,但是它確確實實是事實真相。

  所以你要是入了這個境界,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眾生,跟你講實話,都是不生不滅,都是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統統都是的。我們今天聽說,能不能得到像諸佛如來、普賢菩薩這樣的受用?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所以這個境界從性德上來講,一切眾生各個具足;從修德上來說,只有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有,十法界裡面有情眾生沒有。換句話說,從性上說我們有,從理上說我們有,從相上說、從事上說我們沒有,諸佛如來有,法身菩薩有。性上有、理上有,那就是本來有,本來有的肯定可以恢復,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相上沒有、事上沒有,相跟事都是虛妄的,肯定可以斷掉,對於我們修行證果增長了信心。這個信心是有理論根據的,絕對不是妄想。現在最重要的是怎樣建立自己的信心,這必須要跟煩惱習氣去打一仗,如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信心恢復?煩惱習氣不能克服,敵不過煩惱習氣,信心很想生起,它就是生不起來,不能不知道。我們看經文,接著看:

  【一一剎中有世界海微塵數諸佛。】

  再接著看:

  【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塵數普賢菩薩,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塵中多剎,剎中多佛」。『一一佛前』有許許多多『普賢菩薩』。清涼說「於上諸處」,這個處所就太多太多了,「皆入此定,故普賢身不分,普遍粗細深廣,平滿重疊。」我剛才說的這個話,是說我們娑婆世界,我們居住的閻浮提南瞻部洲,我們居住的這個太陽系、這個地球,以及我們自己的身體、身相,也是平滿重疊,跟普賢菩薩沒有兩樣。普賢菩薩覺,我們是迷,不同就在此地。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要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於上諸處,皆入此定」,所以普賢身不分而遍。我們說普賢菩薩是不是分很多身?不是的,普賢菩薩沒有分身。沒有分身如何能遍?我們也沒有能力分身,諸佛剎土這個世界也沒有分身。微塵,每一個微塵就像鏡子一樣,外面的境界相統統照在裡面。鏡子只能比喻個彷彿,不能比喻到恰到好處,為什麼?鏡子背面不能照,微塵是全體都能照。所以,一個微塵豈不就是一個虛空法界嗎?一一微塵統統如是。「塵中多剎,剎中多佛」,這講一重,以此類推,重重無盡。佛剎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佛剎,剎中又有多佛,所以重重無盡。宇宙是重疊的,是多元的。

  「於上諸處」,這是總結能遍。經文雖然只講四重,我們一定要能夠觸類旁通、聞一知十。後面這一句非常重要,『皆亦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我們在前面講過賢首大師用鏡子做比喻,他造一個八角亭,每一角安上一面鏡子,人站在當中,我問你:你有沒有分身?沒有分身。沒有分身自然遍虛空法界,這什麼原因?性德!性德是真的,我們雖然是迷而不覺,事實還是這個樣子,眾生跟佛差別就是一個迷一個覺。迷的,我們在此地講遍法界身統統迷,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普賢菩薩入這個三昧,在這個廣大境界裡面,塵中有剎,剎中有佛,普賢菩薩在佛前入這個三昧;剎無量無邊,佛無量無邊,普賢也無量無邊,這個地方入三昧,所有一切普賢菩薩同時亦入此一切普賢三昧。

  就像一個人在鏡子當中一樣,你看鏡子照鏡子重重無盡,你做什麼動作它們同時都是一個動作,從這個比喻裡面我們細心去體會,經上講的就是這個境界。清涼的《疏鈔》說得很多,要研究你仔細去讀,我把這個大意跟大家說出來了。這裡頭最重要的是為我們提示了一樁事情,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影響之大、影響之深,我們自己實在不知道;讀了這一段經文明白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周遍法界。佛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法界、與性德相應,六道凡夫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與性德相背。與性德相應是正面的影響,與性德相背是負面的影響,影響範圍之大、影響之深並沒有兩樣。由此可知,佛在經教里常常跟我們講的六道三途,一一塵中有沒有?無量無邊的剎土、諸佛剎土大多數都有十法界,都有三途六道,也跟鏡子一樣重重無盡。

  這些境界不是哪一個人造的,不是哪一個人主宰的,誰變的?自己心裡變的。真的,佛講的一句話講得千真萬確,「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很深,你聽了未必真懂。音聲沒聽錯,字字也很清楚,意思不懂。你要去思惟這句話什麼意思,愈思惟愈錯誤,想歪了、想邪了。這些話你聽了,懂你就懂,不懂就是不懂。「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句話可以解答宇宙從哪裡來的,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再跟諸位講,《華嚴經》上講的這個世界重疊無盡從哪裡來的,佛這一句話答盡了,解答得非常圓滿!所以這一句話佛雖然講,你沒聽懂;你要聽懂了,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佛的言教不斷重複,希望你有一天在這一句話裡頭恍然大悟,你真的明白、真的懂得,你就契入境界。

  請看下面經文,這是第二大段加分。有三個段落,就是身、口、意三業的加持。前面一段是口加,第二段是意加,第三段是身加,我們來看加持。

  【爾時一一普賢菩薩,皆有十方一切諸佛而現其前。】

  這個地方是一小段。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是第一「諸佛現身,以此口加,後無結通。故此總舉重重時處,一一普賢前也。」清涼最重要的開示就是後面這兩句,「處」重疊,「時」也重疊,「佛」重疊,「普賢」也重疊,都是無盡的。清涼大師要是不給我們說明,我們往往讀經在這個地方粗心大意忽略了。你看『爾時』,「爾時」是普賢菩薩入定的時候。『一一普賢菩薩』,我們會把這一句疏忽了。「一一普賢」就是剛才講的,我們還記得前面的話,「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這四句好記,前面這些經文都不離開這個原則。不過在前面這一段講得比較詳細,講到「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微細,無礙,廣大,光明」,講得詳細;前面這四句講原則,比較籠統,其實境界完全相同。依報,國土有微塵,塵中有佛剎,剎中有諸佛,諸佛前面有普賢菩薩在那裡入定。定表修證,我們平常講的修行證果就是這個意思。「一一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無量無邊,我們讀《華嚴》,看到這個經文總要曉得,真是塵中有剎,剎中有佛,佛身有毛端、有毛孔,毛端裡面又現微塵數國土的佛剎,一一剎中又有微塵數諸佛如來,這樣輾轉重重無盡,你才曉得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我們想諸佛如來、想普賢菩薩,想自己、想一切眾生,無一不是重重無盡的。

  【彼諸如來同聲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菩薩三昧。】

  這一句是讚歎他入定,這個定是如來果地上的大定,在楞嚴會上叫首楞嚴大定。可是普賢示現的是菩薩法門,清涼說:「菩薩門入,故云菩薩三昧」,普賢菩薩能入,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今天修的法門是凈宗法門,如果我們要入三昧,這個三昧叫做念佛三昧。諸位要記住,普賢跟念佛,這是說契入三昧的手段、方法不一樣,三昧是一樣的。三昧是什麼?『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最後都是入如來果地上的大定。這不是因地上,是果地上的,跟《楞嚴經》經題味道很接近,很有那個味道。《楞嚴經》經題是「大佛頂首楞嚴」,這是略稱,全名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你們想想這個味道,跟這個定是不是一味?這都是講如來果地上的大定,諸佛如來的正受。佛在楞嚴法會上是這樣說法的,在《華嚴經》上又是一個說法,說法不一樣,意思非常接近。這是說法的善巧方便,這是說法的高度藝術。

  我們用念佛的方法,我們念佛念了這麼久,為什麼念佛三昧的消息都沒有?這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去找,我們不能夠得念佛三昧的原因在哪裡?我常常勸同學,你要把原因找到,把原因消除,障礙就沒有了,念佛三昧就現前。念佛三昧最淺的,我們一般常講功夫成片;功夫深的,叫事一心不亂;更深的,叫理一心不亂。我們要問,普賢三昧在念佛三昧里屬於哪一個等級?跟諸位說,是理一心不亂。念佛三昧要怎麼修法?一定要依《無量壽經》上的理論方法去修,不能錯解經義。現代社會有一些沒有深入經教,斷章取義,說本願念佛,只要依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就可以,其他的都不必依靠,很能夠討現代人的歡喜。現代人修行也要偷工減料,怎麼能成就?

  其實提倡本願,最初不是現代這些人,是古來祖師大德;祖師大德提出這個,他是有學問,他能成就。為什麼?一願圓融一切願。不是只要一願,其他都不要,那你把祖師大德的意思完全錯會了!祖師提出這個方法,人家是已經契入境界,告訴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每一願都含攝其他四十七願,少一願你的願就不圓滿。以第十八願為主,其餘四十七願為輔助,它是圓滿的。不是說只要一個,其他都不要,這是很大的誤會,真的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你修行表現的是煩惱、是習氣、是妄想分別執著,功夫成片的德相完全見不到,你怎麼會有成就?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看這一段經文:

  【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加於汝,以毗盧遮那如來本願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

  這一段是說明「得定所由」,你為什麼能入普賢三昧?入普賢三昧就是我們平常講你得普賢三昧,入定就是得定,你為什麼能得定?一定有原因。這個說法好,教導我們,我們為什麼不能入普賢三昧,不能得到這個大定?想想看看他所講的緣跟因,我們具不具足?第一個是得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我們沒有得到;第二個是毗盧遮那如來的本願,如來本願力在加持你,我們也沒有得到;第三個是『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這三條得定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你自己修行,是第三句,這是真正的原因。你要真正肯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你必定得毗盧遮那本願加持;你既然得毗盧遮那本願加持,你當然就會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共同的加持。所以佛加持是你得定的緣,自己修行才是真因。因緣具足,大定現前,你才能證得。所以說來說去,說到最後還是要自己如法修行。自己要不真正如法修行,以一種僥倖的心理求佛菩薩加持,是決定求不到的。

  經義這樣的清楚、這樣的明顯,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注得很好,為什麼十方佛加持你?「佛佛道同故」,焉能不加持?第二個「主佛本願」,毗盧遮那佛的本願,毗盧遮那佛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法爾如是,這就是我們平常常講的純凈純善;純凈是自性的本體,純善是自性的德用。對於一個人真正發心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希求無上道,廣度眾生,這與性德完全相應,這就是主佛的本願。清涼說這兩種是緣,第三種是「自修行願」,這是入定的因。你只要有因,外面就有助緣;你沒有因,誰肯幫助你?不是佛菩薩不慈悲,是幫不上忙。你自己一定要有因,換句話說,必須要具備別人肯幫助你的條件。不具足這個條件,實在講想幫助你、成就你的人很多,奈何你自己沒有行願,不肯學習,別人幫不上忙。不是不肯幫,實實在在幫不上。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能懂嗎?不能不知道。

  佛門同修,在家出家四眾弟子,哪一個不求佛保佑?哪一個不求佛加持?為什麼佛不保佑你、不加持你?讀這一段經文應該有所警惕,應該有所覺悟。無論世出世法,善法必定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你要發真誠心去做。這裡面最重要的,不能夾雜不善。世尊在《十善業道經》裡頭教我們,存心要善、思想要善、行為要善,不許有絲毫不善夾雜,經上講的「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善法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利益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大前提、原則,是務必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是總綱領、總前提、總原則。你誠心誠意去做,不夾雜自私自利,不夾雜名聞利養,不夾雜貪瞋痴慢,不夾雜五欲六塵的享受,純凈純善,你怎麼不會得佛加持?你要說為什麼會得佛加持?佛的本願,這就是毗盧遮那佛的本願,這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共同的願望,所以毗盧遮那佛、法身佛加持你,所有一切應化身佛統統都加持你,你就得到加持了。

  加持的原因是真正肯干,全心全力奉獻自己,《楞嚴經》上講的,「將此深心奉塵剎」,塵剎這個意思現在懂了吧!不讀《華嚴》,塵剎這兩個字的意思,不能說你不懂,懂得很淺薄,大概是微塵數的佛剎。沒錯!你不知道一一微塵裡面還有微塵數的佛剎,這個意思你不懂了。塵剎是重重無盡,《楞嚴經》上講兩個字,《華嚴經》上講了好長好長一大段經文。所以讀了《華嚴》、學了《華嚴》,再看其他一切經很容易懂,才知道一切經裡頭字字句句真的含無量義。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要自己真正修行,「以汝修一切諸佛行願力故」。好了,這裡遇到一個問題,「一切諸佛行願」,我們怎麼修法?一切諸佛行願無量無邊,好在我們在這麼多年受大乘佛法的熏陶,我們知道佛說法真的是有原則,現在人講非常合乎邏輯;佛教給我們學一個法門,「一切諸佛行願」,我們學一尊佛行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就有下手之處。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四弘誓願,阿彌陀佛教導我們的四十八願,這兩尊佛的行願有什麼不同?我們只能夠說言語文字上有廣略不同,它的意義境界是完全相同,無二無別。四十八願說得詳細,四弘誓願說得簡單。現代人喜歡簡單,很怕麻煩,你就依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行願的總綱領,頭一條願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這個願,你是真的發了還是假的?我們仔細觀察,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我對這個眾生好,對那個眾生討厭,你這一願是假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哪些哪些眾生我不度他,你是不是後頭要加註解、加個說明?否則的話,「眾生無邊誓願度」,那個不喜歡的人,他在不在眾生數裡頭?在眾生數裡頭,那你怎麼辦?你要是厭棄他、拒絕他,你的願是假的不是真的,你怎麼能得諸佛如來加持你?你要發大慈悲心,不善的眾生、劣根性嚴重的眾生,你要用智慧、用德行去感化他。

  在中國歷史上,感化不善之人效果最顯著的是大舜,是我們中華民族典型的人物,永遠給天下後世做最好的榜樣。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不是做不到,根本沒有想學,沒有這個意願、沒有這個念頭想跟他學習,說真的不是做不到。大舜有智慧、有德行、有善巧方便、有耐心,他的一生行誼,我們在傳記裡面所看到的,學佛的同修好好的想想,是不是佛法所講的四攝六度法?所以舜王是佛菩薩,那個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來,他老人家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菩薩道裡面的六度四攝,沒有別的,就是把這十條完完全全落實,落實在生活裡頭,落實在工作裡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感動天下人。我們不肯做,還怪佛菩薩不保佑、不加持,這成什麼話?細心觀察、細心體會,才知道佛菩薩的教誨是多麼的圓滿。

  我們得人身,遇到佛法,遇到了不信,遇到了不解,不能依教奉行,真可惜!一生沒有緣分遇到那就不必說了,遇到不能得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叫冤枉!這個過失自己要負完全責任,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世出世間教學,同一個道理、同一個原理原則,「貴以專」。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的「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怎奈何大家不肯相信!我們只好說眾生福薄,眾生不能享受你的厚福,你遇到佛法,沒有能成就大智大福。佛是福慧二足尊,那是究竟圓滿,我們究竟圓滿談不上,也要能成就相當的智慧福德,一切眾生能享受到。我自己不肯認真努力修學,那就沒有智慧、沒有福報,一切眾生享不到。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古人所謂:一個人有福,一家有福。從前的家是家族,你一個人有福,你這個家族有福了,你居住的這個地區有福了,一國人有福了,天下人有福了,完全看你智慧福德的影響力。

  為什麼說你一個人有福,天下人都有福?是沒錯,你一個人做出了好的榜樣,天下人尊重你、效法你,像釋迦牟尼佛,像孔老夫子。如果今天這個社會,大家都能認識孔老夫子、認識釋迦牟尼佛,我們今天講認識佛教;今天社會為什麼儒跟佛沒有了?社會一般大眾因為沒有人提倡、沒有人出來說明,大家對於儒跟佛誤會了,不認識,以為儒跟佛的教誨不適合於現代社會,產生重大的誤會,尤其認為佛教是迷信,知識分子不願意學習。《華嚴經》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方東美先生讚歎為人類的瑰寶,沒有人認識它,這是古往今來希有的寶藏。中國的東西、中國的文字,我們中國人自己不認識它,不肯讀它,不肯研究它,不肯學習,這有什麼法子?天下人如何能得到這裡頭殊勝的功德利益?

  古德常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在後世沒有好的學生、沒有好的弟子把他的教學發揚光大,他在這一個世間不能發生影響力,不能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佛法無盡的殊勝功德利益,要靠世世代代學生弟子們認真努力修學,去體驗,把你體驗的心得向社會大眾宣揚介紹。佛如是,儒亦如是,世間一切聖賢教誨、一切宗教無一不如是。所以這一門學問我們稱它作實學,是真實,不是口頭上空談的玄學,不落邊際的,不是!踏踏實實,我要做出來給人看。把什麼東西做出來?我們今天把它歸納出最簡單的綱領,我們要把真誠做出來,一絲毫的虛偽都沒有;我們要把清凈做出來,於世出世間法一絲毫都不沾染;我們把平等做出來,對於一切眾生沒有高下,平等的禮敬,禮敬諸佛。禮敬一定要落實,自己謙虛尊重別人。儒佛都是這樣教我們的,哪裡要多?最重要的是在行,要把智慧在我們心行表演出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

  慈悲是愛心,對一切人事物供養真誠的愛心、清凈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智慧的愛心,這個學問是實學,你一定會得到一切眾生的歡迎愛戴;得一切眾生的愛戴,就得到毗盧遮那佛的加持,就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加持。你要做,你不做怎麼行?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面對一切人事物,表演看破放下,表演自在隨緣,表演念佛,勸人念佛。我學佛五十年了,總結這個綱領,我自己一生行的就是這個,勸化一切眾生的也是這個。你們許許多多同學,跟我不少年,「凈空法師學的是什麼、教的是什麼?」你們都答不出來。我到南昆大才去了兩次,兩次加起來時間不過五個小時,那邊的老師們確實不是凡人,他們有智慧、有德行,他們就知道了,把我這二十個字他們也印在好象是一個牌子,紀念的牌子裡面,將來也做為禮物送人。下面是昆士蘭大學贈送的,一接觸他就懂。

  前年我跟高戈市的市長見面,我們那個時候做了一個壓克力的牌子,是澳洲凈宗學會做的。我贈送給他,他看了非常歡喜,他說:「法師,你今天送我這個禮物,我會放在我的辦公桌上,我天天看到。」這些人表現的是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德行,我們要懂、要明了。我請溫哥華的陳風子老先生,老先生今年九十一歲了,往年我每年都在溫哥華講經,我們都會在一起聚會,這是現代的一位金石家,我請他把這二十個字刻一枚印,又把印光大師十六個字也刻了一枚印。印光大師那十六個字是他老人家傳法之寶,他老人家一生自行化他就是那十六個字,畢生修學存養的總綱領拈出來了。所以這個地方講佛加持的因緣,第一條就是你自己要真正修行,以佛之心為我心,以佛之願為我願,以佛之行為我行,你才是真學佛。得定的因緣說出來了,最重要的是你的修因,修因如何落實?下面經文就是跟你講落實。

  【所謂能轉一切佛法輪故。】

  這一句是總綱,這一句比什麼都重要。釋迦牟尼佛一生幹些什麼?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轉法輪就是講經說法。釋迦牟尼佛一生為一切眾生所講的,是一切諸佛所說之法。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經題上跟我們說的,釋迦牟尼佛一生,就跟中國孔老夫子一樣,「述而不作」。這一句話用現在話講,他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一生所說的是從前古佛所說的,自己沒有說一句話,全是古佛所說的。孔老夫子是這樣的,夫子說他一生「述而不作」,他周遊列國回來之後,開班教學。中國私人辦學,孔老夫子是第一個人,私人辦學。我們今天在圖文巴也是私人辦學,這個學院不是政府辦的,不是佛教會辦的,私人辦學。夫子辦出成績出來,怎麼辦出成績?有好學生,學生能夠依教奉行,跟著老師修學,個個變化氣質。這個影響大了!影響到當時,當時的天下,就是現在的中國。那個時候中國沒有統一,許許多多的小國家,有許許多多人聞名不遠千里而來,來求學,接受孔夫子的教誨,不遠千里而來,那個時候千里就好幾個國家了。

  所以教學影響有多大,完全看學生的成績。學生沒有成績,那你辦學是失敗的。學生要有好的成績拿出來,來學的人不能不加以考察、選擇。現在學校招生要經過考試,孔老夫子那個時候,大概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面試,孔老夫子對學生有選擇的。釋迦牟尼佛真的很慈悲,對學生沒有選擇。在我們想,為什麼夫子有選擇,釋迦牟尼佛沒有選擇?夫子示現是凡人,釋迦牟尼佛示現是成佛道。成佛他知過去未來,他具足六通三明、十八不共法,所以任何一個眾生見到佛,佛對於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清楚、都瞭然,佛對他的教誨就有方法了,能應機施教。孔夫子示現是在人道,教化是一世,不講過去,講一世的教育,所以對於學生當然要有選擇。我們在《論語》裡面讀到「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這樣的學生夫子就不要了,所以他選擇學生也是有條件的,也是有原則的,不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智慧神通圓滿具足,任何眾生一接觸,你生生世世善惡的行業,他統統清楚、統統明了,你的全部檔案佛是一目了然,所以佛教學的方法就能夠很契機。

  你想想看,周利盤陀伽那種根性,孔老夫子決定不教的。當時周利盤陀伽見釋迦牟尼佛,到僧團裡面去,僧團裡頭沒有一個人相信他能夠學得成功,沒有人相信,都以為釋迦牟尼佛不會收他。沒有想到釋迦牟尼佛居然收了他,而且沒有多久他還證阿羅漢果。佛跟大家講周利盤陀伽為什麼那麼愚痴,為什麼那麼沒有記性,教他的東西沒有記性。教一首偈,教前面當然他不知道後面,教後面兩句,前面兩句就忘掉了,四句偈記不住。這樣的根性孔老夫子確實是不教,當時在印度也沒有人願意教他,佛教他。佛說明那什麼原因?過去生中他是三藏法師,教別人的時候吝法,自己留一手,怕學生超過他,所以這一生感得愚痴果報。吝財得貧窮果報,吝法得愚痴果報,原因在這裡。他有根,根被埋沒了,佛有辦法把他的障礙除掉,讓他善根恢復。佛的那種智慧、善巧方便,不是凡夫能夠知道的。我們今天講到這一段。



推薦閱讀: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十一集)凈空法師
科注學習班(120集)開吉法師「念公《凈修捷要報恩談》之啟示」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八一卷——第一一九0卷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五集)-凈空老法師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