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為何不稱帝?他有兵有權,卻有一個消滅不了的對手
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也就是皇太極去世五天後,多爾袞來到三官廟,他要在這裡會晤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兩位大臣索尼與圖賴,探詢兩黃旗對皇位繼承人的最後態度。
索尼卻直截了當地告訴多爾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多爾袞沒作任何表示就離開了三官廟。
晨曦中,全副武裝的兩黃旗精兵已經把皇城圍得鐵桶一般,崇政殿四周也被圍得水泄不通。那裡,平日是大清皇帝商討國是的場所,現在是皇太極停放靈柩的靈堂,今天則將在亡靈面前推舉大清皇位新的繼承人。前清時代至關重要的時刻到來了……
一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在他的一生中,有兩件事對他影響最大,一是他的生母為努爾哈赤殉葬,二是此次推舉皇位繼承人。
母親殉葬時,多爾袞虛歲十五,按照女真人的習俗已經成年,但他當時沒有尺寸軍功。努爾哈赤死後,兩黃旗雖由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個親兄弟繼承,但多鐸是正黃旗旗主貝勒,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貝勒,多爾袞並沒有實際掌握一旗。不久,皇太極又將兩黃旗收回由自己統領,換予三人兩白旗,阿濟格和多鐸就又分別成了兩白旗的旗主貝勒。
多爾袞劇照
1628年3月,16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征蒙古有功,被賜號「墨勒根戴青」(意為「睿智」)。顯然,皇太極對多爾袞的才智有著清醒的認識。同月二十九日,阿濟格違犯制度擅自為多鐸定親,被皇太極罰銀一千兩,並罷免了他鑲白旗旗主的名位權力,多爾袞這才成為鑲白旗旗主。此後,皇太極又多次對多爾袞委以重任,使多爾袞不斷有機會建功立業。
1635年,多爾袞為皇太極和大清朝立下了一個特殊的功勞。這年九月,多爾袞率軍征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殘部。他臨之以威、施之以謀,導致林丹汗殘部不戰而降,並獻出了失蹤二百多年的「傳國玉璽」。多爾袞將這枚傳國玉璽獻給皇太極,皇太極因此接受了大家的擁戴,於次年四月改國號為大清,正式登上了大清的皇帝寶座。
1638年,皇太極又任命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左翼兵伐大明山西、河北、山東三省。多爾袞「轉掠二千里」,「旌旗所指,無不如意」,陸續攻克城池50餘座,殺死2名總督級大員,在57次戰役中全部獲勝,並俘獲人畜46萬餘、黃金4000多兩、白銀97萬餘兩。在八旗鐵騎先後五次大規模伐明的軍事行動中,多爾袞指揮的這一次戰果最大。
多爾袞另一個引人注目之處在於,他的政治頭腦遠在其他王公貝勒之上。1636年第二次征伐朝鮮時,皇太極因漢山城久攻不下,不得不先行回國。
當時,朝鮮王國的宗器、社主、宮眷和群臣之家眷、財產都在江華島上,多爾袞率領剛剛組建的水師一舉攻克江華島,並俘獲朝鮮王妃、王子、宗室等76人,群臣眷屬166人。他一改過去其他將領大肆屠戮、侮辱俘虜的做法,嚴令部下對這些妃嬪、宗室、眷屬待之以禮,並派兵護送,將她們交還朝鮮國王。
結果,朝鮮國王對多爾袞的溫文有禮、冷靜老練大加讚賞,並率群臣出城投降。這一年,多爾袞只有24歲。
實事求是地說,在當時,多爾袞的才能和功績是公認的。他在一系列戰略性軍事行動中的上佳表現,令皇太極對他特別看重,也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地位與威望。
二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因病去逝。而此時,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國,聲勢浩大的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軍,還有如日中天的大清朝,三支重要政治力量的角逐,已經接近了最後的大決戰。皇太極身後的權力繼承也因此變得格外敏感,倘若處置不當,大清政權的前途將很難預料。
本來,按照推舉制原則,就能力、威望、地位與實力而言,多爾袞最應被推舉為繼承人。但此時大清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17年的經營,大清在組織結構、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觀念上已經深深地漢化了。正因為此,索尼與圖賴才堅決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其中,皇長子豪格最被看好。
豪格劇照
豪格是皇太極11個兒子中最為出色的一個,從努爾哈赤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1629年,皇太極第一次繞道入關伐明時,在廣渠門外與袁崇煥的寧錦援兵發生激戰,豪格勇悍異常,一直衝殺到護城壕邊上,令明軍大潰。
豪格不僅僅是個武夫,戰略眼光也頗為獨到,他提出大明是需要首先對付的敵人,並頗有創見地建議聯合農民軍,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在當時,能夠看到這一點的王公貝勒絕無僅有。
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包括多爾袞在內的其他宗室諸王都不具備的優勢。他的支持者之多,已經成為多爾袞不得不顧忌的力量。
另外一個因素也在兩大政治勢力的角逐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那就是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的關係很不和睦。因此,兩黃旗八大臣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
據史書記載,兩黃旗的中堅人物圖爾格等人與白旗諸王素有釁隙,遂調動三個牛錄(清八旗組織的基層單位,300人為1牛錄)的精兵,全副武裝「保護」住了宮門,致使形勢變得劍拔弩張。這就是十四日凌晨,多爾袞離開三官廟時所看到的情形。
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
兩白旗全部擁戴多爾袞,兩黃旗中也有兩位重臣支持多爾袞;
豪格雖然號稱和碩貝勒,實際上真正屬於他的兵力只有七個牛錄,不足半個旗(每旗包含25個牛錄),即便加上誓死擁戴皇子的兩黃旗中的八大臣,仍然不到兩個整旗;
兩紅旗擁戴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態度曖昧,很有可能是希望皇子繼承;
而剩下的兩旗,正藍旗情況不明,鑲藍旗則一面表示支持皇子繼位,一面又說需要和多爾袞商量。
在這樣勢均力敵的實力分布中,雙方可能都產生了投鼠忌器的心理。於是,八月十四日,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就出現了一個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
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厲聲叱責他們沒有資格先說話。隨後,阿濟格與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未置可否。多鐸隨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里的。」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里也提到了豪格,不只是你一個。」
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沒有辦法消滅豪格,那就在反駁多鐸的同時,也把豪格排除出了候選人之列。
緊接著,多鐸又提議以立長原則立代善為繼承人,可代善卻表示:「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家之福。如果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豪格則表示自己「不配」擔當大任,然後離開了會場。
這時,擁戴皇子的兩黃旗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見此情形,代善也起身離去,留在會場中的多鐸也不再講話。
這時,多爾袞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顯然滿足了多數人的意願,立即獲得通過。
年幼的順治劇照
三
後來的事情發展表明,在幾大政治勢力的形格勢禁之下,特別是在漢民族政治文化的深刻影響之下,多爾袞的做法可能是顧全大局、防止內亂的唯一有效途徑。
此時,堅定擁護皇子繼位的兩黃旗八大臣中,有六人又一次來到三官廟聚會,他們發誓要共同輔佐幼主。福臨繼位後,他們中的幾位又迅速向多爾袞靠攏,不再理睬豪格,這令豪格極度鬱悶。
在豪格看來,過去僅僅因為多爾袞是叔父,所以領兵打仗時自己才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資格繼承皇位,偏偏又被多爾袞攪了好事,就連那些曾經依附他的兩黃旗大臣們也紛紛倒向多爾袞,這口氣他實在難以下咽。
過去,多爾袞與豪格雖然並不親密,但至少還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可如今,他們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
多爾袞雖然沒有像豪格那樣發狠,但他想要幹掉豪格的衝動,可能要比豪格想要扭斷他的脖子的慾望更加強烈,因為他心中的悲憤遠比豪格沉重——
他的母親年輕貌美,卻被弄得聲名狼藉,還在盛年就不得不給人殉葬;而且,他認為,皇太極的權位是從自己手裡奪走的,如今皇太極死了,他的兒子又橫在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舉六歲的福臨來坐那把龍椅。對於多爾袞來說,天下還有比這更不公平的事情嗎?
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即皇帝位,兩位輔政王濟爾哈朗與多爾袞當眾發誓要秉公輔佐皇帝,若「妄自尊大,漠視兄弟,不從眾議,每事行私,以恩仇為輕重,則天誅地滅,令短折而死」。誓約不長,卻令人印象深刻,因為七年之後,正值39歲英年的多爾袞遽然死去,算得上是「短折而死」了。
九月十一日,也就是皇太極去世一個多月後,輔政王多爾袞突然替小皇帝發布諭旨,命令另一位輔政王濟爾哈朗率軍攻伐錦州與寧遠。
濟爾哈朗帶兵走後,多爾袞又代小皇帝發布諭旨,晉封自己為攝政王。雖然只是一字之差,意義卻大不相同——輔政者,輔助君主處理政事也;而攝政,則是代替君主處理政務,已經可以直接發號施令了。
成為攝政王之後,多爾袞召集貝勒大臣們開了一個會,決定所有親王、貝勒、貝子「悉罷部務」,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務;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書負責,各部尚書直接對攝政王負責。
當年,皇太極設立六部,本就有削奪諸王貝勒許可權的意思,如今多爾袞再次祭起這一招,意圖仍然在於削奪諸王貝勒們的許可權,使他們只能「議政」,而不能「干政」。
一個月後,濟爾哈朗從前線返回,發現一切已經似是而非了。不久,他召集大家開會,宣布今後一切事務都要先報告多爾袞,排名也要先寫多爾袞。從此,濟爾哈朗成了一位掛名輔政王,也成了前清時期最高層中能夠得以善終的少數幾個人之一。
半年後,即1644年四月初一,多爾袞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個親信部下出面檢舉豪格「悖亂」,結果幾位忠實於豪格的部下都被殺死,豪格本人也被廢為庶人,所有的七個牛錄也盡被剝奪。
1646年正月,已經牢牢掌控大權的多爾袞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軍征伐張獻忠,兩年多後豪格凱旋。可就在豪格回京一個月後,為他慶功的熱乎勁兒還沒有完全過去,他就又一次獲罪而被就地幽禁起來,不久便無疾而終。
就這樣,曾經有「賢王」美譽的多爾袞,在32歲時成為大清帝國的真正領袖。在未來的歲月里,他帶領八旗鐵騎一舉拿下了全中國,也正是在他手中,大清建立起了對這一片廣大土地完整而有效的統治秩序。隨後,也就是豪格死後僅僅兩年多,多爾袞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而待多爾袞又何其薄?他的恩怨幾乎與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國的垮台緊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而又波詭雲譎的圖畫。應該說,這個大時代的轉變最終是在他的手中才得以順利完成的。然而,從此以後,他本人卻再也沒有受到後人的尊敬,這或許正是歷史的弔詭之處。
有趣,有料,有深度
推薦閱讀:
※南明首位皇帝押往北京時,多爾袞說了十個字,朱由崧獄中直接癱倒
※一生戰功顯赫的名臣多爾袞,到底有無謀逆之心
※多爾袞之謎
※看似無情最多情,孝庄與多爾袞的難解之謎
※附錄 多爾袞年譜
TAG:多爾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