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 98

太極雜說98

太極網羅

    吳鑒泉活了72歲,並非高壽.吳公儀只活了60來歲,更非高壽.當然也有高壽者,如馬岳梁活了98歲,吳英華90歲以及楊禹廷和吳圖南等確屬高壽.其他門派也有高壽者如付鍾文,趙斌,都屬高壽.曹德馨已95歲了仍健在.八卦掌的李子鳴也屬高壽.而呂紫劍現仍健在,據說已108歲了.形意拳的肖格清活了102歲.孫氏拳的賈老旺今年已97歲了,仍健在.楊紫辰活了95歲,孫劍雲87歲了仍時常出來表演拳術,未見其衰.此外三皇炮捶門也出了不少的壽星.怎麼能說只有吳式太極的前輩長壽呢?

l         「丹田開合」之論,絕對是太極內功的真知灼見,如此便得太極扌朋 勁之妙。所言暗合楊式太極拳「神宜內斂,氣宜鼓盪」的鼓盪之意;且腹胸開合,除了逆腹式呼吸和大肺活量之意外,可有別意。「丹田開合」可能與「丹田內轉」非指一物,陳式太極拳把「丹田內轉」作為周身螺旋的源動力,恐怕不是「丹田開合」。

l         把丹田內轉理解成丹田開合更為合適。它是你的功夫到了一定時侯自然出現的一種現象。拳經有云:「一開俱開,一合俱合」。就是這種現象的寫照。太極其實就象爬山,一步有一步的風景。比如剛開始練的時侯是你的腰帶動四肢開合,慢慢的你的胸,丹田也會隨著開合。這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l         就「氣」的問題談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第一、「氣」是如何產生的,這個問題不敢談,因為肯定是個人的和片面的。但很多拳友都在練習中不期而然的有了氣,我們的討論就在假定大家練出了「氣」的前提下進行。

    第二、如何用氣的問題。我覺得楊式和陳式有涇然的分野,楊式談氣多,且多有淵博獨到之處;陳式談勁多,注重纏絲,其談勁卻也是天下獨步。但陳楊兩家的氣卻所指相同,而楊式重「鼓盪」,如瓶中之水;陳式重「螺旋」,如垂天的旋風,這種看法不知對不對。汪永泉先生在《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中對楊式內府拳內氣的闡述,令我深為折服,希望大家能夠去看看這本書。我現在還在揣摩練拳時意到、氣到、形到的問題,希望大家認識到這種三種不同的東西,而非混沌曖昧的一團混合體,其關係大體如拳論「心為令、氣為旗、腰為桿」。

    第三、關於氣和勁的問題。大家知道,氣是一種,勁至少如「太極八法」那樣是八種,如何把一種氣運化成八種勁,是我現在最困惑的問題。汪永泉先生在《楊式太極拳述真》中明明白白地把意氣和八種勁的關係說清楚了,那是人家楊式的成就,我沒有親身練到那種地步,相信人家的正確但還不敢在這裡妄論。陳式太極拳似秋沒人能把「丹田內轉」和螺旋用法與八種勁解釋得那麼清楚。

第四、陳鑫所說的「中氣」和纏絲勁的問題。陳鑫所說的「中氣」發於心,流轉於脊椎骨縫中,纏絲於肌膚,發之於未梢,出入于丹田。我堅信陳鑫的正確性,但這種氣如何清晰強勁的在脊椎骨縫中螺旋,並出入于丹田,中間有太多的問題令人難以企及,希望練陳式太極拳的拳友們探討。這可能是那種「氣斂入脊骨」的高境界。

l         通過推手的練習,可以收到以下效果:1、明白自身的各種勁法。2、明白勁法作用於對方時的反應,知道重心的作用。3、培養實戰時敢於對敵的心理素質。4、掌握接手的方法,不至於在實戰時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亂了陣腳。

    兩手臂(包括肩胯)相接觸為推手,有抓捋動作則為擒摔,雙手脫開為斷手,一脫就打,而為散打。對此太極門都有各自相應的訓練方法,不應混淆。今天看到國家所推行的推手比賽,形同摔交相撲,實在讓人不能恭維。

    推手的較量,應該是勁法的比試,而不應該是力量的抗衡。被發放出的人和發放者一樣是獲益者,他並不會因為被彈了出去而有任何不適的感覺,如果刻意去求勝負,那麼就不應該練習推手。而且在推手中最重要的是學會挨打、學會挨摔,可以說推手在初學者來說是求敗的工夫。

    人體重要的關節有九個地方,太極門和八卦門因此有九節勁的說法,推手的最大作用就是貫竄此九大關節,使勁在一來一往間可以暢通無阻,使敵方的勁滲入足下地中,使我方的勁進入敵方的中心線,尋找機會,影響敵人的重心。

推手名為推手是為一往一反的功夫,他是一種排定了次序的陰陽變化,等到適應了此種有序的陰陽後,我們就應該學習適應無序的陰陽變化了——此即如孫祿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記載的程廷華先生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開或合,或離或即,或頂或丟,忽隱忽現,或忽然一離,相去一丈余遠,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體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節,忽虛忽實,忽剛忽柔,無有定形,變化不測。

l         對於「氣」似乎不宜多說,因為現在沒有人能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但我個人堅信並感受到它的存在。不妨舉個有關經絡的例子,江蘇省中醫院針灸推拿科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針灸培訓基地,他們曾當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作過這樣一個實體示範。人小腳趾指甲外側為「至陰穴」,對婦女胎位不正有雙向調節作用(只調整胎位不正,對正常的胎位沒有影響),用窺鏡對一名胎位不正的婦女進行實體觀察,用「一指禪」法(推拿手法一種,非少林武功)震蕩「至陰穴」15分鐘後,胎位自動糾正。這是真實事件,我可以作證。如果此證據能說明經絡的確實存在的話,那麼我們完全可以推導出同樣基於《黃帝內經》體系的「氣」的存在。

太極拳經典理論指出「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這是太極拳練習方法的核心原則。如果太極功夫還處在起步階段,我建議不要過於關注這種氣的現象,因為「氣」是太極功夫中最難以捉摸、難以駕馭的內容,拳經中同樣有「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的說法,就是要練拳時把意傾注在動作中,不可只顧一心用氣,反而使意痴氣滯,使意氣二者俱受其害。初學者對「氣」的運用要謹慎,最好先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

l         交流一下太極拳的技術問題。

   1、陳式太極拳理論中「丹田內轉」的問題。陳式太極拳內功的特色就中「丹田內轉」的理論,我開始研讀到這個理論便深以為然,但在練拳的實踐中卻有很多懸而不決的問題。其一,「丹田內轉」如何具體操作。(1)、「丹田內轉」的方向問題。馬虹著作中多處談及「丹田內轉」,雲有橫轉、豎轉、斜轉、大轉、小轉等等,但卻很難和拳架一一對應、一一闡釋,因為拳架在有「左右沖」等動作圓度很清晰的拳式,也有大量纏絲圓度較複雜的拳式,還有的拳式中左右手、左右腿及軀幹纏的方向、大小、勁別各不想同,「丹田內轉」的方向以何為主次、大小,如何分勁,我看馬虹先生自己也說不清楚。(2)、「丹田內轉」內轉的表現形式問題。依馬虹先生所述的意思,好象是腹腔內臟器肌肉的轉動,名之日「盆腔運動」或者「海底運動」,我覺得大有商量的餘地。毫無疑問,「丹田內轉」一為形動(「盆腔運動」或者「海底運動」),二為氣動,三為意動,而有氣動和意動的水平時,最好就不要再形動。有拳友爭論「千斤力」的問題在陳式太極拳看來是有指丹田內有千斤內辦的意思。其二,以本人現在的拙技,完全可以做好丹田內轉的氣動,但關鍵的問題在於「丹田內轉」氣動後如何在手在表現出太極八法的勁別來,要描繪出「丹田內轉」後直接到手上的旋轉往複路線,並對應每一拳式,(汪永泉在《楊式太極拳述真》中詳細解釋每一式意氣所行路線,真是大家風範,為我所欽佩),這一項工作從未見有人做過。其三,在練拳過程中,我隱隱感到「丹田內轉」不可過分強調,我有段時間執著於「丹田內轉」的探討,結果儘管做到了肩腰放鬆,但仍然感到橫氣塞胸,周身意氣流轉不暢。反觀陳照奎先師著作中並沒有強調「丹田內轉」,只是略略提及意著丹田而已。我個人覺得「丹田內轉」並不是全身的力源,反而腿膝襠倒可以作為「丹田內轉」的力源。

    2、關於低架的問題。我認為低架易流於緊張、失卻中正圓活,應該視作腰腿功力的一項專門練習,而非練拳的主流,非功深者不能練習,尤為初習者不足取。太極拳的練習應該以意氣為主,高架最宜。正確的練法可能是高中架俱練,而以周身能放鬆舒適為度。

3、關於對時下太極拳界一些爭論問題的看法。請恕小子無知狂妄,姑且言之。(1)、陳式太極拳「老架」和「新架」之爭。陳發科、陳照奎所傳拳架纏絲周身繁密、意氣疏密相間,處處是大家風範;反觀陳某某所稱老架,疏、滯、痴、拙,兩者相比高下立分。(2)、「太極拳大師」辨。時下「大師」滿天飛,黨同伐異、互相吹捧,只見大旗招展,不見真功夫、真武德。以我所見,河北馬虹,其人能夠痴心向武,並能編著陳照奎遺學並闡發光大,對陳式太極拳理論研究和推廣普及貢獻卓然,可稱一時俊彥;但我曾花200元郵購過馬虹陳式太極拳二路炮捶的演示帶,他的拳架功夫只能視為動作規範,還不能稱為高手。河南陳家溝有自號「大師」並出VCD的,我看他的拳架搖頭晃腦、意滯神痴,柔不能圓活,剛不能驚彈抖炸,不知從哪塊石頭裡蹦出來的,裝神弄鬼、江湖「神棍」而已。這種大師怎麼出來的,利益驅動而已。前段時間市場上有五家太極拳競賽套路的VCD,其中北京體育學院副教授衛東的陳式太極拳比這些人強多了,可稱高手。本人雖然主練陳式太極拳,但深感楊式拳理法精密、博大精深,從中受益良多。依我所讀著作中所見,北京汪永泉、香港董英傑談拳質樸無華、語中要害,有大師風範,惜乎無緣請教。

推薦閱讀:

太極拳釋義
太極推手中的「三勁」運用
教學 | 陳氏太極基本功之纏絲功
太極門點穴秘譜
趙堡太極雙鞭圖文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