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妙境長老,瑜伽師地論

癸十二、斷善根(分二科) 子一、徵

  云何斷善根?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辨由

  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謂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

  「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前面這個「離欲退」,還不至於「斷善根」,這裡更嚴重的是「斷」了「善根」。這個「斷善根」這句話怎麼講呢?怎麼叫「斷善根」呢?「謂利根者」。前面那個「離欲退」,是「性軟根」,是鈍根人。現在這個不是,這是利根人。這個利根人,是「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這個利根人,就是根性特別的利,那個智慧特別的大;但是偏了一點就不得了,就是不得了。這個利根人,根性特別利,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特別利的,和一般人不同。可是這個六根裡面主要還是意根,意根是太重要了。不過意根特別利的人,他這個前五根也不同,和一般人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利根人應該有好的成就嘛!怎麼會「斷善根」呢?

  「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他成就,他成就了什麼呢?「上品」的,他這個行相特別猛利的「諸惡意樂」,特別「惡」的「意樂」。歡喜「意樂」,也就是歡喜。歡喜做種種的惡事,他心裡面有這樣的意樂。這個「意樂」,不是潛藏在那裡,是現行法,活動。像一個人在那裡睡覺,就是不活動了。睡覺醒了出來工作,這就叫做活動。表現在行動上,表現在行為上。現在是說他「惡」的「意樂」,其實一切眾生都有煩惱的種子,都有「惡」的「意樂」,但是它不現行就沒有事。現在「惡」的「意樂」,活動出來了,而且是「上品」的,他成就這樣的意樂了,這就是「斷善根」的一個條件。他本身有這種「惡意樂」,就是歡喜做惡事。歡喜做惡事,而且這個心情特別的強。

  我們在這個歷史上看,有很多的大將軍,殺人不當一回事。殺死一個人,他好像算是好像很平常的一件事,拿人不當人,這種人。他就是隨這個好皇帝,反正也可以打天下就是了。若是隨著一個賊,他也就是可以做惡的,就是這麼一個人。「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這是他本身主動的歡喜做惡事。

  「得隨順彼惡友故」,他又有一個條件呢?就是「隨順彼」,「隨順彼」惡意樂的惡朋友,有惡知識和他合作,共同的做惡事,這又是一個條件。這個朋友也是這個三業都是不清淨的,身做惡事,嘴會說惡話,心裡面也想一些惡事。惡事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這個三業都是惡的人。和利根的「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這個人,幫助他,大家合作的做惡事。這就是更厲害了。

  「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這是說前面他有這個歡喜做惡的意樂,又有惡知識和他合作做惡,這是第二。第三條件呢?「彼」有「邪」知「見」的煩惱。這個「纏」,指煩惱的現行,叫「纏」。不現行的時候,叫「使」。使命的使,使者的使。這個現行,叫做「纏」,就像一個毒蛇把你纏住了,纏在你的身上。我看這《觀世音菩薩靈感記》上,是有一件事。說有一個女人從她的住處出去離開了,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做事。說是這個走這個道路,在中途看見有一蛇盤在那個道路那裡,這個女人也是很勇猛,說是退後多少步跑,一下子跳過去,從這個蛇跳過去。跳過去,而這個蛇不是小小的蛇,是大蛇,就追她,追那女人,追就把那女人追住,就把那女人纏,纏起來,就把那女人纏到了,纏到了。這個時候我看見這裡,我心裡面很不舒服,很不舒服。這時候來了一個人,他一看,這個大蛇就把那女人纏住了,就念觀世音菩薩,一念念,那個毒蛇就把那女人鬆開了,就跑了。

  現在說這個「纏」,也等於就是,等於說是人若有邪知、邪見;貪,就是大蛇。貪、瞋、癡這一切煩惱都是大蛇,這邪知、邪見是大蛇,纏在這個人的心上面。所以這個古來的大師,這個大善知識翻譯的時候,用這個字來形容這件事,是「纏」。這個邪知、邪見主要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善惡果報。所以有的人向我說:我相信佛法很多年了,但是忽然間想,我究竟相信佛法,相信什麼?自已不知道。我說啊!你若問我這句話,我告訴你:就是相信善惡果報,相信做惡有惡報、做善有善報。說是我們先不要說第一義諦,就是先說這一件事,做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你先要有這樣的信心,你就可以稱之為佛教徒,就可以這麼說。

  現在是「邪見纏」,就是不相信有善惡果報、不相信有阿羅漢、不相信有流轉生死的事情。但是一般的邪見,人云亦云的這樣說,那還可能還不及格。若說稱為「見」,那就是厲害了。我們說這勝解,對於佛法的緣起的道理,有勝解,那也可以稱之為「見」,正見。現在對於惡法有勝解,就是「邪見」。這個「邪見」到了什麼程度呢?「極重圓滿到究竟故」:「極重圓滿」,他那個邪知見到了「極重」,極嚴重的程度,非常的「圓滿」,到了「究竟」的程度了。用這麼多的字來形容這個「邪見纏」。那他就是不感覺到做惡事是不對的,他做惡事做得很快樂,他想這些惡事都能做成功,做完了心理很快樂,還要繼續的要做,那就是這樣子的意思。若是相信佛法的人,固然也可能會做錯事,但心裡害怕,心裡有恐怖,不敢做惡事。做了一點惡事,哎呀!心裡害怕,這可見這個人沒有「斷善根」還有害怕。

  這個人呢?這個有「利根」的人,「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的人,他一點恐怕的心沒有,恐懼的心沒有,不相信有善惡果報,所以做惡事將來沒有問題,沒有後患的。這個偶然的也會看見別人做善事,他認為那個人是愚蠢糊塗了,有便宜他不佔,真是糊塗,他是這樣想法。那麼這是這個「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到了這個程度了。

  「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就加上這麼一句。說是這個人,他在「一切」,就是身所表現出來的惡行;語,口業表現出來的語言,這個暴惡的語言,不合道理的語言。這個「現行」,不是隱藏在裡面,他這個表現在行為上了。對於這件事「得無畏故」,他一點也不恐怖,做了惡事的時候,他不怕受惡報,他沒有這個恐怖心,沒有這件事情。這又是一個條件。

  「無哀愍故」,對於一切眾生這有情的動物,或是人類,一點哀愍心沒有。他認為殺死一個人不算什麼,沒有哀愍心。那麼這幾個條件:一個是「利根」;一個「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一個是「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心故」,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哀愍心,做惡沒有恐怖,對於一切人沒有哀愍心,這種人。「能斷善根」,他能夠把這個善根是斷滅了,沒有善根了。

  這個「斷善根」是要這樣的人才行。若是一般的不是利根的人,他也可能做惡事,但是心裡面還在猶豫不決,是做惡沒有惡報嗎?心裡面沒有什麼。做善有善報嗎?心裡面都是疑疑惑惑的。隨時也可能做惡事,隨時也可能做善事,這樣人還不是利根人。這個利根人!利根人多數是怎麼樣呢?特別的敏感。你有一點事情,你經過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時候,他就深入的去注意一下,考慮一下的,不是馬馬虎虎的人。但是他因為有邪知邪見,「極重圓到究竟故」,總是理會到那個最惡的那個地方去,是這種人。

  癸十二、斷善根(分二科) 子一、徵

  云何斷善根?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辨由

  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得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謂故;無哀愍故,能斷善根。

  「謂利根者: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前面這個「離欲退」,還不至於「斷善根」,這裡更嚴重的是「斷」了「善根」。這個「斷善根」這句話怎麼講呢?怎麼叫「斷善根」呢?「謂利根者」。前面那個「離欲退」,是「性軟根」,是鈍根人。現在這個不是,這是利根人。這個利根人,是「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這個利根人,就是根性特別的利,那個智慧特別的大;但是偏了一點就不得了,就是不得了。這個利根人,根性特別利,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特別利的,和一般人不同。可是這個六根裡面主要還是意根,意根是太重要了。不過意根特別利的人,他這個前五根也不同,和一般人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利根人應該有好的成就嘛!怎麼會「斷善根」呢?

  「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他成就,他成就了什麼呢?「上品」的,他這個行相特別猛利的「諸惡意樂」,特別「惡」的「意樂」。歡喜「意樂」,也就是歡喜。歡喜做種種的惡事,他心裡面有這樣的意樂。這個「意樂」,不是潛藏在那裡,是現行法,活動。像一個人在那裡睡覺,就是不活動了。睡覺醒了出來工作,這就叫做活動。表現在行動上,表現在行為上。現在是說他「惡」的「意樂」,其實一切眾生都有煩惱的種子,都有「惡」的「意樂」,但是它不現行就沒有事。現在「惡」的「意樂」,活動出來了,而且是「上品」的,他成就這樣的意樂了,這就是「斷善根」的一個條件。他本身有這種「惡意樂」,就是歡喜做惡事。歡喜做惡事,而且這個心情特別的強。

  我們在這個歷史上看,有很多的大將軍,殺人不當一回事。殺死一個人,他好像算是好像很平常的一件事,拿人不當人,這種人。他就是隨這個好皇帝,反正也可以打天下就是了。若是隨著一個賊,他也就是可以做惡的,就是這麼一個人。「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這是他本身主動的歡喜做惡事。

  「得隨順彼惡友故」,他又有一個條件呢?就是「隨順彼」,「隨順彼」惡意樂的惡朋友,有惡知識和他合作,共同的做惡事,這又是一個條件。這個朋友也是這個三業都是不清淨的,身做惡事,嘴會說惡話,心裡面也想一些惡事。惡事所思,惡說所說,惡作所作,這個三業都是惡的人。和利根的「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這個人,幫助他,大家合作的做惡事。這就是更厲害了。

  「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這是說前面他有這個歡喜做惡的意樂,又有惡知識和他合作做惡,這是第二。第三條件呢?「彼」有「邪」知「見」的煩惱。這個「纏」,指煩惱的現行,叫「纏」。不現行的時候,叫「使」。使命的使,使者的使。這個現行,叫做「纏」,就像一個毒蛇把你纏住了,纏在你的身上。我看這《觀世音菩薩靈感記》上,是有一件事。說有一個女人從她的住處出去離開了,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做事。說是這個走這個道路,在中途看見有一蛇盤在那個道路那裡,這個女人也是很勇猛,說是退後多少步跑,一下子跳過去,從這個蛇跳過去。跳過去,而這個蛇不是小小的蛇,是大蛇,就追她,追那女人,追就把那女人追住,就把那女人纏,纏起來,就把那女人纏到了,纏到了。這個時候我看見這裡,我心裡面很不舒服,很不舒服。這時候來了一個人,他一看,這個大蛇就把那女人纏住了,就念觀世音菩薩,一念念,那個毒蛇就把那女人鬆開了,就跑了。

  現在說這個「纏」,也等於就是,等於說是人若有邪知、邪見;貪,就是大蛇。貪、瞋、癡這一切煩惱都是大蛇,這邪知、邪見是大蛇,纏在這個人的心上面。所以這個古來的大師,這個大善知識翻譯的時候,用這個字來形容這件事,是「纏」。這個邪知、邪見主要就是不相信因果,不相信有善惡果報。所以有的人向我說:我相信佛法很多年了,但是忽然間想,我究竟相信佛法,相信什麼?自已不知道。我說啊!你若問我這句話,我告訴你:就是相信善惡果報,相信做惡有惡報、做善有善報。說是我們先不要說第一義諦,就是先說這一件事,做善有善報、做惡有惡報,你先要有這樣的信心,你就可以稱之為佛教徒,就可以這麼說。

  現在是「邪見纏」,就是不相信有善惡果報、不相信有阿羅漢、不相信有流轉生死的事情。但是一般的邪見,人云亦云的這樣說,那還可能還不及格。若說稱為「見」,那就是厲害了。我們說這勝解,對於佛法的緣起的道理,有勝解,那也可以稱之為「見」,正見。現在對於惡法有勝解,就是「邪見」。這個「邪見」到了什麼程度呢?「極重圓滿到究竟故」:「極重圓滿」,他那個邪知見到了「極重」,極嚴重的程度,非常的「圓滿」,到了「究竟」的程度了。用這麼多的字來形容這個「邪見纏」。那他就是不感覺到做惡事是不對的,他做惡事做得很快樂,他想這些惡事都能做成功,做完了心理很快樂,還要繼續的要做,那就是這樣子的意思。若是相信佛法的人,固然也可能會做錯事,但心裡害怕,心裡有恐怖,不敢做惡事。做了一點惡事,哎呀!心裡害怕,這可見這個人沒有「斷善根」還有害怕。

  這個人呢?這個有「利根」的人,「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的人,他一點恐怕的心沒有,恐懼的心沒有,不相信有善惡果報,所以做惡事將來沒有問題,沒有後患的。這個偶然的也會看見別人做善事,他認為那個人是愚蠢糊塗了,有便宜他不佔,真是糊塗,他是這樣想法。那麼這是這個「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到了這個程度了。

  「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就加上這麼一句。說是這個人,他在「一切」,就是身所表現出來的惡行;語,口業表現出來的語言,這個暴惡的語言,不合道理的語言。這個「現行」,不是隱藏在裡面,他這個表現在行為上了。對於這件事「得無畏故」,他一點也不恐怖,做了惡事的時候,他不怕受惡報,他沒有這個恐怖心,沒有這件事情。這又是一個條件。

  「無哀愍故」,對於一切眾生這有情的動物,或是人類,一點哀愍心沒有。他認為殺死一個人不算什麼,沒有哀愍心。那麼這幾個條件:一個是「利根」;一個「成就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一個是「隨順彼惡友故」;「彼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心故」,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哀愍心,做惡沒有恐怖,對於一切人沒有哀愍心,這種人。「能斷善根」,他能夠把這個善根是斷滅了,沒有善根了。

  這個「斷善根」是要這樣的人才行。若是一般的不是利根的人,他也可能做惡事,但是心裡面還在猶豫不決,是做惡沒有惡報嗎?心裡面沒有什麼。做善有善報嗎?心裡面都是疑疑惑惑的。隨時也可能做惡事,隨時也可能做善事,這樣人還不是利根人。這個利根人!利根人多數是怎麼樣呢?特別的敏感。你有一點事情,你經過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時候,他就深入的去注意一下,考慮一下的,不是馬馬虎虎的人。但是他因為有邪知邪見,「極重圓到究竟故」,總是理會到那個最惡的那個地方去,是這種人。

  丑二、料簡(分二科) 寅一、舉一切

  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

  這底下是解釋究竟什麼叫做「善根」?什麼叫做「斷善根」?這個解釋這個道理。前面是說「斷善根」這個人的條件,是這樣子。辨別他的一個緣由,這底下再重新解釋。「此中種子,亦名善根;無貪瞋等,亦名善根」,在這裡面說「斷善根」,這個「善根」究竟是什麼叫做「善根」?就是這裡面「種子,亦名善根」,就是你前一生,你前一生做過好事,你有一點同情心,或者同情心很重,或者同情心很輕微,做一點利益人的事情。做一點利益人的事情,那麼就有了「種子」了,那個「種子」,也叫做「善根」。

  因為你若是前生做了小小的善法,有了那樣的善根以後,你今生就有可能再做善事,你再做善事,就是前一生那個「善根」,能幫助你現在去做善事,所以做「善根」。這個「根」有兩個意思:就是「根」,以能生為因。前生做一點善事,今生就可能做更大一點的善事,就是能生,由小而大,就是能生義。第二個是增上的意思,就是能幫助你去做好事。前一生有善根,今生就會那個「善根」,能幫助你去做好事情,所以叫做「善根」這是一種解釋。這個「善根」。

  第二個解釋「無貪瞋等,亦名善根」:「無貪瞋等」,就是沒貪心、也沒瞋心、也沒有愚癡心,那麼這也叫做「善根」。這個「善根」,是發動一切善法的那個最清淨的那個動力。因為自己本身沒有貪心,你才能夠去幫助別人做善事,去教導別人去;沒有瞋心,你才能發出慈悲心去做一些善事;你沒有愚癡,你才能有智慧去幫助別人,去教導別人,幫助別人做種種善事的。這無貪、無瞋、無癡,這是「善根」,一切善法的根本,這也叫做「善根」。這個「善根」,是指你現在,你現在的心裡面無貪、無瞋、無癡,這是現行的,在心裡面活動的一種好心腸。前面以「此中種子,亦名善根」,那是潛藏在心裡面的,以前做的善法的「種子」,是由這個「無貪瞋等」發動出來的善法的種子。這「無貪瞋」也有程度的不同。那麼這是通說這兩種叫做「善根」。現在這裡說「斷善根」,是指什麼說的呢?

  寅二、簡所取

  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是這樣意思。這「斷善根」是這樣的意思。這只是這裡說「斷善根」。這個「善根」,「但由」,只是因為你「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現行」的「善根」,這個「善根」呢?有生得善、有加行善。這個生得善怎麼講呢?就是生來的,這個人不需要師長的教導,他生來就有一點好心,願意幫助人做好事,別人有困難就有同情心幫助人解決困難的,這是生得善。

  加行善呢?那就不同了。那就是從師長那裡,或從這一切這個善書,好的書,去讀好的書,增長了一點理智,從理;或者遇見善知識的開導,增長了自已的智慧,去有意地去利益一切眾生,那叫做加行善。譬如說我們聞、思、修是屬於加行善了。這叫做「現行善根」,這樣的善根,這是是非常好的一種善法。

  現在是「相違」,「相違」的一種力量,與「現行善根相違」的一種力量。就是不相信因果,我不要做善事,做惡事好,那麼使令這個「現行善根」不能「相續」了。那麼就是「安立」,「安立」,就是施設,也可當做施設講。施設現行善根,那麼就是名言,施設出來的名言,叫做「現行善根」。那麼若是由於自已的不如理作意,由於惡知識的彼此相得,而有些邪知邪見,當然這也是安立。由於這一些安立的關係,「於現行善根相違相續」這叫做「斷善根」。不是以「非由永拔彼種子故」,不是說把這個你這個無貪、無瞋的善根的種子,做種種功德的種子,永久的消滅了,叫做「斷善根」不是的。只是說「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就是在他現在的內心上,一點好心沒有了,不要說是去做功德了。這個加行善沒有了,生得善也沒有了,在心裡面完全是惡法了,那麼這就叫做「斷善根」。可是有這樣的思想的人,他內心裡面的善根也受影響,也受影響,就是不容易現行。就是以前做的功德,現在不容易,這種功德不容易現行,因為被他現在的這種邪知見降伏了,所以叫做「斷善根」。

  現在這裡說出來一個分際,斷善根者:斷善根的現行;而不是斷種子。而這個斷善根的力量,就是他是利根人,他有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有惡知識彼此與彼相得;還有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有這樣的邪知邪見,所以他「斷善根」了。這也是第六意識所做的事情。

  這個《大般涅槃經》上說有一闡提,一闡提呢?就是斷善根的意思。這個我們現在當然我們是不能不承認,我們栽培不夠,所以我們沒見到佛,生在現在這個時代。但是《涅槃經》上說一件事,說那善行比丘,善行比丘是為佛作侍者,這侍者的規矩,為佛做侍者,佛若沒有去休息,他不能去休息,所以他要侍奉佛。但是他著急了要去休息,他就夜間的時候,佛在那經行,他在旁邊扮這個鬼來叫,來恐嚇佛,讓佛害怕了去睡覺,去休息,他好去休息,有這種事。我看這若是我們,雖然是栽培不夠,大家不敢這樣做,他敢這樣做。這時候這個釋提桓因來了,來了就知道這件事,就問佛:說是佛法裡面有這樣的人啊!這個佛說:佛門廣大,什麼人都有。所以這個善行比丘,就名之為一闡提。他對於佛,可見恭敬心是沒有,對於佛敢這樣子戲弄佛。昨天誰問我輕觸故問,輕觸,我的意思就是戲弄。其實戲弄這句話怎麼講?戲弄話,我再說一句,再解釋。我問你!就是我明知道你不能回答,我就偏要問你!問你,就要給你一個好看,就是這個意思。叫你答不上來,令你難堪,是名為輕觸故問,就是戲弄。現在善行比丘扮鬼叫,來戲弄佛,來恐懼佛,也是有這種味道。所以這個就看出來,這個邪知見的人,「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就會做出什麼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你們不出聲。你們沒有問題問,我再說幾句話。這個「云何離欲?云何離欲退」?我們在印老法師的文章上,著作裡面看見有一句話。也好像說,哎呀!你出家多少年了,你還有煩惱啊!那麼這個印老法師說:那麼容易斷煩惱嗎?說這麼一句。那麼這底下「云何離欲退」?裡面說的事,我們可以好好讀一讀。從這裡也應當得到一個啟示,就是因為沒有能夠離欲,那就是有欲。有欲,有時候難免會有些不對的念頭,但是我們怎麼辦呢?立刻的停下來,不要有這個不如理作意,立刻停下來。停下來啊!轉變成清淨心。

  這個聖人呢?聖人他的心,能夠不與萬法為伴侶,它能湛然獨立。但我們凡夫不能,我們就得有伴侶。有伴侶,這個經、律、論就是我們的伴侶,經、律、論是我們的朋友,以法為友。我們把經背下來,不能背一部,背一段總是也可以嘛。我們也會念咒,也會念佛。立刻,或者是念經的文,或者是念咒,或者是念佛。這個心,我們無記的心,和這樣的法為伴侶的時候,心就清淨了,立刻就清淨了。若是常常靜坐,修奢摩他、毗鈴奢那的人是更容易。你若不靜坐,不修奢摩他、毗缽奢那,沒有這樣訓練的人,你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是可以;可是常有止觀的訓練,也是更強,而警覺性也特別強。這個正知、正念就是特別強有力量;你若不修止觀的人,他就鈍了一點。心有不如理作意的時候,自己還不知道。你若有正知、正念強了呢?很快就覺悟了。自己把自己的心要調一調,立刻的把他調的清淨它。

  說是有問題,這有問題用清淨心來去觀察思惟,用清淨心來處理。不用貪心、不用瞋心、不用驕慢心處理事情,而這個事情也容易處理。用貪心、用瞋心去說話,去處理事情,這事情不容易處理的好。這樣你常常這樣做,你心情快樂,心情快樂一點。如果你不能這樣子,你老是有的時候這個不如理作意出來了,就隨著去了,多諸苦惱。

  這個波斯匿王,是波斯匿王,還有那個優填王。優填王好像對這個賓頭臚尊者也說了一段話。還有這個波斯匿王,就是波斯匿王臨死的時候之前,他兒子造反,琉璃大王造反之前,時間很近了,去見佛。見佛就讚歎隨佛出家的佛教的這些年輕的比丘。這些年輕比丘都是在壯年的時候,這個欲都是很盛的;但是出了家以後,看上去氣色也很正常,也心情很快樂,沒有欲的困擾。就疑惑,就去問佛。優填王去問這個賓頭臚尊者,也是同樣的問題。這個賓頭臚尊者就開示他:說是在家的人,年輕人,不管是男、女出家了,修學四處有正念,所以就沒有這個欲的困擾。和那外道不同,外道修種種苦行,他的欲也沒有辦法調伏。因為他沒有調伏欲的法門,他為欲所苦。但是佛教徒,修這不淨觀,修四念處,他能夠調伏這個欲,把那欲就清除了,清除了心裡面就很自在。常常的這樣做,他的氣色也應該正常,氣色正常;他不為欲所苦,心裡面沒有欲,就是偶然有一點很快就沒有了。

  這個我們修行沒成功的人,要注意這件事。就是有一點不對,立刻停下來,轉移陣地把這個心轉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捨、念死,都很好。這個欲自然是沒有了,要注意這件事。這句話就是「受行順退法故」。不受,不「受行順退法故」,它就沒有事。我們講這個學習《攝大乘論》的時候,我看和自己要用功修行也是相合的。心裡面感覺到苦惱,你思惟苦惱的事情,你心就苦惱。你若思惟這個人對不起我,他怎麼、怎麼,你心裡就苦惱。就是我們對一個人,你思惟這個人的缺點,你的個高慢心就來了,你對他就輕慢。這個人有什麼優點,這個人有什麼什麼優點,你對這個人的恭敬心就來了,你自己的高慢也就輕了。所以由自己的思惟的經驗,可以知道,煩惱是由分別來的。這個清淨心也是由分別心來的,恭敬心也是。

  這個心裡面不安,又想這個,又想那個,想不到心裡面就苦惱,這就是這苦惱就是這樣思惟而來的,你不要這樣想就沒有事。所以有時間儘量的栽培善根,儘量把經論的妙法裝在自己的心裡面,隨時可以用,你隨時你可以用。你不裝這個,你去老思惟這些煩惱的事,這是一個太笨了,不要思惟煩惱的事情。

  寅二、簡所取

  但由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名斷善根;非由永拔彼種子故。

  是這樣意思。這「斷善根」是這樣的意思。這只是這裡說「斷善根」。這個「善根」,「但由」,只是因為你「安立現行善根相違相續」。「現行」的「善根」,這個「善根」呢?有生得善、有加行善。這個生得善怎麼講呢?就是生來的,這個人不需要師長的教導,他生來就有一點好心,願意幫助人做好事,別人有困難就有同情心幫助人解決困難的,這是生得善。

  加行善呢?那就不同了。那就是從師長那裡,或從這一切這個善書,好的書,去讀好的書,增長了一點理智,從理;或者遇見善知識的開導,增長了自已的智慧,去有意地去利益一切眾生,那叫做加行善。譬如說我們聞、思、修是屬於加行善了。這叫做「現行善根」,這樣的善根,這是是非常好的一種善法。

  現在是「相違」,「相違」的一種力量,與「現行善根相違」的一種力量。就是不相信因果,我不要做善事,做惡事好,那麼使令這個「現行善根」不能「相續」了。那麼就是「安立」,「安立」,就是施設,也可當做施設講。施設現行善根,那麼就是名言,施設出來的名言,叫做「現行善根」。那麼若是由於自已的不如理作意,由於惡知識的彼此相得,而有些邪知邪見,當然這也是安立。由於這一些安立的關係,「於現行善根相違相續」這叫做「斷善根」。不是以「非由永拔彼種子故」,不是說把這個你這個無貪、無瞋的善根的種子,做種種功德的種子,永久的消滅了,叫做「斷善根」不是的。只是說「現行善根相違相續」,就是在他現在的內心上,一點好心沒有了,不要說是去做功德了。這個加行善沒有了,生得善也沒有了,在心裡面完全是惡法了,那麼這就叫做「斷善根」。可是有這樣的思想的人,他內心裡面的善根也受影響,也受影響,就是不容易現行。就是以前做的功德,現在不容易,這種功德不容易現行,因為被他現在的這種邪知見降伏了,所以叫做「斷善根」。

  現在這裡說出來一個分際,斷善根者:斷善根的現行;而不是斷種子。而這個斷善根的力量,就是他是利根人,他有上品諸惡意樂現行法故;有惡知識彼此與彼相得;還有邪見纏,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彼於一切惡現行中得無畏故;無哀愍故,有這樣的邪知邪見,所以他「斷善根」了。這也是第六意識所做的事情。

  這個《大般涅槃經》上說有一闡提,一闡提呢?就是斷善根的意思。這個我們現在當然我們是不能不承認,我們栽培不夠,所以我們沒見到佛,生在現在這個時代。但是《涅槃經》上說一件事,說那善行比丘,善行比丘是為佛作侍者,這侍者的規矩,為佛做侍者,佛若沒有去休息,他不能去休息,所以他要侍奉佛。但是他著急了要去休息,他就夜間的時候,佛在那經行,他在旁邊扮這個鬼來叫,來恐嚇佛,讓佛害怕了去睡覺,去休息,他好去休息,有這種事。我看這若是我們,雖然是栽培不夠,大家不敢這樣做,他敢這樣做。這時候這個釋提桓因來了,來了就知道這件事,就問佛:說是佛法裡面有這樣的人啊!這個佛說:佛門廣大,什麼人都有。所以這個善行比丘,就名之為一闡提。他對於佛,可見恭敬心是沒有,對於佛敢這樣子戲弄佛。昨天誰問我輕觸故問,輕觸,我的意思就是戲弄。其實戲弄這句話怎麼講?戲弄話,我再說一句,再解釋。我問你!就是我明知道你不能回答,我就偏要問你!問你,就要給你一個好看,就是這個意思。叫你答不上來,令你難堪,是名為輕觸故問,就是戲弄。現在善行比丘扮鬼叫,來戲弄佛,來恐懼佛,也是有這種味道。所以這個就看出來,這個邪知見的人,「極重圓滿到究竟故」,就會做出什麼事情,就可想而知了。

  你們不出聲。你們沒有問題問,我再說幾句話。這個「云何離欲?云何離欲退」?我們在印老法師的文章上,著作裡面看見有一句話。也好像說,哎呀!你出家多少年了,你還有煩惱啊!那麼這個印老法師說:那麼容易斷煩惱嗎?說這麼一句。那麼這底下「云何離欲退」?裡面說的事,我們可以好好讀一讀。從這裡也應當得到一個啟示,就是因為沒有能夠離欲,那就是有欲。有欲,有時候難免會有些不對的念頭,但是我們怎麼辦呢?立刻的停下來,不要有這個不如理作意,立刻停下來。停下來啊!轉變成清淨心。

  這個聖人呢?聖人他的心,能夠不與萬法為伴侶,它能湛然獨立。但我們凡夫不能,我們就得有伴侶。有伴侶,這個經、律、論就是我們的伴侶,經、律、論是我們的朋友,以法為友。我們把經背下來,不能背一部,背一段總是也可以嘛。我們也會念咒,也會念佛。立刻,或者是念經的文,或者是念咒,或者是念佛。這個心,我們無記的心,和這樣的法為伴侶的時候,心就清淨了,立刻就清淨了。若是常常靜坐,修奢摩他、毗鈴奢那的人是更容易。你若不靜坐,不修奢摩他、毗缽奢那,沒有這樣訓練的人,你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也是可以;可是常有止觀的訓練,也是更強,而警覺性也特別強。這個正知、正念就是特別強有力量;你若不修止觀的人,他就鈍了一點。心有不如理作意的時候,自己還不知道。你若有正知、正念強了呢?很快就覺悟了。自己把自己的心要調一調,立刻的把他調的清淨它。

  說是有問題,這有問題用清淨心來去觀察思惟,用清淨心來處理。不用貪心、不用瞋心、不用驕慢心處理事情,而這個事情也容易處理。用貪心、用瞋心去說話,去處理事情,這事情不容易處理的好。這樣你常常這樣做,你心情快樂,心情快樂一點。如果你不能這樣子,你老是有的時候這個不如理作意出來了,就隨著去了,多諸苦惱。

  這個波斯匿王,是波斯匿王,還有那個優填王。優填王好像對這個賓頭臚尊者也說了一段話。還有這個波斯匿王,就是波斯匿王臨死的時候之前,他兒子造反,琉璃大王造反之前,時間很近了,去見佛。見佛就讚歎隨佛出家的佛教的這些年輕的比丘。這些年輕比丘都是在壯年的時候,這個欲都是很盛的;但是出了家以後,看上去氣色也很正常,也心情很快樂,沒有欲的困擾。就疑惑,就去問佛。優填王去問這個賓頭臚尊者,也是同樣的問題。這個賓頭臚尊者就開示他:說是在家的人,年輕人,不管是男、女出家了,修學四處有正念,所以就沒有這個欲的困擾。和那外道不同,外道修種種苦行,他的欲也沒有辦法調伏。因為他沒有調伏欲的法門,他為欲所苦。但是佛教徒,修這不淨觀,修四念處,他能夠調伏這個欲,把那欲就清除了,清除了心裡面就很自在。常常的這樣做,他的氣色也應該正常,氣色正常;他不為欲所苦,心裡面沒有欲,就是偶然有一點很快就沒有了。

  這個我們修行沒成功的人,要注意這件事。就是有一點不對,立刻停下來,轉移陣地把這個心轉到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捨、念死,都很好。這個欲自然是沒有了,要注意這件事。這句話就是「受行順退法故」。不受,不「受行順退法故」,它就沒有事。我們講這個學習《攝大乘論》的時候,我看和自己要用功修行也是相合的。心裡面感覺到苦惱,你思惟苦惱的事情,你心就苦惱。你若思惟這個人對不起我,他怎麼、怎麼,你心裡就苦惱。就是我們對一個人,你思惟這個人的缺點,你的個高慢心就來了,你對他就輕慢。這個人有什麼優點,這個人有什麼什麼優點,你對這個人的恭敬心就來了,你自己的高慢也就輕了。所以由自己的思惟的經驗,可以知道,煩惱是由分別來的。這個清淨心也是由分別心來的,恭敬心也是。

  這個心裡面不安,又想這個,又想那個,想不到心裡面就苦惱,這就是這苦惱就是這樣思惟而來的,你不要這樣想就沒有事。所以有時間儘量的栽培善根,儘量把經論的妙法裝在自己的心裡面,隨時可以用,你隨時你可以用。你不裝這個,你去老思惟這些煩惱的事,這是一個太笨了,不要思惟煩惱的事情。

  1、問:師父!我想要問一個問題。剛剛師父講說「斷善根」是斷善根的現行,但

  是它並不是斷種子。那這樣子,假設說我們做懺悔的時候,懺悔的話,假如沒有這麼恭敬的話,也是沒有除掉那個種子。而跟這邊的作用是一樣的,它那個懺悔也只是懺悔掉惡的現行,兩個可以對比?

  答:是的。懺悔,因為自己向佛菩薩發露,假設用誠心來發露的時候,那麼對惡的怖畏心、對惡法的厭惡心會強起來,會強,會加強了。自己懺悔,當然我們拜佛的時候,不能說:「這是佛像」,不能這麼說。就是真是佛在這裡,你向佛說話。這樣子會加強你懺悔的力量,自己印象會更深刻的說:「我在佛前發了這個願了,我不可以違反我的願,我再去放逸。」所以這樣的懺悔有制伏自己的煩惱的力量,這叫「取相懺」。而不能夠斷除去罪過的種子,是不容易,非要修這個止觀。「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我那天講這個,就是要修一切法畢竟空的觀慧,才能夠滅掉種子。那麼不但是能滅罪,而且能得聖道的。

  所以學習佛法是非常重要!說我不要去學習佛法,當然學習佛法也不一定到佛學院,我自己也可以學,也是的。你自己學也好,到佛學院學也好,總而言之是要學。說我不要學,我自己修行就好了。你若自己也不學,也沒到佛學院去學,你那個修行是很平常的。當然也很好,也好過不修行。也可能也很好,那麼你成功了也是很好,但是是很粗淺的。若是你學習了佛法,你可以深入到第一義諦去,那你的修行是不可思議,完全是不同的。

  本來這個拜懺,拜懺、念經、念佛都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若是自己對於佛法這個信心不強,慚愧心也不多的話,都成了戲論了。拜懺的時候,一點誠心沒有。我都是看見過這種境界,實在沒有意思,一點意味沒有。所以若學呢,知道多一點,對於善惡果報有恐怖心,不敢做惡事,不敢騙人,不敢欺騙人。這時候拜懺的時候認真的拜懺,念佛的時候誠懇的念佛,那麼你就有功德了,而沒有過失。一點佛法的熏習沒有,我們的心常常在色聲香味觸上、名聞利養上活動,這是太差了,不及格了。不是表面上說幾句莊嚴的話那就算數的;那不算數!非要在自己內心上有真實才行的。
推薦閱讀:

學習佛法是否應該像佛陀那樣,先學瑜伽再學苦行最後再學佛法?
他對練習瑜伽時腰痛的處理辦法,讓我不禁肅然起敬
瑜伽初級——體式精準練習指南:四肢伸展式
流瑜伽,空中瑜伽,熱瑜伽......你真的搞清楚了嗎?(教你看懂瑜伽館課表)

TAG: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