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與俄羅斯的千年恩怨:曾經為對抗波蘭而結盟

    贈送克里米亞與烏克蘭獨立

    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烏克蘭大地再次淪為殺戮場。1942年烏克蘭反抗軍成立,反抗軍從法西斯分子手中解放了城市和村莊。這時又潛伏了烏克蘭東、西部的裂痕:在西烏克蘭,人們把二戰期間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班傑拉分子視為民族英雄,在一些地區為他們豎立了雕像和紀念碑;相反,聚集著大量俄羅斯族的烏克蘭東部地區,則為曾經解放烏克蘭、後被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和烏克蘭反抗軍殺害的蘇聯傑出統帥瓦圖京大將豎立了紀念碑。

    二戰結束之後,原先屬於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烏克蘭人聚集區被劃歸蘇聯,實現了「所有烏克蘭人都生活在一個國家」。1954年2月,作為慶祝《佩列亞斯拉夫協議》簽訂300周年的活動,赫魯曉夫把沙皇1783年從韃靼人手裡奪來的克里米亞半島作為「友誼的象徵」贈予烏克蘭。現代烏克蘭的疆域就此最後形成。對於赫魯曉夫的慷慨,俄羅斯一直耿耿於懷,蘇聯解體後在克里米亞的俄羅斯族居民也一度出現過聲勢浩大的從烏克蘭獨立的浪潮;可是烏克蘭卻也並不領情,「在紀念俄烏合併300周年之際,把克里米亞半島併入烏克蘭,是企圖把韃靼居民從半島遷移出去的部分道德責任轉嫁到烏克蘭頭上,迫使烏克蘭負責恢復半島的經濟和文化生活。莫斯科中央則毫髮無損,因為同樣可以監督烏克蘭」。

    赫魯曉夫把克里米亞送給烏克蘭的時候,恐怕不會料到俄烏還有分家的一天。莫斯科越來越傾向相信,在「牢不可破的聯盟」之中,民族問題已經一勞永逸地最後解決。

    1991年12月,就在「8.19」事件後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為維護一個哪怕只是徒有虛名的聯盟而苦苦支撐的時候,烏克蘭舉行了全民公決,83%的選民參加了投票,其中99.85%贊成獨立。這給了搖搖欲墜的聯盟大廈致命一擊。在人口和綜合國力上,烏克蘭是聯盟內的第二大國,它是蘇聯的糧倉和重工業基地,1950年代至80年代,烏克蘭上繳中央的資金佔蘇聯預算的五分之一。聯盟的贊成者和反對者都承認,「無法想像一個沒有烏克蘭的聯盟」。

    在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學者布熱津斯基看來,一個獨立的烏克蘭國家的出現是俄國在地緣政治上遭受的重大挫折。「烏克蘭從300多年的俄羅斯帝國歷史脫離出去,意味著俄國失去了一大塊潛在富裕的工農業經濟和在種族與宗教上同俄國人極為接近的5200萬人」:「任何沒有烏克蘭而僅建立在俄國力量之上的新歐亞帝國,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其歐洲化色彩將不可避免地減弱,而日趨更加亞洲化」。

    烏克蘭俄羅斯這對昔日的好兄弟就變成了鄰居,而且是一對潛伏著很大矛盾的鄰居。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


推薦閱讀:

俄羅斯舉行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盛大閱兵式
走之前再看行李箱一眼——俄羅斯行前準備
俄羅斯能吞下到嘴的肥肉嗎?
俄羅斯多了一個得力盟友底氣更足,這大國不顧老美反對力挺敘利亞
英俄外交關係持續緊張,對於即將舉行的世界盃影響幾何?

TAG:俄羅斯 | 烏克蘭 | 波蘭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