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雜談——拍天浪299

推手是咋回事! (2006-02-19 22:02:54)

   習拳以鬆柔內外,推手以神化其技。習拳務求輕鬆自然、內外松透;推手不圖輸贏,專註松合兼備、一觸即發。   習太極者有陋習焉:套路只求美觀,博外行讚美而令拳家作嘔;推手逞顯其能迷惑愚魯而為智者所不取。   推手有單推、雙推、定步、活步、四正、四隅以至「亂踩花」等等。陳、楊、吳、孫、武每家太極之推手各有異同。   推手雖知以不丟不頂為原則,及至相較:或動作混亂,或鬥力亂推;雖言四兩撥千斤,及至表演:或對手佯跌,或無巧妙可言。   太極專家不能以推手練就之功夫取勝者,吳式太極鼻祖吳鑒泉之子——太極大家吳公儀與白鶴拳名家陳克夫之比武即為明證:吳公儀之技擊絲毫未能得益於推手。答案有二:一為練推手根本無用,故雖習推手而於技擊無益。二為今之推手方法根本錯誤,而真正之推手法已失傳,故世人雖習推手而不能得推手之用。二者必居其一,答案只得一個。   前輩拳家陳發科、楊澄甫、吳鑒泉、郝維真、孫祿堂等人,皆有推手之說;王薌齋理論,亦有推手一說,其弟子姚宗勛有與人兩手相纏相互進退之推手法錄像傳世。    推手專習接觸之感覺,於感覺中化力、發力,若兩拳手靠近,相互糾纏,則感覺敏銳者易將對手摔倒,而非力大笨拙者勝,此推手可以運用之一證;真實打鬥,必先為兩人互相毆打,繼而摟抱糾纏,若一方感覺稍為靈敏、變化稍快,對方則有跌倒之虞,而推手專求靈敏與變化;真實鬥毆,縱然兩人不貼身不糾纏,一方突然出手將對方擊倒,擊人者必較被擊者放鬆、靈敏、善變,而推手則專註於放鬆、靈敏、善變之鍛煉。   真正之推手應如何練習?   技擊之基礎在於:精神集中,隨時發力。   內家拳者,動作極慢,不慢不足以集中精神,不慢不足以支配全身任何一點皆可發力,不是為慢而慢,乃是不得不慢。   練習推手其理相同,雖言「推」,我道不如言「摸」,因「推」有用力過分之嫌,而「摸」則慢而輕,不慢不足以集中精神,不輕不足以松。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謂「自然」?常用詞:「輕鬆自然」即是「自然」之最好解釋:不輕則不能松,不輕鬆則不自然矣!故欲求自然者,必從松入手,欲求松者,必先從輕入手,能輕鬆則自然矣!    楊澄甫對徒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推手時,集中精神、身心放鬆,於接觸處輕輕粘住,接觸點以至全身任何一點皆有一觸即發之意力,則久而久之,能得精神集中、輕鬆自然、隨時發力之技擊基礎。    故推手(並非練習不丟不頂、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之能力,實)乃練習精神集中、隨時發力之能力!實乃練習輕鬆自然之能力!    推手慢處培養此種能力,於拳擊、散打場中、於與外家拳較量中、於實際鬥毆中、於伸張正義中運用此種能力。而不是為慢而慢,為化人之力而不用力,為求不丟不頂而不敢發力。    

太極拳的體用--小繆小耿來看看 (2006-02-20 11:26:51)

太極拳的練法,包含著體和用。 體,是拳中的主題;用是拳中姿勢的運用。 主體有十三字,即:棚履擠按采洌肘靠進退顧盼定。 用法是在演練中的技擊方法和體用相和的道理。 註解: 「大極拳法妙無窮,棚履擠按雀尾生。」 開始式子「攬雀尾」裡面,包含著捧履擠按四個動作,組成十三字主體中的精華。 「斜走單鞭胸膛占,回身提手把著封。」 「斜走單鞭胸膛占」按照練法來解釋,在技擊方面:如果對方用左手迎面打來,我急以右手勾掛來手,同時以左手擊其胸部。是連顧帶打,以守為攻的用法。 在進左手的同時,左腿要直向對方的襠中衝進,就是要左手左腿同時進擊,對方自會被擊跌出。 「回身提手把著封」是用在互相接觸時的搭手法,例如:左臂作提手姿勢時,要用左手緊護住右肘與右手的中部,以封閉對方的來手和進著之用。

練丹田--與繆耿談 (2006-02-20 15:24:08)

 按照丹田原理練,絕對不要含糊。拳一起手就是精微的東西。基本功是很精微、優美、奧妙的。拳不是先練功架、再談丹田,而是一起手便從丹田起,從丹田到功架,再從功架強化丹田。因此,丹田與功架是太極陰陽關係,而以丹田為核心。所以,一起手便要琢磨丹田的精微感覺。從丹田到功架,該如何練? 練小還是大?練小,緊湊,練大,可以把骨架撐開,把內功發揮出來。功架不在大小,而在是否六合。如果不合,大小都不對。傾向於練中和的、不大不小的功架。反對練高難度的雜技動作,反對很低的步子。在練所有的功架的時候,都要用足全力對拔。所謂真傳一張紙,只要一指點,有些人很容易頓悟的。  拳的關鍵就是丹田練丹。功架好比煉丹爐。煉丹爐,請好好體會。

碗喻------- 太極拳的虛實體用---- (2006-02-21 13:03:30)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   譬如一個碗,有人認為所謂的碗就是實的碗壁,這是根本理解錯誤了。一個完整的碗是由實的碗壁和碗中的虛無部分共同組成的,碗中的虛無部分和實的碗壁一樣必不可少,而且以老子和王弼等貴無學派看來,這虛無部分遠比實的碗壁要重要。就是說實是虛有用的條件,而真正發揮作用的還是虛無的部分。正是這種虛無結合,而以虛無為用的觀點奠定了老子的無為思想的基礎。      很多人認為老子的無為就是什麼也不做,只躺在那兒睡大覺。但是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誤解。無為決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只做那屬於碗壁的部分。只要把碗壁部分做好了,不多做一點,也不少做一點,然後你才可以躺在那兒睡大覺。你若是少做了一點,碗就會漏水;你若是多做了一點,你就是用實的部分把虛無部分填滿,此時,這個碗還盛得了水嗎?完全填滿了,不但盛不了水,而且根本不能算是碗了,只不過是一塊瓷塊而已。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老子的無為思想影響更大,可以說無為思想促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有風格。在國畫中有一種基本的技巧叫做「留白」,這一點最能體現老子的無為思想了。一張白紙,可以說是個虛無,但是畫家在上面略點幾筆,虛無部分就馬上會變成畫中最有意義最不可少的部分。在此,畫家的工作正是只完成碗壁的部分,正是無為。   大道其理相通。太極拳也是一樣。   碗壁為實(體)。可喻為太極拳的理論、要求(規矩)。碗內的空間為虛(用)。可喻為太極拳的技術、方法。這是個體用關係,碗壁為體,中虛為用。碗壁如同拳架,它還只是個表象,關鍵是這個拳架的功用,通過這個拳架來實現的效果。拳架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功夫高級了,不看拳架,看神氣。   不同階段用不同的碗,才不浪費。未入門時就整日研究「周易」、「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對太極拳入門指導沒大用,這個時候要做「太極拳要領」 這個小碗。入門後要做「太極拳論」等太極拳經典理論這隻中碗。登堂入室就要做《孫子兵法》、《周易》、《道德經》等理論這樣的大碗。

招數:海底撈月和白鶴亮翅 (2006-02-23 10:23:22)

「海底撈月亮翅變,挑打軟肋不容情。」 海底撈月式,以腰勁為全身活動的主要樞紐,就是對方用腳來踢時,要急抵身撈對方的來腿,同時跟著變成白鶴亮翅的式子。 挑打軟肋是白鶴亮翅的用法。如果對方以右手迎頭打來時,我用左手和臂急向上迎挑之,在挑架的同時,進右手直向對方軟肋橫擊,動作要迅速,使對方來不及還手而被擊出。

凡手不由腰主宰而自動者 則斷定非太極拳也 (2006-02-24 12:38:03)

林炳堯--陳微明之關門弟子,傳楊氏太極拳、太極長拳、小架太極拳。太極長拳及小架太極拳乃楊氏太極拳術奇葩,為歷代宗師所秘惜。一.專氣致柔 氣沉丹田,即老子所謂「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極柔而至剛,萬法而歸一,故專氣致柔乃太極拳之首要著手功夫。欲致柔,先要專氣。所謂專氣,以自然呼吸,導以心相守之法。心相守之法,即楊家口傳「主人翁在家」是也。日積月累,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牽強,將氣緩納于丹田氣海。夫氣能沉于丹田,則易所謂離心火與坎腎水之相濟。進而骨髓日漸充滿,則骨自能堅實沉重,即內勁漸長。太極拳術雖不用力,然運勁如百鍊鋼,無堅不摧。初學氣沉丹田,之所以不能專氣致柔,乃不能沉肩墜肘之緣故。所謂氣沉丹田,非強行將氣下壓而納于丹田,如此而致小腹外鼓,忌。氣沉丹田乃綿綿不斷、凝神聚氣之法,以心與氣相守于丹田氣海,勿忘勿助。所謂凝神聚氣,只要心平氣和。心平則神凝,氣和則息調。一種專氣致柔練習之法,即每日順調呼吸,純任自然,全身筋骨鬆開,輕柔舒展臂掌,采天地陰陽之氣將氣以輕緩細長導納於下丹田之中,以心相守,稍聚而勿散,則內藏之氣與外來之氣交融于丹田。日久充盈,煉之而收斂充溢於內,達乎四肢,流乎百脈,越尾閭撞開夾脊,而上乎泥丸,旋復下游任脈而下丹田,此河車之路通矣。二.體用述真     人身膂脊能豎起,則神自貫頂,即所謂頂頭懸。「太極拳諸式之勁,皆由膂脊所發,非徒用兩手之力」。能豎起脊骨,則勢必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果能頂頭懸,不偏不倚,則自然中正矣。三.太極行功   丹田氣與內勁的運用,綿綿不斷,周而循環復始,無有窮際。太極拳術之進退變化,皆由腰部轉動來支配而得機得勢。盤架子總太極拳之十要、太極拳十三字訣為學太極拳術之不二法門。故盤架子時心與意合,即所謂楊家家傳口訣「主人翁在家」;意與氣合,即楊家口訣「磨轉心不轉」;氣與勁合。「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中正而內外相合,則應敵時無不得心應手矣。拳論所謂「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即太極拳勢之動作,皆以腰來帶動四肢之運動。凡手不由腰主宰帶動而自動者,則可斷定此非太極拳之勢。故太極拳勢不自動手,一切變動其根在腳,皆有賴於腰而形於手指,乃能周身上下完整一氣。混元之圓球而能隨意運轉,則太極拳之攻防,全身皆能以鬆柔之彈勁而吞吐含化,此太極內家拳術精妙之處。行功走架能全身松凈,即為沉也。何為「松」?曰:「心意靜篤,全身筋絡鬆開」,只剩骨與皮肉。鬆柔為太極拳術之靈魂。柔者,「全身能撤散而不連帶也」。能松沉,能柔若無骨,其餘皆成末事。太極拳之體用皆由鬆柔而生,且鬆柔能使人之重心下降。每日必曰松、柔二字,「能松透,則體自沉,能長太極內勁,真太極拳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功夫」。虛實,拳論又曰:「處處總此一虛實」。虛實變換,不外乎陰陽之交織。「以一貫之勁而論虛實」。所謂一貫之勁,即左腳與右手、右腳與左手。如左腳與右手為實,則右腳與左手為虛也。太極拳法千變萬化,總不出 堋、捋 、擠、按、采、列、肘、靠,進、退、左顧、右盼、中定也。意到勁遂,隨機應變;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以靜制動,後發先至;不丟不頂,以柔克剛。十要中所謂含胸拔背,「微明先生曾經特別說『含胸拔背』應為『舒胸順背』。能舒胸順背則氣能沉丹田」。所謂舒胸者,即為松胸也。能松胸輔之以虛靈頂勁,自能順背,則道家氣通尾閭、玉枕、泥丸三關,煉精則化炁,煉神則化虛。  四.修鍊程序      太極拳之修鍊在大松大柔中求輕靈虛無為首要目的。腰胯以上以頂勁往上領,腰胯以下以鬆勁往下沉,則自能中正安舒,一切姿勢純任自然,平穩和順,支撐八面矣。太極拳之精意,在乎於拳架開展中求緊湊而舒長。得太極拳術之功夫者,雖同一師承,拳架之姿勢則略有差別,此皆是先生因材施教之故也,然察其精、氣、神則毫無差異,於太極之意則一也。「架子為最要之基礎,久久練之,身體方能重如泰山,輕如鴻毛。」,「練架子務求體松、氣固、神凝,則太極拳架中正安舒,內外相合,始能周身一體」。 盤拳架「總以神凝、氣靜、中正、安舒、從容、大雅、綿綿不斷為準則。看似輕靈而又極沉重;看似動宕而又極安靜,凡太輕浮流動,或過於劍拔弩張之態,皆未得其精意也」。太極拳練至極精處,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所不動,覺得沒有響聲,功夫到此程度,心中覺得清清明明,空空洞洞,即所謂莊周夢蝶,人蝶不分矣。若練太極拳時無意識,拳和意脫節,此非太極拳,僅叫做練拳。即楊家家傳口訣「太極不是肉架子」也。練樁功,每日必反覆囑之曰松、低二字。松即全身松透,底即站樁步須蹲低。樁功以不失太極拳之規矩為準,必要氣靜神凝,調勻自然之呼吸,采天之氣,接地之力,日積月累,則腿勁日長而腳下生根,丹田氣海發動矣。所謂采天之氣即泥丸虛領頂勁,接地之力即腳底之湧泉貼地,久之則腳下生根矣。「氣沉丹田即有利於氣血暢通,有利於發勁」也。故泥丸、丹田、湧泉三穴,尤為太極拳登堂入室至關重要之關鍵,學者於此尤須注重焉練習太極拳各勢單式練法,左右反覆連綿不斷,每一勢務求正確。一勢嫻熟復教下一勢,務求水到渠成。「若不練架子,雖多推手,身體仍有不穩之時,易為人所牽動」。「盤架子時必須勢勢相承,架子務須渾圓飽滿而連貫無隙 」整勁為要也。按林師之教授規矩,須盤推架子有一定之基礎後,始傳楊氏太極拳之推手。 「聽勁功夫先練習兩臂,久而久之全身皆需練習聽勁。粘在何處其處皆有知覺,皆能懂勁。敵掌或拳挨近吾身,皆能化去其力,使之落空。方能謂之真懂勁也」。「沾勁是極輕靈地挨著,就如露珠沾貼在滲透在樹葉上一樣。其應用在太極推手上,如吾之手臂極輕靈地稍微相接觸挨貼彼之手臂,勿使彼手臂之皮膚起皺」。故能附著在彼手臂上,聽敵之來勁捨己從人之,而勿使彼手臂皺皮,輕致空空無有。如捕風捉影而使彼落空,是謂真沾勁也。「以柔軟勁練習太極推手」。太極推手訓練以綿柔為首要下手功夫,能柔軟則沉勁備矣。在練習太極推手時,要以心意帶動內氣走化,以腰胯領之而使身心內外相合、上下相隨,久之全身知覺靈敏,應敵時則得心應之而周身無處不可發、拿、打、化矣。尤其是腰腿的松沉功夫,用心意導之,主動權在於我,則能夠運化自如,一經接觸, 彼一挨我皮毛,我意已入彼骨矣。故發勁時得機得勢、專主一方,沉得越好,則可將彼發得越遠。太極推手練習程序,先學沾勁,次學化勁,再學拿勁,最後才練習發勁。「初練太極推手,須先學吃虧,吃虧就是討便宜」。推手之化勁,首先須使兩臂在不丟之鬆柔輕靈中練習沾勁,勁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散,久之兩臂知覺敏捷,一觸即覺。其次在粘勁基礎上練習化勁,「由沾粘勁和走勁而成化勁」。所謂走勁者,即不頂之勁,其樞紐在乎腰腿。化勁者,是以鬆柔輕靈勁不丟不頂而走化敵之進攻;化勁首以松腰坐胯,以腰松沉之轉動為主。化處無處不是攻,攻處則無處不是化,發即是走,走即是發也。其三練習推手之拿勁,「太極之拿,並非用大力按住使之不能動」。太極拳之拿勁非以手抓握,而是用沾粘勁知法而拿之。夫拿者,專借巧勁得機得勢截止敵方攻擊而制敵之法,旨在擇敵易受制之處而拿之,即拳論所謂「牽動四兩撥千斤」是也。其四推手練習發勁,「發勁之時,必須全身松凈。不松凈則不能沉著,沉著松靜,自然能放得遠」。故發勁時須有折迭,尤須全身沉著松凈。即腰腿往後弓著,用松彈之勁,則發勁如弓上放箭似地,即拳論所謂「得機得勢,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小耿 太極拳鍛煉的特殊功效 (2006-02-24 13:39:53)

 打太極拳,就是條件反射和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每一個動作,都有武術中的攻擊和防衛含義。但它和別的拳法不同,它不是真打,它把現實拳擊的動作舞蹈化、體操化、藝術化了。中國傳統文化慣用的手法,將事物虛擬寫意,寫意國畫如此,京劇如此,武台上唱京戲,拎著個馬鞭,轉了一小圈,就從北京到雲南了。太極拳作為中國文化最傑出的一種實踐產物,繼承了這種大寫意、大虛擬特點,它就是那麼象徵性地比劃一下動作。 比劃一下,和真打不同,只是神似,不是形似,不用費那麼大的勁兒。但它是一個心理暗示,是一個引起人體各部位「反射」的「條件」。動作一做,各部位認為馬上就要真打了,各種生理機能受到這個「條件」的刺激,馬上行動起來,強化活動起來,由此,就調節和強化了人的各種生理機能活動能力。常這麼操練,人的各種生理機能就可以保持住年輕時的活力和活性。這個道理,和望梅止渴一樣。 

用法: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 (2006-02-25 09:46:27)

「摟膝拗步斜中找,手揮琵琶穿化精。」 對方以腳踢來,要是高不過膝,急屈身以手向下摟之。摟時要「大摟」,所謂「大摟」是護著全身正面,和膝下兼顧的防禦法。因為在摟的時候,對方要同時向我胸腹或迎面打來,不能單純用防腳踢的手法,在用左手摟迎對方的來勢時,要同時發右手直奔對方的右肩頭擊去,路線是斜方向進擊,因為斜中找可以使對方失掉重心被擊跌出。 手揮琵琶的用法是:如果對方以右手向我的正胸打來,我即以左手向右撥打,同時用右手自下向上穿出,把對方的來手迎住,以靜待動,看對方的轉變再進著。

用肘 (2006-02-26 12:59:15)

「貼身靠近橫肘上,護中反打又稱雄。」曰:遠拳近手靠身跨。就是說靠近對方時要用肘擊之。例如:在用雙手捋住對方的手和臂使用履法時,對方趁著捋帶的勁,進步用肩頭向我胸部順勢衝撞打來,這時我急屈肘向外橫擊,對方自可跌出,因為對方用肩頭來撞,來勁是直線的,或者說是豎勁,我用屈肘迎擊,是取橫線,使對方的來勁向外(淺)出。這種著法在太極拳十三字主體里佔一個「肘」字。 護中反打是用肘的方法。此法和橫肘用法截然不同。例如:我右手和對方右手接觸時,以左手從右腕下撥迎對方的來手,同時進步以右肘尖向對方胸部頂擊,對方必用左手掩護,此時有我左手順右腕向下接應護住肘的中部,在接護的同時,要以肘尖為環心,急甩右拳作圈形,由我胸前反擊,向對方的面部進擊。

用法:十字手 抱虎歸山 (2006-02-27 13:33:26)

「十字手法變不盡,抱虎歸山采捩式。」 太極拳的手法,全可以由雙手交叉變動出來,十字手法不外是一開一合,開有法,合也有法,也就是一顧一進的方法,進與顧要用在同時,不可有快有慢,不然就是有措手不及的可能。 「抱虎歸山」在太極拳十三個字主體中占采挒二字。采就是取的意思,也就是抓法捋法,用十個手指的力量,單手抓捋叫采,雙手抓捋叫捩。例如:我右手與對方右手相接時,我以右手捋住對方的腕子,同時出左手向對方面部進擊,對方一定用左手來截擊我發出的左手,這時要趁機捋住他的左腕,急出右手抓捋他的左肘部,用力向外捋帶之,使對方跌扑而出。

用法 肘底捶 倒卷肱 (2006-02-28 09:55:40)

「肘底看錘護中手,退行三把倒轉肱。」 「肘底看錘」注重護住臂的中節部分,在技擊方面最主要的是護中節。俗語說:中節不明,全身是空。例如:我的左臂向前伸時,右手要成拳,放在左肘下,為的是倘對方使用抓捋時可以用右手抓捋摘開對方的手,來達到護中節的目的。 「倒轉肱」的架子在太極拳中十三個主體字里佔一個退字。


推薦閱讀:

審美與專輯
我家的菲佣姐姐(一)
如何實現階層的跨越
雙十一前與雙十一後??
見不見之形,無時不有 ----- 一掌經雜談

TAG:太極拳 | 太極 | 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