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建立之後,開國漢臣們是怎麼面對世人的?漢臣的結局又如何?
滿漢分站
早在努爾哈赤創立後金之前,他便確立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國策。他和他的繼承人都秉持這一基本國策,對早年來投,盡忠效勞大臣予特別禮遇和優待,或賜高官厚爵,如范文程為議政大臣,身居相位;洪承疇為兵部尚書,太子太師(虛銜)。或聯姻婚娶,榮辱與共,吳三桂之子吳應熊便是娶了皇太極之女和碩公主為妻;耿精忠娶了豪格之女等等。正是因為有這麼有用的國策才讓這麼多漢臣甘願冒著天下之大不韙,為滿清統治者獻計獻策,甚至不避箭矢衝鋒在前!這些漢臣們,以范文程、洪承疇、吳三桂、孫之獬等最具代表性。
滿清鐵騎
那麼滿清統一中國之後,他們的親人與鄉鄰是如何對待漢臣們的?面對那種情況,這些高官們是怎麼做的?他們最後結局又是如何?
就此問題,我們大致可將清初開國漢臣分為四類:
第一類,前途無望,全家投靠,對叛明毫無心理負擔。范文程,皇太極最倚重的漢臣。清初文臣之首,任秘書院大學士、議政大臣,為清初重大決策的制定者,開國元勛之一。范文程出身名門,世受皇恩,曾祖父曾任明朝兵部尚書。他自幼好學,聰穎敏捷,18歲時,與兄範文寀同為瀋陽縣學生員。後來21歲的范文程考場失意,前途渺茫,於是范文程與兄文寀主動求見努爾哈赤,投降後金。從此,范文程便開始「當世張良」的傳奇一生,為滿清制定了各種有效而又影響深遠的決策。毫不誇張的講,滅亡本族王朝,范文程有一半的功勞。《清史稿》中說:(范)文程定大計,左台贊襄,佐命勛最高。可謂評價甚高!
清朝貳臣范文程像
范父母早亡,早年屢次上書沒有得到回應,失望之餘與哥哥投靠了努爾哈赤。所以滿清統一之後,子孫都身居高位,范文程自然也就成了家裡德高望重的族長了,在家中地位舉足輕重。范文程在皇太極病故之後明哲保身,沒有被多爾袞、多鐸兩兄弟打壓,得以善終。
范文程稱自己是「大明骨,大清肉」,這說明他自己也為此百般掩飾。為一己私利出賣國家,所以滿清統治者並不買這位盡心儘力的漢臣的帳,乾隆皇帝最後把他列在《貳臣傳》內,實在可悲!
第二類,在明身居高位,降後死心塌地,立下大功。洪承疇,先後得到明、清兩朝統治者的信賴。在明時因鎮壓農名起義有功,被崇禎格外器重。崇禎把中央最後一支強力軍隊託付給了洪承疇,對洪抗清寄予厚望。可惜洪並沒有力挽狂瀾的本事,松山大戰之後降清。盡心儘力的洪承疇建議清廷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洪承疇建議滿人統治集團也須「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洪承疇的投降給明的打擊是巨大的,致使明軍心渙散,不戰而降者比比皆是,為滿清統一全國立下大功,可以說僅次於多爾袞和范文程。
明軍大戰清軍
可是搞笑的是,作為大明人們心中的能臣、忠臣,大家認為洪肯定殉國了。皇帝當然也是這麼想的,自己這麼照顧他,洪死後也要給他風光大葬!所以據說崇禎在洪承疇「死後」極為悲痛,罷朝三日,以王侯之禮祭奠洪承疇,贈高官厚爵。每七天在天壇祭拜洪,直到他投降的消息傳來方才終止。可以想像此時崇禎心裡肯定是崩潰的!
洪承疇在後來的日子屢屢受到昔日同僚的羞辱。洪承疇前來說降左懋第時,左懋第說:「此鬼也。洪督師在松山死節,先帝賜祭九壇,今日安得更生?」洪承疇慚愧而退。後來他的學生在大清將士追悼會上當眾羞辱洪,被氣急敗壞的洪承疇殺害。洪之母身出名門,教子極嚴。後來洪承疇身為滿清高官,身在鑲黃旗下,按滿制,旗下命婦須輪番伺候太后。在順治四年,洪承疇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說是要好好盡一番孝思。洪母居然一反常態,束裝就道,一副真準備去接受兒子奉養的架勢。鄉里鄉親一直以洪承疇為恥,看到洪母如此,無不詫異:以洪母之為人,何以會一改素節?洪老太太到京一下車,看見跪迎的兒子,掄起棗木拐杖就打,口中罵道:「你這個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歲了,你教我到旗下來當老媽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洪承疇急忙躲閃。後來心有餘悸的洪承疇就把母親送回老家了。即使洪在泉州修建了豪華大宅,竟然沒有一個親人願意入住,弟弟洪承畯痛於國亡兄降,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在家鄉英都造了一隻船,偕母坐在船里,泛於江上隱居生活。洪妻也削髮為尼,絕不再見丈夫一面........
崇禎為國殉葬圖
與范文程不同,洪承疇深受崇禎信任和同僚後生的愛戴,他的降清無疑是對「忠君」思想的巨大衝擊,影響里之大實在不是范家兄弟可以比的。洪承疇是能臣,所以終其一生都是滿清皇帝的顧問,沒有任何實權,甚至處處防範!洪承疇死後,康熙不發訃告,不開追悼會,喪事從簡,其子被奪官守孝,洪承疇被列貳臣甲等。面對漢奸,滿清皇帝也是卸磨殺驢,毫不客氣。
洪承疇像
第三類,盡忠報國,在內憂外患中,對清心存幻想。吳三桂,明末風雲人物。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州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鎮守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李自成誘降吳三桂不成,殺了吳家一百多口!在李自成的步步緊逼之下,與李大戰與山海關。奈何兵力不足,在與李自成鏖戰的同時,吳三桂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請兵之目的是「滅流寇」,並使明朝得以「中興」,而不是讓清入主中原。後來形勢比人強,滿清已經做大,吳三桂也就不再對復明抱有任何幻想,一心為清打天下。
山海關
吳三桂反明之後,大家對他爭議很大。曾有人撰寫《圓圓曲》譏諷吳三桂反覆無常,為了一個女人投靠滿清。但可笑的是,作者本人竟然去做到清廷的國子監祭酒侍講,在道德高度上實在沒有資格去寫詩辱罵同樣是投清的吳三桂,更何況吳還是個血性男兒!
陳圓圓
吳三桂實力為清廷所忌,最後康熙年間舉兵反清,因年老猶豫,錯失良機。在持久戰中,稱帝病亡。死後被康熙開棺辱屍,盡滅其族。
第四類,蛇鼠小人,一心一意殘害漢人,為滿漢不恥。孫之獬,任清廷兵部尚書,此君是第一個剃髮的漢臣,也是漢人剃髮易服的始作俑者!
剃髮易服
一朝天子一朝臣。或許中國人能把朝代興迭看成是天道循環,但如果有人要從衣冠相貌上強迫施行歷史性的倒退,把幾千年的漢儒髮式和盛唐袍服變成「豬尾巴」小辮,不僅僅是一種對人格尊嚴的侮辱,簡直就類似「閹割」之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國人以上種形象活著,死後都有愧於祖先,沒有面目見先人於地下。在這種保衛自身精神和風俗的立場方面所有漢人幾乎都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原本已經降附的地區紛紛反抗,整個中國大地陷入血雨腥風之中。著名的揚州十日的重要原因便是此君的剃髮易服政策。當時的人們估計,有80萬人死於這場屠殺。可謂屍橫遍野,鬼哭狼嚎!
揚州十日
孫之獬乃真小人也!他的為人讓滿漢皆以他為恥,他的鄉親父老都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最後他因受賄被罷職回家。孫之獬本人被憤怒的民眾五花大綁達十多天,五毒備下,頭皮上被戮滿細洞,人們爭相用豬毛給他重新「植髮」,最後還把他的一張臭嘴用大針密密縫起,肢解碎割而死。可謂至慘矣!這可能也是對死難的百萬中國人有個交代了!
此四類囊括了絕大部分清初漢臣,其中以一、二類為主。自古外族入侵,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漢人自己,元有劉秉忠,清有范文程。每一次游牧民族問鼎中原,帶給我們中國的是歷史的倒退,文明的浩劫。五胡亂華,漢人減少70%,文明倒退300年!元滅宋,漢人減少75%,漢人做了近百年的奴隸(第四等人)!清統一中國,科技文化全面衰退,才有了近百年中華民族屈辱史,至今影響仍在!
偉大的祖國
在新的時期,56朵花組成的中華民族兒女,應時刻有顆愛國心。歷史告訴我們,在強敵環繞之時,只有獨立自主,平等和諧的中國才能給人們帶來幸福!背叛只能被世人唾棄!
推薦閱讀:
※怎麼樣正確地去面對婆媳之間的衝突?
※至上勵合的劉洲成,面對家暴,女人寧做悍婦不做弱婦!
※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法治熱點面對面》⑨)
※新生大學王星君:當下的慾望為何如此誘惑?還好我們幫你找到了應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