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修行最重要的綱領——戒定慧三學

 凈空老法師講述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尊者,是我們大眾的代表,佛叫著阿難,就是叫著我們,真正發願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毗奈耶』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戒律。現在佛教經典我們編輯成為三藏經典,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當年在世,對於戒律講得很多,常常教訓弟子。所謂『修行三決定義』,即修行三個最重要的原則,最重要的綱領,這是佛常說的。這『三決定義』,就是戒、定、慧三學,此地佛說的言語非常簡單,但是含義是無量的深廣。

  所謂『攝心為戒』的戒,真的不一樣。大乘,『戒』是凈的意思,沒有比此地要求得嚴格,要求得圓滿;如果不能攝心,就不叫做戒了。

  一定要攝心;什麼心?

  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

  《無量壽經》在經題上,也是明白的給我們顯示出來『清凈、平等、覺』;『清凈』就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所以經題上,戒、定、慧三學具足;不但三學具足,同時也三寶具足。三寶是我們真正歸依處;清凈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

  學佛,學的是什麼?

  就是學這三樁事情。

  所以諸位要知道,三學就是三寶,三寶就是三學,這一定要認識清楚。

  學佛入門,先傳授三歸依。

  傳授什麼呢?

  把佛法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綱領有三條,我們叫三歸依。『歸』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以往迷惑顛倒,現在佛教我們從迷惑顛倒回來,這叫歸,回歸。依真實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覺,這叫做『歸依佛』;佛是正覺、佛是覺悟、佛是智慧。換句話說,以前我對人、對事、對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現在我要理智做主,不迷了,我用理性來判斷,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會做得恰到好處,圓圓滿滿,我有了依靠,依靠自性覺,依靠智慧,這叫做歸依佛。過去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錯誤了,這個錯誤的就是迷。我現在從這些錯誤回過頭來(回歸),我要依正確的看法、正確的想法,正知正見,這叫做『歸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從邪知見回過頭來,依正知見。『歸依僧』,僧代表清凈,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我們遠離一切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甚至於現在身體的污染——回歸到清凈。我們要清凈心,我們要清凈身;身、心清凈,這叫做『歸依僧』。所以佛法修學一入門,就先把這個修行的原則,修行的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歸。『三歸』大家要記住:一、歸依佛,覺而不迷,二、歸依法,正而不邪,三、歸依僧,凈而不染。只要是出家人,受過大戒的,都可以為大眾傳授三歸。這出家人給你傳授,你接受之後,他給你做證明,你曾經受過三歸。

  問題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歸呢?

  關鍵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從今而後,思想、言行、動作,一定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是真正的三歸弟子,是佛的學生。若是受了三歸還是迷惑顛倒,還是邪知邪見,還是樣樣污染,那就錯了!那你到佛門來受三歸;受的什麼三歸?受到的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凈;你怕你的迷、邪、染還不夠多,還要再受一次,那還得了!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諸位同修統統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我聽說我們這一會,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三歸,我今天在此地,都傳授給你們了。這個要知道,這叫真正的傳授,那個三歸證書不重要,是你心地裡頭真正回頭,這個重要,這是諸佛菩薩承認的。

  千萬要記住,受三歸依是接受佛法修學最高的三條指導原則,不是說歸依某個法師,那就糟啦!那你就迷惑顛倒。你明明是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某法師。『歸依某法師』是邪知邪見,迷而不覺;你迷上這個法師,喜歡這個法師;又分別那個法師,我就不喜歡他,我不歸依他。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見,你是邪知邪見,你心裡頭有分別、有執著,你已經染污了、不清凈了。所以說歸依某一個法師,又認為這個法師是我的歸依師,給諸位說你歸依的決定是迷、邪、染,你對三歸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法師是代表僧團,為你傳授三歸,你接受三歸之後,住持三寶也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尊重;我們的心要清凈,我們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這就對了。要確實明了,這個傳授三歸的法師,他是僧團的一個代表人,他傳授,他做證明你是三寶弟子,千萬不要搞錯了。

  如果說歸依一個人,這個人是我的歸依師,那個不是我的歸依師,將來你的果報是在阿鼻地獄。我跟大家講的是真話,不是假話,不要以為我在這裡嚇唬你們。

  為什麼有這麼重的罪業呢?

  因為僧團是和合僧團。

  你們看戒律,我們會講到不偷盜的戒,這個是盜僧團裡面的物品,結罪最重。為什麼最重呢?因為僧團不單是一個國家、一個地球,僧團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出家人,統統都有份;那你結罪,就太重啦!所以他墮落也重。

  僧團是和睦的,是一體的,如果分別這個是我師父,那個不是我師父,你在那裡分化僧團,你在那裡破壞僧團,這個罪過就重了。像現在的黨派一樣,你在黨派裡頭製造分裂,在國家裡頭製造分裂,這個罪過就很重了。在僧團裡面製造分裂,那個罪是沒辦法說的,諸佛菩薩都說不盡。我們必須要曉得,僧團要和合(六和敬),盡虛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決定不可以破壞。所以諸位受三歸要明了,千萬不要發生誤會。

  三歸是戒律的基石(基礎),受戒一定在三歸之後;先有三歸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建立戒學,然後以戒學為基礎,建立定學,在定學上才成就慧學。像蓋房子一樣,這個三歸是地基,我們要蓋三層樓,先打地基,基礎非常的穩厚、堅固,之後蓋第一樓,再蓋第二樓,再蓋第三樓,是這麼一個道理。因此,我們講三無漏學之前,先把三歸的大意,給諸位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攝心為戒』,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你看『都攝六根』,戒學圓滿了;『凈念相繼』,『凈念』是定,『相繼』是慧,定、慧就成就了。可見大勢至菩薩教我們修學的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也是圓滿的三無漏學。在這一章經文裡面,特別著重在『凈念』。這個『凈念』的標準,實在講是在攝心。

  戒學廣義的講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條,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戒條是有限的,何況律藏裡面許許多多的戒條,在現代已經不適用了。

  為什麼不適用呢?

  因為戒條是生活規範,是世尊在世為當時僧團所建立的,就像我們大家在一塊常住,我們有常住公約。所以寺廟裡有常住訂的規矩。世尊那個時候的僧團跟現在僧團不一樣,意識形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樣,我們今天把美國的法律搬到台灣來,適不適用呢?不適用。那現在我們把三千年前古印度的法律,搬到我們現在台灣來用,當然不適用,這是同修們要知道的。它的條文不適用,但是它的精神適用。條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樣,過一些年要修訂一次。

  為什麼修訂呢?

  不適於現代社會了。戒律條文要修訂,但它的精神不變。它的精神是什麼呢?

  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永遠不能變更的精神。

  戒律傳到中國之後,在中國做了一個大幅度的修改,以適合於我們中國人。這個主持修改的人是百丈大師。『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中國化、本土化、現代化。從這一次大幅度的修改之後,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寺廟,都作小幅度的修改。因為中國地方畢竟太大了,有很多個省分,而南方人跟北方人生活習慣也不相同,所以必須按照此地現在的生活方式,來調整、修訂,我們一定要遵守。因此『戒律』就是法規,像國家的憲法、法律還包括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這也都包括在戒律裡面,所以它的範圍非常之廣泛。學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決定不做違規的事情;不犯法、不違規,心地很清凈,生活就很快樂,所以講『心安理得』,這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裡面,所有條文都能夠修改,但是有五條基本戒律,千年萬世都適用,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在三千年前適用,現代還適用;在古印度適用,在中國也適用,這就是五個根本戒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認為正確的,所以這五條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條,都要隨時代、地區來修訂,才能夠適用。『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時、空限制的,這是我們必須要遵守的。

  『三無漏學』,『三』是戒、定、慧三條,容易懂;『漏』,是比喻。譬如茶杯如果有破損,水裝進去就漏掉了,我們就得不到需要了。佛用這個,譬喻我們每一個人,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現在這個智慧、德能,到哪裡去了呢?漏掉了。從什麼地方漏掉呢?戒、定、慧這三樣東西沒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就不會漏掉。因此,『漏』也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是妄想、分別、執著的代名詞,這些東西把我們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我們戒、定、慧這三學(三種方法),可以防止我們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無漏』學,這三樣東西能夠恢復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學的重點,就是這三條。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許許多多的經論,把它總歸納不出這三大類——戒學、定學、慧學。但是諸位要曉得,佛當年講經,不是像在學校教學生,編訂一個課程,按部就班來教學。佛當年教學是應機說法,什麼人向佛提出問題請教,佛就給他解答,以後紀錄下來成了經典;因此,他並沒有專門講定、專門講戒,我們現在把它分為三藏,實在講分得很勉強。為什麼呢?譬如這部《楞嚴經》,在三藏裡面是屬經藏,雖是經藏,這一段講的是戒律,可見得每一部經裡面,戒、定、慧三學都有,統統都具足。那麼我們編三藏經典,怎麼編法呢?按分量的多少。以這部《楞嚴經》來說,裡面講定的經文很長;講戒律的呢?只有這一段,不長;所以我們就把他歸到經藏。假如這部經戒講得多,定講得少,我們就把他歸到律藏。所以諸位同修將來看經,你就看到了,經裡面有講戒律,律里也有講定的,也有講慧的,看它分量的偏重,我們來分類。如果要是嚴格的分,那沒有法子分,每一部經論都有三學,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可見世尊的教學,確確實實就是教我們這三樁事情;為我們說明為什麼要守法?為什麼要持戒?持戒的好處、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們明白了、了解了,自然就歡歡喜喜地去遵守,不會去違背。世尊不勉強我們,他只是循循善誘,一定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讓我們歡歡喜喜地去接受,這是教學法的高明。因為守法,我們身心安穩,這是修定的基礎。人做了虧心的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懼,他修定不會成功;縱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一定是邪定在裡頭。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穩的基礎上。唯有心真正定下來,這個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們不要修、不要求。為什麼呢?決定求不到。諸位同修要記住,慧是清凈心的作用。所以整個佛法修學的樞紐就在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是修定的基礎,是修定的預備功夫;得到定之後,自然就開慧了;小定開小智慧,大定開大智慧,圓定就開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智慧不要求。

  我們看古今這些念佛的人。我前面跟諸位說過,那個老實念佛的人,他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但他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他真的開智慧了,智慧一現前,他樣樣都通達,樣樣都懂得。

  那麼我們要問:『既然他慧開了,樣樣都通達明了了,他為什麼不弘法利生,他要急著去往生?這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慈悲呢?』

  我們凡夫看好像是這樣,其實不然,度眾生要緣分。他雖然開悟了,但是沒有法緣,縱然他跟人家講經說法,人家不相信啊!在這種情況之下,住在這個世間,對大眾沒有利益,對自己也沒有利益,那就趕緊往生,絕對不是他的壽命剛剛好到了。不是的,沒那麼巧!是他功夫成就,有能力往生,馬上就走了。有這種能力,還不往生,還要留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理由——說法度眾生。除這個理由之外,沒有第二個理由。還有一些有緣的眾生可度,就是還有不少人能夠相信他,能夠聽他勸告的,他有責任要勸告這些大眾,幫助他們成就凈業,他就不能走;所以說緣盡了就走,還有緣,就必須要留在這個世間。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真正修行要注重戒定。

  『四種清凈明誨』是四條重戒。是五戒裡面前四條,是超越時間,是超越空間,不但我們這個世間,一切大眾要遵守,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五條戒也是共同的戒學,不會有一絲毫改變,這都是共同的科目,基礎的基礎。


推薦閱讀:

比GI更重要的GL,糖友們如果能掌握簡直如虎添翼
子宮對女性多重要
重要提醒:大年初一下午3點,百年一遇的吉時!千萬別錯過!
手相: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掌紋
翼狀肩胛,你必知的5塊重要肌肉與2種處理思路!

TAG:修行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