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中國人如果看待美籍華裔

【維基百科:美籍華人,又稱華裔美國人(英語:Chinese American),廣義指具有華人後裔血統的美國籍公民;而狹義則指從大中華地區移民美國的亞裔美國人,為亞裔美國人、海外華人之一。】

這個問題針對著那群目前生活在美國(長期、短期不限)卻仍有中國公民身份的人。

問的問題是你們如何和美國當地華人相處(華人指的是以前從大陸、香港、台灣、馬來西亞移民來美國的華人)。有很多共同語言嗎?和不同類型的華人(比如很早以前移民美國的或移民美國比較晚的)有沒有區別?美籍華裔移民時間的早晚是否會有影響?與其他亞裔是如何相處的,與華裔相比有何不同?對於美國人將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人統稱為 Asian 是否可以接受?

簡安,不見不散

首先定義一下在美國的亞裔移民的一些常用叫法。

第一代移民很簡單,你是哪裡人就是哪裡人,中文當中也會稱為一代移民。除非是特別小就來美國的,有些會被歸為 ABC ,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也可能需要多解釋一句,說我是幾歲幾歲跟爸媽來美國的。

第二代移民,如果爸媽是中國人的話,是稱為 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如果是其他亞裔的話,我不確定有沒有一個特別的稱號,反正我是統稱為國家-American ,比如爸媽是日本人就是 Japanese-American ,依此類推。

第三代移民,中文當中是亞裔,或者直接說是第三代,然後英文當中稱為 Asian-American 。具體不標註國家是因為,一方面很可能已經小混血了,就是四位爺爺奶奶有至少兩個以上的國籍,說哪個國家都不合適,跟你不熟的也不會費勁解釋。另一方面爸媽都在美國長大,輪到第三代頭上的亞洲習俗真的不很多了,所以基本都是美國人的習慣和文化。使用 Asian 作為前綴,無非是解釋臉而已。

「在美國的中國人是如何看待美籍華裔的?」

在不了解的情況下,當美國人看。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很早就聽說了這樣一個社交圈的定義,「中國人和中國人玩, ABC 和 ABC 玩,黑人和黑人玩,白人和白人玩」。事實證明的確如此,所以我在讀書期間大部分的時間都還是和中國人待在一起。

原因很簡單,第一對於環境的不熟悉讓我們覺得和中國人待在一起比較有共同語言,連去 Subway 點吃的遇到的困難都可以一起吐槽,網上還有普及貼呢,馬上就感覺找到組織了。第二是對於美國人的交際模式不熟悉,總是老三句之後就沒得說了。第三就是語言的障礙,哪怕你做 Presentation 的時候說得多好,下課以後基本的俚語也是十有八九聽不懂。

「兩者之間是否容易成為朋友?」

如果保持只在中國人的社交圈裡活動,大環境上接觸不到太多的美國人(包括亞裔),同時自己本身也沒有很願意真的和對方做朋友,那麼這種機率是非常小的,並且這樣的社交環境可以維持很長時間。

比如我認識的一些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的一代移民,他們儘管有很多機會認識各個國家的人,但是在思想上和行為習慣上仍舊保持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吃的東西,交際模式,甚至是針對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仍舊以一種「局外人」的眼光來看待。

他們討論事情的開頭永遠是,「你說美國人還……(這樣這樣)啊」,或者討論某個個體的生活習慣就會以國籍來分類,「那個法國人都那樣兒~」,再或者評價一些中餐,「哎呀這個做的就不地道了」。針對這一類人來說,不論是不是亞裔,他們都不會與之成為朋友,這跟選擇有關係,跟社交能力沒關係。

另一類人相對在交際上更為廣泛,願意結交各個國家的朋友,生活習慣和行為舉止也更為美國化。語言能力能夠保障交際的通暢,同時也了解和美國人打交道的方式和步驟。那麼針對這一類人而言,與亞裔成為朋友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那麼從亞裔的角度,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那是必須的。

在亞裔當中,有一個詞叫做 White-Washed ,翻譯過來是洗白了的,以此形容在行為和思想上更接近白人的亞裔。產生這一類亞裔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小時候被白人收養了,從小在白人家庭長大,一般情況下爸媽會盡量地讓孩子不覺得自己和周圍人有什麼不同,所以導致 White-Washed 。第二是自己選擇的,從心理上覺得白人更高檔,想要脫離自己亞裔的外表,就只和白人做朋友。

在此基礎上,這道小題的回答可以總結為,中國人比較喜歡自己玩的就繼續自己玩,中國人比較國際化的很容易和沒洗白的亞裔做朋友,洗白了的亞裔只和白人做朋友。

「美籍華裔移民時間的早晚是否會有影響?」

一方面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是第幾代移民。而且這一條定律適用於幾乎大部分的移民,不僅僅是亞裔。

從理論上講,小學畢業以前就來美國的中國人,在成長環境上和ABC是差不多的,只是可能中文水平會好一些。所以和 ABC 合起來看,第二代移民有多「亞裔」,取決於爸媽的教育態度。有些爸媽會逼著小孩去學母語,有些爸媽就比較放任自流。有些爸媽長期只和本國人交往,那麼久而久之形成的社交圈就仍舊保持著原籍的環境,有些爸媽比較開放,那麼小孩相對就沒有那麼「原汁原味」。

但是一旦沿襲到第三代,或者超過三代且中間不抄近道的,絕大多數混血也混得差不多了,亞裔的氣息基本就沒有了。因此對於自己原裔身份的認可度也大大降低,倒不是選擇不選擇的問題,就是沒什麼機會接觸到。所以也不會跟你有什麼「老鄉見老鄉」的認同感。

「與其他亞裔是如何相處的,與華裔相比有何不同?」

最起碼在我個人看來,非華裔的亞裔和華裔之間沒有區別。首先華裔自己本身也不怎麼華,可能早期是華人,到後期就和其他國家都摻和在一起。

再者是其他亞裔也不怎麼亞,我認識很多拉丁美裔和亞裔混血的,比如厄瓜多和韓國混血,哥倫比亞和日本混血,或者是亞裔在歐洲長大以及歐洲人在亞洲長大的,比如中國人在葡萄牙長大,還有西班牙與丹麥混血在日本長大的。這些事兒要糾結起來沒完沒了,還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這些人除了語言天賦格外好以外,在身份認同上沒有特別的偏好,更沒有什麼政治觀點。問起他們是哪裡人的時候永遠都說,「我給你講個故事哈~」。

但最有趣的是,亞裔之間其實是有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的,在長輩之間尤甚。首先是他們可能會因為不認可對方國家的傳統習俗就不跟對方交往,甚至不讓自己的子女跟相應的「裔」結婚,這樣就不會成為親家。其次是他們對於某些國家會有一些額外的尊敬,這種尊敬可能是源自於一百年前的一個歷史事件,放到今天只在歷史書里見到的那一件事,也會影響他們這一輩子的態度。

「對於美國人將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人統稱為 Asian 是否可以接受?」

我不知道男生是什麼態度,但是對於女生而言,亞洲女生最大的好處就是老得慢,所以被稱為亞裔約等於被人認為年輕,女生們一致舉雙手贊成。比如我有很多同事被認為是高中生,尤其是不刻意穿職業裝的話,我本人也經常被認為與實際年齡小三四歲(我就顯老了怎麼地吧)。

有時候亞裔之間甚至會得意洋洋地悄悄討論這一特性,不過這種事兒自己偷著樂就行了,沒必要大張旗鼓地在別人面前得瑟。

Edison Chen ,行者無疆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區分並不在於國籍,而在於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是中文還是英文。

我知道很多像我一樣的美籍華裔,我們在美國生活很久,英語流利,且在工作中接觸的都是美國人。我們也會有很多美國本土、其他國家(歐洲,印度,中東,韓國,墨西哥等),或者從小生活在美國的亞裔朋友。但我們最核心的朋友圈子,依然還是一群操著流利普通話的中國大陸人或者台灣人。

這個現象並不隨年齡的增長或者入籍與否改變,也和各圈子的社會地位無關。所以,你既會看到在美幾十年的華人工程師醫生律師,也會看到待了同樣久時間的華人廚師工人小業主,在入籍多年後,依然嫁娶著中國配偶,去中國教會,和中國朋友玩,且隨著他們在美國呆的時間越來越長,認識的中國人越來越多,朋友圈也會變得越發「中國化」,甚至「廣東化」,「台灣化」,「福建化」,"東北化「。

同樣的,那些從小生活在美國,以英文為第一語言的亞裔,也會比較喜歡和其他 ABC 在一起玩,說句題外的,即使是從小生活在美國的亞裔,也並不那麼容易融入其他種族為主的朋友圈,大部分人最好的朋友基本都是自己的本族人,而不是電影里常見的政治正確」黑白配「。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語言。一堆人在一起玩,必然會使用最熟悉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就是中文。這種有意無意的障礙設置會讓不以中文為第一語言的朋友慢慢被稀釋出團體,最後形成了第一語言講中文的和講中文的玩,第一語言講英文的和講英文的玩這種現象。坦白說,在國外久了,過了剛接觸美國那套吃喝玩樂的新鮮期後,中國人會開始懷念自己在國內的一些生活方式。

所以漸漸地,我們西餐廳去的少了,中餐館去的多了,在海邊燒烤少了,在家做飯多了,賭場去的少了,麻將打的多了,酒吧去的少了,卡拉 OK 去的多了。這種很」中國化「的小團體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新移民或者留學(微博)生加入,大家都很自在,也像個大家庭一樣,一起活動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沒有業餘時間去和非中文母語的朋友聚會。

當然,我說的只是大部分的現象,在美國有不少來這沒多久卻「特別美國化( Super-Americanized)」的留學生號稱自己」不和中國人玩,只和外國人玩」,或者「一年多不講中文,不太會說了。」對此,我只想說大家各有各的活法,自己開心自在就好。

至於"Asian"這個標籤,中國人其實還是很能接受的。黑人(African American),白人(Caucasian ),老墨(Latino),亞洲人(Asian),印度人(Indian, technically they are Asian as well)——我們大概也是這麼分的。

何史提,計量分析/數據科學/物理

對不起,早幾天收到邀請,但我和太太到了紐約幾天,沒時間給一個長的答案。以往到紐約,是旅遊,逛時代廣場、帝國大廈、聯合國……但最近這幾次,逛了 Metropolitan Museum ,和花了不少時間在曼哈頓和法拉盛的唐人街,購買日用品和體會老香港的情調。

我在馬里蘭州住了十年,從讀書到工作。我不少朋友到是美籍華裔的,也包括不少ABC。這個題目太大,很難不以偏概全,華人的背景本來就很多樣化,從兩岸四地南洋來的,有念博士和做餐館的,什麼人都有。

我覺得交朋友這事兒,文化差異當然可以是大的難題,也是我們交朋友都必然遇到的挑戰。但大家都是華裔的話,有些難關己經減了不少,如語言。即使來自香港或台山的華人的國語不太好,但多點耐性總可以互相明白,不用從頭學習新的語言。

其他的,就是你是否願意把你的心交出來,是不是真誠,還有你的人際技巧。如果硬要把人對號入座,便把自己套入一個框框,而且很容易得罪人。我覺得跟美籍華裔交朋友最大的難題不是文化差異,而是人的性格;對我而言,去和一個非常自我的人交朋友比和一個和我文化相去甚遠的 ABC 交朋友來得困難。

有很多共同語言嗎?

看看對方的背景,但共同話題一定可以找得到,要臉皮厚,多點耐性。如年輕人,可以說說流行音樂、電視;如科技人,談談電子產品、手機;年長的,談談他在亞洲的經歷,也談談我們父母的經歷;1.5代移民的,可以談談來美時的辛酸;ABC的,看看大家有沒有共同興趣(不要第一句就問他 Are you Chinese? ,要小心點兒。)。真的想不到話題,便聊聊本地有的沒的。

和不同類型的華人(比如很早以前移民美國和移民美國比較晚的)有沒有區別?

很不同,來源地也有很大影響,經過文革和沒有經過文革的、台灣和大陸的……我也認識一個曾經歷越戰的。要認識他們的意識形態,盡量帶點同理心。這就真的要多讀點近代史,什麽觀點都要認識,不要只懂學校教的那一套。

美籍華裔移民時間的早晚是否會有影響?

有。來美越久,跟來源地的文化差異越大(或他們認識越少),也對美國更有認同。但我也認識一些例外,來美日久,沒有融入,但對家鄉的情況也所知甚少,他們的身份認同,就是美國唐人,某情度上是一種特別的本地人。

與其他亞裔是如何相處的,與華裔相比有何不同?

要說英文吧,其他的還是差不多。

對於美國人將來自不同亞洲國家的人統稱為 Asian 是否可以接受?

當然可以。有些地方, Asian 人口真的很少,聚類起來,不同國籍的 Asian 已經足夠相似。在大城市,如有大量華人聚居,在實際需要下,我們的確要把不同 Asian 區分。(大家真的可以分辨不同類型的黑人嗎?)

Keren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我們校區的中國學生非常少,研究生都在另外一個校區所以認識得也不多。我是非常臨時決定去美國,本來想去加拿大讀書,所以對美國的大學申請一無所知,就去了一個我父親的大學同學所在的城市。

他幫我諮詢了很多問題。學校裡面中國本科生很少,個位數吧,所以我認識了一些美國華人,我覺得就是正常相處,我和別人相處就是看能不能玩到一起,也不大注意國籍。平時一起去上課,去圖書館,吃飯,運動。周末一起去看電影,燒烤,郊遊, Party 。他如果會說中文就說中文,如果不會說就說英文。這樣說實在太模糊了,我說幾個人吧。

我第一個室友, Iris ,美籍香港人,家裡的大姐,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她是我的學姐,比我大4歲,我大一住宿舍,大二打算搬出來,正好她也在找房子,於是決定合租一個 Townhouse 。她在香港讀到高中,來美國先念了一段時間 Community college ,然後申請的大學。她一開始只能聽懂英語和粵語,所以我要講很慢的中文或者英語她才能懂。不過她很聰明,很快就沒問題了。

可能她是家裡長女的原因,她非常會照顧人,在我們那個沒車就等於沒腿的城市,我一開始沒車,她開著一輛 Crv 帶我去學校,帶我去吃好吃的,帶我去買菜,看電影,逛商店,參加聚會。她做菜會和我分享,但是她很忙,一般我做飯比較多,但是調料用完她會自己去超市買好。家裡所有的電,網,基本傢具,日常花費都是她辦的,我每個月只要給她錢,這真的為我省了很多事情,到後來我自己去這樣對另一個室友才明白。

她會每隔一段時間定期給家裡大掃除,所有的清潔用品都分門別類規整好,我有一種不知道從哪幫起的感覺。她真的教會我很多東西,從陪我選面試的西裝,給我講題,到和人相處,真的像大姐姐一樣對我。甚至我門上貼的快遞單子她都會自己開車去郵局幫我拿回來,我醒了她已經回來了。我那時候真的是一個非常沒用的白痴。只能在家做飯和她一起吃。她對朋友也非常好,情人節會自己買回來很多糖果,巧克力,和彩色包裝紙,包成一個個禮物來送給周圍朋友。

Catherine ,是和我一起畢業的大學同學。她是北京人(聽說是孤兒,和一個不知道有沒有血緣關係的奶奶長大,後來被現在的美國媽媽領養了),手指頭有一點殘疾,有的指頭只有一半,但是完全不影響正常生活。我大三認識她,後來變成關係非常好的朋友。她雖然是北京人,但是平時和台灣移民在一起玩,所以說話都是台灣口音,我和他們玩多了也快變成台灣口音了。

我現在回想半天,能想到的好玩的故事很多,但是幾乎沒有因為國籍產生過什麼影響,這些事情都可以發生在我和中國同學之間。除了去她家看到她的白人媽媽,除了她說她沒爸爸。因為我認識她的 Ex ,我才知道她小時候的事情,不然也沒有什麼影響。

Lynn ,這個女生我要好好講講。我非常愛她,每次和她見面完都會非常開心。她是福建人,就是全村的人都會在紐約不小心打照面的村子。她的生父母和養父母都在美國,因為種種原因她小時候很恨她生父母,現在算是半和解,養父母對她一般。她很努力,獨立,高中之後就沒有拿過家裡的錢,包括學費,醫療費。

她因為沒錢,有時候要停學去打一年工再去上學。但是別人一點也看不出來,她長得很漂亮,英語好中文好,福建話好,西班牙語也會一點,日語也會一點,講話幽默,穿衣服漂亮,給自己買的車也不錯。她如果不是因為打了太多工她的成績也會非常好的。

我完全接受自己是 Asian ,我覺得很好啊,黑頭髮,黃皮膚,吃不胖,會做中國菜,例外就是腦子笨,我挺喜歡這樣的自己。我在圖書館學累了還是會默寫桃花源記,我的高中同學錄上是朋友寫的整篇的滕王閣序,美啊。美國第一個認識的就是一位日本人,我飛機取消了,第一天住在 DC ,這是我第一次去美國,他和我飛一個城市,一路上陪我辦手續,怕我跟不上。韓國人接觸得不多,認識的也很友好,就是英語有點口音。越南同學很聰明,尼泊爾同學也很聰明,對我很好。只有我反應總是很慢的樣子。

來源:知乎

推薦閱讀:

同樣是大國,為何國際上擔心中國而非印度?
中國一項3000億工程啟動:將令殲20性能翻倍提升!
作者:紐約客 | 來自:紐約文摘鐵打的房子,流水的媳婦? 婚姻法新解衝擊中國婚戀觀
一篇舊聞:1983年呼倫貝爾盟大屠殺
中國古代四大神獸傳說

TAG:中國 | 美國 | 中國人 | 華裔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