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東林黨是一群什麼樣的人?自詡正人君子,實則齷齪至極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爭鬥」,這句話用在明末政壇,簡直貼切的無以復加。

自萬曆年間起,明末黨爭就進入到白熱化階段,先是東林黨橫空出世,以號令群雄的姿態逮誰咬誰,隨後,一批心存芥蒂的大臣唯恐遭罪,又相繼成立了浙、齊、楚三黨與之抗衡,緊接著,不甘寂寞的魏公公也跑來助戰,糾結一幫潑皮無賴成立「閹黨」,幾方勢力你來我往咬得不亦樂乎,直至將明朝「咬」成南明,依舊張牙舞爪停不下來。

通常情況下,對這段歷史的描述往往是如下場景:東林黨的「正人君子」們一心匡扶社稷,無奈遭到閹黨為首的奸臣迫害,搞得凄慘無比,最後一個好端端的大明都給整沒了,實在可惜。

以上說法佔據主流數百年,容不得半點質疑,但遍翻史書之後卻發現,這種說法實際上很「東林」,閹黨雖壞,但東林黨也沒有高尚到哪裡去,尤其表現在風雨飄搖的南明時期。某種意義上而言,南明弘光政權不到一年就垮台,東林黨人要背最大的鍋,無他,實在是禍國殃民的緊

崇禎死後,明朝北境盡失,留守南京的各部官員成為最後希望,當時局勢混亂,首要任務是選個新皇帝出來,好穩住半壁江山。按照明朝的繼承法,福王朱由崧是當仁不讓的新皇帝人選,但關鍵時刻,東林黨人卻橫插一杠,堅決要立八竿子才打得著的潞王朱常淓為帝,原因很簡單,福王他爹和東林黨關係不行,是的,就是這樣簡單粗暴。

社稷危如累卵,東林黨在乎的卻是私人恩怨,當然,借口也是很漂亮的,所謂「立賢不立長」是也。最後,無計可施的福王只得求助「江北四鎮」的大老粗,在馬士英的擁戴下才登上新君寶座。因為有「定策之功」,終弘光一朝,四鎮軍閥飛揚跋扈,沒人能指揮得動,經常為所欲為,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給南明造成嚴重的先天缺陷。可以說,這是東林黨給弘光朝挖的第一個大坑。

既然新皇帝已經選出來了,那總該匡扶社稷為國分憂了吧?且慢!東林黨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有始有終,就算做了皇帝也堅決和你勢不兩立,要知道,江南一帶可是東林黨老巢,不噁心噁心你實在有違「東林操守」。更何況,掌握朝中大權的馬士英可是「閹黨」阮大鋮的好友,既是好友就都是閹黨,不鬥爭鬥爭怎麼行?至於江山社稷一類,嘴上說說就好,別太認真。

在清軍大舉壓境,朝廷朝不保夕的情況下,東林黨相繼製造了「大悲案」、「假太子案」、「童妃案」等重大案件,件件指向弘光帝皇位正統性,史稱:南渡三案。

當然,並無確鑿證據證明「三大案」就是東林黨所為,但在這幾件事的傳播發酵上,東林黨可謂「勞苦功高」。他們不遺餘力到處煽風點火,製造弘光帝「乃奴僕假冒」的謠言,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又借題發揮,攻擊馬士英等人為篡奪朝中大權,竟把一個冒牌貨送來做皇帝,其心可誅,其人可剮!

更有甚者,為證明弘光是「假福王」冒充,不惜編造出弘光母子在後宮的所謂「宮闈秘事」,實在齷齪至極。

在東林黨的操作下,一時間弘光朝廷烏煙瘴氣,人人自危,幾乎處於散架狀態,但弘光朝局勢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不久,素與東林交好的大將左良玉,因懼怕與清軍和大順軍交戰,竟以「假太子案」為由,公然率軍殺向南京,表示要「清君側」一舉端掉弘光朝。

外敵當前,不敢保家衛國,反倒窩裡橫,這也就是南明才會出現的奇葩事。但話說回來,倘若沒有東林黨在朝中興風作浪,左良玉又有什麼借口敢公然作叛?「清流」誤國!

外患不斷的弘光朝,內部居然還打得不可開交,再不滅亡就真的沒天理了。1645年5月15日,清軍佔領南京,東林黨魁錢謙益等人出城迎接,享國一年的弘光政權瞬間覆滅。

但東林黨人的表演還沒完,清軍入城後,這些先前還剛直不阿的所謂「清流」,此刻卻膝軟如棉,面厚如鐵,開始爭相投遞簡歷,表示要出仕「新」朝,為大清貢獻綿薄之力。而被東林人士稱作「閹黨餘孽」的馬士英,此刻卻轉戰各地力主抗清,直至被俘壯烈殉國。兩相對比下,不得不說東林黨人確實很「東林」。

推薦閱讀:

「王」關於母親生命職能的推測
我所堅持的到底有沒有意義?
魏君子:我們是內地最後一代港片迷
孔子是一位君子嗎?

TAG:君子 | 東林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