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5年前的香港影壇,試問誰的青春里沒有幾部港片
豬一樣|文
最近在迷影青年中安利一部德語紀錄片《90年代初香港電影漫談》。
說是紀錄片,也只有43分鐘。因為缺少劇情類紀錄片所需的時間變化要素,只側寫了1991年一段時期香港電影的狀態,所以本片更像是德國電視台拍攝的單集電視專題片。
有趣的是,本片提供了外媒的——來自歐洲大陸而非好萊塢——一種視角。從中立的角度介紹了香港電影最繁華年代的從業者,相比其他由內地或香港本土策劃的專題片,反而是對當日影壇更為清晰的一筆白描。
比如影迷心中永遠的神話——張國榮,在片中一個鏡頭也沒有。梅艷芳、王家衛等重要電影人也只在香港金像獎群像中露了一小面。究其原因,大約是張國榮1991年時尚處於從前歌星向影壇巨星轉化的當口,而王家衛也才剛拍完《阿飛正傳》,前路未卜。在紀錄片拍攝的那段時間,兩人正好又都沒開工。
吳宇森(左)和王家衛(右)。不戴墨鏡的墨鏡王,看上去真不太敢認。
紀錄片從一個少見的視角切入——女打星。早年外國人接觸華語電影的源頭無一例外是李小龍。功夫武打,是香港電影蜚聲國際的標籤,而女打星更是香港特產。從安傑麗娜·朱莉《古墓麗影》開始,外國觀眾才接受了女打星也可以很性感的概念。之前的女打星形象總是有點怪怪的……
1994年尚格雲頓主演《街頭霸王》的劇照。左邊的肌肉棒子是春麗(溫明娜飾演)。
再看看楊麗菁,果然美女是靠對比出來的。
而另一位片中沒介紹到的女打星李賽鳳,更有幾分張柏芝鄰家小妹妹的感覺。
但觀眾只能看到銀幕前的亮麗,背後的辛酸苦痛是不為人知的。許鞍華1996年拍攝的《阿金》,就詳細介紹了女武行演員的甘苦,由楊紫瓊和洪金寶主演。
從女打星開篇引入後,進入了三位重頭導演徐克、林嶺東、吳宇森的介紹。三人都強於槍戰動作片的拍攝。翻看1991年香港電影票房排行榜,前十位中只有兩部是純喜劇片。其他或多或少都與動作片有些關聯。這也是當年香港電影能輻射到東南亞的重要原因。拳頭的語言,是世界各國共通的。
徐克的形象,一直有些鬼馬精怪的感覺。而在片場永不疲倦也是他的標籤之一。我曾聽說一次為了拍攝搶景,徐克帶著工作人員拍了一天一夜。工作人員乏了,必須回賓館睡覺,又調了一撥B組工作人員來。B組人員累了,再把A組換回來。連拍三天三夜,只有徐克一點沒休息。
紀錄片里難得抓到了徐克在片場睡覺的鏡頭。
徐、林、吳三位導演,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代表了香港槍戰片的最高水準。而到了90年代中期,三人無一例外都去了好萊塢試水。最後吳宇森成了好萊塢當紅可熱的商業導演,徐克繼續回港後又北上內地淘金,而林嶺東則休息了十幾年,去年才憑《迷城》重回觀眾視野。
人生境遇,各不相同,也是拍攝這部紀錄片時他們想像不到的吧。
在介紹三位導演的同時,也穿插了周潤發、成龍、張艾嘉等演員的採訪,還有李連杰、張曼玉等的鏡頭。所有大牌在片場的狀態都是樸素而認真的,這些敬業的演員也是香港電影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周潤發拍攝《監獄風雲2》時接受採訪,胸口插了一把道具牙刷,樣子隨性自然。
介紹完商業電影的主力,突然一轉,插入了導演劉國昌的訪問。
劉國昌並非大眾熟知的導演,卻是一位業內工作了多年的電影人。他當時正在拍攝《五億探長雷洛傳I》。這是一部為了和麥式兄弟的《跛豪》分庭抗禮而製作的黑幫史詩片。
但紀錄片中卻沒提這部作品,反而播放了劉國昌舊作《童黨》的部分畫面。這其實代表了香港電影繁華期的另一派傳統——市民階層的寫實電影。
香港電影新浪潮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章國明導演的《邊緣人》描寫警察卧底的故事,許鞍華的《投奔怒海》描寫越南動蕩中的小人物,都有堅實凌厲的寫實風格。前者是《龍虎風雲》、《無間道》等一系列卧底作品的源頭,後者則啟發了吳宇森《英雄本色3》、《喋血街頭》等槍戰片的東南亞視野。
包括不以寫實見長的徐克,所拍的第二部影片《第一類型危險》描述的也是香港青少年的犯罪事件,與《童黨》題材有幾分相似。劉國昌正是前者的副導演。
看上去像科幻片的海報。影片本身卻有強大的反社會氣質。
這幾部影片雖然沒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但看上去卻絕不沉悶,人物和《古惑仔》等隱隱有相通之處,為香港電影提供了娛樂化之外刺痛現實的暴力風格。
接下來採訪了我們最愛的周星馳。當日星爺在票房榜上已是第一明星,接受採訪仍然輕鬆隨意。畢竟是放給德國人看的紀錄片,他們無法理解香港喜劇「無厘頭」的風格,所以僅簡單介紹了這位喜劇演員。
周星馳的英文口語是所有人中最小學生的。
而程小東正在拍攝的《倩女幽魂3道道道》反而引起了德國人更大的興趣。這種融合了喜劇、古裝、鬼怪、武打的類型片也是香港的一大特色。人民群眾喜聞樂見,也正是今日各大視頻網站網路大電影最熱門的題材。
鬼片煙霧繚繞的鏡頭,就是片場這樣做出來的。煙餅是最常用的放煙道具。
紀錄片最後談到了即將到來的97回歸,未來政局變革所帶來的文化和社會變化。幾位電影人表達了對未來電影市場的簡單看法。我們能看到今日政協委員周星馳的當日表態。相比劉國昌等幾位電影人,周星馳顯然更有這方面的智慧。
話說得很穩妥,表情是亮點。
1991-1993年可說是香港電影最繁榮的幾年,過千萬港幣票房的影片數量眾多。但盛極而衰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上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徐克等電影導演紛紛去好萊塢學習,成龍轉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地拍攝電影,周潤發由於個人原因離開香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等影片票房一敗塗地,香港電影進入了全面衰退期。
到今天,香港電影大製作幾乎全是和內地合拍,《寒戰》等影片是為數不多的純本土製造,而小投資影片數量更是寥寥無幾。
無論是否願意,今日內地電影市場比香港本土擁有了數倍的票房和活力。曾經群星閃耀的香江影壇已是過去,今天的製作中心在內地。但因為資本的浮躁和製作經驗的不足,今天國片的整體質量還不及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也許我們缺乏的正是紀錄片中提到的:
「儘管時間緊張,拍攝成本也很低,香港電影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人們能夠感覺到,大家做這個事情——
是用靈魂在做的。」
推薦閱讀:
※怎樣知道你的八字中有沒有「貴氣」
※43個你媽都沒有告訴你的細節
※一生沒有大財,但是小財很旺的八字
※如何知道一個女生有沒有男朋友?
※八種沒有結果的愛 - Qzone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