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能陪父母多久?
正文
父母老了,
哪怕加拿大離中國再遠,
我們能給的愛也不能再遲到了。
對於生活在加拿大的華人來說,背井離鄉、異地漂泊已經是一種常態。我們有太多的計劃要完成,有太多的夢想要實現,有太多的錢要掙。正是因為這些計劃和夢想,讓我們不斷放棄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裡總覺得,爸媽總會在那裡等著我們回來,來日放長還有的是機會,我們終歸能衣錦還鄉孝敬年老的他們。
但是,我們從沒有認真想過,我們到底還能陪在父母身邊多久?
假如一年中
只有過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
一天在一起相處的時間最多11個小時
如果父母現在60歲
活到了80歲
我們實際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
只有1540個小時
也就是64天
64天,這就是我們自以為多得是的機會,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的來日方長。
壹
我們以為的人生漫長,最終能陪伴在父母身邊的竟然只有64天,很多人表示並不敢相信。
按照這樣的計算方式得出的結論未必準確,但其中的殘酷卻非常真實,一些生活在加拿大的華人,甚至連陪伴父母的時間都到不了64天。
「我是重慶人,在加拿大讀完大學後選擇了留下來工作,現在已經工作一年多了,正在準備申請移民。之前上學的時候忙於學業,除了秋冬季,夏季也全都在上課,三年前抽出空檔回國陪了爸媽一周時間,又匆匆地回來繼續上課了。畢業之後很快就開始工作了,更沒有時間請假回國了。爸媽不久前飛到加拿大看了我一周左右,又回國繼續他們的工作了,離別的時候心裡說不出來的滋味。仔細算下來,這三、四年的時間裡,真正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也就十幾天。」
「我老家是黑龍江的,十幾年前來加拿大留學,畢業後工作很快就拿到了PR,在這裡安家立業,現在兒子已經2歲了。自己開了公司之後,365天都在忙,根本抽不出來時間回國,上一次回國過年都已經是七年前的事情了。想要把父母接過來一起生活,但是爸的脾氣還是那麼的倔,怎麼勸都勸不過來,說加拿大又冷又無聊,想去公園下個象棋都沒有人,還不如就在國內安度晚年。教會了他們用微信後,現在每兩周會和他們視頻,兒子出生後他們都還沒有機會親自來看一眼,內心挺不是滋味的。如果爸一直這麼倔下去不肯來加拿大,這道計算題對我來說沒有答案。」
「我來自江蘇,技術移民來的加拿大,現在已經定居5年了,女兒也已經7歲了。基本上隔一年會一家三口回老家過一次春節,一般也就是一周左右的時間,真正在家的時間也就兩到三天,匆匆忙忙的就走了。每次回去的時候父母都會想盡方法做好吃的給我女兒,不斷囑咐我孩子長身體一定不能給她吃加拿大那些洋人吃的垃圾食品,要經常在家給她做中國菜吃,雖然過去得早但還是不能忘了本。從來不嫌父母嘮叨,因為算下來如果父母能活到85歲,還有23年,每隔一年回去陪他們一周,能陪在他們身邊的時間只有二十幾天了。」
貳
多年前,國內有大型調查機構曾針對25-50歲的中等收入群體做過一項調查:63%的人每年和父母團聚的次數少於3次,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平均為78小時,即3天6小時。
如果國內的數據都是如此,那麼這個數字對於生活在加拿大的華人更是少之又少。
即使那些回國頻繁,甚至能幸運地將父母接到加拿大來,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陪父母的時間也並沒比64天多到哪去。
「在北京工作了幾十年的爸媽一直對加拿大的環境和慢節奏生活充滿了嚮往,於是在我高中的時候終於隨著家人一起移民來了加拿大。在多大畢業後也是一直住在家裡,但在市中心找到工作後,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真正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只有晚上坐地鐵轉公交車輾轉反側到家吃飯的1個多小時。就算是這樣,和他們在一起吃飯時,也還是不停地要掏出手機查看郵件,甚至打開電腦處理沒有做完的工作。每天和父母的交流真的只有寥寥幾句話,有的時候我回家甚至都忙得來不及去問問他們今天過得怎麼樣。」
「十幾年前帶著還在讀小學的兒子來了溫哥華,當時孩子他媽說讓我過來看看,她隨後就來。但那之後她說在國內發展得特別好,不想過來了,我們便辦了離婚。現在我在溫哥華也重新組建了家庭,有了兩個小孩。記得我和兒子才來溫哥華的時候,一句英語都不會說,摸爬滾打碰了數不清的壁,才算勉強安定了下來。這十幾年來我就回國過一次,就是辦離婚那次。兩年前終於把父母接了過來,但不知道為什麼,已經感覺非常陌生了,話也說得很少了。」
看到這裡,很多人幾近哽咽,猛然意識到,人生很長,但能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不多。
叄
不能陪在身邊,常常給父母打電話也可以聊以慰藉吧。
可即使是打電話,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六年前才來留學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微信,只能買calling card,用寢室里的座機給家人打電話,頻率大約是一周一兩次吧。後來有了微信視頻,一周也是堅持一兩次視頻,一次十幾分鐘,內容也都是例行的報喜不報憂。畢業工作之後,如果沒有特別重要的事情,自己就很少主動和父母視頻了,後來就變成了一個月一兩次,甚至重要節日才視頻一下了。」
「正在約克讀大二,每個周五的晚上都會和父母視頻一次,這是出國前和他們約定好的。但是後來漸漸地就不知道視頻聊什麼了,有時候覺得他們特別嘮叨,每周問我的內容都是一樣的。再況且有時候一到周末就會和朋友出去玩,也不想專門抽出時間來和他們視頻,再加上現在他們都有我的朋友圈,我也經常會發,所以覺得他們能看見我在幹嘛,也會給我點贊評論,也就不用經常視頻了。」
我們堅信的來日方長,其實是在肆無忌憚地消耗著有限的親情。最可怕的不是「64」這個數字,而是我們甚至都沒有去認真計算這個數字的意識。
肆
很多生活在加拿大的華人子女們都認為,盡孝不用著急,我們的父母一直都會等在那裡。
「等我PR辦下來後,就把他們接過來。」
「等他們退休了,我就接他們一起過來生活。」
「等我生了孩子,就讓我爸媽過來幫我帶。」
我們口中的這些「等」,隔的不止是中國飛到加拿大十幾個小時的距離,而是與父母們長年分隔兩地而產生的難以跨越且無法彌補的親情鴻溝,以及永遠無法填滿的父母們人之暮年對於親情的渴望。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我們口中的「等」,我們所說的不著急,完完全全忽略了歲月正在一點點剝奪父母的年華。
畢淑敏在文章《孝心無價》中說:「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在加拿大工作了3年後第一次回家,才知道爸爸前兩年患了糖尿病,每天都要吃藥,因為怕我擔心所以一直不告訴我。媽媽一瞬間也老了很多,因為她說爸爸得了這個病不能累著,所以家務活全都需要自己來做。」
「留學三年了,一年暑假會回國一次,每次都會給媽媽帶很多護膚品,但每年都會覺得媽媽比去年多了好多皺紋,恨不得把所有貴的護膚品都帶回去,希望她能老得慢一點。」
伍
小時候,他們是我們的全部。
他們總是在擔心著、支持著、關心著、嘮叨著我們,耐心地陪著我們長大。
後來我們漸漸地長大了,翅膀長全了,想要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們想要離開他們用一生時間為我們建築的溫暖的「巢」,他們雖然不舍,但還是用盡全力付出了最寬厚的愛——放手。
他們不願意打擾我們的生活,他們和我們一樣也報喜不報憂。那句「常回家看看」,他們都因為有太多的顧慮說不出口。
銀髮、皺紋、眼花這些痕迹,隨著時間的悄然流逝,漸漸地降臨到了他們身上。
「我看到新聞說美國那邊發生恐怖襲擊了,你出門一定要小心啊。」
「你讀書的約克大學好像又發生搶劫案了,晚上複習晚了一定不要一個人回家,一定要和同學結伴而行,遇到搶劫的就把所有錢都給他,保命最要緊。」
「加拿大那邊全國極寒天氣警告,CCTV的新聞都播了,你一定要記得保暖,衣服褲子多穿點,要不要我打錢給你去買一件厚點的羽絨服?」
他們關注得更多的不是國內的新聞,而是與我們相關的所有小事。
甚至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的加拿大新聞,他們了解得比我們還要快。
我們嫌他們嘮叨,但言語間其實都是對我們的想念。
他們要的一點都不多,就是有空多回回家,能多打個電話問候下。
「孩子在多大讀書很忙,想要提前畢業於是暑假也沒時間回來,我們都理解他也支持他,每周都會視頻問候就很好了,他考試月的時候我們都盡量不打擾他,那一個月說的話也很少,只要知道他平安一切都好。」
「孩子畢業後就自己移民留在了加拿大,現在在銀行打電話,工作時間是加拿大的時間下午4點到凌晨12點。他每次工作回來都是凌晨,我們怕他累也不會打擾他。他一般睡到下午才起床,那時候我們都睡了,有時候會等著他起床了聊上幾句,知道他最近很好就很滿足了。」
歌曲《外婆》里,有一句歌詞一直很打動庫叔:「外婆她的期待,慢慢變成無奈,大人們始終不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
父母老了,
哪怕加拿大離中國再遠,
我們能給的愛也不能再遲到了!
推薦閱讀:
※妻子懷孕後發現有梅毒,問她怎麼回事,一直不回答。到底該不該離婚?
※如果你的子女是同性戀,你會無法接受嗎,為什麼?
※二胎終於生了個兒子,我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轉載)
※同性戀能在不出櫃的情況下完全隱取向,甚至和異性成家嗎?
※跟父母吵架,賭氣不吃飯,餓了怎麼辦?
TAG: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