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名家講解何為太極拳-中國太極拳網

  主講名家:武式太極拳名家 吳文翰 楊式太極拳名家 趙幼斌 陳式太極拳名家 馬虹

  吳式太極拳、八卦掌名家 張全亮 孫式太極拳名家 孫永田

  本期的話題是:何為太極拳?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很難說清楚。上個世紀50年代,一位吳式太極拳名家說陳發科老先生練習的不是太極拳,而是炮錘,並給出了自己對太極拳的定義。當今,「太極操」之責難也不時見諸報刊雜誌。那麼,究竟什麼是太極拳?難道柔和緩慢、不縱不跳的就是太極拳,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松活彈抖、躥蹦跳躍的就不是太極拳?可是,楊式太極拳也有單式發力練習,吳式太極拳也有所謂的快架子。當今練習人口眾多的24式簡化太極拳,可謂柔和緩慢,可是又被某些人指責為「太極操」。看來,太極拳,不在快與慢,不在發力與否,不在偏剛偏柔。那麼什麼是太極拳呢?在這一期的「名家講堂」中,名家老師的解答也是各自代表一家之言。

  本欄目下期探討的問題是:如何做到文武雙修?

  吳文翰:太極拳定義的三個方面

  關於太極拳的定義,一直以來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多數人認為,太極拳與《周易》學說有關,講究太極、陰陽、八卦、五行,所以就叫太極拳。這個說法有其不準確的地方。太極、陰陽、八卦、五行學說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個宏觀上的指導思想,是一種宏觀哲學,中國傳統文化都是運用它為指導思想的,比如軍事、中醫等都離不開這一學說,中國武術中的許多拳種也是運用太極、陰陽、八卦、五行學說作為指導思想的。因此,太極拳就因為它是運用太極理論為指導,就叫太極拳,這種解釋是不恰當的。

  那麼什麼叫太極拳呢?我以為太極拳的定義有三個方面。

  第一個是它的基本原理。以太極命名拳術,是清朝後期才出現的,從李亦的「老三本」來看,是1881年前後。再早,楊露禪和武禹襄時期,太極拳叫十三勢。現在的太極拳(楊式、吳式、孫式),依照的是武禹襄的「十三勢」,有五十多個動作,各家太極拳的名稱和編排順序大體相似。太極拳叫十三勢,包括捋擠按、采肘靠、進退顧盼定,它的動作離不開八法和五步,有進的動作、退的動作,還有橫向的動作,比如「雲手」。「定」是中定,不管是前進後退,還是左顧右盼,都要保持中定。各家的太極拳儘管風格不一樣,但是,都是按照這「十三勢」來編排的,這就是共同特點,也就是它的基本原理。所以,太極拳的基本原理不是周易、八卦、陰陽、五行,而是「十三勢」和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武禹襄的太極拳論和王宗岳的《太極拳論》,構成了太極拳的理論要素,各家太極拳在這個基本要素上,有自己的發展。當然,到了民國年間,有些人把這些要素說成是張三丰的,比如許禹生就是這樣說的。但不管怎麼說,太極拳都是離不開王宗岳、武禹襄、李亦拳論中的這些要素。任何學說,其理論基礎是最重要的,太極拳也不例外。之所以叫太極拳,就是因為在理論基礎上有其共性。

  第二個是它的形式,包括訓練內容和教學形式。太極拳的表現形式和訓練內容是有自己特點的,區別於其他拳種。太極拳的表現形式,基本是以舒緩、柔和、文雅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它和當時流傳於北方的拳種不同的地方,是吸收了文化人參與。過去,武術很少有文化人參與。太極拳傳到永年,武禹襄是個讀書人,他把儒家文化灌輸到太極拳中,以文入武,變成了一個很文雅的拳術。比如在推手上,原來陳家的推手是側著身子,這樣有利於技擊,但是,永年的推手是四正手,是正著身子,這就體現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因為儒家講究立身要正,所以,武禹襄講太極拳要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這種立身中正,不僅僅是武術的需要,也是文化的體現。也正是由於「以文入武」,所以,在表現形式上,太極拳要舒緩柔和、從容不迫、寓剛於柔,這也是儒家文化的體現。太極拳在方式上,要慢練入手,為了技擊還要快練,但是主要是慢練以養氣蓄神。在訓練內容上,有基本功訓練、套路訓練、器械訓練和推手、散手訓練,特別是推手訓練,是太極拳的一個重要特點。

  第三是它的社會效應。太極拳的社會信譽度提高了,普及程度也提高了,許多拳種的歷史都比太極拳長,但是普及程度沒有太極拳高,其原因就是太極拳具有其他武術拳種不具備的特點。一是它具備完整的理論體系;二是它有完整的訓練方法;三是它的演練方式老少咸宜,各種年齡,無論男女,也不論身份地位,所有的人都能夠各取所需,練習太極拳。上述三個特點,尤其是第三個特點,使太極拳形成了現在大普及的局面,風行國內外。

  太極拳在社會上的普及,是從1928年以後,國民政府大力提倡推廣。解放以後,太極拳成為一種民族形式的體育運動,更加大眾化了,所以,就出現了「太極操」的說法。既然是操,那麼,就不用考慮動作的技擊含義,也不用考慮武術的精氣神,也不用養氣、養神,不用考慮意念,只是一個形體動作。後來,為了增強表演效果,又加入了舞蹈動作,形成了太極舞。這都是近二三十年,根據不同的需要,人們對太極拳的發展,而太極拳的技擊性則降低了。那麼,什麼是太極操和太極舞呢?就是它不是按照太極拳的基本原理創編動作,也不是完全按照太極拳的訓練方法、訓練內容去訓練,只有一些形似太極拳的動作,沒有太極拳的內涵。現在,練習太極拳的人很多,教太極拳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研究太極拳的人卻很少。這是令人擔憂的。

  總的來說,太極拳不能離開上述三要素。現代社會,由於社會的發展,太極拳是以表演和健身為主要形式,也就是人們說的「太極操」和「太極舞」。要發展太極拳,我個人認為還是要以傳統的理論和訓練方法、訓練內容來練習太極拳,傳播太極拳。太極拳還是應該保持原有的風貌和特點。

  趙幼斌:太極拳和太極操的分野

  習武的人有句行話,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是說看一個人打拳,只要練幾招,便知他身手有沒有東西,是內行還是外行,是有功夫還是花架子等等。這裡的「有沒有」很重要,不同的體育項目,比如不同的拳種流派、舞蹈體操等等,都有它們的自身特點及特定的表現形式,包括它們的內涵和功用,都必須或儘可能地充分體現它們各自的特色,方能稱為「有沒有」。儘管任何運動都有健身強體、塑造形象的作用,甚至在表現形式和防身禦敵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或相近之處,但它們是不能相互替代的,這就如同體操不能替代拳術,京歌不能替代京劇一樣。

  就拿楊式太極拳和體操來講,體操身法多為挺胸收腹,突出昂揚健美之體態;楊式太極拳則強調涵胸沉氣,突出穩固輕靈之機勢。假設有人既採用楊式太極拳速度均勻、柔和緩慢的特點演練,又以體操昂揚的姿態去表現,這能稱為太極拳的「行家裡手」嗎?反過來,如果用太極拳的運動原理去展示體操的風采,那他肯定不會成為體操王子或體操皇后。所以,不能認為慢的、勻的、開的、柔的運動形式就是太極拳,或者就是楊式太極拳,而必須從拳術的動作功用、技術要領和太極拳的運動理念來理解和展示它。

  那麼,何為太極拳呢?簡單地說:

  1.太極拳首先是拳,拳的概念就是攻防技術。因此練太極拳首先要明白並帶著招法的內容去練,而不可通過空泛的肢體動作或想當然的技術動作去練;

  2.同時要用太極的哲學理念來指導其演練的動作,就是用陰陽互化的基本辯證關係,來熔煉動作中動靜、虛實、開合、剛柔、快慢、內外等對立統一而互育互濟的變化關係,以及以柔克剛、以小勝大的運動機理來造就太極拳特有的演練氣韻。這種氣韻是以這種太極思想和文化做鋪墊,加上長期刻苦的習練和體悟才能形成,單追求動作的形似是遠遠達不到這種水準的;

  3.僅有動作的技擊內容和太極拳的武學思想作指導還不夠,還要靠太極拳運動要領的貫穿才能完備。比如動作中要做到「頂懸」、「放鬆」、「沉肩」、「墜肘」、「涵胸」、「拔背」、「用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之於手指」而節節貫串等等這些「約束」條件,要用這些約束條件來「制約」和「改造」那些揚頭、挺胸、板腰、腿飄、跪腿、過膝等等不正確的現象(或還沒認識到這些是不正確的現象),形成太極拳所需要「約束」條件下的自由,才能達到太極拳的演練要求。這裡舉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比如「掌」(不包括其他拳的掌法要求),楊式太極拳的掌展開後應當是像瓦片狀,手指和掌心微凹自然順平,並隨著動作的屈伸微有開合,則張弛有度,氣息暢通,勁勢自然貫串。若是做成手掌伸平,甚至手指後翹,特別是食指後翹,看似手有精神,實則它是僵的、張揚的、不自然的,因此不能稱為太極拳的手,可能就應當叫「太極操」的手了。

  總之,太極拳和太極操有著明顯的區別。因此,不管是練傳統太極拳也好,還是練國家套路也好,都要符合上述太極拳的諸般條件,才能走出太極操的誤區。有人習慣將國家套路,如24式說成是太極操而加以指責,這不完全正確。因為24式太極拳也是源於傳統太極拳,只是簡化了套路,並非也簡化了太極拳的內涵。倘若也簡化了太極拳的內涵因素,那就不成為真正的太極拳了。

  另外順便也強調,太極拳並無快慢之分,是可快可慢,也可快慢相間。認為慢練就是太極拳、或太極拳就是慢練的認識,也是個誤區。動作慢練只是太極拳一種特有的鍛煉方法,其實慢練的極意是為了更快。所以慢練太極有它十分豐富的積極意義,這裡不多贅述。總之要理解太極的真意是無形無狀,能看到的東西是體現了這種奧妙的存在;太極拳的真諦就是隨心所欲,能演示出它無窮的形象。然而,不管快練也好,慢練也好,都要符合前面所說的以太極之名,認識太極拳所賦予的內涵,方能避「太極操」之嫌。

  馬虹:定義太極拳要尊重傳統

  太極拳越來越受國內外人們的喜愛,最近我看到美國有個人體科學研究所寫的文章,說中國的太極拳是「無缺陷,無任何副作用的一種好的運動」。現在,國內外練習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正因為太極拳日益普及,所以,當前太極拳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忽略了太極拳的本來面目,失去了它的傳統性。

  什麼是太極拳?為什麼定義為太極拳?這是我們要考慮的。「太極」一詞,《辭海》上解釋為:中國哲學術語,按照朱熹的說法「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張載也說過:一物兩體,之太極之謂也。從這裡可以看出,「太極」是個哲學名詞,陰陽相合即為「太極」。拳,就是徒手武術。所以,太極拳就是以陰陽哲理為指導的一種拳術。這個陰陽哲理我認為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太極一體――每一個動作都包括三合,體現了陰陽一體;二是體現了陰陽包含――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三是陰陽平衡――動作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四是陰陽摺疊――欲陰先陽,欲陽先陰;五是陰陽變化的螺旋形式――所有動作非圓即弧。以上這些,就是太極拳的基本要點。

  作為武術運動,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應該包含著化打結合,捋擠按、采肘靠,閃展騰挪,因敵變化示神奇。太極拳的特點是強調以化為主,化打結合,最高目標是化敵為友。這是太極拳的拳理,其本質是武術,其理論是陰陽哲理,其外形動作是從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拳經》中的32個式子,吸取了其中的29個創編而成。養生方面,太極拳又吸取了《黃帝內經》的理論。因此,太極拳不僅符合傳統理論,也符合現代科學理論。現代觀點認為,生命不僅在於運動,更在於科學的運動。

  所以,我們研究太極拳,練習太極拳,定義太極拳,要尊重它的武術本質。它不是舞蹈,不是體操,而是講究技擊,講究武術的一些內涵。一些有關太極拳的認識我認為是偏頗的,比如,「用意不用力」的說法就有其片面性,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武術怎能不用力呢?任何運動都離不開力的運用。還有打拳要「速度均勻」,這也是不符合武術搏擊實際的,武術搏擊要「因敵變化」,要「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還有「眼隨手運」也是不科學的,傳統武術要求的是眼看敵人。另外,現代創編的簡化套路很多要求是違背有氧運動要求的。有氧運動要求你必須不間斷地運動二十分鐘以上,才能有鍛煉效果,現在的一些簡化套路只有三五分鐘,這樣就達不到有氧運動的鍛煉效果。這就是所謂的「太極操」。

  總之,我感到,我們現在對太極拳的認識,也就是如何定義太極拳,存在著對傳統武術尊重不夠、對拳理研究不夠的問題。太極拳是將文化、健身、防身融為一體的學問,不是簡單的體操。我們應該尊重傳統,用現代科學研究傳統,這樣才有利於中國太極拳的發展。

  張全亮:太極即陰陽相合

  太極拳是內家拳,是以內意為主,外形從之――練習時,是以內在的心意為主,帶動外形運動。外家拳是以外形為主,內意從之。

  太極拳不是那種完全剛猛的動作,而是松、圓、活、靈,非常沉穩。從它的內在運動規律來說,就是陰陽――以陰助陽,以陽助陰,陰陽相合,多用意,少用力,以意念為主。這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

  真正的太極拳,我認為是從楊露禪以後才形成的,在這以後,各家拳法才慢慢地向太極理論靠攏,形成了現在意義上的太極拳理論和練習方法。按照吳式太極拳的要求來講,太極拳純粹是意行,就是用意念指導動作,一舉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就落入旁門。太極拳訓練的是皮毛感覺的靈敏和內外意氣力的協調。如果一廂情願,練拳就想主動打人,就不是太極拳。太極拳技戰術就是和對方相合,與對方相隨,自己練習時,也要有假想敵,要注意內三合和外三合,要圓轉自如,伺機而動。太極拳陰陽相合,是一個圓潤的運動。它不講究主動出擊,遇到外力,要旋轉自如,順隨化解。所以,練習太極拳首先要明白陰陽哲理,要在陰陽哲理的指導下去練習。人體有大的陰陽,身體的每一處又有每一處小的陰陽,運動要像水一樣,隨方就圓,隨遇成形――這是和外家拳有所區別的,外家拳是直來直去。太極拳是一種哲學,一種文化,你必須了解這些知識,用它指導練拳實踐,才能練好太極拳。

  總之,太極拳最主要的特點是意在先,以意為主導,不盲動,不妄動。當然,太極拳也不總是慢慢的,要急來急應,緩來緩隨。從戰術上來講,太極拳要求「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要意在人先,後發先至。太極拳主要訓練的是意識,訓練的是感覺的靈敏。太極拳要求的是順隨,不丟不頂,走化制敵。

  現在,社會上有太極操的說法。我認為,這主要練習的是外形動作,是腰腿功夫,沒有太極拳的意識。太極拳是偏重內在的運動,如果只是外形的架子,沒有內意,那麼就是操,不是拳。

  最後,我認為,太極拳應該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中正安舒,每一個動作都要中正,要安靜舒展;二是緩慢松靜,這是區別於其他拳術的地方,要慢練,要注重動作的過程,沒有強力、緊張、勉強的動作;三是圓潤自如,身體就如萬向軸,運動起來無微不利,處處圓轉;四是用意不用力,也就是不使拙力,是借對方的力;五是以柔克剛,如雲似水,綿里藏針;六是以靜制動,也就是要始終保持心氣平和,氣宜下沉,靜觀對方的變化。

  我總結了幾個字:中松旋空合,沉穩活靈暢。按照這幾個字去練習太極拳,特點就明顯了。

  孫永田:太極拳的定義是發展的

  太極拳是從陰陽五行學說這個角度來創編的;另一方面,太極拳也是從養生的角度來成拳的。發展到今天,太極拳有各種風格,陳式太極拳有陳式的風格,孫式太極拳有孫式的風格,其他流派的太極拳也有自己的風格。不管是哪一派的太極拳,他們都有共性,這也就是太極拳的特點。

  太極拳為什麼叫拳不叫操?這是因為太極拳的產生是從技擊的角度創編的。訓練技擊,不能總是緩慢的,可是我們練拳卻要求緩慢,這首先是從養生的角度來要求,二是為了使心情平靜,調節身姿,時刻準備出擊。這就像獅子、老虎在撲向獵物之前,總是小心翼翼、動作緩慢的,一旦抓住機會,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擊。太極拳平時緩慢練習,用時也是非常快的。

  所以,既然叫太極拳,就有一個技擊的問題,不完全是為了養生。在過去,練習太極拳,最終是為了技擊。但是,到了今天,太極拳是以養生為主,防身自衛為輔。陳式太極拳保留傳統技擊的東西多一些,過去,陳式太極拳叫炮錘,到了現在,陳式太極拳也應該是太極拳,因為它符合太極拳的理論和訓練方式。現在,無論是楊式太極拳,還是陳式太極拳,都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了新的發展。我們孫式太極拳也有了發展,它是三拳合一的拳術,最後合到了太極拳。因此,我們定義太極拳,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太極拳的一個基本要求是舒鬆緩慢,不表現出剛猛的力量,要求的是剛柔相濟,柔中寓剛。現在,楊式、吳式、孫式等流派,雖然要求的是舒鬆緩慢,但是,在技擊時,也是要剛柔相濟的,甚至是非常剛猛的。但是,在訓練時,要把這種剛猛隱藏在柔和的動作中,就像獅子、老虎撲擊前的蓄勢待發。所以,太極拳發展到今天,我認為它與動物象形有著密切的關係。陳式太極拳保留了傳統的技擊風格,在套路中把剛柔相濟同時表現出來,其他的太極拳則發展了,寓剛於柔了,變得舒鬆緩慢。但是,根本的東西沒有變。因為平時練習太極拳套路,不是實操,所以不強調發力。但是,實操時,要練習單式發力。這是太極拳的發展,不要求顯於外的發力,要內斂,這是為了鍛煉精氣神。

  現在編的簡化太極拳,比如24式太極拳,也不能說它是太極操。24式太極拳也是從傳統太極拳中挑選的動作,有著攻防含義,是否是操,那要看你怎麼練習了。太極拳的攻防意識一般不在動作中顯現出來的,是隱藏起來的,這也像動物捕食獵物之前的狀態,它的意圖是不能表現出來的。太極拳的攻防意識是非常隱蔽的,所以,我們在練習套路時,沒有必要做過多的發力,以表現技擊性。儘管不表現出來,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技擊含義。所以,太極操的說法是不確切的。

  總之,太極拳從過去的注重技擊,演變成現在的以養生為主,我們要發展地看。24式太極拳等簡化套路是發展的產物,它們都是源於傳統文化。武術是一種文化,不是專門指它的技擊性,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如果專門練習技擊,可以不練套路,比如散打。所以,對太極拳的定義,既要看到的它的傳統性,也要看到它的發展變化,更要看到它的基本特點和原理。

推薦閱讀:

中國功夫之少林派:少林白鶴拳(下)[34P]
中國古代的星空和希臘有什麼不同?
中國成「過勞死」第一大國,你怎麼看?
中國評論新聞:宣誓風波:消息指人大釋法 張曉明嚴正表態
中國四大菜系都是那種?

TAG:中國 | 武術 | 名家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