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戒律與生活

  昌悟

  作者昌悟,江西佛學院正科班學僧

  一、戒律的名義

  防非止惡曰:「戒」,決斷輕重開遮持犯曰:「律」;戒是止持,就戒律上規定佛弟子所不能做的事情,譬如:不殺生,不偷盜……等;律是佛弟子要做的事情,譬如:說戒,結夏,布薩……等,戒是有所不為;戒是各人持守,律是團體的活動。因此戒律不外「止惡行善」的二義。故七佛略戒云:「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就在於此。

  戒律梵語有三:一、毗奈耶,二、波羅提木叉,三、屍羅。

  1、梵語毗奈耶,譯為律、滅、調伏、善治等。若以律準繩,就能滅諸惡非,調伏煩惱,善治身心而得清凈。以戒來約束自己的思想行為,讓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標準,而逐步自我完善,護持正法而趨向解脫。佛弟子若能嚴持凈戒,不僅自身清凈,僧團和合,而且能令佛法久住。《善見毗婆沙律》卷一云:

  「大德,毗尼藏者,是佛法壽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

  故真心出家及有志護正法的行者,應當認真學習戒律,並受持弘揚戒法。

  2、梵語波羅提木叉,譯為別解脫,因為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於非法的有郊妙藥,戒是生定的勝因。又能免離罪惡而得有為、無為二種解脫果,故名別解脫。《遺教經》云:

  

  「因依於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若苦智慧。」

  又《恆水經》云:

  「持五戒者還生人中,持十善戒者和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戒者,現世可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泥洹大道果。」

  故修習佛法,主要在於善調三業,因為善惡果報,皆是由我們的業力插環所致。若行善,必感人天善趣乃至解脫佛果;若做惡,定招三途苦報。可見比丘、比丘尼戒法,確是即生成辦,斷煩惱、了生死的捷徑妙道。

  3、梵語屍羅,譯為清涼,亦譯為戒。所謂清涼,是因持戒之人,三業清凈,絕諸罪非,內無熱惱,外無羞懼,故名清涼。又戒能防止非止惡,勤策三業,故名為戒。俗話說:「白天不作虧心事,晚上不怕鬼敲門。」持戒之人,亦是如此。只要依戒行持,無論何時何地,都會使我們身心清凈,而在心裡就會感到解脫自在,即使臨命終時,也不懼怕墮於惡道;又因持戒能警策身心,行儀端莊,自然能使他人肅然起敬。如佛世時,舍利弗見馬勝比丘儀錶莊嚴,便生信而隨佛出家。由此可知,佛弟子若以戒攝取身心,不但對自己有益,同時也是一種利生之方便。

  戒律的名義雖多,但總的宗旨不離「止惡、行善、利他」的慈悲利生精神。

  

  二、佛陀制戒的目的

  「法不孤起,仗緣方生。」

  

  世間上任何一種法律的制定實施,其目的無不是為了保護社會的安定與發展。同樣,戒律的制定,也是如此。如《四分律》卷一云:「舍利弗白佛言:『向者我於靜處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覺修梵行佛法不久住?願為開示。』佛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尸棄佛、拘留孫佛、毗葉羅佛,此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法不久住。』佛復告言:『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不廣為諸弟子說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不結戒,亦不說戒,故諸弟子疲厭,是以法不久住……爾時彼佛及諸放聲聞在世,佛地廣流布。若彼佛及諸聲聞滅度後,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以是故疾滅,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經法善攝故。譬如種種花散置案上,風吹則散。何以故?以無線穿故。毗婆尸佛、尸棄佛、拘留孫佛為諸弟子廣說經法,從契經乃至優波提舍經,亦結戒,亦說戒,弟子眾心疲厭,時佛知彼心疲厭,作如是教:是應念、是不應念,是應思維、是不應思維,是應斷、是應具足住。彼諸及聲聞眾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諸佛及聲聞眾滅度後,諸世間人種種名、種種姓、種種家出家,不令佛法疾滅,何以故?以經法善攝故。』舍利弗聽了過去諸佛法久、不久住的因緣,於是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時,唯願大聖與諸比丘結戒說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佛以結戒說戒時節因緣未到,所以說:『且止!佛自知時……若比丘得名稱乃至多財業,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為諸比丘制戒,欲使彼斷有漏法。』」由此可知,佛制戒的本意是在令正法久住。

  令正法久住的動力是僧團,如佛制戒律,是以法來攝僧,就是希望和樂清凈的僧團,負起這個重大的責任。但這重責大任,能不能夠負起,關鍵不是別的,而是在僧眾能否修持戒律。如每個佛弟子,持戒清凈,行六和敬,就可使三寶不斷,正法久住。《華嚴經》云: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行六和敬,善御大眾,心無憂悔,順佛正法,不違其教,是故能令三寶不斷,法得久住。」

  佛陀成道後最初十二年,佛並示給僧團建立任何戒條,隨佛出家者皆得利根上智,他們聽聞法音,當下便能證悟。心與道合,因此,僧團中清凈一味,而在日常生活中,行居坐卧,自合乎戒律的要求而不犯罪,故佛陀此間未難僧團制定任何戒條。只是以略教法的方式,教導諸弟子在身口意三方面什麼應做,什麼不應為。如《略教誡經》云:

  善護於口言,自凈其志意,

  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凈,

  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佛陀成道十二年後,隨著佛法的廣為弘揚,出家人愈來愈多,由於各人根基程度參差不齊,出家動機各異,有行為不端正者,或遭到外人的毀謗和譏嫌,損害了僧人形象,妨礙了僧眾修道,影響佛教聲譽,甚至危害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因此,佛根據弟子們所犯諸事,讓阿難聚眾,建立制定戒條,以防止類似的事情發生。佛陀制戒的目的,不是為了要懲罰誰,而是具有教化意義,具有積極向上的意義,給佛弟子一種改錯的機會,是一種慈悲,是一種智慧。其精神是在保護眾生,令人止惡行善,痛改前非,用功修行。為了保護僧團和樂清凈,乃至最終得到究竟解脫,圓滿佛果。因此,佛每制一條戒,皆具有十種利益。如《四分律》云:

  「與諸比丘結戒集十句義:1、攝取於僧,2、令僧歡喜,3、令僧安樂,4、未信者信,5、已信者令增長,6、難調者令調,7、慚愧者安樂,8、斷現在有漏,9、斷未來有漏,10、令正法久住。」

  此十句義,是出家受戒持戒必有的利益。因遵行戒法故,可以斷除自己現在未來的有漏,可依之保護有慚愧之人,可以制罰或滅擯難調伏的人,僧團因此而得清凈,這樣,自然可以令不信仰佛教的起信,已信的人令其信心增長。僧團和合安樂,清凈,信眾增多,佛陀的教法永住世間,利益無邊無量的眾生,使正法久住。這就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本懷。

  三、戒律的重要地位

  佛弟子是否持守戒律,直接關係到佛教的興衰存亡。若能依戒行持,佛法必定久住世間。釋尊將涅盤的時候,阿難請問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法去世後以何為師?佛說:「以戒為師」,這句話,這道理放到社會上也行得通,入世出世特別重要的。佛不講以人為師,不講以師為師,而是以戒為師。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大家都知道,佛陀在世時,當時波旬魔王用各種魔法來破壞佛法,佛陀不睬他,後來他就對佛說:「在末法時代,我讓我的魔子魔孫來披你的袈裟,做你的弟子,來講經說法,以破壞佛法。」佛當時就眼睛流了下來。所謂「末法時代,魔說法如恆河沙。」所以我們們弟子,一定要守持戒律,方有導師,若無戒行,等於無師父。若有戒律的存在,即與佛住世無異。故佛在臨入涅盤時對阿難說:「汝勿見我入涅盤,便謂正法於此永絕,何以故?我昔為諸比丘制波羅提木器廠叉戒及飢餘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住世界觀,無有異也。」(《大涅盤經》卷下)由此我們可以了知戒律的作用的佛陀在世時教誡弟子的作用是同等的。佛滅度後領導僧團的,不是佛的自身,而是戒律;戒律在世一日,便如佛陀在世一日。戒為佛所制,佛弟子若能持戒,就等於佛陀常住於世。若不持戒,即使佛陀在世,亦是枉然,佛法仍會遭到破壞。佛教中有戒律存在,則能令正法久住。《律藏雲》:「毗尼久住,正法久住。」又《善見律》中佛語阿難:

  「我滅度後,能令佛示久住者有五勝事:

  一者毗尼在世,能令佛法久住,以毗尼是汝等大師故。

  二者律師(知二部律之師)在世佛法得久住,以能住持法毗尼故。

  三者少至五人持律,能令佛法久住,以五人在世三寶不斷故。

  四者若中國有比丘十人邊地五人,能令佛法久住,以能如法授戒故。

  五者乃至有二十比丘佛法得久住,以能如法出犯戒罪故。「

  由此可知佛法的興衰存亡,全靠戒律的有無而定,所謂戒住即佛法住。

  所以,佛涅盤之後,大迦葉語諸比丘言:

  

  「世尊舍利,非我等事,國王、長者、婆羅門、居士眾、求福之人,自當供養;我等事宜,宜先結集法藏,勿令佛法速滅。」

  

  根據南方史料所傳,佛滅度後,第一次結集就是在王舍城葉窟結集,所合誦 法藏,就是毗尼和曇摩,在兩利法藏中卻是結集毗尼,以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尊者為上座。以主持結集的大迦葉為首,由他詢問優婆離。而優婆離一一具答制時,制處、因緣、對機、制規、犯戒等。再由五百羅漢合誦應答的全部,共內承認是佛所制。於是毗尼的結集便告成。然後才以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誦 出經藏。可見佛弟子在佛涅盤之後,把戒律的結集看作頭等大事,所以先結集它。佛涅盤後滿一百年的第二次的結集,就是吠舍離城以耶舍為首的七百僧人,也是為結集毗尼而舉行的。總之佛教是建立在戒律之上的。戒律是佛教的基礎。

  我們知道,佛法的總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學化的次第亦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循序漸進地去探索,去體悟。三學等持缺一不可,因守戒而生正定,由正定而發無漏智慧,而達到究竟涅盤。若不持戒,便修定慧,則成散心修定,絕對不可得也,即便少有成就 ,亦是魔外之因,所發的慧,亦不是慧,乃是狂慧。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何劫何時。」可不慎乎!但只要嚴持戒律,攝心律已,雖無定慧,亦不失人天化果,因為攝心為正因也,正因所感自然是正果。三學之中,又以戒律為根本,為基礎,定慧的修學乃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如《遺教經》云:

  

  「因依止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又《華嚴經》云: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凈戒,

  若能具足持凈戒,

  一切如來所讚歎。

  因此,佛臨滅之時,示意後世弟子,應當「以戒為師」,只有戒律的存在,佛法才能久住於世。

  四、持戒的功德

  戒律是佛弟子修行的準則,也是人與人相處的潤滑劑。若能受持凈戒,就能完善我們的人格,保住人身而不致於墮落;戒律是佛弟子通往解脫道的津梁,若能依戒行持,則能得無上菩提,證究竟涅盤。持戒之人,現世能受到他人的恭敬,讚歎。在修行上也能減少種種障礙。感受神龍護法,人天供養。如近代禪宗泰斗虛雲和尚及廣欽和尚等高僧大德無不是持戒清凈,所以招感龍虎來歸依,當護法。所謂:「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如《長阿含經》說:

  「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產增益無損。三者所住之處,眾生受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可見受持凈戒的功德之深廣。

  「戒」雖然有種種的條文與差別,但皆不離開五戒的根本原則,一切戒法皆由五戒演化而出,都有是為了保護根本戒的清凈。總之在家出家佛弟子皆以五戒為根本。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家須全斷淫念),不妄語、不飲酒,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一樣。如五戒中的不殺戒,就是提倡人類社會要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相處的理念,這與儒家所說的「以仁治國,以仁導眾」的思想很相似。現在,每天報刊雜誌頻頻刊登的不是戰爭暴力,就職謀財害命,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都物慾橫流,駭人聽聞的謀殺案件不絕於耳,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喪失殆盡!此時,我們若能呼籲整個人類社會奉行人殺生戒,大家就會自覺地尊重,愛護生命,消除慾望與嗔恨,抵制殘暴行為的發生,共同為彼此的生存利益著想,改善人類社會,變為人間凈土。如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說:「生養不得殺生,殘廢償得殺生,結婚不得殺生,祝壽不得殺生,宴客不得殺生,祭鬼不得殺生!」如《三世因果經》說:「今生長壽為何因?前世戒殺放生人。」所以不殺生的功德,就能感無病長壽和眾生有緣,及世界和來等報。又如《大莊嚴論》云:「一比丘抵賣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鵝所吞,珠師以為比丘盜去!逼打鮮血淋流,鵝來吃血,無意打死!比丘才說珠被鵝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師向比丘自責悔過,並贊其戒德。」又《毗婆沙論》說:「若人持不殺生,於未來工決定不逢刀兵災劫。」可見,單說不殺戒的功德利益是如此深廣。假使整個人類都奉持實行最基本的五戒,那麼,人類社會就可以徹底消除戰爭、搶劫、謀殺、貪污、詐騙、婚外戀等種種困擾威脅人類社會的暴惡現象。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凈土。

  五、毀犯的過失

  持戒清凈可以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破戒之後也感得無窮的惡報。如觸犯法律的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受戒之人,破戒之後,將會受到因果的護法神的制裁。在佛弟子中,由於根性不同,處境也不一樣,其毀犯的過失亦有差異。因戒律有種種戒條與差別,如在家有五戒八關齋十善戒等,出家有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總之皆以五戒為根本。不過,破此根本戒的過失是相同的,因為在在因果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出家的僧尼既然已舍俗割親,進入佛門,受持佛戒,荷擔如來的的家業,就應當嚴持凈戒,才不辜負當初登壇受戒的初衷。太虛大師說: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現實。

  戒律是做人的根本,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準則,是僧團統攝教化的總綱領,那麼,我們出家修行,就要先從人做起。修行本來說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所以現在只有依靠戒律來完善我們的人格。僧尼能如法行持,僧團才會清凈莊嚴,僧尼才會安心辦道,和合共住。如此則會使在家人對佛法生起信心。苦僧尼犯戒律,那麼戒行就有虧損,人格也有損失,對整個佛法有害,對教團無益,也使他人對全體僧寶失去信心,不敬三寶,反而譏嫌、毀謗,促使他們造成謗三寶之罪。使佛門輕意受損。這樣,佛陀的教示在社會上弘揚就會遭受障礙。有時毀犯戒律,能得到眼前的利益和享受,可是最終受苦無窮。《長阿含經》云:「犯戒有五衰:一、所願不遂,二、設有所得,日當衰耗,三、身所至處,眾不愛敬。四、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身壞命終,當入地獄。」犯戒之人,現世名聲不好,未來還要感無窮的地獄果報。《欏嚴經》卷七亦說到:如果不斷淫、殺、盜、妄則會分別墮入魔道,神道、邪道以及三苦海中。《大般若經》云:

  「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下賤人知,況得成就眾生,凈佛國地一切種智。」

  

  如果毀犯戒律,不要說升天的功德之身萬不可得,就是下賤之人身亦不可得,那裡還談得上成佛成菩薩呢?所以,有智慧之人,在家毀犯五戒,不致犯戒而生。

  佛制在家受持五戒。若約因果來說,在家毀犯五戒,其過失與出家一樣,是沒有什麼差別的;若約二者的處境,則有不同之處。出家違戒,除自身招受果報外,對教因也無益;而在家若違犯戒律,則會使家庭不和,嚴重者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作為一個佛弟子,不論在家出家,不論受何種戒,都需要謹慎,不應有犯。若戒律松馳,人身難保,解脫無期,佛法毀之在即,因此,應當尊重佛制,不應有違。

  

  結語

  修學佛法的行者,欲想了脫生死,證無上正等正覺,必須以持戒為基礎,以止惡行善,利他的慈悲利生的精神,作為生活的根本原則。戒乃是生死苦海中的一條慈舟,乃是迷津道中的一隻路標,乃是暗夜之中的一盞明燈。凡佛弟子當護戒如護目,清凈身心,積修正因,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參考書目:

  1、《四分律藏》

  2、《甘露》(1994年第11期,2000年第32期)

  3、《佛教律學入門》

  4、《梵綱經菩薩戒講記》演培法師

  5、《戒學淺談》廣化法師講

  6、《印度佛教史》

推薦閱讀:

土登翁修堪布:何以安心
虛雲老和尚: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
受持五戒之後 感覺其他都沒問題 可是做到完全不妄語好像有些困難 應該怎麼辦?
人生未必完美 佛法即為良藥——戒律是束縛還是保護?
佛印是高僧,為何還跟蘇東坡一起吃魚呢?

TAG:生活 | 戒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