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青年難以撫平的「擇偶之痛」

這裡有你不容錯過的精彩

摘要 新華網思客

  即將到來的光棍節,你是否準備經受這「虐汪季」?尤其是城市大齡單身白領們,是否又會增添焦慮呢?

▲婚戀焦慮在城市單身大齡白領身上表現得很明顯

文丨李育蒙

  馬上又是雙十一了,除了全民購物狂歡外,你是否有被問起「脫單了嗎?」這個問題。即將到來的光棍節,你是否準備經受這「虐汪季」?尤其是城市大齡單身白領們,是否又會增添焦慮呢?筆者不願意用「剩」來形容個人的情感狀態,畢竟在這擁擠的城市空間里,很多時候「剩」是一種被動的選擇。

  不得不承認,我們活得很焦慮。這種焦慮不光表現在日常行為上,也表現在婚戀關係中。愛情很脆弱,動輒分手離婚的不少。心智不成熟姑且不說,是否真的準備好接受兩個人的生活,還是因為焦慮害怕一個人?或許可以問問自己。

  婚戀焦慮在城市單身大齡白領身上表現得很明顯。因為生活就是這樣,每個年齡段都有每個年齡段的使命,到了某個年齡段,有些事就不得不去面對,即使自己不主動去觸碰,這些事也會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有意無意地滲透進你的生活,所以總有人害怕節假日收到婚禮的邀約。

大齡女白領的焦慮:父母的壓力、別人的眼光

  筆者在廣州,遇到了一位大學時的師姐,現在是一家金融公司的管理人員,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廣州工作,一直單身。通過閑聊,筆者得知她身邊有一群像她那樣的高顏值、高收入、高學歷的單身人士,大家都發愁找對象的事。

  師姐自稱是在廣州努力奮鬥的大齡剩女,每天過得都很焦慮。因為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關於對象的事每天都會被催的很急,只要和朋友出去玩,回家必被問,見了誰?其中有沒有單身的?師姐也坦言,周圍同年齡段的朋友、親戚、同學陸陸續續結婚生娃,自己確實著急了。就像應付一場關乎命運的重大考試,大家都交卷離場,只有自己單著,沒法作答。

  其實,從社會學角度看,以目前的人口性別比來說,中國想要內部消化,不太可能。註定有幾千萬人在婚姻上無法匹配。

  有數據顯示,從1980到2014年,這34年間平均性別比是114.7,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粗略的估算,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萬。尤其是90後,每年出生的男孩比女孩多了上百萬。而這個年齡階段,90後又是戀愛和婚姻的主力軍,性別比例失衡激化了婚姻市場內的競爭。從這個角度來說,婚姻中的女方是買方市場,具有優勢。

  但是社會學家在研究中發現,這種情況並不適合所有的女性群體,在總體匹配已經失衡的情況下,某些群體的婚姻匹配狀況更是不容樂觀。比如說城市中的大齡女白領,而筆者的師姐恰恰是屬於這一群體,她所在的廣州又是個「恐光」的城市。

  2015年的雙十一,國內某婚戀網站發布了一份《2015單身心事調查報告》,該報告顯示,廣州女成為全國「恐光族」之首。隨後,廣州的《羊城晚報》發表了一篇名為《廣州女全國「恐光」之首》的文章,將這種現象更為直接地表現在廣州人民面前。

  這說明,雖然性別比例失衡,男多女少,但這並沒有減輕單身女性的恐光感。而正是因為恐光會讓她們產生焦慮,很多朋友對筆者表示,女孩子25歲之前單身有的有機會挑別人,但過了25歲可能就不是這樣的了。年齡大了,對象還沒有,受單身困擾,卻又不願將就,可是那個合適的人又始終沒有出現。

  師姐說,因為自己,父母經常嘮叨、吵架,總感覺特對不住他們。年齡大了卻還要為她的終生大事操心。受計劃生育影響,這一代大多是孤獨的一代,獨生子女居多,後輩對老輩的依賴很大。同樣地,老人對後輩的依賴也很大。所以總想讓他們放心,但事實上卻總讓他們操不完心。

  筆者了解到,廣東地區的婚戀觀還是比較傳統,家庭觀念濃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婚戀模式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年輕一代容易在早婚的趨勢下產生壓力感。這種壓力不光源於父母的嘮叨,還源於周圍人的眼光。長得不錯、工作穩定、學歷高卻被剩下了,不是被認為太挑剔就是被認為性格上有缺陷。師姐說天天在這樣的眼光下,還真容易讓人自卑。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當初太任性,以至於「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自己就被剩下了。現在偏偏就找不到那個最適合匹配自己的人,甚至遇不到一個有像以前對她那樣好的人。

  其實,哪有什麼最適合匹配的婚姻。所有的恩愛夫妻,只不過是接受住了現實的考驗,並且看到了彼此適合匹配的地方。我們總傾向於等一個最理想的伴侶出現,而現實中遇到的人,或多或少與理想伴侶有些差異,好的戀愛和婚姻,應該懂得尊重和包容這種差異。

「男強女弱」的模式並不適用於齡高知女青年

  傳統的婚配模式是「男強女弱」,往往還講究門當戶對。經濟基礎、學歷、精神文化層面往往差別不大或者男方稍好一點。但是如今這個時代,逼出來很多「女漢子」,這多少透露出些許的無奈。婚配模式也早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男強女弱」了,門當戶對也不起決定性作用了。甚至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不影響彼此間的戀愛婚姻,相同的城市經歷能夠縮小彼此認知上的差距,這是有利於走到一起的,有時候相愛或許就表現在一起感受這座城市擁擠的能力。

  筆者的一位醫學博士朋友,家是廣東的。三年前,筆者認識她時,她碩士還沒畢業。當時聊起對象的事,她的要求是廣東本地,碩士以上。如今,三年過去了,她依舊是單身,只不過學歷變成了博士。再談起找對象的標準,她說「長江以南就行,本科就可以了」。對於她的這種婚戀標準的改變,筆者並不感到驚訝。

  考慮文化程度上的差異,在學歷匹配上,女性往往傾向於找高於自身學歷或者與之相當的伴侶。但是如今,一些高學歷的女青年往往因為條件較高而被擱置,不敢問津,這直接導致了一些大齡高知女青年開始降低對潛在伴侶的學歷要求,這樣她們才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如果把學歷匹配提到相同高度,導致的後果往往就是高學歷白領「剩女化」。

  當然,在這個快生活時代,社會高速化,人總是在滿負荷運轉。信任感往往建立在私人感情之上。所以筆者的這位朋友總是托筆者給她介紹對象,而不願再去婚介機構。幾次相親失敗的經歷,讓她覺得熟人介紹的才靠譜,而她也覺得,去公眾空間相親是件很難為情的事。

  其實,人生的每一個岔路口,都要謹慎。人海茫茫,兩個人走到一起何其難?只要相愛,總能在對方身上找到與你擇偶標準中的交集。

城市生活擠壓下,沒有多少自掙的錢來支持婚姻

  一定的物質基礎對於婚姻追求是一種保障,無論是在傳統婚配還是現代婚姻上,都能說得通。現在的婚姻,雖然要面對上一輩物質基礎的基本要求,但更多是基於愛。只不過,終究要面對的是現實生活,所以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就有一定的擔憂。筆者的一位朋友,是深圳一家服裝集團的總裁秘書,和男友相戀6年,卻一直不敢結婚。因為都不是深圳人,在深圳沒有房,父母均表示反對。而她自己也不敢確定未來的生活會是怎樣,總有擔心。

  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是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期待,而在城市的擠壓下,生活勉強維持,是沒有多少自掙的錢來支持婚姻的,更多的是源於上一輩的積累。所以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就轉化成了對職業、對工作、對薪酬的預期,這也決定著能否組建一個較為穩定的家庭。

  筆者的那位朋友,她的那種擔憂,其實就是缺乏安全感。而幸福是建立在安全感之上的。這種安全感包括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對定居城市的文化歸宿感,這一切恰恰是她男友沒有給予她的。其實無論是在哪個城市定居,只要那個城市裡有溫暖你的人,心就可安放。

  當被問到如果男友給不了她期待的生活是否會離開他時,那位朋友表示,不會讓生存壓力壓倒情感。在愛與婚姻、財與婚姻中,她會選擇愛與婚姻。其實她的故事表明了異鄉人的擇偶之痛:未來的不確定性!

  婚姻是私人的空間,按理說公眾不適合干預進來的。但這偏偏是個大家愛說「公話」的時代。在當前,個體想要通過努力解決婚配困難的局勢不太樂觀。願所有的愛情都能被美好相待,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版權聲明:本文為新華網思客獨家稿件,轉載須註明來源為新華網思客。授權合作請聯繫sike@news.cn


推薦閱讀:

都市殺手情感言情故事《星期二》(13)夢魘
在《紐約時報》「明日之城」大會上,這群城市決策者想找到理想城市的建造要訣
嗨,蜘蛛俠
那些年我們最不看好的二丫和狗蛋結婚了,然後呢?

TAG:擇偶 | 青年 | 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