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揭秘:韓信為什麼不與劉邦和項羽三分天下?
公元前203年,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對峙於滎陽。楚漢兩軍交鋒數月,誰也奈何不了誰。劉邦帳下大將韓信率軍一舉蕩平了魏趙燕齊四國之後,天下大勢已經是異常明朗,韓信這顆「砝碼」無論加到哪一方上,都將會使整個天下發生根本性的傾斜,一個大好的歷史機遇擺到了韓信面前。
韓信兵鋒所指讓楚霸王項羽異常恐慌,忙派武涉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韓信拒絕了。齊人蒯通對韓信說:「漢王與項王對峙滎陽,勢成騎虎,天下的關鍵在於韓將軍您,您助漢則漢勝,助楚則楚勝。您若助漢滅楚,將來天下必定是漢王的,但您想想,您功勞這麼大,所謂功高震主,漢王未必會放過您。不如趁現在手握重兵,自立為王,與漢王、項王鼎足而三,三分天下有其一,那時韓將軍您就是稱霸一方的諸侯啊。」
韓信少年時,家境貧寒、寄人籬下,常常好心人接濟;胯下之辱。圖為家鄉老奶奶給他食物。
小娛兒 |
這番話讓韓信頗為心動,但他還是猶豫不決。最後他只得對蒯通說:「想當初我只是漢王賬下一名小卒,是漢王提拔我當大將軍,才讓我有今天的成就,我實在不忍心背叛漢王啊。」就這樣,韓信放棄了擺到自己面前大好的一個歷史機遇,也為他自己以後的人生悲劇埋下了伏筆。之後,就發生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等故事,韓信協助劉邦打敗項羽,奪取了天下,他本人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為傑出的軍事統帥,韓信也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漢十年,劉邦率軍出征平叛。呂后採用蕭何之計,將韓信誘至長樂宮棒殺,一代名將沒有死在疆場,卻死在了宮廷的陰謀詭計中,令後人不勝唏噓。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韓信本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帥才,卻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領袖。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韓信帶領軍隊所向披靡,可是一說到割據一方、稱王稱霸的政治圖謀卻是無理想也無藍圖,他也許只想帶領軍隊去馳騁疆場,攻城略地,而從未想過當天下鼎定時自己該何去何從。蒯通用王圖霸業說他,他卻用劉邦對他的情義來搪塞,這很好地說明韓信的政治謀略根本比不了他的軍事謀略。 其二,劉邦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強大的政治氣場令韓信不敢起反叛之心。與韓信相比,劉邦是一個政治老油條。就拿一個例子來說,在劉邦與項羽在前線鏖兵時,韓信派使者來向劉邦請示,請劉邦封他是假齊王,便於管理剛攻打下來的齊國。劉邦一聽不禁火冒三丈,心想我在這和項羽拼死拼活,天天盼著你韓信帶兵來救,你倒好這時候趁機漫天要價,劉邦立時就要當著使者的面發作,幸虧張良在旁邊連使眼色,劉邦立刻冷靜下來,明白了現在不是和韓信鬧翻的時候,他於是立刻對使者說:「大丈夫建功立業,要當就當個真王,當什麼假王。」 而且馬上封了韓信為齊王。劉邦反應之快、臨機處事之果決確實是韓信不能比的。這事兩人沒鬧翻,但是劉邦心裡那根刺卻長期地紮下去了,也許那一刻劉邦已經下決心要殺掉韓信了。 第三,韓信對自身的處境和對人性人心的洞察不清。韓信總覺得自己忠於劉邦,劉邦定不會負自己。殊不知劉邦最忌憚的就是用兵如神的韓信。「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一旦天下安定,深諳兵法韜略的韓信便沒有了價值,他的存在只會令劉邦坐卧不安。這個時候的韓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深居簡出,凡事都要低調。可韓信一連犯下好幾個錯誤,收藏項羽手下將領鍾離昧,對劉邦口出怨言,這一切的一切都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令人意味深長的是,當劉邦得知韓信被呂后誅殺時心情是複雜的,史書上說是「喜且憐之」,又高興又覺得有點可惜,高興的是心腹之患終於除了,但一個功勞這麼大的人才死了又覺得有點可惜,真正的帝王心思。
推薦閱讀: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歷史規律,謀聖張良為何能夠得以避免?
※亡者的頭七有什麼避諱么?
※古代的代孕媽媽
※工業革命的影響是什麼?
※日本海軍興衰史 (五):大東溝海戰,北洋水師的大敗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