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用藥不得馬虎|兒科用藥原則

作為藥學從業者,兒科用藥又有哪些原則呢?

(1)明確診斷,嚴格掌握適應證

治療之前應儘可能明確診斷,選擇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較小的藥物,特別是對中樞神經系統、肝、腎功能有損害的藥物儘可能少用或不用。

如喹諾酮類抗生素,可能影響小兒骨骼發育;

四環素類藥物,容易引起小兒牙齒變黃並使牙釉質發育不良;

鏈黴素、慶大黴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會對聽神經造成影響,引起眩暈、耳鳴,甚至耳聾;

使用氯黴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

(2)根據兒童特點選擇適宜的給藥方案

①口服給葯

是最方便、最安全、最經濟的給葯途徑,但影響因素較多,劑量不如注射給葯準確,特別是吞咽能力差的嬰幼兒受到一定限制。幼兒用糖漿、水劑、沖劑等較合適,年長兒可用片劑或丸劑,服藥時要注意避免牛奶、果汁等食物的影響,小嬰兒喂葯時最好將小兒抱起或頭略抬高,以免嗆咳時將葯吐出。病情需要時可採用鼻飼給葯。

②注射給葯

比口服給葯奏效快,但對小兒刺激大。肌內注射時藥物的吸收與局部血流量有關,要充分考慮注射部位的吸收狀況,避免局部結塊、壞死,如使用含苯甲醇為添加劑的溶媒會導致臀肌攣縮症的嚴重不良反應。臨床上多選擇臀大肌外上方,但注射次數過多可能造成臀部肌肉損害,需加以注意。靜脈注射常在病情危重搶救時用,平時多採用靜脈滴注,靜滴可給予較大容量的藥物,應根據年齡大小、病情嚴重程度控制給藥量和給葯速度,在治療用藥時間較長時,提倡使用序貫療法,及時改用口服劑型,以提高療效和減少藥品不良反應。葯圈

③透皮給葯

方便且痛苦小。藥物劑型多為軟膏,也可用水劑、混懸劑等。用藥時葯注意防止小兒用手抓摸藥物,誤入眼、口引起意外,不宜使用刺激性較大的品種。

④直腸給葯

藥物從直腸下部吸收,不經過肝臟直接進人體循環,所用劑型有栓劑和灌腸劑。臨床應用較多的有退熱藥物製成的小兒退熱栓劑,灌腸法在小兒應用較少,因藥液在腸腔不易保留。

⑤單劑量包裝問題

避免一日或多次劑量一次誤服等。

(3)根據兒童的不同階段嚴格掌握用藥劑量

用藥劑量應根據兒童的年齡、體重等進行調整,特別是新生兒、嬰幼兒用藥,應嚴格掌握劑量,劑量太小達不到治療效果,太大則有可能引起不良反應。

目前兒童劑量的計算方法很多,有年齡折演算法、體重摺演算法、體表現積折演算法等可選使用。

(4)密切監護兒童用藥,防止產生不良反應

兒童應急能力較差,較敏感,極易產生藥品不良反應。在用藥過程中應密切注意藥品不良反應。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推薦閱讀:

兒童發熱看急診,美國醫生怎麼說?
30條兒科臨床必會知識點
對付哭鬧、打人的熊孩子,這7件事爸媽千萬不要做!
退燒藥到底怎麼吃,哪種退燒藥更安全?(附用藥劑量表)
做,還是不做,這也許是人世間最艱難的選擇

TAG:兒科 | 原則 | 用藥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