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官制改革中慈禧反對袁世凱廢除軍機處

[導讀]1905年年底,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次年8月回到北京,提出了師法日本、實行立憲的主張。依袁世凱的主張,改革先要從官制入手,以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慈禧擔心廢軍機處使大權旁落。轉播到騰訊微博

袁世凱欲借擬定官制改革方案之機,以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遭強烈反對。慈禧太后擔心大權旁落,頒布的新官制中保留了軍機處「軍機處一切規制,著照舊行」。1905年年底,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次年8月回到北京,提出了師法日本、實行立憲的主張。朝廷內部圍繞立憲的爭論五大臣如此明確而又急切的態度引起一些文武官員的疑慮,他們或是大談立憲有妨君主大權,或者宣揚立憲有利於漢人而不利於滿人。即便是張之洞此時也變得猶豫起來,他是贊成變法的,但這時是不是就到了宣布立憲的時候,他還吃不準,尤其吃不準朝廷的態度。五大臣之一的載澤見此非常憤怒,立即上了一份奏摺,一一對反對者的言論進行反駁,其中說到立憲有三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漸輕」、「內亂可弭」。也許就是這三句話深深打動了慈禧,使她對立憲有了比較明確的意識和決心。1906年8月25日,慈禧命將考察政治大臣的條陳交軍機大臣、會議政務處大臣和參預政務處大臣閱看。28日討論。討論很是激烈,態度鮮明贊成立憲的是軍機大臣奕劻、徐世昌、參預政務大臣袁世凱等人,他們認為立憲符合民意,應從速立憲;大學士孫家鼐、軍機大臣榮慶、鐵良明確反對立憲,理由無非是:立憲容易引起騷亂;立憲會使執政者無權,壞人得以棲息其間。老謀深算的軍機大臣瞿鴻禨則提出了一個中立的觀點:中外情勢不同,應定為預備立憲,而不是立即實行。這一觀點得到政務處大臣張百熙的認同,認為中國應通過預備立憲,提高國民程度。爭論實際是提出了立即立憲、反對立憲、預備立憲三種主張,顯然,贊成立憲的是大多數。對慈禧來說,「立即立憲」的步子似乎邁得太快,難以接受;最可行的是「預備立憲」,既可表明立憲的態度,緩和國內要求立憲的壓力,又可有所緩衝和準備。正是在這種心境下,9月1日,朝廷發布了預備仿行憲政的上諭,表示要仿行憲政,「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同時也定下了立憲的基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清政府的改革終於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袁世凱欲借官制改革廢軍機處在清末這一場變革中,袁世凱扮演了重要角色。慈禧對袁世凱有深刻印象是戊戌政變時袁的告密。由於袁世凱在維新運動中與維新派有過聯繫,所以她和一些親貴一樣,對袁世凱並無好感,認為袁「既同謀,又出首,首鼠兩端」。倒是榮祿出來聲稱:「袁乃我的人,無所謂首鼠兩端」,為袁擔了保。庚子事變後,袁世凱通過交涉,使外國軍隊很快撤出了天津和大沽口。這使慈禧打消了對袁的顧慮,她曾高興地對左右的太監們說:「想不到庚子那年的事,我闖了大亂子,但因此機會,我能提拔出兩個忠臣來,一個是岑春煊,一個是袁世凱。英雄出少年,岑三在南方替我平定廣東、廣西的亂事;袁四在北方替我對付外國人,保守北京、天津。他們年紀都很輕,著實能幹點事。二十年之內,我可以高枕無憂了。」這話傳到袁世凱耳中,心中好不快活。不過他也深深知道,老佛爺經常是喜怒無常的,要一步步向上爬,還必須牢牢依靠老佛爺身旁的權勢。當時慈禧所倚賴者,先是榮祿,榮祿死後是奕劻。袁世凱對他們,用盡討好賄賂之能事。尤其是庚子事變後,榮祿體弱多病,常常難以到軍機處入值。這時又傳來慶親王奕劻將入軍機的消息,袁世凱馬上派人給慶親王送去銀十萬兩,就此取得奕劻的歡心。此後,凡是慶親王府婚娶生日等一切慶典活動,袁世凱都會送上銀兩,還與奕劻的兒子載振結成兄弟交。慶親王本身就是一個無能和貪心的人,政治上沒有一點主張,所以只能依賴袁世凱。袁世凱勢力的迅速擴大,除了依賴慈禧和朝廷中的權勢以外,還得益於天津小站練兵。他從1895年在天津小站練兵開始,到1905年,就訓練成了一支包括六個鎮、六萬餘兵力的新式軍隊,奠定了北洋軍的班底。1901年就任直隸總督後,他積極辦警察、辦實業、興學堂,很快名聲大噪。1903年,清政府建立練兵處,奕劻是總理大臣,袁為會辦大臣。袁以直隸總督身份參與朝政,勢力更是炙手可熱。他自己也是耀武揚威,不可一世。時人高樹《金鑾鎖記》中記敘袁世凱到頤和園接受慈禧召見的情況:衛士們皆以黃布裹頭至腳,畫以虎豹頭和虎皮斑紋,個個如虎如熊。王公大臣的馬車紛紛避讓,那些宮監們也避在一旁呆立觀看,甚至有將袁與西晉末年的權臣桓溫相比的。可以想見,正是袁的這種權勢,為自己樹立了政敵。依袁世凱的主張,改革先要從官制入手,以責任內閣取代軍機處。他抬出慶親王奕劻做國務總理大臣,自己做副大臣,雖然奕劻是正的,但實權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袁世凱之所以熱衷於撤軍機,設責任內閣,除了看重權力以外,據胡思敬撰《大盜竊國記》分析,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原因,即當時那拉氏已年過七十,衰病日增,深恐一旦那拉氏死去,光緒親政修戊戌前怨,自己的首級將難保。所以希望設立新內閣,使天子不得有為。但如何實現這一意圖?袁世凱首先想到了出洋考察憲政剛剛回國的五大臣,因為他們的意見對清廷的決策是十分重要的。1906年8月6日,當五大臣到達天津時,袁親自為他們設宴洗塵。直截了當地問:「此行勞苦,將何以報命?」五大臣不解其意,面面相覷。袁世凱拿出早已擬好的疏稿說:「我已考慮多時了,就按這個去辦。」這哪裡是商量,簡直是命令。五大臣只好將折遞上。出使考察憲政的戴鴻慈和端方另又上折請改官制。在8月28日受命閱看考察政治大臣折件的諸大臣討論會上,雖然意見不一,但多數也同意將改官製作為預備立憲的入手。這樣,在1906年9月1日頒發的預備立憲上諭中,赫然寫上了「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這一條。第二天,成立了編定官制局,成員中包括了載澤、榮慶、鐵良、張百熙、戴鴻慈、徐世昌、袁世凱等十四人,另外令張之洞、端方等地方大吏派司道大員隨同參議,最後確定由奕劻、孫家鼐、瞿鴻禨總司核定。接著以外務部公所為釐定官制局,由一批留日學生關起門來制定改革方案。本來在清廷的安排中,應由載澤主持官制改革工作。但是由於袁世凱在編製館中安排了不少親信,一切說帖都經其閱定。正是在他的掌控下,編製館很快拿出了一個改革官制草案。其要點就是:仿照立憲國先例,立法、行政、司法各有責任,不相統屬。在國會未成立時,先在北京設立資政院,以代替立法機關;改大理寺為大理院,以為全國最高審判機關,預定採取三審制,將來在各省陸續設立地方及高等法院之後,所有民刑訴訟,皆歸法院辦理,行政官不得干涉。設立責任內閣,首領為國務總理大臣,各部設尚書一人,皆為國務大臣,重要行政,須經國務會議通過。裁撤軍機處和原內閣,以軍機大臣改國務總理大臣。此外還要裁撤吏部、禮部、翰林院、宗人府幾個舊機構、合併工部、商部為農工商部,改戶部為度支部,刑部改為法部,將兵部分為陸軍與海軍兩個部。分享到:1我要評論(1)原創策劃:[轉型中國]第51期·1914:梁啟超優先對付暴民的悲劇 [轉型中國]第50期·1913:說孫中山毀了辛亥革命太膚淺[轉型中國]第49期·1912:辛亥是一場「軟著陸」的好革命[共和國辭典]第52期:城鄉二元養老保障 [共和國辭典]第51期: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國史當代:中國30年計劃生育國策是時候改變了文革中陳毅發表演講公開反對迷信毛澤東「文革」期間「權錢交易」是普遍存在的毛澤東對蘇聯代表稱退休後想當大學教授民國史修撰秘辛:政治氣候讓研究者們如履薄冰國史近代:秦暉:中國之病不在文化,在於專制制度邵雍:青紅幫是五四期間上海工運的組織者兩岸民國史研究:一個民國,各自表述民國時教授治校:教授能做主政府就別管1932年蔣介石第二次下野:開始向政治領袖轉型 深度推薦:[世界]紅色高棉血洗柬埔寨:超百萬人非正常死亡 [古代]京師同文館總教習:科舉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面 [觀點]復旦教授:「摸著石頭過河」改革策略走到盡頭 [深度]《南方都市報》:湖南訪民被綁賣當「黑奴工」 [深度]《南方都市報》:中國問題的根源在體制問題 回到:騰訊歷史頻道
推薦閱讀:

漱厘的夜航船(柒)
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審視改革的成就
中國醫院運營該不該市場化?
工業4.0——變革
中國的改革開放受到了哪些外部因素什麼影響?

TAG:改革 | 袁世凱 | 官制 | 晚清 | 反對 | 慈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