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演進說

太極拳演進說
文章出處:中華五千年網 (www.zh5000.com)
【字體: 】 【加入收藏】 【列印本頁】【關閉窗口】
 

  儘管太極拳創始難以定論,但是從太極拳定名以來,陳長興以後的太極拳演變線索是較清晰和公認的,這構成了現代意義的傳統太極拳主體。根據拳理著作、動作形態可以看出從明末清初以來的太極拳演變、發展歷程。

  

  1、基本形成期

  

  這個時期主要指從明末清初的陳王庭至陳長興(1771——1853年),經過五傳,完成了陳式太極拳的基本演變,表現為:

  

  (1)重要理論著作

  

  這個時期留下的理論著作很少,代表性的有陳王庭的《拳經總歌》、《太極拳十大論》、《用武要言》等,從這些拳論、歌訣來看,突出反映了太極拳的技擊性,如《拳經總歌》:「縱放曲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講的就是技擊方法。但是,這個時期的拳論中已有了運用陰陽哲理、五臟醫理解說拳理,如《太極拳十大論》中的「二氣,呼吸既陰陽也」,「五臟,夫捶以言勢,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也。」

  

  (2)拳套動作形態

  

  陳王庭時期的七個套路,經過五傳至陳長興、陳有本一代,原有的108勢長拳和太極拳二至五路,已逐漸被捨棄,很少有人練習,取而代之的是陳式太極拳一路和炮錘(現稱之為二路)。一路又分演出老架、新架。新架與老架架勢一樣寬大,揚棄了原有的一些高難動作,新架隨後又出現了趙堡架,代表人物有陳清萍。關於趙堡太極拳的淵源問題,據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中記載,是王林禎傳蔣發傳邢喜懷--->張楚臣--->陳敬佰--->張宗禹--->張彥傳陳清萍,也有人稱陳青平學拳於陳有本,後入贅於趙堡,所傳拳勢與老架相同,但是突出了圓形運動特點。從陳王庭早先拳套中的騰空一式一路,逐漸簡化了原有套路,使之更加適宜大多數人習練,預示了太極拳朝著健身、群眾性方向發展。

  

  這個時期,基本完成了陳式太極拳包括趙堡太極拳自身的改造,形成了現代意義上傳統太極拳的雛形,由此將逐漸演變出不同的太極拳流派。

  

  2、流派定型期

  

  這個時期時間跨度較大,經歷了從楊祿禪學拳到孫祿堂晚年定孫式太極拳,期間確定了現今流傳的孫式、楊式、吳式、武式的形成與定型,以及陳式太極拳的最終定型,從而最終形成並定型為目前流傳較廣的陳、楊、吳、武、孫五大流派的太極拳,當然此外還有其它流派的太極拳如武當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等,這裡不作闡述。

  

  (1)重要的理論著作

  

  這個時期正式出版的理論著作,主要有陳微明、許禹生、孫祿堂、吳鑒泉、陳鑫等人的專著。20年代初開始用照相技術,對動作拍照製版,給後人留下珍貴拳照,突出的有楊澄甫、吳鑒泉、孫祿堂、陳發科的拳勢照片,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楊澄甫的《體用全書》,孫祿堂的《太極拳學》等,都是最為重要的著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武禹襄、李亦畲及王宗岳的拳論,雖未正式出版但確是經典之作,對太極拳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指導著太極拳的發展。

  

  (2)拳套動作形態

  

  楊祿禪從學於陳長興老架陳式太極拳,以陳式一路為藍本,逐漸形成了楊式太極拳體系。楊祿禪(1799——1872)到北京傳拳,為了適應大眾健身學習的需要,開始了改編拳套,再經過其三子建候(1839——1917年)修改為中架子,最後由建候三子澄甫(1883——1936)定型為大架子,成為動作舒張大方,無跳躍發力,流傳最廣的楊式太極拳,其它架勢的楊十太極拳,由於其動作難度或其它原因,並沒有廣泛流傳。

  

  其中,得傳於楊祿禪和其子班候(1837——1892)小架子的全佑,經全佑之子吳鑒泉(1870——1942)進一步修潤,形成了動作小巧緊湊,速度均勻,不縱不跳,風格與楊式同一趨向的太極拳,定型為吳式太極拳。

  

  武禹襄(1812——1880年),曾從楊祿禪學陳氏老架,後又從陳清萍學習新架,又嚴格按《太極拳論》參悟太極拳,從而創造了武式太極拳,經李亦畲(1832——1892年)進一步完善,最終定型武式太極拳,拳架動作形態上有了獨到之處,在拳套編排結構上類似楊式和陳式,但動作形態上高度抽象概括,僅以「起、承、開、合」甚至「開合」二字概括所有技法,強調開合虛實,架式緊湊,獨樹一幟。

  

  孫祿堂(1861——1892年)擅長形意、八卦,又向郝為真學習武式太極拳,參合三派之長,創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極拳,突出進步必跟,退步必撤,開合相接的特點,定型為孫式太極拳。

  

  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1887——1957年)於1928去北京傳拳,成為陳式太極拳的中興者並確立了陳式太極拳的地位,廣泛開始傳播動作螺旋纏繞,松活彈抖,有頓足發力的陳式太極拳。

  

  縱觀五式太極拳,陳式太極拳以一路為主,其它四式太極拳,都有著相似的套路順序、譜名、動作名稱。在動作形態上,幾個主要流派,都以擴大或縮小動作原型為手段,創造自己拳勢,這和幾個流派創始人的自身條件和習拳根基有關,如個人身材、學識等,楊澄甫定型大架與其身材顯然有關,孫祿堂擅長形意、八卦在孫式太極拳中顯而易見,武式取法舍形,主敬主靜,沒有脫離其受宋明理學的影響。

  

  3、普及推廣期

  

  這個時期主要指解放以後至今。這段時期,各式太極拳已無大的演變,處於普及和推廣時期。

  

  (1)重要著作

  

  在太極拳史方面,首推唐豪、徐哲東等人的大量研究考證。

  

  出版著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先後出版的《陳式太極拳》(沈家禎,顧留馨編著),《楊式太極拳》(傅鍾文編著),《吳式太極拳》(徐致一編著)《武式太極拳》(郝少如編著),《孫式太極拳》(孫劍雲編著)最後合定為《太極拳全書》,以後,特別在80年代後又有大量的書籍出版。

  

  從1956年起,原國家體委開始編製簡化太極拳劍,到1979年編製完成了簡化24式太極拳、32式太極劍、48式太極拳等,在1989年以後又組織專家編寫了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綜合42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競賽性質的太極拳套路,這些套路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太極拳的發展。

  

  (2)拳套動作形態

  

  這個時期,各式太極拳在拳套編排上沒有大的變動,國家新編各式太極拳,也多以傳統太極拳為藍本,只是24式、48式、42式太極拳在套路結構上,個別動作練法有些變動,而傳統太極拳從套路結構到動作形態以及風格特點並未有大的改動。

  

  在動作形態上,不管是新編套路還是傳統套路都力圖遵循固有傳統風格。民間各式傳統太極拳的風格特點、動作形態保留的較好,而走上競技場的傳統太極拳,演練上卻有雷同傾向,風格不是很突出,特別是楊、吳、孫式,其後90年代新編的《武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也有此傾向,大多有「楊化」的痕迹,這和楊式太極拳的普及程度,以及競賽導向有關,隨著太極拳發展,探究太極拳健身、技擊機理,闡發太極拳深厚的文化底蘊,用實證性研究證實太極拳獨特功能,保留傳統的風格特點,創編富有科學實效的簡化套路,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推薦閱讀:

太極拳的這8大關係,你明白了幾條?
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鄭悟清著述
陳氏太極拳步法
陳氏太極拳的「內氣」表現及練習方法
【趕快動起來】太極拳晨練熱身四十五動(三)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