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凈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持念)

龍樹凈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持念

閩南佛學

  我們從《大智度論》有關「八念」的內容,可以對凈土思想在印度佛教中的產生和影響有初步的認識。凈土思想實際就是通過念佛來了生脫死,而念佛法門的方法和中心內容就是念佛三昧。通過繫心正念,定心念佛,達到一心不亂,靜如虛空無所執著,即是六祖慧能禪師所說的自性佛。所以,就此想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對佛教念佛三昧的內容、作用和龍樹凈土思想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以及凈土宗在中國的建立,發展和地位作粗淺的探討。

  一、龍樹菩薩的凈土思想

  生活於公元二世紀至三世紀的印度龍樹菩薩被稱為第二釋迦,一生著作甚豐,包羅萬象,幾乎容納了所有印度佛教部派的中心理義,極力弘揚大乘,所以在中國佛教史上被稱為「八宗之祖」。下面僅就龍樹菩薩的二部論著談談他的凈土思想。

  1、《大智度論》

  ①念佛法門的產生。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第二十二卷中說:

  「佛告諸比丘;若於阿蘭若處、空舍,冢間、山林,曠野,在中思維,若有怖畏,衣毛為豎,  爾時當念佛。佛是多陀阿伽度(如來)、阿羅訶(應供)、三藐三佛陀(正偏知)念乃至婆伽婆(世尊),恐怖則滅。」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猶如佛陀於靈山會上「拈花微笑」的公案成為禪宗的起源一樣,佛陀令修行比丘於心生恐怖之時念佛,則成為凈土法門的開始。一方面說明:佛是無上法王,修行比丘在山林曠野或者是在空舍冢間靜慮,作不凈觀或惡魔來襲,心生大怖畏時,只須念佛名號或觀想佛陀莊嚴法相,就好似諸佛菩薩現前護持為伴侶,頓生清靜安穩,恐怖自然除滅,另一方面:念佛的目的是為了繫心定念,念佛一心不亂,定即生起,則恐怖除滅。

  ②西方阿彌陀佛凈土的存在

  如《大智度論》說:

  「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誦《阿彌陀經》及念《般若波羅蜜》,臨命終時告弟子言: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今在我前。合掌歸依,須臾捨命。」

  又曰:

  「云何不斷三界系業?直爾少時念阿彌陀佛,  即得往生,使出三界。」

  上面提到的《阿彌陀經》和「往生」,自然是指往生到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而此世界的敦主則是阿彌陀佛。因此,只要念佛一心不亂,妄念皆息,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自然會來接引,超出三界之外,往生西方。非但如此,即便是念誦《般若波羅蜜》也能往生,這就說明念一切佛,念一切經皆能得一心不亂之境界。

  ⑧念佛三昧而不離佛

  如《大智度論》中說;

  「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為重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常常念佛也……有菩薩復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於惡道,經無量劫,  雖修余行,  未能得出。後於一時遇善知識也,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時即摒棄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

  佛是無上殊勝法王,最應尊重,常念不懈,即得解脫。說明念佛三昧能使因遇惡知識而墮惡道中人,摒棄惡業惡念和諸煩惱障而得大利益。持佛名號而一心不亂,觀想念諸佛像好壯嚴,生大歡喜,常隨左右而不願離佛,進一步念佛三昧,得諸法實相,即是非相,一念不著,一念不生,自身即是佛身,自然也就常不離佛了。

  2、《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毗婆沙論》是龍樹菩薩系列作品中的一部重要論著,是龍樹菩薩大乘菩薩道思想的精華所在,也是一切大乘佛教所借重的重要理論根據。該論主要是講菩薩十地修行的方法和次第果位,其中講凈土念佛三昧內容的就有二品。

  ①《念佛品第二十》(《大正藏》第二十三卷六十八頁)

  如偈說:

  「當念於諸佛,處在大眾中。

  三十二相具,八十種嚴身。」

  偈中前二句是說新發心菩薩於初地,在大眾中修行當持諸佛名號,降諸煩惱魔障,此功德可生歡喜心,得安穩快樂,進而得見諸佛現前,是名為持名念佛三昧;後二句是說當觀想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奸而心生敬愛,進而行大慈大悲之波羅蜜法,令智慧功德增長,是名為觀想念佛。

  ②《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二十六卷八十六頁)

  如偈說:

  「菩薩應以此,四十不共法。

  念諸佛法身,佛非色身故。」

  持名念佛是念法身佛,觀想念佛是觀佛身莊嚴,但都要以善行功德為基礎,才能使三業相應。所以必須修行四十不共法,四攝六度等波羅蜜法,離色身苦,得法身樂。因為色身是生死體,是變化流轉體,是生滅有壞體,所以龍樹菩薩認為需以觀想念佛三昧得佛身莊嚴,即得不生不滅之法。

  二、念佛三昧法門的緣起、內容及作用

  1、念佛三昧法門的緣起

  ①如《觀佛三昧經》中說:

  「昔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佛出世,號寶威德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詣佛塔禮拜佛像,禮己諦現,說偈讚歎。後時合終,悉生東方寶威德王佛大蓮華中,忽然化生。從此以來,恆得值佛,得念佛三昧,佛為授記,於十方面各得成佛。」

  《觀佛三昧經》所說,比《大智度論》中釋迦牟尼佛時代有念佛三昧法門,上推了無量世。在寶威德上王佛時就有念佛三昧法門,而且明確記載有一比丘和其九弟子因得念佛三昧,往生寶威德上王佛之所東方世界坐寶蓮花。自此以後,只要有發願往生該佛凈土者,只要於此佛像前,勤修念佛三昧,該佛即為之授記,於十方道場成就佛道。寶威德上王是過去佛之一,釋迦牟尼是現在佛,佛佛功德無別,念佛三昧法門也無二,乃至於未來佛彌勒也是  如此。   

  ②《十住毗婆沙論》之《念佛品第二十》中說:

  「佛為跋陀婆,所說深三昧。

  得是三昧寶,能得見諸佛。」

  跋陀婆即跋陀婆羅,漢譯善護菩薩。本偈頌因受字數的限制,省去了「羅」字,減稱跋陀婆。善護菩薩為王舍城的在家優婆塞,是該城第一大富商的長子,因其道心堅固,精進勇猛,被尊為在家眾的上首。龍樹菩薩這首偈語,說明念佛三昧法門,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中,為跋陀婆羅菩薩所演說。諸修行人,只要信受奉持此念佛三昧法門,即能證得無上果位,得見諸佛。

  2、念佛三昧的內容及作用

  所謂念佛三昧即是通過念佛而得定,達到一心不亂,一念不生,無所執著的境界。如《凈度三昧經》中說:「若—念不生,悟然返本,故云度妄眾生,了念即空,無有是處。」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而墮諸惡道中,如《楞嚴經》說:是安心的作用。因為妄心的支配而生執著我見,有所求即有愛別離苦和求不得苦,有生老病死苦和貪瞋痴諸煩惱。因為妄心而覆蓋了真如佛性——真心,生生世世,往複流轉,不得解脫。念佛三昧能使修行者妄心息滅,悟然返本,常在定中。並由此息一切妄想執著,即是空寂,無有起處。

  念佛三昧的方法有三種:

  ①持名念佛:

  如《佛說阿彌陀經》曰: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臨時,心不顛倒,即得往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道綽大師認為持名念佛是「易行道」當然很對,但我認為念佛三昧同樣也是「難行道」。因為修行人要做到念念不忘佛的名號,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念佛還得身口意三業相應才有用。口中念佛名號,就必須時刻不忘佛弟子自利利他的使命,一切行動、語言和意念都要與佛法僧三寶相應。依佛法修持,勇猛精進,不懈怠,不放逸,並勤修忍辱、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法門,以求自我解脫,度化眾生苦難。持佛名號,就得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讚歎、隨喜、精進一切功德,才能令善根增長,福慧因緣具足,如此才能「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往生彼國」。所以,持名念佛也是難行道。

  依《佛說阿彌陀經》而持名念佛,即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此號是印度語的音譯,其意為:南無是「禮敬」和「歸依」的意思;阿即為「無」;彌陀是「量」義;佛是「覺者」義。所以這六個字合起來說是:禮敬(或歸依)無量覺者的意思。一句阿彌陀佛,總持一切無量法門,故又稱總持門。持名念佛有以下方法:

  高聲念——念佛時聲音洪大,以集中全身精力,貫注在一句佛號上。此法對治昏沉、掉舉和懈怠,驅除相繼不斷的雜念。

  默默念——念佛時口不見動,也不出聲,但佛的名號在意識中了了分明,所以能使心不走失,正念凝聚。可在卧時、病時、沫浴時、公共場所或旅行時默念佛號。

  金剛念——聲音不大不小。口念,耳意想佛名,三業相應。因效益很大,故有金剛不破意,比喻正念堅固,一切雜念不能令行者心念動搖,全身貫注於念佛名號之中。   

  追頂念——念佛時字與字之間以及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為緊密,字字相追,句句頂接,無有間隙。此念法能使一切雜念無法契入,無明煩惱無從生起,歸於沉寂。   

  禮拜念—— 一邊念佛,一邊拜佛,或於佛像前、清靜處來回走動。此時身口合一,意中思佛,念拜並行,便是三業清靜,全身各個器官全部貫入其中。

  記十念——用念佛珠記數,每念十句佛號,撥過一粒念珠,使心專此一境,否則就會錯亂。此法能對治雜念,使一心不亂。

  氣念—— 一口氣為度,十口氣為一個循環,須五分鐘左右。每天若於忙中偷閑時,作此念法,使可生極樂國土。如彌陀十八願說:「十方眾生,欲告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願文而設。」

  定課念——專為無恆心者設此法。若能於每日規定念十萬、七萬、乃至十念,就能形成一種規律,堅固心力,促使精進不怠。

  四威儀中念——修行者若凈種純熟,則念佛之法日日精進,行走坐卧四威儀中,無時無刻不在念佛法門中,即能無念而念,無時不在定中。

  還有調息念、有定無定念、許願念、懇切念、供養念、迴向念、報答念、聚會念、難中念、夢中念、病中念、臨終念,發願慚悔念等法門,都能使修行者時時刻刻不忘精進,即能促使心凈專一,無妄念生起,從而與阿彌陀佛結下良緣,定能受渚佛菩薩接引往生西方極樂凈土。

  ②觀想念佛 

  如善導大師《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經法門》中說:(《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二十二頁)  

  「觀阿彌陀佛真金色,身圓光徹,端正無比。行者一切時處,晝夜常作此想,行住坐卧亦作此想,每常注意往西,及彼聖眾一切雜寶莊嚴等相,如對目前。」   

  此觀想念佛三昧,通過靜慮觀想諸佛身清凈莊嚴而得禪定。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先從靜坐做起,通過坐禪觀想阿彌陀佛法相莊嚴,金色光照,次想自身自毫光湧出,徹身自照;同時念念自心與諸佛相應。此觀想念佛三昧可使用以下方法:

  覺照念——  一邊稱佛名號,一面迴光返照自身自性,佛心我心,佛身我身乃至三千大幹世界,山河大地,四大假有頓成一體,都在一心一念之中。若此則入三昧之中,以凡夫身得見佛地境界。   

  觀想念—— 一邊念佛,一邊觀想佛身莊嚴如立身前,諸聖賢眾四周圍繞;或觀想極樂國土金地寶池,花開鳥鳴,寶樹羅網,光輝燦爛,猶如自身遊樂其中。若堅固此觀,則時時無不在極樂國土中,一切雜念、染塵皆無。

  觀想念佛可把娑婆世界的苦,無常、染污等,與極樂世界的樂、常住不壞,清凈作以比較,以堅固離五濁惡世,發願往生極樂凈土的信念和決心。如能於四威儀中常作此觀想念佛三昧,則能一心不亂,心如明境,一切污染雜念不再生起,一切貪嗔痴不再現前,自然就能超出三界之外,常住凈土之中坐寶蓮花。

  ③實相念佛

  如《十住毗婆沙·助念佛三昧品第二十五》所說: 

  「不染著色身,法身也不著。 

  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虛空。」   

  持名念佛是念佛色身,是有所得有所求法,畢競不圓滿。如《楞嚴經》中,阿難尊者見佛身莊嚴心生歡喜而出家,即遭到佛陀的呵斥。觀想念佛同樣執著於佛的莊嚴威儀和極樂國。土的美妙,有此執著,則不能即身即心是佛而頓超佛地。持名念佛和觀想念佛是為了一心不亂,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則應無有執著,連佛法身也不應貪得。如《金剛金》所說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無一法可得和三祖慧能「本來無一物」的境界,了達第一義諦,得究竟解脫,與虛空無別,是名為明了諸法實相,為實相念佛三昧。

  綜合三種念佛法門,是相輔相承的。持名念佛對:鈍根少利者修,以增長福慧。若只念佛而不觀想,則不知佛身莊嚴,極樂國土美好,不易堅固往生的信念和決心;若只觀想而不念佛則不易定心、去妄念,反成妄想和幻想,走火入魔,得神經病而成狂妄之徒。若能於此二種法進而實相念佛,則必定具足佛身功德,息一切妄心執著,超脫生死之外,還歸妙明佛性,到達極樂國土。

  三、凈土宗在中國的創立、發展、地位及與其它宗派之關係

  l、凈土宗在中國的創立,發展及地位

  凈土宗在中國的創立,雖然只是廬山慧遠大師之後的事情,但是慧遠之前的道安法師,就繼承和發展了龍樹菩薩的凈土思想。龍樹菩薩匯通印度佛教各部派及大小乘的思想體系,所以在中國被稱為「八宗之祖」、「第二釋迦」,自然凈土宗的歷代祖師都以龍樹菩薩為該宗的實際開宗鼻祖了。然而,凈土宗歷來所奉行的三經,即《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皆是釋迦牟尼所演說,所以凈土宗真正的源淵則應是釋迦牟尼佛,而其宗主則是西方極樂世界阿陀彌佛。如果更遠的推理下去,在過去久遠世的寶威德上王佛時,就有了凈土思想的存在。不管怎麼說,凈土宗在中國的創立,則仍然是廬山慧遠大師之後,才依經據論,創宗立說,自成體系,獨成一家一宗之言。

  慧遠大師雖然聚集東晉時的社會賢達,文人學者,儒教名流共一百二十三人結蓮社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還沒有形成宗派。曇鸞受法於菩提流友,後以凈土為業。道綽在石壁山,因見曇鸞遺迹碑文而生恭敬,由涅槃學派轉而專修凈土,以觀想念佛三昧為主要方法,並留下3萬餘言的《安樂集》。《安樂集》以易行道和難行道分佛教為聖道和凈土兩門。他認為憑自力依佛法修行證果是聖道門,是難行道;憑藉自身願力和阿彌陀佛的接引入聖證果是易行凈土門,是易行道。他認為在末法時代,只有凈土一門方是了生脫死的唯一法門,但是凈土宗的歷代宗師仍末把他列在凈土祖師之內。

  道綽的弟子善導大師,先專學《法華》與《維摩詰》諸經,唐貞觀年間歸依道綽修習凈:上門,以持名念佛為主,在長安弘法。他的著作主要是講念佛三昧的方式方法,並建立了一整套念佛儀規。所以後代尊慧遠大師為初祖,善導為二祖,並且以善導為實際上的凈土宗創始人。他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遠渡重洋,流傳到日本。到公元十二世紀時,日本僧人源空,依此疏創立日本凈十宗,故此善導大師在日本有很大的影響。

  中國佛教發展到唐代中期,由於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出現,中國禪宗興盛起來。到了宋代,隨著中國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經濟的發展,禪宗寺院如雨後春筍般的建立起來。禪宗人才輩出,代不乏人,並紛紛著書立傳,如棒喝等應機接引法門形成一股旋風,席捲中國,影響亞洲大部分地區。由此而引起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儒學家們的極大驚慌,因而才促使了陸九淵、朱熹等新一代儒學的產生。然而朱熹等人的儒學著作中的字裡行間,無不大量地吸收佛教理論,以增強其生命力。其中較之儒學鼻祖孔子的儒理而言,已經是大相庭徑,面目全非了。

  唐宋以後,與禪宗相比,律、唯識、華嚴、天台等宗都後繼無人,無力望其項背。只有凈土宗一門,由於基層佛教的發展,使念佛三昧法門在民間廣泛流傳,與禪宗並駕齊驅,共同發展。唐末末初的永明延壽禪師因其歸心凈土,被尊為凈土六祖。明代八祖蓮池大師,九祖藕益大師,清代十一祖省庵大師等人都堪稱佛教史上的泰山北斗,促使了凈:仁宗更為廣泛的流傳。民國初期的十三祖印光大師,對念佛三昧頗有心得,深得世人的敬重,門下弟子相信徒望風而拜,可算得上凈土史上的驕傲。由於凈土歷代祖師的努力,使得今日中國佛教形成了「有寺必有念佛三昧,信徒皆念阿彌陀佛」的局面,故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佳話。  (歷史記載:善導大師初到長安時,無人知道念阿彌陀佛。於是他對大街上的乞丐說:「誰念聲阿彌陀佛,給一個銅錢。」以後,乞丐見到善導六師,皆念阿彌陀佛,一人皆施—銅錢、長安城內乞丐一一傳開,都來向他乞討,最後發生經濟危機,只得離開長安。但長安城內有見僧人者,皆念阿彌陀佛,並傳向各地。)所以,現代中國佛教的僧人與僧人,僧人與信徒及非信徒之間,一句「阿彌陀佛」就象中文「你好?」、「再見!」、「謝謝I」、「對不起!」,英文的"How  are you!」、"Good——bye!」、「Thank Youl」、"Excuse me!」一樣,成為人們見面,表示感謝和道歉以及告別時的常用語言。這足以說明,凈土宗在中國佛教史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和對現今佛教的巨大影響。

  2、凈土宗與禪宗及其它宗派的融合

  雖然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壽禪師,第一次明確指出「禪凈雙修」的觀點,但是,印度釋迦牟尼佛讓靜慮習禪者念佛以去恐怖,就包含了禪凈共修的義理。而我們從龍樹菩薩的著作中,同樣可以發現大量有關禪凈並舉的內容。

  佛教傳入中國後,禪宗四祖道信禪師,繼承了《文殊所說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思想,其實這就是般若和念佛三昧的合二為一。五祖弘忍大師和他的弟子潞洲法如,以「齊速念佛名,令凈心。」的習禪方法,我們可以從《傳法寶記》中看到。北宗禪之祖師神秀,顯然電繼承了五祖的念佛三昧思想。所以,我認為神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是觀想念佛;本偈的後二句「時時勤拂式,勿使惹塵埃。」則是要通過持名念佛三昧達到——塵不染。六祖慧能大師因聽聞《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心下大悟和他的「本來無一物」的觀點,實際上就是實相念佛三昧所說的「法身亦不著,永寂如虛空」的境界。

  五祖弟子資州智洗的門下處寂禪師,於唐開元年間在成都凈眾寺講戒說法。據《歷代三寶記》記載:其「先教引聲念佛,盡一氣念絕,聲停,念訖云: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    是慧。此三句話,即是總持門。」由此可    見四川的處寂禪師也是主張「禪凈雙修」的。   

  五祖門下宣什宗,《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中說:「即南山念佛門禪宗也。其先也五祖下分出,法名宣什。」

  又如《壇經》中說:

  「善知識!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但行直心,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行一三昧。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心坐不動,除妄不起心。」

  如此,從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門下,無不主張念佛凈心,行念佛三昧法門。直到唐末宋初的永明延壽禪師,極力主張並明確提出了「禪凈雙修」的觀點。他的著作《宗鏡錄》一百卷,認為各宗諸派殊途同歸,「經是佛語,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必不相違。」提出禪教並重,性相融合,歸心凈土的弘法觀。宋代中葉的大慧宗杲禪師提出「念佛是誰?」的話頭禪,對後世影響很大。

  唐宋以後,佛教各宗派逐步走向融合。凈土宗不僅與禪宗不可分,即便是律、天台、唯識、密等諸宗都無不以凈土念佛三昧來作為修行的主要方法。所以,中國只要有寺院的地方,無人不念本師釋迦牟佛,無人不做早晚功課,無人不念《般若波羅蜜經》,無人不念阿彌陀佛,無人不稱念觀音菩薩名號。

 


推薦閱讀:

紅幫裁縫,左右中國高定西服的手
中國孕婦還敢赴美生子嗎
中國究竟有多少條風水龍脈?
根叔《晚年札記》摘抄(2)
這道乾隆年間的聖旨,英國人看了笑掉大牙,中國人看了羞愧難當!

TAG:中國 | 思想 | 佛教 | 影響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