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2)
[轉載]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2)
原文地址: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12)作者:林健佛教因果通三世辛二 世間所尊勝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佛對須菩提說:不論什麼地方――在在處處,只要有此《般若經》在,世間眾生即應當尊敬供養。因為,此經所在的地方,即等於佛塔的所在。佛塔,本是供養佛身的,僧迦藍——寺院,是住出家眾的。中國的佛寺,混合了這二者。反之,有些塔變成什麼鎮山鎖水,憑人游眺了。佛塔,主要是供養佛的舍利、像設,舍利是如來色身的遺留。但佛說的教法,是如來法身的等流。證法性者名為佛;佛說的教典,是佛正覺法性而開示的,所以也稱為法身。印度佛徒,每以緣起偈安塔中供養,名法身塔。所以,有經的地方,就等於有佛塔了。為了尊敬法身,所以應尊重恭敬供養。供養佛塔,四分律等都有說明。佛在世時,弟子來見佛,大家都饒佛一匝或三匝,然後至誠頂禮。在家佛弟子,每帶香花來供佛。香有燒香、塗香、末香。燒香即我國常用於焚供的。塗香,也是末香,但以油調和後,塗在佛足上等。末香是細香末,是散在佛身或佛住的地方。供佛如此,供養塔――色身塔、法身塔也是如此」。佛陀所開示的這個法,其實就是從佛如來他的法身流露出來的,所以證法性的就叫法身。佛陀的經典、教典,從佛陀他覺悟以後,從法性中開示的,所以這個經典也是法身,叫法身等流。以前在印度時,佛塔是供養佛的舍利,寺院才是出家人住的。我們中國的寺院,把這二者放在一起,既是寺院,後面也造一些塔來供養。印度的佛教徒把緣起偈(佛陀開示的法要)寫後,供養在塔廟中,所以也名為法身塔。既然是佛的法身流露出來的經典、偈語,把它供養在塔里,那麼有經的地方,等於就是佛塔一樣。供養佛塔,其實跟佛陀當時還在人間時,有一些規矩是很相像的。以前,人們去見佛時,大部分都要圍繞著佛,有的一匝,有的三匝,就是轉一圈,轉三轉,然後再頂禮佛足,有的就把香用油來調和,抹在佛足上來供養。佛不在了,他的舍利供在塔裡面,後期的佛教徒,就以塔而住,每每繞塔修行,把那個塔當作佛的法身常住的地方。早期的佛教徒是依佛而修,佛不在了,慢慢待建成塔時,就住在塔的周圍修行,所以常常把那個塔當作佛的法身,依據這樣而修行,當時很重視塔的修行。佛陀滅後一段時間,是沒有佛像的,最早期就是有塔,在塔的周圍而修,後來慢慢發展成有佛像,就供養佛像來禮拜修行。「中國佛徒,對於佛經,也一向很尊重的。如叢林里的藏經,總說是請來供養的,這本來是不錯的。不過,供養教法,除了敬禮,焚香、獻華而外,還要讀誦、思維,廣為人說,這也是供養,而且是最勝的供養」!
如果把經文放在那裡拜一拜,當然也是供養,但是真正的供養是了解這些經典的法義,能讀誦、思維,能夠為大眾來說,這也是一種供養,而且是最勝的供養。我們了解了這個真正的供養之意,那麼供佛、報佛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了解佛陀所說經的含義,體會它的真理,然後去實踐,並且廣為人說,就是這樣弘揚佛陀的法要,才叫真正地供養佛,也是真正的報佛恩哦!從前人們把經典供在佛塔裡面,這個塔就好象佛住在那裡。有般若經典的地方,與佛的佛法、法身一樣存在。只要這一本經典在的地方,天人、阿修羅,包括一切的天眾都還要供養,何況是人?這個法、般若經典何其重要!它是多麼殊勝偉大!辛三 轉滅罪業勝【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依前所說,受持本經的,應該為人尊敬了!然而,有人從未為別人輕視,等到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不但不因此而受人尊敬,反而遇到別人的輕視,這是常使人退侮的。然而不應為此而疑惑、退心!這即是前生惡業轉輕或消滅了的象徵。我們現生人中,無論境遇如何,過去所造的惡業,潛在而未發的極多。一遇因緣,就會感受應得的果報,或墮地獄、畜生等。讀誦《般若經》者,所有過去應墮惡道的罪業,因受持此經的功德力,而現世輕受了;受人輕視的微報,即不會再感惡道等報。如人有痘毒,若先種痘,讓它輕微的發一下,就不致再發而有生命的危險了。受人輕視,也是如此。而且種下了般若種子,將來定可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本經是「金剛般若經」,照理是講般若的空義、無我義、非實義、緣起如幻義,所以很多人不能接受,會毀謗,會跟你相對,這是常常有的現象。但是有的人在講解金剛經時,不是照般若經的般若空慧而解釋的,他會加進去很多其它的觀念,隨順著眾生的知見與觀念,當然他就可能沒有招受毀謗之事。你要是照般若經的真正法義去講,講的就是緣起的空義,真正的性空義,那麼,執著在「有」的眾生就不能接受,他就會跟你相對,來毀謗你、輕視你。其實每一個人過去所造種種的業,那是非常的多了,有應該受重報的,但是因為受持講解金剛經的因緣而消掉了這個惡業,這就是在展現這本經的功德。其實要更加明白的是:我們受持金剛般若經,所體會到的法義,對我們身心的影響那才是最重要的!你會痛苦煩惱,是無明故現的種種業相。再比如畜生、地獄的受苦,那個本來就是我們眾生受業報而展現在生命中的現象。由於明白般若的法義而離開執著、煩惱、顛倒,就能化解我們該墮落的深坑,這個其實是最直接的。所以人家對你現出所謂的輕賤、侮辱、毀謗,那個反而是小小的報應,不算什麼。而真正的功德利是因為了解空義、般若的人,他都能解脫的,怎麼會不消滅罪業呢!一切的業報要在什麼地方消滅?就是般若智慧。我們的業報是從無明來的,智慧就象火花,無明破了,才能真正消滅業報。所以,你今天讀了般若經,明白了般若經義,並為人解說,反而受人輕賤,其實這個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不了解空義的人,總是執著在實有,他一定會跟你相對的,甚至會毀謗你,那都是很正常的。我們學了般若經,了解空義以後,見法了,內心的痛苦煩惱就少了,就不會現出瞋心!那個煩惱相、阿修羅相、畜生相、地獄相就沒有了,人家講一講,你也不會難過,也不會隨他顛倒而起爭執,這樣的展現是很平常的事。但是這裡重點還是要展現這個般若經典《金剛經》的功德。所以用這個比喻:好象我們現在種牛痘一樣,沒有種牛痘,萬一生了天花,那就麻煩了,有生命危險。如果我們先種牛痘,讓它輕輕地,那個毒痘發一下,將來就不會再得這個天花了。受人輕視也是如此,而且種下了般若種子,將來定可以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這個般若真的很珍貴,《金剛經》展現的般若法義,就象種下了金剛種子一樣,將來一定可以成就佛果的。「佛法說業力,通於三世。如專約現世說:有作惡的人,做事件件如意,多福多壽。有做善事的人,反而什麼都不行,一切困難。尤其是惡人回心向善,境遇倒一天不如一天,家產一天天的消失,使人懷疑老天的公道」!佛教講的業力說是通於三世的,不是只有看這一生。有的人這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是惡事,有從事不正當的行業,做黑道的事了,但是你看他,好象生活無缺、事事如意、逍遙自在,而且壽命很長,又不會夭壽,身體還蠻健康的。有的人為人很好,處處做善事,反而什麼都不行,困難特別多。跟那個作惡的人比起來,我們的心理就不服氣了,覺得人間沒有公道。甚至有一種人,他作惡的時候,處處如意,後來聽了佛法,聽了這個般若深義,反省了,懺悔了,回心了,好好地來做好人。可是奇怪哦,沒有學還沒有事,一學要做好人,事情就來了,困難也來了,災難也來了,財產也消失了。這就很奇怪了,很多人在這個地方不解,會產生退悔的心,認為這個人間還有什麼因緣果報嗎?不是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么,為什麼壞人反而很得意,作好人反而沒有什麼好報?甚至做壞人的回心向善,困難反而來了;他沒有回心時,還是事事如意的呢?這種現象會使我們對業力的說法產生懷疑退悔。所以佛法是講三世因果的,不能講只有這一生的現象。
「若信佛教的三世因果說,知有業現受,有業當來,即能深信善因善果,惡因惡果,而轉惡行善了」。如果我們知道三世因果的說法,有的業是這一生這一世就要受報的,有的是未來才受報的,如果明白這個,你就深信因果了。現在沒有報的,不是不報,是未來報;現在你做好人,為什麼沒有好報?因為你過去做的現在報。明白三世的道理,你就不會懷疑了。佛法是緣起論,不是宿命論。 「業是行為的余勢,行為的善不善,以心為要因,所以如有強有力的智慧和願力,可以使業變質的。業是可能性,但不一定要發作,是可能轉變的。因此,佛教主張有過去業,而不落於宿命論」。這個很重要!對業有研究的人,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會比較有責任;如果對業力不清楚的人,那就不了解了。我們身口意的造作行為,業是行為的余勢,也就是說,當我們身口意去造作時,遺留下來的作用叫余勢,我們的起心動念產生了某一個行為,不管是善的、惡的,後面一定會產生余勢――功能與作用。我們行為的善與不善是以「心」為主要的因緣――主因。所以當我們的心靈強而有力地產生了智慧,或者發了很大願力時,這個力量會使我們的業產生變化、變質、 「業是可能性,但不一定要發作」。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講緣起,注意聽!這裡很重要!說「一切法不定」,因為一切法既然是緣起,就一定都有它的可能性,而不是固定的不變的定性,所以業是可能性,但不一定要發作,就是說,你造了某一個業,它雖然後面有作用,但是不一定會發作,因為中間如果有其它的因緣加進去它還會轉變的,會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佛教主張有過去業,而不落於宿命論。如果有過去業而不能轉變,一定要怎麼樣的話,這樣就變成宿命論了。宿命就是固定的業而不能變化:我過去是如何如何的,所以到這一生來如何如何,好象是等於的,它不能變化的。那這樣,我們修行有沒有用?你已經一切都定了嘛,我這一生的果是過去的業而造成的,這一生都不能變化的話,再繼續下去也是業的結果,那我們修行有沒有用?就沒有意義了。這是屬於宿命論,而不是真正佛法的因果哦!佛法講的真正因果,不是宿命論,叫緣起論。現在一切的現象雖然是由於過去的因緣而有的果,這一點是沒有錯。但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現在有強有力的智慧和願力的話,可以影響到本來的這個業力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發菩提心,得到真正的智慧開發,業力有時是不能產生作用的。業要成為果,必須有幾個條件,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有助緣,最大的助緣就是煩惱,而煩惱最大的原因是無明,在無明中產生的煩惱就會引發業力。如果我們開發的是真正的智慧,那麼你就不會再去造業,不再起煩惱,過去再嚴重的業也沒有機會滋潤、發芽。如果把業比喻為種子,它必須碰到泥土、水、陽光這樣的助緣才可能發芽,如果把種子放在火旁,把它烤焦了,它就不再起作用。煩惱就好比是水,所以,佛法講業是講三世因果,千萬不要把它落到宿命論裡面,宿命論使它一成不變,過去是如何如何的,現在一定如何;現在是如何如何的,未來一定是如何。它是不變的、永恆的,等於划上了等號。佛法的業果說不是這樣的,所以叫緣起論――因緣果報,不僅需要因,還要加上助緣。不管我們過去的業如何如何,現在最要緊的是當下!為什麼?當下所造作的就是展現為助緣,或是展現為一個滅業,把這個業化掉的因緣都在當下。修行,在這個地方才有將來成就、解脫的可能性。如果我們過去的業如何如何,在這一生一定要受報,因為它是不變的,那我們什麼時候能夠成就解脫?那不是永遠在惡性循環中嗎?所以注意啊,緣起說與宿命論是不一樣的。如果有問業力存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的身心當下的展現都是。那隻要在當下把它「看」清楚,從而去製造解脫的因緣,所以,要修行,要發願,開了真正的般若智慧,才能燒盡過去的一切業。般若的智慧就象火,把過去的業燒化,般若不讓煩惱現起成為業力發作的助緣。不然的話,如果我們只是說要消業,那怎麼個消法?很多人說,無數的業就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的一個圈圈中,好比是無數的點點,而其中從前的一個業出來就變成了我們這一生,哇,那不得了!一點出來就變成這一生,那這一生就算業盡了,還有無量無邊的罪業怎麼報啊?報也報不完么!其實不是這樣的,注意聽!業不是這樣分成一個二個三個的。所以我們這一生有沒有成就的可能?有!因為你必須要開發真正的智慧,智慧象火一樣地光明,破除了所謂的無明,過去所有的業力就不能展現。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叫央掘摩羅的,是佛陀的弟子。在他皈依佛陀前,誤信了外道的邪說,說殺到100個人就解脫。結果殺了九十九個時,要殺佛陀,就殺不成,反而被佛陀把他度化了,歸依了佛陀而出家,他最後證了阿羅漢。我請問你:過去的業暫且不講,這一生就殺了九十九個人,殺一個人就不得了,殺了九十九個人,這個業果大不大?為什麼他還能證阿羅漢?你們有沒有思考這個事?這個是佛陀時代經典傳下來就這樣記錄的,央掘摩羅殺了九十九個人,為什麼還能證阿羅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現在沒有殺過九十九個人的,業力應該比他還輕,央掘摩羅都能證阿羅漢,你懂嗎?所以,你們學了真正的緣起法,解脫是有份的!從這個很簡單的比較就知道了嘛!你們這一生有沒有殺九十九個人?也許你們的業報還沒有象央掘摩羅那麼重,對不對?他能成阿羅漢,你們能不能?一定能嘛!只是有沒有了解真正的般若空義?有沒有真正地得到般若妙智?就在這個地方!見法(明心菩提)之前只是在積集資糧 庚二 校德【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這個校量功德越來越大了,以前是說我們布施的功德。現在是佛陀在然燈佛那個時代,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數量等於不可數不可數了,他都供養承事沒有空過。佛陀還沒有成佛以前的無量劫時間中,他都供養了一切的佛,從來沒有空過,這樣的功德表示非常大。但是,他用這樣來比較,我們現在的(包括來世)的眾生,只要你能受持讀誦此經而所得的功德,比他這樣的功德還大,百分都不及一分,千萬億分都不是其中一分。注意啊,佛為什麼一直用這樣的校量功德在比較呢?佛陀在無量世供養無量諸佛,這樣的功德還比不上能受持讀誦這個般若經的功德,千百萬億分都還不得到他的一分,這樣的功德真的是沒有辦法用數量比喻的,佛陀為什麼一直用這樣的比喻呢?他就是要讓我們明白般若的重要。《金剛經》在展現的就是般若空義啊!一直要讓你明白這個般若的空義有多重要多重要!因為只有般若智慧才能讓你真正地解脫啊!供養了無數無量的諸佛得的還是福報而不是智慧!福報並不能解脫,只有智慧才能解脫啊!一定要明白!「 如來以自己經歷的事實,證明受持本經的功德。如來說:我在過去無量阿僧祗劫前,即未見然燈佛以前,曾遇到過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佛。在這眾多佛前,都是一一的承事供養,沒有空過的;所得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了!釋迦佛在然燈佛前,授記作佛,即明心菩提。以前,即從初發心以來的二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今說無量阿僧祗劫,約小劫說」。
佛陀說他在然燈佛前佛為他授記,那麼,他還沒有在燃燈佛授記的時候,也就是還沒有明心菩提以前,供養無數的諸佛都還沒有達到明心菩提,到燃燈佛的那一世,他就悟到了無生法(即是空義),在那時候明心見性了,所以,然燈佛才為他授記的哦!從這裡就知道,從初發心的「願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 」(即是明心見性),就是開悟、見法、見道了,那時才授記將來要作佛。因為「明心菩提」還沒有實踐六度真正度眾生,所以還沒有進入「出到菩提」乃至到「究竟菩提」,到明心見性時,還需要後面的修行一直到功德圓滿而成佛為止。因此,明心見性了才能授記他未來一定成佛。我講過,如果你見法(明心菩提)了就不怕未來不成佛,他必定邁向解脫,一定成就,只是時間的事。所以,明心有多重要!見法有多重要!我一直強調沒有明心見法以前,你還是在修資糧位――準備條件而已!真正的「明心菩提」以後,到「出到菩提」,就是方便度眾生到究竟成佛果的過程,也就是真正行菩薩道的過程。從這裡就知道,明心前後是差很多的,而般若就是能讓你明心見性的,學了般若的空慧才能明心見性,注意聽!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慧,那都只是事先的準備和資糧而已。大家就知道了,這個見法有多重要!見法要的是什麼?就是般若空慧,注意聽哦!在這裡就更可以看出佛陀在然燈佛授記以前,那麼久遠的劫數裡面供養了無數佛,到明心見性以後就完全不一樣了,功德差那麼多!這個也在顯示般若空慧的重要!除非你有般若空慧才能明心見性,沒有到明心見性,如何授記你將來成佛?前面的功德是有為的,準備的資糧而已!這裡講的般若的重要就在這裡顯現出來。「承事有二:一、侍奉供給,二、遵佛所說去行。明心菩提以前的功德,還沒有徹悟離相,雖有智慧功德,都是取相的,有漏有限的。所以,在末法時代,如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隨順性空法門,或者得離相生清凈心,那他所得的功德,當然要比釋尊供養諸佛的功德超勝得不可計算了」。這裡大家不要懷疑,佛陀還沒有見到然燈佛以前,還沒有徹悟離相真正見法,雖然還有某部分的智慧功德,但還是執著在一切相裡面,所以,屬於有漏有限的智慧功德。他在然燈佛的時候才明心見性,那時就離相了,學的才是真正的無漏法。所以只要是有漏法,它的功德還是有限的。我們如果能真正地提取《金剛般若》真正法義,就能夠隨順性空法門。因為般若經講的完全是性空,讓我們悟入空性的。只有體會到這個性空法門,才能徹底地離相、離執而真正生起所謂的清凈心,這樣的無漏才是真正的所謂功德,這個比起前面的有漏功德就沒有辦法比較了。同樣的,如果你也能體證這個般若的妙義,就能真正地明心見性(見法),你得的也是這樣的無漏功德,與佛陀在明心見性以前所供養那麼多的佛的功德相比較還是比得過的。這一點就是要讓我們明白:只要你能得見般若智慧,同樣是這樣,並不是跟佛陀不一樣,絕對不是佛陀怎樣都比你高。這個就是內容明白、次第分明。所以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能得般若空義的人,就能見緣起,也就是能真正地所謂見法、得法,也能離相離執,也就是能明心見性。如果確實是這樣的話,當然比佛陀沒有明心見性以前所作所為還是超越的。「於本經受持讀誦,順向離相,即能超勝有相修行無數阿僧祗劫,這可見功德殊勝!菩薩發心修行,以離相無住為本,這才是解脫、成佛的要門,學者應以此為標極而求得之」!這裡一直在強調般若的重要和殊勝啊!你得般若妙慧的功德超過了佛陀沒有明心見性前供養無量無數佛那樣偉大的功德!就是鼓勵我們要發心哪!真正地實證般若有多重要!如果明白這個,值不值得我們發心把這個般若大法體會清楚?是不是該用我們的生命,包括一切都要投進去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所以,以前我就講過:「緣起」二個字,值得我們用一生的生命、所有的財產、一切的一切都投進去,把它搞清楚!為什麼?「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這是何等的深廣!何等的重要!從《金剛經》反覆的校量功德中就可以看出來,佛陀一直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般若的重要性啊!沒有性空法門的這個般若,是不可能離開執著而明心見性的!既然不能明心見性,那就是在有為有漏的修行裡面,又如何能比得上?這個很明顯,一直在強調,這是唯一的解脫之路啊!所以,菩薩發心修行,以離相無住為本,這才是解脫成佛的要門哪!學者應以此為標極而求得之!導師就點出了這個最重要的地方:我們今天發了菩薩心要修行,真正的菩薩道要達到的是離相無住,這是修菩薩道的最根本點,也是解脫成佛的唯一法門,學者應該要以這樣的標極當作我們最至極的目標,來求得這個法。成佛是以修菩薩行為重,而修菩薩行要以離相無住為本,如果沒有般若的妙慧,又如何能夠解脫自在呢?解脫成佛的要門沒有第二條路,這是唯一的路。從這樣一層層的校量功德,就是要讓我們更加發心,體會般若智慧是多麼的重要!已三 結嘆難思【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上面雖廣贊功德,其實受持《般若經》所得的功德,是不可盡說的。即使以如來無方辯才,無限神通,把他完全的說出來,人聽了或許會發狂,或許會疑惑不信,因為這個太出於常人的境界了。這與為井底之蛙,說虛空無邊廣大的那樣難以信受一樣。總之,《般若經》的般若相應的大悲妙行,甚深廣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議的。所以,聽聞、受持乃至為人解說等所得的果報,也是出於常情的想像以外,不可思議」!這裡要讓我們明白:現在後世離開佛陀說般若已經久遠的時間了,如果能夠去讀誦、受持,好好的修這個法門,所得的功德,如果佛陀用他的智慧辯才真正完全講出來的話,很多人聽了心會狂亂,無法相信的,因為實在是太難使人了解了,那是無法用我們的思維、言語來道說的,我們想都想不到、做夢都夢不到的事情,你再怎麼講,人家又如何相信呢?所以佛陀說:要講出它真正的奧妙和功德,反而使人家起懷疑,這是無法用思議去明白它的。這與為井底之蛙,說虛空無邊廣大的那樣難以信受一樣。一個青蛙,在井裡面看到的天地就是那樣,在井外的人為它說所謂的風景境界、所有的事相,青蛙聽了是不會相信的,因為它從來沒有看到過,它看到只是一個井的寬度的天而已,什麼境界也看不到。人也是這樣,佛陀以他的智慧、神通廣大來給我們說,那是我們所沒有體會到的,你會聽不進去,會懷疑的。總之,《般若經》的般若相應的大悲妙行,甚深廣大,是不可以心思言議的。所以,聽聞、受持乃至為人解說等所得的果報,也是出於常情的想像之外,不可思議!有時連佛陀自己要讚歎說法的功德,對我們都很難說明,因為不是我們的常情所能看得到的,我們的眼睛所見,耳朵所聽,以及能體會、推理、歸納的有限,佛陀所說的甚深廣大,我們有很多是沒法看到、不能親證的,說多了,我們反而會不信、懷疑。所以,佛陀說,他沒有把說般若之法的功德偉大完全講盡,講盡了你反而不相信。到這裡,二道五菩提前面的般若道就講完了。重點就是讓我們明白般若是什麼,從願心菩提到伏心菩提到明心菩提,到這裡就告一段落。再來就是後半段的方便道了:就是從明心菩提發心以後,進入「出到菩提」,然後就是「究竟菩提」。乙 二 方便道次第丙一 開示次第丁一 請問【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讀到這裡,有的人就奇怪了:前面問的是這個,後面問的還是這個,為什麼還要問?甚至很多人不了解,說《金剛經》重複了。其實,前面的發問是發世俗的菩提心,這裡是明心見性以後發的勝義菩提心,這個內容次第是完全不一樣的。「上來講般若道,以下說方便道。方便道即現證般若,進而到達佛果的階段。須菩提的請問,及如來的答覆與前一樣。不同的,即在答發心的末後,多了『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菩提心者』一句。眾譯相同,唯有玄奘所譯,前文也有此一句。上來說到明心菩提,是約從凡入聖的悟證說,是成果;但望於究竟佛果,這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即是發勝義菩提心」。
前面的發世俗菩提心是從凡入聖,就是從凡夫的發心到悟入聖流的過程,是悟證的境界來講的;如果從佛果的究竟角度來看,現在這個發心才是無相發心的起點。無相就是悟了,明心以後才叫無相發心,是發勝義菩提心。很多人不了解,發菩提心是有兩種層次的,這個大家要明白!以眾生來講,發的菩提心叫做世俗菩提心;到明心見性後又發了菩提心,叫勝義菩提心。「前文所問發心,以立願普度眾生而發,是世俗菩提心。此處,由深悟無我,見如來法身,從悲智一如中的發心,即諸經所說的『紹隆佛種』,『是真佛子』。前後同樣的是發無上大菩提心,所以須菩提又重行拈出舊問題,來請示佛陀:應怎樣安住?怎樣的降伏其心」?這時的發心,就是要承當如來家業呀!要繼續承當佛的責任――佛在弘法利生的責任,所以這時候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丁二 答說戊 一 明心菩提已 一 真發菩提心【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與前發菩提心同。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為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本文接著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前說所度的眾生實不可得,如有所得,即著於我等四相,是就所觀的所化境――眾生而說。雖悟得補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眾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須菩提同樣的發問,明心見性以後要怎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陀回答:真正明心菩提的菩薩應該發願去度一切眾生,滅度所有眾生後,卻明白根本沒有一個實在的眾生是可以滅度的。如果不這樣發心,那還是落在「實有眾生」、「實有滅度者」的觀念,實有可滅可度的,實有能滅能度的,還是落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了四相就不是菩薩了。前面的般若道已經破了四相,因而發了這樣的勝義(明心)菩提心,難道還能夠著在四相上嗎?明心見性後的菩薩,發心還是一樣的不著離相!如果你以為真有眾生可度,真有菩薩可以度眾生,在實有的觀念裡面,那你已經著了四相了,就不是菩薩。明心見性的菩薩還跟前面一樣還是不著相的。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與前面發菩提心是一樣的。因發勝義菩提心,即從畢竟空中,起無緣大悲以入世度生。以大悲為本的菩提心,始終不二,只要生起真正與大悲相應的菩提心,始終不會兩樣的,前面的發心與後面的發心不會兩樣的,僅有似悟與真悟的不同而已。前面的世俗菩提心是相似的悟,還沒有真正的證悟見法性;後面的明心菩提是真正的證悟見法了。
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個發心者也不是實在的真正有一個發心,注意聽哦,還是緣起的、性空的。因為根本就沒有一個實在的菩薩能發實在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果還有一個真正的實有的菩薩能發這樣的菩提心,那還是落在實有裡面,哪裡是真正地見法?那就不是真的菩薩。當我們再次發勝義菩提心要度盡眾生時,更要明白這一點。前半段剛開始時,須菩提問如何發世俗菩提心?那時佛回答,並沒有實有的眾生可得,如果有所得的話,就著在四相了。這個無所得是在講你所觀的所化境,是對眾生而說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實有的眾生。所化境,就是所觀的對象――從菩薩的立場去說是所度的眾生,讓你明白沒有真實的眾生,因為實有的眾生不可得。雖悟得鋪特伽羅無我,而在修證的實踐上,不一定能內觀無我,盡離薩迦耶見――我我所執。此處,即不但外觀所化的眾生不可得,更能反觀自身,即能發心能度眾生的菩薩——我也不可得。依修行的次第說:先觀所緣的一切,色聲等諸法,人、天等眾生,都無自性可得,不可取,不可著;但因薩迦耶見相應的能觀者,未能遮遣,還未能現證。進一步,反觀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者不可得,即心亦不可得,不見少許法——若色若心有自性,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才薩迦耶見——生死根拔,盡一切戲論而悟入無分別法性。破除補特迦羅我見(所)與薩迦耶我見(能) 這個地方很重要啊!我把它要講清楚一點。金剛經裡面的前後兩段都在問如何發菩提心。前面一段是發世俗願菩提心,重點在讓我們明白眾生並沒有實有性。眾生的我執有二:一叫補特迦羅,另一叫薩迦耶,這都是叫我,或叫我執、我見。不同在哪裡?補特迦羅我見:先從萬法來觀察,我們觀察的對象就叫「法」,包括了眾生、人、天以及種種事事物物,眾生在這裡起執著,認為萬法是真實的、永恆不變的、實有的,這就叫補特迦羅我見。這是對一切外法產生執著的實有見,包括上帝、靈魂、大梵天、老母等,這都是由於觀念上引伸的執著,引生的實有感,所以,在觀念上是很容易破除的。初發世俗菩提心時,我們用功去觀察萬法,在觀念上明白都是無自性、非實的,從這裡破除實在感,就叫破除補特迦羅我見。薩迦耶我見:是以為我們個人的五蘊裡面潛在著一個實我,這個叫薩迦耶我見,是從自己的五蘊身心而產生的那個我見實有感,這個薩迦耶是比較難破的。如果從自己身心與眾生的立場對外來看的話,補特迦羅我見叫所觀者――所觀的對象;薩迦耶我見引起的是能邊――能觀者,能觀者。第一次發的世俗菩提心,是要破除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四方面的執著,這是在破所的這一邊。但是為什麼這個破了,有時候還不能真正的解脫?原因就是薩迦耶見的「能」的這一邊比較深細,比較難破!上課時很多人對師父說:「您講的我們都知道,一切法無我嘛!我們都明白啊,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因為潛在我們的五蘊的過去的很深的很深細的觀念裡面,這個薩迦耶見比較難發覺。很多人都說「無我」的觀念、理論上我都懂了,問題是你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不能離貪瞋痴?不能真正達到自在解脫呢?因為深細的薩迦耶的我執很難破。所以,第二次明心菩提以後,須菩提請問佛陀,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就告訴他:能滅度一切眾生的「這個」,其實也是非實的,這裡要破的就是內在的薩迦耶見。因此第二段的勸發菩提心,要降伏的不是前面這個補特迦羅我見,而是後面這個內在的薩迦耶我見。對外面的法產生執著的補特迦羅我見,這是觀念上形成的;對自己身心產生執著的內在的薩迦耶我見是在身心上形成的。現在要讓你明白:所破的眾生――對象非實,能度眾生的這個――身心也非實。第一段破的是補特迦羅的我見、我執;第二段要破的是薩迦耶見的我執,而我們學佛的人最難體會最難透過的就是這個薩迦耶見的我執,這是潛在我們內心的,長遠以來,除了存在的觀念以外,我們對這個肉體的執著是最深的。所以真正的我執我見,最難破的還是關係到這個身體。你們現在都可以從觀念上明白無我,可以不執取眾生見什麼的,但是叫你不執取這個身心很難。我告訴你:真正最深的還是這個薩迦耶見的我執,執著最深的還是這個東西。所以,觀念上的東西,我們可以通過上課明白無我、空,但那只是觀念上的。我們敢講上帝不存在,靈魂也不存在,我可以相信承認他們的非實,但是你卻無法相信這個身心非實。所以破補特迦羅的我見、我執容易,因為在觀念上就能破除;而這個薩迦耶見的我執是根深很深的執著,一定要明白,修行的難處就在這裡!所以我執有兩個角度:一是觀念上形成的錯誤觀念,另一個是潛藏的很深的執著的實有感。對後半段的發菩提心,佛陀的回答是,雖然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滅度者。前半段是說沒有滅度的眾生,後半段是沒有滅度的那個菩薩,這個滅度者本身也不是實在的。所以,前面是破補特迦羅我見,也就是破我們所見的對象;這裡是破薩迦耶見的我執,也就是破我們自己。比喻講:我現在初發菩提心要度你們,你們叫「眾生」。從金剛經就明白了,我所要度的這個眾生,雖然他滅度了,但你不要當他是真實的,其實沒有一個眾生能讓我滅度,因為沒有一個是真實的。如果是真實的,你滅不了、度不了。為什麼?眾生就是眾生,真實的就是不變的,不變的你哪裡能度?因為他是非實的,是性空的,所以它是能變的,能產生緣起作用的,所以我才能度他。正因為他是非實無自性的,是空的,它才能隨著因緣轉變,他才能從眾生而成為解脫者。我能把你度盡了,是因為你非實,我才能度你,他展現的是一切法的非實。再回過頭來看自己這邊,我度盡了一切眾生,其實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我在度你們。第一個是破我能度的對象,第二個是破我能度的本身,所度非實,能度者也非實。兩邊都要破,前半段破法非實,後半段破能度者非實。所以,同樣的金剛經,為什麼二段問答?其實二段的對象不一樣,內容不一樣。金剛經要是明白它的次第,非常有味道,非常的重要!「中觀者廣明一切我法皆空,而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門,即是此義。無所化的眾生相可得,無能發心的菩薩可得;這樣的能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
講般若性空的中觀,它的重點就是在廣明一切我法皆空,我法二方面都是空,不是只有我空,或是只有法空,而是我法皆空。而很多法義就不是這樣子,比如說我空法有,就不一樣。真正的中觀是能所二邊皆破,而以離薩迦耶見的我我所執,為入法的不二法門。真正的中觀者最要緊的是破薩迦耶見,我和我所都不可得,這個才是真正入法的不二門。所以,中觀義、性空義,就是根據這樣的一個法要在說的:無所化的眾生相可得,無能發心的菩薩可得,也就是能所皆不可得,這樣的能降伏其心,即能安住大菩提心,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這講得夠清楚了,如果只破一邊,另一邊還在實有的觀念裡面,就不可能真正地安住在大菩提心。所以,第二段要講如何降伏其心,如何安住,就是在講這個,你了解「能、所」的非實,就不會執相、執有了,唯有這樣能所都降伏的人,才是降伏了虛妄心,才能真正安住在所謂的大菩提心裏面,就超越了三界――從三界中出,到一切智海中住,就是安住在大般若的智慧裡面了。什麼叫「如來」? 「多數學者,以為聲聞能破我執,而大乘才能破法執,這應該先破我執而後離相!本經前後大段,一般也判為先破法執,後破我執,即為大矛盾處。又,佛為眾生說法,多明空無我,信解者還多。到了聖智親證,反而偏執真常大我。所以,本經於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前面只是讓我們明白,後面就是比較,一般都說,聲聞破我執,沒有破法執。如果依照聲聞不能破法執,惟有大乘才能破法執這個講法的話,是不是應該先破我執,後面才能夠離相(破法執),但是本經的前後剛好相反,前面是在破法執,後面才破我執,那這樣是不是剛好相反?這就是一個問題。佛陀為眾生說法,大部分都在明空無我,對聲聞弟子們,都開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以多明「空無我」。這時,信解的人還很多,他的弟子們能相信明白,都證了阿羅漢而解脫。但是,奇怪啊,到了聖智親證,反而偏執真常大我。真正到智證時,反而偏偏去執著有一個真實不變的大我,因為有這樣的執著而相反了。所以,般若經於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就是要破除真常大我。就是說,即使是聖智現覺,也還是空無我的,要讓你明白真正的解脫是即使現證智證了,還是一樣的無我,不可能某一種特殊的現證就變成有我了,那是不可能的。「末法眾生,不聞大乘,如湛愚心燈錄之類,以『我』為開示修行的根本,與我見外道同流,可痛」!這是在講《湛愚心燈錄》,禪宗的可能會了解。清朝雍正皇帝時,雍正認為自己是一個開悟者,不但是皇帝,還能勘印法師,來證明。當時湛愚法師寫了一本《湛愚心燈錄》,裡面都在講我,有一個「自性」叫「我」的東西,那真是很慘,與外道的邪見根本就是合流的。所以,雍正朝代看起來好象佛法興盛,其實那時候佛法最慘!以後為什麼正法不見了?依有「我」,有「自性」,來弘揚佛法,何等之慘!導師就在這裡批評,末法眾生,根本不懂真正大乘的深義,象湛愚這個人,象新心燈錄這一類的這個書,是以「我」為開示修行的。與佛法的根本剛好相反,佛法講空無我,講無實性,不但破我執,還要破法執,偏偏他這裡用「我」,用「自性」來闡揚禪宗,所以禪宗會滅,會走入末流,慘!雍正的時代最慘,從這個時候開始慘了,禪宗就慢慢沒落,「與我見外道同流,可痛」!這是很悲慘的事。所以要明白般若的空慧,要是沒有建立,絕對會流入我見我執的那個巢穴中,跟外道一鼻孔出氣還不知道,還在沾沾自喜。從這裡我們就要知道,般若法門真正要破的是自性見,不但我空,還要法空,能所俱寂,才是真正的佛法要展現的。不可能在這樣的一個根本的佛法正見中,會產生一個什麼「常樂我凈」的,如果是那樣,問題就大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重要到什麼程度!所以,金剛經為什麼在這個地方特重破我執,因為當時有很多人已經開始執著「我空法有」,或者是「法空我有」,這些都是弊病。所以,本經於此智證的方便道中,特重於無我的開示。般若經一直要強調的就是無我而已,因為如果不能把無我的正見真實體會的話,往往又會落入眾生外道的知見中而不自知,那要解脫就很難了。已二 分證菩提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發勝義菩提心,即分證無上遍正覺。上文已明無法為發心者,這裡說無法為證得者。佛以自己經歷的分證菩提果,問須菩提:如來――釋迦自稱――從前在然燈佛那裡,有什麼實法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深解如來所說的,所以說:沒有。佛說:是的,確乎沒有什麼為我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如有某種真實有自性法,如來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我就有我我所執了;然燈佛也就不會給我受記,說我在未來世中作佛,號釋迦牟尼。因為當時,現覺我法性空,不見有能得所得,離一切相,然燈佛這才為我受記呢」!
這裡還是再次從佛果的位置上來讓你明白確實是我空。雖然明心見性還沒有完全成佛果,但已經體證了部分,所以叫分證無上遍正覺。前面講發心,不要認為實有的而去發心,即發心者沒有實法可發;這裡說,不但發心者無實法,就是證果者也沒有實法。佛陀一一在引證他真正體悟的就是無常無我,沒有一個實法,哪裡還有所得?因為體證了無所得,才會有所得,得的是「無所得」,不是有一個實有的法可以得,一定要明白!佛陀說,如果我有實法可得,然燈佛就不會給我受記。這個最重要!如有某種真實自性的法,有自性不變的實在的法,如來可以去親證的話,那這樣的我就已經執著我和我所了,然燈佛怎麼會給我授記呢?就是因為我體悟到了無生,就是無我亦無我所,所以然燈佛才跟我授記的。這裡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佛陀悟的時候,悟得還是離我我所而離相悟無生。所以不可能有一個實有的法傳給你,實有的法得到的什麼?真正的得,就是無所得,名為得。「七地菩薩得無生忍,即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分得菩提,也即可名如來。如來,外道解說為『我』,以為是如如不動而往來三界的生死者,以為是離縛得解脫而本來如是常住者」。菩薩的七地就是悟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建立一切法的空性,而在六度中圓滿地達成了才叫七地菩薩,已經部分地能得所謂的菩提,在名位上也可以講他是如來,只要悟無生法忍的就可以名為如來。「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見緣起的人就見到法了,見法的人與見佛(如來)是一樣的。得無生忍,「無生忍」就是見無生法。只要到這樣的一個地步,也可以名為如來,只是不究竟而已。如來,外道解說為『我』,以為是如如不動而往來三界的生死者,以為是離縛得解脫而本來如是常住者。注意聽!這個很重要!這個觀念是外道的觀念,外道說有一個「我」,他是如如不動的,他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在三界中來往生死。這個「如來」是已經解脫了,離縛了,然後如如不動的,永遠存在的常住者,所以叫如來。那麼請注意:如果是這樣的觀念,是佛法還是外道?注意聽哦!這個很重要!這個本來就是外道的思想,注意聽哦!「在佛法中,否棄外道的『我』論,如來是諸法如義(不是有一個來來去去不生不滅不動的常在者)。如此如此,無二無別(不是一),一切法的空性,名為如;於此如義而悟入,即名為如來」。什麼叫「如」?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名為如。一切法都從緣起,緣起故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無自性就是一切法的空性,一切法的平等空性都是一樣的,所以,一切法都是平等如如。什麼叫「如來」?理解、悟入了一切法的平等空性(如義),悟入此法的人就叫如來。佛法所說的這樣的如來(諸法如義),和外道所說的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常住者,在三界中來來去去而不生不滅的這個如來,是有著根本性的大差別。注意聽!外道的我見,與佛法講的如來根本就是兩回事,注意聽!如果連這個都不懂,難怪我們修行的大都落在外道的思想還不自知!「既然是諸法如義,即無彼此,無能所,這是極難信解的。因為常人有所思考、體會,是不能離卻能所彼此的。如來既即為如義的現覺,即不能說有能得所得。因此,如有人說如來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疑是錯誤的,不能契會佛意的」。這是非常難了解的一件事:既然諸法是「如」義,無彼此,亦無能所,但是我們怎麼看都有分別,有差別,怎麼會如?都是實有的!我們的觀念都在相對的觀念裡面――彼此、能所,我們的思維模式無法離開這個相對的觀念,所以也不了解這個「諸法如義」。因此,如有人說如來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無疑是錯誤的,不能契會佛意的。如果有人說他開悟了,悟到了什麼?悟到了它的法性是不生不滅的真如法性,有一個自性清凈心,它在那裡是如如不動的,所以能在三界中自在往來。我請問你,這個人真的開悟了嗎?我看是耽誤的「誤」啦,不是隨便在批評他們哦。見法開悟是要從真實的法義中去體證的。明白了這個法義的人,就不會相信什麼分身術,也不會拿一千萬要看個什麼分身,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你就不會被他迷惑了,哪裡有個來來去去的?那叫戲論。
推薦閱讀:
※陳虎平: 25 歲青年迅速躍遷的 4 個方法
※證券經紀業務有什麼有效的方法拓展客戶?
※【原著解讀】《哲學方法導論》:第2章,分析(中)
※各位能不能分享一下學法律的心得?
※榴槤的繁殖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