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應該認真學習改造生命的基本原理
釋迦牟尼為什麼要創立佛教?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一個學佛的人不明白學佛的目的,猶如一艘船在大海里沒有航標,總免不得會迷失方向。所以學佛一開始就應該明白學習的目標,在修行的路上,就能夠找到一條最好的成就捷徑。 我們翻閱歷史釋迦世尊出家修道,是因為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的疾苦,為尋求一條解脫之道,佛陀修行成道後,創立佛教的目的,是為一切有情的眾生能解除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佛陀四十九年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法法都是圍繞眾生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而說法。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同樣是要解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要解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關鍵是要找到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因。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因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對宇宙真相認識不清楚的心——無明的心。 宇宙真相是什麼?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沒有一個永恆的,都是遷流變化的。芸芸眾生由於對自我的執著,錯誤以為有一個真實永恆的我,為不真實不永恆的我,做出種種不真實的付出,所有得到不真實的果,一但在無常中失去,就會因此而傷悲苦惱,這種背離宇宙人生真理的無明心無有終止,痛苦也無有終止。 一切希欲求離苦得樂的人,必須找到離苦得樂的途徑,這個途徑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無常法則。生命規律與宇宙規律是相應的法則,透過宇宙的無常法則來了解人生,人的生命只不過是宇宙中一顆極為細小的微塵,所以人的生命同樣是無常的,沒有一個有常的我,永恆的我。 一但把宇宙人生的無常法則視為有常法則,把無常的我視為有常的我,一切為艱辛付出得出不真實結果必然失去,也就導演出人生理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心裡的求不得苦、愛離別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的種種人間悲劇。 識別宇宙人生無常與有常法則,唯有人的心意識。因此一個人心意識的正確否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智慧人生與痛苦人生!幸福智慧人生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對宇宙人生真理法則的了解和把持。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沒有所了解,永遠找不到幸福智慧人生的入門。 我們走進佛教,學習經藏,佛教的千經百論離不一個核心——心。《心經》稱之為經中之王,《金剛經》經中之母,《妙法蓮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等等解密的經藏,都是解說人生心密。佛法中眾多的名詞法相,只是一種權巧方便的符號,其真實含義是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實際上圍繞凡夫眾生自己的心理活動、生理結構、認識活動、外在世界等命題在開展描述,引導眾生走向自我心態的平靜與安詳! 那麼我們學佛的關鍵認識好自己的心,了解好自己的心理、生理與自然社會的關係。認識自己的心,從解剖自己的心理思維進行觀察,要細心的發現自己心態生起的不同情緒所產生的心動,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生理質礙與家庭社會的動蕩,才能進入體解佛陀創造佛教解救眾生的如實大道。 佛教甚深的微妙智慧法門,其實就是眾生生理、心理與自然社會結合的智慧學說。其微妙處在人體生理學、思維學、信息學與自然規律的大同與別類。大同者身心和諧、家庭社會和諧,圓滿幸福。別類者身心家庭社會皆不和諧,坎坷磨難。 要學好佛法,成就解脫的果位,不在天、神、佛、菩薩的主宰,文字的系縛,而在對自己生理心理信息正見的了解與把持。解脫大道不在玄妙繁雜的佛法中,而是找回自己生命中與宇宙自然大同的共性。 故達摩大師《悟性論》告訴我們:「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經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 「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語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 《八識規矩頌》是系統論述心法基本典著。對有情眾生在對有情世間的一切事象用心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靈覺之性,以置改變的心理生理命運的原理作了細緻論述。通過學習《八識規矩頌》,我們能最快的找到了改造生命的辦法,破解了生命輪轉的奧秘。宗性法師書中告訴的方法在使用中很有效果,真的起到了改造命運的力量,至少當下已經可以改變自己的身心世界,真的太奧妙了! 雖然現代科學的發展,許多學科對大眾的生理學、心理學、信息學提供了認識的理論與數據,但佛教的唯識學對上的命題東有深刻的洞察,且與現代許多的學科的視角有極大的不同:現代學科以解剖物質色相為研究課題,佛法以宇宙人生整體共性原理進行的探求,是真正認識人生、改變人生、凈化人生的智慧寶藏。 現代文明的發展,生活在文明社會的人們,常常會覺得自己所面的的社會和環境非常複雜,大有難分辨甚至難以招架的心理。特別是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社會的發展非常迅速,環境多元化更讓熱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如果學習了唯識佛法,就會懂得萬變不離其宗,在紛繁複雜的環境,一定是有規律可循的。唯識佛法是從宇宙人生軌律和共性的探索,刪繁就簡,將紛繁複雜的世界採用歸納分類的方法,用六大類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法、無為法,來概括我們每天所面對的社會環境,,這有利於我們認識把握世界,應對和主導世界,保持內心的清晰和純凈。 唯識佛法由無著、世親菩薩創作《唯識三十頌》,內容十分豐富。非注釋難以深入了解其內容和意趣。玄奘法師去印度求學回國後帶回大批佛典籍,其中大量的是唯識佛法相關的論典和經藏。在翻譯印度十大論師的注釋《唯識三十頌》時,翻譯成的中文典籍《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譯出後結構複雜,內容廣博,給學修者了解其主要精神及思想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於是玄奘大師基於對十大論師注釋的熟知和理解,將《成唯識論》濃縮概括創作了我們現在學習的《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是以偈頌的形式對八識的相關內容進行介紹的。全文共而是首偈頌組成,按照八識活動的的特點、功能等分作了四大類,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以利於學習掌握記憶。 學佛修行者的目標,就是擺脫染污有漏生命的束縛趨向於清凈無漏的自有生命。如要達成這一心愿,不從唯識理論上對身心的認識理解,靠簡單的方便法門,想解除凡夫眾生根深蒂固自私的業障,只怕是很難。解除凡夫眾生根深蒂固自私的業障,必須將凡夫心識的依靠轉化為對智的依靠,才能改變整個生命的方向和命運。 故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是信仰智慧的修行,凡夫根深蒂固自私的業障非智慧轉依方可消。沒有洗刷染污的智慧,是不可以進入聖賢依智力活動的光明行為。這種轉識成智帶動轉依成凈的修行過程,是改變生命的必由之路,也就是改變原理。 目前,學佛的也多,法門也多,經典也多,解說更多。學佛人在修行路上總有一種高深茫然的感覺,面對眾多的名相,因為不了解佛教的真實含義,於是乎迷心誑拜,把解脫寄托在庇佑恩賜上,這是對佛教真實本意的扭曲。 學佛修行的目的,是了解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我,發掘自我,證實自我,背叛自我,奉獻自我。當我們學好唯識理論後,當下就能讓自己走向自我修持的路,一步一步一個腳印的相續修行,解脫成就離我們不遠! |
推薦閱讀:
※【雜談1】Derek Sivers:我希望剛進伯克利音樂學院就能知道的6件事
※認真?認真。(關於鎳的反思)
※謹言慎行是膽小嗎?
※認真你就輸了,不要相信他們諾言的4個星座
※知道你們是認真的,然並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