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清朝的朝貢制
作者:青藤雪個 回復日期:2006-11-8 21:27:33滿人講究所謂的檯面。作者:江上葦 回復日期:2006-11-8 21:38:46好文章,期待下文!作者:風飄公子 回復日期:2006-11-8 22:17:26滿夷有什麼資格去鄙視英國人,真是夜郎自大。作者:doit110 回復日期:2006-11-8 23:24:39"67年後,英法聯軍闖進了圓明園,令人驚奇的是,當年英國人「進貢」給天朝的槍炮還完好無損的存放在那裡,這麼多年了,天朝人連研究它們的興趣都沒有,甚至都沒使用過,子彈、炮彈一發都沒少。英國人又突然感到慶幸,他們將這些槍炮又運回了它們67年前的老家——英國阿塞納爾。"作者:doit110 回復日期:2006-11-8 23:26:34作者:風飄公子 回復日期:2006-11-8 22:17:26滿夷有什麼資格去鄙視英國人,真是夜郎自大。"夜郎自大"形容 乾隆最 恰當不過了...作者:班布爾汗死全家 回復日期:2006-11-9 9:04:41班布爾汗死全家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1-9 10:17:31那些在本貼罵人的人請自重,孰是孰非每個人心裡自有公道,如此謾罵只能讓人更鄙視你們作者:吹牛大王 回復日期:2006-11-9 10:38:25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老兄,那麼早就有這些了嗎?作者:touyun2003 回復日期:2006-11-9 11:06:57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化的暮氣沉沉,失去了開闊視野與博大胸懷後的故步自封表露無疑。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1-9 12:02:22作者:吹牛大王 回復日期:2006-11-9 10:38:25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老兄,那麼早就有這些了嗎?——————————————這些進貢的武器資料是從《停滯的帝國》里查到的,剛才又在網上查了一下這些武器的歷史卡賓槍源於15世紀末西班牙騎兵所使用的一種短步槍14世紀西班牙「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迫擊炮的雛形。榴彈炮17世紀在歐洲出現英國人進貢的步槍是燧發步槍,清朝典籍稱為自來火連發手槍應該就是左輪手槍在英國白廳皇家聯合部隊的博物館中,還珍藏著一支1650年前製造的打火左輪手槍,其口徑12.7毫米,槍管和轉輪均為銅製。作者:吹牛大王 回復日期:2006-11-9 17:30:50多謝了,看來現代的武器只是沿用了他們的名字作者:果子鯉 回復日期:2006-11-9 22:38:29頂頂再看作者:離黎原上草 回復日期:2006-11-9 23:10:35重要的是以史為鑒,不要再妄自菲薄作者:離黎原上草 回復日期:2006-11-9 23:13:25sorry,成語用錯了......作者:墨玉米2 回復日期:2006-11-9 23:26:24要面子卻不知里子.唉,清朝真讓人無奈.作者:嗷嗷傷心 回復日期:2006-11-9 23:57:24說別人是英夷其實自己才是最大的夷狄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1-11 23:26:02第二章、匍匐在天朝腳下的朝貢國(上)馬戛爾尼在乾隆生日PARTY後,便迫不及待的暴露了他此次天朝之行真正的目的,從而引發了天朝與英夷之間更大的分歧和誤會。這段歷史被後世的西方學者屢屢提及,在他們眼中,馬戛爾尼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徹底改變了西方人對天朝的看法,他們看到了天朝的固步自封,看到了天朝無可奈何的沉淪,他們意識到只有戰爭才能讓天朝低下他高昂的頭顱。實際上英國與天朝都在這次歷史性的訪問中犯了錯誤,英國方面對天朝用朝貢的方式對待他們半推半就,卻又在禮儀上強調平等性,直接加深了雙方的誤解;而天朝方面依舊沉醉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渾然不知世界的巨大變化,還在以舊時的朝貢制度作為外交的手段。那麼朝貢制度是如何發展的?在清國時代的朝貢又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將馬戛爾尼與乾隆暫時拋在一邊,先回頭看看天朝的朝貢體制。1、朝貢體制的發軔在《大清會典》和《皇清職貢圖》里,共有27個國家「有幸」成為天朝的朝貢國,這與大明時代148個朝貢國相比,的確寒酸了點兒。實際上,到乾隆中葉,真正與天朝有朝貢關係的只有八個國家,她們是朝鮮(今朝鮮和韓國)、琉球(今為日本沖繩縣)、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南掌(今寮國)、緬甸、浩罕(位於今中亞)。去掉那個表面上向天朝稱臣、實際上蠶食天朝邊境的浩罕國,也只剩下七個國家了。朝貢國數量的大幅減少,並不代表清國時代的天朝對朝貢失去了興趣,雖然,清國的皇帝們對待朝貢的政策與前朝相比有一些差別,但對朝貢的重視程度並不亞於先前任何一個時代,數字的下降說明天朝的朝貢體系已經無可辯駁的開始走向了沒落。天朝的朝貢制度起源於分封天下的夏商周時代。朝,朝見天子也,貢,貢獻物品也,朝貢就是朝見天子,貢獻物品,這也是作為天下共主的天子號令諸侯的一種手段。按理說,自天朝大一統後,這種朝貢體制應該消亡才對,但是華夏中心意識的流行,天朝人在文明上的優越感卻造就了朝貢制度在大一統時代煥發了青春。這種思想要追究源頭,還得從春秋華夷之辨說起。春秋時代,周邊夷狄極大威脅著周天子的諸侯國,諸夏因此空前團結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在與夷狄血的較量中,孔夫子一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道出了華夏人在文明上的無限優越感,從而激發了華夏最初的民族意識。華夷之辨說白了,就是華夏的民族主義,當然這種民族主義並不單純是血統的問題,更看重的是華夏的文化,正如孔子在《春秋》中說的那樣:「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我們姑且不看軍事上的勝負,單從文明程度講,華夏文明的確發展的比周邊民族先進,就像高學歷的人看不起半文盲一樣,夷的野蠻是讓人鄙視的,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則理應受到尊敬,貴華賤夷的思想逐漸形成,併流行於整個天朝時代。這種華夏優越感也是地理優越感的體現,多少年以來,天朝人一直認為,中國位於世界的中心,蠻夷們散居在中國的周圍。直到清國時代,雖然天朝人早已經看過西洋夷的地球儀,但乾隆時編修的《皇朝文獻通考》仍然說:「中土居大地之中,瀛寰四海,其緣邊濱海而居者,是謂之裔。」不論地理上的優越感還是文明上的優越感,都造成了以後朝貢制度的不平等性,除了漢初與匈奴稱為「兄弟之國」、兩宋對遼金的屈膝等特殊個案以外,天朝在對外關係中總是高高在上的,其他國家則必須匍匐在天朝的腳下。天漢時代是天朝朝貢體制建立的年代,這種建立更多的是依靠戰爭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威望。典型的例子就是匈奴在呼韓邪單于時代從天漢的「兄弟之國」變成了「藩國」,被納入了天朝的朝貢體系。當然,朝貢思想作為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尊禮的儒學的興盛也為朝貢的復興作足了思想上的準備,四夷賓服、萬國來朝一直被認為是聖君治下的氣象,這為那些志向遠大的帝王們訂做了一個非常直觀的聖君標準。隨著張騫的外交冒險,西域也被漢朝納入了朝貢體系,《漢書》說西域「修奉朝貢,各以其職」,伴隨著朝貢體系,天朝的威名也遠播四方。不過,在天漢時代,朝貢雖也有一定的經濟意義,但更重要的是一種政治制度,天朝在這種制度下得到的不僅是尊嚴和榮譽,還有更多的實惠,比如冊封、駐軍、干預朝貢國內政等特殊權利,是一種完全的藩屬關係。那時的朝貢甚至是一種過渡手段:曾經朝貢過天朝的古朝鮮、南越都被天朝滅亡,而納入朝貢體系的西域諸國,也在後來被天朝建立的西域都護府所管轄,在形式上,已經被納入了天朝的疆土。2、朝貢體制的發展在盛唐時代,伴隨著文化的繁榮以及天朝在北亞、中亞的軍事勝利,天朝的聲望達到了頂峰。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的朝貢國不僅有戰敗國,更有許多蠻夷主動朝貢,對於這些蠻夷來說,強大的天朝是他們政治以及軍事上的依託。當然,除了政治上的目的,蠻夷們還是非常景仰天朝的文化與繁榮,朝貢時,還可以向天朝學習並在與天朝的貿易中取得利潤,因此「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以至貢物太多,周轉反而成了天朝的負擔,天朝不得不經常卻貢或者限制朝貢的人數。天朝也在盛唐時代確立了厚往薄來的對外指導思想,大皇帝要求他的官員對待朝貢國要「計價酬答,務從優厚」,所以,那時的天朝是要計價答謝朝貢國的,一般都要比朝貢的物品價值高些。其實,這時的天朝並不是好面子,朝貢國所貢獻的貢物對於天朝來說,是可有可無的土產,雖然蠻夷們都有一些獲利的私心,但尊敬天朝卻是發自內心的,善待落後但尊敬自己的小國也是一種大國的氣度。清國時代的皇帝則有東施效顰之嫌,英夷把槍炮戰艦擺在你的面前,你卻還在叨叨天朝無所不有,還在強調送給人家的那些絲綢茶葉,只學了盛唐的表皮卻始終學不到盛唐的內涵,最終成為世界歷史上的笑話。在兩宋時代,天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局面,在軍事上的屢次失利,讓驕傲的天朝人不得不向遼金稱臣納貢,朝貢制度似乎已經被顛倒過來。但令人稱奇的是,兩宋的朝貢國也有數十之多,按理來說,在政治和軍事上威信掃地的天朝應毫無號召力才對。其實,兩宋時代的天朝雖對外懦弱,但商業的發達為兩宋的皇帝創造了比歷代更多的財富,所以才有了「厚其委積而不計其貢輸,假之榮名而不責以煩縟」的政策,以吸引周邊小邦前來朝貢。對於高麗、占城、三佛齊這些小國來說,在兩宋時代向天朝朝貢是非常的划算,常常能獲得幾百倍的回賜,因此他們樂此不疲的前來朝貢也就不奇怪了。小國有小國的生存之道,失去了尊嚴又怎樣,得到實惠才是關鍵,而這尊嚴卻正是兩宋渴望得到卻在戰場上難以得到的,所以,這種交換可謂各取所需。對外的盈弱,也讓兩宋時代天朝的大皇帝們經常拿朝貢來出口鳥氣,宋太宗在與遼國戰敗後,就派宦官到海外招徠小邦前來朝貢,他老人家由此在精神上勝利了一次;他的兒子真宗在屈辱的澶淵之盟簽定後,也玩過類似的把戲。元朝時代,天朝第一次出現了夷狄入主華夏的局面,這種文化背景自然導致了朝貢制度與前朝有了很大的改變。元朝時代的天朝,對萬朝來國的虛名並不感冒,游牧民族需要的是實惠,因此聚斂財富成為那時天朝最主要的目的。蒙古人四處征討鄰國,逼迫別人朝貢,而且也沒有什麼回賜,對於小國來說,朝貢就真的成為屈辱了。3、朝貢體制的鼎盛——大明時代在推翻元朝之後,天朝終於迎回了華夏時代,與以前相比,大明時的天朝更注重招徠朝貢國。立志重振華夏的太祖與成祖都曾派使者赴海外招徠朝貢,鄭和下西洋更是為天朝帶來了以前聽都沒聽說過的國家,以致於各蠻夷「執圭捧帛而來朝,梯山航海而進貢」,許多國王也不遠萬里親自來朝貢,使天朝的朝貢體制達到了鼎盛。與現代的招商引資不同,若是單從金錢上計算,這筆買賣並不划算,天朝不單要管吃管住、報銷貢使的差旅費,而且根據厚往薄來的精神,天朝往往要回賜更多的物品。兩宋的天朝皇帝是為了在朝貢上找一絲安慰,過一把萬國來朝的癮,大明則不一樣,除了皇帝的虛榮心,大明更急於恢復華夏在海外的威望與名聲,實際上這種效果也達到了。天朝的朝貢制度在大明時代已經完全變成了政治與貿易的雙重體制,尤其在海禁實行後,要想與天朝通商,也只有朝貢這一條路可以走。朝貢國在朝貢時,不僅帶來貢品,本國的商品也一齊帶上,朝貢之餘將這些商品銷售。那時接待貢使的會同館不僅是貢使們起居的地方,更是他們貿易的場所,在那裡不僅可以賣掉自己的商品,還可以採購天朝以及其他貢使國的商品,很有點國際貿易博覽會的味道。當然,這種體系漏洞是很多的,倭國是大明時代天朝最重要的朝貢國之一,從足利義滿到大內氏,近一個半世紀里,倭國堅持向大明朝貢。其實,這不過是倭國打著朝貢的旗號,行貿易之實而已,還順便解決了差旅費,著實的划算。但畢竟貿易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至於倭國越來越不滿意,最終釀成了困擾天朝的倭患。大明時代的天朝,朝貢空前的繁榮,有記載的朝貢國居然達到了148個,遍布東亞、東南亞、中亞以及印度洋地區。而天朝也為各國制定了貢期和貢道,貢期就是朝貢的頻率。實際操作中,許多朝貢國完全不將貢期放在眼裡,比如太祖大皇帝規定日本十年一貢,而日本在頂峰時已經達到了一年一貢的地步,流球兩年一貢,實際上也已經一年一貢了,與其說他們仰慕天朝,倒不如說他們急切的想到天朝來貿易。除了朝鮮等幾個大明忠實的粉絲以外,許多國家不過是在這種政治與貿易雙重朝貢體制的捆綁下,而熱衷於朝貢的。這種繁榮的景象一直持續到明朝後期,此後,朝貢國前來朝貢的次數越來越少,往年接待朝貢國來使的會同館也越來越冷清,一方面是大明衰落的原因,另一方面,與明後期海禁的鬆弛也有很大的關係。大明時代天朝的朝貢體制,在政治上也與以前不同,天漢冊封朝貢國,並且更注重對朝貢國實際上的控制,盛唐更是直接冊封朝貢國君主以都督、將軍之類的天朝官職。大明也冊封,但基本不干涉朝貢國的內政,甚至很少與朝貢國發生戰爭,除了成祖北伐蒙古南滅越南,大明基本上沒有主動討伐過朝貢國。不論朝貢國的國王是如何產生的,大明並不管,只要你請求冊封我就冊封你,這種冊封實際上已經成了一種走過場的手續問題,大明看重的是尊嚴和榮譽,並不在乎實惠。但大明在氣度上更超過天漢與盛唐,倭寇入侵朝鮮,大明舉國之力助朝鮮復國,事後未占朝鮮寸土,也難怪朝鮮人對大明感激涕零,直到明亡二百年後還在祭奠弔死在煤山的崇禎。(未完待續)預告:第二章:匍匐在天朝腳下的朝貢國(下)……說起清國時代的天朝皇帝,的確,他們是戰場上的勝利者,然而他們又是文化上的失敗者,他們是夷,這是廣大被統治民族的共同認識,也使大皇帝們內心深處越發的自卑起來。雍正在中央一號文件《大義覺迷錄》里公開承認自己是夷,但又為自己的民族入主天朝進行了全面的辯護。雍正為他的一號文件洋洋得意著,在他看來,這份文件里的辯護是如此的完美,以致於他下令在全國印發,使萬民能儘快學習到中央精神。乾隆上台以後馬上就把他老爸的文件列為禁書,雍正也的確做了一件天下最愚蠢的事,無論你如何辯解,被統治民族是看不進去的,在他們眼中只看到了你承認自己是夷,承認就好,這就有了足夠鄙視你的資本……清國時代的天朝皇帝比任何時代的皇帝都更加鄙視周邊的蠻夷,就像入城還沒超過三代的城市人往往是最鄙視農民的人群一樣,當然,清國時代的天朝皇帝除了心理上的需要更是政治上的需求,朝貢是做給被統治的民族看的……歡迎訪問卓爾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1149813567作者:立志做頭豬 回復日期:2006-11-11 23:57:17文章不錯,做個標記,等待。。。。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1-13 12:01:02第二章:匍匐在天朝腳下的朝貢國(下)4、朝貢體制的沒落——清國時代歷史的改變是在1644年6月6日這一天,在此之前,佔據北京城的李自成已經匆匆逃離了這座城市。傳說是吳三桂將軍借了清兵驅逐了這個逼死大皇帝的天朝亂賊,還傳說吳三桂尋到了太子,要在北京擁立太子登基。這些激動人心的消息讓北京的市民們甘願冒著漫天的風沙,也要在朝陽門等待著吳三桂,他們要給這位神奇復國的將軍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然而,當所有人翹首以盼時,映入他們眼帘的卻是一支留著辮子、穿著滿服的軍隊。為首的多爾袞正在志得意滿的笑著,努爾哈赤、皇太極奮鬥終生而未成的事業,在他手裡輕易的完成了,是趁虛而入也罷,是渾水摸魚也好,這些都無所謂,歷史只會記住勝利者的笑容。而這笑容卻刺痛了在場所有的天朝人,每個人的心裡不由的一緊,他們知道天朝的歷史將要重新書寫了。是的,從這一天開始,天朝迎來了清國時代,在大明太祖皇帝光復華夏276年後,天朝又一次無可奈何的接受了異族領導的命運。與蒙元入主天朝不同,清國在歷史上有一段他們深以為恥的事情:他們原本是天朝的朝貢國。蒙古人雖曾經拜服於金人的腳下,但一直以來與南宋時代的天朝是平等的關係。朝貢國翻身成了天朝的主人,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這最大的不同,除了給驕傲的天朝人以無法釋懷的傷痛外,對於清國的皇帝們,這也成為左右他們對待朝貢的一股陰影,因為在大明看來,只有朝鮮是禮儀之邦,其他朝貢國都是些蠻夷而已,很遺憾,我們的清國也在大多數的行列中。其實,在清國入關之前,他們就有了自己的朝貢國。1616年,女真人宣布脫離天朝獨立,雖然得不到以天朝以及國際社會的承認,但女真人已經把自己擺到與天朝平起平座的位置上,天朝有朝貢國,他們也可以有,當然,把朝鮮變成自己的朝貢國是完全戰略上的需要。事情要從1618年說起,大明出兵討伐努爾哈赤這個蔑視天朝、妄圖分裂的傢伙,作為大明最忠實的粉絲,朝鮮也義不容辭的派兵相助。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大明遭到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失敗。努爾哈赤還算大度,對於出兵相助大明的朝鮮,他說道:「昔爾國遭倭難,明以兵救爾,故爾國亦以兵助明,勢不得已,非與我有怨也。」只是努爾哈赤的大度並未動搖這個粉絲對大明的忠誠,於是他的兒子皇太極在1627年出征朝鮮,戰敗的朝鮮與皇太極結成了兄弟之國。這並不是皇太極想要的,在10年後,即1637年,皇太極再次入侵朝鮮,連克平壤、漢城,朝鮮已面臨著亡國的危險。當朝鮮特使在北京向崇禎皇帝哭訴時,崇禎只能安慰說天朝的大軍馬上就會去了,恐怕這話連崇禎都感到蒼白,內憂外患的天朝又怎麼可能騰出手來幫朝鮮一把呢?崇禎隱約感到這一次恐怕大明真的要失去這個忠實的粉絲了。崇禎的感覺是正確的,為避免亡國的危險,朝鮮國王李倧只好接受了皇太極開出的苛刻條件,包括斷絕與大明的關係,成為清國的藩屬,每年納貢等等。可以說,清國的朝貢初體驗是在血與火中完成的,對於被征服的朝鮮來說,向清國納貢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因為清國的皇帝不會給他們什麼回賜。這種狀態持續了好長時間,直到康熙的時候,對於朝鮮等朝貢國們,清國的皇帝們才開始有了些回賜,只是這些回賜基本達不到貢品的價值,厚往薄來的精神在清國時的天朝並沒有得到體現。在清國入主天朝以後,除了把大明幾個忠實的粉絲變成了自己的朝貢國,清國的皇帝們似乎並沒有興趣「銳意通夷」,他們並不像大明時代那樣派使者去海外招徠朝貢國,康熙解釋說:「中國安寧則外釁不作,故當以培養元氣為根本要務耳」,頗有點「王者不治夷狄」的超然心態,實際上,並不像康熙說的那麼冠冕堂皇,清國的皇帝們也經常製造萬國來朝的景象自娛自樂。其實,天朝在此時首先面對的是客源短缺問題,諸如印尼、菲律賓、馬來亞這些傳統的朝貢富礦區,如今都變成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其次,天朝造船技術在清國時代出現了大倒退的窘境,再也造不出像明朝那樣能遠渡重洋的大海船,自然也就沒了招徠朝貢的能力。最重要的問題,其實還是出在清國皇帝自己身上。說起清國時代的天朝皇帝,的確,他們是戰場上的勝利者,然而他們又是文化上的失敗者,他們是夷,這是廣大被統治民族的共同認識,也使大皇帝們內心深處越發的自卑起來。雍正在中央一號文件《大義覺迷錄》里公開承認自己是夷,但又為自己的民族入主天朝進行了全面的辯護。雍正為他的一號文件洋洋得意著,在他看來,這份文件里的辯護是如此的完美,以致於他下令在全國印發,使萬民能儘快學習到中央的精神。乾隆上台以後馬上就把他老爸的文件列為禁書,雍正也的確做了一件天下最愚蠢的事,無論你如何辯解,被統治民族是看不進去的,在他們眼中只看到了你承認自己是夷,承認就好,這就有了足夠鄙視你的資本。清國的皇帝們努力做出大度的樣子,其實內心的自卑感已導致他們的心理有一點變態,紅夷大炮到了清國就成了紅衣大炮,雖然此夷非彼夷,但在皇太極看來,這個夷字卻像是在嘲笑他一樣,做夷心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而一句「清風不識字」就遭來殺身之禍,貌似很可笑,其實在天朝人看來,蠻夷是沒有文化的,所以這句看似隨筆塗鴉的語句也恰好擊中了清國皇帝內心處的自卑。乾隆做的更絕,表面是修書,編出個《四庫全書》來,實際上卻打著這個幌子毀書,把歷來描寫他和他的祖先們那些野蠻夷性的書籍全部從人間抹掉,頗有一點此地無銀的味道。所以,這種有點扭曲的變態心理,導致了清國皇帝對待朝貢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清國時代的天朝皇帝比任何時代的皇帝都更加鄙視周邊的蠻夷,就像入城還沒超過三代的城市人往往是最鄙視農民的人群一樣。清國剛剛入關,便給大明的朝貢國們下發了通知:「……各國有能傾心向化,稱臣入貢者,朝廷一矢不加,與朝鮮一體優待……」,清國的意思很明白,老夥計們,雖然我從前是蠻夷,但我現在已入主天朝,是天朝人了,你們只要前來朝貢,我保證不會虧待你們。清國皇帝原本以為,通過天朝朝貢體系,會很輕鬆的在海外確立他們天朝宗主的地位,但令他們惱火的是,那些蠻夷們遲遲沒有反應。直到四年後,流球才開始向清國朝貢,安南則是在通知下發13年後做出了朝貢的姿態,緬甸更是在一百年後才正式承認了清國宗主國的地位。清國的皇帝們雖不滿意,但也只能接受這個現實,畢竟根不正,苗不紅,何況自己做的也不讓蠻夷們信服。吝嗇的回賜倒是小事,最讓蠻夷們受不了的是對他們的蔑視,曾親眼目睹過朝貢使者們面見大皇帝情景的荷蘭人蒂津說,凌晨3時,使者們就在宮門處等候皇帝的接見,他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凜冽的寒風,更有天朝官員們的鞭子,「高麗使者被鞭子抽的最多」,蒂津這樣說道。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朝鮮可是被乾隆稱作對天朝最為恭孝的國家,居然挨的鞭子最多。想必清國的皇帝們不這樣看,挨打的奴才才是得寵的奴才,在他們眼中,朝貢國與他們的奴才並沒有區別,清國並沒有體現出天朝以往的大國風範。在與蠻夷們的文書中,清國皇帝開口閉口就是天朝與遠夷,看多了就讓人反感,人家出身正統的大明還沒那麼顯擺,你丫又有什麼了不起的,咱們的爺爺還在一塊種過地呢。所以,朝鮮人在國內總是把清國的皇帝稱為胡皇,對清國時代的天朝,他們是嘴服心不服的。當然,清國時代的朝貢,不僅是天朝皇帝心理上的需要更是政治上的需求,朝貢是做給被統治的民族看的,怎麼地吧,爺就是天朝的宗主,爺就是可以在蠻夷面前威風,爺就是這麼的NB。不僅如此,清國的皇帝還經常讓官員們領著貢使們在天朝到處轉轉,除了顯擺自己地大物博外,更重要的是讓萬民們都看看,又有蠻夷一心向化,前來天朝朝貢了,爺雖然出身不好,但在爺領導下的天朝照樣四夷賓服、萬國來朝,爺就是當之無愧的天朝主人。在清國時代,天朝還對貿易失去了興趣,除了海禁,連朝貢都失去了經濟上的意義,朝貢貿易幾乎在清國時代的天朝消失了,除了受大皇帝格外恩惠的流球、暹羅保留一定的朝貢貿易權利,其他國家都對此成了非分之想。而朝貢的政治傾向更濃,有時候還提到了大是大非的高度上。在與大明幾個粉絲建立朝貢關係時,清國要求他們必須承認清國是天朝唯一合法的主人,表現在實際行動中,就是要蠻夷們把大明的封誥印敕全部上繳。安南並不明白清國皇帝的苦心,雖然他們前來朝貢並接受清國的冊封,但並未按照要求上繳,理由是人家大明都沒收元朝的印敕,你丫咋這麼小氣呢。這卻惹鬧了清國,在幾經交涉下,安南意識到此乃大是大非的問題,可不能站錯隊,於是,乖乖的交出了明朝的金印。清國與朝貢國發生的戰爭也比較多,與緬甸曾經打過兩次,一次是逼迫緬甸交出南明的永曆帝,另一次,乾隆有吞併緬甸之心,結果被人家打的狼狽而逃。安南也曾與天朝發生衝突,乾隆為了干涉人家內政,悍然出兵,結果也是慘敗而歸。當然,緬甸和安南並沒有就此脫離朝貢體系,他們知道小國生存的法則,自己佔了便宜偷著樂就行,面子還是要給天朝的。於是,打了勝仗的兩個國家還是堅持向天朝朝貢稱臣,乾隆的面子總算過的去,也只好就此住手,被打碎的牙齒也只有咽進自己的肚子里。後來,乾隆的兒子嘉慶還不解氣,看到安南上來的表文就氣不打一處來,還安南呢,老子哪裡安過?讓你折騰的費了銀子折了兵,還安呢,越想越氣的嘉慶大筆一揮就把安南改名為越南。安南人倒也想的開,管什麼越南安南的,有南就行,也屁顛屁顛的自稱越南了,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就這樣,清國時代的天朝皇帝在這種已經扭曲的朝貢體系中自我陶醉起來,只是,一群不速之客闖入了朝貢體系,並時常敗壞皇帝們的雅興,他們是誰呢?預告:第三章、從西洋來的不速之客……歷史終究記下了皮雷斯的名字,因為他是第一個到達天朝並要求朝貢的西方政府代表……就在他焦急等待朝見大皇帝時,卻被天朝的官員告之SORRY,理由異常的簡單,皮雷斯沒有單位介紹信……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1-13 20:12:55作者:吹牛大王 回復日期:2006-11-9 17:30:50多謝了,看來現代的武器只是沿用了他們的名字___________恩,原理也一樣作者:公爵TM 回復日期:2006-11-17 13:26:17朋友,你想享受網路暢快PK嗎?你想組隊打邪惡怪獸嗎?你想擁有了瞬間毀滅一切的力量嗎?搗爛煮酒-----2006最新網路遊戲火爆內測開始!請加入我們的團隊!煮酒搗亂群 群號:25831637基金會正式啟動,基金會將僱傭民工進行24小時搗亂。有錢的出錢支持一下,有意者密小T,QQ:421351916大家多頂頂貼,刷刷屏,監督垃圾版豬更好的為自己狗腿子執行計劃生育。祝大家玩得開心!版豬不讓我們說話,那就讓我們一起對煮酒垃圾版豬使用國際手勢凸凸!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1-19 12:25:34第三章、從西洋來的不速之客(上)1、大明卷引子: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的船隊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開闢了通往東方的新航路;1510年,葡萄牙人在印度果阿建立了殖民地;1511年,葡萄牙人攻佔了馬來半島上的滿剌加;1513年,第一批葡萄牙商人抵達天朝廣東進行貿易,天朝人稱葡萄牙為佛郎機……1517年(大明正德12年)8月15日,廣州海面的葡萄牙船隻徹底惹惱了天朝人,因為他們入港時居然鳴炮三響,從而打破了廣州城的寧靜。船上有一個人正虔誠的向上帝祈禱著,感謝上帝讓他們平安抵達天朝,也就是這個人下令水手鳴炮的,按照西方慣例,船隻進入港口鳴放禮炮,是對港口主人的致敬,只是,這炮聲在天朝官員聽來,卻是典型的尋釁滋事。他叫皮雷斯,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特使,葡萄牙著名的東方通,長期供職於印度和滿剌加的殖民地,對天朝的情況很了解,更明白天朝的朝貢體系,因此,他打出了「遣使進貢」的旗號。皮雷斯滿以為天朝政府會爽快的接受他,並同意他的貿易要求,然而這位東方通畢竟不是中國通,他對天朝的體制不過是學了點皮毛而已,以後發生的事情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也使這次出使成為悲劇式的冒險。但歷史終究記下了皮雷斯的名字,因為他是第一個到達天朝並要求朝貢的西方政府代表。廣東按察司的官員們一邊翻閱法律法規,一邊開會討論這起突發事件,雖然佛郎機人的朝貢看起來還有點兒誠意,但是《大明會典》的朝貢國中並無該國,按照相關規定,是不能接待他們的。而且,讓天朝人不快的是,佛朗機人兇狠而又狡詐,見利就會忘義,是蠻夷中的蠻夷,何況,此次又居然鳴炮,實在是桀驁不遜。因此,廣東的官員們對這些不速之客的印象差到了極點,很快擬定了處理此事的辦法:1、將此事立即報告北京,2、傳喚該夷首領,進行詢問。皮雷斯就這樣稀里糊塗的來到了廣州城,他本來以為是要商討朝貢事宜的,然而天朝官員們卻根據《明集禮》的規定,開始教導皮雷斯學習天朝禮儀。廣東按察司後來給北京報告說,皮雷斯第一日只學會了跪左腿,第二日學會了跪右腿,第三日才學會了叩頭。看來皮雷斯雖不情願,還是學會了叩頭。在經過這三天的煎熬後,皮雷斯以為終於可以去北京見大皇帝了,讓他失望的是,天朝的官員卻叫他先到政府招待所歇著,等北京方面批准才能引見。等就等吧,皮雷斯想的很天真,在他看來,這只是走個程序而已,儘管天朝政府的辦事效率非常低下,不過,既然已萬里迢迢來到天朝,也不差這個把月的時間了。結果又一次出乎他的預料,就在他焦急等待朝見大皇帝時,卻被天朝的官員告之SORRY,理由異常的簡單,皮雷斯沒有單位介紹信,按照天朝的規定,貢使必須攜帶勘合和表文的,皮雷斯並沒有。天朝還是表現了他的大度,為了安撫佛郎機人,天朝按照市價收購了他們所有的貨物。表面上看,天朝似乎過於遵循程式,不懂的變通,實際上,前面也說過,佛郎機的口碑非常差,天朝實在懶得搭理這個蠻夷中的蠻夷。然而,不幸的是,皮雷斯是個非常倔強的人,不完成他的使命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所以,天朝這個借口並沒打消他覲見大皇帝的念頭。雖然,天朝向他下了逐客令,但他還是有點賴皮的待在廣州等待時機,這一等就是一年。這一年的時間並沒有白費,在與天朝人打交道中,他發現了一個辦事的捷徑,那就是賄賂。很快,他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他朝貢的事業中,果然,搞到了夢寐以求的入京許可證,興奮的他立即從廣東北上了。一路上,皮雷斯將他新學來的方法屢試不爽,辦事也因此方便了很多,很快他就得到正德皇帝在南京南巡的消息,大喜過望的皮雷斯馬上直奔南京。不過,幾經周折,皮雷斯還是沒見到皇帝,失望的他只好去北京尋找機會。可惜,皮雷斯的運氣實在是差到極點,正德返回北京沒多久就駕崩了,而新登基的嘉靖皇帝聞聽佛郎機人還在北京賴著不走時,勃然大怒,下令驅逐皮雷斯。更慘的還在後面,皮雷斯回到廣東後,就被地方官員囚禁起來,理由是佛郎機人在廣東沿海的海盜行為。其實,這件事和皮雷斯還真沒有關係。在護送皮雷斯到達天朝後,葡萄牙的艦隊卻遲遲不肯離開,在艦隊更換司令官後,葡萄人乾脆就在東莞的屯門島建造堡壘、殺人放火、搶劫商船,干起了海盜營生。這群葡萄牙人很天真的撒著野,他們把天朝當作非洲、印度或者滿剌加了,當天朝的艦隊前來剿滅他們時,他們才知道自己愚蠢透頂,但後悔已經沒用了,只有三艘船從這次圍剿中逃脫。葡萄牙人很快又派來一支艦隊,這次他們打算與天朝和好,但他們又一次錯誤的估計了形勢,天朝是無法容忍葡萄牙人的野蠻的,葡萄牙艦隊一進入廣東沿海就遭到天朝艦隊的圍剿。最終,這支艦隊在西草灣被殲滅,司令官作了俘虜並被砍了腦袋。所以,皮雷斯真的很冤枉,他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同胞在東莞屯門的醜惡行為,後來,這位東方通死在了廣東的監獄。就這樣,第一次朝貢以失敗而告終,但葡萄牙人也學到了很多東西:1、葡萄牙人在戰場上是打不過天朝的;2、賄賂在天朝是非常有效的辦法,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這以後,朝貢這條路是走不通了,而正當貿易也不可行,天朝實在太厭惡佛郎機人了。於是,葡萄牙採取了一種迂迴而且無賴的方法:他們來到海防鬆弛的福建、浙江沿海,在許多小島上建立據點,並打著滿剌加、暹羅的旗號貿易。其中,以浙江寧波雙嶼港的據點最為龐大,甚至已經有了市政廳、警察局、法院等機構,周圍的天朝百姓把這個據點稱為番鬼城。只是,葡萄牙人野性未改,除了貿易,他們更喜歡的就是海盜和販賣人口。天朝政府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大規模海禁仍未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也只有訴諸於武力了。1548年,天朝出動軍隊蕩平了沿海葡萄牙的據點,那座已經成為繁華小城的雙嶼港據點,也變成了廢墟。大部分葡萄牙人都把性命留在了番鬼城,少數做俘虜的倒是幸運,因為他們僅僅被天朝政府判了個流放之刑,而且流放的地點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所以,流放之旅簡直就是一次免費的異國旅行,以至於這些葡萄牙人回國後,都對天朝司法制度的公正交口稱讚。現在,擺在葡萄牙人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皮雷斯屢試不爽的賄賂,而且賄賂還真的解決了葡萄牙人的問題。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涼曬貨物在澳門登陸,已經學乖的葡萄牙人再也不敢觸犯天朝的虎威,他們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賄賂上。很快他們發現這種方法是最省力的,廣東海道副使汪柏在接受賄賂後,爽快的答應了葡萄牙人在澳門停靠的請求,沒有戰爭,也沒有爭吵,一切就這麼平靜的解決了。當然,停靠並不是葡萄牙人的目標,因為葡萄牙人雖然貿易時可將船停在澳門,但貿易完後還是要滾蛋的。所以,1557年,他們又有了更大膽的嘗試,在澳門修建房屋並居住,當然行賄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天朝廣東政府的官員對葡萄牙人的行為也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已。1572年,天朝乾脆開始向葡萄牙人徵收地租,因為在天朝看來,澳門畢竟是開放口岸,有些佛郎機人住在那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要加強管理倒是真的,於是,1574年,天朝又設立專門機構對澳門進行管理,其實,那時的葡萄牙人在澳門只有居住權和貿易權。澳門地位真正的變化是1849年,葡國拒絕再交地租,並對澳門進行行政上的管理,到1887年,清國代表天朝簽定了《中葡北京條約》,澳門也就正式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了。西班牙人來的比葡萄牙人晚一些,起初他們也是打著朝貢的旗號,企圖建立政府間的往來,只是他們並沒有表現出朝貢的誠意,因此,天朝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後來,看到葡萄牙人在澳門過的悠閑,於是也想效仿一下,大概西班牙人還諮詢過葡萄人是如何在澳門定居的,可能葡萄牙人太過狡猾,什麼都說了就是沒說賄賂的事,所以,才有了西班牙人的東施效顰,也擺出種種理由,賴在虎跳門不肯走,還建了房屋。沒有收到賄賂的天朝官員當然要秉公執法了,派了軍隊將西班牙人驅逐出去,那些房屋也全部燒毀,鬱悶的西班牙人大概到死也沒想明白為什麼天朝驅逐他們,而不驅逐葡萄牙人。緊跟著這兩個國家的是荷蘭,也就是大明典籍上的紅毛夷。荷蘭在17世紀被稱為海上第一強國,在官方接觸失敗後,也干起了海盜的營生。後來趁大明無暇顧及,荷蘭人又佔領了澎湖和台灣,直到鄭成功將他們驅逐出去,他們也沒搞清與天朝打交道的要領。(未完待續)預告:第三章,從西洋來的不速之客,清國卷……荷蘭人的到來,大大滿足了皇帝的虛榮心,與大明時代的周折相比,荷蘭人沒費太多時間就在北京見到了順治皇帝,當然,與後來的英國人相比,他們並未在禮儀上與天朝有過多的糾纏,他們心甘情願的對大皇帝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而荷蘭人的恭順也頗得大皇帝的歡心……作者:世紀圖 回復日期:2006-11-19 17:33:25頂了作者:天涯第一賤客 回復日期:2006-11-19 18:45:15好文!作者:霍景良 回復日期:2006-11-19 18:50:58不錯,有點"大歷史"的味道作者:小道jade 回復日期:2006-11-19 18:54:48妙文!贊一個作者:大慈大悲食肉佛 回復日期:2006-11-19 19:01:59繼續!作者:笨笨啊 回復日期:2006-11-19 20:01:44強帖留名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1-27 11:26:00第三章、從西洋來的不速之客(下)清國卷甘願匍匐在大皇帝腳下的荷蘭人海上的馬車夫,這是十七世紀荷蘭人的綽號,可以看作一個海上強國的印記,也可當作海盜最好的招牌。在海盜式的馬車夫佔領台灣16年後,天朝更換了主人,荷蘭人並沒有興趣探究夷狄與華夏之辨,在他們眼中如何確保他們在台灣的利益才是當務之急,所以,荷蘭人趁天朝局勢稍有穩定後,於1655年匆匆派了一個使團朝見大皇帝。應該說,荷蘭人來的正湊巧,因為清國正為蠻夷們的無動於衷而惱火呢。前文說過,清國在入主天朝後,立即向周邊蠻夷示意朝貢,然而,在荷蘭人來到時,也只有一個小小的流球朝見了大皇帝,因此,荷蘭人的到來,大大滿足了皇帝的虛榮心,與大明時代的周折相比,荷蘭人沒費太多時間就在北京見到了順治皇帝。當然,與後來的英國人相比,他們並未在禮儀上與天朝有過多的糾纏,他們心甘情願的對大皇帝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而荷蘭人的恭順也頗得大皇帝的歡心,於是,順治皇帝便以天下共主的口氣,在摺子上批複道:「荷蘭國慕義輸城,航海修貢。念其道路險遠,著八年一次來朝,以示體恤遠人之意。」只是,順治體恤遠人之意並未感化荷蘭人,荷蘭人巴不得年年朝貢。在清國的海禁政策下,朝貢幾乎是貿易唯一的機會,在荷蘭人看來,朝貢就是貿易的代名詞,八年一次貿易,時間也太長了。海盜就是海盜,他沒有後來英國建立世界大市場的野心,所以海盜式的荷蘭人心甘情願的匍匐在大皇帝的腳下,來換取貿易帶來的蠅頭小利以及搶奪來又怕保不住的台灣。當1662年台灣的荷蘭人向鄭成功投降後,惱怒的荷蘭人更加情願的匍匐在清國皇帝的腳下。對於荷蘭人「助剿海逆」的請求,清國當局也非常欣賞,一時間,清國與荷蘭形成了聯盟來對付在台灣反清的鄭氏,這也是他們的蜜月期,清國特別恩准荷蘭兩年貿易一次。這種局面維持了幾年,清國對聯合荷蘭對付台灣鄭氏漸漸失去了興趣,兩年貿易一次的格外開恩也很快取消了。倍受冷落的荷蘭人也只好自己咽下了這口鳥氣,慢慢的等待時機。事情的轉機是在1683年,康熙皇帝終於消滅了台灣鄭氏,海禁也隨之開放。面對大好商機,荷蘭人馬上趨之若騖,派使臣到天朝來朝貢,其表文也竭盡諂媚之能:「外邦之丸泥尺土,乃是中國飛塵;異域之勺水蹄岑,原屬天家滴露。」這肉麻的吹捧,讓康熙皇帝在感動之餘,特批荷蘭人由八年一貢改為五年一貢。後來,荷蘭人又取得在廣東建立商會的特權,心滿意足的荷蘭人此後一百多年居然再沒朝貢過一次。1794年,也就是馬戛爾尼離開北京一年後,荷蘭公使蒂津來到了北京,顯然,一百多年前取得的利益已無法滿足如今荷蘭人的胃口。只是,現在的荷蘭再也不是當年的海上馬車夫了,海上第一強國的稱號早已拱手讓給英國人,更悲慘的是,蒂津使團在北京的時候,法國人已經攻佔了荷蘭,他們已成為了沒有祖國的人,當然在北京的他們並未知道這個消息。蒂津依然遵循他的祖先們所留下來的經驗,只要對大皇帝恭敬,就會取得他們想要的東西,在蒂津看來,馬戛爾尼失敗在膝蓋上,所以,荷蘭人非常順從的接受了天朝給予他們的朝貢國的待遇,蒂津也願意匍匐在大皇帝的腳下。令人遺憾的是,他們並沒有享受到英國人所享有的禮遇,荷蘭人與天朝的奴才們一起站在午門外面,接受寒風和皮鞭的接待。在三跪九叩之後,乾隆只對荷蘭人說了一句話:「荷蘭國王可好?」乾隆當時的感覺的確太好了,他完全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主宰。可憐的蒂津一直被天朝的官員忽悠著,因為天朝的官員總告訴他,你們比馬戛爾尼的待遇好多了。後來,蒂津看到被扔在一邊的馬戛爾尼晉獻的禮物時,心理總算平衡了。雖然,蒂津表現出極大的誠意,並甘願以天朝的藩屬自居,但他們並沒有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也被西方社會所嘲笑,認為蒂津丟盡了西方社會的臉,是最恥辱的一次出使。老老實實的葡萄牙人在天朝進入清國時代後,葡萄牙人在澳門過得更加舒坦了。天朝繼續對澳門收繳地租,進行行政上的管理,而葡萄牙人也無甚大的野心,只想一心討好天朝,以保住他們在澳門的利益,順便在貿易上再獲得一點兒特權。1670年,葡萄牙使臣在北京見到了康熙皇帝,並帶來了象牙、犀角、丁香等17種貢品,當然葡萄牙人也對天朝大皇帝行了三跪九叩之禮。對葡萄牙人的表現非常滿意的康熙皇帝也因此批示:「西洋國地居極遠,初次進貢,著從優賞賚。」雖然,討得了皇帝的歡心,但葡萄牙人並沒有在貿易上取得進一步的特權,他們將這歸結於禮物還不能讓皇帝滿意,所以,在1678年,葡萄牙人又向康熙進貢了一頭兇猛的獅子,呈現大皇帝的表文是這樣寫的:「因諭凡在東洋所屬,永懷尊敬大清國之心,祝萬壽無疆,俾諸國永遠沾恩,等日月之無窮。」這一次,葡萄牙人終於達到了目的,被他們的「虔誠」所打動的康熙批准了葡萄牙人自澳門到廣州陸路貿易的要求。葡萄牙人以及前面提到的荷蘭人的朝貢表文究竟被潤色了多少,現在已無原文可以考究。通過馬戛爾尼那變了味的國書,我們可以想像天朝的翻譯們也定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只是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並不反對甚至是歡迎的,他們沒有更大的野心,他們只想從貿易中賺取利益,尊嚴對於他們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所以他們心甘情願的以藩屬國身份跪拜在天朝的腳下也就不奇怪了。強硬的俄羅斯人當俄羅斯人翻越烏拉爾山進入西伯利亞後,極度的嚴寒並未使他們擴張的野心熄滅,他們就像北極熊一樣,被風雪激發了對獵物更大的渴望。終於,他們來到了外興安嶺,來到了黑龍江邊上,他們面對的是清國時代的天朝。幾百個哥薩克士兵在雅克薩的據點中面對天朝的炮火瑟瑟發抖,俄羅斯的使者慌忙來到了北京,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雖然,他們獲得了貝加爾湖東岸的土地,但畢竟他們也正式承認了天朝對外興安嶺和黑龍江的主權。俄羅斯人此時還沒有能力對東方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彼德大帝的目光始終注視在北歐以及波羅地海的出海口上。就這樣,狡黠的俄羅斯人在表面上默認了東北的現狀,但他們卻利用與天朝地理上的特殊優勢,謀取令西方人艷羨的利益。西方人渴望來到天朝貿易,甚至不惜跪拜在天朝的腳下,最終得到的那點兒利益,總令他們耿耿於懷。他們用複雜的眼光看著俄羅斯,俄羅斯人取得了在北京常駐使節的權利,還有許多西方人夢寐以求的貿易特權。俄羅斯人也正是利用這種特權,把持東西路陸路貿易,從而大發了一筆橫財。自尊心極強的俄羅斯人在開始與天朝打交道時,就保持著他們高貴的尊嚴,禮儀以及文書問題一直是困擾天朝與俄羅斯交往的最大隔閡。早在清國入關前,俄羅斯就曾派使節前往瀋陽,但因禮儀問題,被清國驅逐了出去。清國入關成為天朝的主人後,1656年,俄羅斯使臣巴依科夫到達北京,在他出發前,沙皇已經告戒他,在禮儀方面不得有損國體,甚至一些具體的禮節也給他規定好了,包括只准吻天朝皇帝的手、不準吻天朝皇帝的腳這樣在天朝人看來很滑稽的規定。所以,這種不虔誠的「朝貢」態度在天朝的結果可想而知了,雖然清國的皇帝渴望萬國來朝的局面,但他們仍毫不猶豫的把不懂禮數的俄羅斯人驅逐出北京。最可笑的是1670年米洛瓦諾夫的中國之行,俄羅斯的國書中居然要求天朝大皇帝臣服於沙皇,這時,天朝翻譯的價值就體現出來,經過翻譯們巧妙的潤色,這份國書又成了誠心朝貢的表文,從而避免了兩國更大的衝突。雙方就禮儀問題爭執最激烈的一次,是1676年斯帕法理的天朝之行,在喋喋不休爭吵了三個月後,斯帕法理最終很不情願的向康熙行了三跪九叩之禮,而且動作是極不標準的。這些自然逃不過天朝官員的眼睛,如此不虔誠的蠻夷自然達不到他們渴望的利益。1689年,談判簽訂《尼布楚條約》時,俄方將禮儀問題也提了出來,他們要求天朝在兩國文書中不得自稱天下主宰或者以天下主宰的口吻說話,不得出現上諭一類的字眼,這樣「無理」的要求自然遭到了天朝的嚴詞拒絕。俄羅斯人錯就錯在談判桌是以戰場為資本的,一個戰敗者又怎麼可能在談判桌上取得他們想要的東西呢?其實,對於俄羅斯,天朝是深為忌憚的,畢竟俄羅斯與天朝有漫長的邊界線,雅克薩一戰,天朝雖然取得了勝利,但一萬多正規軍圍攻幾百名亡命徒,這種勝果並不值得誇耀。在與俄羅斯漫長的交往中,天朝對於俄羅斯的現狀以及野心也是多少有點兒清楚的,所以,俄羅斯在禮儀問題的強硬也最終使天朝作出了重大讓步。在1693年俄羅斯使節向大皇帝行了三跪九叩之禮後,天朝派往俄羅斯的使臣也向沙皇行了叩頭禮。俄羅斯還在1694年在北京設立了俄羅斯館,起初作為俄羅斯使節和商人居住場所,在1727年《恰克圖界約》簽訂後,這座會館就成為集外交、貿易、教會、學校、間諜為一體的俄羅斯在天朝的據點。除了官方的往來,天朝還准許俄羅斯民間商團通過陸路到天朝貿易,這種特權和便利,使俄羅斯成為天朝商品的中轉站,這個二道販子的角色也讓俄羅斯人狠狠賺了一筆。通過荷蘭與俄羅斯不同的待遇,我們可以看到清國時代的天朝在傲視一切的目光下,在心底深處也忌憚強者,強硬的俄羅斯最終取得了他們想得到的東西,低三下四的荷蘭人卻被清國當作奴才來耍弄,後來的馬戛爾尼雖沒有完成使命,但強硬的他們卻獲得了最高的禮遇,看人下菜碟成為清國對待西洋來的不速之客的一種策略,清國時代天朝的外強中乾已隱隱表現了出來。(未完待續)預告:第四章、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我們的視角終於回到了乾隆和馬戛爾尼身上……在遊覽完天朝壯麗的河山後,馬戛爾尼說道:「自從北方或滿洲韃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150年里,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確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變成半野蠻人。」……歡迎訪問卓爾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1149813567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1-27 23:35:27前段時間有些事,更新慢了些作者:EddieCai 回復日期:2006-11-28 13:22:15收藏~作者:守望孤獨 回復日期:2006-11-28 14:06:31好文作者:82wolf 回復日期:2006-11-28 15:29:28直播?更新沒?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1-28 16:25:13作者:82wolf 回復日期:2006-11-28 15:29:28直播?更新沒?————————————不好意思,不直播,這兩天更新作者:澹臺卓爾 回復日期:2006-12-9 16:12:30不好意思,因為想對《天朝上國夢》一文進行大的修改,所以從今日起暫停更新。作者:zhugelan 回復日期:2007-3-31 18:13:45根據上世紀商務印書館請著名翻譯家葉某翻譯的當時英國副使斯當東關於英使覲見乾隆的回憶錄,乾隆對英國軍艦模型很有興趣,問了許多與軍艦零件和英國造船業有關的問題。明朝的朝貢是真正的朝貢貿易,重點在經濟。清朝重點在政治,所以當然清朝的做法更能維護天朝尊嚴。招福,蒹葭從風這兩個來自漢服網站的煮酒斑竹估計很喜歡樓主的文章。所以能加精?作者:灞橋西風 回復日期:2007-3-31 18:35:11呵呵,有意思!作者:索馬利亞癩皮狗 回復日期:2007-3-31 20:50:14好文章 好文章啊留個記號 期待樓主繼續更新作者:祁連山邊的雲 回復日期:2007-3-31 20:59:21即使拋開明末,單論滿清,乾隆中期的科技水平和火器整備率就已經遠不如康熙時期了.到一鴉時代,道光竟然問大臣"回疆各部至英吉利可有陸路相通"這樣在嘉靖時代已經解決了的基本地理問題,崎善還奏請調山海關大炮(吳三桂從荷蘭人手裡買的老古董)守衛大沽(名為炮台,實際在戰爭前連尊土炮都沒有),滿洲貴族在政權鞏固後的退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作者:hint 回復日期:2007-4-2 3:10:24請繼續複製給朋友分享到外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