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1章:風水的來龍去脈

第1章:風水的來龍去脈

  (一)風水釋義

  001「風水」一詞的來源

  按照公認的說法,「風水」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經》,書中寫道:「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葬經》是一部專門教人怎麼選擇葬地的術書,認為每個人的禍福都取決於祖父輩葬地的好壞,憑著有生機的地氣,就可使葬者安逸、生者富貴。所以很顯然,「風水」一詞最早是和葬術有關的。

  郭璞認為,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的目的就是聚氣,「氣」聚得好不好,可作為葬地的吉凶依據。隨著這一理論被廣泛運用,風水之說也有了很高的知名度。漸漸地,無論是住宅相地還是墳墓擇葬,都統稱為「風水」了。近代以來,「風水」一詞更是變得家喻戶曉,就連很多外國人也知道了「風水」的大名。

  002「風」和「水」分別有什麼說法?

  人是不能離開水而活著的。古代的人認為,水是萬匯之根源,人由水生,水決定人的體質和品性。正因為水對人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風水之術很重視水,以江河為水龍,說水能聚氣,人一旦得氣就獲得了生機,就會興旺發達。

  那麼什麼是風呢?《淮南子·天文訓》說:「天之偏氣,怒者為風。」風和人的吉凶有關,比如說周武王伐紂,大風折蓋;秦始皇浮江到湘山祠,遇大風阻截,都有很重的吉凶意義。根據方向,古人還認為風有八方之風,後世的風水先生就根據這八風,提出了穴前、穴後、穴左、穴右、兩肩、兩足之風,認為這八風吹散了堂氣,所以要盡量避免。

  從字面上看,「風」和「水」分別有著相對獨立的釋義,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物質形態,可是二者一旦結合起來,卻產生了一個有著全新涵義的名詞。風水學中的藏「風」和得「水」,合起來講就是風水,其實沒什麼深奧神秘的東西。

  風,用今天的話說,是流動的空氣。空氣要流通,才是鮮活的、健康的,否則就是污濁的、有害的;水也是這個道理。新鮮的空氣和清潔的水一樣,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但是,得風過甚,則有風寒之虞;離水過近。則有洪澇之險。惟有避風近水而地勢略高的地方,也就是前人所說的「藏納」和「高燥」之處才是上佳之地,這就是古人最初的「風水」觀。可見,風和水都是指宜居之處及其地形地貌,風水之說不是簡單地講風和水,而是講與居處要求有關的地形,它的建立正是基於風和水與地形關係認識之上的。

  003「風水」最早的權威定義

  晉人郭璞的《葬經》說:「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也就是說,生氣隨著風吹而四散,遇到水就停止了。古人想方設法使生氣不流散,讓生氣行進而能夠終止,這就是風水了。這段話是對「風水」的最早的權威定義。

  郭璞還對「風水」進行了較為清晰的解釋,權威地為後世界定了「風水之法」的原則:「得水為上,藏風次之。」清人范宜賓為《葬經》作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也就是說,相地之法,得水是最大關鍵,其次才是藏風;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生氣。

  004歷代對「風水」的解釋

  其實,比郭璞《葬經》更早的《青烏先生葬經》已經有了對風水的論述,書中說:「內氣萌生,外氣成形,內外相乘,風水自成。」與此對應,《葬經》中也有所謂「深淺得乘,風水自成」云云。二者在風水之說的看法上大同小異,既有脈絡可尋,也說明了風水理論的逐漸成熟。

  在《葬經》之後,對「風水」較為有名的解釋還有明代喬項的《風水辨》和徐善繼、徐善述的《地理人子須知》等。

  喬項認為:「所謂風者,取其山勢之藏納,土色之堅厚,不沖冒四面之風與無所謂地風者也。所謂水者,取其地勢之高燥,無使水近乎親膚而已;若水勢曲屈而環向之,又其第二義也。」

  二徐認為:「地理家以風水二字喝其名,即郭璞氏所謂葬者乘生氣也。而生氣何以察之日: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日要得水,要藏風。總而言之,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此所以有之名。循名思義,風水之法無餘蘊矣。」

  由上述「風水」釋義,我們可以大概知道,風水之術就是通過考察山川地理環境,包括地質水文、生態氣候及景觀等等,以此來選擇吉地,以建築住宅或陵墓等,其實是古代一門比較實用的學術,所以在古代的國家機關中,也有欽天監的專門官員來處理風水事宜。

  005什麼是「生氣」?

  風水學中的「生氣」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空氣,也不是任何實有的氣體,它只是一種抽象而強大的力量。古人認為,生氣是萬物生長發育之氣,是有生命的活氣,在天則周流六虛,在地則發生萬物;天以生氣為資,地以生氣為載;人稟陰陽五行之氣而生,憑藉有生氣之地,可使死者安逸,生者富貴。

  因此,所謂的「看風水」其實關鍵是看生氣。古人認為人不可看到生氣,卻能依地理而尋找生氣。有土斯有氣,土肥則氣壯,相地而後知生氣。

  「氣」在土中化生運行,但它只有處於靜止的狀態(即「氣止」)才是理想的狀態。怎樣才能做到「氣止」呢?風和水是影響「生氣」的關鍵因素,「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所以凡「藏風得水」之處為風水寶地。無獨有偶,佛教也有「不讓風動以延年益壽,不讓水流以永存形體」的類似說法。

  「風水」最早來自對地質水文環境的考察,是對「風之聚散,水之行止」的自然現象一般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只有在引入「生氣」這一概念之後,「風水」才被進一步抽象化,並成為相地擇葬術法的代名詞。

  006為什麼說「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清人范宜賓為《葬書》作注說:「無水則風到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古代風水學認為,生氣隨著風吹而四散,遇到水就會停止了。如果沒有水,生氣就很容易被風吹散,聚不起來。生氣隨支壠流行,滔滔而去,非水界則莫之能及,所以說風水的首要原則就是「得水為上」。而有了水還不夠,穴場必須垣城完整,拱護周密,不使外風盪刮穴場而生氣飄散。風水家認為,生氣因水而聚,因風而散,故風水之法,得水固然重要,但若穴不避風,生氣隨之散逸,得猶如不得。還得靠大大小小的山嶺環抱,這樣才能避免風吹而使生氣四散,所以「藏風」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實踐運用中,要選擇一個「吉地」,這個地方最好是要有水,蜿蜒而來,這樣就容易聚生氣;而且最好能夠避風,沒有風生氣也就不容易散掉。如此,就是很好的風水。所以我們見到的很多古代公認的風水寶地,一般都處在山環水抱的地方。

  007「氣感而應,鬼福及人」的說法可信嗎?

  按照古代風水術的觀點,住宅是生者溝通天地鬼神的基本手段,必然決定居住者的吉凶禍福。同樣的,死者的安葬也是如此,只不過這種吉凶禍福不是對死者的,而「應驗」在死者後代的身上。

  那麼,死者又是怎樣影響和決定生者禍福的呢?郭璞的《葬經》是這麼闡述的:

  「葬者,乘生氣也。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云: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

  按照以上觀點,人的骨是氣聚凝結而成的,人死後,精神不滅,聚於墳墓中,受大地之氣的滋潤,可使枯骨獲得生氣。而有親緣關係的死者與生者之間雖然生死殊途,但卻情氣相感。先人與後代同為一氣,氣同則相感,枯骨得生氣,生人會受福蔭,這就是所謂的「氣感而應,鬼福及人」。在這種「感應」模式中,「氣」成了至關重要的媒介。天地充溢著氣,葬者接地氣以納天地之氣,死骨得到以後可以不朽,還可以轉授生人,讓生人得到以後便大吉大福。實際上,這種認為祖先與子孫的氣息能夠相互感應,從而使祖先的葬地影響子孫福禍的觀點,也是古代天人感應學說的一種體現。

  在歷史上,不少有識之士曾對此發出過質疑之聲。王充在《論衡·論氣篇》中指出,人死則氣散、形消、魂滅,所謂的「禍福蔭應」是站不住腳的。唐代呂才在批判當時民間厚葬習俗時也說,「官爵弘之在人,不由安葬所致」,所謂的葬地福蔭完全是術士出於「利其貸賄」的目的而杜撰出來的。唐玄宗更下詔限制厚葬陋俗,言明:「魂魄歸天,明精誠之已遠;卜宅於地,蓋思慕之所存。」這更從根本上否定了福禍蔭應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福禍蔭應觀其實反映了人們的某種精神信仰和心理意識。正如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所指出的,巫術給人以一種堅定的信念,堅信自己有成功的力量,使人在困難情況下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與完整。趨吉避凶是人的天性,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等等,也是人心之所向,但紛繁複雜、變幻莫測的現實生活總是難以把握的,人們希望藉助風水的超自然力量可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或許也就是「鬼福及人」觀念流行的社會原因所在。

  (二)風水相關別稱

  008「堪輿」一詞最早出自哪一部著作?

  「堪輿」是風水的一個很重要的別稱。

  據考證,堪輿之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初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一書中:「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於子,月徙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謀刑,十一月合子謀德。太陰所居辰為厭日,厭日不可以舉百事。堪輿徐行,雄以音知雌,故為奇辰。」在這裡,「堪輿」是一個神名,指稱北斗星辰。星命之術在春秋至兩漢期間很盛行,古人相信天上星辰的運行變化,是與世間人事之吉凶禍福密切相關的。後來揚雄的《甘泉賦》有「屬堪輿以壁壘兮」一句,說的正是漢成帝在甘泉官的祭台上向堪輿神靈祈禱卜吉。所以我們不難推測,後世以「堪輿」指稱風水術,實質上源於天象決定命運的觀念。

  009「堪輿」如何演變為風水學的別稱?

  在司馬遷的《史記·日者列傳》中,開始出現「堪輿家」這一專門名詞:「孝武帝時,聚會佔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日可,堪輿家日不可,建除家日不吉,叢辰家日大凶,歷家日小凶,天人家日小吉,太乙家日大吉。辯論不休,以狀聞。」當時所謂的「堪輿家」僅指那些通曉天文與地理知識的占候之士,他們占卜日辰吉凶,並不限於相地營宅,也包括嫁娶等其他活動。

  東漢鄭玄注《周禮·春官宗伯第三》說:「《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

  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其中提到的術書《堪輿》早已亡佚,但其星宿分野、十二次之法卻流傳下來。其法將木星(歲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的軌道,等分為十二,稱之十二次,又以之對應於地上的十二個區域,即所謂分野,視各天區星象變異而卜算對應地域的吉凶。由天文佔法又衍生出一種實用的占卜工具——六壬式盤。漢代六壬式盤由上下兩盤重疊而成,上盤為圓盤,即天盤;下盤為方盤,即地盤,顯然取「天圓地方」之意。漢代堪輿家通過轉動天盤,較驗上下盤對位的干支時辰來定吉,這也成了漢代堪輿術占卜擇日的最大特色。

  正是由於這類占卜主要通過觀察天象來判斷相應地域的凶吉,許慎在注《淮南子·天文訓》時,將「堪輿」二字的意義作了引申:「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唐代顏師古注《漢書·揚雄傳》引三國魏人張晏的話說:「堪輿,天地總名也。」清代學者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中又進一步解釋為:「蓋堪為高處,輿為下處,天高地下之義。」高者為陽,低者為陰,所以堪輿實為陰陽天地之道,最早的堪輿家正是利用天文地理對應關係方面的學問來占卜吉凶的。

  到了後來,堪輿由一種純粹占卜吉辰的天文式術,與相宅、營造、形法之術互相滲透,逐漸成為相地風水術的代名詞,其內涵也逐漸確定下來。

  010為什麼風水師也叫陰陽家?

  陰陽,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許慎《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陽,高明也。」段玉裁註:「山南為陽。」水之南和山之北都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故呈現陰暗狀態。古代關於「山南水北為陽,水南山北為陰」的解釋,即為陰陽的原義。

  後來古代先民們通過對天地萬物的長期觀察,看到一切現象都有正反兩方面,恰如陰陽之相反相成,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事物或現象。這就是陰陽觀念的哲學化。《周易·繫辭傳》所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即把陰陽視為對立統一關係以及宇宙間的根本規律和最高原則。

  風水與陰陽的密切關係由來已久。在《詩經》中,有「既景乃崗,相其陰陽」之說,明確地記載了周民族先祖公劉以晷景測日影以定方位的一種風水之術,這既是陰陽一語最早的出處,也是風水之文的濫觴。《逸周書·大聚解》說:「別其陰陽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營邑帛。」說明在我國古代早期,風水學已經具有了「相其陰陽」和「別陰陽之利」簡單的陰陽哲學思想。無論是最早的較為直觀的山水陰陽向背之理,還是抽象化的對立統一的陰陽哲學觀念,都被後世風水家不斷豐富,成為風水術的哲學基礎,如《葬經》講述風水要點時,就有「來積止聚,沖陽和陰」的說法。

  因此在古代,風水也曾被稱為陰陽。《漢書·晁錯傳》里說:「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制量割宅,正阡陌之界。」這裡的陰陽,即風水之別稱,是再清楚不過的。《舊唐書·呂才傳》:「大宗以陰陽書近代以來漸致訛偽……遂命(呂)才與學者十餘人共加刊正。」南宋末程啟《三柳軒雜記》:「陰陽家為磁石引針定南北,每有子午丙壬之理。」顯見,當時風水類的術書被稱為陰陽書,風水師也被稱為陰陽家。到明清時,朝廷設有陰陽學官,風水方家也歸其管理,俗稱陰陽生。

  011「形法」一詞最早出現於哪部著作?

  在漢代,形法和堪輿是風水學的兩個重要流派。

  「形法」一詞,最早出現在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之中,書中說:「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凶。」所以後世風水術常稱為「形法」,風水家自稱「形家」。

  比班固的《漢書》更早一些,《周禮》中就有「形體之法」的論述。所謂「形體之法」,不外乎考察山川地理形勢,擇其形勝之處,因勢隨形而營國立都、築室安居。《周禮·夏官司馬》有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國都鄙」的記載,即土方氏掌理用土圭的辦法,通過測定日影,測定方位,選擇土地形勝建造房舍,修築都城。這應該是形法相地相宅的先聲。在天道與地道之間,形法似乎更注重對地道的考察;雖然義理側重有所不同,但它也同「地理」一樣,成為風水的重要別稱。

  012漢代形法家是怎麼相地的?

  班固在記錄漢代式術佔法時,除在「五行家」中列出堪輿家一派外,也提到了形法一派的術書,如《宮宅地形》。這種術法既然已經有了專門的術書和流派,說明其理論已經成熟。雖然漢代那些講形法的術書今天都看不到了,但從班固對「形法」所下的定義來看,我們不難猜測對山形地勢、地理形貌的考察正是漢代形法的主要內容。

  如《管子·乘馬篇》中說:「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就是以形***「立國都」之要旨。《漢書》又有云:「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審其土地之宜,觀其草木之饒,然後營邑立城。」所謂「相」者,省視也,為察看之意;這裡是說先「相」南北方向,再嘗水、審土、觀植物等的好壞後,再決定是否在此建城。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了漢代形法的宗旨在於考察山川地形,包括地勢、氣候及景觀等,是一門比較樸實的學問。

  013漢代形法是後來形勢派風水的源頭嗎?

  《漢書》中說:「形法,非有鬼神,數自然也。」是說漢代的形法講究的是適應自然而非鬼神。這一點與同時代講究陰陽五行生剋、吉凶禍福禁忌的堪輿佔法有很大的差別,其根本即是以自然為對象的相學,或者說「象」學,即是以象之「相」推衍附會其吉凶。又由於形法講究的是因勢隨形、相其地理,於是又衍生出「相地」、「形勢」等稱謂,同為風水學的重要術語。

  元代趙澇的《葬書問對》曾說:「予嘗讀張平子《冢賦》(漢代形法派的風水之作),見其自述上下岡隴之狀,大略知今葬書尋龍捉脈為之者,豈東漢之末,其說已行於士大夫之間。」這裡所說的「尋龍捉脈」,正是古代重要的風水流派形勢派的典型做法。形勢派素有龍、穴、砂、水相配合的講究,實際上也是注重對山川形勢的考察,這與漢代形法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從傳承關係上看,形勢派的源頭或許便可追溯到漢代的形法。

  014人們為什麼把看風水的人叫作「地理先生」?

  地理作為風水的別稱,一直沿用至今。如我們常聽到的「地理先生」,其實就是風水師;看風水,也稱作「相地理」。

  「地理」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繫辭上》中,其文云:「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而俯察地理,即相度土地之宜,其實是風水術的主要內容,所以風水術稱為地理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什麼是地理呢?王充在《論衡·自紀篇》中說:「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天文與地理對應,即所謂天道、地道,二者相關而有別,當風水術由「觀天文」而向偏重「察地理」衍變之後,地理也正式成了風水的別稱。《管子·形勢解》說:「上逆天道,下絕地理,故天不予時,地不生財。」大意是說,如果人上逆天象,下忤風水之理,那是要倒霉的。這裡更明白地用「地理」來指稱風水術了。

  依《周易》的說法,「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以則觀法於地」,其中的庖犧氏即伏羲。這段記載,也使得後世的許多風水家在追溯地理之術的源頭時,都將伏羲宗為始祖。除此之外,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極言》說,「昔黃帝……相地理則書青烏之說」,則是將風水始祖之名安在了黃帝頭上。

  唐宋以後,以「地理」命名的風水術書大行於世,比較有名的有《管氏地理指蒙》、《五音地理新書》、《地理人子須知》等。

  015為什麼把「青烏」作為風水的別稱?

  風水又被稱作青烏術。唐代王維《能禪師碑》里寫道:「擇吉祥之地,不待青烏;變功德之林,皆成白鶴。」清黃宗羲《陳令升先生傳》也記載說:「先生於書畫古奇器,賞鑒無不精絕,而青烏、素問、龜卜、雜術,皆能言其理。」

  把「青烏」作為風水術的別稱可以說由來久遠,與古代一位名叫青烏子的風水家有關。青烏子被後世許多術士奉為風水術的鼻祖,名頭很響,可他究竟是哪一個時代的人,甚至究竟是否真有其人,至今仍無定論。據史箴先生在《風水典故考略》中的考證,各家「一雲青烏子為黃帝時地理家(按:《軒轅本紀》有謂「黃帝始劃野分州,有青烏子善相地理,帝問之以制經」),二謂其商周時人,三言為秦人,四稱其為漢時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但無論如何,古代有冠名「青烏」的相地之術與術書流行於世,而且影響很大,卻是一個事實。晉代張玄之在《吳興山墟名》中提到,吳興有座山昔年曾經經過青烏子相度,認為是避難隱居的好地方。南朝梁人劉孝標註《世說新語》中有關風水術的一段故事時,也談到有「青烏子《相冢書》」,應該就是當時擇地術的專業指導書。後世的《藝文類聚》(唐歐陽詢撰)等典籍中,也不斷引用過青烏子《相冢書》書中的話,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青烏先生葬經》是流傳至今的冠以「青烏」之名的古代風水典籍,《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都有收錄。

  016「青囊」如何演變為風水的代稱?

  古代術士把他們的著述刻在簡冊上,多放在用青布做成的布囊里,這就叫作青囊。而把青囊作為風水的別稱,原出於《晉書·郭璞傳》,裡邊提到:「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於卜筮,璞從之受業。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書……」從這段引文來看,青囊其實並不專指風水之術,也包括其他的術法。比如傳說華佗就曾著有醫書《青囊書》(今已佚);唐劉禹錫有詩云:「案頭開縹帙,肘後檢青囊。唯有達生理,應無治老方。」(《閑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詩中的「青囊」就是指醫書。因為在古代,「山醫命相卜」總稱五術,所以青囊也是各類術書的總稱。只是當郭璞被尊為風水術的祖師爺後,青囊才逐漸成了風水的別稱。

  以「青囊」來命名的風水術書,宋代鄭樵《通志·藝文略》載有唐代楊筠松及其門生曾文迪所著的《青囊經》,《宋史·藝文志》也提到楊、曾著有《青囊經歌》二卷。到清代,《古今圖書集成》錄有《青囊奧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提到《青囊奧語》一書,說「相墓理氣一派,從此發源」。

  017「卜宅」與「相宅」分別是指什麼?

  卜,就是占卜、卜筮。所謂卜宅,也就是通過占卜來決定住宅的營建。商周之時,卜宅是很流行的,上至遷都作邑,下至選擇民居,都要占卜,以天意或神鬼的意志來抉擇。唐代呂才《五行祿命葬書論》說:「逮乎殷周之際,乃有卜宅之文。」把上古卜宅之文作為風水術的源頭,所以風水也稱為卜宅。

  「相宅」一詞出自《尚書·召誥》:「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所謂的相宅,含有勘察規度宅地的意思,這也成為後世風水的宗旨之一,所以風水也概稱相宅或相地,後來衍伸有相墓的說法。

  在商周之時,卜宅和相宅的內涵大略相同。卜宅雖然是以天意來擇居,可是前提是要經過對各種環境形勢的考察,是由氣候、水草及其他環境因素決定的,所以說卜宅事實上是以相宅為前提的。

  二風水歷史與傳說

  (一)遠古

  001古代先民有什麼實用的擇居經驗?

  據考古發現,原始人類要麼在樹上築巢而居,要麼以洞穴作為他們的棲身之處。

  但不管是巢居還是穴居,先民們對棲身之處的選擇都是有講究的。文獻資料顯示,他們或「就陵阜而居」,或「因丘陵掘穴而處」,已考慮到居住環境中對地形的利用。

  「陵阜」是指那些靠近河流的土坡。選擇在那裡居住,既方便取水捕魚,又能夠躲避經常發生的水患,這種「近水而居」的實用經驗是和後世風水觀念相契合的。

  對古代選民居住遺址的考察表明,當時的氏族村落或是分布在江河兩岸的台地和坡地上,或是位於江河轉彎與兩河交匯處。這不僅可以避免洪水的侵襲和方便汲水,而且還適於農業、畜牧、狩獵和捕魚等生產活動。此外,那些村落的建設還具備了方位的概念,懂得方位與日照和風寒的關係,比如大多數房屋都是朝南的,便於採光。這種依山傍水、背風向陽的擇地築建方式,體現出後世風水術所尊崇的「近水向陽」的原則。

  002為什麼說風水的興起與農耕文明有密切關係?

  古代先民一開始是居無定所的,他們在漫長的歲月中遷徙不定,大多數時候不得不餐風露宿,直到大約距今6000—7000年前,原始農業發展起來以後,他們才開始了聚集定居的生活。

  在農耕文明興起後,基於農業對自然環境和規律的依賴,古人在城市、村落和住宅選址上,已經注意到要審查地理形勢的向背圍合、氣候寒暑,以及水土是否肥美,也認識到住房朝向以南向為主,冬夏受益。人們從實用角度去賦予住宅朝向和環境的意義,從而開始主動地調節自己的行為,更好地適應自然的變化。因此說,風水作為一門實用的相地擇居之術,它的興起與農耕文明有著密切的關係。

  003陝西半坡村遺址體現的風水原則

  西安東郊的半坡村,是我國仰韶文化時期的一個原始聚落遺址。

  從環境來看,半坡遺址坐落在滻河東岸的一塊台地上,這裡河川縱橫,田野肥沃,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南邊有白鹿原和連綿的秦嶺山脈。在古代,白鹿原上是一片茂密的樹木,瀘河則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再加上肥沃的土地,使得這裡成了人們進行農耕、牧畜和漁獵的理想場所。整個村落的建築搭建於河邊的台地上,既用水方便,又可避免洪水之患。

  從方位來看,遺址中的房屋也體現了朝陽的原則。房屋基址大體朝南或向東,如半坡中間的大房子朝東,圍繞大房子的氏族成員住的房子多朝南。

  從分區來看,村落面積有一萬多平方米,由居住區、制陶作坊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組成。為了防止野獸和外族的侵擾,人們還在居住區周圍挖掘了一條長約三百米、深達五六米的防禦性壕溝。

  據不完全的發掘,在離半坡不遠的瀘河、洋河中游長約20公里的河岸台地上,類似的原始村落就有13處之多。這說明了當時原始建築選址標準的同一性。有趣的是,這些聚落地多為現代村落或城鎮所覆蓋,可見當時人們擇地而居的經驗和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

  004為什麼把河南濮陽西水坡墓葬中的青龍圖案稱為「中華第一龍」?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風水學總結出不少可供遵循的擇地模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謂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具體地說,就是選擇的地方要依山面水,俯臨平原,左右護山環抱,面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葬書》很形象地把這種模式描述為:「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玄武、朱雀、白虎、青龍這四種動物形象就是風水學中有名的「四靈」,或稱「四神」、「四象」。

  「四靈」是怎麼產生的呢?在圖騰崇拜的原始社會裡,先民們是相信萬物有靈的,包括天上的星辰也是這樣。他們仰觀天象,把天上的二十八宿分為四方星座,分別看成是四種有靈性和神性的動物的形象,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據《三輔黃圖》記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這「四靈」運用到風水中,以確定方位、占卜吉凶,即:北山為「玄武」東山(或河)為「青龍」西山(或路)為「白虎」南山(或水)為「朱雀」。

  1988年,考古學家在河南濮陽西水坡屬於仰韶文化時期墓葬中,發現了一幅用蚌殼精心砌塑而成的青龍、白虎圖案,分別位於被葬者的兩側。這說明,早在仰韶文化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四靈」概念的雛形。如果這一墓葬中的青龍、白虎圖案也有指位作用的話,那麼後世風水術中關於「青龍蜿蜒,白虎馴俯」的觀念就可追溯到仰韶文化時期。

  (二)商周

  005商周時期的人為什麼要以卜筮的方式來選擇居所?

  上古三代,古人很相信神的力量,每當遇到什麼難以決斷的事情時,都要請示一下天神的意志,而請示的具體方式,就是卜筮。卜筮在商周時期的社會政治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運用非常廣泛,不僅擇居需要卜筮,上至國家大事,下至日常生活雜事,都有經過卜筮的時候。如《史記·龜策列傳》說:「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聞古五帝,三五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因此,人們在選擇宅地居所的時候,也不再單純地順應自然,而是加入卜筮這一預測吉凶的術法。

  006龜卜和占筮是怎麼回事?

  卜筮,又分為龜卜和占筮。

  龜卜,即以龜甲或動物的肩胛骨進行鑿鑽,再用燒紅的木棍對甲骨上的孔眼進行燒灼,使其正面呈現兆紋,並依兆紋得出吉凶結果。兆紋多是「卜」字形的裂紋,因此被稱作卜。卜官把卜的全過程刻寫在甲骨上,這種記錄卜的刻辭就叫作卜辭,這些早期的文字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甲骨文」。《周禮》中記載有所謂「三兆之法」,大概就是指三種龜卜的方法,分別為玉兆、瓦兆、原兆。

  用龜卜來擇居,古時稱為卜宅或卜居。從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可以找到大量與卜宅活動有關的卜辭,如卜問在唐土作新邑是否合適、武丁作邑上帝是否允許的卜辭等。

  占筮與龜卜有很大的不同。占筮包含象和占,象是徵象,是事物本身顯示出來的情形,而占是占者須求神靈的啟示,把預期的徵兆求神靈選擇出來,給予指示。在上古時代,占筮所用的材料是蓍草,過程較為複雜,簡而言之,就是通過蓍草數目的變化,得出一定的卦象,然後根據卦象及卦爻辭等來預測吉凶。如我國古代「群經之首」《易經》,本身就是一部占筮用的書。

  兩種占卜方式的區別,如《左傳》所言:「龜,象也;筮,數也。」一是依據兆象來斷吉凶,一是通過數字確定卦象以斷吉凶。

  此外,何時用卜,何時用筮,也是有講究的,涉及當時的禮制秩序。一般來說,「筮輕龜重」,「卜」的級別要比「筮」高,大事的決斷一定要用龜卜,而次要的事用占筮即可。

  007為什麼說盤庚懂得以風水來興國?

  夏商周三代,都城是遷徙無定的。當時的人們很重視都城的選址和修建,看作與國勢的盛衰息息相關的頭等大事,部族首領和帝王們往往親自負責此項工作。根據《尚書序》的記載,商民族從契到成湯時期,曾經經歷了八次遷徙。而在湯滅夏之後,又經歷了四次遷徙。每一次遷徙和營建都城,都需要經過反覆占卜之後才能進行,像今天看到的那些甲骨卜辭就是當時為選址和建造而作的。

  在最初的幾次遷徙之後,商朝的國勢漸漸衰退,但到盤庚時,仍果斷地將都城遷到毫地。有關這件事,《尚書·盤庚》上說:「盤庚五遷,將治毫殷,民咨胥怨,作《盤庚》三篇。」其『中記載:「盤庚遷於殷。民不適有居。率吁眾戚,出矢言,日:我王來,即爰宅於茲,重我民,無盡劉,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日: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於今五邦。今不承於古,罔知天之斷命……」

  盤庚是商代的第十九個帝王,到他繼位的時候,商的國力已經十分衰弱了。為了復興國勢,盤庚決定遷都,他經過親自反覆考察,選中了殷地。不過,在經過幾次不成功的遷徙之後,盤庚的遷都之舉一開始是遭到眾人抱怨的。盤庚於是出來訓告說:我用占卜來決定這次遷都,(占辭上)說的都合乎我的主張。當年先王有所行動,必定敬奉天命,謹慎行事,即便這樣還是不能長久地定居,至今已五次遷都建國了。而今若不承襲古人遺規,不知天命,哪裡還說得上繼承發展先人的光榮業績呢?幾番訓告之後,怨聲漸息,從而實施了遷都的計劃。從此,國勢果然日益昌隆,眼看快沒落的商朝又延續了幾百年的時間。至今提到商朝,還常常將其稱為殷商,這就說明了盤庚的遷都是成功的,他通過卜居的原始風水活動,成功地實現了興國大計。

  008《易經》中有關卜筮擇居的記錄

  通過占筮來擇居,一般稱之為占居。在《易經》中,有好幾條卦爻辭是涉及擇居活動的筮辭。如:

  「坤」卦卦辭說:「安貞居。」李鏡池的《周易通義》解釋說,這是「占問定居而得吉兆」。又說:「周人以農為主要經濟已經很久,農業生產要求過定居的生活,所以占問定居而得吉兆。」

  「升」卦爻辭說:「升虛邑。」什麼是「虛」呢?《說文解字》說:「虛,大丘也。」

  也就是大的高地,可以避洪水,所以擇丘而居是上古的一件大事。

  「渙」卦爻辭說:「渙有丘,匪夷所思。」《周易通義》說:「洪水如果還要漲到山丘那麼高的話,那是平常所難以想像的。」這也和「升」卦爻辭一樣,指出了居住在高地的重要性。

  「屯」卦初九爻和「隨」卦初六爻辭都說:「利居貞。」《周易通義》說:「占問安居而得吉利之兆。」

  「頤」卦六五爻辭說:「拂經,居貞居。」所謂拂經,就是開闢阡陌,墾荒。《周易通義》說,這是「開墾種植,對定居是有利的」。

  009為什麼說公劉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風水師?

  現有的很多文史資料都可以找到周民族經卜筮而營建城邑的事迹,其中最為後世風水家們所推崇的,當屬周人遠祖公劉遷豳之事。

  周民族原處邰地(今陝西武功縣),據《詩經·大雅·公劉》記載,為避夏人之暴虐,周人的祖先公劉率領部族翻過大峪嶺,選擇涇河邊的豳地作為定居之地: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岡,乃覯於京。京師之野,於時處處,於時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

  這些詩句如實描述了公劉勘察地形、規劃營宅的各種細節,被認為是卜宅之文的濫觴。風水被稱為「陰陽」,也是典出這裡。詩中大意是說,公劉為尋找一個好的定居處,不辭辛勞,長途跋涉。他先站在流泉的岸邊,眺望寬廣的平原,再登上南邊的高崗,察看水源流向,推斷陰陽,斷定眼前是建都的好地方,於是規劃定都,營造住房。所謂的「陟」,就是登臨跋涉;所謂的「觀」,就是全面觀察對比;所謂的「度」,就是實際勘測、衡量。這種講究擇基與立向的相宅活動,其實已經超越了單純的卜居,正是後代風水學的萌芽,所以公劉也被推崇為風水學的一個遠祖。

  010周朝人在遷都過程中有哪些成功的風水案例?

  由於宣狁的侵擾,周民族在周太王(古公稟父)的帶領下遷到了岐,其相地定都的工作可見《詩經·大雅·綿》的記載:「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日『止』日『時』,築室於茲。」仍以龜卜為決斷依據,選定了周原這塊佳地。

  後來周文王又遷都至豐,武王定居於鎬,周人逐漸強盛,終於滅商。周滅商後,周成王為了鞏固對商朝東方故地的統治,打算把都城遷到洛邑,於是派大臣前往那裡察看山川形勢、水土狀況,看看是否適合建城。這就是《尚書·召誥序》所記載的「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於是,太保召公先在瀍、澗兩河之間周密勘察地理情況,又經過周公的反覆占卜,終於在洛河附近營建洛邑。

  從風水的角度看,召公和周公選定的洛邑地址北依邙山,即以邙山為鎮山;前方有嵩山為案山;左成皋、右澠池為青龍、白虎的耳山;後界大河,這樣有利於以關中平原為根據地的周王朝,以渭水和黃河為交通要道,進一步向黃河下游、華北平原發展。

  洛邑的營建既有嚴格的勘察相地過程,又經過吉凶的反覆卜問,其最終定址也符合後世「風水寶地」的標準,因而被後世視為古代早期經典的風水實踐案例,如《青囊奧語》云:「是以聖人卜河洛,澗交華嵩,相其陰陽流水位,卜年卜宅始都宮。」

  (三)春秋戰國

  011陰宅風水在春秋時期為什麼不受歡迎?

  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墓葬的看法還是很樸素的,並沒有後世陰宅風水那樣注重墓地的選擇,沒有將之與吉凶休咎聯繫起來。如齊國大夫成子高說,人生要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我死後選一塊不能耕種的地方埋葬,不致佔用耕地,妨礙生產。《呂氏春秋·節喪》則從孝道觀點闡明選擇葬地的目的是為了盡孝子的心意,讓死者安息。為了讓死者安息,就要選擇高燥避水的地方,埋葬深一點,防止野獸破壞死者遺體。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陰宅風水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青睞」。

  012諸子百家思想對風水有什麼重要影響?

  春秋戰國是我國思想史的黃金時代,風水學一些根本思想觀念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易學思想、陰陽五行思想及精氣學說。

  戰國後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深觀陰陽消息」,結合五行學說,推出了生克衰旺的理論。對《周易》的闡釋也在這時候走向成熟,出現了所謂的《易傳》「十翼」,人們從《周易》中推衍出一套自然和人生哲學體系。陰陽五行和易經八卦是後世一切術數的思想之源,它們為風水術提供了一套操作性強的推衍和運算的符號系統,使風水術有章可循。

  戰國時期的宋尹學派則提出了精氣學說,認為精氣是構成萬物的本源,一切事物都是精氣化生的結果,包括精神活動。這一精氣學說可以說是「氣感而應,鬼福及人」這類風水思想的源頭,它經由後人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成為陰宅風水的理論基礎。

  013為什麼說形勢派風水來源於兵家和縱橫家的實踐與理論?

  風水中的形勢派,也可以說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家和縱橫家的形勢論。《管子》和《孫子》都有以「形」、「勢」為題的篇章,如《管子》的《形勢》、《形勢解》,《孫子》的《形篇》、《勢篇》等。《苟子·強國》說秦國「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穀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尉繚子·兵談》說「土地肥曉而立邑建城,以城稱地,以地稱人,以人稱栗。三相稱,則內可以固守,外可以戰勝」,都是就兵事而論山川形勢。在戰爭乃家常便飯的情況下,要贏得戰爭,不僅要強兵馬、得天時,還要善於利用地形狀況。兵家和縱橫家們深知山川形勢關乎戰事之成敗、國家之存亡,所以都把對地理形勢的了解作為一門基本功,舉凡「名山、通谷、經川、陵陸、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葦之所茂,道里之遠近,城廓之大小……」都要通通掌握,而這類知識也恰恰是後來的形勢派風水家所應具備的。

  014秦簡《日書》與後世風水有什麼淵源關係?

  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出土的秦簡《日書》,對研究戰國時期相地擇居的情況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這雖是一部講選擇時日、占斷吉凶的術書,卻也涉及相宅擇居。有人認為,《日書》占卜的內容概括起來不外八個字:「生老病死,衣食居行。」其中「居」正是較受重視的一個方面。書中的「門」、「夢」、「生子」、「生人」等部分都講到居室房屋的環境選擇,進而占斷吉凶福禍。如在「門」這一部分佔文中,我們可以讀到造門關乎吉凶的內容。裡邊有一幅門圖,在房屋的東南西北各方共標有二十二個門,逐。一占斷,並註明吉凶。如南門:「賤人弗敢居。」辟門:「成之即之,蓋廿歲必富,大吉,廿歲更。」屈門:「其主昌富,女子為巫。」失行門:「大凶。」不周門:「其主富,八歲更。」大門:「利為邦門,賤人弗敢居,居之,凶。」等等。占斷大門方位與吉凶福禍的關係,也正是後世風水相宅的重要內容,這一點足以說明《日書》與後世風水學的淵源之深。蔡達峰先生認為,《日書》中對擇居的占斷既有方位佔法,又有形象佔法,其佔法框架可以說是後世風水學的直接起源。

  015為什麼說司南是風水羅盤的鼻祖?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冶鐵技術的興起和發展,人們發現了天然磁石的存在,並了解了磁石吸鐵的現象。大約在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如《韓非子·有度篇》就記載說:「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鬼谷子·謀篇》也記載說,鄭國的人到遠處采玉,就帶了司南去,以防迷失方向。

  可惜的是,戰國時期的司南並沒有實物流傳下來,目前的司南模型是根據東漢王充在其著作《論衡》中的有關記載復原而成的。據考證,司南由天然磁石磨製而成,其樣子像一隻勺,底部是圓的,可以在平滑的「地盤」上自由旋轉,等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司南的最初發明者現在已無可查考,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司南的發明與古代風水家長期觀天測地、相度陰陽的實踐經驗有著重要聯繫。

  由於天然磁石在琢制過程中,不容易找出準確的極向,而且也容易因受震而失去磁性,因而成品率低。同時也因為這樣琢制出來的司南磁性比較弱,而且在和地盤的接觸—的時候轉動摩擦阻力較大,效果不是很好,因此這種司南未能得到廣泛的應用。可是,司南的發明使人們對方位的感受更加具體,對方向的分位也由東南西北四方演為八干四維、十二支,合稱為二十四向(又稱二十四山),這正是後世風水羅盤分度的基本單位。另外,風水羅盤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方位盤和指極磁體,都可以在司南那裡找到原型。所以,可以說司南是風水羅盤的鼻祖。

  (四)秦漢

  016秦始皇為什麼要鑿金陵王氣?

  至遲在秦代,出現了「地脈」的觀念。所謂的「地脈」,就是龍脈與王氣、天子之氣。

  地脈、王氣等觀念的信奉者,當然也包括向來篤信術數的秦始皇。《史記·高祖本紀》提到,秦始皇懷疑東南方有天子之氣,於是起駕東巡。得知這個消息,覺得自己有天子之命的劉邦就躲了起來,因為怕自己頭上的天子氣(據說呈雲氣貌)被發現難免性命不保。人們還認為,天子氣又是與山川形勢密切相關的,山川形勢被破壞了,天子氣也會散失。《三國志》等文獻史料中也有記載,秦始皇東遊到金陵(今南京)之地時,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於是他下令掘斷此處連綿的山岡,「掘鑿江湖」,「平諸山阜」,「處處輒埋寶物,以當王土之氣」,把地名也由「金陵」改為「秣陵」。後來到了三國時,這裡已經由吳主孫權把政,有人掘地得「銅匣長二尺七寸,以琉璃為蓋,雕縷其上,得一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龍虎及蟬形」,據說就是幾百年前秦始皇埋下的寶物。

  與此類似的事例,是秦始皇鑿破嶺南山崗,破壞其「雄霸之氣」。這一傳說可見清人屈大均《廣東新語》載:「廣州治背山面海,地勢開陽,風雲之所蒸變,日月之所摩盪,往往有雄霸之氣。城北馬鞍崗,秦時常有紫雲黃氣之異,占者以為天子氣。始皇遣人衣繡衣,鑿破是岡。故粵謠雲『一片紫雲南海起,秦皇頻鑿馬鞍山』。」

  017秦朝大將蒙恬的死是因為破壞了風水嗎?

  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朝大將蒙恬曾受命督修萬里長城和兩千里馳道。

  秦始皇駕崩後,胡亥(即後來的秦二世)與趙高等謀奪皇位,矯詔蒙恬自殺。他在臨終前一開始想不明白,「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後來想「明白」了:「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也就是說,長城和馳道修得那麼長,中間免不了會有破壞「地脈」的事情發生,他把自己的死歸咎為在築修長城和馳道時絕了「地脈」。這或許是風水「龍脈」理論的最早實例。

  對於蒙恬的說法,為他立傳的司馬遷很不以為然,他說:「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但不管怎麼說,從這個故事中可知,地脈的觀念在秦漢之際已經為人們普遍信奉,就連司馬遷在批駁蒙恬推卸責任時,也沒有專門否定這一觀念。

  018韓信葬母選擇了什麼樣的風水寶地?

  秦漢時期,墓葬吉凶的觀念也開始大行於世。人們相信「地脈」之說,認為地有靈氣,墓地可福蔭後人。不光是帝王重葬術,百姓也相信這一套。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傳說韓信年少時,母親死後,家裡貧窮,無法安葬,韓信就選擇一塊氣勢宏偉的「高敞地」為母親安葬,讓旁邊「可置萬家」。司馬遷實地考察過韓母之墓,說確實是這樣。這段傳說為司馬遷所引用,以解釋韓信的命運,把他的命運與其母親之葬地相聯繫。這說明墓葬福禍蔭應的觀念在當時已經深入人心,就連還是普通老百姓而且窮得無法葬母的韓信都通曉這個道理。

  019董仲舒:風水術創立的理論推手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哲學大師和今文經學大師,他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董仲舒的思想對風水理論的最終成熟起了關鍵的推動作用。董仲舒之前的儒家,只講陰陽,董仲舒是第一個將陰陽五行合流並用的人,他基本上把大部分的事物都用陰陽五行整合起來了。如時間,一年四季均有相應的五行屬性:「木者,春,生之性,農之本也」。

  「火者,夏,成長,本朝也。」「金者,秋,殺氣之始也。」「水者,冬,藏至陰也。」四季以陰陽來統一,則春為少陽,夏為老陽,秋為少陰,冬為老陰。又如方位,四方也可以用五行來統一:「東方者,木,農之本」「南方者,火也,本朝」「中央者,土,君官也」「北方者,水,執法司寇也」「西方者,金,大理司徒也」。陰陽五行的整合,為風水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此外,董仲舒將莊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入,提出了「天人感應」的理論,從而構建了傳統文化的主體。如在風水中,五行不僅是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更由於受「人感應」理論的影響,五行被授以不同的屬性,賦予不同的德行,從而有了不同的人文含義。天人合一思想的正統化,不僅使風水研究進入理論化階段,對風水的推廣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020為什麼說漢代是風水學思想理論的成熟時期?

  漢代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這個時期的各種哲學思想也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董仲舒集前人思想之大成,力圖創造出一套符號系統和推演模式,用陰陽五行來統攝宇宙萬物,使雜亂無章的事物、現象漸趨規範有序,就連抽象的時間、方位等也被整合進這套體系。孟喜、京房等漢代象數易學家們則以陰陽八卦符號系統來統一萬物,以數字來說明白然萬物的變化規律。以上思想,加上漢代流行的讖緯圖說,為包括風水在內的術數提供了推斷人事吉凶的理論和方法,推動了風水術的最終創立。

  021秦漢時期的地理學有了怎樣的發展?

  秦漢時期的地理學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人們積累了更為豐富的地形、地貌、土質、水文等知識。司馬遷為寫史踏遍名山大川,《史記》中的《河渠書》、《夏本記》,可以看作地理專篇,其他許多篇章也涉及漢代中國各地山川河流的形勢。班固《漢書》出,在歷史上最先設《地理志》。各種地理概念在這一時期得到準確的認識。《爾雅》有《釋丘》、《釋山》、《釋水》,都是解釋地理現象的,如「下濕日隰,大野日平,廣平日原,高平日陸,大陸日阜,大阜日陵,大陵日阿」,「水注川日豁,注豁日谷,注穀日溝,注溝日澮,注澮日瀆」等等,為形法相地提供了理論基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清楚地標明了山川地形,並且相當準確,足見當時地圖知識的豐富。這些地理知識都為形法相地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022什麼是西益宅?

  漢代有西益宅的風水禁忌。所謂西益宅,就是向西邊增建房屋。關於西益宅,王充的《論衡·四諱》記錄有:「俗有大諱四。一日西益宅。西益宅謂之不祥,不祥必有死亡,相懼以此,故世莫敢西益宅,防禁所從來者遠矣。傳日:魯哀公欲西益宅,史爭以為不祥。」當時世俗有四種大的忌諱,而西益宅被排在首位,可見禁忌觀念影響之深。

  為什麼忌諱西益宅?《風俗通義》解釋說:「宅不西益。俗說西者為上,上益宅者,妨家長也。」按古代的方位尊卑觀念來說,西方是「尊長之位」,在西邊增建房屋是對尊長的大不敬,會讓尊長受損傷,所以應當禁止。此外,西益宅也被認為是犯了凶神,因為在傳統觀念中,西方神為太白,其正是凶神。

  023漢代的人為什麼要避太歲?

  常言道,「不可在太歲頭上動土」。風水中向來有避太歲的說法,而這種禁忌其實在漢代已經盛行。王充的《論衡·難歲》對此也有記述:「移徙法日:徙抵太歲凶,負太歲亦凶。抵太歲名日歲下,負太歲名日歲破,故皆凶也。假令太歲在甲子,天下之人皆不得南北徙,起宅嫁娶亦皆避之。」太歲是中國民間信仰中大名鼎鼎的凶神,與天上的歲星相對應。按風水家的說法,可以根據歲星的位置來推測地上太歲所處及出遊之方,並認為在那裡要忌修造掘鑿,否則會遭殃。

  為什麼說「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如果在太歲方位興工動土,就會掘到球樣的蠕動的土塊,這就是民間常說的太歲土,建宅者應當避忌。漢代之後的很多文獻如《酉陽雜俎》也都有太歲主凶的記載,讓人對太歲心生恐懼。但現代科學研究發現,太歲土這種奇特的肉團,其實是一種白膜菌類,俗稱「肉芝」,本身是沒有什麼吉凶寓意的。

  024漢代圖宅術對後世風水術有什麼影響?

  東漢時期出現過兩部較重要的與風水有關的術書:一部是《大衍玄基》,編者王景參考不同門類的術數著作,把「家宅禁忌、堪輿日相之屬,適於事用者」搜集起來,編匯成一部綜合性的術數著作;另一部是《圖宅術》,一部專門敘述陽宅風水的著作,並且繪有圖形。可惜這兩部書都沒有流傳下來,僅在王充的《論衡》中,我們可以看到《圖宅術》殘留下的少量佚文。

  圖宅術是漢代除形法之外的一種重要的風水占術。形法相地著眼於大的自然地理形勢,而圖宅術則以宅舍的方位為占斷的重要對象。圖宅術的佔法據《論衡·詰術》記載:「宅有八術,以六甲之名數而第之,第定名立,宮商殊別。宅有五音,姓有五聲,宅不宜其姓,姓與宅相賊,則疾病、死亡、犯罪、遇禍。」

  按以上說法,圖宅術將居宅的營建技術分為八種,其一是以干支相紀的辦法,按六甲即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順序排列次第確定名稱,於是得出宮、商、角、徵、羽五音的差別,再與房主姓氏的五音相配,從而得出生克關係。如果房主姓氏與住宅次第的五音相剋,房主就會遭到不幸。

  按照這個原理,《圖宅術》又說「商家門不宜南向,徵家門不宜北向」,即凡是姓氏為商音的人家,家門不宜向南;姓氏為徵音的人家,家門不宜向北。為什麼?因為「商金,南方火也;徵火,北方水也。水勝火,火賊金,五行之氣不相得」。商音在五行屬金,南方在五行屬火,按五行生剋理論,火克金,不吉利,所以商姓的人家家門不宜南向。徵音在五行屬火,北方在五行屬水,按五行五克理論,水克火,所以徵姓人家不宜北向。

  「故五姓之宅,門有宜向。向得其宜,富貴吉多;向失其宜,貧賤衰耗。」

  這種圖宅術所尊奉的五音姓利說,與漢代盛行的五行生剋和讖緯之學有很大關係。這種相宅術的出現,反映了風水術在創立過程中的繁瑣化和玄奧化傾向,因此也遭到王充的質疑和批判。比如王充提出了一個反證:匈奴人是沒有漢人的姓氏的,那他們的住宅又怎麼以此法佔斷吉凶呢?王充的批判是很有說服力的,不過圖宅術的五音五姓佔法還是流傳下來,對後世風水術產生很大影響,直到唐宋之後才漸漸式微。

  025漢代六壬式盤的原理是什麼?

  1977年,安徽阜陽漢汝陰侯墓出土了一件西漢初期的六壬式盤,即漢代拭。到現在,類似的式盤已經發現了數個。

  在漢代,六壬術很盛行,這是源於陰陽五行學說的一種占卜術。什麼是六壬呢?古人認為,水、火、木、金、土五行之中,以水為首;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中,壬、癸皆屬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舍陰取陽,故名為「壬」在六十甲子中,壬有六個,即壬申、壬、午、壬辰、壬子、壬戌,所以叫「六壬」。以六壬為坐標系而推算天時和方位吉凶,即為六壬術。六壬式盤就是當時的人們創造出來供六壬占術使用的工具。

  六壬式盤由上下兩層同軸疊成。上盤圓形象天,稱作天盤;下盤方形法地,稱作地盤。天盤正中央是北斗七星,周圍有兩圈篆文,內圈為十二個數字,代表一年之間的十二個月份,外圈則是二十八宿。地盤四周是三層篆文:內層為八干(壬癸、甲乙、丙丁、庚辛)四維(天、地、人、鬼),中層為十二地支,外層為二十八宿。使用時,轉動天盤,以天盤與地盤對位的干支時辰判斷吉凶。

  古人認為,時間和方位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係,二者相合則吉,相悖則凶。如《黃帝宅經·凡修宅次第法》說:「正月生氣在子、癸,死氣在午、丁;二月生氣在丑、艮,死氣在未、坤;三月生氣在寅、甲,死氣在申、庚;四月生氣在卯、乙,死氣在酉、辛;五月生氣在辰、巽,死氣在戌、乾;六月生氣在已、丙,死氣在亥、壬;七月生氣在午、丁,死氣在子、癸;八月生氣在未、坤,死氣在丑、艮;九月生氣在申、庚,死氣在寅、甲;十月生氣在酉、辛,死氣在卯、乙;十一月生氣在戌、乾,死氣在辰、巽;十二月生氣在亥、壬,死氣在巳、丙。」這種時空對應關係,正是漢代六壬式盤的設計原理。

  026六壬式盤與風水羅盤有什麼關係?

  漢代六壬式盤的應用範圍很廣。《唐六典》卷十四概括為九個方面:「一日嫁娶,二日生產,三日曆法,四日屋宇,五日祿命,六日得宮,七日祠祭,八日發病,九日殯葬。」舉凡一切陰陽之事,都要用到這種占盤。由於也用於判斷方位的吉凶,就與風水術發生了聯繫,像上面所舉的「屋宇」、「殯葬」方面,肯定是與風水有關的。

  六壬式盤中的地盤為方形盤,雖然沒有磁針,不能測定方向,卻分層刻畫有二十四個吉凶方位。在古代風水典籍《黃帝宅經》中,有以陰陽八卦配干支,分為二十四路,作為建宅的指導原則,正是將六壬式盤應用到相宅中。書中載有陰陽二宅圖並有較詳細的說明。書中說:「二十四路者,隨宅大小中院分四面,作二十四路,十干(應為八干,戊己不用)、十二支、乾、艮、坤、巽,共為二十四路是也。」「二十四路」又稱「二十四山」,也就是住宅四面的二十四個方位,其表示法與司南同。

  這一特點被風水羅盤直接繼承了下來,並演化為圓盤。據《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記載:「玄女晝以太陽出沒而定方所,夜以子宿分野而定方氣,用蚩尤而作指南,是以得分方定位之精微。始有天支方所、地支方氣,後作銅盤合局二十四向,天干輔而為天盤,地支分而為地盤。」從中可以知道羅盤的最初型制,就是由天盤和地盤組成,上面主要刻有二十四向。所以大體說來,風水羅盤正是司南與六壬式盤結合的產物。

  (五)三國魏晉南北朝

  027為什麼說魏晉時期是風水術的黃金時代?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戰亂頻仍。現實的黑暗,使人們都有一種朝不保夕的危機感,覺得人生苦短,命運又不可把握,倒不如切實一點,及時行樂,追逐名利。這些普遍性的心態和觀念,加上當時黃道和佛教思想的影響,使包括風水在內的各種術數得以盛行。在相信風水的人們看來,現實中的種種需要,比如改變命運、追求幸福,似乎都可以通過選擇居宅、葬址來得到滿足,於是風水成為人們精神上的一種重要慰藉,大行於世。

  經過秦漢以來的發展,風水術自身也日漸成熟。隨著風水的普及,不少文人開始參與這種社會時尚的著書立說,完備的風水理論體系也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據《隋書·經籍志》著錄,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風水著作,如《五姓墓圖》一卷,《梁有冢書》一卷,《黃帝葬山圖》四卷,《五音相墓書》五卷,《五音圖墓書》九十一卷等。

  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兩位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風水宗師——管輅和郭璞。有關這兩人神奇的風水傳說在民間流傳很廣,其中體現出的一些風水觀念和原則影響巨大。

  028「折臂三公」的傳說

  魏晉時期,陰宅風水大行其道,蔚然成風。人們深信先人墓葬周圍的山川龍脈、河流形勢、風向陽光等環境因素,能對葬者家人吉凶禍福產生影響,能夠福蔭後代。因此,專門的陰宅相士或掌握了擇葬之術的高明之士自然受到人們的極大關注,史料中也不乏對他們風水活動的記載。

  《晉書·羊祜傳》記載:「有善相墓者,言祜祖墓所有帝王氣,若鑿之則無後,祜遂鑿之。相者見日『猶出折臂三公』,而祜競墜馬折臂,位至公而無子。」有一個方士為羊祜家相祖墓,斷言羊祜的祖墓有帝王之氣,如果開鑿破壞就會遭到斷絕子孫的報應。羊祜聽了很害怕,擔心這些話傳到皇帝那裡自己不免有滅族的危險,於是就開鑿祖墳,以破壞墓地的風水。那位相墓方士看了又說,雖然不能再出帝王了,可是還能出「折臂三公」。後來羊祜果然位列三公,只是一次騎馬時摔下來折斷手臂,也絕了後裔。這就是風水中「折臂三公」典故的由來。

  029「牛眠地」的傳說

  陶侃是東晉一代名將,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早歲孤貧,初為縣吏,後舉孝廉,官至侍中太尉,封長沙郡公,加都督交、廣、寧七州軍事,拜大將軍,是官運亨通位極人臣的人物。據說這與他先人墓地有好風水有關。

  據《晉書·周訪傳》記載:「初,陶侃微時,丁艱,將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謂日:『前崗見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極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當世出二千石。』言訖不見。侃尋牛得之,因葬其處,以所指別山與訪。訪父死,葬焉,果為刺史,著稱寧益,自訪以下,三世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大意是說,陶侃還是貧寒布衣的時候,一次家裡要辦喪事,死者還沒下葬,家裡的牛卻不見了。陶侃出去找,途中遇到一個老人,告訴他牛就睡卧在前面山岡的一處溝中,如果人葬在那裡,其後人肯定位極人臣。老人又指著附近的另一座山說,「此亦其次,當世出二千石」,也就是會出享俸二千石的大官。說完老人就不見了。陶侃依照老人的指點找到牛後,葬親於牛所卧處,還把另一處風水寶地告訴了與他交好的周訪。周訪父親死後便葬在那裡。後來陶侃果然位極人臣,政績頗豐;而周訪也當上刺史,三代皆為顯貴。後世也常以「牛眠地」來作為風水寶地的代稱。

  030蕭道成的祖墓有什麼神奇兆應?

  《南史·齊本紀》載:「帝舊塋在武進彭山,岡阜相屬,數百里不絕,其上常有五色雲,又有龍出焉。上(按,指齊高帝)時已貴,宋明帝甚惡之,遣善占墓者高靈文往墓所佔相。靈文先給事太祖,還詭答日:『不過出方伯耳。』密白太祖日:『貴不可言。』明帝意猶不已,遣人踐踏,以左道厭之。」

  南朝宋明帝劉或聽說自己手下的大將蕭道成家祖墓有五色雲氣,擔心這是篡位之兆,便派當時的一位相墓高人前去察看。這位高人卻知道蕭道成將來必「貴不可言」,和蕭悄悄打過招呼後,回來騙明帝說只不過出個大官罷了。明帝還是不放心,派人去踐踏破壞,還用上了厭勝之法,可或許是因為僅僅淺表的破壞並不能損其帝王之氣,他最終未能阻止蕭道成滅宋建齊,當上皇帝。這一史料反映出當時風水術影響之大,甚至已涉及政權的更替鬥爭。

  031梁武帝鑿鳥山是怎麼回事?

  南朝的梁武帝時,民間曾流傳有「鳥山出天子」的童謠。為了這個童謠,佞佛迷信的梁武帝決定鑿平天下鳥山,以保梁朝社稷平安。於是他派了大批人馬四齣,只要遇上用鳥來命名的山巒,就都毫不留情地鑿斷地脈,破壞風水,所以當時江南一帶各種名稱的鳥山,沒有一處是完好的。可是百密一疏,長興縣的雉山卻漏網了。這是因為「雉」雖是鳥,卻以音異而得以倖免。後來陳霸先取代梁朝稱帝建立陳朝,為陳武帝,他的祖墳正是築在這漏網的雉山之上的,這些竟然應了童謠的說法。

  032為什麼說蕭統因風水而英年早逝?

  蕭統(501—531)世稱昭明太子,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他是一位才華橫溢的人物,曾經主持編輯了我國古代第一部文學作品選集《文選》,對後世有較大影響。他幫著父親處理朝政,公允明斷、體恤下情,在朝野極有威望。可惜的是,儘管他在兩歲時就被立為太子,但還沒來得及即位就因病英年早逝,死的時候也才三十歲。

  根據史書記載,蕭統的英年早逝與一次風水事件有很大關係。據《南史》載:「初,丁貴嬪薨,太子遣人求得善墓地,將斬草,有賣地者因閹人俞三副求市,若得三百萬,許以百萬與之。三副密啟武帝,言太子所得地不如今所得地於帝吉,帝末年多忌,便命市之。葬畢,有道士善圖墓,云:『地不利長子,若厭伏或可申延。『乃為蠟鵝及諸物埋墓側長子位。有宮監鮑邈之、魏雅者,二人初並為太子所愛,邈之晚見竦於雅,密啟武帝云:『雅為太子厭禱。』帝密遣檢掘,果得鵝等物。大驚,將窮其事。徐勉固諫得止,於是唯誅道士,由是太子迄終以此慚慨,故其嗣不立。」

  此段大意是說,蕭統的生母丁貴嬪去世,他為了安葬母親,就派人尋找一塊風水寶地作為墓地。這時有人想把自己的一塊土地高價賣給宮中,就賄賂宦官俞三副幫忙。俞三副遂啟奏梁武帝,說太子所買來的地沒有自己買的這塊地對皇上吉利。梁武帝聽信了花言巧語,就買下了那塊地,安葬了丁貴嬪。這時有個會看風水的道士對蕭統說:「丁貴嬪的墓地對長子不利,如果厭伏之法鎮一鎮,有可能延長太子的生命。」於是就做了些蠟鵝連同其他一些東西埋在了墓地旁邊的長子位上。誰知太子身邊有一個失寵的小人,他向武帝告了密。武帝派人挖出那些蠟鵝等物後,他以為這些都是沖著自己來的,十分震怒,打算徹查此事,後來被大臣勸止,事端才沒有擴大,只是顰那位道士給殺了。當事人蕭統蒙受不白之冤,又沒法向父皇說明真相,因此甚為羞愧憤郁,以致抑鬱成疾,而立之年就辭世了。

  033嵇康與阮侃圍繞風水展開的一場筆仗

  魏晉時期的士族文人中盛行所謂「清談」之風,內容不涉政治等「俗務」,只談老莊等人生哲學和玄學。在玄學思潮的推動下,風水術也成了討論對象。當時著名的「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與其友阮侃曾就住宅到底有沒有吉凶的問題進行了爭議。

  阮侃是晉代的一位醫家,他是不相信風水的,於是寫了《宅無吉凶攝生論》,說人的福禍壽夭都是天命決定的,現在卻扯到宅子的選擇上,豈不荒謬?針對阮侃的觀點,嵇康寫《難宅無吉凶攝生論》以問難,力主宅有吉凶之分,人當信天道所存,順之則昌;同時提出應該修德積福,以成宅之吉,避凶免禍。

  隨後,阮侃又有《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嵇康為此又作《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兩人你來我往,最後嵇康勝出。嵇康的勝利,說明風水術已經得到當時主流文人在觀念上的認可和支持。

  034南北朝時期的山水觀念與風水學有什麼關係?

  東晉的建立,使漢人的政治經濟中心向南轉移。而南方山脈丘陵逶迤,河川溝壑縱橫,地形地物遠比一馬平川的中原故地複雜,從而孕育出自覺的山水審美觀念,為風水地理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厚實的土壤。於是,南北朝時期逐漸興起的山水自然審美情趣,與風水術相互滲透、相互生髮、相互影響。

  在我國古代藝術史上,這一時期也是山水詩、山水畫興起的重要時期。風水術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對自然山水的處理技巧,可以說是合乎那些畫家文士的審美情趣的,為他們所青睞和借鑒。山水詩的開山宗師謝靈運有這樣的詩句:「灑淚眺連崗。」(《廬陵王墓下詩》)其中的「連崗」,依唐代李善述此句文「青烏子《相冢書》日:天子葬高崗,諸侯葬連崗」,顯然是出自陰宅風水觀念。

  (六)隋唐宋

  035大興城的興造與楊堅的一個夢

  史料記載,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開皇二年(582)開始謀建新都。當時的長安城自漢修建以來年代已久,排水不暢,生活用水污染,水鹼太重,而且有被北邊的渭河淹沒的危險。據《隋唐嘉話》記載,楊堅有一晚夢到都城被水淹沒,就下定決心建新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興城的營建。

  楊堅從一開始就強調要「以吉凶之土,制長短之命」。經過一番嚴格的勘察之後,新城地址選在了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那裡極目遠眺,近可聞渭水聲響,遠可見終南山背影。負責工程設計建造的是左庶子宇文愷。《唐會要》提到他按照《易經》八卦之說,選擇龍首原之南坡興建宮城。南坡有六座岡阜,人稱六坡。宇文愷視之為乾卦六爻,並按九一至九六的六爻爻序來設計、布局和建築宮城、皇城、郭城。城建好之後,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氣,楊堅還下令宮、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門而僅開東西門。

  大興城的營建過程,清晰地體現了風水術在當時建築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036呂才對風水術書的整理刊正有何貢獻?

  隋唐時期,風水類著作尤其是擇葬術書大量流傳,有泛濫之勢。除蕭吉的《宅經》、《葬經》等見載於正史的書籍外,還有江湖術士胡編亂造的大量劣作,一時良莠龐雜。於是,唐太宗令呂才主持整理歷代包括葬書在內的各類術數著作。

  呂才(606—665),山東博州清平(今山東夏津西)人。他出身寒微,自學成才,學術頗受魏徵、王閨等唐初名臣的讚賞。唐太宗時,呂才曾治直弘文館,累遷太常丞,轉太子司更大夫。據《舊唐書·呂才傳》記載,呂才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年)奉命刊正歷代術書,歷時15年,「勒成五十三卷,並舊書四十七卷」。他的整理原則是「以典故質正其理」,即以古今史實為依據,批判整理當時流行的各種術數觀點,比如對五音姓利說的批判等。這種實事求是的態度遭到了術士們的反對,但頗合經義,起到了正本清源、重整教綱的作用。

  037長孫無忌等為唐高宗尋陵經歷了什麼風波?

  關於乾陵的選址,有這樣一個傳說: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經過勘察巡視,兩人選中了梁山,認為梁山東隔烏水與九蠼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歧山相連,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真是難得的萬年吉壤。

  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後,回京稟報高宗。袁天罡聽說後,極力反對。原來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梁山,深知此山風水的優劣之處。他告訴高宗說,梁山其實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與太宗龍脈隔斷,恐三代後江山有危。因為大唐龍脈從昆崙山分出一支過黃河,入關中,以歧山為首向東蔓延至九蠼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今太宗既然已葬九峻山,為龍首,那麼高宗切不可以後居前。何況梁山又非龍首,而是周代龍脈之尾,尾氣必衰,主高宗治國無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兩峰似女乳狀,整個山形遠觀就像少婦平躺一般。高宗選陵於此,恐從此後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二峰圓利,屬金格。三座山峰雖挺拔,但遠看方平,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龍氣助金,地宮營主峰之下,主高宗必為金格之人所控。如果把陵址定於此山,日後必為女人所傷!

  可是,袁天罡並沒得到高宗的採納,最後還是定梁山為陵址。袁天罡知道皇帝的成命再難收回,當時就長嘆「代唐者,必武昭儀」,此後果然應驗。

  038武則天葬乾陵——唐王朝盛極而衰的先兆?

  《唐書·嚴善思傳》記載:武則天駕崩後,朝廷準備將她合葬到唐高宗的乾陵里。時任給事中的嚴善思認為,皇帝為尊,皇后為卑;尊者既然已經先葬了,卑者是不可以後進的。而且,乾陵的元闕石門是用鐵水澆鑄的,不用攻鑿難以打開,一旦攻鑿又會驚動神道。從其它方向掘隧進入墓室,也會改變當初下葬時的神位,更加有害。從古制來看,帝後合葬也是不合規矩的,如像實行帝後合葬的魏晉兩朝都成了短命的王朝。綜合以上理由,為了國運長久,另選一處葬地為宜。但嚴善思的建議並沒有得到採納,以後唐代盛極而衰,也可以說應驗了他當初的預言。

  039中國風水是在什麼時候傳入日本的?

  公元7世紀左右,日本的遣唐使開始大師輸人中國文化,一般認為風水學傳到日本也是在這個時候。據史料記載,日本7—8世紀的幾次都城建設中,都是在「地相師」勘定指導下興建的,如天武天皇681年的畿內都城的建造、元明天皇710年的平城京的建造等等。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風水是在公元7世紀左右經由朝鮮而傳人日本的。

  日本平安時代宇多天皇寬平年間(889—898),藤原佐世編成的《日本見在書目錄》在著錄來自中國的道教經典時,就列有《青烏子》《玄女經》等中國風水著作,這說明中國早期風水著作是與道教經典一起傳人日本的。

  040中國風水與日本的家相學有什麼關係?

  中國風水分為陽宅風水和陰宅風水兩個方面。相比較而言,在古代中國,人們更為重視陰宅風水,如「風水」一詞即來源於陰宅風水的經典文獻《葬書》。

  相應地,中國風水在傳入日本也分為家相和墓相兩個部分。家相相當於陽宅風水,墓相相當於陰宅風水。日本最重要的風水著作《相家》一書,即被認為是在中國《宅經》的基礎上寫成的。但日本人對家相學的重視更甚於墓相學,他們更為關注居住宅地的吉凶。對此日本學者渡邊欣雄解釋說,「從祖先傳下來的父系的密切關係並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以現在居住的宅地為特徵的門第(血統)。所以,重要的不是判斷直系祖先墓地的墓相,而是判斷宅第的家相」。

  日本的家相學也並不完全等同於中國的陽宅風水。日本家相學內容廣泛,除講究方位吉凶外,還重視出門起程的時間和方位的吉凶。此外,日本家相的方位觀念與中國也有所出入。中國風水的方位觀念是以坐北朝南的南北軸線為基礎的,即所謂的子山午向,坐坎朝離。而日本家相學中的方位判斷軸線卻是坐艮朝坤的。

  041五音姓利說對宋代風水有什麼影響?

  宋代皇帝建陵墓時,必定會依據陰宅風水的術法選址。當時仍然流行五音姓利相墓之法。在宋仁宗敕王洙編纂《地理新書》並定為官書前,當時皇家術士所用的就是這種風水術法。

  按照五音相墓法,宋代皇帝姓趙,在五音中屬角聲,當在南偏東、北偏西的軸向定址為宜。如《宋會要輯稿》中對宋真宗的葬禮記述云:「按經書,壬、丙二方皆為吉地。」對宋代皇陵所體現出來的風水原則,趙彥衛《雲麓漫鈔》中也有詳細記載:「永安諸陵,皆東南地彎,西北地垂;東南有山,西北無山,角音所利如此。七陵皆在篙少之北,洛水之南,雖有岡阜,不甚高,互為形勢。自永安縣西坡上觀安、昌、熙三陵在平川,柏林如織,萬安山來朝,遙揖篙少。三陵柏林相接,地平如掌,計一百十三頃,方二十里雲。今紹興攢宮朝向,正與永安諸陵相似,蓋取其協於音利……五音姓利說經過王充、呂才等歷代有識之士的批判,雖在宋代一度迴光返照,但以後就漸漸衰落了。」

  042宋代理學先驅陳摶與風水有什麼淵源關係?

  宋代理學的早期傳承,可追溯到宋初一位名叫陳摶的道士那裡。而在風水術的傳承中,陳摶同樣有著重要地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提到:「文迪因得筠松之術,後傳於陳摶,是書即其所授師說也。」陳摶的風水術傳人有吳景鸞。據《江西通志》記載,吳景鸞的祖父吳法旺「志天文地理之學」,送兒子吳克誠跟從華山道士陳摶受業。一天,陳摶把所有的風水術書都送給吳克誠並讓他回去,還告訴他說:「汝子仙才,能紹業。」後來吳克誠之子吳景鸞果然如陳摶所料,成為當時享有盛名的風水大師。此外,陳摶不僅傳授《先天圖》及易學思想給种放,而且為其先人卜葬地,預言種氏族人名將輩出。相傳他還撰有《玉尺經》四卷,收入元代劉秉忠所編《地理大全》。所有這些,都說明陳摶與宋代風水確實有著極深的淵源關係。

  043宋代理學家是怎麼看待風水的?

  宋代許多理學大家如朱熹、程頤等,都很相信風水。

  程頤(1033—1107)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他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他在《葬說》中認為:「地之美者,則其神靈安,其子孫盛,若培壅其根而枝葉茂,理固然矣。地之惡者,則反是。父子祖孫同氣,彼安則此安,彼危則此危,亦其理也。」這種觀點與歷來葬地蔭應的風水觀念是一致的。

  而朱熹對風水的信奉要比程頤更勝一籌。朱熹本身就成長於風水氣氛濃厚的江西。在江西,風水之術「往往人能道之」,也給了他深刻影響。他為了安葬父母,而苦苦尋找風水寶地的傳說,在民間流傳甚廣,這說明他確實是篤信風水的。

  宋代理學為陰宅風水理論提供了一套圓通的解釋。如宋代的氣論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生於五行二氣,鬼魂亦不例外。如朱熹說過:「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天地間無非氣,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常相接。無間斷,人自不見。人心才動,必達於氣,便與這屈伸往來者相感通。如卜筮之類,皆是心自有此物,只說你心上事,才動必應也。」就是說,人死了以後,其氣依然存在,而且與生者之氣相感應,相互影響。這其實和「乘生氣」的風水觀念是一脈相通的。

  044為什麼說朱熹也是一個精通風水的人?

  朱熹(1130—1200)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是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代大儒。朱熹不僅相信風水,他和宋代風水大家蔡元定(蔡季通)有師生之誼,曾得到後者的傳授,所以也可以說精通風水術。

  據《宋史·朱熹傳》記載,當時圍繞著為孝宗選擇山陵的事情,朝官們論戰不休,日官荊大聲卜地于思陵旁邊,而按察使趙彥逾踏勘後認為那裡「土肉淺薄,下有水石」,風水不好,後又有孫逢吉奏請重擇吉址。剛剛在朝供職的朱熹加入到混亂之中,要求「博訪名山,不宜偏信台史,委之水泉沙礫之中」,另擇最吉之處,以「使壽皇遺體得安於內,而宗社生靈皆蒙福於外矣」,將皇陵地址的選擇與國勢的盛衰聯繫起來。這就是有名的《孝宗山陵議狀》,是朱熹身為朝官的第一個奏狀。朱熹敢於上書就皇陵擇葬之事說明自己的意見,可見他對自己的風水造詣是很有自信的。

  朱熹對於風水有一些精闢的看法。如他並不反對當時擇皇陵所持的五音姓利之說,但又進一步指出:要按這種原則選擇「坐丙向壬之穴」(即坐南向北之穴);應該有個前提,即在大環境的選址上,依照「主勢之強弱,風氣之聚散,水土之淺深,穴道之偏正,力量之全否」這五個準則選定「形勝之地」。他所持的顯然是宋代漸成氣候的形勢派理論。朱熹還建議在江西、福建這一帶選擇精神相地之術的專家去為皇室擇地,反映了他對當時興起的理氣派和形勢派的支持。

  朱熹還曾經分析過北京(即當時金朝燕京)的山川形勢,讚歎說「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大風水」,他的觀點影響了後世元明清王朝的擇都觀念。

  045指南針的發明對風水有什麼重要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軍事、生產和風水活動的需要,宋代出現了一種比司南更準確、更方便的指向儀器——指南針。指南針的出現推動了風水羅盤的發明,從而使風水術有了推演方位、立極定向的基本工具。

  根據沈括《夢溪筆談》「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的記載可知,北宋時期,人們已經知道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從而使鋼針磁化。不僅如此,沈括還記載,磁針在指南時經常會微微偏向東方,這說明宋代人已經憑藉指南針發現了地磁偏角。

  《夢溪筆談》還記載了四種裝置磁針的方法:(1)水浮法:在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指示方向;(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3)指甲旋定法:將磁針置於指甲之上,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從而指示方向;(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從而指示方向。

  最初使用的浮針,並沒有固定的方位盤。當浮針與方位盤結合起來之後,就出現了水羅盤。最早出現的是一種水羅盤。水羅盤就是把磁針放在一個中間凹陷處盛水、邊上標明方向的盤子里,磁針浮在水面上能夠自由旋轉,靜止後兩端分別指向南北。南宋時期,這種帶有方位盤的指南針就已經用於航海了。除了水羅盤外,還有一種常用的羅盤——旱羅盤。旱羅盤是用一根尖的支軸支在磁針的重心處,盡量減少支點的摩擦力,使磁針在支柱上自由靈活地轉動以正確地指向南方。

  以後出現的風水羅盤要比作為指南工具的羅盤複雜得多,可是從製作工藝和操作原理來說,其生成的基礎仍是指南針。

  (七)明清

  046李自成與崇禎的風水之戰

  據《朱元璋系年要目》介紹,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祖居江蘇省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元朝初期,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攜帶全家老小,逃到泗州、盱眙一帶,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的孫家崗。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朱初一被尊為皇帝,廟號熙祖,謚號裕皇帝。1386年,朱元璋命皇太子朱標,帶領文武群臣和工匠,到泗州城北楊家墩,開始修建祖陵。以後陸續增修,經過28年,耗費大量資金,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才把他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陵墓全部修建成功。至此,楊家墩改稱明祖陵。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破此處後,為了破壞明朝的龍脈,將明祖陵破壞得一塌糊塗。

  但李自成在破壞朱氏龍脈的時候,卻不能保全自家祖墳的周全。為了打擊李自成起義軍,崇禎十五年(1642年)正月初八,接到崇禎皇帝密旨的陝西總督汪喬年,命延安府米脂縣縣令邊大綬等人進山尋找李自成的祖、父的墓地,並進行了破壞。

  後來,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逼死了崇禎皇帝,建立了大順政權,但不久就在吳三桂和滿清軍隊的聯合夾擊下敗亡了。傳說中,正是因為李自成和崇禎皇帝互斷了對方的龍脈,才造成了這一兩敗俱傷的結局。

  047為什麼說明清時期風水家的社會地位不低?

  風水學在明清兩代廣泛流行,一般文人雅士或多或少都懂得一點擇地相宅方面的知識,更有一些落第文人在舉業無望後轉作風水先生,無形中提升了這一行當的整體知識水平。在當時所謂的三教九流中,有俗謠說「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流丹青四地理,五星六爻,七僧八道九行棋」,風水術士(地理)僅次於讀書人、醫家和畫師,足可見其社會地位之高,也體現了民間對風水的重視。

  048明清時期風水學研究的興盛

  明清以前,已有大量風水著作傳世,經過形勢派與理氣派的長期實踐,風水理論也已經基本定型。這一時期的風水學主要是對已有的著作進行整理,並進一步總結實踐,因此,研究和注釋風水文獻的風氣大興,特別在清代乾嘉學派的影響下,考據之風盛行,更推動了風水學研究的發展。許多以「辟謬」「校補」「箋注」命名的著作在這一時期大量湧現,如明代謝廷柱的《堪輿管見》、楊明勛的《疑龍經校補》、梅漪老人的《陽宅辟謬》等等。

  另外,由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幾乎對每一篇文獻都有一番考證研究,歷代較為流行的風水著作如《葬書》、《黃帝宅經》、《玉尺經》等書的作者和成書年代等,均有了較為詳細和嚴謹的考證,為後世研究風水著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049為什麼說明清是風水學的集大成時期?

  明清時期,前代的風水著作都得到了系統的收集和整理。如官方組織編纂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等大型叢書,幾乎收集了前代所有的風水著作。而在民間,一些風水結集也開始出現,一般冠以「大成」「大全」之類的名稱,影響力較大的有王君榮的《陽宅十書》、無名氏的《陽宅大全》、李國木的《地理大全》、葉九升的《地理大成》等。這種編纂和積累風水著作的風氣,為後世保存了大量的寶貴文獻。

  清代的《四庫全書》收錄有《宅經》二卷、《葬書》一卷、《撼龍經》一卷、《疑龍經》一卷等,雖數量不多,但考辨精審。尤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利用目錄學成果對其收錄的風水書籍進行了精審的考辨,提出的看法極有見地,至今沒有著作能超越。

  而《古今圖書集成》將收錄的範圍擴大到有關風水的史實、傳說、人物及有關風水的論述等,分別編錄在堪輿部總論、堪輿部名流列傳、藝文、紀事、雜錄內,是其一大特色。

  050慈禧與光緒鬥風水

  光緒帝的父親奕儇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個兒子,被封為醇親王。他的陵墓位於海淀區北安河鄉妙高峰東麓,墓址原為明法雲寺舊址。奕諼看中了這個地方,在這兒建造了自己的陵墓。人們習慣上稱奕諼之墓為「七王墳」。醇親王墓道前有一棵至少百年的枝繁葉茂的銀杏(別名叫白果樹),在奕儇死後多年,為光緒皇帝惹來了麻煩。

  當時光緒皇帝日益年長,與慈禧之間的權力角逐日趨激烈。據《德宗遺事》(德宗是光緒帝的廟號)記載:「醇親王墓道前,有銀杏樹一株,其樹八九合抱,高數十丈,蓋百年之物。英年諂事太后,謂皇家風水,全被此枝佔去,請伐之以利本枝。太后大喜,然末敢輕動,因奏聞於德宗,德宗大怒,並傳諭日:爾等誰敢伐此樹者,請先砍我頭。乃又求太后,太后堅執益烈,相持月余。一日,上退朝,聞內侍言,太后於黎明帶內務府人往七王園寢矣。上急命駕出城,奔至紅山口,於輿中號啕大哭,因往時到此,即遙見亭亭如蓋之白果樹,今卻不見。連哭二十里。至園,太后已去,樹身倒卧。數百人方斫其根,慮其復生萌葉也。諸臣奏雲,太后親執斧先砍三下,始令諸人伐之,故不敢違也。上無語,步行繞墓三匝,頓足拭淚而歸,此光緒二十三年事也。」此事在當時引起了轟動,也反映了風水在當時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05l西方人什麼時候真正接觸到中國風水?

  西方人真正接觸中國風水,開始於傳教士來華之時。1582年從義大利來華的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在其著名的《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就曾記述了中國人按風水行事的一些見聞,但由於其固有的宗教立場,他把中國風水視為迷信,予以了否定,說:「看風水,對西方人來說是很新奇的。風水師認為風水能決定一家人的健康、財運、功名成就,及一地禍福,真是愚昧極了。」這其中帶有很多的誤解和偏見。

  到了19世紀,一些西方學者開始從近代科學的角度對中國風水加以研究,並得出客觀公允的結論。如英國基督教傳教士伊特爾1873年初版的《風水:古代中國神聖的景觀科學》,系統分析了中國傳統風水理論,並把它介紹給西方讀者。他對風水給予了一定的肯定,寫道:「在我看來,風水無論如何是自然科學的另一種名稱。」「風水理論包含著顯著的美學成分和深刻的哲理,中國傳統建築同自然環境完美和諧地有機結合而美不勝收,皆可據此得到說明。」

  (八)近代以來

  052為什麼說香港是一塊風水的沃土?

  一直以來,風水是香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時候甚至成了人們下決定的一個託付關鍵。不少香港人置業之時,除了考慮價錢及地區之外,也會考慮房子是不是有好風水。在這方面,許多香港富豪比普通老百姓更迷信風水,每當做生意、買賣股票,以至設計家宅,風水師的意見都舉足輕重。

  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不少富豪如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就經常聘用不同的風水師,就不同項目給予意見,如聘用蔡伯勵看墓地等。又如恆基主席李兆基,則篤信道教。不光是年老一輩的富豪相信風水,像李澤楷這樣的年輕富豪也一樣相信。凡有重大生意,找風水師擇日選吉時,不在話下。甚至相約生意朋友吃飯,李澤楷也一樣要擇日擇時。據了解,香港富豪每做成一筆生意,有份出力的風水師就可以獲幾十萬港元紅包;有風水師病危時,富豪更會以飛機接載治療,交通費等一切開支均由富豪支付。

  近些年,香港歷經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等種種風浪,命運的無常和難以把握,使得不少港人轉而求助超現實的力量,風水師行當也由此風生水起。近年來,香港風水行業的發展更開始趨於大眾化,不再局限於家傳或師徒相授。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有關於風水的網站更是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開班授徒的香港著名玄學家蘇民峰表示,他現在每年開一個風水班,名額20名,每位學費高達15000港元。儘管收費不菲,仍吸引大批市民報讀而競爭激烈。風水甚至進入了堂堂的大學校園。如香港大學校外進修課程和工聯會等就有風水在內。在大學風水班任教的風水師柏天心說,他現在的學生當中大約有5%最終會成為執業風水師,這種風氣起碼會再持續十多年。

  香港的風水師也開始衝出國門。據了解,韓國政府數年前在遷都選址時,尋求了400名國內風水學家的意見,當中香港風水專家在內的一個風水顧問團,就應韓國政府國情諮詢機構之一的大東風水地理學會邀請,前往勘察行政首都選址之一的公州郡,並將有關意見交韓國政府。該風水顧問團一行六人,包括香港風水專家麥榮耀。麥表示,顧問團總結遷都選址的風水地理,結論呈交韓國政府參考。

  053為什麼說香港迪斯尼樂園也相信風水?

  在香港的外國企業商行,在長期耳濡目染下,也對中國文化傳統之一的風水有著濃厚的興趣。許多外國大企業在香港開張動土,往往也要找風水師趨吉避凶、擺位擋煞。在2005年9月啟用的香港迪斯尼樂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家來自美國的公司,多處布局就是刻意根據風水而設計的,包括把公園入口大門改為斜線排列、迪斯尼站通往入口及碼頭的行人路亦改為微彎,以確保樂園啟用後能夠聚集樂園內的財氣,不至流人大海。位於樂園旁邊的兩家迪斯尼酒店也不例外。據香港迪斯尼高層透露,為了確保正能量可以流動,酒店內的餐廳及酒廊到處都可以見到以水為設計主題的裝飾,例如水牆及水池等。

  此外,迪斯尼還按香港的風俗,盡量避免用「四(死)」字,兩家酒店都沒有四樓,其中好萊塢酒店每層房間的編號,也都以吉利的「628」開始,盡量避開「四」

  字。香港迪斯尼樂園酒店內的大禮堂,面積大小也很有「中國味」,總面積為888平方米,寓意「發發發」,而中菜廳「晶荷軒」內,也設有2238(即粵語「易易生髮」的諧音)個水晶荷花。

  054香港中銀大廈經歷了哪些風水風波?

  中銀大廈從1985年開始破土動工,1989年落成,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這座當時香港最高的大廈,全座由最簡單的線條所組成,大廈最底的十多層是近乎正方形的。往上向外的一面,向上斜斜延伸,另兩邊則向中央收窄,與向上斜伸的一面會合。再十多層高後,原來向內收窄的兩翼,均向上斜斜收窄,因而使最上的十多層回復一個較小的正方形的建築形式。而後再上就是幾層高的雙柱形的具有裝飾、通訊、避雷多重作用的長桿形建築。從整體上看,中銀大廈高達351米,總共有70層,線條簡單明了,頗具現代感,因而成為香港的新標誌。

  香港中銀大廈由世界著名的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雖然他在設計之初便考慮了風水問題,可還是遇到一些麻煩。在看過設計圖紙後,銀行方面曾給貝聿銘發來電報,對建築正面展現的眾多加了框的巨型「X」形鋼架深表關注。因為在中國,「X」意味著遭殃,雖然銀行的高層官員並不見得相信風水,但他們擔心,一旦大樓風水不好,就會影響儲戶和房客的積極性。於是貝聿銘十分精細地把「X」橫向架隱藏起來,並把暴露在外的部分改變成類似佛教中的吉祥符號——萬字元的形象,這才皆大歡喜。

  大廈建成後,雖然貝聿銘把中銀大廈比作雨後春筍——中國傳統中再生和希望的象徵,但在香港風水師的眼裡,大樓就像一柄三棱尖刀,每條棱都是一個寒光四射的刀刃,向外輻射著殺氣。風水師的說法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中銀大廈周圍隨後興建築物,要麼沒有稜角,要麼其中軸線避開了「刀刃」的指向。據說,有一條「刀刃」是直指總督府的,當時的總督衛奕信在那條棱和總督府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上種了六棵柳樹,柳樹柔和圓潤的形態對大樓尖銳的角起了緩衝作用。還有一條「刀刃」是指向滙豐銀行的,滙豐銀行為此在其大廈樓頂架了四門大炮,以化解煞氣。

  055為什麼說國外興起了風水熱?

  據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於希賢的說法,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美國最著名的伯克利大學在1973年就開始招風水的博士研究生。日本有2200所大學,其中110所大學都正式開辦了風水班。國際上一些著名的大公司總裁也篤信風水,如微軟的比爾·蓋茨,他到中國來的時候要租用中國的房子,一定先請風水師看過風水;他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要開微軟公司分公司的時候,選擇住房都要請風水師看過。

  追溯海外的風水熱,大致發端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香港和台灣出現過一次移民潮,很多華人去了北美。據說,去的有錢人不少,其中很多是信風水的。去了就要置業,自然也不能不講點風水了。於是,風水也隨中國功夫、針灸、中醫流行於美國。

  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興起宇宙氣場養生學,其主要思想認為:人與天地自然氣場是否相符合會影響人的健康、情緒,進而影響到事業的興衰。與宇宙氣場養生學類似的「生態氣場優選學」,「環境氣場優選學」等也相繼在國外出現,由此提出了「生態建築」、「生物住宅」。

  「文明建築」等等概念。美國目前有17所大學開設易經風水等專業課程。

  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的風水研究機構也是層出不窮。在俄國,人們將極難翻譯的《易經》譯成俄文,聘請中國學者到大學介紹中國的風水。德國1996年成立了國際風水論壇,成員由德國醫生、建築師、室內裝飾師、土木工程師、商人和經理等不同行業的人士組成。他們對風水的作用深信不疑,並努力在日常工作中將其付諸實施。

  在東南亞,華僑比較集中,許多中國式寺廟的建造都明顯受到風水術的影響。許多賓館和高層建築都是按照當地華僑風水家們的意見設計。在新加坡,風水業務非常興隆,風水專家的一個建議,價值從500元到5000元新加坡幣不等。

  056國外的風水研究熱潮產生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飛躍發展,使西方進入一個高速運轉的工業社會,帶來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由於從根本上忽視了自然界本身及人類同它的生命聯繫,終於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包括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人們精神情感上的空虛、緊張,人類自然本性的異化等等。這些都引起了西方學者的反思,他們在中國風水「天人合一」的和諧自然觀中找到了解決問題之道,重新「發現」了中國風水的價值,於是掀起了風水研究的熱潮。西方學者希望將風水的理論方法引入環境規劃和設計思想中,給後工業化社會以新的活力。

  057韓國風水「申遺」是怎麼回事?

  中國風水是在公元7世紀傳人朝鮮半島的,一千多年來,風水在那裡得到了廣泛傳播和運用。有學者曾對朝鮮半島李氏朝鮮時代的邑集落進行研究,發現70%的邑集落選址在背山面水或「藏風得水」的『北側控山、南面臨水的地帶,符合典型的風水模式。又如,風水文化源於《易經》,所以像韓國的國旗、國徽用的也是太極、八卦和陰陽五行的圖案。它的首相府——青瓦台,即選在「左青龍,右自虎,北玄武,南朱雀」的風水寶地,並且連建築也依照這一格局布局建造。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當選以後,近兩千名風水師及少數佛教人士湧入其家鄉山塘一村,發現其家附近一座山嶽地形狀像一隻展開雙翅、準備高飛的鶴,風水學認為這是「仙鶴展翅」格局,潘基文也承認了,力挺風水。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從2003年開始,韓國對風水文化進行了重新梳理,以政府行為啟動了韓國「整體風水地理」項目,準備儘快將其列為韓國國家遺產名錄和申報世界遺產。該項目由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院主持,是聯合數十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國家級項目。

  韓國的「申遺」工作引起了中國文化界不小的震動。有論者認為,如果「風水申遺」被韓國先一步獲得,中國文化將面臨極大威脅:因為風水文化發源於中國,對中國文化和文明產生過深遠影響。目前,故宮、明孝陵等等以風水為設計原理的許多歷史有形之物已經申遺成功,如果韓國將風水作為自己的文化部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無疑是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一種長期奪占。

  058中國風水「申遺」有可行性嗎?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有關規定,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須具備5個條件:(1)這種文化必須深深紮根於一個地方的傳統和社區文化歷史中;(2)能夠作為一種手段,體現一個地區的文化特質和價值,對社會團體起到促進作用;(3)是現代和傳統的唯一見證;(4)能夠進一步開發和持續發展;(5)這種文化在現代文化發展競爭中很容易受到傷害,必須保護。

  針對上述條件,國內易學學者余楊元認為,風水完全具備了申請非物質遺產的可行性。第一條,從6000年前仰韶文化階段的青龍、白虎風水遺迹萌芽階段開始,風水文化就一直隨著我們中華民族一起成長,指導我們合理地和自然對話溝通;第二條,風水在東亞的大中華文化圈內產生巨大影響;第三條,風水文化是大中華文化圈的一個獨有的寶貴文化現象;第四條,風水技術和文化一直指導著中華文化圈人民的生活;第五條,風水古迹日益減少,風水學的基本思想需要繼承,累積在風水中的精華與糟粕亟需釐清,否則風水很可能失真。

  三風水流派

  001形勢派與理氣派的分流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候?

  風水術中形勢和理氣的區別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漢書·藝文志》所錄的兩部早期的風水術書,《宮宅地形》歸於形法類,側重形勝相地之法,後世所強調相巒頭形勢便與此一脈相承;《堪輿金匱》則歸於五行類,以陰陽五行原理占宅,後世的五行相宅、五音相宅可能與此有關。這可以說是形勢和理氣分野的開端。

  002形勢派與理氣派的分流是如何形成的?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風水術的具體應用大多是將形勢和理氣相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到唐宋時期,風水實踐經驗的極大豐富,理論與操作方式的日益複雜化,使得風水方家們漸漸難以執其兩端,這就有了分宗別派的必要。以唐末楊筠松人江西收徒授術、江西派逐漸興起為標誌,風水界有了流派分宗的趨勢。

  王禕的《青岩叢錄》對兩大流派分宗的大致源流記述道:「後世言地理之術者分為二宗:一日宗廟之法,始於閩中,其源甚遠,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說主星卦,陽山陽門,陰山陰向,不相乖錯,純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其學浙間傳之,而今用之甚鮮。一日江西之法肇於贛人楊筠松、曾文迪,及賴大有、謝子逸輩,尤精其學。其說主於形勢,原其所在,即其所止以定位向,專註龍穴砂水之相配,其它拘忌,在所不論。其學盛行於今,大江南北,無不遵之。」

  到宋代,我國古代風水界終於形成兩大流派:形勢派與理氣派。這一流派分宗的格局一直延續至後世,以致丁芮朴在《風水祛惑》中說:「風水之術,大抵不出形勢與方位兩家。」

  003為什麼形勢派與理氣派又分別被稱為江西派與福建派?

  唐末,形勢派開派宗師楊筠松定居虔化(今江西寧都)懷德鄉(今黃陂一帶),傳徒授業,逐漸形成特色分明的江西風水學派。清代著名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江西之法,肇於贛州楊筠松、曾文迪、賴大有、謝子逸輩,其為說主於形勢,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向位,專指龍、穴、砂、水之相配。」自楊筠松以下,形勢派主要曾文迪、賴大有、謝子逸等人,或祖籍江西,或是長期在江西寓居,其理論的傳播主要是以江西為主,後傳及浙江、安徽等地。

  理氣派風水特彆強調五行八卦、方位理氣,宋代以後隨著羅盤的廣泛應用,理氣派風水大興,而以福建最興盛,所以後人多以福建派相稱。《陔余叢考》中說:「一日屋宇之法,始於閩中,至宋王伋乃大行。其為說主星卦,陽山陽門,陰山陰向,純取八卦五星,以定生克之理。」因此,福建派的特點也是理氣派的特點。理氣派起初以福建為中心,後向浙江、廣東、安徽等地傳播,其中浙江因處福建東北面,受福建理氣派的影響較大,故許多家譜中所記祖墓的位置,都強調方位理氣。

  004形勢派風水有什麼特點?

  從應用範圍來看,形勢主要為擇址選型之用,理氣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二者相比,形勢更為宏觀,一些,因為它服務的對象並不僅僅局限於某個人,而是一個家庭、家族甚至一個城市;理氣則更為具體到某個人或者某個家庭。

  形勢派著眼於對山水形勢的觀察,山川形勝和建築外部自然環境的選擇,其理論主要與土地、山脈、河流的走向、形狀和數量等自然環境有關。形勢派術語通常有形勢、形法、巒體等,該派術士以「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為主要內容,特別看重分析地表、地勢、地物、地氣、土壤及方向,因而需要掌握傳統地理學知識。

  相比較理氣派而言,形勢派更加崇尚自然因素,注重自然環境的「辨方正位」,包括對生態與景觀諸多因素的講究。講究因地制宜,因形選擇,原其所起,即其所止,專註山川形勢及其構成要素的配合,儘可能使宅基位於山靈水秀之地。

  由於形勢派理論少有無稽拘忌,因而其學較盛,一直是風水術的主流。宋代以前,各代帝王陵寢已經多講究形勢,唐代諸陵尤其典型,傳說唐玄宗一日到金栗山,「睹崗巒有龍盤鳳翔之勢」,於是將該處作為自己日後的山陵。這裡體現的顯然是形勢派的擇地方法。宋代帝王建陵雖仍尊五音姓利說,但同時也重視形勢因素。朱熹《山陵議狀》就說道:「看山第一是巒頭,有了巒頭穴可求。」到了明清,形勢派風水更是大行於世,皇家墓陵俱以形勢為宗。

  005理氣派風水有什麼特點?

  理氣派注重於住宅或墓地營建的方位、朝向和布局。它源自漢代的圖宅術,開始也講究五音姓利,宋代以後才逐漸摒棄這種占宅方式。理氣派注重天地人的種種感應,強調方位的重要性,相信方位與人事的吉凶福禍有密切的關係,這是它最核心的理念。

  在方位理念的指導下,理氣派風水引人陰陽、八卦、河洛、天星、生肖和干支等一系列分析工具,將方位度量細緻化。它雖然也講「辨正方位」,但更側重於建築的方位理氣的推演,方位的鑒定必須綜合主人的生辰八字,以陰陽五行之生、克、制、化以及《易經》八卦之爻變而論得失吉凶。在陰陽、五行、八卦等大原則之下,理氣派又分出許多具體操作方法,如福元法、大游年法、穿宮九星法、二十四山法、九宮飛星法,等等。為了將複雜的理論付諸實踐,理氣派術士將羅盤作為佔地相宅的一種必備工具。

  理氣派風水術發展到後來,複雜化和玄奧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使它遭到識者激烈的批判。在古代上層文人那裡,理氣派理論遠不如形勢派受歡迎。它的影響範圍也非常有限,只在浙閩粵等東南沿海地區較為流行。

  006形勢派主要包括哪些流派?

  形勢派主要包括巒頭派、形象派、形法派這三個流派,但實際上這三個流派是互相關聯的,並沒有完全分離。

  巒頭派:巒頭表示自然界的山川形勢,自然地理的巒頭包括龍、砂、山。龍是指遠處伸展而來的山脈;砂,是指穴場四周三百六十度範圍之內的山丘;山,是指穴場外遠處的山峰。

  形象派:形象實際上是風水中一門高深的學問,因為它是把山的形勢生動地看做某一種動物或其他物體。例如某個山的形狀象一隻獅子。有關形象的名稱很多,如美女照鏡、七星伴月等不勝枚舉。

  形法派:形法指的是在形象派的基礎上展開的巒頭中的一些法則,主要是論述形象與穴場配合的法則。例如有一條道路與穴場對沖,在形法派中稱為「一箭穿心」。

  總之看形象的,離不開山體(巒頭):看山體的,也脫離不了形象和形法。在中國很多山勢高崇的地方,由於其山勢影響大,很多風水師都重視山勢形象與巒頭。

  007理氣派主要包括哪些流派?

  理氣派將陰陽五行、八卦、河圖、洛書、星象、神煞、納音、奇門、六壬等幾乎所有術數的理論觀點都納入其立論原理,形成了十分複雜的風水學說。由於理氣派過於繁雜,流派甚為眾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六派:

  1.八宅派。八宅派綜合起來只有兩點:一是將坐山配遊星論吉凶。所謂遊星就是:伏位、天醫、生氣、延年四吉星和五鬼、絕命、禍害、六煞四凶星。以此八星根據住宅的八卦山起伏位,分別將此遊星配在先天八卦方位,配吉則吉,配凶則凶。二是根據住宅八卦坐山,分為東四宅與西四宅,然後與人命結合,即東四命配東四宅,西四命配西四宅而論吉凶。

  2.命理派。以宅主命局中的五行喜忌配合廿四山方位的五行及玄空飛星進行風水布局,配合裝飾顏色等,對各類陽宅的室內裝璜以及風水調整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3.三合派與二十四山頭派。以山水為主,將廿四山與坐宅配山論生克關係,所謂坐宅山,實際上是指坐宅在羅盤上的五行與宅外山峰或各個建築物之間構成的五行生剋關係。配水則以十二長生位來論吉凶。十二長生就是命理學中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一般都以向上配水和水的來去論吉凶,主要是用於陰宅。

  4.翻卦派。以八卦翻出九星卦為主,然後再配合山水以論吉凶。翻卦派有幾種翻法,如輔星翻卦,又名黃石公翻卦法,它是根據納甲起以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來推斷吉凶。

  5.玄空飛星派。是將山向配合元運挨排山向,元盤九星,從而看水山配合室內布局論旺衰吉凶。所謂玄空九星指的是:一白在坎為貪狼,二黑在坤為巨門,三碧在震為祿存,四綠在巽為文曲,五黃中央為廉貞,六白在乾為武曲,七赤在兌為破軍,八白在艮為左輔,九紫在離為右弼。玄空學的實質就是注重元運的旺與衰,以及1—9九個數字的生克制化與命局中喜忌配合。

  6.星宿派。星宿派指的是二十八宿,如亢金龍、氏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等,分別代表五行屬性。根據坐向論生克,主要是用來確定二十四巒頭的理氣吉凶。

  008形勢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

  郭璞的《葬經》可以說是形勢派最早的代表性。除了《葬經》,形勢派的風水著作還包括託名楊筠松的《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十二杖》,以及黃妙應的《博山篇》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三本書的主要內容曾論述道:「《撼龍經》專言山龍脈絡形勢,分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星,各為之說。《疑龍經》上篇言干中尋枝,以關局水口為主。中篇論尋龍到頭,看面背朝迎之法。下篇論結穴形勢,附以『疑龍十問,以闡明其義。《葬法》則專論點穴。有倚蓋撞沾諸說,倒杖分十二條,即上說而引伸之。附二十四砂葬法,亦臨穴時分寸毫釐之辨。」這些內容形成了形勢派風水理論的主幹。

  《博山篇》,舊題宋黃妙應撰。作者的生平事迹不詳。所謂「妙應」者,應當是「有妙算,能靈應」的意思。現存《博山篇》的篇目包括:概論相地法、論龍、論穴、論砂、論水、論陽宅、論平地。全書不談星占卦氣、生克制化,也很少談禍福關係,而是側重從相地的基本知識和重要概念人手,來論述尋龍、點穴、察砂、觀水之法,所談的正是典型的形勢派風水相地之術。

  009理氣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

  理氣派的代表著作有《宅經》、《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等。


推薦閱讀:

讓後代興旺發達,丁財旺盛的風水,必須尋得山脈真氣
子孫運勢不好 是不是祖墳風水出了問題?快看看祖墳4大風水禁忌
風水觀水口與水口認龍立向
九星風水的生旺與化煞
風水祥物

TAG: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