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典語句104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我們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有一天你感到自己身邊都是乏味討厭的人,那麼,說明你也需要快馬加鞭提高自我了,因為其實你比他們好不到哪兒去。如果別人總是讓你感到厭惡,說明你也產不多麼受歡迎;如果他們都是一群不求上進、成天渾渾噩噩的人,那麼你也逃脫不了這樣的特徵。

    生活本身不會枯燥無聊,枯燥無聊的,恰恰是你本人。不是經歷使我們成為自己,而是看待經歷的方式成就了我們。我們不能選擇父母、家庭、環境,也不能選擇自己的外表、性別,但是至少能選擇應該怎樣去生活。就像有人站在高山上鳥瞰世界,而別人只能被高山的陰影深深掩埋,這只是因為他們站的位置不同,而不是這個世界有什麼不同。

 

    修飾是對自己的一種愛護,對他人的一份尊重。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提升美麗的內涵。     ——王爽

    無論對於男人還是女人來說,在現代社會裡,形象都非常重要。前些年有本書叫《你的形象價值百萬》,書名誇張了些,但道理卻非常正確。一個人的外貌,絕對是一個人內在的一種體現,懶得精心地打扮自己的人,很難讓人相信他在做其他事情時能夠抱著負責的態度。

    我們可以在廉價的小店裡花30元買到一件襯衫,但是,這樣的衣服大多非常不耐穿,起皺、縮水、越穿越松垮。買便宜的衣服就等於買穿過即丟的衣服。圖便宜,不但穿在身上顯得廉價,也會浪費你的錢,因為你總是不能滿意,於是總是再買,而且,那些衣服的壽命都很短。相反,追求高品質可能會讓你兜里的錢暫時緊缺,但時間一長,這種消費方式反而會幫你省錢,因為你不需要太多衣服就可以滿足,而且它們品質很好,經久耐穿。所以,著裝不要注重數量,而是要少而精緻。

 

    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敗,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失敗,只要不是一敗塗地,你一定會取得勝利的。——亨·奧斯汀

    積極的心態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好處,消極的心態則可能引發疾病,許多人因為他們內心的挫折、仇恨、焦慮或罪惡感而給自己的健康造成傷害。長期不開心、鬱悶、焦慮的人,久而久之,身體就會出現狀況。因此很多人說,百分之七十的疾病都是心情造成的。

    大自然的法則無法對抗,人的心智是伴隨著身體才存在的。我們的身體也受到大腦的控制。身體和思想是合一的,他們的健康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影響到我們思想的因素,同樣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所以,要想得到健康的身體,就必須具備積極的心態、健全的意識,務必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培養出良好而且平衡的健康習慣,是自己的內心遠離消極思想,創造與保持平和健康的生活。而當我們有了健康的體魄,心情也會舒暢起來,生活也會變得更加悠然。

 

    我們活著只為的是去發現美,其他一切都是等待的種種形式。

                                          ——紀伯倫

    很多時候,不是生活不夠精彩,而是我們忘了去發現它的精彩。那些過得有滋有味的人,不見得是有錢有才的幸運兒,而是那些懂得細心品味當下的感受,並從中獲得極大樂趣的人。

     這生活,這世界,其實對每個人都一樣,但因為每個人的心境不同,生活也變得不同了。那些總是感到滿足和快樂的人往往都有著很低的興奮點,他們能夠在別人認為艱苦的環境中自找樂趣,並且從微小的事件中獲得滿足。所以,很多時候,不是生活對你不公,而是你的要求太高。總是對世界感到不滿,只能說明你沒有更好地去體驗生活的細節。

    請永遠用一種開放的心胸去面對世界,對世界懷有一份歉意,對生活抱有一份感恩。只有這樣,你的想法才會變得更加積極與樂觀。那麼,無論遇到什麼事,都不會動搖你快樂的決心。

 

   健康是人生唯一的財富。    ——愛默生

    我們常說,有什麼別有病,沒什麼別沒錢。一旦身體出了狀況,我們對其他的一切就會失去興趣。身體不適,渾身疾病,生活就沒有質量可言。賺了一輩子錢,積攢下很多財富,但是,身體垮了,再多的錢也無法讓人感到快樂。可見,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多麼重要。

    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忙碌的生活和生存的壓力正在侵擾著我們的健康。長期高強度的工作和精神壓力會漸漸摧垮我們的身體。這時候,學會保持健康、鞏固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健康生活說起來其實並不難:一飲食規律、科學;二經常運動;三保持心情愉快。一個生活規律、笑口常開、心情舒暢的人,他的身心必然更加健康。

 

     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歌德

     維繫一個家庭,需要畢生的心血,所以,這是一項需要智慧的工作。一個家庭不單是包括夫妻兩人,還包括子女,以及雙方父母。夫妻二人是整個家庭的支撐,時刻維護家庭的幸福和諧美滿安定,要為整個家庭成員忠誠負責。

     對家的付出是一種責任、一種幸福、一種快樂。如果把這種付出看成是一種負擔,拿其他家庭的某種模式來對比,尤其是羨慕其他家庭的物質豐厚,就很容易心理不平衡,如果對自己的家庭挑三揀四,數落家庭成員的不是,忽視對家庭的奉獻。

     家是一個集體,講究的是情感,需要所有家庭成員無私、真誠的付出。如果一味追求個人的自由,以自己的快樂為重,忽視其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久而久之,就會危及夫妻感情、家庭安定。家,需要的是愛,是責任,只有愛現責任才能維繫家庭的和睦與溝通。所以,當家庭關係、夫妻感情出現危機時,應該以一種對家庭負責、真心解決問題的態度,真誠地溝通。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不要過於追究誰對誰錯,不要對他人的錯誤較真,而要用愛去寬容、理解對方。

 

      父子兄弟間相愛,本出於天性,而要講究利害,就失去了家庭的溫暖。夫婦結合,本出於情愛,而要以經濟為條件,就失去了相愛的本意。                              ------蘇格拉底

     有個小孩很淘氣,經常把家裡的羽絨枕芯拆開,讓羽毛四處飛揚,然後無辜地問媽媽:這些大枕頭是用秋天的雞做的嗎?他還會在家裡的牆上和地上胡亂塗鴉,並天真地問媽媽:鉛筆里怎麼會有這麼多東西?有一天,媽媽發現水從浴室漫到了房間,原來又是小傢伙的傑作。媽媽簡直氣得七竅生煙。這時候 ,孩子可憐巴巴地對媽媽說:媽媽,重要的是我們彼此相愛不是嗎?這些事水又算什麼呢?

     重要的是彼此相愛,這個小傢伙偶然說出了家庭和睦的天機。愛是人內心最柔軟的品質,任再大的風波,再糟糕的處境,再難收拾的爛攤子,打出這張牌,誰會不動心?有多少次,我們嘮叨、指責、埋怨、冷眼相向,希望以自己的想法改變對方。又有多少次我們從愛出發,卻走到了它的反面?求仁得仁,我們求的是愛,得到的是什麼呢?所以,我們應當在意彼此,趁現在還來得及。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 -----大仲馬

     在日本有個年輕人,仗著家裡的雄厚靠山吃喝嫖賭。在19歲那生日的時候,他突然問自己:你這輩子就這樣啦?因為一個念頭閃過,他加入了聯合國的義工組織,準備到處走走。他第一站來到台北,正好趕上了台北地震。他幫助了地震中悲傷的人們,當地人對他非常感激,這給他很大的觸動。此後,他越來越體會到幫助別人獲得的那種快樂。回到日本後,他創立了一個非常在的慈善基金,通過行善,他完成了自我救贖,成為一個善良、健康、包容的人。

    人的本質是愛的相互存在,人們活著需要相互溫暖。關心他人,看成似只是付出,但實際上,也會收穫很大的回報。樂於關心他人的人往往能夠得到更多的關心的欣賞,更多的快樂、愉悅的情感體驗。

     一個人若能做到急人所急,想人所想,常常、對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也就能從他人的快樂中分享到快樂。幫助別人越多,對他人的愛也就越多,自己得到幸福的幾率就越大,對幸福的親身體驗就越多。每個人都做關心他人的人,世界上也就多了很多幸福的人

 

人類本質中最的需是渴望被肯定。-----威廉.詹姆士

    每個人都渴望被肯定。被別人肯定,得到的是一種價值度,一種社會存在感。當我們很努力地去做了一件,而且自以為已經儘力了,卻只換來別人的一句否定,滋味自然不好受。當我們炒的菜,織的毛衣,買的衣物,策劃的項目等等獲得別人的稱讚時,我們會是多麼的高興和滿足。

    無論我們多麼假裝不在乎,假裝我行我素,假裝不肖一顧,我們都渴望肯定和鼓勵,渴望被善意地對待。肯定,恰恰給了我們一個找到自己位置和肯定自己的理由:我們要證明自己不是多餘的,我們是有價值的,我們是值得被別人喜歡和接受的。而一旦有人給予了我們肯定,我們一定會對他心存感激,並增加對他的好感,同時,得到一股力量,以更加完美的姿態去迎接將來的生活。由此可見,我們對肯定的渴望是多麼強烈,而肯定的力量又是多麼強大!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

    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有這樣一句詩:「天空留不下我的痕迹,但我已經飛過。」當我們感到生命中的遺憾,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種種,心煩意亂之時,想想,其實生活並沒有偏愛誰,也沒有故意刁難誰,不同的僅僅是我們的胸襟中缺少了一份坦然。

    當看見戀人們在分手時,雖然臉上帶著無奈的笑容,眼裡帶著淡淡的憂傷,卻依然瀟洒地揮一揮手,互道一聲珍重,不禁內心中會發出這樣的感嘆;坦然真好。過去的,不再糾纏;傷痛過的,悄然掩飾;付出的,不再計較……面對那些不可改變的事,只能坦然。如果,失敗和遺憾是一種人生經歷,那麼這種經歷會讓我們更加成熟。如果,一個人的成熟必須經歷滄桑,滄桑也是一種難得的美麗。坦然,是一種失意後的樂觀。坦然,是沮喪過後的一種自我調整。坦然,讓一切變得風輕雲淡。

推薦閱讀:

經典宋詞:《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
哲理經典語錄:該出手時就出手,不然只能打醬油
【轉載】張愛玲:關於男人、女人的經典語錄
這才叫經典語句
此時有子不如無,描寫母愛另一首經典古詩,與《遊子吟》競風流

TAG:經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