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表現手法-
高中語文中古詩表現手法是考試的重點,有些學生沒有系統的認識。現有篇材料,還算通俗,不妨好好讀讀。
古詩的表現手法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表現主題的方法,這是說整首詩來說的;二是詩詞里具體的表情達意的方法,這是就詩中個別句子來說的。
首先,說一下詩詞中表現主題的手法。一般說來有以下幾種:
(一)、借景抒情。古代詩歌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可以說景物中都包含著詩人的感情,都是詩人情感的委婉流露。景物的色調尤其值得注意,一般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奮發;冷色代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青青」給人一種因離別而產生的凝重之情;「萬紫千紅總是春」中大紅大紫卻給人盎然的春意。相應的術語還有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等。課文中的《山居秋螟》、《登高》、《石頭城》、《揚州慢》等都是用的這種手法。這是古詩常用的一種手法。
(二)、托物言志(借物言情)。有些情感,詩人總是不願或不能直接傾訴,於是詩人就將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象徵手法也屬於這一類。如明朝于謙的《石灰吟》,借對石灰的讚美來表達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情懷;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借對蓮花的讚頌表達了自己要保持高尚節操的君子之風。這類詩大多是詠物詩。我們學習的《錦瑟》這首詩,題目雖為「錦瑟」,但它卻不是一首詠物詩。因為「錦瑟」只不過是取詩的首句前兩字做題目,實際上它是李商隱的一首無題詩。而且,在這首詩中,詩人藉助典故,賦予了一些意象一定的象徵意義,讓讀者在這些多義性的意象中去體味詩的情感所在。可以說這首詩有一些「現代派」的味道。
(三)、借古諷今。這在詠史、懷古詩中是最常見的。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借對歷史上人、事的評價來諷喻時事,表達情感。
(四)、寫人喻己。杜甫的《蜀相》借對諸葛亮一生功業的評價,抒發了自己功業未成的感慨。
(五)借神話言情。《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抒人間情侶相愛相思卻不能相見的情懷。
(六)、寫己抒懷。陸遊的《書憤》通過追憶自己年輕時的報負,抒發志未酬的感慨。李煜的《虞美人》借自己的遭遇抒懷念故國之情。
(七)、象徵寓意。象徵是藉助事物間的聯繫,用特定具體的事物,寄寓某種精神品質或抽象事物的修辭方式。古詩中的月經常是某種意義的象徵,如象徵團圓、離別、思念的象徵,思念、愛情、的純潔無暇的心靈等。其它還有,楊柳象徵惜別、鴻雁象徵思鄉、落葉象徵失意、鴻鵠象徵高志、大海象徵開闊、流水象徵嘆息、古迹象徵懷舊、梅花象徵傲視、菊花象徵堅貞高潔的品質、杜鵑鳥象徵凄涼、悲哀、思鄉和情感、鷓鴣鳥象徵離愁別緒等等。
其次,說一下詩中個別句子的表現手法。也有以下幾種:
(一)、對比襯托。《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形成對比,意在表明在無準備的情況下,是很容易失敗的。襯托,又分正襯和反襯。《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是正襯;《山居秋螟》「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以動襯靜,是反襯。反襯,即用兩個相對甚至相反的事物有主有次地放在一起,以次要的事物從反面予以襯托主要事物使之更加鮮明。正襯有時跟烘托很相似,《雨霖霖》中用「寒蟬凄切」來襯托分別時悲涼凄清的感情,也可以是烘託了悲涼的氣氛。這種手法在古詩在也較為常見:「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的這兩句詩寫山之幽靜,就是用「蟬噪」和「鳥鳴」從反面予以襯托。王維的《鹿柴》中寫道:「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鋤耕歸家或是狩獵路過的「人語」並沒有使空山熱鬧起來,反而使山澗更顯空曠遼遠。
(二)、虛實相生。即虛實相映:實象側重客觀事物的再現,而虛象則是由實象而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空間。《琵琶行》寫琵琶女是實,從形象上表現主題;寫詩人自己是虛,從本質上深化主題。杜甫的《春夜喜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從聽覺角度實寫所見之景,為實;而「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從視覺角度寫想像之景,上虛。李商隱《登樂游原》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既是眼前所見之景,是實寫;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慨嘆,是虛寫。詩句的含義十分豐富,令人遐思翩翩。
(三)、採用起興。起興是中國詩歌中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詠之詞。如《詩經衛風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就是用桑葉的鮮明潤澤,引出女子的年輕美貌。李商隱的《錦瑟》中「錦瑟無端五十弦」也是用起興手法開頭,讓讀者聯想到了與「瑟」這個意象相關聯的哀怨情調。
(四)、運用典故。典故就是出於古典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等。這此都可以運用在詩中,詩人藉此寄寓一定的暗示意義。典故運用得好,能大大增加詩詞的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使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批判了當時的掌權者韓侂胄冒險北伐、妄圖僥倖取勝的錯誤,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想建功報國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憤心情。這個主旨,主要是通過四個影射現實的歷史故事表現出來的。第一個是劉裕兩次率軍北伐並一舉平定桓玄叛亂、滅晉建宋。詞中概括為「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藉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對進行北伐收復中原的熱切期望。第二個是劉裕之子劉義隆(文帝)倉猝北伐、大敗而歸的故事。詞中概括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黃北顧。」藉以表示不贊成韓侂胄的倉猝北伐。第三個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劉宋北伐軍,追至長江邊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大肆祭慶的故事。詞中概括為「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藉以發泄對南宋統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復失地的不滿情緒。最後用了廉頗的故事。廉頗為趙名將,趙王卻聽信讒言不信任他。詞中概括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藉以表達自己想報效國家卻無人過問甚至還被小人中傷的悲憤之情。
(五)、移情寫意。移情,即「主客移位」。所謂"主客移位"就是移情於景、移情於人的寫法,這是我國古典詩歌常用到的表現手法之一,也稱「對寫」。明明是主人公對對方有所舉動,作者卻不直接描述,而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婉曲含蓄。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花濺淚」「鳥驚心」就是用的移情手法:花本不會流淚,鳥也不會心驚,所謂的流淚心驚不過是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感受賦予所寫之物罷了。又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古往今來,漂泊異地的遊子,羈縻他鄉的旅人,讀這首詩時,都能產生強烈的共鳴。這種藝術力量來自於它的質樸、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同時,也來自於它的超乎尋常的「對寫法」。前兩句是「直寫法」,使「每逢佳節倍思親」成了最能表現客人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後兩句作者採用了另一種方式,筆鋒陡轉出新:反過來寫自己「遙想」這一天「兄弟」們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動,烘托出對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濃郁,更鮮明。
(六)、比喻明理。古詩中經常用比喻來形象地表達某種情懷。例如,①以水喻愁。南唐後主李煜《虞美人》有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②以雨寫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③以山喻愁。白居易的詞:「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長相思》上片)前三句以流水喻人,寫丈夫離開少婦,飄然遠去。第四句「吳山點點愁」,以山喻愁,極寫少婦的相思苦情。④用船裝愁,如李清照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
(七)、擬人寓意。詩中運用擬人的修辭,往往能生動地表現詩人的情感,使詩歌增加許多感染力。白居易的《春生》:「春生何處暗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風報消息,續教啼鳥說來由。展張草木長河畔,點綴花房小樹頭。若到故園應覓我,為傳淪落在江州。」能篇運用擬人的修辭,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春天來到人間的全過程,表現了春天的活潑和靈動。盧梅坡的《雪梅》:「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首句運用擬人手法,把梅雪爭春的情景寫生動了。
推薦閱讀:
※《中國職業脫口秀大賽》里谷大白話表現怎麼樣?
※雷佳音在《白鹿原》中表現如何?
※以為是低調原來是老了,12星座初老症的表現~~
※陳赫在《跑男》系列裡的表現如何?你怎麼看?
※喜歡半推半就的女人,有這三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