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煉成,不過是一點天賦加上很多努力

     先說《藍宇》,我在看《藍宇》時總感覺有點彆扭,可是又說不上哪裡彆扭,當然不是因為我不能接受同性戀,之前我看《春光乍泄》時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後來,這種彆扭在我把藍宇當成女孩後就消失了。我一直覺得藍宇這個角色太女性化,眼神清澈憂傷,語氣綿軟柔弱(我們…還沒太熟吧?),動作也很軟沒有力量(比如 把頭靠在捍東的肩上),思想上沒有安全感、依賴性很強……可是如果真的把藍宇這個角色換成女性的話,這種違和感是消失了,但故事情節又過於老套。

       《藍宇》的故事發生在北京,生活場景與環境更貼近現實,但感情卻沒有《春光乍泄》真實。我能理解何寶榮的任性、反覆,能走進何寶榮的內心,感受到他的矛盾、掙扎,但卻不能理解陳捍東。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愛上藍宇,也沒感覺到他從什麼時候開始動了真情。也許是影片太跳躍,不夠細膩,也許是演員的互動不夠(眼神 ,《春光乍泄》這點很突出)。

      《藍宇》情節不夠緊湊,忽略了很多不應該忽略的東西,只突出兩人的感情。可能會有人說《春光》的前半部分全部都是兩個人的情節(後半部分有小張的出現),可那不同,《藍宇》本身就是在很複雜的環境,涉及到很多,利益、傳統的觀念等等,這是不能迴避的,而《春光》遠在地球的另一端,是完全自由的環境。

      當然《藍宇》也有優點—配樂,這是我最喜歡的,可能相比片子,我更喜歡這首歌《你怎麼捨得我難過》。我最喜歡這部電影的一個場景就是藍宇在北京冬日的清晨里唱這首歌,清清冷冷的日光、光禿禿的樹、一片白茫茫的雪、模糊在呵氣里的面容與歌聲,當然,我有我自己的情結,但這種瀰漫著淡淡憂傷的氛圍確實渲染得很不錯。

       再來說《春光乍泄》。看完《春光》很久了,一直想說點什麼,可又不知道說什麼、怎麼說,確切地說是不敢說。《春光》在我心裡地位很高,是一件藝術品。整部片子浪漫、性感,就像是《攝氏零度 春光再現》裡面說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那些房子潮濕、厚重、有生命的質感,可是又有點生病。」這也是整部影片的感覺—有生命又有點生病。

        《春光》是沒有劇本的,所有的角色、劇情都是墨鏡在拍攝過程中逐步構思的(真是佩服!

)。也許是兩個導演的觀念不同,我覺得王家衛對同性戀的認知更寬容、更深刻。拍攝前王家衛對梁朝偉說「我要你們演兩個相愛的普通男人」。確實,在《春光》中黎耀輝何寶榮的身上找不到任何性別扮演的痕迹。如果你因為何寶榮的嬌嗔、任性就認定他是那個「女性」,可他靈魂里的自由、張揚、不羈又是男性的特質,同樣在黎耀輝的身上有屬於男人的沉穩、佔有慾、不善於表達,但他的內心卻又對何寶榮很緊張、不安、依賴,害怕他離開。《春光》的成功之處也在於把從身到心完完全全是兩個男人的感情拍的和異性之間沒有什麼分別,也會有依賴、試探、信任、猜疑與爭吵。

        劇情上《春光》也更從容、連貫一點,雖然遠在阿根廷,但王家衛卻沒有迴避作為一對同性戀人要面對的世俗與壓力(黎耀輝給父親寫信請求原諒)。以上這些也是我覺得雖然看似《藍宇》離我們更近,但卻並不真實的原因。

        角色演繹方面《藍宇》和《春光》實在是不在一個層次上。我個人算是榮迷吧,所以會帶有一定程度的個人感情色彩,但張國榮的表演確實非同凡響。導演是一部電影的核心,掌控大局,演員只是棋子,要完全服從於導演,可是也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張國榮。《金枝玉葉》中對同性戀的嘲諷與世俗因為張國榮自己所加的一句台詞「不管你是男是女,我就是中意你!」完全扭轉;《霸王別姬》中導演陳凱歌有很深的恐同意識,張國榮以自己的表演不動聲色地與之抗衡,通過眼神、表情、細微的動作將這種微妙的感情傳遞給觀眾。

        而這次不同,王家衛和張國榮對這部影片的主題有相同的思想,沒有劇本束縛,墨鏡又完全靠演員的啟發來安排劇情,這也就讓演員的表演有更大的空間,同時也融入自己的思想,得以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拿到金像獎的是梁朝偉不是張國榮,因為黎耀輝才是貫穿整部影片始終的主角,把張國榮一起提名在我看來是不合理的,可何寶榮是這部電影的靈魂。王家衛電影的主題一貫是孤獨與漂泊,而這些都體現在何寶榮的身上,王家衛也曾經說他原本是要拍兩個人的故事,可後來由於種種現實的因素(拍攝時間過長,哥哥為演唱會回香港),他只好改成黎耀輝一個人的故事。

        其實梁朝偉這個影帝拿的也是實至名歸,只不過影片中黎耀輝有大量的獨白,這幫助了梁朝偉更好的詮釋這個角色,可張國榮是完全靠眼神、表情、動作來演繹何寶榮。比如,在酒吧重遇黎耀輝後,何寶榮和外國人上車後吸煙的那段,僅僅一分鐘,何寶榮先自信滿滿的點煙,回頭髮現黎耀輝並沒有什麼動作後的失落,很快又燃起鬥志的一絲狡猾,張國榮將這一系列的心理變化演繹得極為傳神。而《藍宇》中缺乏的就是這種細微情緒的變化,所以才會讓我覺得不論是情節的發展還是兩人的感情糾葛都顯得有些突兀。

       再來說一下美工和攝影,這個好像公認《春光》更好,可是我覺得其實各有各的特點。《春光》的畫面色彩分明,更自由、更靈動。氣勢磅礴的伊瓜蘇瀑布、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天空、落雨的街道、兩人居住的房間,在杜可風的鏡頭下都充滿了靈性;隨著兩人感情變化交替出現的黑白與彩色鏡頭,都為影片增加了一絲綺麗的色彩與浪漫的異國風情。而《藍宇》的畫面相對於《春光》的熱烈來說顯得更冷冽一點,大部分選在冬季拍攝,整體也呈現冷色調,有些蕭瑟,有些凄涼。背景選取的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北京,從影片的開始到結尾,我似乎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成長,一點點的在建設,一點點的變得開放。影片的最後一幕是陳捍東開著車飛馳過一個又一個的工地,模糊的畫面意味著逝去,意味著悲涼,賦予影片一種憂傷的美感。

       我喜歡《春光》極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實在太喜歡何寶榮這個角色了。黎耀輝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可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想擁有黎耀輝,而不是成為黎耀輝。相反,何寶榮得到的大多是謾罵,可這種討厭的背後多多少少都含有一點嫉妒的成分。何寶榮的身上有一樣我一直渴望而不可求的東西—自由。曾有人說過「何寶榮是一個自由的沒有靈魂的人」。他愛黎耀輝,但這不能成為牽絆他的理由,他依然會厭倦平淡世俗的生活,可能他曾試圖去適應去習慣,但卻失敗了。他極度忠於自我,厭倦了就離開,想回來時又不擇手段。其實何寶榮是個很可愛的人,他是我們的理想,是現實中的我們想得到、想成為卻又永遠都抓不住的人。

        《春光乍泄》也不是完美的,至少在我眼中是這樣。我個人不喜歡影片的後半部分,我覺得王家衛的初衷(講述兩個人的故事)會更好一點。由於張國榮的離開(當然主要責任在於墨鏡同學的拖延症!

哥哥畢竟還是歌手,全香港的人都等著他呢…

)王家衛被迫改變初衷,還找來張震來平衡整部影片。我不喜歡這個角色,雖然王家衛說找他的原因是因為他像年輕時的張國榮,黎耀輝在他身上看到的也是何寶榮的影子,可我覺得他與何寶榮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他遠不如何寶榮自由、純粹。影片如果真的能像王家衛預想的那樣完成,也許這部電影的成就會超過張國榮的那部經典之作—《霸王別姬》。

       很多人說看不懂《春光乍泄》,或者說是讀不懂王家衛。王家衛的影片總是有大量經典的獨白,人物內心細膩的情緒被放大,但情節大都是支離破碎的,所以有時會讓人摸不著頭腦。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的莫過於《東邪西毒》了(原諒我 這部電影我真的是看不懂

看的時候 我只是單純的在欣賞畫面 至於主題神馬的 完全沒看出來

)。《春光》還好,情節相對算是完整,但至於政治背景(暗示香港回歸前,人們的迷茫),我沒有理解。在我看來,這部影片的主題依然是追尋、漂泊與回歸,何寶榮追尋自由,漂泊在異國他鄉,黎耀輝最終回歸。而《藍宇》在主題上就顯得過於膚淺與流俗,只是單純地在講述兩個人的愛情悲劇。

        網上被《藍宇》感動的痛哭流涕的大有人在,可《春光乍泄》現在被人提及大多也是因為主演張國榮的傳奇。總而言之,《藍宇》是一部迎合大眾的影視佳作,而《春光乍泄》則是一件充滿靈性的藝術品。
推薦閱讀:

一個人的能力真的是天生的么?怎樣看待努力和收穫不成正比的結果?
有個高智商的孩子是什麼的體驗?
人類浪費了無數的天才,確實如此嗎?若是,可否設想一種「天才浪費率低」的社會?
缺乏天賦有些事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實現是真的嗎?
像束星北這樣49年之後被浪費掉的天才還有哪些?

TAG:努力 | 天賦 | 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