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郡王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時期,最高等級的爵位為親王(第一等爵)和郡王(第二等爵)。而且這兩個爵位只有清朝宗室和高等級蒙古貴族才有資格獲封。但我們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鐵帽子王的稱號,這個鐵帽子王又是什麼來歷呢?
鐵帽子王就是指爵位可以世襲罔替,這是一項早在魏晉時代就有的爵位制度,只不過到了清朝換了個更酷的名字罷了。
中國古代的爵位繼承製度是每一次被繼承都會降一個等級,以清朝為例: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子)繼承他的爵位就會被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曾孫繼承會被降到貝子,以此類推。而鐵帽子王則不受此影響,無論繼承多少代人,都會保持原來的爵位,即親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的還是親王爵位,孫子繼承的時候也是親王爵位。
因此,所謂鐵帽子王,其實本身就是親王或郡王,只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從而獲得了可以惠及子孫的特權。
除了子孫繼承爵位方面外,鐵帽子王和其他親王、郡王享有的權利和待遇並沒什麼不同。不過,一般能有資格獲封鐵帽子王的人(繼承爵位者例外),都是功勛卓著者。他們無論是在朝中的威望,還是皇帝的信任程度,都比其他親王、郡王更高,所擔任的職位也會更高。
清朝歷史上一共封了十二位鐵帽子王,其中清朝初年封了八位,分別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庄親王碩塞、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清朝中後期又封了四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怡親王胤祥、和碩恭親王奕訢、和碩醇親王奕譞、和碩慶親王奕劻。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千手觀音和觀音菩薩的區別?
※淺談小說與故事的區別
※"行陰""諸行無常""苦苦、壞苦、行苦"以及"無明緣行"這幾個"行"有什麼區別,分別如何解釋?另, 三摩地
※許願與發願的區別
※男人出軌和女人出軌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