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進階理法

太極拳進階理法

俗話說「十年太極不出門」 ,太極拳的習練果真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成就?答案顯而易見:非也。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過程中保留至今的武術拳種,其自身非但沒被現代社會遺忘,反而愈發壯大,習練太極拳的人數波及世界每個角落,顯然太極拳已成為當今中國對外宣傳的有力名片。但問題又出現了,眾多的拳友(包括國內、國外的)所練習的太極拳就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太極拳嗎?答案也顯而易見:非也。何出此言呢?因為中國武術任何拳種都有它自身的風格特點與訓練體系,就如南拳的風格特點「直項圓胸、脫肩團胛、穩馬硬橋」。其訓練體系始終圍繞著中國武術所共通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十字法訣。「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虛實分明、上下相隨、圓襠松胯、松腰斂臀、松靜自然」此為太極拳行拳走架的風格特點。太極拳之所以不同於其他拳種正是因為它與其他拳種有著本質性的風格差異。太極拳的進階是有層次的。第一層次首應著重於培養習練太極拳的感覺,也稱為「太極外感」;第二層次應著重對拳理拳論的研讀與分析,從而理論指導動作,也稱為「太極內感」。「太極外感」與「太極內感」統稱為「太極之感」。想要在太極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們所肯定的、真正的太極拳,這就需要我們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決在實際練習中的問題。筆者通過多年的習拳、教拳、觀拳從中總結了培養「太極之感」的一些訓練的方法與各位拳友共同分享。一、太極拳的「外感」何為 「太極外感」?「太極外感」 又有哪些輔助訓練的方法呢?動作外形架構的整體感覺符合太極拳風格特點我們就稱為有「太極外感」。眾所周知在太極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兩個部位無非是肩與腰。拳論云:「牽動往來氣貼背,命意源頭在腰隙。」「沉肩墜肘,松腰斂臀。」拳友一旦在練習太極拳過程中兩肩高聳、背部僵硬、臀部撅起、腰部前挺,這就不符合太極拳行拳風格特點,也就可以說,它缺乏太極拳的外在感覺,這種狀態就稱為「太極外感」的缺失。對人體而言,「太極外感」又包括了上肢的「太極外感」與下肢的「太極外感」。筆者將「沉肩」、「舒指」、「外三合」作為上肢的「太極外感」,把「松腰」、「圓襠」作為下肢的「太極外感」。那通過何種訓練方式來培養「太極外感」呢?特別是對於初學太極拳的人來說,太極拳的松、沉、圓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很玄幻的概念。上肢的太極外感:什麼樣的感覺才是「沉肩」?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方式讓他們感受一下「沉肩」:兩腳張開與肩同寬,軀幹向前自然彎曲與地面平行,身體摺疊成90 度(具體應視柔韌性好壞)(圖1 ),此時放鬆手臂,然後兩手臂向左右兩側自然擺動(圖2 ),隨後讓它們自然停止,這時候手臂受到重力的作用自然下墜,隨後維持這種下墜的感覺慢慢把身體恢復至太極拳起勢的姿態(圖3 ),這時候肩部就是我們的「沉肩」感覺。(2 )什麼才叫「自然舒指」呢?人走路的狀態,兩手隨身體前後擺動,此時的手就是一種自然的狀態。當我們在這種自然狀態下時再稍微給點力度,讓手指舒張開,且舒服,這就是我們太極外感中的「舒指」了。在圖4 姿勢恢復到起勢姿勢後,如果只感受到沉肩而忽略了舒指的狀態,這在外形架構上也就缺乏了太極外感。( 3)所謂「外三合」就是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腕與足合。那什麼才叫「合」?「合」在字典中解釋為閉,對攏。在太極外感中的「外三合」,應該是肘膝、肩胯、 腕足在同一個矢狀面內,在行拳走架過程中把握這種標準,其太極外感不言而喻就增強了。下肢的太極外感:(1)「松腰」又是何種感覺?圖的這種狀態,在「太極拳外感」 當中是非常常見的,很明顯,它是錯誤的。為了糾正這個共性的弊病,我們可以通過「弓虛平移」的方式來輔助練習。首先我們擺好弓步拳架(左弓步為例),隨後左腳前腳掌蹬地重心後移,移至右腳,在重心平移的過程當中,我們的尾骨要往前上方領起,臀部收緊;當臀部與右腳的腳後跟在一條縱垂線時停止後移(不然就撅臀)。把握以上兩點,加以時間練習,可以避免撅臀、挺腰的弊病。是否松腰我們還可以用一種方式檢驗,即在重心後移至右腳後,兩手反插經肋側往臀部下方滑動,滑動之時若兩手順暢無凹凸之感,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松腰了,反之就挺腰了。(2)怎樣才是「圓襠」的狀態?圓襠一詞語主要是針對下肢動作來說的。當重心虛實轉換時,下肢必須圓襠;當動作完成之時,下肢動作還需要圓襠。圓襠無時無刻不體現在動態與靜態之中。在動態圓襠練習法中,我們可以多做左(右)弓步重心平移至右腳(左),此時右腳的膝蓋必須跟右腳的腳尖方向一致(臀部不能超過腳後跟)(圖5 ),且大腿肌肉要有一股往外輻射的力量,當腿部感覺到酸脹後右腳蹬地重心平移至左腳,還原成左弓步。這樣來回重心平移多次,就能動態地體會圓襠的感覺。在靜態的拳架中如何做到圓檔呢?筆者經觀察發現,許多拳友對拳論當中的話語理解甚淺或理解太過死板。在定勢拳架中的左弓步一動上(圖6),用眾多拳友所掌握的「外三合」、「膝蓋與腳尖的方向一致」理論來審視,貌似這動作是對的,但很明顯,這個弓步的擺法是錯誤的,原因是拳友們在知道「膝蓋與腳尖一致」這一要求下,忽略了後面一句「兩膝常常里合,兩足常常里扣」這更深一層的要求。圖7的動作架構非常的散,且還犯了「夾襠」的弊病,它缺乏太極拳所需的「裹勁、合勁」,我們應該稍加修改,讓左腳腳尖朝斜前,右腳腳尖朝右斜方向(圖7)。另外,左腿的膝不能規矩地對著腳尖,而應該朝左斜前方,膝蓋的運動延長線軌跡是弧形向右方的;其右腿的膝應該往右斜前方,右膝蓋的運動延長線軌跡是弧形向左方的。這樣擺出來的靜態拳架才有圓襠的感覺。太極拳的習練需要方法,一味地熟練套路而不對該拳種的風格特點進行研討,這樣習練出來的太極拳是空洞的,無章法的。加快太極拳的進階速度首先就要遵循太極拳的風格特點,然後再對拳論進行研討,這就是「拳無理不精,理無拳不明」的道理所在。二、太極拳的「內感」以上太極拳進階的第一層次應著重於培養習練太極拳的感覺,也稱為「太極外感」。依據以上的分析方法,我們同樣把「太極內感」分為「上肢的太極內感」與「下肢的太極內感」。「太極內感」作為太極拳進階的第二層次,應著重對拳論拳理進行研讀與分析,用理論指導動作,以體悟動作更深層次的韻味。何為「太極內感」?眾所周知「掽 、捋、擠、按、采、挒、肘、靠」 為太極拳的八法,另「進、退、顧、盼、定」為太極拳的五門。在行拳走架途中,能在拳勢動作中找到以上的八法、 理解太極拳的五門,也就是說在整體動作架構上不斷去體悟太極拳內在的「松、沉、靜」,這樣習練出來的太極拳才「有東西有料」。我們把這種感覺稱為「太極內感」,它包括「上肢的太極內感」與「下肢的太極內感」。筆者從多年的練拳、研拳中總結了一些找准「太極內感」的方式方法,用以提升太極拳進階水平。在此供給各位拳友交流學習。上肢的太極內感:怎麼做才有「掽 、采、抄」的勁?(1)掽 : 小臂橫於胸前,掌心向內,肘關節下墜。這是很多拳友在練習太極拳對 勁的理解。很明顯, 停留在以上的文字中的「掽 」 讓人很有可能在行拳的時候就「失掽 」了。拳論 「虛實分明 貫穿」這句話足以說明 勁在太極拳行拳中的重要性。尋找 「 勁」僅靠把動作擺出來是不夠的。我們都知道太極拳是一項具有攻防技擊的實戰性對抗性項目。既然是對抗性項目就一定有身體接觸,有接觸就有其用力的方向與力點。任何武術套路的演練都應該表現出「無形勝有形、無人勝有人」的精神狀態,在做太極拳的「掽勁」之時,在把握外形架構後,就應體現 勁的力點與方向 (意念貫注在小臂的外側);與此同時,掽勁的手指應該勁貫指梢, 防止 「丟手」 的態勢;最後在虛實轉換之時,整體架構必須符合太極拳的「外三合」。以左單鞭為例:圖 9的做法就是掽勁丟失了。通過分析(圖9 ),當左腳向左側邁出變成左弓步的過程中,左手的力點應在小臂外側,且要注意太極的開合,最後坐腕立掌。(2)「采」作為太極拳套路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技法之一,它的運動軌跡一般是由(斜)上向(斜)下,其力點在手掌小指段外緣,且勁貫指梢。圖10 與圖11在做左野馬分鬃時,右手由左胸前向右斜下方運動,其力點在右掌小指外端側,最後完成動作定勢。能清楚明白地練習太極拳,找到太極拳內在的感覺,才會越來越上癮。(3)「抄手」一詞,眾多太極拳拳友不甚了解,可它在太極拳的行拳走架當中非常重要,我們以左野馬分鬃到右野馬分鬃的動作過程為例進行分析(簡化太極為例):重心移至右腳,擺左腳腳尖,收腳抱球右腳腳尖點地。在這重心從右腳移至左腳銜接抱球時,右手的狀態就是「抄手」的狀態。「抄手」應坐腕,勁達指梢,力點在魚際外側(圖12 )。但很明顯這種動作過程缺少內涵,做法少了太極拳的內感。圖的此種方式才是太極拳行拳過程中右手正確的狀態。正如拳論所云:「一處必有一處虛實。」虛實不只存在於下肢動作中,更應在上肢動作中找出虛實之處。下肢的太極內感:(1)太極拳到底如何「進、退」?進步:拳論「往複需有轉換,邁步需有摺疊」 ,太極拳的前進與後退都必須遵循此理。如何理解「轉換」與「摺疊」呢?「轉換」一詞在太極拳中,是對重心虛實的一種說法,也就是重心虛實要隨著拳架態勢不斷的轉化。「摺疊」一詞的理解相對來說就比較難,根據筆者多年練拳心得,下肢動作中的「摺疊」是大腿與小腹、小腿大腿這兩者之間的摺疊。以右抱球承接左野馬分鬃的下肢動作為例:左腳向前邁步,腳跟落地,重心在右,隨後踏實左腳腳掌,重心移至左腳。在這個過程中的摺疊應體現在左腳向前邁步之時,左大腿與小腹之間要產生一個摺疊。這摺疊下落也就體現出了太極拳的「邁步有弧形」之理(圖14 )。同樣,大小腿的摺疊也就符合了太極拳的「點起點落」之理(圖 15)。退步:「退步」一般在太極拳套路中是以倒卷肱的形式出現的,其做法也應該體現出摺疊與轉換的特點。就以手揮琵琶承接倒卷肱下肢為例:抬左腳腳跟往左斜後方腳尖落地,重心在右,踏實左腳腳跟,重心後移。在左腳腳跟後撤之時,左大腿與小腹摺疊應後撤,落地應注意點起點落,把握重心的平移轉化。(2)何為「中定」?拳論云:「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太極拳的中定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是很多拳友練習之時過於機械呆板。如海底針一式,筆者發現很拳友為了體現出太極拳的「中定」其動作架構擺成了圖 。其實按拳論的「中定」要求,在海底針這一動中應身軀後背(脊柱)略微前傾20 度左右,即「中正之偏」 ,但切記不可前傾過度,使鼻尖超過右膝尖(圖 17)。( 3)開合虛實與呼吸:在太極拳的行拳過程中,開合虛實與呼吸要自然結合。合即是蓄、吸,在做「合」的動作(如屈、退、仰、起等動作)時,應當吸氣,從虛上講,就是由實逐漸變為虛時也應當吸氣;開即是實、呼,在做「開」的動作(如伸、進、俯、落等動作)時,應當呼氣,從實上講,就是由虛逐漸變為實時也應當呼氣。太極拳由於練法細緻複雜,學的人不經過示範和分析是不容易摸索出來的,因此拳論云:「入門引入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求;仔細留心向推求,得來全不費功夫。」 它的複雜難練,也正是它的引人入勝之處。——摘自:少林與太極2015.7作者:晏駿(註:圖略)
推薦閱讀:

攔擦衣(陳式太極拳)實戰講座--孫國璽
最新視頻:太極小架名家-陳長義大師精彩表演2016.8.5-必看
太極拳內功修鍊的七層功法
顧式混元太極拳
永年教蓮堂太極拳譜(楊班侯)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