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卦序的分析探討

 

 

內容提要: 本文從卦序分析著手,找出各個時期卦象排序的特點,比較相互之間的關係,結合卦象的象數概念,試圖用現代的二進位數方法確定先天六十卦卦象排序,以達到標準化要求。

關 鍵 詞:易經、卦序、卦象、二進位、標準化

一、前言

 

自伏羲畫八卦產生《易》以來,《易經》已經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繁衍生化了數千年,《易經》從最初的天文地理觀測數據記錄形式,描述事物按周期性規律變化發展現象,逐步向神秘的問靈卜筮形式過渡,形成了一套完整反映天地萬物的信息預測系統。隨著天人整體觀念和太極陰陽理論的建立和溶合,《易經》成為了一部談天說地講人事的哲學著作,列群經之首。《易經》的形式也從伏羲《易》向夏代《連山》、商代《歸藏》、周代《周易》演變。從文獻資料來看,各種形式《易經》其卦序的先後次序、排列組合都不相同。《連山》以艮卦為首卦,《歸藏》則以坤卦為首卦,文王演繹《周易》,把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部,以乾卦為首卦。在戰國後期,孔子在充分闡釋《周易》的基礎上,又專門為六十四卦進行了一次排序,按自然發生的邏輯和因果關係寫成《序卦》。在中國發展的各個時期,幾乎所有與《易經》相關的註解解釋,都會以各自觀點對它重新疏理編排,如漢代京房從五行生剋時間觀對它進行排列,北宋邵雍從陰陽太極運化角度給它一個全新的先天六十四卦排序等等。縱觀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卦序,《易經》顯得錯綜複雜、異常繁瑣,想學點《易經》真不容易。儘管《易經》卦象的結構極其簡單,只有區區六十四個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但是由於每一位學者對《易經》理解程度的不同,對基本概念如「太極」、「陰陽」的定義模糊不清,對卦辭、爻辭的解釋偏離原意,在應用過程中根據需要隨意引用,任意發揮,再加上解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秕漏和錯誤,使原本反映事物按周期變化的非常有序的體系又變得模糊不清、混沌一片。隨著國學熱的興起,解釋《易經》的書籍越來越多,本子越來越厚,內容越來越雜,卦象重複羅列,紙張大量堆砌,這種無序發展的狀態不知什麼時候能夠結束。因此,如何用現代系統的理念對《易經》進行重新編製,將信息資料進行科學分門別類,讓《易經》卦象有序化、系統化,形成統一的標準格式,是擺在《易經》學者面前首要任務。本文從卦序分析著手,找出各個時期卦象排序的特點,比較相互之間的關係,結合卦象的象數概念,試圖用現代的二進位數方法確定卦象排序,以達到標準化要求。

二、卦序分析

 

所謂《易經》的卦序就是指卦象的排列次序。自從中國古代伏羲畫八卦產生《易》以來,有數十種、數百種的版本流傳在世。《易經》版本眾多,卦象的排序也是千差萬別。《連山》以艮卦為首卦,《歸藏》以坤卦為首卦,有關記載《連山》、《歸藏》的資料也被陸續發現,卦象的排列漸漸清晰明了。為了制定《易經》的統一標準格式,必須對世面上流行的各種《易經》版本的卦序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了解熟悉各種《易經》版本卦序排列的特點,從中找到一種合理的排序規則。

1.《周易》、《易傳》、《周易正義》之卦序

《周易》原版信息資料早已不復存在,人們對《周易》的認識都是通過《易傳》以及後來的《周易正義》等各種注本,還有各種考古發現來實現的。

《易傳?序卦》專門論述《周易》本經卦序並揭示卦象前後相承關係的傳文。在語言形式上,以「必有所…,故受之以…」和「物不可以終…,故受之以…」的基本句式,來表現易卦中陽爻「動進與回蓄」的兩種運行方式;在釋卦的內容上,先論天地自然之道,後論社會人文之理,最後用既濟、未濟作為結尾,似以推天道而論人事之法,藉助卦象的運變趨勢,展示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形象。

現今流傳的《周易》通行本是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中記載的經文,它採用的卦序與《易傳?序卦》相同,將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篇,即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宋朱熹在《周易本義》中編製了上下經卦名次序歌:「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從卦名的排列上很難發現其中有什麼規則存在。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說:「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覆者,表裡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所謂「變」,就是兩卦卦象的陰陽爻相反,如乾變坤、頤變大過等。所謂「覆」,就是兩卦卦象的六爻上下顛倒,如屯覆為蒙、同人覆為大有等。利用「兩兩相偶,非覆即變」的釋卦方法,將六十四卦串聯起來,既「覆」之以「兩兩相偶」,又「變」之以「文義相串」,形成一個「非覆即變」的卦序,這是一種簡單的排卦方式。不過,「相偶」兩卦雖有其陰陽相反卦義相對的象數關係,但不相偶的卦與卦之間並沒有直接關聯的因素,只能依據陽爻「動進與回蓄」的方式進行銜接。確切地說,這不是《周易》真正的先後次序排列,這種方法只能說明《易傳》的卦與卦之間具有陰陽相反卦義相對的特點。

《易傳》除了《易傳?序卦》之外,還專門有一篇《易傳?雜卦》來暢敘卦象。它也是按照「兩兩相偶」的方法來探討卦象相反與卦義相對的各卦卦義,但並未涉及卦序的概念。

2.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之卦序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周易》,抄寫於漢文帝初年,與傳世各家《易經》版本均不同,是現存《周易》中最早的別本。帛書《易經》從其經文和傳文來看,卦名卦辭中的字也多有出入,文欄位落互有差異,而且卦序與通行本卦序完全不一樣。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的帛書,其中的帛書《老子》(《道德經》)甲乙本和帛書《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帛書《老子》公布較早,但有關帛書《繫辭》的內容在1987年12月才被透露,而原件照片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與出土時間相差近二十年。這是因為除內容少了一半外,還有一些《繫辭》概念上的差異,如帛書中沒有「大衍之數」一節,帛書中有「易有大恆」而不是「易有太極」等等。帛書的卦序也是特殊的,其八卦的次序為鍵(乾)、根(艮)、贛(坎)、辰(震)、川(坤)、奪(兌)、羅(離)、筭(巽),是按照四陽卦、四陰卦的順序排列的。每個卦各領銜八卦組成卦組,每組卦的上體為所領之卦,下體則按乾、坤、艮、兌、坎、離、震、巽陰陽相錯的次序與上卦相配。如上卦為鍵(乾)時依次排列的八個卦為健(乾)、婦(否)、椽(遯)、禮(履)、訟、同人、無孟(無妄)、狗(姤)。由此可見,帛本六十四卦是重卦,是由三畫的經卦重合而成的。從卦象的組合分析,帛書《易經》的卦序是按照卦的陽、陰來配置的,而《易傳?說卦》中有「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易傳?繫辭下》中有「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之說,正好顯示出卦之陰陽這一特點。

3.《京房易傳》八宮之卦序

漢代易學家京房在他所著的《京房易傳》中構建了納甲筮法。這種筮法是根據爻變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將《易經》的卦序重新進行了排列,同時運用天干地支、五行六親、世應、動靜的時空觀和相互作用的行為關係,形成一套全新的卦象結構形式和對事物吉凶趨勢進行占斷的預測體系。《京房易傳》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宮的形式對六十四卦重新排列,組成《易經》的八宮卦序。如乾宮八卦為乾、姤、遁、否、觀、剝、晉、大有,乾為本宮卦,其餘七卦為本宮卦的變化之卦,變化的規則是從第一爻(底位爻)開始陰陽轉變併產生累積,逐步向高位爻轉移,一直到第五爻為止,然後返回到第四爻,而最後一卦只是本宮的第五爻轉化。八宮卦序與其它信息配合,讓納甲筮法有了更多的邏輯推理的依據,起到了規範性、穩定性、可操作性的作用。八宮卦序反映了本宮之卦因爻位變化而隨之發生變化的特點,卦象之間不再是簡單的重卦過程,而是帶有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哲學思想。

4.北宋邵雍的先天、後天卦序

自宋代開始,一種新的《易經》卦序為後人所廣泛應用,那就是伏羲六十四卦序或者先天六十四卦序。這種卦序被命名為「伏羲」卦序或先天卦序,是不是真的由伏羲制定還沒有得到考證。由於卦序是按照卦爻隨時間或空間的發展變化規律而變化的特點排列的,可以認為這是一種最原始的卦象狀態的反映,為區別於社會上流傳的各種卦序,參照伏羲畫八卦產生《易》的說法,把這種遵循時間空間發展變化規律的卦序的產生仍然歸附於伏羲,於是便有了伏羲卦序或先天卦序之說。

先天卦序的理論根據從《易傳》中也可以找到,不過孔子沒有特別說明,只是作為一般的現象解析而已。北宋邵雍通過對《易傳》的研究,發現並歸納出一套方法,用於表示《易經》的卦序,從這一點上判斷,伏羲卦序或先天卦序應該是由邵雍創立的。《易傳?繫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子用「生生之謂易」的事物衍生規律來充分說明由易到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乃至六十四卦的逐步變化過程,而邵雍則把這一規律用圖示方法表現出來,形成了一個「伏羲八卦次序圖」。為了便於現代閱讀,本文採用自左而右的書寫方式把古代的文字排版進行轉換(包括其它圖形),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自下而上排列,如圖一所示。

 

圖一   伏羲八卦次序圖

因為到了宋代,組成卦象的基本符號「- -」、「—」已經固定成形,所以太極陰陽理論也已廣泛流傳並應用。邵雍將陰陽兩個特性運用到兩儀、四象、八卦當中,表現八卦自太極而生的過程。太極是一個系統整體概念,「易有太極」說明易可以描述為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稱之為太極。「是生兩儀」 說明系統表現出兩種形態,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認識,而兩個方面具有各自的特性,一個是陰,一個是陽。「兩儀生四象」說明具有陰陽特性的兩種形態可以繼續分化出陰與陽,即陰儀中產生陰、陽,陽儀中產生陰、陽,生化的結果便系統具有了四種現象,即太陰、少陽、少陰、太陽。由於「一分為二」的過程會隨時間不斷延續,四象中的陰與陽又繼續分化出陰與陽,「四象生八卦」,這時系統產生了八種現象,這八種現象分別用八個字來命名那就是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卦還可以用符號表示,用三爻陰「- -」、陽「—」符號表示的伏羲八卦卦象如圖二所示。  

 

圖二   伏羲八卦卦象圖

事物內部這種「一分為二」的現象就像細胞分裂一樣,隨時間不斷延續,系統會出現更多的狀態,如十六種、三十二種,甚至六十四種等等。處於十六種和三十二種狀態的系統,《易傳》中沒有說明,因為在《易傳》著書之前,系統出現的六十四種現象都是直接由八卦重複產生的。而邵雍把這種陰陽相生的理論推而廣之,運用到了系統更複雜的層次上。不難發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就是用這種方法獲取的。同樣,用「- -」、「—」符號表示陰、陽特性時,可以演變出由六爻組成的「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

由於太極系統是一個包羅天地萬物的有機系統,按照《道德經》中說的「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無有」概念,「無」顯現陽的特性,「有」則顯現陰的特性。乾為天表象為無,坤為地表現為有,所以,乾卦的六爻全是陽,坤卦的六爻全是陰,其它六十二個卦都是處在陰陽交錯的狀態。與《連山》、《歸藏》不同的是,《周易》以乾卦為首卦,所以,邵雍理所當然把乾卦的序號排在第一位,而坤卦則放置最後一位,這便有了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如圖三所示。

從圖形可以看出,伏羲六十四卦次序是按照先天八卦卦序由下而上重複排列形成的,這是與其它卦序的不同之處。

邵雍在發現伏羲卦序的同時,將原來流傳的《易經》卦序稱之為文王卦序或後天卦序。後天卦序也是按照《易傳?說卦》的釋卦意思排序的。《易傳?說卦》第五章有「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

圖三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

圖四      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圖

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易傳》將包括帝在內的萬物的狀態與八卦相對應,而八卦又與方位相對應,這樣就形成了後天八卦方點陣圖。  

圖五   後天八卦方點陣圖

從圖五中可以看出,前面以乾為首的四卦是陽卦奇卦,後面含坤的四卦則為陰卦偶卦。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排列的卦序就是前面討論過的《京房易傳》的八宮卦序。由此看來,後天卦序實際上是占斷過程中通常使用的一種卦序,它在方位上的相互對應關係只是眾多信息處理上的一個環節。運用這一卦序,能夠幫助觀察者快速準確地獲取周邊事物發生變化的各種現象,完成對事物運動變化趨勢的判斷。

三、卦象的二進位數排序

 

通過對社會上流行的各種《易經》卦序分析,有一點可以明確,那就是不管卦象如何排列,所有卦序的形成都離不開《易傳》,都是按照《易傳》中釋卦的內容進行分組排序的。但每種卦序的出現和存在都有它本身的特點所在。《周易》之卦序遵循 「兩兩相偶,非覆即變」的原則,帛書《周易》之卦序、《京房易傳》八宮之卦序以及邵雍的後天卦序遵循「卦之陰陽」的原則,帛書《周易》之卦序還突出了父子、母女關係。「非覆即變」只適合兩個卦之間的排列,「變」字的意思有些含糊不清,到底是一個爻變、二個爻還是六個爻全變需要特別說明。「卦之陰陽」應該理解為八卦層次卦的陰陽特性,與太極層次的陰陽概念是有區別的,八卦層次的陽卦坎卦到了六十四卦層次就無法認定它仍然是陽卦,因為六十四卦中的坎卦不能再用八卦奇偶判別方法去判斷它的奇偶性。

邵雍的先天卦序雖然不明確前後卦名之間的相互聯繫,但它是以「陰陽太極」變化規律或陰陽分形的自然規律為依據進行排序的,反映的是系統層次循序漸進的變化過程,它更具有系統周期變化的自然屬性,更能滿足標準化排序的要求。從圖二和圖四可以看出,用「- -」、「—」符號表示陰、陽特性時,先天八卦卦象由三爻組成,先天六十四卦由六爻組成。如果採用《易經》乾坤天地思想,將圖五的表現形式用現代的文書格式替代,就能清楚地發現卦象之中所蘊藏的奧秘。首先乾為天坤為地,乾卦的位置在圖形的最上方,坤卦則在最下方。其次將易的兩儀、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層次由下而上排列轉變為自左而右排列。再而用「1」、「0」數字取代「- -」、「—」陰陽符號來表示卦象。這樣就得到一組由六位「1」、「0」數字組成的卦象,我們把這組卦象稱之為六十四卦的二進位卦象。與此同時有一組序號與卦象相對應,我們把這組序號稱之為六十四卦的卦序。乾為天為陽為無而且處於首位,其序數為1,轉換為二進位則為「000000」,坤為地為陰為有而且處於未位,其序數為64,轉換為二進位則為「111111」,其它卦象的二進位數及序數如圖六所示。圖中可以發現,二進位既可以表示卦象,又可以表示卦序。所以,先天六十四卦卦序可以用二進位排序。我們把用二進位排序的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圖稱之為六十四卦的二進位卦序圖。

  

                             圖六     《易經》六十四卦的二進位卦序圖

用二進位表示《易經》六十四卦卦序時有以下特點:

1.《易經》六十四卦可以按自然數的順序排列。用自然數表示六十四卦卦序時,卦象從乾至坤按數字1到64從小到大排列,後一卦象的序數是前一卦象序數加1後的自然數。由於進位數是反映事物的狀態,它與自然數有1的差值,即自然數從1開始計數,進位數則從0開始。自然數與進位數有一一對應的關係,能夠實現數與數之間的相互轉換。如需卦的序數為6,當自然數為6時,對應的十進位數為5,對應的二進位數為000101。因此先天六十四卦也可以按自然數的順序排列。

2.《易經》六十四卦可以用橫向的六位二進位數表現。六十四卦的卦爻從自下而上排列轉變為自左而右排列,卦爻的「- -」「—」符號用「1」「0」數字取代之後,卦象的表現形式也由縱向轉變為橫向、由符號轉變化為數字。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行為,對《易經》的傳統觀念將產生根本轉變。用二進位數字「0」「1」表示卦象時,人們對系統的觀察更注重狀態,具有高度抽象的思維,卦象符號也不再是原本的數的含義和數的奇偶特性,從而淡化了陰陽特性。從圖六中可以看出,用二進位數表示的卦象與用「- -」「—」符號表示的卦象有一一對應的關係。二進位數即可以表示卦象又可以同時表示卦序,卦象與卦數具有確定的對應關係,卦的象與數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3.《易經》六十四卦還可以用其它進位數表現。二進位只是所有卦序表現形式中的一種,卦序還可以用其它進位表示。如用八進位表示時,六十四卦卦象就會有由八卦重複組合的現象,因為每一卦象都可分為左右(原來的下上)兩個部分,而這兩部分又恰好是用八進位表示的八卦卦序。這種由兩個八卦重複組合形成六十四卦的方法,是包括先天卦序在內的《易經》卦序產生的依據。八進位卦象的產生讓我們對六十四卦卦象的分析討論由六位爻象轉化為三位爻象,過程更加簡化、方便。

4.《易經》的卦序對《易經》的預測功能不產生影響。卦序與卦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卦象是系統觀察到的狀態的反映,卦序則是系統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態的有規則的排列次序。卦序是將反映系統狀態的卦象進行排序,傳統的卦序與卦象之間沒有明確關係,應該說卦序起到的只是系統信息集合的標識作用,相當於存儲信息的地址。事實上,人們日常觀察到的都是事物的現象即卦象,所以卦象是可以獨立存在,不受時間或空間限制,事物發展變化的情況只取決於卦的象、數與理,至於這些信息在什麼位置無關緊要。這種現象與英文字母的排序一樣,打字機鍵盤上的字母並非按先後順序排列的,而是經過人為調整可以避免打字時撞針,而計算機輸入鍵盤不存在此類現象卻仍然保持了這一習慣。這就是為什麼社會上會流傳林林總總的卦序的原因。二進位六十四卦卦序的產生,讓我們找到了卦數與卦序的對應關係,從而結束了卦象無序的狀況。

四、結束語

 

用二進位來表示《易經》的卦象之後,《易經》就有了現代數學表現形式,卦序也有了統一的標準格式,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建立起卦象與卦序之間的關係,使《易經》從原本雜亂無序的混沌狀態走上了有章可循的高度有序狀態。這讓我們認識到,傳統的《易經》卦象有著二進位的所有特徵,是二進位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如果說現代的社會是數字化的信息社會,那麼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運用《易經》觀察分析事物發展趨勢和判斷推測變化結果的過程中,早已把天地宇宙、萬事萬物數字化了。《易經》六十四卦的二進位卦序圖的產生應當說是《易經》觀念上的徹底突破,也是一次質的飛躍。它讓《易經》卦象真正擁有了數的概念,實現了卦的象與數的有機統一,為走向現代科學殿堂打開了通道。


推薦閱讀:

天地人盤探討
探討:泡妞最重要的是什麼?
WMA技法探討——摟膝拗步/鄭健 尹成敏

TAG:易經 | 探討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