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票房慘淡政府該出手保護?
(2012-06-07 17:41:46) 在過去兩年,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一直呈現出這樣一種格局:數百部中國國產電影與20部進口電影——主要是好萊塢大片PK,然後票房各佔半壁江山。
這一狀況在今年發生了逆轉。 2月18日,中美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中國每年將增加14部美國進口大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幾乎每月都有兩三部好萊塢大片在國內上映。
到五月初,今年以來已經上映的115部新電影當中,有81部國產片,但票房收入僅佔總票房的38%。
面對3D《泰坦尼克號》、《超級戰艦》、《復仇者聯盟》的圍剿,中國電影只有寧浩的《黃金大劫案》票房達1.23億元,其餘幾近全軍覆沒。 進入六月,這樣的噩夢仍在持續。 打不過只好躲。對於國產影片,目前靠譜的發行策略是一看沒有好萊塢電影,就趕快湧進來,進行自己人之間慘烈的血拚——悲壯程度不亞於《德賽克巴萊》。
知名香港導演彭浩翔道出了華語導演的窘迫:「一年34部好萊塢大片,一年才52個星期,你說什麼檔期好?」
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更加開放的政策,更兇猛的狼群來了。遺憾的是,華語電影卻宛如一群不堪一擊的綿羊,還不團結。 於是,熱切呼籲政府扶持國產電影,在排片上予以傾斜的聲音不絕於耳。 平心而論,保護不能救國產電影。 在中國加入WTO以後,按照相關協議應在2007年向海外電影全面開放本土電影市場,但出於培育相對羸弱的本土電影的考量,採取了某種保護政策,並延續至今。
不過,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狂飆突進,雖說中國電影製作也取得一定進步,但總體與觀眾內在需求存在相當大差距,加上行業惡性競爭頻發,三分製作、七分炒作成為營銷不二法寶,依託大明星大導演、忽視內容創作,整體創意的現象普遍,招致爛片雲集,終使觀眾失去信任。
而且結合日本、韓國、歐洲以及印度電影市場這些年總體發展態勢,這些國家或多或少都採取了一些保護本土創作的措施,短期可能有些成效,但畢竟票房是由觀眾銀子決定,當本土電影製作水平遠遠落後於好萊塢大片時,這樣的防火牆便顯得脆弱如紙。後來紛紛回到正面應對市場競爭的主渠道,雖然本土製作目前尚不足以與好萊塢大片抗衡,但也不乏贏得觀眾追捧的吸金力作。 中國內地電影市場這些年的快速發展,往往得益於商業資本的強勢介入,以及市場的快速發育,如果重回強勢政府監管保護下的封閉狀態,不僅無法有效禦敵於國門之外,更會演變成方興未艾的中國本土商業電影的災難。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好萊塢大片之所以風行世界,成功法寶反而是背後成熟的市場化運行機制。
在電影製作公司為商業運行主體力量的前提下,整個電影健康運行的保障是強悍的行業協會——美國電影協會,著名的電影分級制度便是出自這個機構。在其管理下,整個電影市場形成了良性的創新創作機制:大量的中小創意公司為電影製作提供服務,而明星經紀公司保證了核心商業資源的不斷推陳出新,產品營銷公司則扮演著打通全球商業通路的角色,各類電影工會組織則最大化地保障劇作家和演員的權益,形成勞資平衡,構築牢固的創作基石。在此背景下,美國電影協會與政府形成良性互動關係——藉助美國政府的力量,將好萊塢的作品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礙,行銷全球。
在一種相對完善的市場體制下,成熟的製作、領先的技術、高超的創意、強勢的營銷組合成好萊塢大牌的核心競爭力,成為低迷美國經濟中不多的亮點。2010年,美國版權產業出口總量1340億美元,約佔全球份額的5成,而好萊塢電影居功至偉。 華誼兄弟總裁王中磊認為,現在國產電影的最大勁敵不是好萊塢大片的圍攻,而是爛片當道,讓買票進影院的觀眾逐步失去對國產電影的興趣。 彭浩翔說:「華語片想要立足,一定從拍接地氣的故事開始。畢竟我們面對的是華語市場,既然我們不能跟好萊塢比技術、比財力,就只能比誰的故事能讓華語地區的觀眾更能產生共鳴。」
放眼未來,中國電影振興不能指望政府搭建一個羊圈將自己保護起來——在全球化背景下,這本身也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觀眾選擇好萊塢大片短期看是災難,但被狼追趕的羊群假如有天擺脫了羊的心態,主動與狼共舞,故事的結局卻是另外一番景象。 也許,被好萊塢大片炫酷的外表誘惑了多年的中國電影,當從認真講好一個故事重新起步。再牛的技術、資本,也是為了營造夢想。 未來,應該屬於中國夢。
推薦閱讀:
※上半年票房能否衝破250億?就看這兩部大牌續集了
※丹佛《蝙蝠俠》首映槍擊案會對票房產生什麼影響?
※《殺破狼2》為什麼可以打造國產電影的票房神話?
※《復仇者聯盟2》由哪些公司發行?總票房成績如何?
TAG:電影 | 政府 | 電影票房 | 票房 | 國產 | 保護 | 電影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