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清王朝的鐵帽子王,三百年為何只出了十二位?

原創 夜狼文史工作室 2017-11-30 22:10:33

清朝的宗室爵位一般分為十二等,最為前列的是親王、郡王,而在這些被分封的眾多親王、郡王中,最為人所欽羨的就是「鐵帽子王」。有清一代,總共分封了12位「鐵帽子王」,清初時期有八位開國大佬入選,中後期又有四位因恩封而入選。

鐵帽子王的最大功能就是「世襲罔替」,同時還可以配饗太廟。也就是說王位可以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不受任何外力影響。能夠擁有「鐵帽子王」頭銜的人物,大多為清朝初創時立下過「赫赫」戰功的人,而「鐵帽子王」的說法,實質開端於乾隆時期,之後,才逐漸成為一種我們現在熟悉的制度。

禮親王代善(1583-1648)

愛新覺羅·代善,是清朝原始頭目努爾哈赤的第二子,他因作戰勇猛,曾獲封為「古英巴圖魯」稱號。努爾哈赤對他極為器重,讓他統領正紅旗、鑲紅旗兩紅旗,還封了他為和碩貝勒,當時的四大貝勒之中,他排在第一位。

代善在清初時期立下的戰功不小,努爾哈赤死後,又有擁立皇太極的功勞,自然也就位高權重了,然而正是這些,他也深深為皇太極所忌,長期受到打壓與抑制,皇太極在位時在政治上也是很難伸展。皇太極死後的1643年,代善還擁立了福臨登基,於1648年去世。

睿親王多爾袞(1612—1650)

愛新覺羅·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他早年跟隨著皇太極四處征戰,因表現出色,被封為「墨爾根戴青」,他還是正白旗旗主。多爾袞在皇太極面前表現極為賣力,在松錦大戰中戰功顯赫,清廷中的地位極高。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擁立了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帝,被稱為攝政王。清軍入關過程中,多爾袞出力很多,功勞也是很大,之後,他又從叔父攝政王升而為皇叔父攝政王又越級成為皇父攝政王。1650年,多爾袞在狩獵途中去世,被清廷追封為「清成宗」,僅僅兩個月後,他又被剝奪一切封號,墳墓也被挖開,直到乾隆時期才被平反。

豫親王多鐸(1614—1649)

愛新覺羅·多鐸,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他與多爾袞為同母,統領著鑲白旗,清初十王之一。多鐸早年也是跟著皇太極征戰沙場,被賜號為「額爾克楚呼爾」。

松錦大戰時,多鐸跟著多爾袞一起參戰,後來他曾攻破松山城,生擒洪承疇。多爾袞對他較為倚重,清軍入關時,多鐸跟隨多爾袞一起入主中原,在與李自成軍、南明軍隊交鋒中,多鐸率軍屢次獲勝,可以說是戰功不小。1649年,多鐸因感染天花而去世,當時只有三十六歲。

鄭親王濟爾哈朗(1599—1655)

愛新覺羅·濟爾哈朗,是庄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的第六子,努爾哈赤的侄子,他的資歷比較老,從小由努爾哈赤撫養長大,與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關係不錯,尤其是跟皇太極交情很好。

濟爾哈朗早年跟著努爾哈赤征戰,之後又跟著皇太極與明軍交戰,皇太極死後,濟爾哈朗與多爾袞一同擁立了福臨,成為輔政王。清軍入關時,濟爾哈朗也是戰功卓著,多爾袞死後,他又及時跟其劃清了界限,十分會「做人」。濟爾哈朗確實是非常聰明的人,努爾哈赤時他是八大和碩貝勒之一,皇太極時他是四大親王之一,順治時又是清朝與多爾袞唯二受封「叔王」的人,不僅恩寵不斷,而且還是得了善終。1655年,濟爾哈朗因病去世。

肅親王豪格(1609—1648)

愛新覺羅·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他早年跟隨著皇太極,參加過征討蒙古、朝鮮以及寧錦、松錦戰役,因為作戰驍勇為皇太極賞識。皇太極死後,豪格與多爾袞成為繼承者的有力競爭者,兩人相爭下,最終福臨得益被擁立為帝,多爾袞為攝政王,而豪格成為最大的輸家。

清軍入關時,豪格也隨之入關,他被清廷派遣去征討四川,剿滅了盤踞在那得張獻忠。1648年,豪格在內鬥中落馬,在多爾袞的安排下,他被削去爵位,幽禁獄中,不久之後,死於獄中,當時僅有四十歲。多爾袞被清算後,豪格得到平反。

承澤親王碩塞(1628-1654)

愛新覺羅·碩塞,是皇太極的第五子,清軍入關不久之後,被封為多羅承澤郡王。之後,他曾跟隨著多鐸征討李自成軍隊,還與南明軍隊交過手。

碩塞很多時候都是跟著多鐸出征, 因與豪格走得近,被多爾袞降過職位。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他開始被重用,被封為和碩承澤親王,掌管著兵部與宗人府。他還任職過議政王,本身的文學修養也不低,可惜死得較早,1654年,年僅二十七歲的碩塞因病在北京去世。

成親王岳托(1599-1638)

愛新覺羅·岳托,是代善的長子,他打小就跟著爺爺努爾哈赤、父親代善征戰四方,努爾哈赤死後,他還說服代善擁立了皇太極為帝。後來皇太極征朝鮮,打明朝,他也有份參與。

岳托後來曾一度失寵,遭到皇太極的壓制,還被降級為貝子。1638年,皇太極又恢復了他的貝勒地位,之後,岳托跟隨多爾袞出征明朝,因為染上天花,死在軍中。皇太極想到他當年的功績,追封了他為克勤郡王。

穎親王薩哈廉(1604—1636)

愛新覺羅·薩哈廉,是代善的第三子,早在努爾哈赤時期,他就被封為了貝勒。努爾哈赤去世後,他與岳托一同說服代善,擁立了皇太極為帝。

薩哈廉對皇太極較為忠誠,始終站在皇太極一邊,皇太極對他也是信任有加,在後來為清朝開疆拓域過程中,薩哈廉也很是賣力。只是薩哈廉如他哥哥岳托般壽命不長,1636年皇太極剛上位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怡親王胤祥(1686—1730)

愛新覺羅·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他雖然與雍正皇帝並非同一個母親所生,但是關係極為要好,雍正皇帝對他也是非比尋常。胤祥先前也深受康熙皇帝的寵愛,後因受到廢太子事件波及,在康熙皇帝在位時並沒有得到重用。

雍正皇帝登基後,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是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雍正在位時期,胤祥在朝中地位很高,雍正後來還任命他總理戶部,掌管重要政務,他還總理京畿水利營田事務,積極治理水患,在對準噶爾部用兵時,他又處理軍機事務,保證了軍需的正常供應。1730年,胤祥終因操勞過度而去世。

恭親王奕訢(1833—1898)

愛新覺羅·奕訢,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咸豐皇帝同父異母的兄弟,他有個外號我們很熟悉:「鬼子六」。他早年就已經是軍機大臣,深受咸豐皇帝的信任。奕訢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曾被任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與外國侵略者簽訂過《北京條約》。

咸豐死後,奕訢站在兩宮太后一邊,辛酉政變成功後,獲取了更高的權力。之後,他任職了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期間也曾被慈禧太后罷黜過,甲午戰爭後又被起用,仍舊為領班軍機大臣與領班總理衙門大臣。1898年,奕訢因病去世。

醇親王奕譞(1840—1891)

愛新覺羅·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他的大福晉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他有個孫子中最為出名,那就是末代皇帝溥儀。辛酉政變中,奕譞聯合奕訢支持兩宮太后,因而之後受到慈禧的重用。

奕譞曾做過海軍衙門的總理大臣,與李鴻章一起組建起了北洋海軍,而為人詬病的是,為了修建頤和園,他挪用了北洋海軍的大部分海軍經費,以致使北洋海軍只是表面上看上去光鮮亮麗。1891年,奕譞因病去世。

慶親王奕劻(1838—1917)

愛新覺羅·奕劻,是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的孫子,曾經是清廷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慈禧六十歲大壽時,封了他為慶親王。八國聯軍侵華時,他與李鴻章作為清廷代表簽訂了《辛丑條約》。

奕劻的鐵帽子王其實沒有當多久,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政府退出歷史舞台,他也就隱居在了天津,直到1917年因病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推薦閱讀:

布聯講堂:王朝衣冠——元代服飾
他逼死了一個王朝,最後竟被山民一鋤頭砸死?
天下第一爛人,雖建立了一王朝,可終被兒子所殺
解讀|一個醋罈子打翻一個王朝?
李姓稱帝的歷代王朝

TAG:帽子 | 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