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由行變局?

    700萬人的小島香港,正承受著比一些國家還多的旅客接待壓力。2013年,共有5430萬人次旅客造訪香港,遠遠超越英國的3110萬人次、韓國的1220萬人次、日本的1040萬人次和澳洲的650萬人次。這5430萬人次中,75%來自內地,他們多持香港「個人游」簽證,俗稱自由行。

     香港政府估計至2017年,訪港遊客將達到7000萬人次,至2023年,訪港遊客數將達到1億人次。

     接待能力和旅客數量之間的失衡,讓香港社會如同一根綳得很緊的彈簧,任何細瑣的日常矛盾,都能點燃香港人的積怨。

     民意不斷訴諸至特區政府,但當政府提出控制甚至削減自由行遊客人數時,又引起商界的極大反彈和擔憂,這便是香港現今騎虎難下的困局。

     自由行十年

     5月26日,特首梁振英與策略發展委員會舉行閉門會議,當日議程為「香港與中央和內地的關係」。策略發展委員會由30名社會各界人士和5名政府高官組成,相當於特區政府的最高智囊團。會上樑振英忽然建議聚焦討論自由行問題,更主動問及,若將自由行削減20%,委員們有何意見。

     從事零售業的委員即刻表示反對,包括九龍倉(經營海港城和時代廣場)大股東吳光正、經營化妝品和時裝品牌的立法會議員方剛等。但當時也有委員表示,自由行已影響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削減自由行可回應民情。因委員們觀點分歧,當日會議未下定論。

     時間撥回十年前,香港剛經歷了50年以來的最大憂患:SARS讓全社會人心惶惶;政府赤字、樓股重創讓經濟低迷。基於提振香港經濟的考慮,自由行在2003年7月推出,是《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一部分。最初自由行只涵蓋廣東的4個城市,在其後的四年間逐步開放至內地其他城市,共計49個。

     提振的力量巨大。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估計,單是2012年,自由行旅客為香港直接帶來超過261億港元的增加值,創造了11萬個職位,佔總就業人數的3.1%。這11萬個新職位中,零售業佔比最高,有7.4個職位,其次是餐飲業(1.7萬職位)和酒店業(1.2萬職位)。

     除了直接的旅遊經濟效益外,便捷的簽注手續還可讓內地人士商務人士利用個人游簽證來港談生意、開會等,鞏固了香港的金融和貿易中心地位。

     自由行也改變了香港的旅遊結構。一組數據是,2002年自由行未開通前,香港接待了1660萬人次遊客,內地客約佔四成。此後,訪港旅客數字每年都錄得雙位數增長,內地遊客佔比也有增無減,由最初的40%增至現在的75%。另一個同步增長的比例是不過夜遊客佔比,由2003年的20%增至2013年的65%。

     早在20年前,香港便有亞洲旅遊城市的美譽,它擁有壯觀的天際線、迷人的夜景和多元化的自然景點。令特區政府自豪的是,香港是少數不超過10分鐘車程可由鬧市區到寧靜海灘的國際都市。不過,大多數內地旅客似乎不關注這些,他們更青睞於購物。10年前,入境遊客消費總量為774億港元;10年後,訪港遊客消費已超越3000億港元。

     自由行的「掃貨」行為,直接改變了香港傳統購物點,甚至居民區的商鋪結構。為迎合內地客源,熱門購物區商鋪日趨單一。統計處數字顯示,過去十年間,化妝品及個人護理用品零售店數量增長15倍,衣服和鞋類商店增長40%,珠寶首飾及手錶商店增長30%。與此同時,糧油和日常用品商店數量減少30%,書報和玩具店減少25%。單以和深圳毗鄰的上水為例,便有88間藥店、31間找換店和26間被疑專為水貨客開設的商鋪,接踵而至的旅客和水貨客,令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備受困擾。

     社會承壓

     從事旅遊16年,現任香港中國旅行社內地遊客中心副經理王凱加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在業內人看來,持「一簽多行」過境香港的遊客,並不是真正的遊客,更多是有商務或其他目的,包括利用深港價差牟利的水貨客。

     所謂「一簽多行」,是指2009年開始的,合資格的深圳戶籍居民一年多次往返香港的簽注,初衷是配合中央關於深港融合的「十二五規劃」,讓深港兩地居民可以更少限制地自由往來。現時深圳符合一簽多行要求的居民有約200萬,每年只需要100元簽證費,即可獲得一年內無次數限制的訪港簽注。他們頻繁地往來深港兩地,也是訪港旅客數字增加的主要動力。據統計,不過夜遊客中,約有四成是持「一簽多行」簽注的深圳戶籍居民。

     「如果要削減自由行數量,我贊同削減一簽多行。」王凱加說。他的看法也是香港旅遊業、零售業人士的主流觀點。

     早在2012年8月,內地政府宣布要擴大自由行簽注範圍(特別是非深圳戶籍居民的「一簽多行」)時,便引起香港社會的強烈反彈,現任特首梁振英當時剛上任便要擔任「救火隊長」角色,緊急和中央商討,最終未實行此政策。

     2012年9月,在叫停非深戶籍「一簽多行」的同時,香港政府開始採取措施打擊水貨客,包括港鐵限制攜帶貨物的體積等措施,意在改善鐵路和口岸的秩序。

     為回應民意,特首委託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評估旅客對香港的影響,包括口岸處理能力、旅遊設施和公共交通的接待能力、酒店供應能力等。

     歷時一年之後,《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於2013年年底發布,政府評估了迪斯尼、海洋公園、昂坪360和山頂纜車四個遊客最多的景點,得出了如下結論:「目前香港主要的旅遊設施有足夠的容量應付現時的需求,而大部分訪客的體驗都是正面的。」報告又補充指,按現時掌握的資料,如果未來數年的訪港旅客增長保持平穩。香港主要的旅遊設施的預計容量應足以接待更多訪港旅客。

     或是不滿於「香港有足夠能力接待」的結論,立法會在今年重新撰寫關於自由行的報告,主要關注交通、鋪租和社會承受能力。首先是訪港遊客對本地交通系統的影響。據調查,自由行旅客最青睞以港鐵作為交通工具,根據港鐵提供的資料,為應對日漸增多的客源,已於2012年全年每周額外增加超過1200班次的列車服務,相當於增加了300萬人次的載客能力。這已是港鐵的最高負荷量,不可能再增加額外班次。港鐵同時也是香港市民最常搭乘的交通工具,車廂日漸逼仄,市民在繁忙時期要等四五趟才能擠入車廂,令其怨聲載道。

     其次是自由行對零售業的影響。過去十年里,商鋪租金增長了97%,商鋪價格更是翻了5倍。受影響的不局限於銅鑼灣、尖沙咀等傳統購物區,租金上升的壓力還延伸至新界居民區,特別是離深圳近的上水、沙田等地區。

     最後,立法會的研究報告特別提到,就香港旅遊承受能力進行評估時,除了要評估旅遊基建是否足夠外,還需在社會層面上評估對本地居民的影響。立法會建議政府參考歐盟委員會的研究,把社會承受能力列為釐定一個城市旅遊業承受能力的考慮因素。

     自由行未來

     在特首梁振英拋出「削減20%自由行」提議後一周,新公布的香港零售數據令人擔憂:4月零售總貨值按年跌9.8%,創下5年來最大跌幅,其中珠寶鐘錶分類的跌幅最大,達四成。財政司對此的解釋是,下跌和內地反貪腐有關,同時去年的「搶金潮」也扭曲了基數。

     但是,仍有輿論認為:現在香港零售正處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時削減自由行數量,恐是雪上加霜。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師楊宇霆預計,如果將自由行數量減少20%,或會損失零售總額4%。他補充指出,以上損失數字只是保守估計,預計削減遊客數量會牽動其他經濟鏈條,比如零售業不景氣,商廈等租金收入必會回落。

     他同時表達了對經濟損失之外的擔憂:「最近香港政府一系列政策都有一個共同點,即對社會上的民怨做出妥協,而這些妥協下的施政也許並不符合香港的最佳經濟利益。」在楊宇霆看來,背靠內地龐大的市場,香港本可以乘勢獲得許多發展機會,但最近香港政府的施政卻與之背道而馳。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副院長宋海岩指出,倫敦的人口和城市規模與香港差不多,每年造訪倫敦的遊客也不少,但倫敦並不顯得擁擠。這是由於倫敦的旅遊服務項目、景點和酒店相對齊全,而香港的旅遊服務比較單一,遊客都集中在旺區的購物中心。「如果香港的旅遊產品多樣化,目前我們所見的(擁擠)現象就能迎刃而解。」宋海岩建議,用旅客分流的辦法緩解遊客與香港居民衝突的現象。

     今年一季度,規劃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已展開對在毗鄰深圳的落馬洲興建購物中心的可行性調研。不過,一個難題是,新界北區涉及很多私人地塊,若以收地的方式推動發展,恐怕將耗時耗力,事倍功半。

     香港政府的最高智囊團——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表示:「自由行給香港帶來了一些新問題,甚至引發社會上的一些爭議和排外情緒。自由行政策固然有利有弊,然而瑕不可以掩瑜。把握自由行之機遇,探究問題背後的源頭,才是香港未來的出路。」

     但他同時也坦言,自由行是中央的對港政策,訪港簽注的批核也由內地有關部門辦理,香港只能提意見,最終決定權仍在中央。張志剛同時兼任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據報道,中央將派出調研團隊來港,研究重點之一是「一簽多行」旅客來港後的主要活動。港媒引述消息人士稱,如果調研結果顯示,很多人利用「一簽多行」來港走私水貨,會做出針對性的限制。但在未完成調查前,不能簡單做出結論。


推薦閱讀:

解析甲骨文「德、直」,認識道德之本真,領略中華文明之精深
你為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關於婚姻和自由,隔壁老王一句話驚呆了所有人
網路輿論中,我們是應該追求「程序正義」還是「結果正義」?
年輕的時候,做什麼才不會浪費?

TAG:自由行 | 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