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起源(轉)

      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民間大致有唐朝許宣平、南宋或元末明初時期的張三丰、清朝陳黃廷和楊露禪、王宗岳等說法。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張三丰的道家理論等都在太極拳中有體現。太極拳的定名、成型、傳播靠的是楊露禪。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一時、一地所創,而是前人不斷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也有人稱太極拳發源於武當張三丰原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為武當太極拳的一支。目前可以明確的是,太極拳由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四世陳長興傳給河北永年人楊露禪,而後社會依次出現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目前流傳的陳式太極拳為人所知則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情了,而這個陳式太極拳和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是否一致,以及陳長興後陳家溝武術傳承則是一件懸案了。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尤其楊氏,在長龍卧虎的北京,更是贏得「楊無敵」的美譽,而為天下所知,為太極拳的發展、傳播造福人類,居功至偉。而在太極拳傳承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陳家溝,位於河南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勢低洼,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自己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搶、劍、棍、鐧、雙人粘搶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拳術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致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鍊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露禪為徒。楊露禪藝成回鄉後,後到達北京,經歷了一段「闖天下、打天下」的傳奇經歷,並但當騎營總教習。楊氏祖傳三代在北京與人交手無數,授徒廣眾,流傳甚廣。其拳架在不斷的實踐中日臻完善,最後由楊澄甫定型,成為目前流行最廣的楊式太極拳。

   和兆元(1810 —1890年)溫縣趙堡鎮人,趙堡太極名師陳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進京供職,曾統領皇宮大內侍衛(據傳)。因屢有功績被皇室挒封為「武信郎」。在京期間,他廣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廣益,反覆實踐,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帶內,周身順遂渾圓,由內達外,陰陽變易莫測」的理論。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於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極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稱為「趙堡太極拳」。和兆元晚年歸里,處世低調,除傳子和潤芝、和敬芝、孫和慶喜、苗彥升外,只在趙堡鎮附近傳播。

   和慶喜,字福棠(1857—1936),和潤芝長子,是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宗師。他自幼隨父習拳,又深得祖父真傳。慶喜公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開山收徒,視學者年齡、體質、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學有方。一時間趙堡鎮及周圍各地習拳之風盛行,從學者如流,在短短數年內,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學信(侄)、和學敏(子)、和學惠(侄)、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陳桂林、柴玉柱、郭雲等各懷絕技之門徒,這些傳人成為日後傳播和式太極拳的中堅力量。

推薦閱讀:

「風物長宜放眼量」 - 東亞玉文化的起源地在哪裡?(上)
三八婦女節的由來與起源 (大眾網)
「華夏北來說」靠譜嗎?
第三節 羅盤的起源(1)
扒一扒情人節的起源:殘酷迫害 + 誤打誤撞

TAG:太極拳 | 起源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