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一)
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一)
招熟階段--明勁的訓練方法
招熟階段是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所謂招熟,是指練習者能準確熟練地掌握陳式太極拳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和拳術套路的每一個外形動作。所謂明勁,指初學者本身固有的剛猛之勁,通過套路動作,表現在外可以看到的一種外勁。因其僵滯笨拙,又稱爲僵勁。屬太極拳的下乘功夫。
在第一階段,初學者一定要注意規範動作的基本訓練,二要注意通過規範動作,統馭巧化僵勁。這兩個方面實質上是在同一個過程中完成的。 欲致「招熟」須明「三節」。三節是指人的整體或局部均分爲上、中、下(或梢、中、根)三節。若以全身而言,則頭部爲上節,頭頂至咽喉之間,即梢節;胸部爲中節,咽喉至下丹田之間,即中節;腿部爲下節,自大腿根至兩腳趾之間即梢節。若以腿部而言,胯爲根節,膝爲中節,足爲梢節。若以中部而言,則胸爲上節,腹爲中節,丹田爲下節。若以臂而言,則膊爲根節,肘爲中節,手爲梢節。若以手而言,則腕爲根節,掌爲中節,指爲梢節。若以頭部而言,則額爲上節,鼻爲中節,口爲下節。所以整個人體,從頭至足,無處不以叄節而分。這也要求練習者必須知道周身各部位的生理特性,並在練習的過程中去遵循。《拳論》所講「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腹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闡述的就是「明三節」的重要意義,練習者千萬不要忽略。三節即明,練習者還須掌握「三合」。在第一個階段中主要掌握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詳細的講外三合,就是要求練習者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右手與左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右肘與左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肩與左胯相合。與此同時,還要注意頭與手相合,身與步相合。這都屬於外三合的範疇。掌握外三合在第一階段的練習中作用十分重大,它可以保證練習者在所學習的拳術套路中招式動作姿勢的正確性。第一階段的前期主要任務就是讓練習者熟悉拳術套路動作。初學動作的正確性是很重要的。學拳容易改拳難,一旦練習者將自己所練的錯誤動作形成習慣,就很難再改成架勢。若順其自然一直錯練下去,一則收不到健體、技擊及鍛煉的預期功效,二則還會損傷練習者的身體。切記:柔是根本,氣不可上逆,如橫氣填胸,則百害而無一益。所以練習者必須掌握外叄合,學就正確的套路,持久的練習,才能達到真正的招熟。
當練習者弄清了身體的叄節的含義、掌握了外三合的基本原理之後,注意力要集中於練習的過程中身法、步法、手法與眼法的具體變化上來。第一,陳式太極拳的身法,定要中正、大方、平正、舒展、和順、八面支撐、含而不露。練習者前進、後退、左旋、右轉、上起下落、躥蹦跳躍,無論四肢動作如何變化,都要保持自頭至身軀與會陰穴始終形成一條垂直線,即使彎曲也要曲中求直。中氣不偏不倚,上下一氣貫通。凡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垂直平衡,失掉中氣者,均不符合太極拳的身法要求,必須更正。兩肩與兩胯,兩肘與兩膝,兩手與兩腳上下對齊,松而合,合而開,不先不後,齊進齊退,是保障練習太極拳時身法正確、上下相隨、一氣貫通的關鍵。
陳式太極拳身法輕靈、空松、圓活,全憑腰、胯、胸部的運轉,在任何角度上都要保持身體平衡,切勿頭、手前傾,彎腰或屈背凸胸將嚴重影響尾閭中正和圓活。否則練習者胸部就會僵直發硬,不能夠得到正常運動。如果練習者在練拳定勢時,上下左右意氣神一起把定氣歸於丹田,腰部松沉直豎,骶骨有力,腰部自然充實,下部自然穩固而定根基,胸、背部的肌肉與骨節儘量自然放鬆下沉,沉肩墜肘,含胸塌腰,胸部內橫膈向下舒張,形成橫膈式深呼吸,促使氣往腹部自然下沉,始而勉強,久而自然,以至上體輕靈,下體穩固,而不會引起挺胸所造成的上重下輕。 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沈著穩重三者有機地結合,即形成陳式太極拳身法中正的特點。第二,陳式太極拳步法的主要要求是:進退轉換,虛實須分明,左虛右必實,左實右必虛;前進或後退,身腰隨即變;邁步要輕靈,發步如貓行;落步須穩健,切忌搖顫滯。
太極拳的步法必須走圓形,螺旋上升,螺旋下降,切不可直來直去,直上直下。腿部動作須和手的動作協調進行,保持手隨足運、足隨手運,符合上下相隨的塬則。邁步時須先將一側的胯根微微向內收起,使這一側的腹部充實,穩穩地落於一腿之上,重心固定。腳五趾抓地,然後將另一條腿慢慢地劃弧形而出,同時保持膝關節微微而屈,不失膝關節的蓄勁和靈活性。對於落腳的方向、角度和變轉時足尖的外撇、內扣或足跟部的左旋、右轉,包括主和次、先與後,都必須明辯清楚。陳式太極拳三三原理(二)
懂勁階段--暗勁的訓練方法
懂勁階段是陳式太極拳練習的第二階段。所謂懂勁是指練習者能懂得駕馭內氣在體內的運行,並通過運氣達到氣催形、形氣結合、內外兼修的效果。
由於第一階段的放鬆訓練,練習者的僵勁開始變得柔順。柔勁輕靈、柔活、敏捷、精巧、活脫,以內氣運行,在外形上不易直接觀感,故稱爲暗勁。如果說第一階段主要是外形引內氣,第二階段則是以內氣催外形,形、氣之間逐步達到完美的結合。內氣不動,外形截然不動,內氣若行,外形頓時大做,隨氣而動。因此,懂勁階段的訓練已不再是簡單的練習太極拳套路,而是在套路的基礎上,著重以氣催形,培養內力。
練習太極內力的方法很多,其本身就是一種高層次的活氣功,融中國古代引導、吐納術於一身,博大精深,奇妙無窮。大家可以練習一下對訓練太極內力很有效的纏絲樁採氣法。
纏絲樁採氣法預備式爲:演練者保持身體中正,凝氣定神,外顯安逸,內固精神,若欲柔中練剛,最好面北而立。要求演練者頭額正直,百會穴向上虛領,雙唇微合,牙齒輕切,舌尖略抵上齶,鼻孔自然唿吸,下額稍稍內收,兩眼自然閉合,兩耳貫注,精神集中,頸部自然豎立,兩臂放鬆下沈,含胸松腹,束肋塌腰,兩腿間自然留隙。雙手手心向里,拇指內含,其餘四指微微併攏,小指內合與拇指相唿應,指尖略有外翻之意,使掌心成窩狀,與兩腿相貼。兩腳自然分開與肩同寬,腳跟內合,腳尖略微外撇,十趾微抓地。
纏絲樁採氣法第一動:放鬆右胯,右膝向里微扣,身體微微下蹲,同時重心慢慢移至右側單腿。然後,再放鬆左大腿肌肉,輕輕提起左膝,帶動左足離地,向西北角即演練者左前方,與身體前方中心線成45度開步,步幅約90釐米(具體大小要因人身材高低而定)。開出之步,以左腳後跟先著地,將身體重心慢慢移至左腿上,將腳掌踏平,實落於地。在重心移動同時,將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向身體前方綳出,兩手掌心向外,小指朝上,大拇指向下,做成捋狀。之後吸氣,雙手由外向內朝下捋,逐漸在捋的過程中握掌變拳抓氣,向身體右側自上而下做螺旋纏絲引進動作。然後,右拳拳心向下,左拳拳心朝後,將重心緩緩移至右腿,在意念中用眼和肚臍一齊將氣物吸入體內,此時肚臍、命門有合拍之感,在內收的過程中兩眼微閉。
纏絲樁採氣法第二動:演練者將右胯繼續放鬆,向下蹲體,雙拳繼續向右後方引入,當左拳引至右腿內側時,雙拳變掌;同時唿氣,左手在前,右手在後,掌心朝內,自右下方走上弧向左前上方綳出唿氣。綳此時,眼晴隨之慢慢睜開,肚臍和命門有氣外放之感,掌心仍然向內,重心在綳出的同時移至左前腿上。左腿膝蓋保持豎直,既不能前栽,又不能左右搖擺。以上纏絲樁採氣法引入綳出動作,要求往返達36次,而且左右相同。右腿開步法要領可以參照前兩動左腿開步法。
纏絲樁采代法第叄動:當演練者做完右側引進綳出動作之後,在最後一次將雙拳運至身體中線時,雙拳變掌,收回右腿,落地與肩同寬,吸氣並將雙手向身體兩側分開,慢慢向上升起,高於肩時雙手做抱頭狀,自兩耳後向前略推,唿氣隨即將雙手往下平按,掌心向下。雙手運至身體兩胯外側之後,吸氣,將雙手繼續由下向上向身體兩側平伸,再抱頭前惟,唿氣下按。此時,演練者需將吸入之氣沈入丹田,在丹田裡與內氣混合片刻,將下沈之濁氣唿出,如此採氣,往返六次。
纏絲樁採氣法第四動:當演練者採氣六次之後,將雙手交合。男子左手在里,右手於外,女子右手於里,左手於外。兩手疊合,輕輕撫住丹田,做深長緩慢的吸氣,同時將雙手沿丹田外沿自下向上做圓周運轉,以手引內氣之運行。男子順時針方向做,女子逆時針方向做。當雙手運轉至身體中線時,做深長緩慢的唿氣動作。此時,身體重心隨手之運動而在左右腿之間移動。如此動作,男子順時針做36次,逆時針做24次;女子逆時針做36次,順時針做24次。
纏絲樁採氣法第五動:當演練者完成上動之後,雙手向外側自然分開,然後輕輕向上直豎升起,合往頭頂後,自上而下抓氣,並變掌爲拳,抓氣下沈,使氣填入丹田,動作重復九次。纏絲樁採氣法第六動:上動完成後,演練者將雙手掌心合攏,迅速摩擦,使手心發熱,先在面部、眼郡、耳部、頭頂反復輕搓,再將雙手加速摩擦,使手心更爲發熱,於左右兩臂和胸部輕搓數次。此動功能主要爲促進毛細血管中血液的迴圈,使周身骨節處處開張,以鞏固和增生內氣。
演練者掌握纏絲樁採氣法後,還必須懂得如何因時、因地、因人去採氣。
要加快懂氣階段內氣的生成,必須將行功採氣練纏絲樁的具體時間同日、月、星、辰之變化規律相結合。因爲人體內部帶有宇宙生成至今的全部資訊,猶如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渠河海洋,交叉縱橫分佈於周身。並且全部具有一定的節律,只是由於其不顯著而不爲常人所覺察。在招熟階段主要是訓練明勁,學習套
路,以外形藝變來引動內氣運行,自然也覺察不到宏觀世界對於人體本身的影響。然而當進入內氣已經初步形成並催發外形的懂勁階段時,已經和天地、陰陽二氣有著密切的配合,而自己不過沒有細心揣摩領悟而已。進行纏絲樁採氣訓練應慎重觀察目、月、星、辰的盈虧消長及四時大正的氣候變化。推薦閱讀:
※張俊山:太極修鍊中的所悟所思
※太極鞭桿之劈
※【跟我學】武當三豐太極拳(八)
※李經梧太極內功-呼吸法
※洪均生公洪式太極拳基本規律——纏法答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