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自由行」不再是香港的救生繩?

儘管最近香港「佔中」喧囂塵上,不少人還是把香港作為國慶長假旅行的目的地之一。預計國慶期間內地赴港遊客將達110萬人次。特區政府也表示,已經做好國慶黃金周接待內地遊客的準備。

就在不久前,香港工商界組織了近十年來規格和成員最為豪華的訪京團北上,並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在會見時,習總書記主動提及了近兩年來被部分港人及媒體一再批評的「自由行」政策,並表示「雖然歡迎更多遊客是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一致政策,但如果香港確實有強烈的限制『自由行』的要求,中央還是願意協調內地予以呼應」。這讓本就在陸港關係中最為醒目之一的「赴港自由行」(以下簡稱「自由行」)政策,進一步成為關注焦點。

內地遊客在尖沙咀海港城一家名牌商場外等候

去年內地遊客消費佔全部赴港遊客消費額的78%

「赴港自由行」起始於2003年7月,目前,共有49座內地城市屬於赴港自由行範疇。自從執行以來,對自由行政策的批評和攻擊就被納入港陸矛盾之中,這讓大多數內地居民覺得難以理解。

以常理而言,對於純消費的遊客,當今世界各地無不舉雙手歡迎,多多益善。而2003年開放自由行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給連遭金融風暴和非典打擊的香港經濟提供助力。香港本地幾乎沒有自然資源,從開埠始就以商貿為命脈,現在卻「有生意不做」,甚至公開攻擊最大客源地遊客,而大多數媒體輿論也都僅僅敷衍了事般,對這些行徑草草譴責,實在是中外歷史上都極其罕見的例子。

當然,主張限制甚至取消自由行的香港反對派也有自己的說法和分析,他們聲稱按其計算,內地遊客對香港經濟的助益並不很大。與過於龐大的人流給香港社會各方面帶來的壓力相比,凈收益可能已經發生了逆轉。這種觀點以立法會議員田北辰的言論最為典型。他認為: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11年旅遊業對香港GDP的貢獻僅為4.5%。而內地遊客赴港旅遊消費總額占入境旅遊消費總額的55.9%。也就是說,2011年內地遊客消費對香港GDP的貢獻低於2.5%。而當年香港扣除通脹因素後的GDP增長率也有4.9%,所以推導出結論,內地遊客對香港的經濟影響其實並不大,因此削減自由行對香港利大於弊。由於田北辰還有一個身份,是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田北俊的兄弟,頗有人認為他應該對香港旅遊業較有了解,這番話也應該有所道理。

然而筆者查閱了香港特區統計處的權威經濟資料《香港統計年刊2013》,其中遊客入境消費開支表的數據(這些數據即來自於香港旅遊發展局)記錄卻是:2011年內地遊客消費超過1470億港元,佔全部赴港遊客消費額的71%(見下圖),大約是當年香港GDP的7.6%;而這一指標到去年更進一步上升到了78%左右(《香港統計月刊2014》),絕對金額達到2170億港元,略微超過香港2013年本地GDP的10%。這個比例在任何當代經濟體中,都已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考慮到內地遊客在港開支完全屬於純消費,意義還可能更大一些。可見,香港部分對「自由行」及內地遊客對港貢獻持批評或不屑態度的人,即使是其中表現的比較理性者,對於這個問題的研究仍然很有疏漏,甚至對原始數據的掌握也有問題,嚴重低估了內地遊客對於香港經濟的重要性。

內地遊客挽救香港就業

當然,與貿易、物流、金融和專業服務這幾個香港的主要產業相比,單論本身的規模,旅遊業佔香港經濟的比例確實還要排在其後,甚至加上零售、餐飲等相關行業也不行。但香港旅遊業仍然被公認是與前三者並立的香港四大產業之一。相對於本身的盈利和納稅能力,旅遊及其相關產業大量創造就業崗位的能力,對於香港社會的意義明顯還要更大一些。

根據香港特區統計處提供的1997到2013年的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的歷年數據,可以輕易發現,1997年香港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僅有2.2%和1.1%,但在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下,到1999年就飈升至6.2%與2.9%,其後剛有所恢復又遭到非典的突然重創,到2003年時已經創下了7.9%和3.5%的歷史高位。這意味著加上因灰心而放棄尋找工作的人,香港當時有多達八分之一的勞動人口處於失業或半失業狀態。這段蕭條時期的困難,恐怕大多數港人自己還是記憶猶新的。

 

 

直到2003年,自由行以及CEPA相關配套政策的陸續出台實施,香港失業率才開始重新轉頭而下,到2007年降至4%,重新回到較為安全的邊界內。目前,香港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一直維持在3.3%和1.5%左右,至2014年8月,全港的總就業人數和勞動人口更分別升至379萬和392.64萬人,再創歷史新高。截止2014年3月,除了旅遊行業直接僱用了超過23萬人,與旅遊業密切相關的零售業、飲食業分別聘用了約27萬人和24萬人(《香港統計月刊》2014年9月刊)。

2013年,內地訪港人數近4100萬人次,約佔所有赴港遊客總數的75%,平均每名過夜的內地旅客在港消費8813港元,不過夜內地旅客在港平均消費2721港元(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都超過全部赴港旅客的平均數。根據澳新銀行「大中華區每周經濟觀察報告」的相關研究:去年香港4950億港元的零售總額中,內地遊客的貢獻可能高達34%。可以大致推算出,內地遊客僅在這幾個部門就為香港貢獻了至少17.4萬個工作崗位(注)。

而且內地遊客赴港,還有力帶動了香港的金融、地產、保險等經紀業和各種娛樂行業的發展,甚至對通訊和運輸等行業也有相當貢獻。雖然目前無法對此進行完整統計,但這些行業因為內地遊客的到來而在香港增加了僱員,顯然是憑常識就可以確信的事實。由以上分析大致可以推算出,內地遊客可能使香港的失業率整整降低了4.5-5%甚至更多。而這個數據確實也與推動自由行之後,香港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下降的幅度大致相符。

香港反對派一直極力宣揚,「自由行」等與內地更密切的交往合作,給香港雖然帶來了一些工作崗位,但大多數卻只是售貨員、服務生、廚師這種相對低技術且低薪的職位,絕大多數利益都被富豪階層截流。代價卻是香港的商鋪租金大漲,普通香港市民的生活便利受到影響,生活成本也被抬高,得不償失。

但自由行在金融、地產、專業服務等行業和管理階層中產生的高薪職位,卻被反對派有意忽略了。無論是香港社會財富分配不公,還是中間經濟階層的萎縮,原因都完全不在內地,而在於香港的經濟分配體制,在於香港勞動力的技能結構,在90年代後就已經跟不上中國乃至全世界經濟大格局的轉變了。坦率說,香港其實非常需要自由行帶來的大規模的低技術含量工作,否則高失業率必定會捲土重來。連鎖反應之下,整個香港經濟都很難逃脫類似2002-2003年的那種全面蕭條狀況。

暫時設置冷靜期未必不好

實際上,包括自由行在內的內地遊客給香港帶來的巨大利益,連多數明顯傾向反對派的香港本地媒體,都不好意思明白否認。然而現下反「自由行」和反內地遊客的輿論甚至激進行為,在香港社會仍然佔據主動和上風,以「驅蝗廣告」等近年的典型事例來看,把持著香港諸方面主導權的多數精英人士和主流媒體,對這種極其惡劣的歧視與挑撥行徑,不僅譴責力度又慢又輕,許多甚至給人以言不由衷之感。但凡抓住內地遊客的一些黑點有意誇大的消息,卻往往立刻應者如雲。

這種反常現象最危險的跡象還不是鼓吹日漸公開化,而是越來越長期化。一定意義上,這是否意味「反內地」情緒正在香港逐漸贏得陽光下的「道德合法化」基礎?這不能不引起有識者的深深憂慮。再簡單地用「沉默的大多數」來搪塞,是對香港對祖國前途的不負責任,雖然在「反佔中」簽名等活動中,我們也聽到了普通香港民眾的聲音,但現在更應該問的是,什麼時候香港「沉默的大多數」才願意更積極地反對這種逆流呢?

現成就有兩個最好的例子——「奶粉禁售」和「佔中」。前者特區政府似乎只想息事寧人,對反對派的要求步步退讓,結果卻是事不息人不寧,荒唐的禁令嚴重撕裂了內地與香港的互相信任與感情,民眾間甚至發生了激烈的隔空對罵,小麻煩辦成大壞事。後者儘管反對派不惜公開勾結外國勢力,一再擺出要魚死網破的架勢,大批的香港媒體、商人和團體也以所謂尋找妥協為名,不斷替反對派打邊鑼敲邊鼓,造勢要價。然而中央堅持原則寸步不讓,一方面對各種威脅見怪不怪,任其自生自滅,一方面抓緊辦好自己的事務,結果「佔中」的荒謬顯露無疑。

然而由於長期得到香港主流媒體的實際支持和廣泛傳播,確實有相當部分香港居民受到蠱惑,或多或少贊同和相信反對派的反內地宣傳,以為排斥了自由行遊客,就能「追回原來安逸、便利的生活環境」。儘管他們之中很多人其實就處在最容易受到衝擊的經濟階層中。坦率地說,現在只用邏輯和道理作解釋,他們恐怕很難聽進去。最能改變他們思想的,還是事實。而且他們之所以聽不進解勸,恰恰是因為實際相信,無論他們如何折騰,內地、中央總會對他們包容忍讓。如果能尋到機會,打破這種錯誤觀念,對於一國兩制在香港更好的落實與推進也會大有益處。中央在自由行問題上出人意料的表態,也許就是另一種督促港人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更多、更快、更好地承擔起治理好、發展好香港的責任。至於效果如何,就要看香港務實勤奮、不怨天尤人、唯自強不息的精神如今還剩下多少了。

註:

香港旅遊行業現在直接僱用人員達到23萬,由於赴港遊客人次數已經接近香港居民的六倍,所以在扣除約4萬人的住宿業服務人員之後,認為其餘旅遊業人士為赴港遊客提供的服務不會少於他們向香港本地居民所提供的服務,應當是合理的估計。而內地赴港遊客的平均消費金額全面高於全體赴港遊客的平均消費,也可以合理假設內地遊客平均創造的旅遊業工作機會至少不低於平均水平,由此可以推算,內地遊客給香港的旅遊行業帶來了不少於10.1萬個崗位。

以澳新銀行的研究,內地遊客2013年在香港零售業的消費支出約為1683億港元,與特區統計處的遊客境內消費開支數據相對照,約佔內地遊客在香港境內全部消費開支(2170億港元)的77%,符合對內地遊客消費習慣的觀察,也與其他機構的多項同類研究數據基本相符,可基本採信。考慮到內地遊客在港購買商品以奢侈品、高級消費和民生品為主,在大型商場消費為主,同等消費金額下需要的服務人員很可能少於香港零售業平均水平。雖然手頭缺少相關研究,但筆者認為,給予其50%的折算率應能保證推算結果的穩妥性。則可以認為內地遊客消費為香港零售業提供的崗位不少於4.6萬人。

內地遊客在香港的飲食消費開支,現在還缺少詳細的直接數據。但與2003年6月飲食業僅僱用了168000人相比,現今香港飲食界多僱用了約73000人,不過考慮到2003年是香港經濟低谷,本地居民很可能減少外出就餐,壓低了當時飲食業僱員人數。筆者改採用2001年6月數據(為1997-2003年間的僱傭高峰,全港景氣程度也與現今接近),為228000人,與其比較,現在仍多僱用了近43000人。同期香港人口增長了6.7%,而遊客數量幾乎增長了三倍,其中接近九成都是內地遊客。在假設香港本地居民飲食習慣沒有明顯變化的條件下,香港飲食業得到內地遊客支持的工作崗位大約在2.7萬個左右。


推薦閱讀:

怎麼成為救生員?怎麼成為游泳教練員?
僅會蛙泳怎樣營救落水者?
說孩子站在水裡其實正在死去是真的嗎?

TAG:香港 | 自由行 | 自由 | 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