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黃帝內經》對咳嗽的解讀

《黃帝內經》咳論篇第三十八

【原文】:

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對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帝曰:願聞其狀。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五藏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

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藏各以治時感於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則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

帝曰:何以異之?

岐伯曰: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藏之久咳,乃移於六府。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失。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帝曰:善!

【注釋】:

其寒飲食入胃:張景岳「肺脈起於中焦,循胃口,上隔屬肺,故胃中飲食之寒,從肺脈上於肺也。所謂形寒寒飲則傷肺,正此節之謂。」

各以其時:是五臟各有所主的時令,如春肝、夏心、長夏脾、秋肺、冬腎。

參:相合、相應的意思。

治時:就是上面所說的五臟所主的時令,也叫旺時。

先受之:吳昆:「先受之,則次便及乎肺,而為咳矣。」

介介:吳昆:介介,堅硬而有妨礙之意。

不可以轉:《外台秘要》作「不可以轉側」。

陰陰引肩背:陰陰,即隱隱。

咳涏:丹波元簡:涎,即今之稠痰也。張宛鄰:腎主五液,入脾為涎,濁陰上填,故咳而多涎。

【明·馬蒔注證】:

[由黃帝問曰,肺之令人咳

至 乘冬則腎先受之 ]此段言五臟六腑皆成成咳,然必肺先受邪,而傳之於各經也。

言皮毛為肺之合,《五臟生成篇》雲「肺之合皮也。」皮毛先受風寒邪氣,而邪氣遂入於所合,則肺當受此風邪也。但風邪雖受於其後,而肺寒則曰病於其先,其始因用寒冷飲食以入於胃,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矣。肺寒則內寒,因外受風邪則外寒,外內皆寒,所以肺之遂成其咳,而傳之他臟腑也。大凡五臟各以其所主之時受病,非所主之時,則由別經傳以與之。正以人身與天地相參耳。故五臟各以五時感於寒則受病,感之微者則為咳,感之甚者則為泄為痛。即如肺主於秋,故肺先受邪;肝主於春,故肝先受邪;心主於夏,故心先受邪;脾主於至陰,故脾先受邪;腎主於冬,故腎先受邪,皆因五時而受邪也。惟咳則肺先受邪為咳,而傳之別臟,斯五臟六腑皆得以成咳也,豈特肺而己哉?

[由何以異之至 甚則咳涎 ]

此段言五臟之咳,其狀有不同也。

肺主氣,又主息,今肺受邪,而發而為喘息有音,以肺屬金,金必有聲也,甚則血隨唾出,肺氣受傷也,肺咳之狀如此;

手少陰心經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其支別者從心繫上夾咽喉;手厥陰心主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故心受邪,則咳必心痛,喉中介介如有梗狀,甚則咽腫喉痹,心咳之狀如此;

足厥陰肝經之脈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故肝受邪,則兩脅下痛,痛甚則脅不可轉,如轉則兩胠下脹滿,肝咳之狀如此;

足太陰脾經之脈上貫膈,夾咽,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故脾受邪則咳必右胠下痛,以脾居於右也,其痛陰陰然引於肩背,蓋脾氣連肺,故痛引肩背也,如痛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愈劇,劇者甚也,脾咳之狀如此;

足少陰腎經之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夾舌本,又腰者腎之府,故腎受邪則咳必腰背相引而痛,甚則涎隨咳出,以腎主涎也,腎咳之狀如此。

按:《此事難知集》李東坦治五臟咳方:「肺咳用麻黃湯,心咳用桔梗湯,肝咳用小柴胡湯,脾咳用升麻湯,腎咳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雖未必盡中病情,姑備此以俟採擇。

長蟲:就是蛔蟲。

遺失:失,就是矢字的錯寫,矢就是「屎」的本字,就是大便。遺矢,就是大便不禁而自遺。

失氣:與矢氣同,俗稱放屁。

【明·馬蒔注證】:

[由帝曰:六腑之咳奈何? 至 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此段言六腑咳狀,由五臟所移,而久咳則三焦受之,然合五臟六腑之咳,而未有不聚於胃、關於肺者也。咳必以肺受邪,而後傳之於五臟,故五臟咳甚,而後各傳於六腑。

脾之脈屬脾絡胃,胃之脈屬胃絡脾,相為表裡,故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脈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故咳則必嘔,嘔甚則長蟲出,長蟲者,蛇蟲也,胃咳之狀如此;

肝之脈屬肝絡膽,膽之脈屬膽絡肝,相為表裡,故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脈從缺盆以下胸中,貫膈,故咳則嘔出膽汁,其味苦也,膽咳之狀如此;

肺之脈屬肺絡大腸,大腸之脈屬大腸絡肺,相為表裡,故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之脈入缺盆,絡肺下膈,為傳導之府,故咳則遺失穢物也,大腸咳狀如此;

心之脈屬心絡小腸,小腸之脈屬小腸絡心,相為表裡,故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之下即大腸也,今咳則下失其氣,其氣與咳而俱失也,小腸咳狀如此;

六腑之咳不已,則三焦受之,此三焦者,非手少陽三焦之三焦,乃上中下三焦也,見於《靈樞·營衛生會篇》,其曰:「宗氣出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者是也,上焦在於膻中,中焦在於中脘,下焦在臍下陰交,皆在於腹,故咳則腹滿,不欲食飲也,若手少陽之三焦,則為右腎之府,與腹無與,三焦咳狀如此。或以手少陽三焦亦為一府,何以無咳為疑,殊不知二腎一也,膀胱為腎之府,三焦不過亦為決瀆之官,今膀胱受邪而咳,則手少陽三焦之咳同也,何以復有咳哉?

夫五臟六腑之咳如此,然皆聚之於胃,以胃為五臟六腑之主也;關於肺,以肺先受邪,而後傳之於別臟別腑也。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皆以氣逆於上故耳,此乃臟腑咳疾之總症也。

按:李東坦治六腑咳方:胃咳用烏梅丸,膽咳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大腸咳用赤石指禹餘糧湯、桃仁湯,不止,用豬苓湯分水,小腸咳用芍藥甘草湯,膀胱咳用茯苓甘草湯,三焦咳用錢氏異功散。」雖未必盡中病情,姑備此以俟採擇。

【語譯】:

黃帝問道:肺臟有病,都能使人咳嗽,這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說:五臟六腑有病,都能使人咳嗽,不單是肺病如此。黃帝說:請告訴我各種咳嗽的癥狀。岐伯說:皮毛與肺是想配合的,皮毛先感受了外邪,邪氣就會影響到肺臟。再由於吃了寒冷的飲食,寒氣在胃循著肺脈上於肺,引起肺寒,這樣就使內外寒邪相合,停留於肺臟,從而成為肺咳。這是肺咳的情況。至於五臟六腑之咳,是五臟各在其所主的時令受病,並非在肺的主時受病,而是各臟之病傳給肺的。

人和自然界是相應的,故五臟在其所主的時令受了寒邪,使能得病,若輕微的,則發生咳嗽,嚴重的,寒氣入里就成為腹瀉、腹痛。所以當秋天的時候,肺先受邪;當春天的時候,肝先受邪;當夏天的時候,心先受邪;當長夏太陰主時,脾先受邪;當冬天的時候,腎先受邪。 (咳嗽的中醫病因病機)

黃帝道:這些咳嗽怎樣鑒別呢?岐伯說:肺咳的癥狀,咳而氣喘,呼吸有聲,甚至唾血。心咳的癥狀,咳則心痛,喉中好象有東西梗塞一樣,甚至咽喉腫痛閉塞。肝咳的癥狀,咳則兩側脅肋下疼痛,甚至痛得不能轉側,轉側則兩脅下脹滿。脾咳的癥狀,咳則右脅下疼痛,並隱隱然疼痛牽引肩背,甚至不可以動,一動就會使咳嗽加劇。腎咳的癥狀,咳則腰背互相牽引作痛,甚至咳吐痰涎。 (中醫五臟咳的癥狀)

黃帝道:六腑咳嗽的癥狀如何?是怎樣受病的?岐伯說:五臟咳嗽日久不愈,就要傳移於六腑。例如脾咳不愈,則胃就受病;胃咳的癥狀,咳而嘔吐,甚至嘔出蛔蟲。肝咳不愈,則膽就受病,膽咳的癥狀是咳而嘔吐膽汁。肺咳不愈,則大腸受病,大腸咳的癥狀,咳而大便失禁。心咳不愈,則小腸受病,小腸咳的癥狀是咳而放屁,而且往往是咳嗽與失氣同時出現。腎咳不愈,則膀胱受病;膀胱咳的癥狀,咳而遺尿。以上各種咳嗽,如經久不愈,則使三焦受病,三焦咳的癥狀,咳而腹滿,不想飲食。凡此咳嗽,不論由於那一臟腑的病變,其邪必聚於胃,並循著肺的經脈而影響及肺,才能使人多痰涕,面部浮腫,咳嗽氣逆(中醫六腑咳的癥狀)

黃帝道:治療的方法怎樣?岐伯說:治五髒的咳,取其俞穴;治六腑的咳,取其合穴;凡咳而浮腫的,可取有關臟腑的經穴而分治之。黃帝道:講得好! (咳嗽的針灸按摩治療原則)

「俞穴」又叫「 輸穴」,五俞穴(五腧穴)也稱「五輸穴」的一種,俞穴多位於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方,經氣所注的五輸穴。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注為輸。」意指脈氣至此已較強盛,如水流能注輸於深處。輸穴多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陰經的輸穴是本經的原穴,陽經的則不是。其臨床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難經·六十八難》曰:「俞主體重節痛。」說明輸穴適用病情時輕時重、時作時止和肢體重著,骨節酸痛者。

全身十二經脈各有一個俞穴:

肺經俞穴是:太淵,

腎經俞穴是:太溪,

肝經俞穴是:太沖,

心經俞穴是:神門,

脾經俞穴是:太白,

心包經俞穴是:大陵,

大腸經俞穴是:三間,

膀胱經俞穴是:束骨,

膽經俞穴是:足臨泣,

小腸經俞穴是:後溪,

胃經俞穴是:陷谷,

三焦經俞穴是:中渚穴。

合穴:

手太陰肺經    ——尺澤穴——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手厥陰心包經——曲澤穴——在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當肱動、靜脈處;

手少陰心經   ——少海穴——屈肘,當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手陽明大腸經——曲池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手少陽三焦經——天井穴——在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手太陽小腸經——小海穴——在肘內側,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

足太陰脾經    ——陰陵泉——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踝後下方凹陷處。

足厥陰肝經    ——曲泉穴——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

                                             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

足少陰腎經    ——陰谷穴——在腘窩內側,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

                                             之間。

足陽明胃經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中指)。

足少陽膽經    ——陽陵泉——在小腿外側,當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太陽膀胱經——委中穴——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

                                             間。

經穴:

手太陰肺經    ——經渠

手厥陰心包經——間使

手少陰心經   ——靈道

手陽明大腸經——陽溪

手少陽三焦經——支溝

手太陽小腸經——陽谷

足太陰脾經    ——商丘

足厥陰肝經    ——中封

足少陰腎經    ——復溜

足陽明胃經    ——解溪

足少陽膽經    ——陽輔

足太陽膀胱經---崑崙


推薦閱讀:

兒童咳嗽問題
別咳了! 你的肺被襲擊啦! 戲說5種咳嗽癥狀用藥(1)
預防感冒、咳嗽,消除積食,這款水果湯可以給寶貝常年食用:蜂蜜金桔湯
慢性支氣管炎不僅頑固而且太累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調理?

TAG:學習 | 黃帝 | 解讀 | 咳嗽 | 黃帝內經 | 內經 | 人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