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滅亡了大明王朝?科學家徐光啟跑不掉

明朝有個絕頂聰明的人叫徐光啟,他官運還不錯,一路當到禮部尚書、大學士;不僅官運好,他還是個了不起的科學家,翻譯了大量的外國學術著作;不僅是個科學家,還拜了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為師,入了耶穌會,成了一名天主教徒。他一人身兼高官、士大夫、科學家、教徒各種身份,簡直是明末的一朵奇葩。

徐光啟是天主教徒+科學家+官員

無論是從哪個角度看,徐光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正是這個了不起的人物,一不小心成了滅亡大明王朝的一個導火索。

說他滅亡大明王朝,其實拜一樣發明所致。實際上,這東西也不是他發明的,他最大的功勞一如現在的中國人,是把西方先進的技術引入國內。這項先進技術就是紅衣大炮的製造技術。當時16世紀、17世紀,世界上最厲害的武器早已不是中國的刀槍劍戟了,荷蘭人發明了紅衣大炮,不僅射程遠、精度高,而且殺傷力大,是世界上最有先進的武器。

徐光啟作為中國最早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跟利瑪竇這些西洋傳教士混久了,見識到了紅衣大炮的威力。當時明王朝處於晚期,國勢日衰,邊境爭戰不斷。特別是陷入到東北與滿洲人作戰的泥潭中,極大消耗了明王朝的人力、物力、財力。徐光啟就力主大明朝廷,通過澳門的天主教徒購買了40門紅衣大炮。前方戰場上突然多了這個世界級的武器,一陣炮火猛轟,滿洲騎兵傻眼了、嚇尿了。

八達嶺陳列的紅衣大炮

明朝軍隊一看這紅衣大炮如此厲害,就想快馬加鞭多搞些炮出來。天朝上國總是從荷蘭人那裡購買也不是辦法,聰明如徐光啟這類的科學家級別的官員,就擼起袖子親自操刀,與他的洋人傳教士老師們一起研究。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常委級的高官親自挂帥來造大炮,可不就造成了。明朝開始在前線大規模造紅衣大炮。明廷隨之從1622年開始組織人員,對紅夷大炮進行仿製,如徐光啟於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二月至八月間,共仿製紅夷炮400餘門。

皇太極

但人算不如天算,這紅衣大炮厲害,清兵也是心知肚明的。他們在領教過紅衣大炮的威力後,也就想方設法去「爭取」一些大炮。就像抗日時期的八路軍,高唱著「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一個道理。清軍也從明朝軍隊那裡搶了幾門大炮,光搶還不行。1631年2月,皇太極就讓佟養性組織漢人軍匠仿製西市大炮,皇太極高興壞了,親自給大炮賜名「天佑助威大將軍」,可見對大炮期望之深切。

騎兵機動性強,弱化火炮攻擊

而清朝的火炮也沒有辜負皇太極的期望,雖然在製造技術上未必比得上明軍的火炮,但實際發揮的效力卻遠勝於明軍,這又是為什麼呢?當時的形勢,清軍處於攻勢,騎兵的野戰能力強;而明軍處於守勢,在城牆內打防禦戰。明軍以炮火攻清軍騎兵時,騎兵四散開來,利用機動性能,能大大降低火炮的殺傷力;另一面,明軍困守在城內,而城是不會移動的,清軍可以集中火炮來轟擊明軍的城池。如此,火炮在攻城中發揮的作用,要強於運動戰,戰場上的天平也就逐漸傾斜到清軍這邊了。

另一件極大改變戰爭態勢的事件,也與徐光啟的天才設想有關。徐光啟對於紅衣火炮等西式火器的威力深信不疑,他不僅將注意力放在武器的製造上,還希望能夠與軍事戰術相結合,組建一支用西洋火器裝備為主的火器營,以提高明軍的戰鬥力。1631年,徐光啟派葡萄牙人陸若漢等山東登洲,協助孫元化造炮練兵。孫元化是徐光啟的學生,自己也精通火炮,他帶的這隻隊伍很快就成為全國裝備最精良火器的部隊。擁有佛郎機炮20多位、西洋炮300多位,每位重二三千斤,而且也擁有一批掌握西洋火炮技術的槍炮手。

三藩手握明朝最精銳的軍隊

在徐光啟、孫元化正謀劃著大展身手的時候,1631年,孫元化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突然率部嘩變,連帶著佛郎機炮20多位、西洋炮300多位及一大批優秀的槍炮手,脫離了明軍序列。這批叛軍轉而去攻打登州本部的孫元化部隊,結果雙方各倚紅夷炮為攻守,出現了百炮齊射的壯觀局面。孔有德、耿仲明的隊伍雖然未能攻下登洲,轉而帶著幾十門先進的紅衣大炮投奔皇太極。

狼狽逃回北京的孫元化,自然沒法被崇禎所容,處於極刑。傾注徐光啟巨大心血的軍隊不僅沒能成為挽回大明王朝敗局的關鍵棋子,反倒投誠清軍,成為清軍滅亡明朝的重要力量。徐光啟痛失愛徒,計劃落空,遭受沉重打擊。

1633年鬱鬱不平,與世長辭。而明軍與清兵的戰場形勢也隨著紅衣大炮作戰群的轉移,而發生了極大的扭轉。清兵不僅擁有冷兵器時代最為精銳的起兵部隊,也擁有了在熱兵器時代最為有力的紅衣大炮,手握兩大殺手鐧,這支世界級的精銳部隊開始衝擊山海關。

明清的對決明屬於守勢,清軍屬於攻勢,而紅衣大炮正式攻城的利器。讓徐光啟沒想到的是,他大力引進明王朝的軍事發明——紅衣大炮,以及親手鍛造的火炮軍隊,成為滅亡明王朝的利刃。

推薦閱讀:

讓科學家來告訴你,男人為何要買超跑
科學家發現生殖器大的男性對女性更具吸引力
20世紀最偉大的華裔數學大師、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先生
僅不到兩成學生想當科學家,你怎麼看?
石頭堆里摸爬滾打一生的張瀰漫

TAG:科學家 | 科學 | 王朝 | 大明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