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經藏:實踐凈化見解 見解凈化心靈
三論宗主張「性空」的思想理論,並運用 「緣起」、 「二諦」、 「八不中道」的 理論將「性空」思想加以具體的發揮。尤其是「八不中道」,它作為「緣起」、「二諦」思想的引申,又是《中論》用來以破八為破一切以顯第一義諦的,所以為了詳細地論證性空所含蓄的無窮意義,三論宗更進一步地通過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八不」思想,來概括一切不達到畢竟空,從而辨證的揭示了性空就是中道的原理。三論宗運用此原理來指導實踐,來認識世界與人生。運用「八不」的方法去認識世界、人生,即可了知諸法當離開自性的我執以後,顯出來的實相就是平等無有高下的中道。正確了知事物就是「觀」,哲學上叫世界觀、人生觀,三論宗將自宗認識事物的方式叫「八不中道觀」。但「觀」始終與實踐的「行」聯繫著不可分割,所以並稱為觀行。所謂觀行換句話說,即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因此談性空不單直是詮釋教義,而最主要的是著重於實踐,也即是說性空思想就是知行的合一。而性空思想的 實踐就是凈化我們的見解,見解的凈化即是心的凈化。所以性空思想的實踐過程又可以叫凈心過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經過實踐,就不可能通達諸法的實相,而一但不通達中道實相的原理時,眾生就會產生種種計度,並形成種種自性執。由此則必然產生固定的空間、時間、千差萬別的現象等等。故《中觀論疏》說: 「一切有所得入,生心動念,即是「生」,欲滅煩惱,即是「滅」;謂已身無常為「斷」,有常住可求為常;真諦無為相為「一」,世諦萬象不同為「異」。才起一念心,即具此八顛倒」。
而這顛倒即是不明諸法自性不可得而造成的,因此三論宗稱這為不明正理的有所得之邪見。然有所得之邪見,則是指由於心有所著。因此,本來一塵不染的清凈心就變成妄想紛飛的染污心。這所謂心有所著即是聞有沉有、聞空滯空、聞中著中,總要存在一物,有所的執著才行。
正因為心有所著,由此則不清凈,於是才有外道執實我的邪見,不知人法二空之理;毗曇雖已得無我而執法有性;成實具辯二空。但未去偏空的情況,大乘雖言究竟,然或拘於教相判釋,或封於空義異同,名起他劣自性見。也正由於心不清凈。所以認識的事物無不顛倒。而所謂顛倒,又是以見為體;即於一切事物必先現有錯亂的倒想而後才成為倒見。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的,是緣起幻有的,本來法無自性,硬執法是實在的,因此就是倒想。正因為是倒想,所以才說是錯誤的而稱為邪見。有這邪見,結果就得被千差萬別的 現象所縛,找不到出離之路。所以《三論玄義》指出「若心存內外、情寄大小 、則墮在偏邪,失於正理」。由此當心存在著有所得的執著時,至理就不易顯現,玄道則難窮通。故要想跳出這有所得圈子,就得破邪,邪破正理才能顯現。所以《三論玄義》更說:「三論由斯而作,但論雖有三,義為二轍,一曰顯正,二曰破邪」。
但提到邪、正之間的標準時,三論宗又明確的指出;「夫有非有是,此則 為邪,無是無非乃名為正」。這論中說「有非有是」就是指內心不清凈,總要執著一物,一有執著就有肯定或否定。「無是無非」即是指內空寂、清凈、沒有意念和偏見。從這可見,邪正、迷悟、凡聖皆在一念心中。這心佛教名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所以正是基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性空思想的實踐意義就在於心的凈化。而心的凈化過程也就是破邪顯正的過程。因為心是主動的、能動的,在有所得,是心染故世間染,在凈化而無所得時。還是心凈故世間凈。故《維摩詰經》說:「寶積,當知真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經中凈土,原不離自性清凈心,「直心是道場」,當體無心,就是凈土。這就鮮明的體現出,心無執著,一切即平等。無有高下,一色一香、行、住、坐、卧無非中道。又由於心凈,沒有分別,法即平等,因此 才說心、佛、 眾生三無差別。而明白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就明白了佛法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佛法不但沒有形式,沒有界限的差別,也沒有在家出家的隔膜,雖現象上看起來有差別,各有各的世界,可實質上是相依相待、相輔相成。
所以,眾生的心只要能夠破自性執,就是清清白白,當下即現「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本地風光。這就辯證的說明。佛法與實生活通過實踐的媒介是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而不可 分的,並不是說 離開現實生活而另有佛法。
由此而論,所謂世間出世間也就不是離開我們這個社會而另有一個世界了,其可以分成兩個概念,根子亦是取決於心的表現上。
心放得下,即是出世間心,放不下即是世間心。因為世間心就是永遠存在著是 非的觀念。心裡有是非,一方面連著我執、法執;一方面隨著也就有「未得望得」的心與「既得患失」的心。直到白首,心內皆是不凈,所以觸處是障礙、無往不是隔膜。
而出世間心,即是無我,了徹宇宙人生, 無非無常、空、苦、無我,便除滅貪、嗔、痴。所以不能離開穿衣、吃飯、睡覺之外去貪出世法。就在日常穿、吃飯內,時時如此觀照法由緣起,緣起即空,性空與緣起不一不異,心不貪求、執著,便是出世法。可見世出世法並沒有模樣,假若有刻板的死樣子,便是世間法了。只是在一切事相上觀虛假不實,當體性空,簡言之即是觀「無我」而破自性執便是出世法。而發心觀「無我」並不是費力的事,也不要有特別的本領。 因此修行(實踐)不是挾泰山、超北海的難事,而是為長者折枝的容易事。
關鍵只在乎肯不肯而已。若無出世間心,便天天念佛禮佛亦不是修行。若能有出世間心,便吃飯穿衣都是修行。這即是說,真修行不過是去掉「有所得與有所執見」罷了。如若有得執則如小兒撲影,永遠捉不到真實的。
所以出世也好,悟道也好,全在於心的凈化,心地得到了凈化就會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文化、守紀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而人人都成為高尚的人,那麼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建設人間凈土就並不是空話,成佛作祖更在彈指之間。故《維摩經》說:「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國土凈」。
因此性空思想實踐的意義就在於心靈的凈化。心靈是否能得到凈化,又全視其破執著的程度如何。一切惡事都由心不凈有所得而起,而能破除邪執之有所得之見的人,對境就不著相;不著相,惡念則不生;無念心則和平,心和平就是本來面目。所以三論宗說邪破正則顯。因此心的凈化正是破邪顯正的過程。所以《三論玄義》云:「考聖心以息患為主,統教意以通理為宗」。由此三論宗的性空思想則就是知行的合一,也就是說它是教義與實踐的統一。而所謂性空去有見、無見。空去生死見、涅槃見、空去眾生見、佛陀見,統於不二的中道實相。所以不明了性空的實踐意義,就會不能去正確認識三論宗的性空思想。
推薦閱讀:
※2018執業醫師/助理醫師實踐技能分值分布、考點匯總!
※實踐案例:將軍布陣形
※【實踐案例】平崗龍系列之「飛雁投湖」(靈珠子 )
※那些讓師生趨之若鶩的科技競賽,竟然藏有不可告人的」貓膩」!
※TiDB 在株式會社 FUNYOURS JAPAN 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