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志丨中國女子服飾:一幅艷美的歷史畫卷

中國古代服裝猶如一幅長長的畫卷,把數千年的長河中的絕美徐徐展開。各個民族從遠古、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發展到近代,都舉世矚目。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之名,正是來源於此

(1)春秋戰國——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因「百家爭鳴」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

《禮記·深衣》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

春秋除胡服之外,還有一種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這種服裝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一是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深衣;二是無男女式樣的差別,皆可穿用。

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採用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準則;垂直的背線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擺線以示處要公平。

(2)漢服——流雲水袖

關於「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可見於《馬王堆三號墓遣冊·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中也有「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的記載。

這裡的「漢」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中的冠服體系。

相傳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足以體現其地位的神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mèi)」,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

漢服的衣袖都是圓袂,其標準樣式一直都是圓袂收祛,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廣袖能顯現出雍容大度、莊重典雅、俊逸洒脫的風采。

袖廣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代表。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

廣袖並不是漢服唯一的袖型,還有直袖、箭袖、窄袖、琵琶袖、垂胡袖多種款式,不同的袖型一般對應著不同的用途,比如窄袖和箭袖,緊窄的袖口可以讓人活動自如,還可以保暖,所以這樣的袖型成了軍人、農民和獵戶的最愛。

各個朝代人思想文化和審美觀念的不同,流行的袖型也會有所不同。

漢服一般是不用紐扣的,即使用了也會把扣子隱藏起來,不會露在外面。漢服的紐扣其實就是系帶,系帶打結便起到了紐扣的作用。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髮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曆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

在某些地區,交領左衽是壽衣的穿戴方法,所以說左祍是漢服的大忌。

此外,漢服還有圓領和對襟這兩種款式,中國古代的官服多為圓領。

套頭圓領的領口較大,很多民族都有這種款式的服飾,所以說它是一種很古老的服裝款式。從一些出土的文物來看,這種款式的漢服,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初年。

關於圓領漢服的起源,很多人認為是源自胡服,又有觀點證明圓領款式最早是由漢族人發明並傳入少數民族的。圓領分為開襟圓領和套頭圓領,開襟圓領其實是有交領右衽的,只是交領位置高,不是很明顯,因此有人認為開襟圓領是由交領演變而成,明朝的官服大多為這種款式。

漢服的形制主要有深衣、襦裙和上衣下裳這三種。

深衣可以理解為直筒式的長衫,因「被體深邃」而得名,深衣上下連裳,分開裁剪但又上下縫合。直身、直裰、直裾、曲裾都是屬於這個範疇。

深衣常被作為禮服,當然也有供日常穿戴的休閑款式。

上衣下裳,顧名思義就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兩個部分的形制,華夏衣冠自古以來就崇尚這種形制,並有「衣正色,裳間色」的古訓。「衣正色,裳間色」意為上衣顏色要端正純一,下裳的色彩可以繁多交錯,寓意「天玄地黃」,冕服和玄端便是這種形制。

襦裙是上襦下裙的結構,從嚴格意義來說,也可歸類為上衣下裳。襦裙是女性的服裝,分類方式有多種,如果按照裙腰高度,可分為齊胸襦裙和齊腰襦裙;按衣領式樣又可分為交領襦裙和對襟襦裙,襦裙還可以分為單襦和復襦,兩者區別在於:單襦像衫,很多襦裙都是單襦;復襦像襖,比如明代的襖裙。

襦裙從有實物考證的戰國時期開始,發展到明末,其歷史逾兩千年,是我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

這兩千多年來,襦裙在服飾細節上也發生過一些小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不變。

(3)南北朝——華袿(guī)飛髾(shāo)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從而打到俊俏瀟洒的效果。

女子服飾則長裙曳地,下擺寬鬆,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表現出優雅和飄逸的風格。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

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4)唐——慢束羅裙半露胸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昌盛的時代,而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服飾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

齊胸襦裙。這種款式無論身材豐腴還是瘦削都能達到別樣的飄逸效果。

大袖衫,大氣飄逸。充分反映了唐代繁華、恢弘、大氣的文化特徵,呈現出當時華麗開放的審美風尚。

在唐代,半裸胸是有嚴格規定的,是貴賤的體現。

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這種服飾是中晚唐時期的樣式,並一直流傳到五代。

(4)清——保守的旗裝

清代旗裝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儘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旗裝,但旗袍並不是旗裝。

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並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

旗裝是滿族的民族服飾。

滿族婦女著「旗裝」,梳旗髻,穿「花盆底」旗鞋。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

旗裝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襇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綉等為飾。

清代以來,坎肩極為流行。罩穿在氅衣、襯衣或棉袍之外的服裝。旗人婦女在坎肩和褂襕的款式及色彩上非常講究力求能夠與穿在裡面的旗袍和諧、媲配。

褙子, 衣上流雲,袖間清風。 適合三五齣行,日常穿著,雅緻而輕靈,隨意而自由。

(6)民國——短襖套裙

中國民國初期的婦女服裝,當時曾被定為禮服套裝。

它是在傳統民族服裝式樣的基礎上吸收西方服裝的特點加以改制而成,但仍保持了明顯的民族風格。套分上衣下裳,上為短襖,下為長裙。這一時期中國女服開始受到西方服飾的強烈影響,一改傳統的直線裁法,在袖、腰、擺等處裁出曲線,以突出女性的線條美。

高而聳立的領子帶有著清末時期的餘味,衣袖寬闊但是可以顯出纖細的手腕。斜襟的設計更是凸顯了中國古代的服飾特色。

那時的女生校服,淺藍上衣、玄色裙子、白色紗襪、圓口布鞋,都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

(7)民國——旗袍

民國旗袍在中國婦女服飾史上是中國婦女服飾史發展的一個創新。這一時期是中國社會的一個歷史轉型期。

在許多關於老上海風情的影視或者文字里,總能看到馬燈、老藤椅,即使在盛夏也穿得一絲不苟的長旗袍。

中期的旗袍顯其女性獨立的個性,腰部收緊,女性整個身體自然曲線美展現無遺。

推薦閱讀:

遇見幸福唯美的句子 一輩子不長,遇見心愛的人,是多麼幸運的事
婺源最美的曬秋是不是在篁嶺?除了曬秋還有什麼值得看的?
精美愛情經典語句,美美的情感話
最美的季節陪你一起看草原
【環旋纏繞 九曲迴腸】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TAG:中國 | 歷史 | 服飾 | 女子 | 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