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一」小考昭穆的實質黃帝為什麼是土德

黃帝為什麼是土德

  戰國時齊人鄒衍創五德終始之說,稱金、水、木、火、土相繼為帝王之德。歷代帝王的「德」都遵循這一更替次序。這當然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歷史觀,荒誕無稽。但是,從史實來看,五德部分是實踐的總結,部分是主觀臆造。就實踐而言,太昊木德,炎帝火德,黃帝土德,少昊金德等實際上是他們各自的天文學實踐。下面僅以黃帝為例,略作討論。   《史記》開篇說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多數文獻說黃帝姓姬,更可信。軒轅同天黿,是圖騰,從中國和美國易洛魁人的圖騰可以證實,上古時龜、黿、黽(蛙)的界限並不嚴格。商代虎與豹的區分也不嚴格。「姬」字,左邊的「女」暗示這是產生於母系社會的姓,右邊是龜、黿的側視圖。「黃」是龜、黿的正視圖。黃帝為龜(黿)帝,與夸父為猴王(榆罔),伏羲為虎王,太昊為大太陽神,少昊為小太陽神一樣,是上古帝王稱號的特色。決不會有什麼公孫之類的姓氏。   在易洛魁人的《軒轅黃帝禮天祈年圖》(見韶華寶忠雙 歐陽如水明《中華祖先拓荒美洲》)上,龜的四周有二十八顆星,圍成一圈,這就是二十八宿。易洛魁人與中國隔絕,依舊處在遷出華北時的社會形態,他們已沒有文字,所以只用二十八顆星代表二十八宿,但這已經是中國在黃帝時代有了二十八宿的直接證據。因為史書明載二十八宿源於黃帝之時,而在易洛魁人那裡有物證。  《史記·天官書》說:「歷斗之會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黃帝,主德,女主象也。歲填一宿,其所居國吉。未當居而居,若已去而復還,還居之,其國得土,不乃得女。若當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東去,其國失土,不乃失女,不可舉事用兵。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

  「歷斗之會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黃帝,主德,女主象也……」這裡把黃帝、土星、中央、土、夏季、日戊、己統一到一起,是人為歸納的體系。晉灼曰:「常以甲辰之元始建斗,歲鎮一宿,二十八歲而周天。」廣雅曰:「鎮星,一名地侯。」文耀鉤云:「鎮,黃帝含樞紐之精,其體旋璣,中宿之分也。」 填星,又叫鎮星,就是土星。它代表黃帝,是因為黃帝觀測土星,考定星曆。土星公轉周期是29.46年,黃帝取28年,所以分黃道為二十八份,每一份叫一宿。二十八宿的意義在於把黃道劃分成28個區域,以便於更準確地研究日月星辰的運行,制訂曆法。目前學術界認為黃帝生活在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印度最初使用二十七宿,即分黃道為二十七份,比二十八份遜色。他們在吠陀中以昴宿為第一宿,依歲差原理推算,昴宿為春分點,時間在公元前2500年。可見,中國的二十八宿與印度的二十七宿不同,是獨立起源的,時間早的多。

  「斗為文太室,填星廟,天子之星也。」(《史記·天官書》)土星與天子划了等號,因為土星是代表黃帝的。其它四大行星都有對應的天子,為什麼只有土星如此尊貴?因為黃帝是第一個把土星作為觀象授時依據的天子。   二十八宿被分成東西南北四方各七宿。每七宿分別與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星搭配,於是產生了一星期七天的說法。中國古代習慣以干支紀日,雖有星期,但日常不應用。日語、韓語至今仍在使用以七星命名的一周七天的說法,其實這本來是從中國傳出去的,別以為那是舶來品!歐洲語言一周七天的名稱,實際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體系。如下所示:

今名 古名 英語 法語 西語 德語 星名
星期日 日曜日 Sunday dimanche domingo Sonntag Sun,Soleil
星期一 月曜日 Monday lundi lunes Montag Moon,Lun-
星期二 火曜日 Tuesday mardi martes Dienstag Mars
星期三 水曜日 Wednesday mercredi miercoles Mittewoch Mercury
星期四 木曜日 Thursday jeudi jueves Donnestag Jupiter
星期五 金曜日 Friday vendredi viernes Freitag Venus
星期六 土曜日 Saturday samdi sabado Samstag Saturn

 上述一周七天的名稱,部分與中國古名相同。這種語言里不同,另外的語言里反而相同。例外的情況應是變化的結果。這種聯繫是否暗示在數千年前古代中國與歐洲有過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馬王堆帛書《五星占》說土星「三十歲一周天」,比「二十八歲周天」更接近29.46年。熟知天文歷算最新成果的司馬遷為什麼不用「三十」 呢?這與他寫《天官書》的立場有關。《天官書》重在占星氣,思想體系屬黃帝時代,所以保存了黃帝時代的文化特徵。如軒轅星,相當於獅子座,今稱「土相」,正與黃帝土德有關。中國古代星圖上,軒轅星畫成龜狀,與黃帝圖騰一致,因此我們可以確信, 正因為軒轅星與自己的圖騰像看起來相似,軒轅氏族才選它作主要的占卜對象,用軒轅命名它。

分享到

 上圖:獅子座   《史記·曆書》載:「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祗物類之官……」太史公是認真的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經過調查研究,證明黃帝時代已有國家,曆法體系日益完善,所以他從黃帝寫起。占日的羲和、占月的常羲的存在可以證明,八卦、文字的應用可以證明,司馬遷的論斷是非常正確的。易洛魁人最高首領的稱呼——哈約溫特哈——黃帝,說明在大約五千年前的確有「黃帝」這個稱號。誰還能說黃帝是戰國時代學者虛構的呢?  黃帝土德,是觀測土星的實踐的總結。五行之土,源自土星,不是泥土的土。

昭穆的實質

  研究古史的人對昭穆這種宗法制度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但對其起源和傳布的廣泛性缺乏足夠深入的認識。古往今來許多論著在昭穆問題上犯了錯誤,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在「然」上也顛倒了黑白。

      上古時代宗廟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右方,稱穆。昭穆用來區分父子。《左傳·僖公二十四年》:「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豐、郇,文之昭也。」這十六國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均為「昭」,文王則是「穆」。武王是文王之子,為昭。共王為穆王之子,為穆。……同一輩的人即兄弟相繼為君,當然是昭穆相同,鮮簋記載周厲王禘於昭王,是五世一組的定製,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夷王,怎麼沒有孝王的位次?因為孝王是共王之弟,被排除在外。沒有二君在同一位次的事實,體現了昭穆制度分別宗族內部長幼、親疏、遠近的功能。  周昭王、魯昭公屬於穆位,周穆王是在昭位,魯穆公在穆位,說明謚號的昭、穆與昭穆制度無關。《逸周書·謚法解》:「布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昭德有勞曰昭,容儀恭美曰昭,對聞周達曰昭。「謚號在君死後定,昭穆位次則由世系決定。有人認為謚昭的必為昭位,謚穆的必為穆位,這是截然不同的兩個範疇,不可混淆。    昭穆制度始於何時?《左傳·僖公五年》:「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成王依次為父子相承。武王之前為諸侯,「王」號為追加,但世系是一個連續的整體,按照昭穆上溯到太王。這是為了滿足五世一組的形式需要所以故上推到太王。文獻對各諸侯國昭穆記載很少,其實這種制度肯定是廣泛實行過的。  昭穆制度源於母系社會二輩制族外婚。每個氏族內男女各有兩個輩份,兩個氏族的同輩異性才可以通婚,孩子的世系按母親的世系決定。這樣,第一代和第三代理論上是同輩關係。摩爾根《古代社會》介紹19世紀澳大利亞卡爾羅依部落分為兩類氏族,可用甲、乙兩類來區分開,甲類氏族和乙類氏族各3個氏族。每類氏族分兩個輩份,以A、B區分。    甲類氏族              慕里(A組男)       布塔(A組女)  瑪塔(A組女)     孔博(A組男)  庫比(B組男)      伊帕塔(B組女)卡波塔(B組女)         伊排(B組男)   每類氏族內部有A、B兩個輩份,不同類氏族A組為同輩,可通婚;B組也都是同輩,可通婚。慕里只能與布塔通婚,生子為伊排,生女為伊帕塔。瑪塔只能與孔博通婚,生子為庫比,生女為卡波塔;卡波塔之女為布塔,與瑪塔同輩。這可以在墓地的排列上得到證實。摩爾根舉了一個例子:在圖斯卡羅臘部落的公共墓地,凡是同一氏族的死者都葬在同一行墓地里。……夫妻分葬而且異行;父親與其子女也不葬在同一行;但母親與其子女、兄弟姐妹卻葬在同一行。母系社會,父子屬於不同氏族,是昭穆制度的根本意義。  昭穆制度與墓葬的情形相同,只不過王、諸侯一世只一位,昭、穆的排列與原始習俗如出一轍。正因為昭穆制度是上古習俗的繼續,並非周代首創,所以春秋時期的宗伯、宗有司身為專職人員,卻無法把問題講清,以至後來的學者對魯國僖公、閔公的昭穆位次作出種種解釋,產生兄弟異昭穆的觀點。兄弟同輩昭穆相同,現代人才弄清其實質。  中國的昭穆制度,原來來自原始社會。只有中國在進入文明時代之後幾千年仍保存了這一古老的習俗。這足以支持中國是古老文明唯一未曾中斷的國家這一結論。根據與昭穆制度相關的史書、文物上的記載,能夠考訂某些史實,糾正錯誤的記載。希望有關學者對此提高重視程度,在上古史研究上發現更多的信息。#bshare{background: url(http://static.bshare.cn/frame/images/logos/s4/bsharesync.gif) no-repeat scroll 4px 5px transparent;padding-top:6px;padding-left:22px;}分享到: 百度搜藏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QQ空間 人人網 一鍵分享

評論列表

(以下網友留言只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的觀點或立場)

贊同。

發布者 :王立 (2006-06-24 14:06:28)  回復

昭穆制的全球廣泛分布,從另外一個方面給全球文明同源提供了佐證.

發布者 :蘇三 (2006-06-24 13:22:27) 

「太一」小考   太一是星名。《史記·天官書》:「前列直鬥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晉書·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宮門右。」《星經》說太一星在紫宮門外天一星南。紫宮是北極星所在的天區,天一、太一都很暗。  太一是神名,也寫作「泰一」。《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索隱:「……天一、太一,北極神之別名。」《天官書》說:「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義:「泰一,天帝之別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貴者也。」作為北極神,天一、太一相同。《天官書》中保存的黃帝時代觀念很明顯,但在神中,黃帝並不如太一地位高。  太一是山名。指終南山,也寫太乙、太壹。張衡《西京賦》:「天前則終南、太一」註:「《漢書》曰:『太一山,古文以為終南……』」  太一作為抽象名詞,指「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禮·禮適》疏)。《淮南子……詮官》開篇說:「洞同天地,渾沌為補,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於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萬物產生於太一,與《聖經》相似,《聖經》講「道」為上帝的意志,中國古人講「道」是自然規律。道家把「道」說得很深奧。《莊子·天下》:「建之以有無有,主之以太一。」太一就是「道」。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年代約為公元前四世紀,強調了太一與水的關係。有學者認為此篇並非道家文獻,但是對於中國古代宇宙觀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太一如此尊貴,是與一位被遺忘的古帝——泰壹氏分不開的。《盤古王表》載有「泰壹氏」。其事迹不可考。《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索隱:「按: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當人皇也,而《封禪書》雲『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泰皇。一雲泰皇,太昊也。」泰皇最貴,與天神中北極神太一最尊貴相應。參照軒轅氏與軒轅星座的對應關係來看,泰皇的地位和天文學實踐決定了北極神太一的地位。太一或為太昊,或與之有關。《楚辭·九歌》有《東皇太一》,一般認為是楚人的最高神——祝融。  《易·繫辭》用卦的變化象徵天地的變化。「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卦象與天象的一致是《易》的理論基礎。《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朱熹說:「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謂後天之學也。』」天之主宰即北極神太一。北鬥鬥柄春分指東,立夏指東南,夏至指南,立秋指西南…….晚上二十二時左右斗柄指向可定季節,這個規律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北斗旋轉,北極星不動(太一常居),這一現象與遠古先民的住房朝向聚落中心廣場有共同之處。北極神得名於太一,就是太一氏的稱號,被後人紀念而加在北極神身上。由於北極星的特殊地位,後來升天為神的聖王再也沒有人超過太一氏。    《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王大有先生認為太一神為伏羲,雉入淮為蜃,實際上是辰(震)。馬王堆帛書「震」作「辰」,辰為龍。太昊龍圖騰,「帝出乎震(辰)」與「我姬氏出自天黿」的意思相同,即太昊以龍為圖騰,辰又為觀象授時的基準,「北辰亦為大辰」(《公羊傳》)。太一神從震位經一周天,正走過八卦的方位,是《說卦》的天象依據。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墓出土九宮式盤,銘文為:「冬至汁蟄四十六日廢,明日立夏。立夏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夏至。夏至上天四十六日廢,明日立秋。立秋玄委四十六日廢,日明(明日)秋分。秋分倉果四十五日,明日立冬。立冬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冬至。」太一移宮的日期正當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個節氣。這八個節氣與八卦對應的實物即所謂的「八角星」圖案——八卦歷圖——河圖洛書。太一神巡行的起點是冬至,與《說卦》不同,但周而復始是相同的。    太一氏成為神名永載史冊,其作為人的一面湮沒在漫長的歲月中,然而從其至尊的地位和作為「道」的代稱,不難想見太一氏的非凡作為。    註:文中對太昊與伏羲、河圖與洛書未加區分,以前已論及。
推薦閱讀:

《黃帝宅經》古法風水
黃帝內經解秘:中醫腎的本質
《黃帝宅經》凡修宅次第法篇原文及其注釋-陳益峰
黃帝陰符經奇門遁甲釋秘

TAG:黃帝 |